CN103362180A - 浮盖安全地漏 - Google Patents

浮盖安全地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2180A
CN103362180A CN2013102556864A CN201310255686A CN103362180A CN 103362180 A CN103362180 A CN 103362180A CN 2013102556864 A CN2013102556864 A CN 2013102556864A CN 201310255686 A CN201310255686 A CN 201310255686A CN 103362180 A CN103362180 A CN 103362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drain
seat
cover
drain
fl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56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2180B (zh
Inventor
戴永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2556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62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62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2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2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21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浮盖安全地漏,包括有地漏座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其结构特点为所述的地漏座的上端部设有座槽,地漏盖位于所述的座槽中,地漏盖与地漏座的座槽的侧壁之间构成预设定的入水间隙,地漏盖与座槽的底面之间设有预设定的入水间隙;地漏座下端部设有座底,座底上设有排泄孔,排泄孔上设有封压在其端口上的浮杯;浮杯与地漏座相对应的内侧面留有入水间隙,浮杯与地漏座的座底底面之间留有入水间隙。本发明地漏的浮杯(3)底部设有底孔(31),底孔(31)与排泄孔(14)的孔口位置相对应,底孔(31)可使渗入浮杯(3)内的积水及时排出,解决了现有地漏技术中,因封闭的浮球或浮杯破损后渗水入内而使该地漏不能可靠使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浮盖安全地漏
本案是申请日为2009年12月30日、申请号为200910112628.X、发明名称为浮盖安全地漏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漏,属于一种特别适合于室内使用的地漏。
背景技术
现有使用的带盖地漏,地面积水要从地漏盖的端面漫流而过后再从地漏盖上的通水孔落入地漏内或排入下水道(尽管积水可从地漏盖与地漏座配合的缝隙中漏过,但只是占可忽略不计的一小部分,该缝隙不作为排水通道使用,且极易被积水中的细小污物和污泥所填堵而被封闭)。此构造的地漏盖存在着如下缺陷:1. 通水孔开设得偏小,孔口易堵塞,积水排泻速度慢,地面积水易漫溢;2.通水孔开设得偏大,固体杂物易落入地漏内,并易造成地漏甚至下水道堵塞;偏大的通水孔还易使水封式防臭地漏内的存水风干而失去防臭功能, 地漏盖刚性变小,也不雅观,并有安全之虞;3.同一个地漏盖通水孔的孔口形状、大小及其数量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即使通水孔大小设计成可调节变化的,就如申请号为200620165639.6的一种地漏装置,地漏盖也总要成为地面积水快速排泻的瓶颈。总之,现有使用的地漏,其地漏盖是地面积水快速排泻的的一道瓶颈,而同时,地漏内各种防臭技术结构或装置的添加,使地漏盖的瓶颈缺陷更加明显。
又如,现有常用的水封式(钟罩式或扣碗式)防臭地漏,封碗与地漏盖连接在一起并靠得较近,排水较慢,在实际使用时,为了排水更快更顺畅,公众常将地漏盖连同封碗或钟罩一起打开或卸下;一种申请号为97202610.X的浮盖式地漏,就干脆不设置地漏盖;而另一种申请号为200620007626.6的大水流快速排水地漏,其活动盖板即地漏盖同样也成为该地漏快速排水的瓶颈。
