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8289B -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8289B
CN103238289B CN201080070501.7A CN201080070501A CN103238289B CN 103238289 B CN103238289 B CN 103238289B CN 201080070501 A CN201080070501 A CN 201080070501A CN 103238289 B CN103238289 B CN 103238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cknowledgement
cluster
parameter
retransmiss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5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8289A (zh
Inventor
周斌
徐景
林文佳
王海峰
郦振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Technologie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Technologie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Technologies Oy
Publication of CN103238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8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8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82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群集内D2D重传的方法包括:为群集中的确认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确认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并且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Description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地涉及通信网络。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群集内设备到设备(D2D)重传。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基于基础结构的网络中,基站(BS)作为集中式控制器是用于移动设备的唯一网络服务接入点。移动设备仅能经由蜂窝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与某个BS通信。然而在移动设备相互接近时实现设备到设备(D2D)直接通信可以提供包括更长电池寿命、更高效资源使用、覆盖延伸、更低干扰电平等的许多优点。更近期以来,与蜂窝网络组合使用D2D技术正在变成有前途的概念。在这样的D2D增强型蜂窝系统中,D2D直接通信可以从蜂窝网络的集中式架构中受益。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D2D直接链路的更高信道质量来大幅提高常规蜂窝系统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涉及到通过附加D2D直接通信来增强的蜂窝下行多播/广播以及具有瞬时链路适配和自适应重传器数目的群集内D2D重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为群集中的确认(ACK)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并且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该装置至少执行以下操作:为群集中的该装置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该装置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并且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实现于其中的用于与计算机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用于为群集中的ACK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的代码,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用于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的代码;以及用于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的代码,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计算装置,用于为群集中的ACK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报告装置,用于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以及确定装置,用于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示例实施例,所述确定是否向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可以包括:如果ACK设备被指派为第一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多播数据;并且如果ACK设备被指派为第二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一个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第一重传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ACK设备和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另一方面,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代表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一个子集的位图;以及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ACK设备和子集内的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在ACK设备与子集内的每个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高于在ACK设备与群集中的未在子集内的其它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例如,ACK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基于从NACK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这些参数。
根据示例实施例,所述为ACK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检查由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广播的导频以获得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是NACK设备;以及在ACK设备与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
根据示例实施例,如果选择第二重传模式,则被指派为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发送器的ACK设备向它们的相应NACK设备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并且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为群集中的ACK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并且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其中该选择包括指派ACK设备中的至少一个ACK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该装置至少执行以下操作:为群集中的ACK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ACK设备处来自该装置的数据被正确解码;并且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其中选择包括指派ACK设备中的至少一个ACK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该装置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实现于其中的用于与计算机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用于从群集中的ACK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的代码,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以及用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的代码,其中该选择包括指派ACK设备中的至少一个ACK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装置,用于从群集中的ACK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在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正确解码;以及执行装置,用于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其中选择包括指派ACK设备中的至少一个ACK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至少一个NACK设备处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被不正确解码。
