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952B -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48952B CN103348952B CN201310275714.9A CN201310275714A CN103348952B CN 103348952 B CN103348952 B CN 103348952B CN 201310275714 A CN201310275714 A CN 201310275714A CN 103348952 B CN103348952 B CN 1033489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k
- acerous
- cow
- selection
- re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具体做法是:(1)对选育区的牦牛群体进行普查,普查的内容主要是牦牛角的有无,体形结构,外貌特征等;(2)对步骤(1)普查的牦牛选择外貌基本一致,无角,性状相似母牛打号、登记,建立档案,组建基础母牛群;(3)对步骤(2)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测定和选留。(4)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方法加快品系育种进程,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通过3-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无角牦牛新品系。新品系相比家牦牛具有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动物育种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角家畜易于伤人,破坏圈舍,损坏设施。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结果,有角牛每年在澳大利亚造成的人身伤害,圈舍的损坏达2200.5万美元。因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培育新的肉牛品种的同时,非常注重培育无角家畜品种。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数个无角家畜品种。世界著名的肉羊品种无角陶赛特,该品种羊具有早熟,生长发育快,全年发情和耐热及适应干燥气候等特点,由于遗传力强,已成为世界各国理想的肉羊生产的终端父本之一。驰名中外的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该牛体躯低翻、结实,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中的典型品种之一。矮小型肉牛品系劳莱恩牛是安格斯系列的一个突出矮小品系,该品种自1929年开始选育,90年代定型,体型小,纯黑色,无角,性情温顺,抗病性强,对冷热的适应力强。短角牛是英国最古老的肉用品种之一,有乳用型、肉用型和乳肉兼用型3个类型,在美国又利用短角牛育成了无角短角牛品种。
牦牛是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特有的遗传资源,其生活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较短、氧分压低的特点,植被以高山及亚高山草场为主体。牦牛具有极强的生活能力,耐粗耐寒,有一套独特的体质体态结构和生理机制,可在极其粗放的饲养条件下生存并繁衍后代。在这一严酷生态条件下生存的牦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有别于其他牛种的体型结构、外形特征、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是惟一能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牛种。中国是世界上繁育牦牛历史悠久、拥有牦牛最多的国家。但是,牦牛相比其他家畜的育种要落后的多,除2005年育成大通牦牛新品种外,再没其他育成品种,牦牛科技要跟上这一形势,就要积极开展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的有机结合,尽快完善牦牛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目前从大通牦牛在推广过程中和基层单位与牧户对种牛的需求来看,大通牦牛由于导入野牦牛血液,野性增加,有角的大通牦牛在生产过程中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生产性能提高的同时,也给饲养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培育生产性能高,易于生产管理的牦牛无角新品系显得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培育的新品系具有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选育区的牦牛群体进行牦牛角有无、体形结构和外貌特征的普查;
S2、根据步骤S1选择外貌基本一致、无角和性状相似的母牛标记并登记,建立档案,组建基础母牛群;
S3、对步骤S2中选留的核心群母牛情期受胎率、妊娠情况、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登记;
S4、对步骤S2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
S5、对步骤S4的后代牦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牦牛的生长发育性状以及适应性分别进行全面性能测定登记,并对其后代进行测定和选留;
S6、在对步骤S4的性能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方法开展生长发育、角性状早期选种,加快选育进程,选择不少于20头的无角公牛留种,母牛继续选育选配;
S7、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3-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无角牦牛新品系。
优选的,在步骤S4中对种公牦牛的选择,包括以下步骤:
a、种公牛初选:在断奶前进行,一般从2~4胎母牦牛所生的公犊中选拔,按血统和本身的状况进行初选;血统一般要求审查到三代,特别对选留公犊牛的父、母品质要进行严格审查,本身的表现主要看外貌、日增重等选留,对初选定的无角公犊牛要加强培育,在哺乳和以后的饲牧管理方面予以照顾,并定期称重和测量有关指标,为以后的选留提供依据;留种率为90%。
b、种公牛再选:在1.5~2岁时进行,主要按本身的表现进行评定,对优良者继续加强培育,对劣者、特别是生长发育缓慢,具有严重外貌缺陷或长出角秃的去势肥育或淘汰;留种率为40%。
c、种公牛定选:在2.5~3岁或投群配种前进行,由畜牧技术人员和放牧员组成小组共同评定,即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定选后的无角种公牦牛按等级及选配计划可投群配种,如发现配种力弱、受胎率低或精液品质不良的缺陷,可淘汰,对选育核心群或人工授精用的公牦牛,要严格要求,进行后裔测定或观察其后代品质;留种率为50%。
优选的,在步骤S4中对母牦牛的选择,包括以下步骤:
a、对进入选育核心群的母牦牛,必须严格选择,其选择步骤与公牦牛相同,对一般的选育群,采取群选的办法:
b、拟订选育指标,突出重要性状,不断留优去劣,使群体在外貌、生产性能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c、每年入冬前对牛群进行一次评定,大胆淘汰不良的个体;
d、建立牛群档案,选拔具有该牛群共同特点的种公牦牛和母牛进行配种,加速群选工作的进展。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专利所得的无角牦牛新品系核心群牦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体重比家牦牛群体平均提高5~10%;牦牛越冬死亡率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4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屠宰率45%。综上所述,利用该方法培育的新品系具有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牦牛群体进行普查,普查的主要指标是:牦牛角有无、体形结构和外貌特征的普查等;
S2、根据步骤S1选择外貌基本一致和性状相似的大通母牛500头标记并登记,建立档案,组建基础母牛群;对母牛群选留的依据是:被毛黑褐色,鬐甲后半部至背部具有明显的灰白色背线、嘴唇、眼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鬐甲高而颈峰隆起,背腰部平直至十字部稍隆起。体格高大,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前胸开阔,四肢稍高但结实,呈现肉用体型。母牦牛无角、头长,眼大而圆,清秀,颈长而薄。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长,尾毛长而蓬松。
S3、对步骤S2中选留的核心群母牛情期受胎率、妊娠情况、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登记;
S4、对步骤S2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
S5、对步骤S4的后代牦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牦牛的生长发育性状以及适应性分别进行全面性能测定登记,开展等级评定决定选留;等级评定按表1,表2,表3执行。公牦牛符合特、一级选留;母牦牛符合特、一、二级才选留。
S6、在对步骤S4的性能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方法开展生长发育、角性状早期选种,加快选育进程,选择不少于20头的无角公牛留种,母牛继续选育选配;
S7、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3-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无角牦牛新品系。新品系种群规模达到1000头以上,优良无角大通牦牛种公牛50头以上。
如表1所示为大通牦牛无角品系外貌等级评定标准。
表1大通牦牛无角品系外貌等级评定标准
其中,在步骤S4中对种公牦牛的选择,包括以下步骤:
a、种公牛初选:在断奶前进行,一般从2~4胎母牦牛所生的公犊中选拔,按血统和本身的状况进行初选;血统一般要求审查到三代,特别对选留公犊牛的父、母品质要进行严格审查,本身的表现主要看外貌、日增重等选留,对初选定的公犊牛要加强培育,在哺乳和以后的饲牧管理方面予以照顾,并定期称重和测量有关指标,为以后的选留提供依据;留种率为90%。
b、种公牛再选:在1.5~2岁时进行,主要按本身的表现进行评定,对优良者继续加强培育,对劣者、特别是生长发育缓慢,具有严重外貌缺陷的去势肥育或淘汰;留种率为40%。
c、种公牛定选:在2.5~3岁或投群配种前进行,由畜牧技术人员和放牧员组成小组共同评定,即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定选后的种公牦牛按等级及选配计划可投群配种,如发现配种力弱、受胎率低或精液品质不良的缺陷,可淘汰,对本种选育核心群或人工授精用的公牦牛,要严格要求,进行后裔测定或观察其后代品质;留种率为50%。如表2所示是公牦牛体尺、体重评级标准。
表2公牦牛体尺、体重评级标准
其中,在步骤S4中对母牦牛的选择,包括以下步骤:
a、对进入选育核心群的母牦牛,必须严格选择,其选择步骤与公牦牛相同,对一般的选育群,采取群选的办法:
b、拟订选育指标,突出重要性状,不断留优去劣,使群体在外貌、生产性能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c、每年入冬前对牛群进行一次评定,大胆淘汰不良的个体;
d、建立牛群档案,选拔具有该牛群共同特点的种公牦牛和母牛进行配种,加速群选工作的进展。如表3所示为母牦牛体尺、体重评级标准。
表3母牦牛体尺、体重评级标准
本发明专利所得的无角牦牛新品系核心群牦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体重比家牦牛群体平均提高5~10%;牦牛越冬死亡率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4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屠宰率45%。综上所述,利用该方法培育的新品系具有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优点。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选育区的牦牛群体进行牦牛角有无、体形结构和外貌特征的普查;