地漏卸下地漏盖或不设置,排水快而顺畅,其瓶颈作用消除,但又带来新的问题,如:对于水封式地漏,不但失去了防臭功能,若细小贵重物品落入,将造成意外损失,而稍大的杂物也易落入并易造成下水道堵塞;对于上述浮盖式地漏,稍大的杂物落于上述的浮盖式地漏缝隙处,极易将盖碗和浮球一起卡住,使其不能正常浮落,使其防臭功能不可靠,甚至不能正常排水,且脆弱而外露的浮球也极易受到清洁工具或其它物件的碰撞和人脚踩踏而变形破损,都给其使用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若上述的浮盖式地漏也设置和使用现有形式的地漏盖,又会给该地漏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如:当地面积水从地漏盖孔口垂直落入,将直接冲击浮球上部,减弱了浮球和盖碗的浮起能力,同时也削弱了浮球对杂物卡阻的抵抗能力,即对盖碗和浮球的浮起产生不利影响;而当浮球浮起时,浮球的上顶面易顶靠于地漏盖下端的通水孔口,使进水的通道变小变窄,造成进水不畅,从而使排水速度变得更慢,地漏盖的瓶颈缺陷将更加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盖安全地漏,该地漏能使地面积水排泻更加顺畅快速,并具有更强的对抗下水道浊气返冒能力,使用更可靠安全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包括有地漏座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其结构特点为所述的地漏座的上端部设有座槽,地漏盖位于所述的座槽中,所述的地漏盖与地漏座的座槽的侧壁之间构成预设定的入水间隙,所述地漏盖与座槽的底面之间设有预设定的入水间隙;所述的地漏座下端部设有座底,座底上设有排泄孔,所述的排泄孔上设有封压在其端口上的浮杯;浮杯与地漏座相对应的内侧面留有入水间隙,浮杯与地漏座的座底底面之间留有入水间隙。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所述的浮杯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地漏盖下端之间留有浮杯上浮的间隙。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所述的地漏盖下端与浮杯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包括有地漏座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其结构特点为所述的地漏座由分立的槽套和水槽以及筒座三者组合构成,筒座与地漏管连接成一体,所述的筒座上部埋设于楼板中,所述的槽套套于筒座的上端口,槽套的上端面位于与楼面或地砖面成同一水平面或略低的位置上;所述的筒座中部设有筒肩,水槽位于筒座内,其底部置于筒肩上,水槽中设有排泄孔,排泄孔内套设有带管口和管肩的虹吸管,所述的虹吸管上端设有浮杯所述的浮杯底面封压在虹吸管的管口上,浮杯上端连接地漏盖;所述的地漏盖处于槽套底部的座槽中且地漏盖与槽套的内侧壁形成入水间隙,所述地漏盖与座槽的底面之间设有预设定的入水间隙。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所述的地漏盖采用下部具有帽口的盖板,浮杯上端套接在帽口内,地漏盖悬空位于槽套的座槽中。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在地漏座与浮杯之间套有栅网,栅网与浮杯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在楼板下侧的地漏管的外侧设有围绕地漏管一周的围水盘,围水盘通过围流孔与地漏管连通。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在虹吸管下端出水口设有梳水齿;浮杯的底端设有与其成一体水匝,水匝位于地漏座的水槽中,水匝下端与水槽的底面相距有适宜间隙。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浮杯底部设有底孔。所述的浮盖安全地漏,其特点为所述的地漏盖为无孔口地漏盖。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与现有带盖地漏积水排泻方式明显不同,本发明地漏的地面积水无须溢流于地漏盖上表面,而是先从预设在地漏盖下侧与地漏座之间的入水间隙中流过,并沿地漏座侧壁四周顺势流入地漏内,使积水排泻拥有最大长度的入水周沿,积水流入顺畅,流速更快,流量更大。
本发明的地漏,地漏盖下侧与地漏座之间的间隙可预设得较小,细小的杂物不易落入,使本发明的地漏防臭作用更持久,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地漏,采用浮杯的防臭结构,借助其浮力作用使地漏盖浮起,入水口的间隙增大,使地面积水从地漏座端口周沿无阻碍流入,积水流入可以接近于或达到不设置或无地漏盖的状态,即地面积水排泄不再受到地漏盖的影响,积水流入和排泻达到最佳状态。
本发明的地漏,采用浮杯防臭结构,地漏盖可以不支撑在地漏座之上,地漏盖及浮杯的自重全部落在地漏座底部的排泄孔口上,排泄孔口封堵将更加严实,可显著增强对下水道内出现正压力时的浊气抵抗能力,此构造极适合于高层建筑中的低楼层用户选择和使用(因低楼层下水道内浊气正压力峰值较高处楼层的要大),可有效阻止下水道浊气的返冒,即使本发明的地漏防臭可靠,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地漏盖可以无任何孔口,刚度强,工艺简单,整洁美观,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P-P剖视图。
