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8048A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18048A CN103318048A CN2013102072419A CN201310207241A CN103318048A CN 103318048 A CN103318048 A CN 103318048A CN 2013102072419 A CN2013102072419 A CN 2013102072419A CN 201310207241 A CN201310207241 A CN 201310207241A CN 103318048 A CN103318048 A CN 1033180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itation
- magnetic
- train
- series
- magn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该装置中电磁铁与永磁体磁路串联,且其U型截面外沿宽度大于F型轨道外沿宽度。将多套该装置安装于转向架下方,且保证其与F型轨道正对,可实现磁浮列车的混合悬浮。该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其悬浮力与气隙关系较弱,因此当载重、轨道平整度等因素导致悬浮变化时,电磁力波动较小,避免了传统结构普遍存在的悬浮吸死问题。降低了控制难度,同时增加了运行安全可靠性。与并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相比,该发明可实现“0”功率悬浮,降低能耗,且该装置结构更为简单,便于工程化生产。
Description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力型磁浮列车的永磁混合磁浮装置。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20年代德国工程师肯佩尔提出磁浮列车概念以来,这种新型交通方式以其高速、安全等优势成为未来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磁浮列车逐渐形成电磁吸力悬浮(EMS)和电动斥力悬浮(EDS)两种主要模式。其中吸力悬浮目前逐步成为主流模式,德国TR、日本HSST系统均为改型磁浮的典型代表。
以上两种模式为常导磁浮,依靠电磁铁产生吸力,通过调整电流大小改变悬浮力和悬浮气隙,从而实现稳定悬浮。这种悬浮方式能耗较高,载重能力较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克服常导吸力悬浮的缺陷,有学者提出混合悬浮模式,依靠通电的超导线圈提供悬浮力,常导线圈仅在负载或气隙突变时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实现“0”功率悬浮。但这种悬浮方式成本较高,且超导线圈存在“失超”风险。
随着稀土科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用永磁体替代超导线圈,提供稳定悬浮力,常导线圈仅对悬浮气隙起调节作用。但由于永磁体磁场不可控,且传统的永磁混合悬浮结构中,悬浮模块外极板和F型悬浮 轨道等宽,因此悬浮力随气隙变化非常明显,当气隙较小时,悬浮力远大于列车重力,因而易导致列车“吸死”(即悬浮气隙为0),且由于常导线圈能提供的最大反向电磁力远小于“吸死”时永磁体提供悬浮力,故列车一旦“吸死”很再难落下,从而严重影响了运行安全性。并联型混合悬浮装置虽然能避免悬浮“吸死”,但其将永磁模块和电磁模块交替布置于转向架下方,两种模块结构不同,因此其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并联式永磁混合悬浮必须满足“吸死”时永磁体所提供悬浮力小于列车重力,因此在额定气隙下,电磁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增加了能耗,不能实现“0”功率悬浮。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永磁混合磁浮装置,使之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减弱悬浮力随气隙变化的敏感性,从而实现任意可能气隙状态下永磁体提供的悬浮力与列车重力相当,即当悬浮气隙为0时,永磁体悬浮力仅略大于列车重力,此时可通过常导线圈产生的反向电磁力避免“吸死”。
本发明目的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置于列车转向架F型轨道下方,由多个由永磁体通过极板与电磁铁组成的悬浮模块构成,实现混合悬浮,其特征在于:
A)所述悬浮模块中,永磁体与电磁铁磁路为串联关系。
B)所述悬浮模块截面为U型,其两极板外沿宽度大于F型轨道宽度;所述F型轨宽度为轨道安装后下部工作平面的外沿宽度。
C)一定数量的悬浮模块中心线与F型轨中心线重合。
采用本发明的结构,永磁体磁场与电磁铁磁场串联后与F型轨道构成磁场回路,产生吸力,通过安装梁对磁浮列车的转向架产生向上的悬浮力。其基本原理与传统永磁混合悬浮类似,但传统结构中永磁体所提供悬浮力随气隙指数变化,为了节能通常设计额定气隙下永磁体悬浮力等于重力,而当气隙减小到一定值(如1mm)后,悬浮力远大于重力,而常导线圈过流能力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反向磁场,因此很容易造成“吸死”。而本发明结构中,永磁体所提供悬浮力在各种可能气隙条件下几乎保持恒定,因此通过选取合理的永磁材料,可使得额定气隙下永磁体悬浮力等于列车重力,同时在极小气隙(甚至零气隙)下略大于重力,此时可通过常导线圈反向通磁,减小悬浮力,使得列车下落,当达到额定气隙时,断开常导线圈,电磁铁停止工作,完全由永磁体提供吸力。
以下为典型工况下该装置工作状态:
1、额定悬浮状态
当处于额定悬浮状态时,气隙为额定值,通过合理参数配置可满足此时永磁体提供悬浮力等于列车重力,系统处于“0”功率工作状态,无悬浮能耗。
2、起浮状态
当列车起浮时,工作气隙较大(如20mm),永磁体能提供的悬浮力小于列车重力,此时在常导线圈中通以直流电,使电磁铁与永磁体磁场叠加,以满足电磁力大于列车重力,在电磁力作用下列车起浮。
3、小气隙状态
