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3611A -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3611A
CN103353611A CN2013103096105A CN201310309610A CN103353611A CN 103353611 A CN103353611 A CN 103353611A CN 2013103096105 A CN2013103096105 A CN 2013103096105A CN 201310309610 A CN201310309610 A CN 201310309610A CN 103353611 A CN103353611 A CN 103353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asuring point
underground
exploration ho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096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3611B (zh
Inventor
邓业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3096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536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53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3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3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3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步骤包括:(1)在需要探测部位的地面上布设探测孔;(2)在探测孔内布设供电电极A及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探测孔地面布设供电电极B,在探测孔中按设定点距用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逐次测量测点O两端电压值Δu;当测量测点O电压值Δu时,所述供电电极A按设定电极距极差逐次扩大所述供电电极A与测点O之间的极距,并逐次记录测点O电压值Δu;同时记录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间的供电回路电流值I;根据各测点Bρ曲线图的曲线异常特征分析判断地下溶洞情况。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快速、经济、准确的探测地下溶洞,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适用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溶洞探测领域,尤其是一种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背景技术
在喀斯特溶洞发育的地区,建设各方为了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时间进行工程场地的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及桩位的超前钻探,目的是查明场地及桩位下的溶洞及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事实上,即使通过工程场地初、详勘及每根桩在成桩前采用一桩1-2孔超前钻探,但由于钻孔毕竟是一孔之见,也难以杜绝复杂条件下的灰岩场地仍存在大量的地下溶洞未被揭露及基础桩成桩后仍存在半边嵌岩、半边溶洞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快速、经济且准确的探测地下溶洞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步骤包括:
(1)在需要探测部位的地面上布设探测孔;
(2)在探测孔内布设供电电极A及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探测孔地面布设供电电极B,在探测孔中按设定点距用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逐次测量测点O两端电压值Δu;当测量测点O电压值Δu时,所述供电电极A按设定电极距极差逐次扩大所述供电电极A与测点O之间的极距,并逐次记录测点O电压值Δu;同时记录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间的供电回路电流值I;
按以下计算公式求视电阻率ρs
ρ s = K ‾ · Δu I ( Ω · m ) . . . ( 1 )
其中:Δu为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间的电压值(mv);
I为供电回路电流值(mA);
其中,系数的计算公式:
K ‾ = 4 π 1 AM - 1 AN - 1 BM + 1 BN ( m ) . . . ( 2 )
其中:AM为A极至M极的距离(m);
AN为A极至N极的距离(m);
BM为B极至M极的距离(m);
BN为B极至N极的距离(m);
(3)根据各测点实测到的ρs值,按下式计算出各测点Bρ(p)值及绘出各测点Bρ曲线图,
B ρ ( p ) = ( ρs ( p ) ρs ( p - 1 ) - 1 ) × 100 % . . . ( 3 )
其中:Bρ(p)为计算点视电阻率比值(无量纲);
ρs(p)为计算点实测视电阻率ρs值(Ω·m);
ρs(p-1)为计算点前一组供电电极A与测点O电极距离实测视电阻率ρs值(Ω·m);
其中p=2、3…m;m为供电A极数,为自然数。