根据示例实施例,预定标准包括其中将最少资源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标准。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例如信道质量度量如频谱效率、调制和编码方案等。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子集的大小可以固定或者由网络节点预定义。
根据示例实施例,如果选择第一重传模式,则指派ACK设备之一为发送器,以用于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多播数据。另一方面,如果选择第二重传模式,则指派若干ACK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它们的相应NACK设备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并且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
在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装置、设备、网络节点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考虑即使链路适配和自适应重传器选择,这可以显著减少用于蜂窝多播增强的D2D本地重传中的资源成本。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时通过参照对实施例的下文具体描述最好地理解本发明本身、优选实施方式和更多目的:
图1是示例地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D2D增强型蜂窝下行多播的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以在移动设备实施的用于群集内D2D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以在网络节点实施的用于群集内D2D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D2D群集、ACK/NACK设备集和频谱效率矩阵的例子;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D2D群集内的一个发送器和两个发送器的例子;
图6a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其中网络节点向群集的所有设备广播相同传送块的的情形;
图6b示例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CK设备#4的保守模式;
图6c示例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CK设备#4的激进模式;
图6d示例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设备#2和#4使用激进模式来重传传送块的情形;
图7a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NACK设备导频广播的正交资源分配;
图7b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ACK设备侧的接收的导频信号;
图8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ACK设备的上行链路信令的实现方式;
图9是适合于在实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时使用的各种装置的简化框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10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的示例图;
图10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提出的自适应方案为10设备群集选择一个发送器和两个发送器的概率的示例图;
图10c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5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的示例图;
图10d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提出的自适应方案为5设备群集选择一个发送器和两个发送器的概率的示例图;
图10e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15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的示例图;并且
图10f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提出的自适应方案为15设备群集选择一个发送器和两个发送器的概率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贯穿本说明书对特征、优点或者相似措词的引用未意味着可以用本发明实现的所有特征和优点应当或者是在本发明的任何单个实施例中。实际上理解引用特征和优点的措词意味着结合一个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特征、优点或者特性是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另外,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适当方式组合本发明的描述的特征、优点和特性。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缺乏具体实施例的具体特征或者优点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特征或者优点仍然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可以在某些实施例中认出可以未存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的附加特征和优点。
在图1中呈现其中通过在移动设备/用户设备(UE)之中的附加D2D直接通信来增强蜂窝下行链路多播/广播的示例场景。如图1中所示,彼此邻近的若干蜂窝移动设备(例如图1中所示设备A、B和C)形成D2D群集。D2D群集的成员能够相互直接通信。这一D2D群集的所有设备对从蜂窝网络下载相同数据文件感兴趣。出于这一原因,BS通过多播向D2D群集的所有设备同时发送相同传送块。由于下行链路信道的独立衰落,D2D群集的一些设备/UE(比如这里定义为确认(ACK)设备的设备A)可以成功解码传送块,而其它设备(比如这里定义为非确认(NACK)设备的设备B和设备C)不可以。允许ACK设备通过D2D直接链路向NACK设备重传当前传送块可以增加蜂窝无线电资源使用的效率并且也减少系统延迟。这里假设BS从用于主要蜂窝系统操作的资源确保用于群集内D2D通信、例如重传的无线电资源,并且可以提供D2D和蜂窝通信的正交资源使用。
为了将无线电资源高效用于如图1中所示D2D本地重传,需要知道多少ACK设备和群集中的哪些ACK设备可以被运用于D2D本地重传。也希望设计具有有限反馈和信令的D2D重传方案并且恰当地确定需要什么种类的反馈和信令以支持这一D2D重传。
一种实现群集内D2D重传的方式是群集中的所有ACK设备通过在相同资源上发送相同数据来参与D2D本地重传。然而如此多的设备参与D2D本地重传是资源和电池寿命的浪费。此外,很难在这一方案中为D2D重传设计良好的链路适配,因为应当向BS反馈连接所有ACK设备和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这是系统的沉重负担。
另一方式是指派一个预定义设备(例如群集首领)用于通过多播进行的D2D本地重传。问题可能出现于群集首领是NACK设备并且接收当前传送块失败时,而且BS重新调度或者重传是给系统的额外开销。另外,为了保证在每个NACK设备的正确解码,必须基于群集首领与所有NACK设备之间的最差链路来选择D2D重传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比如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正交相移键控)、QAM(正交调幅)等。有时,群集中的仅一个不良D2D链路就可能给D2D重传的吞吐量带来严重瓶颈。这也是资源的浪费。
一种备选方式是选择仅一个ACK设备以通过多播来执行D2D本地重传。然而,在这一方案中的资源成本并非总是高效。另一方式是选择多于一个ACK设备以执行D2D本地重传,其中每个重传器使用正交资源来多播。类似地,在这一方案中的资源成本也并非总是高效,下文可以具体描述这一点。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有限反馈和信令的D2D重传方案以便将无线电资源高效用于前述D2D本地重传。希望设计一种考虑瞬时链路适配和自适应重传器选择以便显著减少D2D本地重传中的资源成本的方案。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以在ACK设备实施的用于群集内D2D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包括网络节点和一个或者多个设备的通信网络中,网络节点(比如BS/eNB/控制中心)可以向群集内的所有设备(比如UE、移动终端、无线设备等)多播数据。所有设备在彼此的无线电范围内并且能够通信。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群集中的ACK设备可以正确解码数据,而NACK设备不可以。图2中所示方法描述ACK设备在用于自适应地选择D2D重传模式的过程中的操作。
