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8484A -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8484A
CN103188484A CN201110443403XA CN201110443403A CN103188484A CN 103188484 A CN103188484 A CN 103188484A CN 201110443403X A CN201110443403X A CN 201110443403XA CN 201110443403 A CN201110443403 A CN 201110443403A CN 103188484 A CN103188484 A CN 103188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image
noise
reference picture
vide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34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逸仙
彭诗渊
周宏隆
吴宗达
潘佳河
陈水淋
张哲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l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ek Corp filed Critical Altek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44340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8484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84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此编码装置包括储存模块、运动估测模块、运动补偿模块、第一杂讯抑制模块及编码模块。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运动估测模块由影像输入端接收第一影像画面,并根据第一影像画面及参考画面估测运动向量。运动补偿模块根据参考画面及运动向量产生运动补偿。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第一影像画面及运动补偿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第一杂讯抑制量。编码模块根据运动补偿及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编码数据。

Description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视讯处理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整合视讯压缩及三维去杂讯化,并能够有效降低电子装置硬件成本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视讯处理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上,例如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影机等,而由于市场的需求,视讯处理技术需要处理许多高分辨率的影像。因此,更多的数据被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处理完成,同样地,愈来愈多的视讯处理技术,例如视讯压缩及三维去杂讯化等,也成为电子产品中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如此则需要更高规格的硬件来实现。另外,为了处理高分辨率的影像,影像处理晶片及外部记忆体间所需要的频宽则必须增加,以应付包含多张画面的演算法及加大的视讯画面,这同样意味着硬件成本的增加,例如,需要增加外部记忆体的频宽等。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视讯编码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欲编码压缩的影像必须先经过影像处理程序,再输入H.264视讯编码器的影像输入端11,以进行影像压缩及编码。例如,若欲进行预测编码(Inter-Frame)程序,需输入一经过三维去杂讯化等影像处理的影像,并与参考画面14(ReferenceImage)进行运动估测12(Motion estimation,ME),产生运动向量121(MotionVector),再进行运动补偿13(Motion Compensation,MC),产生补偿后的影像,此补偿后的影像与输入的影像相减后产生残差量(Residual),而此残差量会经过转化15(Forward Transformation)及量化16(Quantization)后,再经过熵编码17(Entropy Coding)产生压缩后的码流,再输入至解码端。
然而,以上述的方法进行影像压缩及编码时,需要先进行影像处理,而在影像处理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运动估测,因此若要完成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则必须经过二次的运动估测,也就是说,影像撷取装置需要不断地从外部记忆体中读取参考影像来进行运动估测,因此会占用大部分的记忆体频宽并造成其他运算资源的浪费,使硬件成本增加。另外,重复进行运动估测也会造成耗电量及处理时间的增加。因此,如何减少影像撷取装置的硬件成本及耗电量,并降低其进行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所耗费的时间,即为目前所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电子装置的效能及耗电量,并大幅地降低其硬件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接收接收接收接收一种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一运动估测模块,所述运动估测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且从一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一影像画面,所述运动估测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估测一运动向量;一运动补偿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以及所述运动估测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运动向量产生一运动补偿;一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且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影像画面,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运动补偿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一杂讯抑制量;一编码模块,所述编码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并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一编码数据;一影像还原模块,所述影像还原模块利用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执行一还原程序,以产生所述参考画面。
其中,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或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具有时序累积性。
其中,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为一预测编码的影像。
其中,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与所述运动补偿相减,以产生一残差量。
其中,视讯编码装置还包括一转化及量化模块,所述转化及量化模块接收所述残差量,并转化及量化所述残差量。
其中,视讯编码装置还包括一第二杂讯抑制模块,所述第二杂讯抑制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且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二影像画面,所述第二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二杂讯抑制量。