根据各测点Bρ曲线图的曲线异常特征分析判断地下溶洞情况。可快速、经济、准确地查明以探测钻孔为中心,半径为最大AO值,而纵向为地下所需探测段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其所处的方位。
所述供电电极B先探测孔地面布设,通过上述Bρ曲线图可以探测是否有地下溶洞异常。
所述供电电极B分别设在探测孔的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八个方位或者更多方位的待测量方向按供电电极B与探测孔之间的距离为Y进行测量,可以测出地下溶洞的大小以及方向。
所述电极距极差可以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定为0.2m、0.5m、1m、2m等。
所述点距可以与所述电极距极差相等。
所述探测孔的探测钻孔深度应大于等于需要探测最大深度值加需要探测半径值的总和。
所述探测孔的探测钻孔深度应超过探测钻孔深度深度3m以上。
所述探测孔内安装有管道,所述管道侧壁设置有通孔,在所述管道外壁包裹最少一层纱网,用于防止管道外部分泥沙进入所述管道内。
所述探测孔的孔径为Φ146mm,入岩1.0m,且终孔口径Φ91mm-110mm。
所述管道PVC管,侧壁通孔呈品字型布设,且垂向间隔约8cm-10cm,通孔的孔径为Φ10mm。
采用上述结构及方法后,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快速、经济、准确的探测地下溶洞,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适用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剖面示意图(其中,Oj(j=1、2……n,n为自然数)为探测孔中测点及编号;I为电流值(mA);Δu为电压值(mV);E为电源;Mj为测量电极Mj、Nj为测量电极Nj其中,j=1、2……n,n为自然数;Bi为供电电极,其中i=1、2…8…m,m为自然数,Ak为供电电极,其中,K=1、2……m,m为自然数;H为距探测点的水平距离(m);H’为基岩面埋深(m);L为需探测段长度(m);L’探测孔需超过探测深度(一般取值为需探测半径值);Y为一般取值为等于或者大于溶洞中心距探测孔的距离(m))
图2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地面测线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探测孔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1
代表粘土、砂砾层;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2
代表地下溶洞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3
代表石灰岩;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4
表岩溶裂隙;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5
代表外包塑料纱网);
图4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A-1号桩桩位E向侧探测孔中21、22、23号测点地下溶洞探测成果图(其中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37
图5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A-1号桩桩位E向侧探测孔中24、25、26号测点地下溶洞探测成果图;
图6是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A-1号桩桩位E向测线地下溶洞探测成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原理说明
建设工程场地的地下溶洞及不良地质体,大多数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当充水或充填饱水泥砂时,其电阻率一般为10-1-3×102Ω.m,而石灰岩围岩的电阻率值一般为3×102-104Ω·m,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与围岩石灰岩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性差异,故可以利用其电性差异特征来探查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形态。
基于上述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与围岩石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导电性差异,首先在需要探测部位中心地面上,施工1个探测孔,然后采用现有高精度的电法勘探设备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在地下建立稳定的电流场,根据仪器观测的数据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后得到电阻率ρs和电阻率比值Bρ并将其绘制成图,便可对以探测孔为中心,半径为最大供电电极A与测点O之间距离,而纵向为地下所需探测段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埋藏深度和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做出准确的定量判断。
同时,通过八个或更多方位所作的电性剖面探测,由于供电电极Bi位置不同,各方位上所观测到的地下溶洞电性异常形态特征与强度则不同,利用其差别,就可确定出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所处的方位。