当列车因为轨道平顺等因素造成悬浮气隙小于额定气隙时,本发明可使得悬浮力仅略大于重力,此时在常导线圈中通以与状态2反向的直流电,电磁铁为永磁体反向充磁,使得悬浮力小于重力,列车下落,悬浮气隙增大,直至达到状态1后,电磁铁停止工作。
4、故障状态
当由于永磁体失磁等因素造成额定气隙下永磁体悬浮力小于(或大于)重力时,此时给常导线圈通电,使得电磁铁与永磁体磁场叠加(或抵消),从而增加(或减小)悬浮力,以满足列车稳定悬浮。
综上所示,通过合理配置参数,本发明结构能有效解决永磁混合悬浮“吸死”问题,提高了安全性,同时由于悬浮力随气隙变化不明显,也降低了控制难度。
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1为本发明中模块与F型轨相对位置关系图。
附图2中:图2(a)为本发明悬浮模块截面图,图2(b)传统混合悬浮模块截面图。
附图3是应用实施例的串联式永磁体混合装置实际工程图。
附图4为附图3所示参数下传统结构与本发明结构电磁力与气隙关系实验曲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所示,10为永磁体,11为极板,12为电磁铁,20为F型轨。悬浮模块截面为U型,与F轨正对排列,图1所示为列车转向 架一侧示意图,另一侧与之对称布置。
由图2(a)可知,传统结构中悬浮模块U型截面宽度与F轨宽度相等,而由图2(b),本发明结构中,悬浮模块外沿大于F轨宽度,且电磁铁与永磁体磁路为串联关系。
参考株洲中低速磁浮商业试验线技术指标,列车满载时单位长度质量为2.4T,由于列车质量对称分布,单位长度下单侧悬浮质量1.2T。为满足悬浮要求,设计串联型混合悬浮装置尺寸如图3所示。
图4为图3所示参数下,传统结构与本发明结构电磁力随气隙变化曲线(传统结构悬浮模块宽度与F轨宽度相同,均为220mm)。由图可知,串联型混合悬浮装置悬浮力几乎不随气隙变化,气隙8mm下永磁体提供悬浮力为12kN,恰为列车重力。而零气隙下悬浮力为12.58kN,仅增加4.87%,此时电磁铁仅需反向充磁,克服4.87%倍重力。采用传统结构,电磁力随气隙指数衰减,气隙20mm时满足额定悬浮力要求12kN,而当气隙衰减为0时,悬浮力130.23kN,比额定悬浮力增加983.3%。为避免“吸死”,电磁铁需反向充磁,克服983.3%倍重力,显然远远超过常导线圈过载能力,因此无法避免“吸死”。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永磁混合磁浮装置是节能、易于控制、切实可行的。可良好地用于吸力型磁浮列车。
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应被理解为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凡是根据上述描述做出各种可能的等同替换或改变,均被认为属于本发明的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置于列车转向架F型轨道下方,由多个由永磁体通过极板与电磁铁组成的悬浮模块构成,实现混合悬浮,其特征在于:
A)所述悬浮模块中,永磁体与电磁铁磁路为串联关系;
B)所述悬浮模块截面为U型,其两极板外沿宽度大于F型轨道宽度;所述F型轨宽度为轨道安装后下部工作平面的外沿宽度;
C)一定数量的悬浮模块中心线与F型轨中心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用于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转向架内若干套悬浮装置并排编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072419A CN103318048A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072419A CN103318048A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18048A true CN103318048A (zh) | 2013-09-25 |
Family
ID=4918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072419A Pending CN103318048A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18048A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9409A (zh) * | 2014-09-15 | 2014-12-24 |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动力集装箱转运车 |
CN105346408A (zh) * | 2015-11-03 | 2016-02-24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错位结构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CN108657011A (zh) * | 2018-03-20 | 2018-10-16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真空管道磁悬列车混合ems支承结构 |
CN110901409A (zh) * | 2019-12-11 | 2020-03-24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可变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1030510A (zh) * | 2019-12-11 | 2020-04-17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Halbach阵列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1016677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永磁混合型横向磁通悬浮导向同步驱动一体化磁浮列车构造 |
CN111224581A (zh) * | 2019-12-11 | 2020-06-02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冗余控制的可变Halbach阵列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2193079A (zh) * | 2020-09-23 | 2021-01-08 | 湖南凌翔磁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永磁电磁混合磁铁及其设计方法 |
