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9006A -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9006A
CN103179006A CN2013100866654A CN201310086665A CN103179006A CN 103179006 A CN103179006 A CN 103179006A CN 2013100866654 A CN2013100866654 A CN 2013100866654A CN 201310086665 A CN201310086665 A CN 201310086665A CN 103179006 A CN103179006 A CN 103179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optical
optical fiber
power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66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生
倪振华
林亦雷
程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UYI INTELLIGENT NETWORK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UYI INTELLIGENT NETWORK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UYI INTELLIGENT NETWORK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UYI INTELLIGENT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8666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90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9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90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该系统包含电力光纤网络,其一端分别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因特网,另一端连接至用户端;电力光纤网络包含光线路终端以及连接在光线路终端下的光分配网络;该光分配网络中设有若干无源光纤分配器,并通过该无源光纤分配器形成拓扑结构;光线路终端分别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因特网连接;光分配网络的各个末端分别连接有光网络单元,光分配网络通过各个光网络单元连接至用户端。本发明通过电力光纤到户网络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网络整合,成为统一的多功能网络,减少基础建设投入,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网络性能。

Description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网融合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话网络传输主要采用各种类型的数字用户线路x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技术,它是以铜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到点协议)的传输技术,包括ADSL、RADSL、VDSL、SDSL、IDSL和HDSL等。其中,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基于铜双绞线的ADSL(Asymmetric DSL,非对称DSL技术)技术。它因上行传输速率与下行传输速率不同而得名。ADSL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语音、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在一根线上同时实现语音通信和宽带数据通信,并且两者互不干扰,即使用它边打电话边上网,也不会发生上网速率和通话质量下降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它可以提供最高为3.5Mbps的上行速度和最高24Mbps的下行速度。但是,随着ADSL网络覆盖区域的逐步扩大以及用户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第一代ADSL技术逐渐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较低的下行传输速率无法满足流媒体等高速业务的需求,所支持的线路诊断能力较弱,在线路开通前很难快速确定线路的质量,难以解决设备的散热问题。为更好地满足网络运营和信息消费的需求,ADSL2、ADSL2+、VDSL等技术应运而生。ADSL2的最高下行速度可达12 Mbps,最高上行速度可达1 Mbps。在长距离电话线路上,ADSL2的上行和下行线路提供比第一代ADSL多50 kbps的速率。ADSL2提供了实时的性能监测,能够检测线路两端的线路噪声、环路衰减和信噪比,这使运营商可以方便地判断ADSL2连接的质量。ADSL2具有两种低能耗的电源管理模式,这样减少了在线时设备总的能量消耗。ADSL2采用了速率自适应技术防止电话线之间的串话和掉线,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ADSL2支持IMA标准,可以把两根或多根电话线捆绑在一条ADSL链路上,这样使线路的下行传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ADSL2可以将带宽划分入具有不同链路特性的信道中,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服务。ADSL2+不仅有上述ADSL2的技术特点,还扩展了ADSL2的下行传输,提高了短距离线路的下行速率。VDSL(Very-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是目前传输带宽最高的一种xDSL技术,它在对称模式下的最高速率可以达到34 Mbps,能较好地支持各种应用,具有较好的频谱兼容性,但传输距离有限。HDSL(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高速率数字用户线路)采用多对双绞线进行并行传输,即将1.5 Mbps或2 Mbps的数据流分开,在两对或三对双绞线上传输,减少每对线上的传输量,增加传输距离。SDSL(Symmetric DSL,对称DSL)指上、下行最高传输速率相同的数字用户线路,可提供144 Kbps至1.5 Mbps的传输速度。RADSL(Rate Adaptive DSL,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是在ADS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接入技术,这种技术允许运营商调整xDSL连接的带宽,以适应实际需要。它支持同步和非同步传输方式,具有速率自适应能力,下行速率为1.5Mbps到8Mbps,上行速率为16Kbps到640Kbps,可同时传输数据和语音。