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如图1和图2所示,首先在需要探测部位中心地面上,施工1个探测孔,其中探测钻孔深度应≥(需要探测最大深度值+需要探测半径值)。然后,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所选定的电极距极差为0.2m、0.5m、1m、2m等的电缆放入所述探测孔中所需探测段的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其中j=1、2…n的自然数)及供电电极AK(K=1、2…m)的所有点上(电极系的记录点在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极的中心点为测量点Oj处),实行孔中三根电极一次性布极,同时,在地面距探测孔距离Y处,分别在探测孔的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八个方位或更多方位布设另一供电电极Bi(i=1、2…8),由供电电极Ak(K=1、2……m)、Bi(i=1、2……8)及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j=1、2……n)共同构成八个或更多方位的不对称电性探测系统。
实际探测时,通过高精度的现有电法勘探设备,按每个供电电极Bi(i=1、2…8)方位剖面逐个进行探测。对于某一Bi剖面探测时,按孔中测点O1、O2…0j…On逐个测点进行探测。对于某一Bi剖面某一测点Oj探测时,供电电极Bi及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和测点Oj固定不动,按设计极距不断加大供电电极Ak(K=1、2…m)与测点Oj的距离,从而不断观测到各个供电电极Ak(K=1…m)深度的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间的电压△u及供电电极Ak与供电电极Bi间的供电回路电流I变化情况,将仪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后得出某Bi剖面某Oj点上各个供电电极Ak(K=1、2…m)深度的视电阻率ρs值及电阻率比值Bρ值。
通过探测孔各个Bi(i=1、2…8)方位剖面各测点Oj(j=1、2…n)探测后得到的视电阻率ρs及视电阻率比值Bρ的曲线异常特征分析,便可快速、经济、准确地查明以探测钻孔为中心,半径为最大供电电极A与测点O之间距离,而纵向为地下所需探测段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其所处的方位。
本发明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的具体说明如下。
一、探测孔布设与施工(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一)探测孔布设
在需要探测部位中心的地面上,布设至少1个探测孔,其中所述探测钻孔深度应≥(需探测最大深度值+需探测半径值)。
(二)探测孔施工要求
1、孔径要求,开孔Φ146mm,入岩1.0m。
2、在探测孔内的地面至石灰岩面设置孔径为Φ110mm外侧壁通孔且包裹塑料纱网的PVC管;当地下溶洞较发育时为防止测试中溶洞掉块卡住孔中电缆,所述PVC管可采用全探测孔设置外径为Φ63mm且侧壁设置通孔的PVC管,在PVC管的外侧壁包裹纱网。
3、探测孔的终孔口径Φ91mm-110mm。
4、PVC管侧壁通孔的要求:在PVC管壁沿管孔轴线的四个方向各布设若干通孔,各通孔垂向间隔8cm-10cm,而相邻方向通孔呈品字型布设。所述通孔的直径为Φ10mm。
(三)钻探设备
采用符合国家钻探设备生产标准的各类型100m或200m钻机及配套设备。此设备为行业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累赘。
二、地面测线布设
以探测孔为中心,地面测线(供电电极Bi)按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东北8个或更多方位布设。
三、测试方法
1、测试工作系统及电阻率ρs值计算方法
首先在需探测部位的中心地面上,施工1个探测孔,探测钻孔深度应≥(需要探测最大深度值+需要探测半径值)。然后,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所选定的电极距极差为0.2m、0.5m、1m、2m等的电缆放入探测孔中所需探测段的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j=1、2…n)及供电电极Ak(K=1、2…m)的所有点上(电极系的记录点在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的中心Oj处),实行孔中三根电极一次性布极,同时,在地面距探测孔距离Y处,分别在探测孔中的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八个方位或更多方位布设另一供电电极Bi(i=1、2…8),由供电电极Ak(K=1、2……m)、Bi(i=1、2……8)及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j=1、2……n)共同构成八个或更多方位的不对称电性探测系统(图1、图2).
实际探测时,通过高精度的电法勘探设备电极自动转换装置,按每个Bi(i=1、2…8)极方位剖面逐个进行探测。对于某一Bi剖面探测时,按孔中测点O1、O2…Oj…On逐个测点进行探测。对于某一Bi剖面某一测点Oj探测时,供电电极Bi及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和测点Oj固定不动,按设计极距不断加大供电电极Ak(K=1、2…m)与测点Oj的距离,从而不断观测到各个供电电极Ak(K=1、2…m)深度的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间的电压△u及供电电极Ak、Bi极间的供电回路电流I变化情况,便可按下式计算出每组电极距AM、AN、BM、BN的装置系数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74
