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1328A -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1328A
CN103161328A CN201110412231XA CN201110412231A CN103161328A CN 103161328 A CN103161328 A CN 103161328A CN 201110412231X A CN201110412231X A CN 201110412231XA CN 201110412231 A CN201110412231 A CN 201110412231A CN 103161328 A CN103161328 A CN 103161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movable plate
machine room
blast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22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61328B (zh
Inventor
黄文雄
王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wei Agisso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wei Agisso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wei Agisso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1223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61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1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通讯机房包括:机房主体;支撑板,将所述机房主体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形成区;移动板,位于风道形成区内;移动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区域为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风道;第一压力传感器布设在通讯设备布设区内,用于检测通信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第二压力传感器布设在风道内,用于检测风道的第二风压;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用于确定风压差值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驱动装置分别与移动板和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驱动移动板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本发明实现了通讯机房的风道大小可调,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通讯机房常采用抬高地板形成送风风道或增加天花板的吊顶空间形成回风风道等形式,减少通讯机房内的冷热气流混合,从而提升空调制冷利用效率,节省其运行能耗。
现有技术中,通讯机房的送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空间大小固定不变。随着设备业务能力的增加,设备功耗密度也日益增大,为保证通讯机房正常散热需求,在通讯机房的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两种选择:
(1)不考虑未来大功耗业务发展需求,风道大小采用符合初始业务散热需求的设计方案,即:地板送风风道和天花板回风风道的空间大小按照当前散热需求来确定。该设计方案导致通讯机房的风道不能支持未来业务扩容需求。
(2)考虑未来大功耗业务发展需求,风道大小采用符合未来业务散热需求的设计方案,即:地板送风风道和天花板回风风道的空间大小按照未来散热需求来确定。该设计方案存在早期通讯机房风道空间大小设计存在明显的过设计,使得在达到相同散热效果时需要耗费的空调冷气量明显增加,由此导致制冷利用效率较低。
此外,由于通讯机房业务发展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通讯机房往往存在分期部署、逐步扩容的现象。如何以较低成本改善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用以实现通讯机房的风道大小可调,以较低成本改善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讯机房,包括:
机房主体;
支撑板,位于所述机房主体内且与所述机房主体的侧壁固接;所述支撑板将所述机房主体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形成区;
移动板,位于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所述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区域为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风道;
第一压力传感器,布设在所述通讯设备布设区内,用于检测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布设在所述风道内,用于检测所述风道的第二风压;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并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所述风道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风道的大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包括:
检测机房主体的通讯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以及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风道的第二风压;所述风道为所述机房主体的风道形成区内支撑板与移动板之间的区域;
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风道的大小;
等待第一预设时长之后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所述风压差值落入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在机房主体内设置支撑板,以将机房主主体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形成区,并可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的风压差来驱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板的升降移动,从而实现了移动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区域即风道的大小可调。此外,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调节风道的大小,可调节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之间风压差,使得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之间风压尽可能均匀,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的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通讯机房的支撑板为支撑地板,通讯机房的移动板为移动地板,通讯机房的风道为第一风道。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包括:机房主体11、支撑地板12、移动地板13、第一压力传感器14、第二压力传感器15、控制器16和驱动装置17。
机房主体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为通讯机房的固定顶板和固定地板。
支撑地板12位于机房主体11内且与机房主体11的侧壁固接;支撑地板12将机房主体11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19和风道形成区110。支撑地板12可为开孔地板,如防静电开孔地板等。
移动地板13位于风道形成区110内;风道形成区110内,移动地板13与支撑地板12之间的区域为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第一风道18。可选的,移动地板的数量可为一块或多块;如果移动地板的数量为多块,则相邻两块移动地板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可选的,通讯设备布设区可进一步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所述设备布设子区与移动地板对应设置。
第一压力传感器14布设在通讯设备布设区19内,用于检测通信设备布设区19的第一风压。可选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14可在通讯设备布设区19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14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一压力传感器14的测量平均值,作为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19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15布设在第一风道18内,用于检测第一风道18的第二风压。可选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5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15可在第一风道18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15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二压力传感器15的测量平均值,作为第一风道18的第二风压。
控制器16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4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5连接,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并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第一风道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17分别与移动地板13和控制器16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地板13在风道形成区110内移动,以调节第一风道的大小。
可选的,驱动装置17包括:电机、一组绳缆以及一组滑轮。滑轮可固设在支撑地板12上,或固设在机房主体11的底部;每组绳缆的一端连接移动地板13,另一端绕过一组滑轮并与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在机房主体内设置支撑地板,以将机房主主体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形成区,并可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的风压差来驱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地板的升降移动,从而实现了移动地板与支撑地板之间的区域即第一风道的大小可调。此外,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风道的大小,可调节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风压差,使得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风压尽可能均匀,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的通讯机房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在确定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风道的大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粗调控制信号和第二粗调控制信号。