在块202中,ACK设备计算第一重传模式(比如保守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比如激进模式)的参数。例如针对BS每次多播数据(比如传送块),ACK设备可以根据从D2D群集中的NACK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两个模式的这些参数。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例如信道质量度量如频谱效率、MCS等。根据示例实施例,为了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ACK设备可以检查由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广播的导频以获得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是NACK设备(例如通过从接收的导频推断对应发送器的标识);以及在ACK设备与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第一重传模式(比如保守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ACK设备和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1)。在另一方面,第二重传模式(比如激进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代表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子集的位图(BITMAP)和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ACK设备和子集内的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MCS2)。为这一ACK设备指定的BITMAP可以用来指示群集中的与这一ACK设备具有高信道质量的若干NACK设备。换而言之,这一ACK设备与群集内的每个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高于该ACK设备与群集中的未在子集内的其它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网络节点可以固定或者预定义子集的大小。例如网络节点(比如BS)可以配置BITMAP中的高CQI NACK设备数目。然后,群集中的每个ACK设备经由可能需要标准化努力的新上行链路反馈信道向BS反馈它的MCS1、MCS2和BITMAP。为了实现BITMAP反馈,一种可能方式是在D2D群集设置阶段期间对在D2D群集中的所有设备预先排序。在这一境况中,可以完成与预先排序有关的信令仅一次,因此开销可忽略不计。某个ACK设备反馈的BITMAP可以用来指示群集中的哪些NACK设备当前由这一ACK设备服务。可以实施它为N位矢量,其中群集中的每个设备由1位代表。例如,如果NACK设备由这一ACK设备服务,则对应位为“1”;否则,位为“0”。后文参照图8具体描述这一点。
在块204中,ACK设备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根据来自群集中的每个ACK设备的反馈,网络节点可以例如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从ACK设备接收的参数判决如何执行D2D重传。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预定标准可以包括用于D2D重传的最少资源这样的标准。
在块206中,响应于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ACK设备可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如果ACK设备被指派为第一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它可以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多播数据。备选地,如果ACK设备被指派为第二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它可以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这里的子集专属于ACK设备。事实上,如果选择第二重传模式(比如激进模式),则除了上述ACK设备之外,还可以有也被指派为D2D重传中的发送器的其它ACK设备。这些指派的ACK设备向它们的相应NACK设备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并且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
现在参照图3,该图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以在网络节点实施的用于群集内D2D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网络节点,比如BS/eNB/控制中心可以如图1中所示向群集内的每个设备发送数据,比如传送块。如先前提到的那样,群集可以包括ACK设备和NACK设备,并且在ACK设备正确而在NACK设备不正确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ACK设备可以根据图2中所示方法计算与重传模式有关的一些参数。网络节点可以如在块302中所示接收用于群集中的ACK设备的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
与参照图2的上文描述相似,从每个ACK设备接收的第一重传模式(比如保守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对应ACK设备和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1)。从每个ACK设备接收的第二重传模式(比如激进模式)的参数可以包括代表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子集的位图(BITMAP)和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对应ACK设备和子集内的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MCS2)。注意在这一ACK设备与它子集内的每个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高于该ACK设备与群集中的未在子集内的其它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
在块304中,网络节点可以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例如该选择可以包括指派至少一个ACK设备为用于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的发送器。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如果选择第一重传模式(比如保守模式),则指派ACK设备之一为用于向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多播数据的发送器。然而如果选择第二重传模式(比如激进模式),则可以指派若干ACK设备为用于向它们的相应NACK设备子集的每个成员多播数据。注意这些ACK设备的(由BITMPA代表的)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
图2和图3中所示各种块可以视为方法步骤和/或视为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操作所产生的操作和/或视为被构造用于执行关联功能的多个耦合的逻辑电路单元。一般阐述上文描述的示意流程图为逻辑流程图。这样,描绘的顺序和标注的步骤指示呈现的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设想在功能、逻辑或者效果上与所示方法的一个或者多个步骤或者其部分等效的其它步骤和方法。此外,具体方法出现的顺序可以或者可以未严格遵守所示对应步骤的顺序。
如先前提到的那样,网络节点考虑的用于自适应地选择D2D重传模式的预定标准可以包括用于D2D重传的最少资源这样的标准。参照图4和图5描述评估本地D2D重传中的资源成本的以下示例实施例。
一般而言,D2D群集由N个移动设备组成,其中NACK表示ACK设备并且NNACK表示NACK设备,因此NACK+NNACK=N。表示D2D群集为U={1,2,3,...N}。D2D群集内的所有ACK设备构成集合UACK,并且D2D群集内的所有NACK设备构成集合UNACK,其中表示连接NACK设备m和ACK设备n的D2D链路的频谱效率为emn(位/秒/Hz)。D2D链路的这些频谱效率构成大小为NNACK×NACK的表示为E的矩阵。表示将通过D2D链路重传的蜂窝多播数据为C(位)。图4给出在N=7的情况下的例子。
由于无线信道的共享性质,多播传输是一种用于从单个发送器向多个接收器传输相同内容的高效方式,因此它很好地适合于前述的D2D群集内的本地重传。然而为了保证在每个接收器的正确解码,可以基于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最差链路来选择D2D多播的MCS。有时,群集中的仅一个不良D2D链路就可能给D2D重传的吞吐量带来严重瓶颈。这也是资源的浪费。
虽然可以选择集合UACK中的任何ACK设备为用于在D2D组内重传蜂窝多播数据C的发送器,但是D2D无线电资源使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哪些ACK设备是发送器和选择多少发送器。以下公式表达可以支持这一论点。
如果选择仅一个ACK设备为用于在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上多播数据C(例如在选择保守模式为重传模式的情况下)的发送器,如图的部分(a)中所示,则为了保证在每个NACK设备的正确解码,本地D2D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如果指派两个ACK设备(比如ACK设备i和j)为发送器(例如在选择激进模式为重传模式的情况下),如图5的部分(b)中所示,则每个发送器在群集中的仅部分NACK设备上多播相同数据C,并且该发送器将正交资源用于多播以避免干扰。在这一情况下,本地D2D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其中子集Ui包括从ACK设备i(比如作为发送器#1的设备#2)接收数据C的NACK设备,并且子集Uj包括从ACK设备j(比如作为发送器#2的设备#4)接收数据C的NACK设备。
更一般而言,如果有L个指派为发送器的ACK设备(比如ACK设备#n1,#n2…#nL)(例如在选择激进模式为重传模式时),则每个发送器在群集中的仅部分NACK设备上多播相同数据C,并且所有发送器将正交资源用于多播以避免干扰。在这一情况下,本地D2D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其中子集包括从ACK设备nk(作为发送器#k)接收数据C(位)的NACK设备,并且表示连接NACK设备m和ACK设备nk的链路的频谱效率为