图4是图1的N-N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构造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R-R剖视图。
图8是图5的Q-Q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构造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K向视图。
图12是图9的S-S剖视图。
图13是图9的T-T剖视图。
图中:地漏座1,座槽11,座底12,孔肩13,排泄孔14,胶套15,地漏盖2,盖板21,套环22,凸筋23,帽口24,通孔25,横侧面231,竖侧面232,内侧面233,浮杯3,底孔31,导耳32,水匝33,套垫34,地漏管4,栅网5,栅套51,栅条52,槽套6,筒座7,筒肩71,水槽8,虹吸管9,管肩91,管口92,梳水齿93,围水盘10,盘套101,套口102,储胶槽103,围流孔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的地漏(构造见图1—图4),包括地漏座1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2,所述的地漏盖2下侧周沿设有至少三个均布的凸筋23,该凸筋23可动支撑在地漏座底面上,使所述地漏盖2的凸筋23与座槽11相接触底面之周围空间形成预设定的入水间隙,使地面积水能够从该入水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本发明所述的地漏盖2优选无孔口地漏盖。
上述地漏座1的上端部设有座槽11,使上述地漏盖2置于所述的座槽11中,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的侧壁之间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座槽11下侧面靠近于已安装在楼板或地面内的地漏管4的上端部,使地漏座1的上端面位于与楼面(或地砖面)同一水平面或略低的位置上,以使地面积水从地漏盖2上面流过并流到座槽11侧面与地漏盖2的入水间隙中,经过地漏盖2的凸筋21与座槽11相接触底面之周围空间形成的预设定的入水间隙,然后从该入水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当然地漏盖下侧周沿也可设有筋槽,带有筋槽的地漏盖盖在地漏座的座槽底面上,此筋槽与座槽底面之封闭空间也形成入水间隙,使地面积水能够从该入水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
所述的地漏座1下端部设有与其成一体的座底12,座底12上设有排泄孔14,所述的排泄孔14上设有封压在其端口上的浮杯3,所述的浮杯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地漏盖2下侧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让浮杯3有上浮的空间,浮杯3分别与地漏座1侧面和底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使地面积水从该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当地漏内积水达到一定高度后,浮杯3浮起并脱离排泄孔14端口,将地漏内的积水从排泄孔14排入下水道;并且,地面积水较多时,地漏内积水高度提高,浮杯浮力增大可托着地漏盖2浮起,进一步增大入水空隙,以加快地面积水的排泄。
上述地漏座1的排泄孔14上端还设有孔肩13,并与座底12成一体,孔肩13端口上再设有胶套15,浮杯3底面封压在该胶套15上,间接地使排泄孔14封闭。
上述孔肩13高度足够以阻挡流入地漏内的细小贵重物品,以防止被污水杂物夹带而排入下水道,以免造成意外损失。
上述胶套15具有足够的弹性缓冲作用,当地漏盖2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变形后,也不易损坏浮杯3和座底12,同时使浮杯3对排泄孔14的封堵也有更好的密封性能。
上述地漏盖2由凸弧盖板21和与其成整体的套环22和凸筋23构成,上述凸筋23设置在盖板21下侧与套环22之间,套环22使凸筋23连接在一起,并可加强地漏盖2的刚度。地漏盖2可以塑料模压制成。
上述凸筋23的横侧面231支撑在地漏座1的座槽11底面,使盖板21位于地漏座1的座槽11中,盖板21的顶部可以不高于楼面(或地砖面),盖板21与座槽11两者之间在纵横两向上都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地面积水从该间隙流入地漏内。上述浮杯3上端部活套在地漏盖2的三个凸筋23的内侧面233所形成的空间内而实现与地漏盖2的可活动连接,其上端部与地漏盖2下侧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隙,以让浮杯3有预定的上浮空间。而地漏盖2的凸筋23的竖侧面232置于地漏座1的侧壁内,可对地漏盖2浮起后的归位起导向作用,使用更方便。
