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7249B -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7249B
CN103277249B CN201310217035.6A CN201310217035A CN103277249B CN 103277249 B CN103277249 B CN 103277249B CN 201310217035 A CN201310217035 A CN 201310217035A CN 103277249 B CN103277249 B CN 103277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fin
airduct
flying fish
adjus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70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7249A (zh
Inventor
张效思
王健
张辉
张建设
张永红
杨兴帮
张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XING GUO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Zhuozhou City Heng Q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XING GUO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Zhuozhou City Heng Q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XING GUO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Zhuozhou City Heng Q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XING GUO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70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772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77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7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7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72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该发电机包括有发电机机组、飞鱼叶片组件(1)、喷气叶片组件(2)、第一风力轮(3)、第二风力轮(4)、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致风组件(7)和立柱(8)。发电机机组的转子(9)安装在第二风力轮(4)上,飞鱼叶片组件(1)安装在第一风力轮(3)上,第一风力轮(3)与第二风力轮(4)之间安装有喷气叶片组件(2),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安装在立柱(8)与第一风力轮(3)和第二风力轮(4)之间,立柱(8)的底部安装在致风组件(7)的顶盖上。本发明设计的风力发电机利用温差空气生风的原理,将热力输送到致风筒,致风筒产生的风经送风槽与接风槽,送至喷气叶片,喷气产生的推力与飞鱼叶片捕捉自然风产生的推力相叠加,共同驱动风力轮旋转,使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的转子转动,从而实现由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Description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机,更特别地说,是指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的生命线,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风能相对太阳能其成本更低廉,相对核能其更安全,相对生物能其技术较成熟更环保,相对海洋能其产业化能力更强,相对水电站其范围更广资源更丰富,当前风力发电已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流。
我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约为10亿千瓦,陆地为2.53亿千瓦,因此,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不足之处:一是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尚有太多地域风力较弱。二是自然风具有随机性和不连续的特点,风机承受的荷载变化大,运行工况复杂,使得平稳发电、安全并网的技术要求高。
地热能是储存在地下土壤、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我国每年可开采的地热水总量大约为6717亿立方米,折合3283.4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因技术等原因所限目前开发还不到1/60,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地热发电的现有技术是利用高温地热资源,用地热蒸汽输入汽轮机駆动发电机发电,而我国的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已建立的地热试验电站:河北后郝窑、江西遂川、广西象州、山东招远、辽宁熊岳等,因地热水温度偏低均处于全部仃产状态,湖南灰汤、广东邓屋两个地热试验电站则处于时用时停状态。当前很需要利用中低温地热发电的技术。
风力发电机大致分成两类:水平轴式转子发电机和垂直轴式转子发电机。水平轴式转子发电机转轴平行与风向,风能转化优于现有的垂直轴式转子发电机,但其高效率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一般风力发电机由风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偏航装置、控制系统、塔架等部分组成。低速转动的风轮通过传动系统由增速齿轮箱增速,将动力传递给发电机,从而使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整个机舱由高大的塔架举起,由于风向变化不定,所以为了有效利用风能,还装有迎风装置,可以根据风向传感器测得的风向信号,由控制器控制偏航电机,驱动与塔架上大齿轮啮合的小齿轮转动,使机舱始终对着风。在目前风力发电机中,水平轴式转子发电机单机发电量在10MW以下,垂直轴式转子发电机一般为千瓦级,缺少大型10MW以上至百MW级的大型发电机。
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建设“美丽新城镇”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在此历史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能够破解伴随城镇化建设加剧的生态问题:能源消费扩大、环境污染、农田被用等。风能清洁无污染,减排温室气体,提高捕捉风能的关键技术是叶片,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是破解以上问题的生态化创新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该发电机是利用温差空气生风的原理,将热力输送到致风筒,致风筒产生的风经送风槽与接风槽,送至喷气叶片,喷气产生的推力与飞鱼叶片捕捉自然风产生的推力相叠加,共同驱动风力轮旋转,使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的转子转动,从而实现由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本发明设计的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该发电机包括有发电机机组、飞鱼叶片组件(1)、喷气叶片组件(2)、第一风力轮(3)、第二风力轮(4)、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致风组件(7)和立柱(8)。发电机机组的转子(9)安装在第二风力轮(4)上,飞鱼叶片组件(1)安装在第一风力轮(3)上,第一风力轮(3)与第二风力轮(4)之间安装有喷气叶片组件(2),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安装在立柱(8)与第一风力轮(3)和第二风力轮(4)之间,立柱(8)的底部安装在致风组件(7)的顶盖上。