根据公式(1)、(2)和(3),可以表示D2D本地重传中的资源成本为D2D链路的频谱效率的函数(比如矩阵E),并且它也与发送器数目和NACK设备子集分割密切地有关。有可能用对所有D2D链路的信道质量的逐个情况的分析来判决需要多少发送器以求最高效资源使用。
虽然网络节点执行提出的自适应方案可能有额外计算负担,但是复杂性与网络节点的处理能力相比可忽略不计。可能需要网络节点例如经由下行链路信令向群集中的所有设备通知重传模式选择的结果。但是它是任何集中式调度系统的必需开销。
这里呈现关于群集内D2D重传和重传模式选择的一些示例实施例。图6a示例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其中网络节点向群集的所有设备广播相同传送块的情形。通信系统,比如图6a中所示蜂窝网络可以包括作为集中式控制器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比如BS/eNB或者接入点(AP)以及一个或者多个设备,比如UE。为了简化,图6a仅示出D2D群集内的一个BS和七个设备。可以认识到BS可以服务于更多设备并且可以有位于通信网络中的更多BS。
如图6a中所示,相互邻近的若干蜂窝移动设备形成D2D群集。D2D群集的成员能够相互直接通信。D2D群集的所有设备对从蜂窝网络下载相同数据文件感兴趣。出于这一原因,BS通过多播来向D2D的群集的所有设备同时发送相同传送块。在BS多播之后,一些设备(表示为ACK设备)成功解码广播的传送块,而其它设备(表示为NACK设备)解码它失败。
然后,所有NACK设备在预定义正交资源上在D2D群集内广播它们的相应导频,而不是向BS发送回NACK信号,并且所有ACK设备在这一正交资源上监听。例如正交资源可以是系列子载波、扩频代码、时间隙或者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BS可以向群集的每个设备预先分配资源用于前述导频广播用途。资源与设备之间的对应性是固定的并且可以在D2D群集设置阶段期间向每个设备用信令通知或者默认,从而一旦检测到某个资源上的导频,接收器可以推断对应发送器的标识(ID)。图7a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NACK设备导频广播的这样的正交资源分配。如图7a中所示,向设备#1分配子载波N,向设备#2分配子载波N+1...,并且向设备#7分配子载波N+6。例如假设设备#1、#2和#4是ACK设备,那么设备#3、#5、#6和#7可以分别在子载波N+2、N+4、N+5和N+6上广播它们的导频。图7b示意地对应示出在ACK设备侧接收的导频信号。
通过检查在预定义资源上接收的导频信号,每个ACK设备可以知道:1)哪些设备在当前传送块接收中是NACK设备(因为ACK设备未在它的资源上广播导频);2)连接它和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的信道质量(假设信道互易性)。
根据D2D群集中的ACK设备数目和NACK设备数目。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况。
●情况1:群集中的所有设备成功解码来自BS的传送块。
在这一情况下,所有设备监听并且无设备广播导频。通过检查接收的导频,群集的每个设备知道所有其它设备成功接收当前传送块。然后,ACK设备向BS反馈ACK信号,这意味着群集的所有设备已经成功接收当前传送块并且BS可以准备新的传送块多播。
●情况2:群集中的所有设备解码来自BS的传送块失败。
在这一情况下,所有设备广播它们的导频并且无设备监听。群集的设备不知道其它设备的接收情形。没有从D2D群集向BS的反馈。然后,BS为当前传送块广播准备重传。这一情况的可能性很低。例如在目标块错误率(BLER)是10%并且D2D群集大小是7时,概率是10-7
●情况3:群集中的一些、但是并非所有设备成功解码来自BS的传送块。
在这一情况下,所有NACK设备广播它们的导频并且所有设备监听。通过检查接收的导频,每个ACK设备知道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接收当前传送块失败以及在它与所有NACK设备之间的链路的信道质量是什么。然后,用于NACK设备的重传仅在D2D群集内从ACK设备到NACK设备出现以提高蜂窝无线资源使用的效率。
在示例实施例中,提出前述D2D重传的链路适配以根据预定义标准执行重传模式的选择。在知道NACK设备和有关链路适配的信道质量时,群集的每个ACK设备可以向BS报告关于两个D2D重传的信息。
在(也称为保守模式的)第一模式中,可以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报告ACK设备和所有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选择重传的MCS。注意对于保守模式向BS仅报告选择的MCS。例如如图6b中所示,设备#4是ACK设备,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设备#4以及设备#3、#6、#5和#7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选择重传的MCS(表示为MCS1)。可以如图8中所示向BS反馈MCS1,该图示例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ACK设备的上行信令发送的实现方式。
在(也称为激进模式的)第二模式中,每个ACK设备可以选择群集中的与它本身具有最高信道质量的若干NACK设备。这些选择的NACK设备是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的子集,并且这些子集是ACK设备专属的。子集大小可以是固定的或者可以由BS预定义。例如如果子集大小固定或者由BS预定义为3,则ACK设备将选择群集中的分别与ACK设备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最高信道质量的三个NACK设备。就确定的子集而言,每个ACK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基于在连接它本身与它的子集中的NACK设备的链路之中的最差链路选择重传的MCS。由于子集中的NACK设备与对应ACK设备具有更高信道质量,所以选择的重传MCS可以是高阶。可以通过使用BITMAP来代表子集中的NACK设备。例如如图6c中所示,在设备#4是ACK设备时,根据连接设备#4以及设备#5和#6的链路中的最差链路选择重传MCS(表示为MCS2)。子集{设备#5,设备#6}可以由位图[0,0,0,0,1,1,0]代表。在这一例子中,位图是位矢量,其中每位对应于群集中的设备,“1”意味着对应设备在子集中而“0”为不在子集中。在激进模式中,如图8中所示向BS反馈MCS2和BITMAP。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一旦BS如图8中那样从每个ACK设备接收所有MCS1、MCS2和BITMAP,BS可以在选择保守模式中的仅一个ACK设备用于重传传送块与选择激进模式中的多个ACK设备用于重传传送块之间进行选择。例如如果选择激进模式中的多个ACK设备,则每个选择的ACK设备可以向它的子集中的NACK设备多播当前传送决,并且每个选择的ACK设备可以将正交资源用于提到的多播。在这一情况下,为选择的ACK设备指定的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注意由于仅ACK设备反馈,所以BS可以推断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是NACK设备。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根据最少资源成本标准进行重传模式的判决。例如网络节点,比如图6a中的BS可以在ACK设备反馈之后具有如下表,其中为设备#2指定的子集和为设备#4指定的子集的并集覆盖群集中的所有NACK设备。然后,BS可以针对(i)在保守模式中的设备#1(等式(4));(ii)在保守模式中的设备#2(等式(4));(iii)在保守模式中的设备#4(等式(4));以及(iv)在激进模式中的设备#2和#4(等式5)计算D2D重传中的资源成本。如果选项(iv)具有最少资源成本,则可以指派设备#2和#4为D2D重传中的发送器,并且如图6d中所示,它们分别向每个子集多播传送块。
现在参照图9,该图图示适合于在实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时使用的各种装置的简化框图。在图9中,网络节点910,比如BS/eNB/AP控制中心可以被适配于与一个或者多个设备(一般地表示为设备920)通信。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网络节点910可以包括数据处理器(DP)910A、存储程序(PROG)910C的存储器(MEM)910B和用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天线与设备(比如设备920)通信的适当射频(RF)收发器910D。例如网络910中的收发器910D可以是用于传输和/或接收信号和消息的集成部件。备选地,收发器910D可以包括用于分别支持传输和接收信号/消息的单独部件。DP 910A可以用于处理这些信号和消息。备选地或者附加地,网络节点910可以包括用于实施图3中的前述步骤和方法的功能的各种装置和/或部件。例如网络节点910可以包括:接收装置,用于从群集中的每个ACK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以及执行装置,用于根据预定标准,例如最少资源成本标准至少部分基于参数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设备920也可以包括DP 920A、存储PROG 920C的MEM 920B和适当RF收发器920D。设备920中的收发器920D可以用于与网络节点(比如网络节点910)和/或群集内的另一设备通信。例如收发器920D可以是用于传输和/或接收信号和消息的集成部件。备选地,收发器920D可以包括用于分别支持传输和接收信号/消息的单独部件。DP920A可以用于处理这些信号和消息。根据另一示例实施例,设备920,比如移动设备、UE、无线终端、便携终端等可以包括用于实施图2中的前述步骤和方法的功能的各种装置和/或部件。例如在设备920正确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的情况下,它可以包括:计算装置,用于计算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参数;报告装置,用于向网络节点报告参数;以及确定装置,用于响应于根据预定义标准至少部分基于参数的来自网络节点的在第一重传模式与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来确定是否向群集中的至少一个NACK设备重传数据。