S2、根据步骤S1选择外貌基本一致、无角和性状相似的母牛标记并登记,建立档案,组建基础母牛群;对母牛群选留的依据是:被毛黑褐色,鬐甲后半部至背部具有明显的灰白色背线、嘴唇、眼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鬐甲高而颈峰隆起,背腰部平直至十字部稍隆起;体格高大,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前胸开阔,四肢稍高但结实,呈现肉用体型;母牦牛无角、头长,眼大而圆,清秀,颈长而薄;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长,尾毛长而蓬松;
S3、对步骤S2中选留的核心群母牛情期受胎率、妊娠情况、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登记;
S4、对步骤S2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
其中,所述优秀的无角公牦牛的的选择,包括以下步骤:
a、种公牛初选:在断奶前进行,一般从2~4胎母牦牛所生的公犊中选拔,按血统和本身的状况进行初选;血统一般要求审查到三代,特别对选留公犊牛的父、母品质要进行严格审查,本身的表现主要看外貌、日增重选留,对初选定的无角公犊牛要加强培育,在哺乳和以后的饲牧管理方面予以照顾,并定期称重和测量有关指标,为以后的选留提供依据;留种率为90%;
b、种公牛再选:在1.5~2岁时进行,主要按本身的表现进行评定,对优良者继续加强培育,对生长发育缓慢,具有严重外貌缺陷或长出角秃的去势肥育或淘汰;留种率为40%;
c、种公牛定选:在2.5~3岁或投群配种前进行,由畜牧技术人员和放牧员组成小组共同评定,即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定选后的无角种公牦牛按等级及选配计划可投群配种,如发现配种力弱、受胎率低或精液品质不良的缺陷,可淘汰,对选育核心群或人工授精用的公牦牛,要严格要求,进行后裔测定或观察其后代品质;留种率为50%;
母牦牛的选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进入选育核心群的母牦牛,必须严格选择,其选择步骤与公牦牛相同,对一般的选育群,采取群选的办法:
b、拟订选育指标,突出重要性状,不断留优去劣,使群体在外貌、生产性能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c、每年入冬前对牛群进行一次评定,大胆淘汰不良的个体;
d、建立牛群档案,选拔具有该牛群共同特点的种公牦牛和母牛进行配种,加速群选工作的进展;
S5、对步骤S4的后代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30月龄牦牛的生长发育性状以及适应性分别进行全面性能测定登记,并对其后代进行测定和选留;
S6、在对步骤S4的性能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方法开展生长发育、角性状早期选种,加快选育进程,选择不少于20头的无角公牛留种,母牛继续选育选配;
S7、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3-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无角牦牛新品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5714.9A CN103348952B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5714.9A CN103348952B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48952A CN103348952A (zh) | 2013-10-16 |
CN103348952B true CN103348952B (zh) | 2015-09-30 |
Family
ID=49305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7571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48952B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489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94262B (zh) * | 2015-12-11 | 2018-02-23 | 马边青山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肉牛的培育方法 |
CN111387139A (zh) * | 2020-04-13 | 2020-07-10 |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一种牦牛的育种方法 |
CN112941108B (zh) * | 2021-05-13 | 2021-10-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一种具有无角Pc位点纯合基因型的荷斯坦牛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D3923F1 (en) * | 2008-10-03 | 2009-06-30 | Institutul Stiintifico-Practic De Biotehnologii In Zootehnie Si Medicina Veterinra | Moldovan type of black-and-motley cattle (Bos taurus L.) |
CN102405881A (zh) * | 2011-08-17 | 2012-04-11 | 甘肃农业大学 | 一种甘肃高山细毛羊肉毛兼用新品系的培育方法 |
CN103125448A (zh) * | 2013-03-22 | 2013-06-05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一种普通牛和牦牛杂交培育生产性控犏牛的方法 |
-
2013
- 2013-06-28 CN CN201310275714.9A patent/CN10334895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D3923F1 (en) * | 2008-10-03 | 2009-06-30 | Institutul Stiintifico-Practic De Biotehnologii In Zootehnie Si Medicina Veterinra | Moldovan type of black-and-motley cattle (Bos taurus L.) |