本发明设计的风力发电机的优点在于:
①飞鱼叶片能够有效地利用了低风速(我国75%的地区风速为3~5m/s)的风力资源来产生推力。
②喷气叶片利用温差空气生风的原理产生推力,有效地利用了中低温地热资源,为现有因地热水温偏低而停产的发电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③飞鱼叶片与喷气叶片的组合形叶片能够使热力致风的热源如地热致风、燃气热力致风、电热致风、工厂余热致风等均是恒定的热源,弥补了自然风风载的随机性和不连续的缺点,有利于电网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④致风筒的设计便于与建筑体进行一体化的成型,便于能源安全实施。
⑤飞鱼叶片与喷气叶片的组合式叶片设计是一种多功能的能源利用,多方面吸收自然界的有效能量,有利于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机。
⑥本发明组合叶片含飞鱼叶片和喷气叶片,可根据风况单独应用为飞鱼叶片风力发电机和喷气叶片风力发电机。本发明设计的风力发电机可建在屋顶、山顶、平地上,亦可组合其他叶片(如达里厄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叶片等),运用十分灵活。适当选择转子实度,在大风超速时致风筒的顶盖形成围墙,从而减少吸风量而降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的外部结构图。
图1A是发电机机组上设置的多个设备的俯视图。
图1B是图1A上的A-A剖视图。图1C是图1A上的B-B剖视图。
图1D是图1A上的C-C剖视图。图1E是图1的竖向等轴剖面图。
图1F是两种叶片与风力轮预应力索之间的正视角度的装配图。
图1G是两种叶片与风力轮预应力索之间的仰视角度的装配图。
图1H是第二风力轮与顶盖之间的装配图。
图1I是图1H的剖面图。图1J是顶盖的仰视图。
图2是本发明飞魚叶片的外部结构图。图2A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2B是图2的正立面图。图2C是图2B的B-B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喷气叶片的外部结构图。
图3A本发明喷气叶片的仰视角度的结构图。
图3B是图3A的A-A剖面图。图3C是图3B的B-B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风力轮的等轴剖面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风力轮的等轴剖面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立柱的外部结构图。图6A是图6的A-A剖面图。
图6B是本发明立柱的分解图。图6C是本发明立柱的柱帽连接环图。
图6D是本发明立柱的上推力盘的结构图。
图6E是本发明立柱的止推轴承支座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致风筒与顶盖的装配图。
图7A是本发明单体致风筒的外部结构图。
图7B是图7A的分解图。图7C是本发明顶盖的结构图。
1.飞鱼叶片组件 11.飞鱼机身 12.气道管
12A.第一气道管 12A1.第一进气口 12A2.第一出气口
12B.第二气道管 12B1.第二进气口 12B2.第二出气口
12C.第三气道管 12C1.第三进气口 12C2.第三出气口
13.风管 13A.左第一风管 13B.左第二风管
13C.左第三风管 13D.右第一风管 13E.右第二风管
13F.右第三风管 14.翅片 14A.左第一翅片
14B.左第二翅片 14C.左第三翅片 14D.右第一翅片
14E.右第二翅片 14F.右第三翅片 15.翅片轴
14A.左第一翅片轴 14B.左第二翅片轴 14C.左第三翅片轴
14D.右第一翅片轴 14E.右第二翅片轴 14F.右第三翅片轴
16.调节件 16A.左第一调节件 16B.左第二调节件
16C.左第三调节件 16D.右第一调节件 16E.右第二调节件
16F.右第三调节件 17.连接体 17A.第一螺栓孔
2.喷气叶片组件 21.喷气壳体 22.上连接体
22A.第二螺栓孔 23.下连接体 23A.第三螺栓孔
24.进风通道 25A.第一排气道 25B.第二排气道
25C.第三排气道 26.填充物 3.第一风力轮
31.上板面 32.下板面 33.内侧板面
34.索锁扣 4.第二风力轮 41.上板面
42A.第一下竖板 42B.第二下竖板 43.内侧板面
44.索锁扣 45.外侧板面 5.上层预应力索
6.下层预应力索 7.致风组件 71.致风筒
711.进风口 72.热力栅管 73.热力螺旋管
731.进水管 732.出水管 74.热水管
75.回水管 76.致风筒顶盖 76A.外圆盘
76A1.通风孔 76B.连接盘 76B1.安装孔
76C.内圆盘 76-1.连接盘 76-2.浮力磁铁
76-3.发电机基座 76-4.制动器基座 76-4A.制动器
76-5.支撑轮基座 76-5A.支撑轮 76-6.送气孔
76-7.密封槽基座 76-7A.密封槽 8.立柱
81.柱帽 811.安装孔 812.帽沿
813.柱帽连接环 814.柱帽内环 82.上推力盘
821.上凸耳 822.内凸台 83.下推力盘
831.下凸耳 832.内凸台 84.止推轴承支座
841.上内凸台 842.下内凸台 85.立柱支座
851.螺纹孔 852.通孔 853.底盘
854.加强肋条 855.套筒
9.发电机转子 10.避雷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1A、图1D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该发电机包括有发电机机组(依据设计的风力发电机的瓦数来外购该设备,并依据该发电机的转子结构来设计第二风力轮4与转子的连接结构)、飞鱼叶片组件1、喷气叶片组件2、第一风力轮3、第二风力轮4、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致风组件7和立柱8。
参见图1A、图1B、图1C和图1D所示的发电机机组上设置的多个设备的俯视图上看,浮力磁铁76-2、支撑轮基座76-5和制动器基座76-4均匀公布在发电机基座76-3的内侧而上,支撑轮基座76-5上安装支撑轮76-5A,制动器基座76-4上安装制动器76-4A。发电机基座76-3固定在顶盖76上,顶盖76上设置的送风孔76-6处用于安装喷气叶片。顶盖76与发电机基座76-3的内侧设有密封槽基座76-7,第二风力轮4安装在密封槽基座76-7上,然后在密封槽76-7A中注满密封液实现第二风力轮4与密封槽基座76-7之间的密封,从而有效利用地热源。连接盘76-1上安装有立柱8。为了防止打雷气候,在立柱8的上方要设置避雷设备,如避雷针10。对于发电机机组上的设备之间的安装为目前传统的连接方式。如发电机的转子9与定子76-3A在发电机基座76-3上的安装为传统的连接方式。
参见图1E所示的本发明设计的风力发电机的剖面图上看,为了要利用地热的能源,通过热水管74、回水管75导通热栅管、热螺旋管73使得致风筒71内的空气变化为热空气,热空气向上运动,从而为喷气叶片组件2提供推力。
参见图1F和图1G所示的飞鱼叶片组件1、喷气叶片组件2、第一风力轮3和第二风力轮4之间的安装结构图上看,利用立柱8上设置的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拉紧第一风力轮3和第二风力轮4。第二风力轮4在以地热能为主、风力能为辅的条件下推动其转动,第一风力轮3在以风力能为主、地热能为辅的条件下推动其转动,两种复合能源致使组合叶片转动产生转动的推力,最后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由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参见图1H和图1I所示的第二风力轮4与致风组件7中顶盖76之间的安装结构图上看,发电机机组安装在顶盖76的下方。图1J为顶盖76的仰视图,从图中看出每个致风筒的上端安装在致风筒安装孔76B1中,致风筒73内的热空气经致风槽76-7A流向喷气叶片,喷气叶片在地热源的推动下带动第二风力轮4转动,第二风力轮4的转动传递至发电机的转子上,致使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一)飞鱼叶片组件1
参见图2、图2A所示,飞鱼叶片组件1包括有飞鱼机身11、气道管12、风管13、翅片14、翅片轴15和翅片调节件16;