及视电阻率值ρs
也即是在探测孔内布设供电电极A及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探测孔地面布设供电电极B,在探测孔中按设定点距用于测量电极Mj和测量电极Nj依次测量测点Oj两端电压值Δu;当测量测点Oj电压值Δu时,所述供电电极A按设定电极极差逐次扩大所述供电电极Ak与测点Oj之间的极距,并逐次记录测点Oj电压值Δu;同时记录供电电极Ak和供电电极Bi间的供电回路电流值I;
按以下计算公式求视电阻率ρs
ρ s = K ‾ · Δu I ( Ω · m ) . . . ( 1 )
其中:Δu为MN极间的电压值(mv);
I为供电回路电流值(mA);
其中,系数的计算公式:
K ‾ = 4 π 1 AM - 1 AN - 1 BM + 1 BN ( m ) . . . ( 2 )
其中:AM为Ak极至Mj极的距离(m);
AN为Ak极至Nj极的距离(m);
BM为Bi极至Mj极的距离(m);
BN为Bi极至Nj极的距离(m);
i=1、2…8;  j=1、2…n;  K=1、2…m。
对于一定电极系来说,AM、AN、BM、BN是已知的,亦即
Figure BDA00003548080600075
是已知的,因此,只要测出△u及I值,根据(1)式就可以求得地下岩层的视电阻率ρs数值。
2、工作参数设置
为有效准确地探测到以钻孔为中心,水平横向半径为最大AO值,而纵向为地下所需探测段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故采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超高密度电极距电性探测系统。
实际工作中,首先根据工程项目所需探测半径要求,一般取值为最大AO值=需探测半径值,便可选择以下相应的工作参数,开展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探测。
(1)采用极差=点距=0.2m,并采用等差极距逐极测量;
AO=0.3m、0.5m、0.7m…2.7m;
MN=0.2m。
(2)采用极差=点距=0.5m,并采用等差极距逐极测量;
AO=0.75m、1.25m、1.75m…6.75m;
MN=0.5m。
(3)采用极差=点距=1.0m,并采用等差极距逐极测量;
AO=1.5m、2.5m…13.5m;
MN=1.0m。
(4)采用极差=点距=2m,并采用等差极距逐极测量;
AO=3m、5m……27m;
MN=2m。
B极在地面沿八个或更多方位布设。各方位Bi(i=1.2…8)距孔口距离均为Y。Y一般取值为等于或稍大于溶洞中心距探测孔的距离。探测时各Bi(i=1、2…8)极方位的Ak(K=1.2…m)它们的供电电流强度应一样。
当需要探测范围的水平横向半径较大时,B极也可沿其测线方位,随孔中A极移动而移动。
最终野外工作参数应通过现场试验后确定。
实际工作中当所需探测半径>27m时,可选择MN=点距=极差=4m、6m、8m等多种等差极距工作参数设置,开展孔中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探测。
对于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其所处方位的探测,还可采用孔中电极自下而上按N、M、A顺序排列,而B极在地面孔旁Y处,分别在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八个方位布设。同样,孔中测量电极Mj、测量电极Nj和供电电极Ak可采用三根电极一次性布极。实际探测时,按每个B极剖面,逐个测点O进行探测,探测时,采用极差=点距=MN=0.2m、0.5m、1.0m、2m、4m等多种等差极距逐极测量方式进行探测。探测钻孔深度应超过需探测最大深度0.1m以上。
3、仪器设备
野外数据采集仪器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各类高精度电法勘探设备,此为现有技术。
4、钻孔多芯电缆
探测中,采用等差极距为0.2m、0.5m、1m、2m等的钻孔电极多芯电缆施测。
5、野外数据采集时采取的措施
①用GPS及皮尺丈量布设电极,电极位置误差应符合各相关规范要求。
②电极接地良好,数据采集前,应检查每个电极的接地电阻及漏电情况且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③野外工作时,应填写野外班报表,供质量监控及室内数据处理时参考。
④数据采集过程应全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保证所采集数据真实可靠。
四、室内数据处理
首先将野外采集的数据通过传输软件传输到计算机中,并运用专用电法反演软件进行坏点删除及地形校正和格式转换及反演计算等,然后根据各测点实测到的ρs值,便可按下式计算出各测点Bρ值及绘出各测点Bρ曲线图(图4、图5)。
B ρ ( p ) = ( ρs ( p ) ρs ( p - 1 ) - 1 ) × 100 % . . . ( 3 )
其中:Bρ(p)为计算点视电阻率比值(无量纲)
ρs(p)为计算点实测视电阻率ρs值(Ω·m)
ρs(p-1)为计算点前一组AO电极距离实测视电阻率ρs值(Ω·m)。
p=2、3…m;m为供电A极数,且A为自然数。
同时还可以利用各方向各测点上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ρs值及Bρ值,绘制出八个或更多方位的等ρs断面图及等Bρ断面图。
五、数据分析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方法是利用被探测的目的体,与其围岩石灰岩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种电性差异有关的电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根据上述各Bi(i=1、2…8)方位剖面上各测点Oj(j=1、2…n)实测及计算得到的ρs、Bρ值,就可方便地分析探测孔中各Bi(i=1、2…8)方位各Oj(j=1...n)点,垂直探测孔轴线即水平方向的不同距离的电性变化特征,探明孔中各Bi(i=1、2…8)方位,各Oj(j=1、2…n)点以探测孔为中心,半径为最大AO值,而纵向为地下所需探测段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所处方位。