现有的数字有线电视传输有两大标准,即美国的ATSC标准和欧洲的DVB标准。中国主要采用欧洲的DVB标准。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欧洲电子标准化组织(European Committee for Electro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CENELEC)和欧洲广播联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EBU)联合组成的“联合专家组”(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JTC)制定的。其中的DVB-C为数字有线电视标准,该标准基于有线电视网,采用的传输介质通常是同轴电缆,其系统分为有线电视(CATV)前端和综合解码接收机(IRD)两部分,传输流的压缩编码格式为MPEG-2,调制方式有16、32、64QAM三种,其信号强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DVB-C传输系统的节目源有多种,既可以是卫星系统发送的节目,又可以是本地电视台的节目。除音频与视频传输外,DVB也定义了带回传信道(DVB-RC)的数据通信标准(DVB-DATA)。它支持多种标准,包括数位增强无线通讯(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等。有线电视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前端、干线传输和用户分配网络组成。信号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向前端传输系统的各种信号,一般包括开路电视接收信号、调频广播、地面卫星、微波以及有线电视台节目等信号。系统前端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对信号源送来的各种信号进行滤波、变频、放大、调制、混合,使其适合在干线传输系统中传输。系统干线传输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将系统前端部分提供的高频电视信号不失真地传输给用户分配网络系统,传输介质主要有同轴电缆和光纤电缆两种。用户分配系统的功能是把前端传来的信号分配给千家万户,它是由支线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用户终端以及它们之间的分支线和用户线组成。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的有线电视系统还是完全采用同轴电缆传输,其系统包括电缆干线放大器、干线站、均衡器、供电电源、线路延长放大器、各种连接器、同轴电缆和干线辅助材料(如钢缆和挂钩)等。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基于光纤电缆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分为调幅(AM)传输型(传输距离约30km)、大功率调幅(AM加光放大器)传输型(传输距离约50km)、调频(FM)传输型(传输距离约50km)、数字传输型(传输距离不受限制)等几种。调幅传输是最常用的方式,它的传输系统由调频调制器、调频解调器、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多路混合器等部分组成。与同轴电缆传输相比,基于光纤电缆传输的有线电视网有很多优势:频带宽、容量大,容易实现交互式传输;损耗在0.4 dB/km以下,无中继时传输距离在50km以上;没有电磁辐射,不会干扰邻近的电器,同时,不受外界的电磁干扰;光纤电缆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远大于同轴电缆。因此,国内大多数新建的有线电视网系统采用了光纤电缆。
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源于美国国防部的ARPA网项目,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它定义了计算机如何接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它的数据帧由帧头、IP数据包和帧尾组成,IP数据包由IP头部和TCP数据信息组成,TCP数据信息由TCP头部和实际数据组成。从协议分层模型上看,TCP/IP由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四个层次组成,与标准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七层参考模型不完全一致,TCP/IP的应用层对应于OSI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该层给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页访问、远程登录等常用的应用程序服务。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有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邮局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TELNET(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网络电传)等。TCP/IP的传输层对应于OSI的传输层,它给应用程序提供格式化的信息传输,该层的协议主要有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DCCP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数据拥塞控制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等。TCP/IP的网络层对应于OSI的网络层,它主要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输入数据报以及路径的流控、拥塞等问题,该层的协议有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等。TCP/IP的网络接口层对应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它定义了物理介质的各种特性,并且接收、发送IP数据包,常见的接口层协议有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TCP/IP协议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TCP/IP协议不依赖特定的网络硬件,适用于以太网、令牌环网、拨号线路、X.25等各种各样的网络;TCP/IP协议不依赖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协议标准开放,适用于各种硬件和软件系统;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使用统一的地址分配方案,这使得设备在网络中的地址是唯一的;TCP/IP协议具有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传统的TCP/IP协议基于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它使用32位地址,因此地址空间中只有4,294,967,296(232)个地址。