其中,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为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一种视讯编码方法,其适用于一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以一运动估测模块从一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一影像画面,并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估测一运动向量;以一运动补偿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运动向量产生一运动补偿;利用一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运动补偿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一杂讯抑制量;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一编码数据;以及利用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执行一还原程序,以产生所述参考画面。
其中,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或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具有时序累积性。
其中,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为一预测编码的影像。
其中,视讯编码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将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与所述运动补偿相减,以产生一残差量。
其中,视讯编码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利用一转化及量化模块接收所述残差量,并转化及量化所述残差量。
其中,视讯编码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利用一第二杂讯抑制模块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二影像画面,并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二杂讯抑制量。
其中,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为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一种视讯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解码模块,所述解码模块将一解码数据解码为一第一压缩数据;一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连接所述解码模块,并接收所述第一压缩数据,再反转化及反量化所述第一压缩数据,以产生一第一残差量;一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
一运动补偿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及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并根据一运动向量及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产生一运动补偿;以及一影像还原模块,所述影像还原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及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并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残差量产生一还原影像画面。
其中,视讯解码装置还包括一帧内预测模块,所述帧内预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及所述影像还原模块,并执行帧内预测程序,以产生一预测影像画面。
其中,所述影像还原模块根据所述预测影像画面及一第二残差量产生所述还原影像画面。
其中,所述第一残差量用于还原一预测编码的影像,所述第二残差量用于还原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本发明的优点为:
(1)本发明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不需要分别执行影像处理及影像压缩所需要的运动估测,因此可降低运算量及记忆体数据存取的频宽,能够大幅地节省硬件成本。
(2)本发明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将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降低电子装置执行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所需要的时间,增加其效能,并减少其耗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视讯编码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3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6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视讯解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9是本发明视讯解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视讯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此视讯编码装置2包括储存模块21、运动估测模块22、运动补偿模块23、第一杂讯抑制模块25、转化及量化模块26、编码模块27以及影像还原模块28。
储存模块21中储存有至少一个参考画面211,以做为视讯处理的基础。而运动估测模块22连接所述储存模块21,并由影像输入端24接收一第一影像画面241以及由储存模块21中接收一参考画面211,以进行运动估测(MotionEstimation,ME),并产生运动向量221(Motion Vector)。
而运动补偿模块23则连接储存模块21及运动估测模块22,并依据参考画面211及运动向量221执行运动补偿(Motion Compensation,MC)程序,产生一运动补偿231。第一杂讯抑制模块25连接运动补偿模块23,并根据第一影像画面241及运动补偿231进行三维去杂讯等影像处理程序,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第一杂讯抑制量251,其中,此第一影像画面241为预测编码的影像(Inter-Frame)。此第一杂讯抑制量251会随着执行次数的增加,不断降低其中的杂讯含量,因此具有时序累积性。
转化及量化模块26电性连接第一杂讯抑制模块25及运动补偿模块23。而上述的第一杂讯抑制量251经由减法器(未绘于图中)与运动补偿231相减后产生一残差量261(Residual),此残差量261则由转化及量化模块26进行转化(Forward Transformation)及量化(Quantization)。编码模块27电性连接转化及量化模块26,残差量261经转化及量化后再由编码模块27进行编码,以产生一编码数据。当然,为了处理单独编码的影像(Intra-Frame),此视讯编码装置2也包括帧内预测模块(未绘于图中)。
影像还原模块28利用第一杂讯抑制量251来执行一还原程序,以产生参考画面211,作为接续编码之用。如此,此次的杂讯抑制效果可累计到后续的编码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技术中,运动向量的选择是取决于哪一个运动向量可以使运动补偿后的影像区块与待压缩的影像区块间的差值,经过转化、量化及熵编码(Entropy Coding)后,能够产生最小的压缩量。因此,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最有效的数据储存及传输,故,在现有技术中,主要的考量是如何利用最小的位元率达到忠实的记录原始输入影像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影像品质及杂讯对于压缩效率的影响。在影像压缩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区块将会被转换到频率领域,属于杂讯的高频部分,因此会消耗相当大的位元率,使压缩效率降低,另外,对杂讯影像做最忠实的压缩也非最好的方式。
因此,本发明去除了将影像处理的结果输入至视讯编码器的限制,将视讯压缩及影像处理结合在一起,而将具有杂讯的影像直接输入视讯编码器中。这个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杂讯抑制模块25可以直接利用运动估测模块22运算而得到的运动向量221,不需要另外计算影像处理所需要的运动向量,故能够减少影像撷取装置重复由储存模块21读取参考画面211的次数,可大幅降低影像撷取装置的硬件需求。而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运动估测模块22以一带有杂讯的第一影像画面241与参考画面211进行运动估测。但是,残差量261则是根据经过影像处理的第一杂讯抑制量251与运动补偿231运算而得。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首先,由视讯编码装置的影像输入端31输入待处理影像,如同前述,此待处理影像是未经三维去杂讯处理的影像。此时,视讯编码装置会由外部记忆体(未绘于图中)中提取参考画面34,并根据此参考画面34与待处理影像进行运动估测32,而产生一运动向量321,有了此运动向量321,便可以对参考画面34进行运动补偿33,以产生一补偿后的影像。此时,三维去杂讯模块38则可根据带有杂讯的待处理的影像与此补偿后的影像进行三维去杂讯化,产生一处理后的影像。