参见图2A、图2B、图2C所示,所述气道管包括有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其中,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平行放置;
第一气道管12A的前端为第一进气口12A1,第一气道管12A的后端为第一出气口12A2;
第二气道管12B的前端为第二进气口12B1,第二气道管12B的后端为第二出气口12B2;
第三气道管12C的前端为第三进气口12C1,第三气道管12C的后端为第三出气口12C2。
参见图2A、图2B所示,所述风管13包括有左第一风管13A、左第二风管13B、左第三风管13C、右第一风管13D、右第二风管13E和右第三风管13F;
左第一风管13A、左第二风管13B和左第三风管13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风管13D、右第二风管13E和右第三风管13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风管13A与右第一风管13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风管13B与右第二风管13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风管13C与右第三风管13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风管13A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左第一风管13A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风管13B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左第二风管13B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风管13C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左第三风管13C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风管13D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右第一风管13D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风管13E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右第二风管13E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风管13F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右第三风管13F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参见图2A、图2B所示,所述翅片14包括有左第一翅片14A、左第二翅片14B、左第三翅片14C、右第一翅片14D、右第二翅片14E和右第三翅片14F;
左第一翅片14A、左第二翅片14B和左第三翅片14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14D、右第二翅片14E和右第三翅片14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翅片14A与右第一翅片14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翅片14B与右第二翅片14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翅片14C与右第三翅片14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翅片14A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一翅片轴15A上;
左第二翅片14B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二翅片轴15B上;
左第三翅片14C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三翅片轴15C上;
右第一翅片14D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一翅片轴15D上;
右第二翅片14E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二翅片轴15E上;
右第三翅片14F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三翅片轴15F上。
参见图2A、图2B所示,所述翅片轴15包括有左第一翅片轴15A、左第二翅片轴15B、左第三翅片轴15C、右第一翅片轴15D、右第二翅片轴15E和右第三翅片轴15F;
左第一翅片轴15A、左第二翅片轴15B和左第三翅片轴15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轴15D、右第二翅片轴15E和右第三翅片轴15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翅片轴15A与右第一翅片轴15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翅片轴15B与右第二翅片轴15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翅片轴15C与右第三翅片轴15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翅片轴15A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左第一翅片轴15A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翅片轴15B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左第二翅片轴15B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翅片轴15C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左第三翅片轴15C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轴15D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右第一翅片轴15D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翅片轴15E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右第二翅片轴15E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翅片轴15F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右第三翅片轴15F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参见图2A、图2B所示,所述调节件16包括有左第一调节件16A、左第二调节件16B、左第三调节件16C、右第一调节件16D、右第二调节件16E和右第三调节件16F;