上述浮杯3外侧沿周向竖设有至少三个均布且与其成一体的导耳32,所述的导耳32和凸筋23的竖侧面一起与地漏座1的内侧壁配合,对浮杯3的浮落具有良好的导向和限位作用,以使地漏盖2能顺利归位,使用更方便。
上述浮杯3的杯口封闭,底部还设有底孔31,底孔31与排泄孔14的孔口位置相对应,底孔31可使渗入浮杯3内的积水及时排出,以保证浮杯3在出现密封不严或轻度破损且渗水入内的状态下也能可靠浮起,使本实施例的地漏也能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1地漏的特点:
本发明实施例1地漏的地面积水排入方式不同于现有常用地漏,其地面积水无须溢流于地漏盖上表面,而是从预设在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之间的间隙中流过,并沿地漏座1侧壁四周顺势流入地漏内,积水流入顺畅,流速更快,流量更大。
本发明实施例1的地漏在排泻水量较小状态下,地漏盖2不浮动,而当在地面积水较多时,地漏内积水高度提高,浮杯浮力增大可托起地漏盖2,使其浮升以增大入水空隙,可加快地面积水的排泄,有利于应对意外事态,如室内水管爆裂或水龙头大量漏水等,不易形成积水漫溢而造成不便。
本发明实施例1的地漏还配设有套垫34,用户可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使用,为用户对本例地漏的使用带来便利,极有利于本实施例地漏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1地漏的地面积水的排入方式不同于现有常用的罩杯(或钟碗)水封式防臭地漏,其地面积水无须溢流于地漏盖上表面,而是从预设在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之间的间隙中流过,并沿地漏座1侧壁四周顺势流入地漏内,积水流入顺畅,流速更快,流量更大。地漏盖2的构造与现有的带盖地漏有较大不同,地漏盖2无任何孔口。地漏盖2下侧与地漏座1的座槽11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可以较小,地漏内的防臭预存水也不易风干或蒸发,防臭作用更持久,杂物也不易流入。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地漏在排泻水量较小状态下,地漏盖2也不浮动,而当在地面积水较多时,地漏内积水高度提高,浮杯浮力增大可托起地漏盖2,使其浮升以增大入水空隙,可加快地面积水的排泄,有利于应对意外事态,如室内水管爆裂或水龙头大量漏水等,不易形成积水漫溢而造成不便。
本发明实施例1地漏是对浮盖式地漏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设计,特别是针对一种申请号为97202610.X的浮盖式地漏而进行较显著改进设计。由于地面积水的排入方式的改变,不但解决了地漏盖易产生的排水瓶颈问题,也化解了上述浮盖式地漏存在的缺陷,如:由于地面积水从地漏座侧壁流入地漏内,避免了直接冲击浮球上部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有利于浮球从排泄口顺利打开并浮升;浮球的上升或上顶不引起入水通道的变化;地漏盖与地漏座之间的间隙较小,细小的杂物不易落入,浮球不易被卡阻;地漏盖可浮动,地面积水排泄的更快,可接近于或达到无地漏盖的排泄状态;设置了地漏盖,既美观又安全,浮球也不易受损。由于浮球或浮杯底部设有底孔31,即使浮球或浮杯出现轻度破损且渗水入内的状态也能可靠使用。
浮杯3底部开设底孔31,为本发明实施例1地漏的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有利影响,为现有技术所没有,有利于浮盖式防臭地漏推广应用,为本发明不可忽略的技术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1较全面的解决了浮盖式地漏存在的问题,构造合理,性能可靠,外形美观,使用方便。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的地漏(构造见图5-8),包括地漏座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上述地漏座的上端部设有座槽,使上述地漏盖置于所述的座槽中,地漏盖与地漏座的座槽的侧壁之间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座槽下侧面靠近于已安装在楼板或地面内的地漏管的上端部,使地漏座的上端面位于与楼面(或地砖面)同一水平面或略低的位置上,以使地面积水从地漏盖上面流过并流到座槽侧面与地漏盖的入水间隙中,经过地漏盖与座槽相接触底面之周围空间形成的预设定的入水间隙,然后从该入水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本发明所述的地漏盖优选无孔口地漏盖。