假设PROG 910C、920C中的至少一个PROG包括在由关联DP执行时使电子设备能够根据如上文讨论的示例实施例操作的程序指令。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可以至少部分由网络节点910的DP 910A和设备920的DP 920A可执行的计算机软件或者由硬件或者由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实施。网络节点910,比如BS和设备920、比如UE的基本结构和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
MEM 910B和920B可以是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当数据存储技术,比如基于半导体的存储器设备、闪存、磁存储器设备和系统、光学存储器设备和系统、固定存储器和可去除存储器来实施。DP 910A和920A可以是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并且可以包括作为非限制例子的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基于多芯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例子。
为了评估提出的D2D重传模式反馈和选择算法,通过仿真比较以下三个不同方案的性能。
●方案1:固定D2D重传模式为保守模式。仅一个ACK参与D2D群集内重传。
●方案2:固定D2D重传模式为激进模式。多于一个ACK参与D2D群集内重传。
●方案3:根据前述最少资源成本标准自适应地选择D2D重传模式为保守模式或者激进模式。
在仿真中,针对每次掉线,从与调制[BPSK,QPSK,16QAM、64QAM、256QAM]对应的矢量[1,2,4,6,8]位/Hz随机选择D2D链路的频谱效率。针对5设备群集、10设备群集和15设备群集这些不同D2D群集大小执行仿真。针对每个群集大小,对群集内的ACK设备数目与NACK设备数目的多个比率进行仿真。
图10a比较三个方案在10设备群集情况下的D2D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可见对于所有ACK与NACK之比,提出的自适应方案的资源成本在三个成本之中总是最小。随着群集中的NACK设备数目增加,对资源成本减少的改进更明显。提出的自适应方案的资源成本较仅保守模式方案的资源成本而言从86.23%减少至接近70%(也在表1中示出)。
表1:用于10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
从500,000个独立掉线中收集模式选择结果以及在方案3中选择保守模式和激进模式的概率,在图10b和表1中示出这些选择结果和概率。可见随着NACK设备数目增加而更优选激进模式。
表2:用于5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
表3:用于15设备群集的D2D本地重传中的归一化资源成本
图10c和d以及表2给出在5设备群集情况下的性能比较。图10e和f以及表3给出在15设备群集情况下的性能比较。对于上述两个仿真,可以得出与在10设备群集情况下的结论相同的结论。此外,可以容易发现,随着群集大小增加,提出的自适应方案的关于资源成本减少的优点变得更明显。在15设备群集情况下的成本p/成本1的最小百分比几乎为60%,而在5设备群集情况下的最小百分比为85.65。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识到,在本发明中提出的自适应方案可以显著减少用于蜂窝多播增强的D2D本地重传中的资源成本。随着D2D群集大小和群集中的NACK设备数目增加,提出的关于资源成本减少的方案的优点变得更明显,这产生可能大的D2D群集大小。
表4 上行链路控制信令成本的比较
注意:“-”意味着效率低;
“+”意味着效率高;并且
“+++”意味着效率很高或者极高。
在表4中针对集中式调度方法总结上行链路信令在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与方案4(其中群集中的所有ACK设备参与D2D重传)比较,(在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案3的CQI/MCS反馈明显地减少。虽然方案5(其中指派一个预定义设备,比如群集首领用于D2D重传)在蜂窝上行链路中具有最少反馈,但是群集首领的解码失败引起的附加开销和延迟大并且可能不可持续。与方案1和2比较,方案3的CQI/MCS反馈略微增加,但是作为回报,它具有如仿真所示最高资源效率。因此值得考虑提出的瞬时链路适配和自适应重传器选择方案。
一般而言,可以在硬件或者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者其任何组合中实施各种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硬件中实施一些方面,而可以在控制器、微处理器或者其它计算设备可以执行的软件或者固件中实施其它方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尽管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可以被图示和描述为框图、流程图或者使用某一其它图解表示来图示和描述,但是合理地理解可以在作为非限制例子的硬件、软件、固件、专用电路或者逻辑、通用硬件或者控制器或者其它计算设备或者其某一组合中实施这里描述的这些块、装置、系统、技术或者方法。
将理解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或者其它设备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中,比如在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模块中实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至少一些方面。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在由计算机或者其它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时执行特定任务或者实施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部件、数据结构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比如硬盘、光盘、可去除存储介质、固态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上。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那样,可以在各种实施例中随需组合或者分布程序的功能。此外,可以完全或者部分在固件或者硬件等效物,比如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中实现功能。
虽然已经公开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对具体实施例进行改变而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将不限于具体实施例,并且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覆盖任何和所有这样的应用、修改和实施例。

Claims (32)

1.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包括:
为群集中的确认设备确定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
向所述网络节点报告所述至少一个参数;以及
确定是否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其中是否重传的所述确定是响应于由所述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其中所述选择是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
如果所述确认设备被指派为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多播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所述确认设备被指派为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参数包括:
代表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的位图;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其中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之间的所述最低信道质量高于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未在所述子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集的大小固定或者由所述网络节点预定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其中将最少资源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标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则被指派为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发送器的多个确认设备向多个所述非确认设备的多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子集覆盖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为所述确认设备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和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参数包括检查由所述群集中的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广播的导频以获得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是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以及