CN102405881A (zh) * | 2011-08-17 | 2012-04-11 | 甘肃农业大学 | 一种甘肃高山细毛羊肉毛兼用新品系的培育方法 |
CN103125448A (zh) * | 2013-03-22 | 2013-06-05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一种普通牛和牦牛杂交培育生产性控犏牛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大通牦牛培育成功;马玉萍;《中国乡镇企业》;20061007(第10期);第88-89页 * |
大通牦牛培育技术措施;李生福等;《畜牧与兽医》;20090610(第06期);第110页 * |
大通牦牛无角新品系培育的意义及思路;梁春年等;《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010(第19期);第51-52页 * |
大通牦牛的培育--零世代牦公牛选择与培育及其效果的评价;王敏强等;《中国草食动物》;20051231(第z2期);第56-58页 * |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王锡波;《草食家畜》;20041225(第04期);第9-11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48952A (zh) | 2013-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artojo | Indigenous Bali cattle is most suitable for sustainable small farming in Indonesia | |
CN104381203B (zh) | 大约克夏猪双肌臀新品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8770776B (zh) | 一种瘦肉型优质种猪的育种方法 | |
Budai et al. |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Dorper sheep breed under Hungarian and Romanian rearing conditions. | |
Martojo | Indigenous bali cattle: the best suited cattle breed for sustainable small farms in Indonesia | |
CN104938417B (zh) | 一种蜀丰肥羔型肉山羊品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823544A (zh) | 一种三元猪的繁育方法 | |
CN106942132A (zh) | 一种肉牛新品系的培育方法 | |
CN107494422A (zh) | 一种巴克夏猪抗病新品系的培育方法 | |
CN103348952B (zh) | 一种无角牦牛新品系的育种方法 | |
Chacko | Development of the Sunandini cattle breed in India | |
CN103975899A (zh) | 一种适应高寒旱区的生产优质细羊毛羊的培育方法 | |
CN105123610B (zh) | 一种优质肉猪的杂交生产方法 | |
Sultana | Animal breeding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Bangladesh | |
Selvi et al. | Some Fertility Traits and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Kivircik Sheep Breed in the Extensive Farm Conditions | |
Korejo et al. | Age-related changes in body weight, body conformation and scrotal circumference and prepubertal sexual behavior of Kundhi buffalo bull calves | |
CN116326543B (zh) | 一种文昌鸡配套系的培育方法 | |
CN115553260A (zh) | 一种澳寒羊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
Kalynka et al. | Breeding a new population of meat-based simmental cattle in the carpathian region of Ukraine | |
Selvi et al. | Some fertility traits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Kivircik sheep breed in the extensive farm conditions | |
Karim et al. | Productive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indigenous buffaloes in four selected upazillas under Mymensingh district of Bangladesh. | |
Güngör et al. | Feedlot performance and slaughter traits of Friesian, Piemontese x Friesian and Limousin x Friesian young bulls under intensive beef production system in Turkey | |
Neață et al. | The Importance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Romanian Buffalo Breed | |
Smit | Invest in the next generation | |
Luo et al. | Growth and milk performance of yak in southern Qinghai are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6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