(此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地漏座和地漏盖结构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2的地漏(构造见图5-8),包括地漏座1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2,所述的地漏座1底部设有与其成一体的座底12,座底12上设有排泄孔14,所述的地漏盖2下端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浮杯3,所述的浮杯3底面封压在所述的地漏座1底部的排泄孔14的端口上,可阻止下水道浊气的返冒,并使地漏盖2不支撑在地漏座1上并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浮杯3与地漏座1相对应的侧面留有入水间隙,浮杯3与地漏座1的座底12底面之间留有入水间隙。使地面积水能够从该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并使浮杯3浮起而脱离排泄孔14的端口,使地漏内的积水从排泄孔14排入下水道。
上述地漏座1的上端部设有与其成一体的座槽11,使上述地漏盖2置于所述的座槽11中,两者之间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所述的座槽11下侧面靠近于已安装在搂板或地面内的地漏管4的端部,使地漏座1的上端面位于与楼面(或地砖面)同一水平面或略低的位置上,以使地面积水从其面上流过而灌入地漏内。以使地面积水从地漏盖上面流过并流到座槽侧面与地漏盖之间构成的入水间隙中,经过地漏盖与座槽相接触底面之周围空间形成的预设定的入水间隙,然后从该入水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
上述地漏座1的排泄孔14的上端带有孔肩13,浮杯3底面封压在孔肩13上,以与地漏座1的座底12之间保留有一定空隙,以使浮杯3能顺利浮起和对排泄孔14封堵。
上述地漏盖2由盖板21和与其连接在一起的套环22构成,浮杯3套接在套环22上而实现与地漏盖2的连接,盖板21置于地漏座1的座槽11中,盖板21的顶面可以不高于楼面(或地砖面),盖板21与座槽11两者之间在纵横两向上都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地面积水从该间隙流入地漏内。上述盖板21和套环22可以金属材料制成。
上述浮杯3由具有一定弹性的塑胶材料制成。当上述地漏盖2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如受人脚踩踏或重物施压,具有一定弹性的浮杯3在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后即压缩,并使上述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槽底面相接触而承受大部分外力作用,而使浮杯3和地漏座1的座底12只受浮杯3弹性变形力的作用而不易损坏。
上述盖板21下侧周沿设有至少三个均布且与其成一体的凸筋23,并位于地漏座1的座槽11上方,两者间有一定间隙,以避免地漏盖2下侧面与地漏座1的座槽11槽底面出现相贴近的状态,以确保地面积水能够流入地漏内,从而提高本实施例地漏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上述地漏座1与浮杯3之间设有栅网5,栅网5由一栅套51和若干栅条52构成一整体,以拦阻流入地漏内的细小贵重物品和一部分细长杂物,以免被排入下水道而造成意外损失或下水道的堵塞。为了方便于栅网5上细长杂物的清除,各栅条52于其端部不相互连接,即呈开口状。栅网5与浮杯3之间有一定间隙,可对浮杯3的浮落起导向和限位作用,使本实施例地漏使用更方便可靠。
本实施例2地漏的特点:
本发明实施例2地漏的地面积水的排入方式同实施例1。而本实施例的地漏盖2将随浮杯3浮动而浮动,并随地面积水的多少而自动调节浮动幅度,以加快地面积水的排泄,有利于应对意外事态,如室内水管爆裂或水龙头大量漏水等,不易形成积水漫溢而造成不便。
本发明实施例从提高地漏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出发,进一步改进浮盖式地漏设计,如,地漏盖2与浮杯3固定连接在一起;浮杯3采用弹性塑胶材料制成;盖板21下侧设有凸筋23,以避免地漏盖与地漏座出现相贴近的状态;增设了具有导向和限位并起拦阻或过滤作用的栅网5,整体构造合理,功能完善,性能可靠,使用方便。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的地漏(构造见图9-13),包括地漏座1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2,所述的地漏座1间接设有排泄孔14,排泄孔14端口上设有浮杯3所述的浮杯3底面能密封在排泄孔14的端口上,所述的地漏盖2为具有帽口24的帽形盖板21,上述浮杯3的上端部套接在地漏盖2的帽口24内,并使地漏盖2与地漏座1之间设有预定的入水间隙,使地面积水从该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以使浮杯3浮起,并使地漏内的积水排入下水道。