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9.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装置,包括:
用于为群集中的所述装置确定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组件,其中所述装置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装置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
用于向所述网络节点报告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组件;以及
用于确定是否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的组件,其中是否重传的所述确定是响应于由所述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其中所述选择是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
如果所述装置被指派为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多播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所述装置被指派为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中的发送器,则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装置和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参数包括:
代表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的位图;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装置和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其中在所述装置与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之间的所述最低信道质量高于在所述装置与未在所述子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子集的大小固定或者由所述网络节点预定义。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其中将最少资源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标准。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则被指派为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发送器的多个确认设备向多个所述非确认设备的多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子集覆盖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为所述装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和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参数包括检查由所述群集中的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广播的导频以获得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群集中的哪些设备是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以及
在所述装置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17.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装置,包括:
用于为群集中的确认设备确定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确定装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
用于向所述网络节点报告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报告装置;以及
用于确定是否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的确定装置,其中是否重传的所述确定是响应于由所述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的选择,其中所述选择是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
18.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包括:
为群集中的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并且
根据预定标准的、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其中所述选择包括指派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
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则指派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多播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则指派多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多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其中所述多个子集覆盖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从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从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
代表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的位图;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其中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之间的所述最低信道质量高于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未在所述子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者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集的大小固定或者由所述网络节点预定义。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其中将最少资源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标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并且指派一个确认设备为所述发送器,则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cost 1 = arg min n ∈ U A C K { C arg min m ∈ U N A C K ( e m n ) } ,
其中C是待重传的所述数据的位数,设UACK包括所述群集中的所有所述确认设备,设UNACK包括所述群集中的所有所述非确认设备,连接非确认设备m和确认设备n的链路的频谱效率被表示为emn
并且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并且指派L个确认设备n1,n2,…,nL为发送器,则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cost L = arg min n k ∈ U A C K , k = 1 , 2... L U n 1 ∪ U n 2 ... ∪ U n L = U N A C K { Σ k = 1 L C arg min m ∈ U n k ( e mn k ) } ,
其中子集包括从确认设备nk接收所述数据的非确认设备,并且连接非确认设备m和确认设备nk的链路的频谱效率被表示为
25.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装置,包括:
用于为群集中的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组件,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以及
用于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的组件,其中所述选择包括指派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
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则指派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多播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则指派多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多个子集多播所述数据,其中所述多个子集覆盖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从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包括多个非确认设备;其中从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二重传模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