左第一调节件16A、左第二调节件16B和左第三调节件16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调节件16D、右第二调节件16E和右第三调节件16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调节件16A与右第一调节件16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调节件16B与右第二调节件16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调节件16C与右第三调节件16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调节件16A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一翅片14A的下板面上,左第一调节件16A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调节件16B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二翅片14B的下板面上,左第二调节件16B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调节件16C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三翅片14C的下板面上,左第三调节件16C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调节件16D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一翅片14D的下板面上,右第一调节件16D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调节件16E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二翅片14E的下板面上,右第二调节件16E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调节件16F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三翅片14F的下板面上,右第三调节件16F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参见图2所示,飞鱼机身11的底部是连接体17,连接体17上设有第一螺栓孔17A。通过在第一螺栓孔17A中放置螺钉实现飞鱼机身11下端与第一风力轮3的上安装板面3A的固定安装。
参见图2A、图2B所示,将左第一风管13A、右第一风管13D、左第一翅片轴15A和左第一翅片轴15D焊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形成第一预成型件;
将左第二风管13B、右第二风管13E、左第二翅片轴15B和左第二翅片轴15E焊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形成第二预成型件;
将左第三风管13C、右第三风管13F、左第三翅片轴15C和左第三翅片轴15F焊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形成第三预成型件。
将第一预成型件、第二预成型件和第三预成型件安装在飞鱼模具中,且三个预成型件平行放置;然后采用玻璃钢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得到飞鱼机身11。即飞鱼叶片为玻璃钢钢外壳,内填泡沫复合材料。
在本发明中,飞鱼机身11的前端是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的进气口端,飞鱼机身11的后端是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的喷气口端。在自然风的条件下,空气从飞鱼机身11的前端进入,从飞鱼机身11的后端喷出去。因此,从图2上看,飞鱼机身11的前端有第一进气口11A、第二进气口11B、第三进气口11C;飞鱼机身11的后端有第一喷气口11D、第二喷气口11E、第三喷气口11F。
在本发明中,基本设计参数:扫掠面积,由风力机的总体尺寸决定,叶片数5~18个(叶片数是指飞鱼叶片组件和喷气叶片组件构成的复合叶片的个数,若需要叶片数为5,则是需要5个飞鱼叶片组件和5个喷气叶片组件);叶尖速比取λ=2~10,叶尖速比是用来表述风电机特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它等于叶片顶端的速度(圆周速度)除以风接触叶片之前很远距离上的速度;转子展弦比为组合叶片高度与风力轮直径之比取0.5~1.2;切入风速3m/s,切出风速25m/s;温度15℃;空气密度为1.225kg/m3;额定风速12m/s;实度为叶片展开曲面面积之和除以扫掠面积。初选10~25%,以能够在大风超速时形成“围墙”减少吸风量而降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为佳;飞魚叶片及喷气叶片的片体截面可以采用NACAooXX(如NACA2415翼型等)对称翼型,并加以修正。
在本发明中,是以飞魚叶片与喷气叶片组合为共驱的风力发电机,亦可根据风况单独设计为飞魚叶片风力发电机或喷气叶片风力发电机,或组合其他叶片如达里厄型垂直轴风力机转子叶片等。以达到大容量、成本低、风能转化率高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飞魚叶片是以空气动力学、仿生学、复合材料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设计而成的高效风能捕捉器。飞鱼机身11,使用NACA层流翼型,升力驱动,能量利用率较高,根据贝茨理论,升力型风力机的能量利用率为59.3%,阻力型风力机的能量利用率仅为19%~40%。飞鱼机身头部气道管12A似魚嘴,吸入空气并减少阻力;风管13似魚的呼吸魚鳃,来风面进气,背风面出气,出气的反力推动魚身;翅片14似飞机机翼,其升力减轻风力轮的重力荷载;翅片轴15和翅片调节件16是仿鸟的扑翼和昆虫的振翅,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其超强的技能,来源于非定常涡流升力;气道管12的尾部为喷气端,喷出气的反力即是对魚身的推力。飞魚叶片及喷气叶片采用复合材料,其比刚度和比强度高,其各向异性、性能可设计性和复杂形状的可加工性,使飞魚叶片满足重量轻、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二)喷气叶片2组件
参见图3、图3A、图3B、图3C所示,喷气叶片组件2包括有喷气壳体21、上连接体22和下连接体23;上连接体22安装在喷气壳体21的上端,下连接体23安装在喷气壳体21的下端。上连接体22与第一风力轮3连接,下连接体23与第二风力轮4连接。
所述喷气壳体21的内部设有进气通道24、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喷气壳体21的内壁与进气通道24、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之间填充有填充物26。进气通道24用于热力产生的气流进入,然后通过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喷出,从而形成气流流动。喷出气体的反力作用在喷气壳体21上,推动风力轮绕立柱8旋转。
本发明设计的喷气叶片热空气(或称为热气流)从叶片的底部进入,然后由尾部喷气管喷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产生的推力,即单位时间内喷出气体的数量(kg/s)和喷出气体的速度(m/s)的乘积即为推力,调节致风筒的高度、筒内温度、进风门开启大小等即可控制推力大小。即喷气叶片为玻璃钢钢外壳,内填泡沫复合材料。
在本发明中,喷气叶片组件2采用气动与推进相结合的叶片构形,在风力机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致风组件7
参见图7、图7A、图7B所示,致风组件7包括有致风筒71、热力栅管72、热力螺旋管73和致风筒顶盖76,热力栅管72和热力螺旋管73设置在致风筒71内;多根致风筒71呈圆周排列安装在致风筒顶盖76的连接盘76B上。
致风筒71为空心圆柱结构,一个风力发电机上致风筒71一般设置4~8个。致风筒71的上端安装在顶盖76D的送气孔中,致风筒71的下端安装在基座7A上。致风筒71的下端设有进风口711,该进风口711与进风道相连通,并通过安装的闸门来调节进风量。
热力栅管72由进水管721和出水管722组成,所述进水管721的另一端与热水管74一端连接,热水管74另一端接通热水,所述出水管722的另一端与回水管75一端连接,回水管75另一端接通热水。
热力螺旋管73为螺旋结构,热力螺旋管73的进水口端与热力栅管72的进水管721的一端连接,热力螺旋管73的回水口端与热力栅管72的出水管722的一端连接。热力螺旋管73贴覆在致风筒71的内壁。
致风筒顶盖76包括有外圆盘76A、连接盘76B、内圆盘76C,内圆盘76C的外壁与外圆盘76A的内壁构成密封槽基座76-7(如图1B所示);内圆盘76C与外圆盘76A之间是送气孔76-6,在所述密封槽基座76-7上安装第二风力轮4,在顶盖76上安装发电机基座76-3;连接盘76B位于外圆盘76A的下方;
外圆盘76A上设有多个通风孔76A1,该通风孔76A1一方面能够减轻致风筒顶盖76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在喷气叶片旋转的条件下,使自然风在顶盖76与组合叶片之间形成一屏障,减少大风时对组合叶片的吹动。
连接盘76B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致风筒71上端的安装孔76B1。