(一)、地下溶洞分析
地下溶洞由于充水或充填含水泥砂时,其电阻率一般为10-1-3×102Ω·m,而石灰岩围岩的电阻率一般为3×102-104Ω·m,两者存在较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在实测的各Bi方位剖面,各测点Oj的Bρ曲线上,当Bρ曲线在正常背景下出现明显的负方向尖峰异常时,其尖峰异常上、下两端的半极值点位置则为此探测孔中Bi方位Oj点上,垂直探测孔轴线即水平方向的地下溶洞距探测点近端及远端的边界范围,如图4所示。
(二)、地下完整石灰岩分析
由于地下完整石灰岩的电阻率值较高且较稳定,因此,Bρ值为近常数正值。在Bρ曲线图上,表现为起伏不大的正值竖线图,如图5所示。
(三)、地下溶洞所处方位分析
通过探测孔八个或更多方位所作的ρs、Bρ探测,由于供电电极Bi极方位的不同,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电性异常形态特征就不同,因而各Bi方位上测的ρs、Bρ异常曲线的形态或强弱就不一样,利用这一差别,就可以确定出地下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所处的方位。
六、实测某基础桩成桩前地下溶洞Bρ曲线
1、广东某大厦基础桩成桩前A-1号桩桩位E方向溶洞探测
该场地位于石灰岩地区且地下溶洞较发育地段。该场地基础桩设计为钻冲孔桩,桩径Φ2000mm,桩端设计深度为21m。需探测该桩E方向以探测孔为中心探测半径为13.5m、探测深度为设计桩端下0-5m,即探测孔深21-26m断面范围内是否存在溶洞等不良地质体。首先在桩位中部布设一个桩位溶洞探测孔,探测孔深为40m,如图6所示。
2、野外工作参数:极差1m,点距1m。
采用等差极距逐极测量。
AO=1.5、2.5、3.5、4.5…………13.5m
MN=1m,B极与探测孔中心距Y=5m。
3、实测桩位溶洞Bρ成果曲线
图4、图5为A-1号桩位E方向测线孔中21、22、23及24、25、26号测点的实测Bρ成果图。
探测结果分析:
①21号点(位于设计桩端0m)E方向上,探测半径13.5m范围内距探测点水平距离2.95m-3.89m处存在溶洞。
②22号探测点(位于桩端下1m)E方向上,探测半径13.5m范围内距探测点水平距离3.87m-4.9m处存在溶洞。
③23号探测点(位于桩端下2m)E方向上,探测半径13.5m范围内距探测点水平距离4.97m-5.6m处存在溶洞。
④24、25、26号探测点(位于桩端下3-5m)E方向上,探测半径13.5m范围内未见明显溶洞及不良地质体异常,由此推断24、25、26号探测点E方向上,探测半径13.5m范围内持力层基本完整。
A-1号桩成桩前桩位E方向测线地下溶洞探测成果剖面示意图(参见图6)。
上述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9)

1.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包括:
(1)在需要探测部位的地面上布设探测孔;
(2)在探测孔内布设供电电极A及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探测孔地面布设供电电极B,在探测孔中按设定点距用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逐次测量测点O两端电压值Δu;当测量测点O电压值Δu时,所述供电电极A按设定电极距极差逐次扩大所述供电电极A与测点O之间的极距,并逐次记录测点O电压值Δu;同时记录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间的供电回路电流值I;
按以下计算公式求视电阻率ρs
ρ s = K ‾ · Δu I ( Ω · m ) . . . ( 1 )
其中:Δu为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间的电压值;
I为供电回路电流值;
其中,系数的计算公式:
K ‾ = 4 π 1 AM - 1 AN - 1 BM + 1 BN . . . ( 2 )
其中:AM为A极至M极的距离;
AN为A极至N极的距离;
BM为B极至M极的距离;
BN为B极至N极的距离;
(3)根据各测点实测到的ρs值,按下式计算出各测点Bρ(p)值及绘出各测点Bρ曲线图,
B ρ ( p ) = ( ρs ( p ) ρs ( p - 1 ) - 1 ) × 100 % . . . ( 3 )
其中:Bρ(p)为计算点视电阻率比值;
ρs(p)为计算点实测视电阻率ρs值;
ρs(p-1)为计算点前一组供电电极A与测点O电极距离实测视电阻率ρs值;
其中p=2、3…m,m为自然数。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极B先探测孔地面布设,通过上述Bρ曲线图探测是否有地下溶洞异常。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极B分别设在探测孔的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八个方位或者更多方位的待测量方向按供电电极B与探测孔之间的距离为Y进行测量。
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距极差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定为0.2m、0.5m、1m、2m。
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孔的探测钻孔深度应大于等于需要探测最大深度值加需要探测半径值的总和。
6.由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孔的探测钻孔深度应超过需探测最大深度3m以上。
7.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孔内安装有管道,所述管道侧壁设置有通孔,在所述管道外壁包裹最少一层纱网。