随着不断的分配,出现了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这严重地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因此,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制定了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它在不久的未来将替代IPv4。与IPv4相比,IPv6具有以下几个优势: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IPv4中规定IP地址长度为32,有232个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128,有2128个地址;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IPv6的地址分配一开始就遵循聚类的原则,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表示一片子网,这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IPv6增加了对组播的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这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它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这使得网络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IPv6的网络中,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这极大地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主要有同轴电缆、双绞线电缆、光缆以及微波等无线介质,这些网络传输介质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双绞线是网络布线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它一般由两根22- 26号的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故名双绞线。实际的双绞线电缆含有多对双绞线,它们包在一个绝缘的电缆套管里,典型的双绞线对数为四对。双绞线包括无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包括3类和5类两种,无屏蔽双绞线包括3类、4类、5类/超5类和6类等。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的性能较低,但它的价格很低,一般用于建筑物内的布线。同轴电缆是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体及其所包围的单根导线组成,柱体和导线之间用绝缘材料填充。实际的同轴电缆由里到外分为中心铜线、塑料绝缘体、网状导电层和电线外皮四层,中心铜线和网状导电层构成电流回路,它因中心铜线与网状导电层具有同轴关系而得名。按照带宽的不同,同轴电缆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两种基本类型。基带电缆的屏蔽层是用铜做成的网状套,特征阻抗为50欧姆。宽带同轴电缆的屏蔽层通常是用铝冲压成的,特征阻抗为75欧姆。按照电缆直径的大小,基带同轴电缆又可以分成粗同轴电缆和细同轴电缆两种。粗同轴电缆的直径是10毫米,细同轴电缆的直径是5毫米,特性阻抗都是50欧姆。同轴电缆的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屏蔽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性能远好于双绞线,价格比双绞线稍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采用多协议的网络传输技术,以及智能家庭网络、电力光纤到户网络与移动网络的融合技术,实现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因特网的多网融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点是,该系统包含电力光纤网络,其一端分别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因特网,另一端连接至用户端;
电力光纤网络包含光线路终端以及连接在光线路终端下的光分配网络;该光分配网络中设有若干无源光纤分配器,并通过该无源光纤分配器形成拓扑结构;
上述的光线路终端分别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因特网连接;
上述光分配网络的各个末端分别连接有光网络单元,光分配网络通过各个光网络单元连接至用户端。
上述光分配网络中光路传输的载体采用光纤。
上述电力光纤网络中,光纤和低压电力线铺设在一起。
上述的光分配网络采用下述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拓扑结构:星形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
上述的光分配网络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或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
上述的光纤具有松套半干式结构。;
上述的光纤采用全介质结构。
上述的光纤上套设有黑色低烟无卤外护套。
上述的光线路终端支持SDH/SONET的接口标准,以及El接口。
本发明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电力光纤到户网络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网络整合,成为统一的多功能网络,有利于大幅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信息服务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多网融合也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使智能电网有力地支撑了三网融合业务,将带给居民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本发明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该系统包含电力光纤网络,其一端分别连接电话网5(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有线电视网6(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CATV)和因特网7(Internet),另一端连接至用户端,实现电话网5、有线电视网6和因特网7的多网融合。
电力光纤网络包含光线路终端1(Optical Line Terminal,OLT)以及连接在光线路终端1下的光分配网络4(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ODN);该光分配网络4中设有若干无源光纤分配器2,并通过该无源光纤分配器2形成拓扑结构。电话网5、有线电视网6和因特网7分别与光线路终端1连接,通过光线路终端1接入电力光纤网络。光分配网络4的各个末端分别连接有光网络单元3(Optical Network Unit,ONU),光分配网络4通过各个光网络单元3分散连接至用户端,用户端可以是企业或家庭等,实现语言、视频、数据通过同一网络传输到用户端。
