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3329A -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3329A
CN103303329A CN2013102029118A CN201310202911A CN103303329A CN 103303329 A CN103303329 A CN 103303329A CN 2013102029118 A CN2013102029118 A CN 2013102029118A CN 201310202911 A CN201310202911 A CN 201310202911A CN 103303329 A CN103303329 A CN 103303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quare tube
energy
absorbing
level
energy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29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3329B (zh
Inventor
谢素超
田红旗
高广军
姚松
许平
鲁寨军
王中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2029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033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03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3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该吸能结构位于铁道车辆车体底架纵向方向的两端,并与底架其它部分结构组焊起来形成完整的车体底架结构,该吸能结构由牵引梁、底架纵梁、底架横梁和纵向吸能方管组成,纵向吸能方管总共有n级,其中n≥3;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为m组,其中m为偶数,且m≥2;每一级吸能方管均有对称布置的开孔结构以实现吸能方管的变形控制,每个吸能方管均布置有多孔隙材料,以提高整个底架前端的吸能量。该吸能结构在正常运行下,具有良好的传递纵向力性能,在发生碰撞时产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大变形来吸收能量,在整个撞击过程中,整个吸能结构按预期设计的过程一级一级地发生有序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冲击动能。

Description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道车辆的车体部件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尤其是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当铁道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在碰撞过程中由于被动安全保护的需要,初始碰撞动能要被完全吸收或耗散,车辆结构必须满足一定的耐撞性要求。一个设计良好的耐撞性结构必须以可控制的方式吸收或耗散全部撞击动能,在材料和结构的这些能量吸收机制中,金属薄壁结构和铝蜂窝结构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强重比、高吸能效率的吸能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
由于金属结构碰撞过程同时具有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接触非线性三重非线性,结构耐撞性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诸如结构的压缩距离、载荷峰值、屈曲形式对于边界条件(如工件约束方式、材料参数)是高度敏感的。由于碰撞试验是一种破坏性试验,不可能大量重复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显式有限元方法的进一步成熟,使得利用计算机数值技术对结构撞击过程的模拟成为可能,计算成本相对较低,可重复性好、周期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该吸能结构在正常运行下,具有良好的传递纵向力性能,在发生碰撞时产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大变形来吸收能量,在整个撞击过程中,整个吸能结构按预期设计的过程一级一级地发生有序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冲击动能。并提供一种吸能结构碰撞性能模拟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结构碰撞破坏的过程,可以逐个对影响结构撞击破坏的因素进行分析,将其一一解耦,大大提高结构撞击数值模拟的精度,从而进一步为整车、多车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位于铁道车辆车体底架纵向方向的两端,并与底架其它部分结构组焊起来形成完整的车体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由牵引梁、底架纵梁、底架横梁和纵向吸能方管组成,吸能方管在纵向方向总共布置有n级,其中n≥3,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位于整个底架结构最外端,第二级纵向吸能方管紧邻于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第n级纵向吸能方管紧邻于第n-1级纵向吸能方管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各级纵向吸能方管之间采用底架横梁进行分隔;每一级的各个吸能方管在牵引梁两侧对称布置,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为m组,其中m为偶数,且m≥2;每一级吸能方管均有对称布置的开孔结构,相对于牵引梁对称布置的两组方管开孔方向一致,在横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垂向方向的褶皱,在垂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横向方向的褶皱,从而实现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开孔形状为圆孔、方孔或圆孔和方孔相组;每个吸能方管内均布置有多孔隙材料,多孔隙材料外表面与吸能方管内表面贴合;所述吸能结构的纵向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的方法有:①通过控制方管的壁厚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壁厚<第二级方管壁厚<...<第n-1级方管壁厚<第n级方管壁厚;②或通过控制方管的截面周长来实现:第一级方管截面周长<第二级方管截面周长<...<第n-1级方管截面周长<第n级方管截面周长;③或通过控制方管的开孔大小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开孔大小>第二级方管开孔大小>...>第n-1级方管开孔大小>第n级方管开孔大小;④或通过控制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来实现:第一级方管组数<第二级方管组数<...<第n-1级方管组数<第n级方管组数;⑤或通过控制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的纵向刚度来实现:第一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二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n-1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n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⑥或通过上述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控制方式组合实现;所述吸能结构在正常运行下,与车体其他结构一样主要用于承载,在发生碰撞时通过产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大变形来耗散冲击能量。