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实施例3的地漏(构造见图9-13),包括地漏座1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2,所述的地漏座1可详细地由分立的槽套6和水槽8以及筒座7三者组合构成,筒座7与地漏管4连接成一体,所述的筒座7上部埋设于楼板中,所述的槽套6套于筒座7上端口,并使槽套6的上端面位于与楼面(或地砖面)同一水平面或略低的位置上,槽套6的底部为座槽11,以使地面积水能从其上端面流到座槽11中。所述的筒座7中部还设有筒肩71,水槽8位于筒座7内,其底部置于筒肩71上,水槽8中设有排泄孔14,排泄孔14内套设有带管口92和管肩91的虹吸管9,虹吸管9与排泄孔14采用动配合,也可固定连接,排泄孔14上端与管肩91下侧之间设有弹性胶套15。所述的虹吸管9上端设有浮杯3所述的浮杯3底面封压在虹吸管9的管口92上,以阻止下水道浊气返冒。所述的地漏盖2为具有帽口24的帽形盖板21,浮杯3上端套接在帽口24内,使地漏盖2悬空位于槽套6的座槽11中,且两者之间形成预定的入水间隙,使流到座槽11中的地面积水再从该间隙流过而灌入地漏内,以使浮杯3及其上的地漏盖2同时浮起,地面积水更快流入地漏内,而地漏内的积水则从管口92排入下水道。
本发明实施例3的地漏构件中还设有底孔31,水匝33,通孔25,虹吸管9及其梳水齿93,栅网5,围水盘10等构造或构件。其构造和作用关系或有益效果分述如下:
1)筒座7与地漏管4成一体,可一次性模压成批制作,成本低,于楼板中预埋施工方便,减少管道连接工序,连接可靠方便。
2)分立的槽套6,其高度位置可根据筒座7埋设施工现状和地面施工需要做适当调节,以满足地漏座1安装要求。槽套6可选择不同材料制成,可与不同材料制成的地漏盖配对,以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
3)槽套6与地漏盖2配合形成的环形入水间隙或槽,可使地面积水更快流入地漏内,并具有一定的过滤和积聚杂物的作用,给杂物的清理带来便利。
4)分立的水槽8与筒座7采用动配合,方便于地漏的安装维修以及下水道的疏通,能够阻挡流入地漏内的细小贵重物品,以免造成意外损失。
5)虹吸管9作用和具有的好处为:⑴能够及时吸出地漏内的积水,使地面积水排泻得更快;⑵可使浮杯3回落归位力量更大,对排泄孔孔口上的异物有更好的挤压或挤脱作用,对排泄孔14的封压将更加可靠和密实,使本实施例地漏具有更可靠的防浊气返冒性能;⑶从地漏内排出同量的积水,排泄孔14可以做的更小,这样还有两个好处:一是使浮杯3在浮升之时,其底部有更大的承受积水压力的面积,使浮杯3的浮升力量更大,可更有效克服可能存在的异物卡阻,使浮杯3的浮升更可靠,以确保本实施例地漏正常使用;二是使浮杯3底面封压在虹吸管9孔口上的承受浊气正压力的面积变小,在同样的浮杯3和地漏盖2总重量的作用下,浮杯3能够抵抗更大的下水道内浊气正压力的作用,即进一步增强了本实施例地漏的防浊气返冒性能。
6)虹吸管9与排泄孔14为动配合,胶套15弹性变形回复自如,并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量,当地漏盖2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如人为踩踏),使上述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相接触而承受大部分外力作用,而使浮杯3和地漏座1的水槽8只受弹性胶套15较小弹性变形力的作用而不易损坏。使用不同厚度或采用不同数量的弹性胶套15,可以调节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两者之间的间隙,并配合槽套6所做的适当调节,以满足地漏座1安装或施工误差调节要求。
7)地漏盖2为一体成形的帽形盖板,工艺简单,结构轻便,刚性好,可采用不同材料制作,与浮杯3连接方便。
8)浮杯3底部设有底孔31,底孔31与虹吸管9的管口92位置相对应,底孔31可使渗入浮杯3内的积水及时排出,以保证浮杯3在出现密封不严或轻度破损且渗水入内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浮起,使本实施例地漏也能正常使用。上述虹吸管9的虹吸作用在浮杯3的底孔31下端口形成的负压有利于浮杯3内的渗入积水及时排出,也使本实施例地漏使用更方便可靠。底孔31的开设,克服了现有浮球式地漏技术中使用的全封闭空心球易出现渗水入内所带来的缺陷。
9)浮杯3的底端设有与其成一体水匝33,水匝33位于地漏座1的水槽8中,并与其槽底有一定间隙,使地面积水能够从该间隙流过而灌满水槽8,形成一道水封结构,以便在浮杯3对虹吸管9的端口封压不够密实的状态下,可对抗浊气返冒渗透,使本实施例地漏具有更可靠的防臭性能。
10)上述地漏盖2可设有凸筋23(结构类同于实施例1和2),以避免地漏盖2下侧面与地漏座1的座槽11槽底面出现相贴近的状态,确保地面积水能够流入地漏内,从而确保本地漏可靠安全使用。同时,地漏盖2可开设的通孔25,也使本发明的地漏使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11)梳水齿63具有的好处为:以使流出虹吸管9下端口的水流的水束得以细化和流向得以分散,不使排泄水流集中冲击下水道,以减弱排水冲击和噪音,缓解因采用塑料下水管道排水而易出现噪音大的问题。同时,上述各条梳水齿间在下端口处呈开口状态,以使其下端口不易被细小杂物堵塞,而对误落入的贵重物品可加以拦阻,并将活套在排泄孔14中虹吸管6抽出即可取出落入的物品。