也就是说,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只需要作一次的运动估测,就可以同时进行三维去杂讯化与影像压缩,故可以大幅减少电子装置硬件的需求,提高其效能并降低其耗电量。因此,本发明可适用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照相手机或其它任何需要对影像作处理、压缩及编码的电子装置。
而经由减法器41将处理后的影像与补偿后的影像相减后,可得一残差量,此残差量经转化35及量化36后,再进行熵编码37,即产生压缩后的码流,当然,除了残差量外,此压缩后的码流还可包括运动向量等其它的参数。而为了提供参考画面34,视讯编码器还需要有重建影像的功能,因此,残差量经过转化35及量化36后,需要再进行反量化39及反转化40,还原此残差量,经由加法器42与补偿后的影像相加后,再经过去区块效应滤波器45(De-BlockingFilter)处理,即可还原处理后的影像,以作为参考画面34,如此则可将杂讯抑制效果累计到后续的编码程序。其中,在H.264的标准之下,设置去区块效应滤波器45的目的,是为了使影像更加的平滑。同样地,此参考画面34也具有时序累积性。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技术的视讯编码装置在执行影像处理的过程当中,运动估测可随着影像处理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可针对画面中移动物件做运动估测,或针对整个画面的移动做运动估测,两者对于取决运动向量有着不同的标准。但是,为了将三维去杂讯化、影像压缩及影像编码结合在一起,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牺牲了运动估测的自由度,以大幅减少电子装置的硬件成本、耗电量及进行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是,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不再以编码效率做为取决运动向量的标准,而是以区块间最小差异做为取决运动向量的标准。
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41中,经由影像输入端输入第一影像画面。
在步骤S42中,以运动估测模块根据第一影像画面与参考画面计算出运动向量。
在步骤S43中,通过运动补偿模块根据参考画面及运动向量计算出运动补偿。
在步骤S44中,由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第一影像画面及运动补偿进行影像处理,产生第一杂讯抑制量。
在步骤S45中,通过减法器将第一杂讯抑制量与运动补偿231相减以产生残差量。
在步骤S46中,通过转化及量化模块与编码模块处理此残差量,产生编码数据。
在步骤S47中,由影像还原模块利用第一杂讯抑制量来执行还原程序,以产生参考画面。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视讯编码装置5在压缩P-Frame的程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运动估测模块52根据由储存模块51提取的参考画面511及由影像输入端54输入的第一影像画面541产生运动向量521,运动补偿模块53根据参考画面511及运动向量521产生运动补偿531。第一杂讯抑制模块55则根据运动补偿531消除第一影像画面541的杂讯,产生第一杂讯抑制量551。此第一杂讯抑制量551与运动补偿531相减后产生残差量561,经转化及量化模块56处理后,送入编码模块57进行编码。
而在压缩I-Frame方面,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加入了第二杂讯抑制模块58,其电性连接储存模块51及转化及量化模块56,需注意的是,此第二杂讯抑制模块58会根据参考画面511与第二影像画面542执行影像处理,产生第二杂讯抑制量581,其中,此第二影像画面542为一单独编码的影像(Intra-Frame)。当然,视讯编码装置5也包括帧内预测模块(未绘于图中),其会对此第二杂讯抑制量581进行模式选择(Mode Selection)及帧内预测程序(Intra Prediction),产生一帧内预测,将第二杂讯抑制量581与此帧内预测相减得残差量562,再经转化及量化模块56处理后,送入编码模块57进行编码。
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视讯编码装置在压缩P-Frame的程序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多做赘述。而在压缩I-Frame的程序上,三维去杂讯模块46会根据由外部记忆体中(未绘于图中)提取的参考画面34及由影像输入端31输入的带有杂讯的待处理影像执行三维去杂讯化,以产生一处理后的影像,此处理后的影像经过模式选择43与帧内预测44,产生的结果再与处理后的影像相减而产生残差量,此残差量经转化35、量化36及熵编码37,产生压缩后的码流后进入解码端。当然,除了残差量外,此压缩后的码流还可包括帧预测模式量化参数等。同样地,此残差量经转化35、量化36后,会再经过反量化39及反转化40等还原程序,将此处理后的影像还原,以做为参考画面34。
请参阅图7,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由于本实施例在P-Frame的处理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为了方便说明,P-Frame的处理步骤则不在此重复说明。
在步骤S71中,通过影像输入端输入第二影像画面。
在步骤S72中,第二杂讯抑制模块会根据参考画面与第二影像画面执行影像处理,产生第二杂讯抑制量。
在步骤S73中,通过帧内预测模块对第二杂讯抑制量进行模式选择及帧内预测程序,产生一帧内预测。
在步骤S74中,通过减法器将第二杂讯抑制量与此帧内预测相减,以产生一残差量。
在步骤S75中,通过转化及量化模块与编码模块处理此残差量,产生编码数据。
请参阅图8,其为本发明视讯解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此视讯解码装置包括解码模块81、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影像还原模块83、帧内预测模块84、运动补偿模块85及储存模块86。
为了解码并还原P-Frame的影像,解码模块81会将编码端传送来的编码数据解码为第一压缩数据811。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电性连接解码模块81,此第一压缩数据811需再经过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进行反转化及反量化,产生第一残差量821。运动补偿模块85电性连接储存模块86及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其根据编码数据中包含的运动向量等参数与由储存模块中提取的参考画面861产生运动补偿851。而影像还原模块83电性连接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帧内预测模块84及运动补偿模块85,其根据此运动补偿851及第一残差量821即可产生还原影像画面831。
同样地,为了解码并还原I-Frame的影像,解码模块81会将编码端传送来的编码数据解码为第二压缩数据812,其中,编码数据中也包含帧预测模式量化参数等,第二压缩数据812需再经过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82进行反转化及反量化,以产生第二残差量822。此时,帧内预测模块84则执行帧内预测程序,产生预测影像画面841。因此,影像还原模块83可结合上述信息,产生还原影像画面831。
请参阅图9,其为本发明视讯解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为了还原P-Frame的影像,由编码端传送而来的压缩码流经由熵解码91,产生量化后的转化系数,经反量化92及反转化93后,即可得到残差量。此时,视讯解码装置利用解码而得到的运动向量及参考画面96执行运动补偿95,产生的结果再利用加法器94与残差量相加,最后经过滤波器98后,即可得到还原影像画面99。同样地,为了还原I-Frame的影像,视讯解码装置可经由帧内预测97来得到还原影像画面99。
尽管前述在说明本发明视讯编码装置的过程中,已同时说明本发明视讯编码方法的概念,但为求清楚起见,以下仍另绘出流程图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0,其为本发明视讯编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视讯编码方法适用于一视讯编码装置,所述视讯编码装置包括储存模块、运动估测模块、运动补偿模块及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此视讯编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步骤S101中,提供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