其中,所述多孔隙材料外表面与吸能方管内表面贴合,允许留有一定的空隙;所述多孔隙材料外形为长方体、圆柱体或椭圆柱体。所述多孔隙材料为蜂窝铝,蜂窝铝的孔隙方向为纵向方向。所述多孔隙材料为泡沫铝。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碰撞性能的模拟方法,采用显式动态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分析,牵引梁、底架纵梁和底架横梁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远小于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牵引梁、底架纵梁和底架横梁采用描述大位移、大转动、大应变的四节点薄壳单元模拟,并采用20mm进行网格划分。其中,各个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采用实体单元和Honeycomb材料模拟,并且每个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均离散成一个单元。
该吸能结构的碰撞性能的模拟方法,采用静态压缩工况和动态冲击工况进行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在底架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有限元模型图;
图4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撞击过程的撞击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5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撞击过程的结构塑性内能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6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各级吸能方管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7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牵引梁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8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底架横梁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9为静态压缩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蜂窝结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10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撞击过程的撞击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1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撞击过程的结构塑性内能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2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各级吸能方管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3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牵引梁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14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底架横梁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15为动态冲击工况下,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蜂窝结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8,由牵引梁5、底架纵梁4、底架横梁7和纵向吸能方管组成。如图2所示,该吸能结构位于铁道车辆车体底架纵向方向的两端,并与底架其它部分结构组焊起来形成完整的车体底架结构。
如图1所示,纵向吸能方管包括第一级吸能方管1、第二级吸能方管2和第三级吸能方管3,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1位于整个底架结构最外端,第二级纵向吸能方管2紧邻于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1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第三级纵向吸能方管3紧邻于第二级纵向吸能方管2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各级纵向吸能方管之间采用底架横梁7进行分隔;每一级的各个吸能方管在牵引梁5两侧对称布置,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为4组。
每一级吸能方管有四组对称布置的开孔结构,以实现吸能方管的变形控制,开孔原则为相对于牵引梁对称布置的两组方管开孔方向一致,在横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垂向方向的褶皱,在垂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横向方向的褶皱,从而实现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开孔形状为圆孔、方孔或圆孔和方孔相组合;每个吸能方管内均布置有多孔隙材料6,与吸能方管形成组合吸能结构,以提高整个底架前端的吸能量。其中,多孔隙材料6为蜂窝铝或泡沫铝;当多孔隙材料6为蜂窝铝时,孔隙方向为纵向方向。
其中,纵向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通过控制方管的壁厚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壁厚<第二级方管壁厚<第三级方管壁厚;或通过控制方管的截面周长来实现:第一级方管截面周长<第二级方管截面周<第三级方管截面周长;或通过控制方管的开孔大小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开孔大小>第二级方管开孔大小>第三级方管开孔大小;或通过控制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来实现:第一级方管组数<第二级方管组数<第三级方管组数;或通过控制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的纵向刚度来实现:第一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二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三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或通过上述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控制方管方式组合实现。
图3为该底架前端的有限元模型,各板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远小于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一般采用板壳单元来进行模拟,吸能结构采用可以描述大位移、大转动、大应变的四节点薄壳单元模拟,所以在此次计算中底架钢结构采用板壳单元Shell163离散为了准确捕捉结构瞬态响应,在建立吸能结构有限元模型时,以板结构的中性层选取模型尺寸,通过实常数定义不同板壳的厚度;蜂窝铝结构采用Honeycomb材料模拟,单元采用Solid164来离散。
根据吸能结构的材料,确定如下参数作为碰撞数值分析的钢结构材料特性参数,Q345材料力学参数见表1。
表1Q345材料力学参数
Figure BSA00000902544700061
网格密度是关系结构碰撞计算机仿真的精度和效率的重要因素。网格密度的控制包括单元尺寸的大小和网格密度的分布两个方面。通过显式有限元理论中对极限时间步长的分析,可以看出单元尺寸直接影响极限时间步长,越小的单元尺寸要求的时间步长越小,导致计算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单元尺寸还影响变形模式,越小的单元尺寸对变形的模式越真实,过粗的网格则会导致失真的结果。小的单元尺寸比较容易捕捉到结构碰撞中产生的小“皱褶”,模拟的结果也越精细。因此在本次计算中,为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取网格单元尺寸为20mm进行网格划分,得到如图3所示的有限元模型。划分网格后,整个模型有:
单元Shell163数  6920
单元Solid164数  12
节点Nodes数  6752。