12)上述地漏座1与浮杯3之间设有栅网5,栅网5由栅套51和栅条52构成一整体,以拦阻流入地漏内的细小贵重物品和一部分细长杂物,以免被排入下水道而造成意外损失或下水道的堵塞。为了方便于栅网5上细长杂物的清除,各栅条52于其端部不相互连接,即呈开口状。栅网5与浮杯3之间有一定间隙,可对浮杯3的浮落起导向和限位作用,颗粒状杂物也不易落入其间而避免卡阻,使本地漏使用更方便可靠。
13)上述地漏管4的外侧并于楼板下侧设有由可对扣或对称的两瓣合围构成的围水盘10,合围构成的围水盘10可形成盘套101和套口102及储胶槽103,同时与其配合的地漏管4相应位置配设有围流孔104,围水盘10安装使用时,将两瓣对扣连接,接缝间隙处可施胶密封,使可能渗漏于围水盘10内的积水被截围而从围流孔104流入下水道,以免因施工缺陷造成的渗漏给下一楼用户带来不便。围水盘10两瓣对扣的构造,可以在地漏周围出现渗漏后且不需拆卸下水道就能进行安装,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安装使用,围流孔104在需要时可配设,维护施工十分方便。由于虹吸管9 的使用,且围流孔104的位置可高于虹吸管9的出水口,虹吸管9出水时,在围流孔104的位置形成负压有利于围水盘10内的积水被吸入下水道。
本实施例3地漏的特点:
本发明实施例3地漏的地面积水的排入地漏的方式同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从提高地漏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出发,并根据现场安装、维修、下水道疏通等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设计,结构完善,功能完备,使用方便,效果理想。与现有带盖地漏积水排泻方式明显不同,本发明地漏的地面积水无须溢流于地漏盖上表面,而是先从预设在地漏盖下侧与地漏座之间的入水间隙中流过,并沿地漏座侧壁四周顺势流入地漏内,使积水排泻拥有最大长度的入水周沿,积水流入顺畅,流速更快,流量更大。当地漏储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使浮杯连同地漏盖一起浮升,再增大入水口的间隙,使地漏盖不再影响地面积水的排泻,即地漏盖不再成为地面积水排泻的障碍,此时,地面积水呈无地漏盖的排泻状态,排泻速度最快。
本发明实施例1-3的地漏盖端面可以无孔口,整体整洁美观。地漏盖与地漏座端侧面之间的间隙可预设得较小,细小杂物难以落入,若地漏内储有防臭预存水也不易风干或蒸发,使本发明的地漏防臭效果更好更耐久。地漏盖不再成为地面积水排泄的瓶颈。地漏不排水时,地漏盖及浮杯的自重全部落在地漏座底部的排泄孔口上,排泄孔口封堵将更加严实,明显提高了对下水道内气压波动时出现的正压的抵抗能力,可有效防止下水道浊气的返冒,即本发明的地漏防臭可靠,效果更好。本发明实施例的地漏,结构简单实用,功能完善可靠,批量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使用安全方便,易于推广应用。

Claims (1)

1.一种浮盖安全地漏,包括有地漏座(1)和位于其上端部的地漏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漏座(1)的上端部设有座槽(11),地漏盖(2)位于所述的座槽(11)中,所述的地漏盖(2)与地漏座(1)的座槽(11)的侧壁之间构成预设定的入水间隙,所述地漏盖(2)与座槽(11)的底面之间设有预设定的入水间隙;所述的地漏座(1)下端部设有座底(5),座底(5)上设有排泄孔(14),所述的排泄孔(14)上设有封压在其端口上的浮杯(3);浮杯(3)与地漏座(1)相对应的内侧面留有入水间隙,浮杯(3)与地漏座(1)的座底(12)底面之间留有入水间隙;所述的浮杯(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地漏盖(2)下端之间留有浮杯(3)上浮的间隙;浮杯(3)底部设有底孔(31),底孔(31)与排泄孔(14)的孔口位置相对应,底孔(31)可使渗入浮杯(3)内的积水及时排出。
CN201310255686.4A 2009-12-30 2009-12-30 浮盖安全地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2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5686.4A CN103362180B (zh) 2009-12-30 2009-12-30 浮盖安全地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5686.4A CN103362180B (zh) 2009-12-30 2009-12-30 浮盖安全地漏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12628 Division CN101701470B (zh) 2009-12-30 2009-12-30 浮盖安全地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2180A true CN103362180A (zh) 2013-10-23