在本发明中,储水箱中致风的热水(一般为30℃~60℃),热力管72的一端与进水管721相连,从致风筒71底部进入并贴覆在致风筒71的内壁上,在底部栅状安装一个园环后成螺旋上升至致风筒顶部,再从顶部螺旋下降,至底部后与回水管722连接。经热水管74进入热力螺旋管73的进水管731中,然后流经热力盘管72后,从螺旋管73的出水管732回流至回水管75,最后回流至储水池中。由于致风筒71为空心结构,且热力盘管72贴覆在致风筒71的内壁,经致风筒71的缺口711进入筒内的风在温度差的条件下,形成旋风。从致风筒71的进风口711进入的冷空气,遇热上升,沿热力螺旋管72螺旋上升,生成较强的外热内凉的“龙卷风”在致风筒71的筒内运行,经致风筒71的上部后被送入的第二风力轮4的送风槽中,后经接风槽接口,将风送出。
在本发明中,产生致风所需热力可以是:地热、太阳能、燃气、风致热、电热、工厂余热、垃圾处理致热、沼气致热、生物致热等,依当地情况适选其一。
在自然界,由于太阳对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使大气层中高、低压区间的空气流动而形成风。旋转的龙卷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旋涡的特点是中心压力较低,导致向上吸力,从而产生升力。在本发明中,根据此原理设计的人工致风筒,是对自然风的补充和平衡。
(四)第一风力轮3
参见图1、图4所示,第一风力轮3上设有与飞鱼叶片连接螺栓孔的上板面31、有与喷气叶片连接螺栓孔的下板面32、内侧板面33、索锁扣34;索锁扣34安装在内侧板面33上,索锁扣34用于固定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上层预应力索5的另一端固定在立交柱8上;
上板面31用于安装飞鱼叶片组件1;
下板面32用于安装喷气叶片组件2的上连接体。
(五)第二风力轮4
参见图1、图5所示,第二风力轮4上设有与喷气叶片连接螺栓孔的上板面41、下面板42第一下竖板42A、第二下竖板42B、内侧板面43、索锁扣44、外侧板面45;索锁扣44安装在内侧板面43上,索锁扣44用于固定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下层预应力索6的另一端固定在立交柱8上;
上板面41上设有进风口41A,该进风口41A与进气通道24对齐;上板面41上安装有喷气叶片组件2。
外侧板面45上安装有发电机的转子9。下面板42上焊接有接风槽、有浮力磁铁。
第一下竖板42A和第二下竖板42B围合为接风槽。
在本发明中,第一风力轮3与第二风力轮4构成组合叶片的安装平台,该平台能够为叶片提供致风空间,并以立柱为中心,在风力的推动下转动,致使两个风力轮转动,从而带动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转子转动,产生电力。风力轮重量轻,其刚度和强度大,为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提供了发展空间。
(六)上层预应力索5
参见图1B、图1C所示,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风力轮3上,上层预应力索5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柱8的下推力盘83的下凸耳831上。
(七)下层预应力索6
参见图1B、图1C所示,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连接在第二风力轮4上,下层预应力索6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柱8的上推力盘82的上凸耳821上。
在本发明中,用预应力索对称均匀地将中心支柱与风力轮紧固在一起,制成重量很轻的发电机转子安装结构,有益于发电机的低成本、低风速启动和可靠运行。
(八)立柱8
参见图1、图6、图6A、图6B、图6C、图6D、图6E所示,立柱8上设有柱帽81、上推力盘82、下推力盘83、止推轴承支座84、立柱支座85、上止推轴承86、下止推轴承87;其中,上推力盘82与下推力盘83的结构相同,反向安装;上止推轴承86与下止推轴承87的结构相同,反向安装;
柱帽81的中心设有安装孔811,通过安装孔811将避雷针10固定在支柱8上。
柱帽81的下方设有帽沿812、柱帽连接环813和柱帽内环814;柱帽内环814的上端端面上设有螺纹孔851,通过在该螺纹孔851中放置螺钉实现将柱帽81与立柱支座85的上端的固定连接;柱帽为防雨水之用。
立柱支座85的外壁与柱帽连接环813之间形成有一空腔,该空腔用于放置上推力盘82,且上推力盘82套接在立柱支座85的上端,并通过柱帽连接环813阻挡部分上推力盘82,实现对上推力盘82在立柱支座85的上端的安装位置限定。
上推力盘82套装在立柱8的上部,压紧在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上端,上推力盘82的外环面上均匀设有多个上凸耳821,上推力盘82的内部设有内凸台822。所述上凸耳821用于连接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所述内凸台用于放置上止推轴承86。
下推力盘83套装在立柱8的下部,压紧在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下端,下推力盘83的外环面上均匀设有多个下凸耳831,下推力盘83的内部设有内凸台832。所述下凸耳831用于连接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下推力盘内部设有的内凸台832用于放置下止推轴承87。
止推轴承支座84为空心圆柱结构,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上端设有上内凸台841,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下端设有下内凸台842;所述上内凸台841用于放置上止推轴承86;所述下内凸台842用于放置下止推轴承87。
立柱支座85的套筒856的上端端面设有螺纹孔851;立柱支座85的上端设有底盘853,底盘853上设有通孔852,底盘853与套筒856焊接在支柱8的下端,底盘853上设有多个加强肋条854。套筒856为中心是通孔857,套筒856从上至下套接有上推力盘82、上止推轴承86、止推轴承支座84、下止推轴承87和下推力盘83。支座有与基础连接的地脚螺栓孔。
立柱8是第一风力轮3、第二风力轮4旋转的定位中心,第一风力轮3绕上推力盘82转动,第二风力轮4绕下推力盘83转动。
(九)发电机机组
在本发明中,发电机机组中的发电机转子9固定在第二风力轮4的外侧板45上,发电机定子76-3A安装在发电机基座76-3上,发电机基座76-3安装在顶盖76上(如图1B所示)。对于发电机可以采用永磁直驱发电机,定子绕组水内冷,定子铁芯与转子绕组为空冷。
(十)避雷针10
参见图1、图1E所示,避雷针10通过柱帽上的安装孔811将固定在支柱8上,支柱与叶片内的避雷网及其他部分的避雷线网相连,通过支柱的地脚螺栓与基础内下钢筋相连,钢筋与防雷环及接地棒相连,形成本发明设计的发电机的避雷系统。
本发明设计的风力发电机,其包括有“飞鱼叶片”与“喷气叶片”共安装在风力轮上,用预应力索与上部推力盘及下部推力盘相连,推力盘将重力传给上部及下部止推轴承,压紧在止推轴承支座上,轴承支座固定在立柱上,自然风经“飞鱼叶片”产生的推力与致风经“喷气叶片”产生的推力共同驱动风力轮,围绕立柱旋转,发电机转子固定在风力轮上,发电机定子固定在平台上,由此将风力推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为了轻便运行,风力轮与平台上装有悬浮用的多对永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通电时,其斥力减少了风力轮的重量,为了平稳运行设有支撑轮、制动器和控制柜。热力致风筒有4~12个,利用温差生风原理,将热力送至致风筒,使筒内温度升高,冷空气由进风口进入致风筒,气流上升,至接风槽和送风槽,送至“喷气叶片”喷出,液体密封槽确保接送风的过程不漏风,致风筒内有热力盘管、热力螺旋管、相变蓄热器,从进风道进入的冷空气,遇热上升,沿热力螺旋管上升生成较强的外热内凉的“龙卷风”,热源间断时有相变蓄热器保持筒内温度。立柱上端有柱帽和避雷针,下端用地脚螺栓固定在平台上,基础内的主钢筋上连至避雷针下与接地环焊接,接地环上有多根垂直接地棒。

Claims (4)

1.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该风力发电机包括有发电机机组、避雷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飞鱼叶片组件(1)、喷气叶片组件(2)、第一风力轮(3)、第二风力轮(4)、上层预应力索(5)、下层预应力索(6)、致风组件(7)和立柱(8);
飞鱼叶片组件(1)包括有飞鱼机身(11)、气道管(12)、风管(13)、翅片(14)、翅片轴(15)和翅片调节件(16);
所述气道管包括有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其中,第一气道管(12A)、第二气道管(12B)和第三气道管(12C)平行放置;