光线路终端1是网络的控制中心,主要起到了网络管理的功能。在下行方向,光线路终端1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在上行方向,光线路终端1提供千兆以太网连接。光线路终端1支持V5/PRI、FR以及STM-l等SDH/SONET的接口标准,它还通过支持El接口实现了传统的TDM话音接入。
光分配网络4中光路传输的载体采用光纤,在电力光纤网络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将光纤和低压电力线铺设在一起,实现光纤网络到表到户。
光缆是光导纤维电缆的简称,光导纤维是一种传输光束的、纤细而柔韧的介质,而光缆由一束光纤组成。光缆是现有传输技术中最高效的一种传输介质,根据贝尔实验室的测试,当数据的传输速率为420Mbps,且传输距离为119公里时,其误码率为10-8,可见光缆的传输质量非常好。光缆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 Gbps的数量级,在无中继时传输距离至少在20公里以上。光缆的频带宽,在最低损耗区的频带宽度可达30000GHz。光缆的损耗极小,传输1.55微米的光,每公里的损耗可达0.2分贝以下。光纤的基本成分是石英,只传光、不导电,不受电磁场的作用,因此,光缆的抗干扰能力极强。光纤传输一般不需要中继放大,不会出现放大引入的非线性失真,只要激光器的线性好,就可高保真地传输信号。光纤本身非常细,48根光纤组成的光缆直径还不到13mm,直径小、重量轻,安装十分方便。近年来,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的成本大幅下降,这就扫清了光纤大规模应用的最后一个障碍。由于光纤具有上述优点,在当今的网络系统中,主干网络几乎都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信号进行通信,常用的无线传输介质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无线网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它的传输速率等性能与有线网络还有一定的差距。显然,在上述传输介质当中,光纤带宽大、速率高、干扰小、误码率低、传输距离长,在成本因素不重要的情况下,对于电话、有线电视和因特网,它是最理想的传输介质。在电话、有线电视和因特网趋于融合的过程中,按照电话、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的各种协议,语音、视频、数据要在“三网合一”后的一根线上传输,传输介质必须具有极高的传输质量,同时满足三网的传输要求。
光分配网络4作为传输介质,将光线路终端1和光网络单元3连接了起来。多个光分配网络4可以通过光纤放大器结合在一起,以延长传输距离,扩大用户数量。光分配网络4本身是一种点到多点结构,其连接方式可采用下述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拓扑结构:星形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
当光网络单元3与光线路终端1之间按点到点配置时,每一光网络单元3经过一个专用光链路与光线路终端1相连,中间没有光纤分配器2,这就构成了光分配网络4的单星形拓扑结构。光链路可以是一根光纤,也可以是一对光纤。由于这种配置不存在光分路器引入的损耗,因此传输距离远大于点到多点的配置。
光分配网络4的树形结构是点到多点配置的结构。这种结构采用一系列级联的光纤分配器2,对下行信号进行分路,并传给多个用户,同时将上行信号合并发送给光线路终端。光分路器通常为1:n型,也有可能是h:n型,其中,1<h<n。另外,为了计算光功率,设计全网,光分路器通常使用平衡式器件,其任意输入口至任意输出口的光损耗标称值相同。
光分配网络4的总线结构也是点到多点配置的结构。这种结构采用了一系列串联的非平衡光分路器件,以检出总线上光线路终端1发送的信号,同时将每一个光网络单元发送的信号,通过光总线送回给光线路终端1。采用这种非平衡光分路器会在光总线中引入损耗。其具体分路比取决于最大光网络单元数和光网络单元3所需的最小光功率等。
光分配网络4的环形结构同样属于点到多点配置,它具有闭合的总线结构,逻辑上等效于一个折迭的总线结构,这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
在选择光分配网络4的结构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用户所在地、光线路终端1与光网络单元3之间的距离、不同业务的光通道、可用的技术、光功率预算值、波长的分配、升级的需要、可靠性和可用性、操作管理和维护、光网络单元的供电和安全、光缆容量等等。没有一种单一的结构适用于所有情况,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光网络单元3也叫光用户单元,给用户提供数据、视频和电话网络与无源光纤网络之间的接口。通过光线路终端1,光网络单元3可向终端用户提供Internet service、VoIP、HDTV、Video Conference等各种业务服务。
电力光纤到户网络采用的光纤接入技术主要包括以异步传输模式(ATM)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APON)、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以及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也有采用波分无源光网络(WDM-PON)技术的,后两者是主流的发展方向。
其中,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由IEEE 802.3工作组的第一英里以太网研究小组(EFM)制定的。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中,下行方向采用广播方式,数据为IEEE 802.3帧格式的信息包,它从光线路终端经过无源光分路器,传输到多个光网络单元。在上行方向,数据从各个光网络单元经过无源光分路器汇聚到光线路终端,这防止了各个光网络单元信息包的相互干扰。上行接入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式,给光网络单元分配了专门的时隙。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最远传输距离可达20km,一根光纤最多可以支持64个用户,总带宽为622 Mbps至2.4 Gbps。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优势主要在:可以节省大量的光纤资源;局端设备可以支持大量的用户,中心机房设备数量较少,服务提供和管理都可以在中心机房进行,这减少了管理和维护的费用;组网灵活,运营商拥有可扩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光分配网络中无有源器件,设备较少,基本不需维护。
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是由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ITU-T)推出的。该标准提供上下行速率为1.244 Gbps和2.488 Gbps的高速带宽,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送多种业务信号。该技术一方面采用全新的传输会聚层协议“通用成帧协议(Generic Framing Protocol, GFP)”,实现多种业务码流的通用成帧协议封装,为高层用户信号业务流和传输网络提供了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运行、管理和维护(OAM)以及动态带宽分配(DBA)等G.983与PON协议中的许多功能特性。用户信号可以是基于分组的,或是持续的比特,或是其它类型的信号。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以及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在组网的结构上没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的技术各有侧重。