8.由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孔的孔径为Φ146mm,入岩1.0m,且终孔口径Φ91mm-110mm。
9.由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为PVC管,侧壁通孔呈品字型布设,且垂向间隔约8cm-10cm,通孔的孔径为Φ10mm。
CN201310309610.5A 2013-07-22 2013-07-22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Active CN1033536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09610.5A CN103353611B (zh) 2013-07-22 2013-07-22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09610.5A CN103353611B (zh) 2013-07-22 2013-07-22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3611A true CN103353611A (zh) 2013-10-16
CN103353611B CN103353611B (zh) 2015-10-28

Family

ID=49309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09610.5A Active CN103353611B (zh) 2013-07-22 2013-07-22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5361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9453A (zh) * 2017-12-13 2018-03-23 山东大学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10673216A (zh) * 2019-10-28 2020-01-10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单孔电阻率探测溶洞方法
CN110703346A (zh) * 2019-11-14 2020-01-17 张道清 天然电场同频同源比值测量法
CN110850477A (zh) * 2019-11-07 2020-02-28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松鼠搜索算法的电阻率溶洞识别方法
CN111257947A (zh) * 2019-11-27 2020-06-09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跨孔电阻率溶洞探测方法
CN112462432A (zh) * 2020-11-16 2021-03-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 煤田火区空洞高精度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13338259A (zh) * 2021-06-02 2021-09-03 中地君豪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桩底持力层溶洞处理施工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12994C1 (de) * 1994-04-15 1995-08-17 Univ Leipzi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räumlichen Erkundung und Untersuchung unterirdischer Objekte und Schichten
JP3211949B2 (ja) * 1998-01-16 2001-09-25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空洞構造物の変状検知方法
CN102444111A (zh) * 2011-10-19 2012-05-09 邓业灿 地下溶洞造影探测法
CN102607480A (zh) * 2012-02-28 2012-07-25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地下水平盐岩溶腔的检测方法
CN102609614A (zh) * 2012-01-20 2012-07-25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针对复杂矿体的开挖分析方法
CN202837558U (zh) * 2012-10-22 2013-03-27 南京大学 一种地下溶洞地震跨孔ct探测及层析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12994C1 (de) * 1994-04-15 1995-08-17 Univ Leipzi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räumlichen Erkundung und Untersuchung unterirdischer Objekte und Schichten
JP3211949B2 (ja) * 1998-01-16 2001-09-25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空洞構造物の変状検知方法
CN102444111A (zh) * 2011-10-19 2012-05-09 邓业灿 地下溶洞造影探测法
CN102609614A (zh) * 2012-01-20 2012-07-25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针对复杂矿体的开挖分析方法