第一气道管(12A)的前端为第一进气口(12A1),第一气道管(12A)的后端为第一出气口(12A2);
第二气道管(12B)的前端为第二进气口(12B1),第二气道管(12B)的后端为第二出气口(12B2);
第三气道管(12C)的前端为第三进气口(12C1),第三气道管(12C)的后端为第三出气口(12C2);
所述风管(13)包括有左第一风管(13A)、左第二风管(13B)、左第三风管(13C)、右第一风管(13D)、右第二风管(13E)和右第三风管(13F);
左第一风管(13A)、左第二风管(13B)和左第三风管(13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风管(13D)、右第二风管(13E)和右第三风管(13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风管(13A)与右第一风管(13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风管(13B)与右第二风管(13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风管(13C)与右第三风管(13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风管(13A)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左第一风管(13A)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风管(13B)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左第二风管(13B)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风管(13C)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左第三风管(13C)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风管(13D)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右第一风管(13D)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风管(13E)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右第二风管(13E)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风管(13F)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右第三风管(13F)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所述翅片(14)包括有左第一翅片(14A)、左第二翅片(14B)、左第三翅片(14C)、右第一翅片(14D)、右第二翅片(14E)和右第三翅片(14F);
左第一翅片(14A)、左第二翅片(14B)和左第三翅片(14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14D)、右第二翅片(14E)和右第三翅片(14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翅片(14A)与右第一翅片(14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翅片(14B)与右第二翅片(14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翅片(14C)与右第三翅片(14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所述翅片轴(15)包括有左第一翅片轴(15A)、左第二翅片轴(15B)、左第三翅片轴(15C)、右第一翅片轴(15D)、右第二翅片轴(15E)和右第三翅片轴(15F);
左第一翅片(14A)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一翅片轴(15A)上;
左第二翅片(14B)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二翅片轴(15B)上;
左第三翅片(14C)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左第三翅片轴(15C)上;
右第一翅片(14D)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一翅片轴(15D)上;
右第二翅片(14E)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二翅片轴(15E)上;
右第三翅片(14F)的连接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右第三翅片轴(15F)上;
左第一翅片轴(15A)、左第二翅片轴(15B)和左第三翅片轴(15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轴(15D)、右第二翅片轴(15E)和右第三翅片轴(15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翅片轴(15A)与右第一翅片轴(15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翅片轴(15B)与右第二翅片轴(15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翅片轴(15C)与右第三翅片轴(15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翅片轴(15A)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左第一翅片轴(15A)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翅片轴(15B)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左第二翅片轴(15B)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翅片轴(15C)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左第三翅片轴(15C)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翅片轴(15D)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右第一翅片轴(15D)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翅片轴(15E)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右第二翅片轴(15E)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翅片轴(15F)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右第三翅片轴(15F)的另一端裸露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所述翅片调节件(16)包括有左第一调节件(16A)、左第二调节件(16B)、左第三调节件(16C)、右第一调节件(16D)、右第二调节件(16E)和右第三调节件(16F);
左第一调节件(16A)、左第二调节件(16B)和左第三调节件(16C)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调节件(16D)、右第二调节件(16E)和右第三调节件(16F)平行放置,且位于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左第一调节件(16A)与右第一调节件(16D)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二调节件(16B)与右第二调节件(16E)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三调节件(16C)与右第三调节件(16F)以纵向中心线对称布局;