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可以支持622 Mbps、1.25 Gbps和2.5 Gbps的上/下行对称速率,以及1.25 Gbps和2.5 Gbps的非对称速率,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仅能支持1.25 Gbps的上/下行对称速率;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允许网络运营商根据实际的需要配置速率,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不能; 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可支持高达1:128的分路比和至少20公里的传输距离,它组网的灵活性和可规划性更强,光器件选择的余地更大。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采用单一的、基于以太网的帧结构,缺少支持以太网以外业务的功能,在处理TDM业务和话音业务的时候,难以满足电信级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必须加入新的MAC机制。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在传输会聚子层结构和ATM封装方式上采用了8kHz的帧长及定时机制,能原样封装任何类型和任何速率的业务,并通过PON传输,因而能比较容易地支持TDM业务和话音业务。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标准是以IEEE802.3体系结构为基础,力求简单、宽松,设备提供商在开发自己的产品时更加灵活;但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注重多业务和QoS认证,其标准复杂,并且开发较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标准一方面保留了与PON不直接相关的许多功能,如OAM,DBA等;另一方面它带有全新的TC层,大大增加了自身的功能。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相比,它在功能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这是以技术和设备的复杂性为代价的,因此相关设备的成本较高。
下面说明一个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的电力光纤到户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需设备为EPON系列的产品,如AN5000型的。其中,光线路终端1(型号AN5116-02)以及网管(型号E-Firm-ANM2000)放置在机房内,机房的工作温度为0℃-45℃,存放环境温度-30℃-60℃,相对湿度10%-90%,大气压力70-106 kPa,空气中无腐蚀性气体、无扬尘,周围无强电磁场干扰。每个用户端放置一个光网络单元3(型号AN5006-02),智能家居等设备通过综合接入设备(Integrated Access Device,IAD)接在光网络单元3上。用户端还配有智能终端盒,提供光网络单元3、电源和电池模块保护、入户线光缆成端等功能。布线采用室内外两用光缆,如Unitube型的,光缆必须适合从独立住宅和多层住宅楼管道引入,适应室内室外两种环境;具有松套半干式结构,便于室内光缆施工;必须全截面阻水,具有优良的防潮性能;为全介质结构,无需室内接地操作;必须有黑色低烟无卤外护套,抗紫外线老化、防火阻燃、无毒无害;满足室内垂直/水平布线光缆的抗拉强度和防火等级要求。光缆接入智能终端盒中的光网络单元3端口上。光线路终端1、光网络单元3设备处的连接、机房处的配线部分和用户所在地配线部分等地方使用光纤插座,其他部分可以以熔接的方式连接。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含电力光纤网络,其一端分别连接电话网(5)、有线电视网(6)和因特网(7),另一端连接至用户端;
电力光纤网络包含光线路终端(1)以及连接在所述光线路终端(1)下的光分配网络(4);该光分配网络(4)中设有若干无源光纤分配器(2),并通过该无源光纤分配器(2)形成拓扑结构;
所述的光线路终端(1)分别与电话网(5)、有线电视网(6)和因特网(7)连接;
所述光分配网络(4)的各个末端分别连接有光网络单元(3),光分配网络(4)通过各个所述的光网络单元(3)连接至用户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配网络(4)中光路传输的载体采用光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光纤网络中,光纤和低压电力线铺设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分配网络(4)采用下述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拓扑结构:星形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分配网络(4)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或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具有松套半干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采用全介质结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上套设有黑色低烟无卤外护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线路终端(1)支持SDH/SONET的接口标准,以及El接口。
CN2013100866654A 2013-03-19 2013-03-19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Pending CN1031790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66654A CN103179006A (zh) 2013-03-19 2013-03-19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66654A CN103179006A (zh) 2013-03-19 2013-03-19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9006A true CN103179006A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38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66654A Pending CN103179006A (zh) 2013-03-19 2013-03-19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900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0791A (zh) * 2021-09-17 2022-01-04 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露天煤矿的多网络融合方法