具体的,如图2的方法包括:
21: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机房主体的通讯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以及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第一风道的第二风压。
第一压力传感器布设在通讯设备布设区内。可选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可在通讯设备布设区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布设在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道为机房主体的风道形成区内支撑地板与移动地板之间的区域。可选的,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可在第一风道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第一风道的第二风压。
22:控制器获取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并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可选的,控制器可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23:控制器判断所述风压差值是否大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如果是,则执行24;否则执行26。
风压差容许范围可根据通讯机房的散热需求预先确定,例如:可将风压差容许范围设置为[15Pa,30Pa],其中,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为30Pa,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为15Pa。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没有超出风压差容许范围,则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为均匀,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反之,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不均匀,该情形下可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
24: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一粗调控制信号。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大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如30Pa,则表示第一风道的风压较大。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一粗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粗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扩大第一风道的大小。
25: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一粗调信号,驱动移动地板在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地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扩大第一风道的大小;执行29。
驱动装置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一粗调控制信号,则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一次调节,每次将移动地板沿远离支撑地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10mm。
26:控制器判断所述风压差值是否小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如果是,则执行27;否则执行210。
27: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二粗调控制信号。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小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如15Pa,则表示第一风道的风压较小。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二粗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粗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缩小第一风道的大小。
28: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二粗调信号,驱动移动地板在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支撑地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缩小第一风道的大小;执行29。
驱动装置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二粗调控制信号,则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一次调节,每次将移动地板沿靠近支撑地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10mm。
29:控制器等待第一预设时长,如果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期满,执行21。
在每次调节第一风道的大小之后,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的风压会相应发生变化;此时可等待第一预设时长后,重复执行21-28,直至所述风压差值落入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内。
210:结束。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没有超出风压差容许范围,则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为均匀,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的风压差来驱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地板的升降移动,调节移动地板与支撑地板之间的区域即第一风道的大小。此外,通过调节第一风道的大小,可调节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风压差,使得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一风道之间风压尽可能均匀,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1对应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
通讯设备布设区19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191,每个设备布设子区191包括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在每个设备布设子区191的出风口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92,以及在每个设备布设子区191的进风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93;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93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温度。
移动地板13的数量为多块,相邻两块移动地板13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111连接。移动地板13与设备布设子区191对应设置。
控制器16还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9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93连接,用于确定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并在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度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地板13和支撑地板12之间距离的第二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17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13在风道形成区110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13与支撑地板12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驱动装置17包括:电机、多组绳缆以及多组滑轮。滑轮可固设在支撑地板12上,或固设在机房主体11的底部;每组绳缆的一端连接一块移动地板13,另一端绕过一组滑轮并与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在实现图1对应实施例技术效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包括的多个设备布设子区,对应设置移动地板;当某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和进风口的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差容许范围时,可针对性调节该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地板与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第一风道大小的局部可调。此外,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局部调整,使得第一风道调整部分对应的设备布设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差尽可能落入预设温差容许范围,从而有利于以较低成本满足通讯机房内局部区域的散热需求。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图3所示的通讯机房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可首先采用图2所示的方法,对通讯机房的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粗调,之后再采用图4所述的方法,对通讯机房的第一风道大小进行局部细调。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在确定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二控制信号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细调控制信号和第二细调控制信号。
具体的,如图4所示的方法包括:
41:通过机房主体各设备布设子区布设的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各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