CN102607480A (zh) * 2012-02-28 2012-07-25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地下水平盐岩溶腔的检测方法
CN202837558U (zh) * 2012-10-22 2013-03-27 南京大学 一种地下溶洞地震跨孔ct探测及层析成像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9453A (zh) * 2017-12-13 2018-03-23 山东大学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29453B (zh) * 2017-12-13 2023-08-04 山东大学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10673216A (zh) * 2019-10-28 2020-01-10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单孔电阻率探测溶洞方法
CN110673216B (zh) * 2019-10-28 2022-06-07 中建四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单孔电阻率探测溶洞方法
CN110850477A (zh) * 2019-11-07 2020-02-28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松鼠搜索算法的电阻率溶洞识别方法
CN110703346A (zh) * 2019-11-14 2020-01-17 张道清 天然电场同频同源比值测量法
CN110703346B (zh) * 2019-11-14 2021-06-11 张道清 天然电场同频同源比值测量法
CN111257947A (zh) * 2019-11-27 2020-06-09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跨孔电阻率溶洞探测方法
CN112462432A (zh) * 2020-11-16 2021-03-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 煤田火区空洞高精度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12462432B (zh) * 2020-11-16 2024-02-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 煤田火区空洞高精度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13338259A (zh) * 2021-06-02 2021-09-03 中地君豪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桩底持力层溶洞处理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3611B (zh) 2015-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3611B (zh) 地下溶洞多方位探测法
CN105604066B (zh) 电阻率剖面法在建筑基坑围护结构渗漏水检测中的应用
CN107829453B (zh)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06585B (zh) 一种用于地下掘进工程中的隐患电法超前预报方法
CN108957563B (zh) 一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探测系统以及探测方法
CN205712221U (zh) 一种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的监测装置
CN108802828A (zh) 钻孔注浆帷幕质量检测方法
CN102444111B (zh) 地下溶洞造影探测法
CN206960673U (zh) 一种探查河道溶洞的多维探测装置
CN106706029B (zh) 一种面向地下结构施工的土体性能监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7861157A (zh) 一种地下水封洞库运营期微震监测方法
Gao et al. Dynamic monitoring of water in a working face floor using 2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CN107272068A (zh) 一种利用无线缆抗干扰跨孔电阻率法探测地下空间的方法
CN206378448U (zh) 基于综合物探方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
CN109461359A (zh) 一种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方法
CN107085240A (zh) 一种边坡磁流体探测系统及方法
CN103487843B (zh) 一种基于电阻率成像技术的地下水量测量方法
CN102236105A (zh) 全方位直流电法
CN207714393U (zh)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装置
CN104459823A (zh) 一种综合物探测试海水侵入界面方法
CN108732628A (zh) 沿管线走向的高密度电法管线探测观测方法及系统
CN109143381B (zh) 一种黄土高填方滞水层探测方法
CN104131527B (zh) 河口海岸工程管袋坝信息化施工系统
CN206721943U (zh) 一种桩基位移辅助检测装置
CN109164018A (zh) 原位注入修复技术扩散半径的连续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