CN112977079A (zh) * | 2021-04-14 | 2021-06-18 | 北京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用永磁电磁混合悬浮电磁铁装置 |
CN113022322A (zh) * | 2019-12-24 | 2021-06-25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磁悬浮列车及其悬浮磁极结构 |
CN113183767A (zh) * | 2021-03-08 | 2021-07-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一种适用于中速磁浮列车的混合悬浮磁铁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3489A (zh) * | 2005-12-31 | 2006-07-19 |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 混合磁悬浮的悬浮方法以及磁悬浮运载系统 |
CN1840381A (zh) * | 2005-09-23 | 2006-10-04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电动电磁混合悬浮系统 |
CN101134440A (zh) * | 2007-10-17 | 2008-03-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防护磁浮列车吸死轨道的方法及系统 |
US20080143467A1 (en) * | 2004-03-09 | 2008-06-19 | Wolfgang Hahn | Magnet Pole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Vehicles |
CN202593310U (zh) * | 2012-06-14 | 2012-12-12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充电电路 |
CN202847462U (zh) * | 2012-05-14 | 2013-04-03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并联型永磁混合磁浮装置 |
-
2013
- 2013-05-29 CN CN2013102072419A patent/CN10331804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43467A1 (en) * | 2004-03-09 | 2008-06-19 | Wolfgang Hahn | Magnet Pole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Vehicles |
CN1840381A (zh) * | 2005-09-23 | 2006-10-04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电动电磁混合悬浮系统 |
CN1803489A (zh) * | 2005-12-31 | 2006-07-19 |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 混合磁悬浮的悬浮方法以及磁悬浮运载系统 |
CN101134440A (zh) * | 2007-10-17 | 2008-03-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防护磁浮列车吸死轨道的方法及系统 |
CN202847462U (zh) * | 2012-05-14 | 2013-04-03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并联型永磁混合磁浮装置 |
CN202593310U (zh) * | 2012-06-14 | 2012-12-12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充电电路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刘国清,张昆仑,陈殷: "HSST型磁浮列车悬浮电磁铁的优化设计", 《微特电机》 *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9409B (zh) * | 2014-09-15 | 2016-02-10 |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动力集装箱转运车 |
CN104229409A (zh) * | 2014-09-15 | 2014-12-24 |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动力集装箱转运车 |
CN105346408A (zh) * | 2015-11-03 | 2016-02-24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错位结构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CN108657011A (zh) * | 2018-03-20 | 2018-10-16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真空管道磁悬列车混合ems支承结构 |