底架前端结构碰撞工况有静态压缩工况和动态冲击工况。对于静态分析工况,图4为该撞击过程的撞击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撞击力明显有三个平台区,分别对应结构的三级结构。图5为该撞击过程的结构塑性内能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从曲线中可以得到,该结构被全部压溃吸收1.87×106J。图6为各级吸能方管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7为牵引梁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8为底架横梁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9为蜂窝结构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各部分结构在0.5s的压溃时间里最终的吸能量及其在总耗能中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表2各部分结构吸能量
能量/J 百分比/%
总耗能 1.87×106 100
第1级方管 2.36×105 12.62
第2级方管 2.80×105 15.00
第3级方管 2.94×105 15.71
牵引梁 1.44×105 7.71
底架横梁 5.69×105 3.04
蜂窝结构 8.56×105 45.79
对于动态冲击工况,该动态冲击工况是一端与2t的台车固定起来以28m/s的速度去撞击刚性墙所得结果。图10为该撞击过程的撞击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撞击力明显有两个平台区,分别对应结构已经被压缩的两级结构。图11为该撞击过程的结构塑性内能随时间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可以得到,该结构被全部压溃吸收1.03×106J。图12为各级吸能方管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13为牵引梁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14为底架横梁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15为蜂窝结构的吸能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各部分结构在0.06s的压溃时间里最终的吸能量及其在总耗能中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
表3各部分结构吸能量
能量/J 百分比/%
总耗能 1.03×106 100
第1级方管 1.77×105 17.18
第2级方管 2.03×105 19.71
牵引梁 6.61×104 6.42
底架横梁 3.46×104 3.36
多孔隙材料 5.46×105 53.01

Claims (7)

1.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位于铁道车辆车体底架纵向方向的两端,并与底架其它部分结构组焊起来形成完整的车体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由牵引梁、底架纵梁、底架横梁和纵向吸能方管组成,吸能方管在纵向方向总共布置有n级,其中n≥3,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位于整个底架结构最外端,第二级纵向吸能方管紧邻于第一级纵向吸能方管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第n级纵向吸能方管紧邻于第n-1级纵向吸能方管向底架结构中部延伸,各级纵向吸能方管之间采用底架横梁进行分隔;每一级的各个吸能方管在牵引梁两侧对称布置,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为m组,其中m为偶数,且m≥2;每一级吸能方管均有对称布置的开孔结构,相对于牵引梁对称布置的两组方管开孔方向一致,在横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垂向方向的褶皱,在垂向方向开孔时,控制吸能方管产生横向方向的褶皱,从而实现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开孔形状为圆孔、方孔或圆孔和方孔相组合;每个吸能方管内均布置有多孔隙材料,多孔隙材料外表面与吸能方管内表面贴合;所述吸能结构的纵向吸能方管的多级有序变形控制的方法有:①通过控制方管的壁厚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壁厚<第二级方管壁厚<...<第n-1级方管壁厚<第n级方管壁厚;②或通过控制方管的截面周长来实现:第一级方管截面周长<第二级方管截面周长<...<第n-1级方管截面周长<第n级方管截面周长;③或通过控制方管的开孔大小来实现:第一级方管开孔大小>第二级方管开孔大小>...>第n-1级方管开孔大小>第n级方管开孔大小;④或通过控制每一级吸能方管在横向布置的方管组数来实现:第一级方管组数<第二级方管组数<...<第n-1级方管组数<第n级方管组数;⑤或通过控制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的纵向刚度来实现:第一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二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n-1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第n级孔隙材料纵向刚度;⑥或通过上述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控制方式组合实现;所述吸能结构在正常运行下,与车体其他结构一样主要用于承载,在发生碰撞时通过产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大变形来耗散冲击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所述多孔隙材料外表面与吸能方管内表面贴合,允许留有一定的空隙;所述多孔隙材料外形为长方体、圆柱体或椭圆柱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所述多孔隙材料为蜂窝铝,蜂窝铝的孔隙方向为纵向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所述多孔隙材料为泡沫铝。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碰撞性能的模拟方法,采用显式动态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分析,其特征在于,牵引梁、底架纵梁和底架横梁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远小于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牵引梁、底架纵梁和底架横梁采用描述大位移、大转动、大应变的四节点薄壳单元模拟,并采用20mm进行网格划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碰撞性能的模拟方法,各个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采用实体单元和Honeycomb材料模拟,并且每个方管内的多孔隙材料均离散成一个单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的碰撞性能的模拟方法,采用静态压缩工况和动态冲击工况进行分析。
CN201310202911.8A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Active CN1033033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2911.8A CN103303329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2911.8A CN103303329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3329A true CN103303329A (zh) 2013-09-18
CN103303329B CN103303329B (zh) 2016-05-11

Family

ID=49129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2911.8A Active CN103303329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332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8901A (zh) * 2015-11-03 2016-01-20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碰撞试验的防护装置和防护方法
CN106004917A (zh) * 2016-05-13 2016-10-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多级碰撞吸能排障器
CN107657112A (zh) * 2017-09-25 2018-02-02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
CN109002642A (zh) * 2018-08-08 2018-12-14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车体底架前端吸能结构快速设计优化方法