在步骤S102中,以运动估测模块从影像输入端接收第一影像画面,并根据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第一影像画面估测运动向量。
在步骤S103中,以运动补偿模块根据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运动向量产生运动补偿。
在步骤S104中,利用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运动补偿以及第一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第一杂讯抑制量。
在步骤S105中,根据运动补偿及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编码数据。
在步骤S106中,利用第一杂讯抑制量执行还原程序,以产生参考画面。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不需要分别执行影像处理及影像压缩所需要的运动估测,故可以减少电子装置重复由外部记忆体读取参考画面的次数,因此,可以降低其运算量及记忆体数据存取的频宽,进而降低其硬件需求,节省制造成本。另外,本发明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视讯编码方法已将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降低电子装置执行影像处理、压缩及编码所需要的时间,使其处理速度更快,提高其效能,进而减少其耗电量。因此,本发明确实能够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
一运动估测模块,所述运动估测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且从一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一影像画面,所述运动估测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估测一运动向量;
一运动补偿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以及所述运动估测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运动向量产生一运动补偿;
一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且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影像画面,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运动补偿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一杂讯抑制量;
一编码模块,所述编码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模块,并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一编码数据;
一影像还原模块,所述影像还原模块利用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执行一还原程序,以产生所述参考画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或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具有时序累积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为一预测编码的影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与所述运动补偿相减,以产生一残差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转化及量化模块,所述转化及量化模块接收所述残差量,并转化及量化所述残差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杂讯抑制模块,所述第二杂讯抑制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且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二影像画面,所述第二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二杂讯抑制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为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8.一种视讯编码方法,其适用于一视讯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
以一运动估测模块从一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一影像画面,并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估测一运动向量;
以一运动补偿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运动向量产生一运动补偿;
利用一第一杂讯抑制模块根据所述运动补偿以及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一杂讯抑制量;
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产生一编码数据;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执行一还原程序,以产生所述参考画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或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具有时序累积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影像画面为一预测编码的影像。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将所述第一杂讯抑制量与所述运动补偿相减,以产生一残差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利用一转化及量化模块接收所述残差量,并转化及量化所述残差量。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利用一第二杂讯抑制模块从所述影像输入端接收一第二影像画面,并根据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以及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产生具有时序关联的一第二杂讯抑制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视讯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影像画面为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15.一种视讯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解码模块,所述解码模块将一解码数据解码为一第一压缩数据;
一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连接所述解码模块,并接收所述第一压缩数据,再反转化及反量化所述第一压缩数据,以产生一第一残差量;
一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储存至少一参考画面;
一运动补偿模块,所述运动补偿模块连接所述储存模块及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并根据一运动向量及所述至少一参考画面产生一运动补偿;以及
一影像还原模块,所述影像还原模块连接所述运动补偿模块及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并根据所述运动补偿及所述第一残差量产生一还原影像画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视讯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帧内预测模块,所述帧内预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反转化及反量化模块及所述影像还原模块,并执行帧内预测程序,以产生一预测影像画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视讯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还原模块根据所述预测影像画面及一第二残差量产生所述还原影像画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视讯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残差量用于还原一预测编码的影像,所述第二残差量用于还原一单独编码的影像。