CN103362180B CN103362180B (zh) 2014-11-05

Family

ID=49364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56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2180B (zh) 2009-12-30 2009-12-30 浮盖安全地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6218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5855Y (zh) * 1993-09-03 1994-08-31 刘锡海 一种水暖自动排气阀
CN2306272Y (zh) * 1997-04-02 1999-02-03 阎明 浮盖地漏
CN2367644Y (zh) * 1999-03-15 2000-03-08 张立涛 一种地漏
AT407168B (de) * 1998-10-23 2001-01-25 Aschl Roman Ing Bodenablauf für ein bauwerk
EP1233112A2 (en) * 1996-03-15 2002-08-21 Ab Sjöbo Bruk Oil cut-off device for floor drains or similar
CN201330432Y (zh) * 2008-07-21 2009-10-21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防臭、防堵、畅流地漏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5855Y (zh) * 1993-09-03 1994-08-31 刘锡海 一种水暖自动排气阀
EP1233112A2 (en) * 1996-03-15 2002-08-21 Ab Sjöbo Bruk Oil cut-off device for floor drains or similar
CN2306272Y (zh) * 1997-04-02 1999-02-03 阎明 浮盖地漏
AT407168B (de) * 1998-10-23 2001-01-25 Aschl Roman Ing Bodenablauf für ein bauwerk
CN2367644Y (zh) * 1999-03-15 2000-03-08 张立涛 一种地漏
CN201330432Y (zh) * 2008-07-21 2009-10-21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防臭、防堵、畅流地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2180B (zh) 2014-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2065B2 (ja) 排水配管
CN101691779A (zh) 快速排水安全地漏
CN101701470B (zh) 浮盖安全地漏
AU2007346305B2 (en) A drain arrangement
CN103382735B (zh) 浮盖安全地漏
CN103485398B (zh) 快速排水安全地漏
CN103374969B (zh) 浮盖安全地漏
CN103374949B (zh) 浮盖安全地漏
KR20150003341A (ko) 절수형 좌변기
CN103362180B (zh) 浮盖安全地漏
CN103382734B (zh) 浮盖安全地漏
CN201043288Y (zh) 防臭防虫防返水地漏
CN211499089U (zh) 一种独立水压冲水系统及智能马桶
CN210482487U (zh) 一种无残留水的水箱
CN103469865B (zh) 快速排水安全地漏
CN201010956Y (zh) 浮球式防污水止回器
CN103469866B (zh) 快速排水安全地漏
CN101812866B (zh) 一种楼板渗漏水收集导流装置
GB2432596A (en) Odour trap for sanitary drain assembly
US644856A (en) Overflow-reservoir for cisterns.
CN204080979U (zh) 防臭下水软管
CN211621821U (zh) 一种带有主副止回阀的新型下水管道
JP6822634B2 (ja) 排水配管
CN205917797U (zh) 水槽防倒灌下水器
CN203160353U (zh) 一种地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512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