左第一调节件(16A)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一翅片(14A)的下板面上,左第一调节件(16A)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二调节件(16B)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二翅片(14B)的下板面上,左第二调节件(16B)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左第三调节件(16C)的拉杆连接在左第三翅片(14C)的下板面上,左第三调节件(16C)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左侧;
右第一调节件(16D)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一翅片(14D)的下板面上,右第一调节件(16D)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二调节件(16E)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二翅片(14E)的下板面上,右第二调节件(16E)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右第三调节件(16F)的拉杆连接在右第三翅片(14F)的下板面上,右第三调节件(16F)的支撑板安装在飞鱼机身(11)的右侧;
飞鱼机身(11)的底部是连接体(17),连接体(17)上设有第一螺栓孔(17A);通过在第一螺栓孔(17A)中放置螺钉实现飞鱼机身(11)下端与第一风力轮(3)的上安装板面(3A)的固定安装;
喷气叶片组件(2)包括有喷气壳体(21)、上连接体(22)和下连接体(23);上连接体(22)安装在喷气壳体(21)的上端,下连接体(23)安装在喷气壳体(21)的下端;上连接体(22)与第一风力轮(3)连接,下连接体(23)与第二风力轮(4)连接;
所述喷气壳体(21)的内部设有进气通道(24)、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喷气壳体(21)的内壁与进气通道(24)、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之间填充有填充物(26);进气通道(24)用于热力产生的气流进入,然后通过第一排气通道(25A)、第二排气通道(25B)、第三排气通道(25C)喷出,从而形成气流流动;喷出气体的反力作用在喷气壳体(21)上,推动风力轮绕立柱(8)旋转;
致风组件(7)包括有致风筒(71)、热力栅管(72)、热力螺旋管(73)和致风筒顶盖(76),热力栅管(72)和热力螺旋管(73)设置在致风筒(71)内;多根致风筒(71)呈圆周排列安装在致风筒顶盖(76)的连接盘(76B)上;
致风筒(71)为空心圆柱结构,一个风力发电机上致风筒(71)设置4~8个;致风筒(71)的上端安装在致风筒顶盖(76)的送气孔中,致风筒(71)的下端安装在基座(7A)上;致风筒(71)的下端设有进风口(711),该进风口(711)与进风道相连通,并通过安装的闸门来调节进风量;
热力栅管(72)由进水管(721)和出水管(722)组成,所述进水管(721)的另一端与热水管(74)一端连接,热水管(74)另一端接通热水,所述出水管(722)的另一端与回水管(75)一端连接,回水管(75)另一端接通热水;
热力螺旋管(73)为螺旋结构,热力螺旋管(73)的进水口端与热力栅管(72)的进水管(721)的一端连接,热力螺旋管(73)的回水口端与热力栅管(72)的出水管(722)的一端连接;热力螺旋管(73)贴覆在致风筒(71)的内壁;
致风筒顶盖(76)包括有外圆盘(76A)、连接盘(76B)、内圆盘(76C),内圆盘(76C)的外壁与外圆盘(76A)的内壁构成密封槽基座(76-7);内圆盘(76C)与外圆盘(76A)之间是送气孔(76-6),在所述密封槽基座(76-7)上安装第二风力轮(4),在致风筒顶盖(76)上安装发电机基座(76-3);连接盘(76B)位于外圆盘(76A)的下方;
外圆盘(76A)上设有多个通风孔(76A1),该通风孔(76A1)一方面能够减轻致风筒顶盖(76)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在喷气叶片旋转的条件下,使自然风在致风筒顶盖(76)与组合叶片之间形成一屏障,减少大风时对组合叶片的吹动;
连接盘(76B)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致风筒(71)上端的安装孔(76B1);
第一风力轮(3)上设有与飞鱼叶片连接的上板面(31)、有与喷气叶片连接的下板面(32)、内侧板面(33)、索锁扣(34);第一风力轮(3)上的索锁扣(34)安装在第一风力轮(3)上的内侧板面(33)上,第一风力轮(3)上的索锁扣(34)用于固定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上层预应力索(5)的另一端固定在立柱(8)上;
第一风力轮(3)上的上板面(31)用于安装飞鱼叶片组件(1);
第一风力轮(3)上的下板面(32)用于安装喷气叶片组件(2)的上连接体;
第二风力轮(4)上设有与喷气叶片连接的上板面(41)、下面板(42)第一下竖板(42A)、第二下竖板(42B)、内侧板面(43)、索锁扣(44)、外侧板面(45);第二风力轮(4)上的索锁扣(44)安装在第二风力轮(4)上的内侧板面(43)上,第二风力轮(4)上的索锁扣(44)用于固定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下层预应力索(6)的另一端固定在立柱(8)上;
第二风力轮(4)上的上板面(41)上设有进风口(41A),该进风口(41A)与进气通道(24)对齐;第二风力轮(4)上的上板面(41)上安装有喷气叶片组件(2);
外侧板面(45)上安装有发电机的转子(9);
第一下竖板(42A)和第二下竖板(42B)围合为接风槽;
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风力轮(3)上,上层预应力索(5)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柱(8)的下推力盘(83)的下凸耳(831)上;
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连接在第二风力轮(4)上,下层预应力索(6)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柱(8)的上推力盘(82)的上凸耳(821)上;
立柱(8)上设有柱帽(81)、上推力盘(82)、下推力盘(83)、止推轴承支座(84)、立柱支座(85)、上止推轴承(86)、下止推轴承(87);其中,上推力盘(82)与下推力盘(83)的结构相同,反向安装;上止推轴承(86)与下止推轴承(87)的结构相同,反向安装;
柱帽(81)的中心设有安装孔(811),通过安装孔(811)将避雷针(10)固定在立柱(8)上;
柱帽(81)的下方设有帽沿(812)、柱帽连接环(813)和柱帽内环(814);柱帽内环(814)的上端端面上设有螺纹孔(851),通过在该螺纹孔(851)中放置螺钉实现将柱帽(81)与立柱支座(85)的上端的固定连接;柱帽为防雨水之用;
立柱支座(85)的外壁与柱帽连接环(813)之间形成有一空腔,该空腔用于放置上推力盘(82),且上推力盘(82)套接在立柱支座(85)的上端,并通过柱帽连接环(813)阻挡部分上推力盘(82),实现对上推力盘(82)在立柱支座(85)的上端的安装位置限定;
上推力盘(82)套装在立柱(8)的上部,压紧在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上端,上推力盘(82)的外环面上均匀设有多个上凸耳(821),上推力盘(82)的内部设有内凸台(822);所述上凸耳(821)用于连接下层预应力索(6)的一端;上推力盘的内部设有的内凸台用于放置上止推轴承(86);
下推力盘(83)套装在立柱(8)的下部,压紧在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下端,下推力盘(83)的外环面上均匀设有多个下凸耳(831),下推力盘(83)的内部设有内凸台(832);所述下凸耳(831)用于连接上层预应力索(5)的一端;下推力盘内部设有的内凸台(832)用于放置下止推轴承(87);
止推轴承支座(84)为空心圆柱结构,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上端设有上内凸台(841),止推轴承支座(84)的下端设有下内凸台(842);所述上内凸台(841)用于放置上止推轴承(86);所述下内凸台(842)用于放置下止推轴承(87);
立柱支座(85)的套筒(856)的上端端面设有螺纹孔(851);立柱支座(85)的下端设有底盘(853),底盘(853)上设有通孔(852),底盘(853)与套筒(856)焊接在立柱(8)的下端,底盘(853)上设有多个加强肋条(854);套筒(856)中心是通孔(857),套筒(856)从上至下套接有上推力盘(82)、上止推轴承(86)、止推轴承支座(84)、下止推轴承(87)和下推力盘(8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将左第一风管(13A)、右第一风管(13D)、左第一翅片轴(15A)和右第一翅片轴(15D)焊接在第一气道管(12A)上,形成第一预成型件;