每个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分别布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为便于描述,不妨将所述各设备布设子区中的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称为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可选的,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布设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可在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周边区域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
每个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口分别布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口布设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可在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口周边区域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温度。
42:控制器确定各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
可选的,控制器可根据各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各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
43:控制器判断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如果是,则执行44;否则执行46。
温差容许范围可根据通讯机房的散热需求预先确定,例如:可将温差容许范围设置为[5℃,20℃],优选设置为[8℃,12℃]。
如果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没有超出温差容许范围,则表示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较足,基本可满足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散热需求,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反之,则表示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较不足,该情形下可对第一风道的大小进行局部调节。
44: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一细调控制信号。
如果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大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则表示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较少。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一细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细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扩大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大小。
可选的,控制器上可预先建立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为设备布设子区和移动板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控制器确定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大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时,控制器可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地板的移动板标识,并将确定的移动板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细调控制信号中发送给驱动装置。
45: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一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地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执行49。
驱动装置可根据第一细调控制信号携带的移动板标识,确定并驱动与该移动板标识对应的移动地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地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
驱动装置对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一细调控制信号,则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移动一次,每次沿远离所述支撑地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2mm。
46:控制器判断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是否小于预设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如果是,则执行47;否则执行410。
47: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二细调控制信号。
如果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小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则表示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较多。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二细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细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缩小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大小。
可选的,当控制器确定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小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时,控制器可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地板的移动板标识,并将确定的移动板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细调控制信号中发送给驱动装置。
48: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二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地板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执行49。
驱动装置可根据第二细调控制信号携带的移动板标识,确定并驱动与该移动板标识对应的移动地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地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
驱动装置对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与所述支撑地板之间的距离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二细调控制信号,则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地板移动一次,每次沿靠近所述支撑地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2mm。
49:控制器等待第二预设时长,如果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期满,执行41。
对任一移动地板进行升降移动控制,可实现对所述第一风道中与该移动地板对应的区域进行大小调节,即实现对第一风道的局部区域进行大小调节。每次调节之后,被调节的移动地板对应的第一设备子区的供给空调风量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控制器可等待第二预设时长后,重复执行41-48,直至各设备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落入所述温差容许范围内。
410:结束。
如果第一设备子区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没有超出温差容许范围,则表示表示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散热需求较为匹配,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进行大小调节,即不调节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地板的升降。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实现图2对应实施例相似技术效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通讯机房的各设备布设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来调节温度差值超过温差容许范围大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地板的升降,由此实现第一风道大小的局部可调;此外,通过对第一风道大小的局部调节,可改变各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使得不同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基本满足各设备子区的局部散热需求,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1对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通讯机房的支撑板为支撑顶板,通讯机房的移动板为移动顶板,通讯机房的风道为第二风道。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包括:机房主体51、支撑顶板52、移动顶板53、第一压力传感器54、第二压力传感器55、控制器56和驱动装置57。
机房主体5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为通讯机房的固定顶板和固定地板。
支撑顶板52位于机房主体51内且与机房主体51的侧壁固接;支撑顶板52将机房主体51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59和风道形成区510。支撑顶板52可为开孔顶板,如防静电开孔顶板等。
移动顶板53位于风道形成区510内;风道形成区510内,移动顶板53与支撑顶板52之间的区域为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第二风道58。可选的,移动顶板的数量可为一块或多块;如果移动顶板的数量为多块,则相邻两块移动顶板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可选的,通讯设备布设区59可进一步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所述设备布设子区与移动顶板对应设置。