CN111310368A (zh) * 2019-12-26 2020-06-19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模块有限元模型开孔参数化变形方法、介质和系统
CN111428294A (zh) * 2020-03-13 2020-07-17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由钢板和泡沫铝材料组成的耗能复合结构的设计方法
CN113361003A (zh) * 2021-05-07 2021-09-07 中南大学 轨道车辆承载式吸能结构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01800A (en) * 1937-05-21 1940-05-21 American Car & Foundry Co Car bumper
CN1394778A (zh) * 2002-07-26 2003-02-05 中南大学 铁路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
CN102145701A (zh) * 2011-03-30 2011-08-10 中南大学 一种列车碰撞承载吸能部件碰撞阈值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01800A (en) * 1937-05-21 1940-05-21 American Car & Foundry Co Car bumper
CN1394778A (zh) * 2002-07-26 2003-02-05 中南大学 铁路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
CN102145701A (zh) * 2011-03-30 2011-08-10 中南大学 一种列车碰撞承载吸能部件碰撞阈值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姚松,田红旗,高广军: "显式有限元法在车辆耐撞性研究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
罗玗琪: "B型地铁车端吸能结构设计及其碰撞性能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II辑》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8901A (zh) * 2015-11-03 2016-01-20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碰撞试验的防护装置和防护方法
CN106004917A (zh) * 2016-05-13 2016-10-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多级碰撞吸能排障器
CN106004917B (zh) * 2016-05-13 2018-06-29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多级碰撞吸能排障器
CN107657112A (zh) * 2017-09-25 2018-02-02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
CN107657112B (zh) * 2017-09-25 2020-09-04 中国铁路总公司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
CN109002642A (zh) * 2018-08-08 2018-12-14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车体底架前端吸能结构快速设计优化方法
CN111310368A (zh) * 2019-12-26 2020-06-19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模块有限元模型开孔参数化变形方法、介质和系统
CN111310368B (zh) * 2019-12-26 2023-09-29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模块有限元模型开孔参数化变形方法、介质和系统
CN111428294A (zh) * 2020-03-13 2020-07-17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由钢板和泡沫铝材料组成的耗能复合结构的设计方法
CN113361003A (zh) * 2021-05-07 2021-09-07 中南大学 轨道车辆承载式吸能结构设计方法
CN113361003B (zh) * 2021-05-07 2023-02-24 中南大学 轨道车辆承载式吸能结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3329B (zh)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3329A (zh) 一种铁道车辆底架承载式吸能结构及其碰撞性能模拟方法
Yao et al.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honeycomb-filled structures under eccentric loading for subway vehicles
Mirfendereski et al. Parametric study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mpty and foam-filled thin-walled tubes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s
Li et al.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ly-graded structures under multiple loading angles
Gao et al. Collision performance of square tubes with diaphragms
Zhou et al. The energy absorption of rectangular and slotted windowed tubes under axial crushing
CN106364521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组合式专用吸能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轨道车辆
CN204488704U (zh) 车辆防撞梁吸能盒
CN110843709A (zh) 一种新型的三明治结构汽车前防撞梁和总成
Nagel Impact and energy absorption of straight and tapered rectangular tubes
CN107963043B (zh) 一种三级组合式车辆碰撞集成系统及方法
CN103625401B (zh) 一种带窗式薄壁方管吸能装置
Wu et al. Compress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reticulated tubes filled with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 under axial crushing
Li et al. Crushing analysi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 railway vehicle driver's cab
CN205113352U (zh) 一种缓冲吸能管
CN105000029A (zh) 一种蜂窝芯内置的金属管-蜂窝芯复合式防爬器
Jongpradist et al. Improvement of crashworthiness of bus structure under frontal impact
CN110758295A (zh) 一种积木式碰撞吸能装置
Yu et al.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energy absorption of a bending-straightening energy absorber with large stroke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method for maximum mean acceleration in longitudinal train collision
CN207773073U (zh) 性能可调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CN203580856U (zh) 一种汽车前碰撞横梁
Li et al. Axial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double-hat beams with various cross-sections
CN211648885U (zh) 一种多功能梯度吸能盒
CN107972617B (zh) 性能可调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