将左第二风管(13B)、右第二风管(13E)、左第二翅片轴(15B)和右第二翅片轴(15E)焊接在第二气道管(12B)上,形成第二预成型件;
将左第三风管(13C)、右第三风管(13F)、左第三翅片轴(15C)和右第三翅片轴(15F)焊接在第三气道管(12C)上,形成第三预成型件;
将第一预成型件、第二预成型件和第三预成型件安装在飞鱼模具中,且三个预成型件平行放置;然后采用玻璃钢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得到飞鱼机身(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喷气叶片组件中的喷气叶片中流动的热空气是从叶片的底部进入,然后由尾部喷气管喷出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风力发电机所需的叶片数为同时需要所述飞鱼叶片组件5~18个和所述喷气叶片组件5~18个。
CN201310217035.6A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77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7035.6A CN103277249B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7035.6A CN103277249B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7249A CN103277249A (zh) 2013-09-04
CN103277249B true CN103277249B (zh) 2015-11-25

Family

ID=4905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703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77249B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7724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26399A1 (en) * 2003-12-26 2005-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nd turbine generator
CN1924349A (zh) * 2006-09-20 2007-03-07 于大利 塔式集束组合风能发电装置
CN101016886A (zh) * 2007-02-28 2007-08-15 陈勇 筒装式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CN101581276A (zh) * 2008-05-15 2009-11-18 李启山 塔式射流泵风力发电原理及设施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26399A1 (en) * 2003-12-26 2005-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nd turbine generator
CN1924349A (zh) * 2006-09-20 2007-03-07 于大利 塔式集束组合风能发电装置
CN101016886A (zh) * 2007-02-28 2007-08-15 陈勇 筒装式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CN101581276A (zh) * 2008-05-15 2009-11-18 李启山 塔式射流泵风力发电原理及设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7249A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vanish et al. Optimization of power coefficient on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using bem theory
CN102052255B (zh) 冲击式风力发电装置
CN202450809U (zh) 热气流发电装置
JP2014505195A (ja) 自然エネルギー蓄積発電方法とその発電システム
CN102777062B (zh) 一种自启动式狭管聚风风力发电系统
Smith et al. Bahrain World Trade Center (BWTC): the first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wind turbines in a building
CN101016886B (zh) 筒装式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CN101539108A (zh) 一种双电机聚压式风力发电装置
US20210091634A1 (en) Sub-Terranean Updraft Tower (STUT) Power Generator
CN103277249B (zh) 一种致风与自然风共驱组合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CN102003346A (zh) 大气梯度温差与人造旋风综合发电的装置
CN102410141B (zh) 风光兼备辅助热力成机制太阳塔式电力输出优化集成系统
CN202300853U (zh) 风光兼备辅助热力成机制太阳塔式电力输出优化集成系统
CN102808737B (zh) 一种上拽式狭管聚风发电系统
CN202381259U (zh) 发电塔涡轮涡扇运转结构
CN202946320U (zh) 大中型风力发电机
CN201401285Y (zh) 一种双电机风力发电装置
AU2020101236A4 (en) Immersed wind turbine with ambulant blade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harvesting wind energy to develop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CN102493919B (zh)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Ahlström Simulating dynamical behaviour of wind power structures
CN103527415B (zh) 建筑分布复合式风力发电机组
CN106014871A (zh) 风力发电系统
CN202181984U (zh) 轮状风叶轮、风力发电装置及人造空气流发电系统
CN102297076A (zh) 轮状风叶轮、风力发电装置及人造空气流发电系统
CN101922419B (zh) 热能风力发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UOZHOU HENGQ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BEIJIN

Effective date: 201506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09

Address after: 100061 No. 4, No. 7, East Central District, Tiantan,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6

Applicant after: Zhang Xiaosi

Applicant after: Zhuozhou City Heng Q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YUXING GUO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61 No. 4, No. 7, East Central District, Tiantan,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6

Applicant before: Zhang Xiaos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