第一压力传感器54布设在通讯设备布设区59内,用于检测通信设备布设区59的第一风压。可选的,第一压力传感器5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54可在通讯设备布设区59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54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一压力传感器54的测量平均值,作为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59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55布设在第二风道58内,用于检测第二风道58的第二风压。可选的,第二压力传感器55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55可在第二风道58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55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二压力传感器55的测量平均值,作为第二风道58的第二风压。
控制器56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二压力传感器55连接,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并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第一风道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57分别与移动顶板53和控制器56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顶板53在风道形成区510内移动,以调节第二风道的大小。
可选的,驱动装置57包括:电机、一组绳缆以及一组滑轮。滑轮可固设在支撑顶板52上,或固设在机房主体51的顶部;每组绳缆的一端连接移动顶板53,另一端绕过一组滑轮并与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在机房主体内设置支撑顶板,以将机房主主体纵向分隔为风道形成区和通讯设备布设区,并可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的风压差来驱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顶板的升降移动,从而实现了移动顶板与支撑顶板之间的区域即第二风道的大小可调。此外,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二风道的大小,可调节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风压差,使得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风压尽可能均匀,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图5所示的通讯机房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且本实施例与图2对应的风道调节方法整体相似,但因通讯机房结构的差异而导致风道调节方法相应有所差异。
具体的,如图6所示的方法包括:
61: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机房主体的通讯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以及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第二风道的第二风压。
第一压力传感器布设在通讯设备布设区内。可选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可在通讯设备布设区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布设在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风道为机房主体的风道形成区内移动顶板和支撑顶板之间的区域。可选的,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可在第二风道内均匀布设。在包括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情形下,可将各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平均值,作为第二风道的第二风压。
62:控制器获取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并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可选的,控制器可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63:控制器判断所述风压差值是否大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如果是,则执行64;否则执行66。
风压差容许范围可根据通讯机房的散热需求预先确定,例如:可将风压差容许范围设置为[15Pa,30Pa],其中,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为30Pa,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为15Pa。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没有超出风压差容许范围,则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为均匀,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反之,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不均匀,该情形下可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
64: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一粗调控制信号。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大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如30Pa,则表示第二风道的风压较大。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一粗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粗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扩大第二风道的大小。
65: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一粗调信号,驱动移动顶板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顶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扩大第二风道的大小;执行69。
驱动装置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一粗调控制信号,则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一次调节,每次将移动顶板沿远离支撑顶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10mm。
66:控制器判断所述风压差值是否小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如果是,则执行67;否则执行610。
67: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二粗调控制信号。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小于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如15Pa,则表示第二风道的风压较小。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二粗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粗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缩小第二风道的大小。
68: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二粗调信号,驱动移动顶板在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支撑顶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缩小第二风道的大小;执行69。
驱动装置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二粗调控制信号,则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一次调节,每次将移动顶板沿靠近支撑顶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10mm。
69:控制器等待第一预设时长,如果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期满,执行61。
在每次调节第二风道的大小之后,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的风压会相应发生变化;此时可等待第一预设时长后,重复执行61-68,直至所述风压差值落入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内。
610:结束。
如果所述风压差值没有超出风压差容许范围,则表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的风压较为均匀,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的风压差来驱动风道形成区内移动地板的升降移动,调节移动顶板与支撑顶板之间的区域即第二风道的大小。此外,通过调节第二风道的大小,可调节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风压差,使得通讯设备布设区和第二风道之间风压尽可能均匀,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3对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通讯机房的支撑板为支撑顶板,通讯机房的移动板为移动顶板,通讯机房的风道为第二风道。本实施例在图5对应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
通讯设备布设区59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591,每个设备布设子区591包括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在每个设备布设子区591的出风口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92,以及在每个设备布设子区591的进风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593;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592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593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温度。
移动顶板53的数量为多块,相邻两块移动顶板53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511连接。移动顶板53与设备布设子区591对应设置。