代表所述群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中的所有非确认设备的一个子集的位图;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和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的具有最低信道质量的链路而选择的第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与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的所述子集之间的所述最低信道质量高于在所述确认设备与未在所述子集中的所述多个非确认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
29.根据权利要求26或者2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子集的大小固定或者由所述装置预定义。
30.根据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其中将最少资源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标准。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选择所述第一重传模式并且指派一个确认设备为所述发送器,则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cost 1 = arg min n ∈ U A C K { C arg min m ∈ U N A C K ( e m n ) } ,
其中C是待重传的所述数据的位数,设UACK包括所述群集中的所有所述确认设备,设UNACK包括所述群集中的所有所述非确认设备,连接非确认设备m和确认设备n的链路的频谱效率被表示为emn
并且如果选择所述第二重传模式并且指派L个确认设备n1,n2,…,nL为发送器,则所述设备到设备重传中的最小资源成本是:
cost L = arg min n k ∈ U A C K , k = 1 , 2... L U n 1 ∪ U n 2 ... ∪ U n L = U N A C K { Σ k = 1 L C arg min m ∈ U n k ( e mn k ) } ,
其中子集包括从确认设备nk接收所述数据的非确认设备,并且连接非确认设备m和确认设备nk的链路的频谱效率被表示为
32.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重传的装置,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为群集中的至少一个确认设备接收第一重传模式和第二重传模式的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正确地解码来自网络节点的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确认设备和所述群集中的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之间被确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不正确地解码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确认设备根据从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广播的群集内导频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用于资源成本评估的链路信息;以及
执行装置,用于根据预定标准、至少部分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在所述第一重传模式与所述第二重传模式之间执行选择,其中所述选择包括指派所述至少一个确认设备为发送器,以用于向所述群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确认设备重传所述数据。
CN201080070501.7A 2010-12-03 2010-12-03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38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0/079420 WO2012071736A1 (en) 2010-12-03 2010-12-03 Intra-cluster d2d retransmission with instantaneous link adaption and adaptive number of re-transmit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8289A CN103238289A (zh) 2013-08-07
CN103238289B true CN103238289B (zh) 2017-03-22

Family

ID=46171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50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38289B (zh) 2010-12-03 2010-12-03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17069B2 (zh)
EP (1) EP2647154A4 (zh)
CN (1) CN103238289B (zh)
WO (1) WO20120717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65002A (ko) * 2011-12-09 2013-06-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제어 방법
KR20130109781A (ko) * 2012-03-28 2013-10-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셀룰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WO2013191522A1 (ko) * 2012-06-22 2013-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대-기기 통신을 위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869664A4 (en) * 2012-06-27 2016-03-09 Kyocera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DEVICES, WIRELESS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PROCESSOR
US9544099B2 (en) 2012-07-02 2017-01-10 Intel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evolved node B, and method for multicas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KR101765546B1 (ko) * 2012-08-22 2017-08-07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송신 파라미터들을 결정
US9756609B2 (en) 2013-04-01 2017-09-05 Lg Electronics Inc.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40128728A (ko) 2013-04-29 2014-1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887823B2 (en) 2013-05-06 2018-0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respon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031153B1 (en) * 2013-08-09 2018-05-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adio node for enabling use of high order modul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with a user equipment
TWI572243B (zh) * 2013-08-09 2017-02-2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直接通訊系統
CN103684715A (zh) * 2013-09-27 2014-03-2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中继的d2d簇合作重传方法及其实现装置
KR101505809B1 (ko) * 2013-10-25 2015-03-25 주식회사 인포존 데이터망 및 공중망을 이용한 동보메시지 전송방법
WO2015110630A1 (en) * 2014-01-27 2015-07-30 Koninklijke Kpn N.V. Efficient multicasting method and system applying direct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s
WO2015142232A1 (en) * 2014-03-19 2015-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ssistance in groupcast transmission