CN110901409A (zh) * | 2019-12-11 | 2020-03-24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可变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1030510A (zh) * | 2019-12-11 | 2020-04-17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Halbach阵列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1224581B (zh) * | 2019-12-11 | 2023-03-21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冗余控制的可变Halbach阵列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1224581A (zh) * | 2019-12-11 | 2020-06-02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冗余控制的可变Halbach阵列永磁混合电磁悬浮系统 |
CN113022322A (zh) * | 2019-12-24 | 2021-06-25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磁悬浮列车及其悬浮磁极结构 |
CN113022322B (zh) * | 2019-12-24 | 2022-07-01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磁悬浮列车及其悬浮磁极结构 |
CN111016677B (zh) * | 2019-12-31 | 2022-04-01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永磁混合型横向磁通悬浮导向同步驱动一体化磁浮列车构造 |
CN111016677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永磁混合型横向磁通悬浮导向同步驱动一体化磁浮列车构造 |
CN112193079A (zh) * | 2020-09-23 | 2021-01-08 | 湖南凌翔磁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永磁电磁混合磁铁及其设计方法 |
CN112193079B (zh) * | 2020-09-23 | 2022-07-12 | 湖南凌翔磁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永磁电磁混合磁铁及其设计方法 |
CN113183767A (zh) * | 2021-03-08 | 2021-07-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一种适用于中速磁浮列车的混合悬浮磁铁 |
CN112977079A (zh) * | 2021-04-14 | 2021-06-18 | 北京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用永磁电磁混合悬浮电磁铁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18048A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
CN106143205B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装置 | |
CN103481794B (zh) |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用组合式悬浮电磁铁及制作方法 | |
CN105128692B (zh) | 高速磁悬浮直线推进系统 | |
CN205800824U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装置 | |
CN202847462U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并联型永磁混合磁浮装置 | |
CN103552473B (zh) | 一种含超导开关的直线Halbach永磁体排列的超导涡流制动装置 | |
EP3835110A1 (en) | Suspended rail transport device and magnetic-electric hybrid suspension rail system thereof | |
CN102700429B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并联型永磁混合磁浮装置 | |
CN205160339U (zh) | 一种磁悬浮列车用混合型制动励磁结构 | |
CN110588360A (zh) | 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制动力可控永磁式涡流制动装置 | |
CN101875318B (zh) | 一种磁悬浮车 | |
CN201594802U (zh) | 微功耗永磁斥力型磁悬浮装置 | |
CN205311363U (zh) | 一种基于错位结构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
CN102923159A (zh) | 一种电磁式磁轨制动器 | |
CN103129563A (zh) | 一种适用于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高效永磁聚磁型导轨机构 | |
CN102862493B (zh) | 一种用于悬浮控制系统的电源系统 | |
CN106740255A (zh) | 一种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2193079B (zh) | 永磁电磁混合磁铁及其设计方法 | |
CN201357764Y (zh) | 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混合悬浮电磁铁装置 | |
CN203611770U (zh) | 含超导开关的直线Halbach 永磁体排列的超导涡流制动装置 | |
CN203895364U (zh) | 一种双线圈节能型接触器电源开关 | |
CN203460722U (zh) |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用组合式悬浮电磁铁 | |
CN202923659U (zh) | 一种电磁式磁轨制动器 | |
CN105346408A (zh) | 一种基于错位结构的串联型永磁混合悬浮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