控制器56还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59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93连接,用于确定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并在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度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顶板53和支撑顶板52之间距离的第二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57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53在风道形成区510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53与支撑顶板52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驱动装置57包括:电机、多组绳缆以及多组滑轮。滑轮可固设在支撑顶板52上,或固设在机房主体51的顶部;每组绳缆的一端连接一块移动顶板53,另一端绕过一组滑轮并与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在实现图5对应实施例技术效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通讯设备布设区包括的多个设备布设子区,对应设置移动顶板;当某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和进风口的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差容许范围时,可针对性调节该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顶板与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第二风道大小的局部可调。此外,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进行局部调整,使得第二风道调整部分对应的设备布设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差尽可能落入预设温差容许范围,从而有利于以较低成本满足通讯机房内局部区域的散热需求。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图7所示的通讯机房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且本实施例与图4对应的风道调节方法整体相似,但因通讯机房结构的差异而导致风道调节方法相应有所差异。
具体的,如图8所示的方法包括:
81:通过机房主体各设备布设子区布设的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各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
82:控制器确定各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
83:控制器判断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如果是,则执行84;否则执行86。
84: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一细调控制信号。
如果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大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则表示第二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较少。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一细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细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扩大第二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大小。
可选的,控制器上可预先建立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为设备布设子区和移动板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控制器确定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大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时,控制器可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顶板的移动板标识,并将确定的移动板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细调控制信号中发送给驱动装置。
85: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一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顶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执行89。
驱动装置可根据第一细调控制信号携带的移动板标识,确定并驱动与该移动板标识对应的移动顶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顶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
驱动装置对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一细调控制信号,则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移动一次,每次沿远离所述支撑顶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2mm。
86:控制器判断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是否小于预设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如果是,则执行87;否则执行810。
87:控制器向驱动装置输出第二细调控制信号。
如果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小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则表示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较多。该情形下,控制器可输出第二细调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细调控制信号用于指示,驱动装置缩小第一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大小。
可选的,当控制器确定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温度差值小于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时,控制器可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地板的移动板标识,并将确定的移动板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细调控制信号中发送给驱动装置。
88:驱动装置根据所述第二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顶板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执行89。
驱动装置可根据第二细调控制信号携带的移动板标识,确定并驱动与该移动板标识对应的移动顶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顶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
驱动装置对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与所述支撑顶板之间的距离调节,可采用逐步调节的方式。例如:每接到一次第二细调控制信号,则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顶板移动一次,每次沿靠近所述支撑顶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2mm。
89:控制器等待第二预设时长,如果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期满,执行81。
对任一移动顶板进行升降移动控制,可实现对所述第一风道中与该移动顶板对应的区域进行大小调节,即实现对第一风道的局部区域进行大小调节。每次调节之后,被调节的移动顶板对应的第一设备子区的供给空调风量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该第一设备布设子区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控制器可等待第二预设时长后,重复执行81-88,直至各设备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落入所述温差容许范围内。
810:结束。
如果第一设备子区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没有超出温差容许范围,则表示表示第二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的空调风量,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的散热需求较为匹配,该情形下,可不对第二风道中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区域进行大小调节,即不调节与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顶板的升降。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实现图6对应实施例相似技术效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通讯机房的各设备布设子区的进出风口的温度差值,来调节温度差值超过温差容许范围大第一设备布设子区对应的移动顶板的升降,由此实现第二风道大小的局部可调;此外,通过对第二风道大小的局部调节,可改变各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使得不同设备布设子区的空调风量供给,基本满足各设备子区的局部散热需求,由此以较低成本改善了通讯机房的散热效果。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通讯机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通讯机房包括机房主体91,在机房主体91内的下部区域形成有第一风道98a,在机房主体91内的上部区域形成有第二风道98b。
通讯机房还包括:支撑地板92a、移动地板93a、第一压力传感器94a、第二压力传感器95a、第一控制器96a、第一驱动装置97a;以及,支撑顶板92b、移动顶板93b、第一压力传感器94b、第二压力传感器95b、第二控制器96b和第二驱动装置97b。
支撑地板92a和支撑顶板92b将机房主体91自下而上划分为:第一风道形成区910a、通讯设备布设区99和第二风道形成区910b。其中:关于支撑地板92a、移动地板93a、第一压力传感器94a、第二压力传感器95a、第一控制器96a以及第一驱动装置97a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控制关系,与图1对应实施例的记载相似;关于支撑顶板92b、移动顶板93b、第一压力传感器94b、第二压力传感器95b、第二控制器96b以及第二驱动装置97b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控制关系,与图5对应实施例的记载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可采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时调节的方法。例如:对第一风道进行调节时保持第二风道的大小不变,且对第一风道的调节方法,与图2对应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相同;如果达到第一风道调整极限仍不能将所述风压差值落入风压差容许范围,则可保持第一风道大小不变并启动对第二风道的大小调节,其中,对第二风道的调节方法,与图6对应实施例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讯机房可实现图1和图5相似的技术效果,此外,由于可通过调节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大小,来改善通讯机房的散热能力,因此提高了风道调节的灵活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通讯设备布设区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每个设备布设子区包括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在每个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可选的,移动地板的数量可为多块,且多块移动地板与多个设备布设子区对应设置,该情形的相关结构可参见图3对应实施例的记载,且通过驱动部分移动地板的移动实现第一风道大小的局部调节方法,可参见图4对应实施例的记载;进一步可选的,移动顶板的数量可为多块,且多块移动顶板与多个设备布设子区对应设置,该情形的相关结构可参见图7对应实施例的记载,且通过驱动部分移动顶板的移动实现第二风道大小的局部调节方法,可参见图8对应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可通过调节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的局部区域的大小,来改善通讯机房的散热能力,因此提高了风道大小局部调节的灵活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讯机房,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房主体;