US20230261750A1 (en) * 2020-07-29 2023-08-17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Branch ratio calculation method, branch ratio calcul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7896810A (zh) * 2024-03-15 2024-04-16 江苏中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楼宇网络设备的自动节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8744A (ja) * 1996-12-06 2004-02-12 Distribution Systems Research Inst 統合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CN101588519A (zh) * 2009-06-05 2009-11-25 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三网合一”的ftth光接入网络架构
CN201859696U (zh) * 2010-11-18 2011-06-08 上海快鹿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复合缆
CN203225780U (zh) * 2013-03-19 2013-10-02 上海欧忆智能网络有限公司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8744A (ja) * 1996-12-06 2004-02-12 Distribution Systems Research Inst 統合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CN101588519A (zh) * 2009-06-05 2009-11-25 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三网合一”的ftth光接入网络架构
CN201859696U (zh) * 2010-11-18 2011-06-08 上海快鹿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复合缆
CN203225780U (zh) * 2013-03-19 2013-10-02 上海欧忆智能网络有限公司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61750A1 (en) * 2020-07-29 2023-08-17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Branch ratio calculation method, branch ratio calcul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3890791A (zh) * 2021-09-17 2022-01-04 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露天煤矿的多网络融合方法
CN117896810A (zh) * 2024-03-15 2024-04-16 江苏中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楼宇网络设备的自动节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7896810B (zh) * 2024-03-15 2024-05-07 江苏中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楼宇网络设备的自动节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7169B2 (ja) Ponを介した無線
CN104541518B (zh) 一种构建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同轴汇聚层的方法和装置
CA2294970C (en) Ethernet transport facility ove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
EP2837141B1 (en) Dynamic bandwidth assignment in hybrid access network with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nd another medium
CN100448213C (zh) 基于MoCA技术的HFC网络宽带接入系统
CN101364914B (zh) 基于hfc网络的同轴电缆接入及组网方法
CN102577181A (zh) 经由下一代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的无源光网络电缆数据业务接口规范上游代理架构
HU224079B1 (hu) Számítógéppel vezérelt szélessávú adó-vevő rendszer
Maier et al. FiWi access networks
Weinstein et al. The ComSoc guide to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Enhancing the last mile access
CN101808344A (zh) 以太网无源电网络
CN204993716U (zh) 一种新型波分复用三网融合光纤到户系统
Wright et al. Prac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
CN103179006A (zh)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Wu et al. Fiber-to-the-room (fttr): Standards and deployments
CN101883297A (zh) 一种数字宽带融合叠加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06101874B (zh) 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的海洋平台内通系统设计方法
CN203225780U (zh) 电力光纤到户多网融合系统
Cota et al. New technologies for improvement of characteristics in DSL access networks
CN101478504B (zh) 实现光纤与同轴电缆信号转换的多媒体住宅网关及方法
Zhang Proposal of free space optical mesh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access
Lawrence et al. Broadband access to the home on copper
CN110233748B (zh) 一种同时实现网络无线覆盖和有线网络电视的方法
CN1148899C (zh) 宽带全业务综合网络接入法
CN201467347U (zh) 基于同轴网络的宽带接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