US10159079B2 (en) * 2014-05-21 2018-12-18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ocial-aware cooperative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9979527B2 (en) * 2014-08-19 2018-05-22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handling UL data re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EP3244562B1 (en) * 2015-01-30 2020-09-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ser equipment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WO2016144226A1 (en) * 2015-03-06 2016-09-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user packet transmission, clustering and/or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9706385B1 (en) * 2015-06-18 2017-07-11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9156022B (zh) 2016-06-22 2022-08-09 英特尔公司 用于全双工调度的通信设备和方法
EP3496307B1 (en) * 2016-08-12 2023-02-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923894B (zh) 2017-03-23 2023-04-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存储介质和系统
WO2018202798A1 (en) * 2017-05-04 2018-11-0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UE GROUPS, UE GROUP MANAGER UEs AND UE GROUP MEMBER UEs
KR102258843B1 (ko) * 2017-06-21 2021-05-28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통신제어장치 및 단말장치와, 그 장치들의 동작 방법
CN114944891A (zh) 2018-09-10 2022-08-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2866936B (zh) * 2019-01-02 2021-12-2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722259B2 (en) 2019-10-30 2023-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process when using sidelink for retransmission
US11848787B2 (en) * 2020-01-02 2023-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ed communication for a base station and a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204A (zh) * 2008-05-13 2008-10-08 山东大学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协作重传方法
WO2010006650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ype i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18248A1 (en) * 1998-06-30 2000-07-12 Sun Microsystems, Inc.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iable multicast protocol
KR100935933B1 (ko) * 2002-10-15 2010-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에서 무선단말 그룹화에 의한 신뢰성 있는멀티캐스트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08046822A1 (en) * 2006-10-16 2008-04-2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transmissions of multicast scalable data
BRPI0622052A2 (pt) * 2006-10-31 2014-04-22 Thomson Licensing Recuperação de dados em redes heterogêneas usando sistema de rede cooperativo do par
US7962091B2 (en) * 2008-03-14 2011-06-14 Intel Corpor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relay-based wireless networks
US8634763B2 (en) * 2008-04-22 2014-01-21 Intel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techniques
US8554200B2 (en) * 2008-09-12 2013-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215082B2 (en) * 2009-10-06 2015-12-15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op-by-hop reliable multicast in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204A (zh) * 2008-05-13 2008-10-08 山东大学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协作重传方法
WO2010006650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ype i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71736A1 (en) 2012-06-07
EP2647154A1 (en) 2013-10-09
US9717069B2 (en) 2017-07-25
EP2647154A4 (en) 2017-09-13
CN103238289A (zh) 2013-08-07
US20130250843A1 (en)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8289B (zh) 用于群集内设备到设备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JP7025829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を使用した通信のための通信デバイス、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6560011B (zh) 应答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通信系统
US8934393B2 (en) Local selection of retransmitting device in cooperative cluster to enhance cellular multicast
CN103036660B (zh) 一种反馈数据接收状况的方法
CN102594501B (zh) 具有自动重复请求(arq)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CN104853319A (zh) 在无线通讯中提供适应性控制机制的装置与系统
CN106211086B (zh) 基于pucch的群组业务传输方法
US8995328B2 (en) Multicast service
CN104303578B (zh)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03665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0552436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高速共有チャネルを用いたポイントツーマルチポイントサービス
CN102088343A (zh) 载波聚合时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3427954A (zh) 用于对上行链路反馈信令进行改进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2055576A (zh) 一种确定harq模式的方法及装置
CN103250370B (zh) 用于增强下行链路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8028731A (zh) 可靠信道辅助式混合arq
CN106027197A (zh)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WO2017167004A1 (zh) 执行空闲信道评估的反馈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1902777B (zh) 一种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及基站设备
CN107852700A (zh) 一种组调度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4219018A (zh) 基于tti绑定的lte上行传输方法、基站与系统
CN102237949B (zh) 一种解调导频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301631A (zh) 一种用于控制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51774B (zh) 通信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5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after: NOKIA TECHNOLOGIES OY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before: NOKIA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