CN201110443403XA 2011-12-27 2011-12-27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Pending CN1031884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3403XA CN103188484A (zh) 2011-12-27 2011-12-27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3403XA CN103188484A (zh) 2011-12-27 2011-12-27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8484A true CN103188484A (zh) 2013-07-03

Family

ID=48679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3403XA Pending CN103188484A (zh) 2011-12-27 2011-12-27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848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3867A (zh) * 2014-03-31 2014-07-09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杂讯消除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814A (zh) * 2003-07-09 2006-08-30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具有低复杂度噪声消减的视频编码器
US20070014365A1 (en) * 2005-07-18 2007-01-18 Macinnis Alexand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tion estimation
CN102227910A (zh) * 2008-11-27 2011-10-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运动图像解码方法、运动图像编码方法、运动图像解码装置、运动图像编码装置、程序以及集成电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814A (zh) * 2003-07-09 2006-08-30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具有低复杂度噪声消减的视频编码器
US20070014365A1 (en) * 2005-07-18 2007-01-18 Macinnis Alexand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tion estimation
CN102227910A (zh) * 2008-11-27 2011-10-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运动图像解码方法、运动图像编码方法、运动图像解码装置、运动图像编码装置、程序以及集成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3867A (zh) * 2014-03-31 2014-07-09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杂讯消除方法
CN103913867B (zh) * 2014-03-31 2017-01-1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杂讯消除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3724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hroma residual data prediction
US878100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video using variable loop filter
US20110206289A1 (en) Guaranteed-Rate Tiled Image Data Compression
CN103370939A (zh) 用于对图像进行编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294083A1 (en)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decoding a video
CN104639948A (zh) 用于视频编码及解码的环内自适应维纳滤波器
US20190110050A1 (en) Residual transformation and inverse transformation in video co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0063881A1 (en) Flexible interpolation filter structures for video coding
WO2014066488A1 (en) Rate-distortion optimizers and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joint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color components
WO2021064291A1 (en) Guiding decoder-side optim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 filter
Gu et al. Low-complexity video coding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US2006013349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ncoding moving picture
Dissanayake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HEVC and H. 264/AVC standards in broadcasting environments
US20090323810A1 (en) Video encod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with decoupled data dependency
Bernatin et al. Video compression based on Hybrid transform and quantization with Huffman coding for video codec
US20110110435A1 (en) Multi-standard video decoding system
TWI479897B (zh) 具備三維去雜訊化功能之視訊編碼/解碼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81173A (zh) 软解码验证模型平台
Wang et al. A low complexity compressed sensing-based codec for consumer depth video sensors
CN103188484A (zh) 具备三维去杂讯化功能的视讯编码/解码装置及其视讯编码方法
US20050129319A1 (en) Fast discrete wavelet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 still image at a high speed based on energy of each block
US20190379890A1 (en) Residual transformation and inverse transformation in video co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Gu et al. Two dimension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2D-SVD) based video coding
Akbulut et al. One-dimensional processing for efficient optimal post-process/in-loop filtering in video coding
Elarabi et al. Hybrid wavelet-DCT intra prediction for H. 264/AVC interactive enco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