支撑板,位于所述机房主体内且与所述机房主体的侧壁固接;所述支撑板将所述机房主体纵向分隔为通讯设备布设区和风道形成区;
移动板,位于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所述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区域为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风道;
第一压力传感器,布设在所述通讯设备布设区内,用于检测所述通信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
第二压力传感器,布设在所述风道内,用于检测所述风道的第二风压;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并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所述风道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
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风道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机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板的数量为多块,相邻两块所述移动板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所述通讯设备布设区包括多个设备布设子区,所述设备布设子区与所述移动板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讯机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口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
每个所述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相应设备布设子区的进风温度;
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确定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并在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度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用于指示调节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距离的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驱动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通讯机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电机、至少一组绳缆以及至少一组滑轮;
各组所述滑轮,固设在所述支撑板上,或固设在所述机房主体的顶部或底部;
每组绳缆的一端连接一所述移动板,另一端绕过一组所述滑轮并与所述电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讯机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地板;所述移动板包括移动地板;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所述移动地板的顶部与所述支撑地板的底部之间的区域;
和/或,
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顶板;所述移动板包括移动顶板;所述风道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所述移动顶板的底部与所述支撑顶板的顶部之间的区域。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通讯机房的风道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机房主体的通讯设备布设区的第一风压、以及通讯机房空调风传输的风道的第二风压;所述风道为所述机房主体的风道形成区内支撑板与移动板之间的区域;
确定所述第一风压和所述第二风压的风压差值;
在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风道的大小;
等待第一预设时长之后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所述风压差值落入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包括:第一粗调信号和第二粗调信号;
在确定所述风压差值超出预设的风压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改变所述风道的大小,包括:
在所述风压差值大于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上限值时,输出第一粗调信号,根据所述第一粗调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风道的大小;
在所述第一风压差值小于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的风压差下限值时,输出第二粗调信号,根据所述第二粗调信号,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板方向移动第一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风道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压差值落入所述风压差容许范围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通讯设备布设区包括的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
确定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的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的温度差值;
在确定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
等待第二预设时长之后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所述温度差值落入所述温差容许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一细调信号和第二细调信号;
在确定所述温度差值超出预设的温差容许范围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以调节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大于所述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上限值时,输出所述第一细调信号,根据所述第一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预设距离,以扩大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所述温差容许范围的温差下限值时,输出所述第二细调信号,根据所述第二细调信号,驱动所述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沿靠近所述支撑板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以缩小所述相应的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标识,输出包括有确定的移动板标识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映射关系为设备布设子区标识和移动板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与所述任一设备布设子区相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包括: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驱动与所述确定的移动板标识对应的移动板,在所述风道形成区内移动。
CN201110412231.XA 2011-12-12 2011-12-12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Active CN103161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2231.XA CN103161328B (zh) 2011-12-12 2011-12-12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2231.XA CN103161328B (zh) 2011-12-12 2011-12-12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1328A true CN103161328A (zh) 2013-06-19
CN103161328B CN103161328B (zh) 2015-03-11

Family

ID=48584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2231.XA Active CN103161328B (zh) 2011-12-12 2011-12-12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6132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577A (zh) * 2016-12-13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监测设备的散热状态的设备、装置和方法
CN111878876A (zh) * 2020-06-06 2020-11-03 南京威克希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便于提高室内升温速度的地暖系统
CN114034097A (zh) * 2021-11-15 2022-02-11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多功能实验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5215B (zh) * 2015-07-13 2019-02-22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预装式电气房内用电气设备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28205B1 (ko) * 2003-05-28 2006-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1392848A (zh) * 2008-10-24 2009-03-25 南京西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板式流量自动调节阀
CN101514589A (zh) * 2008-02-18 2009-08-26 冯刚克 新型通风空调房
CN201531970U (zh) * 2009-09-23 2010-07-21 杭州蓝天动力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地板变风量送风装置
CN201620572U (zh) * 2010-03-16 2010-11-03 常州华通新立地板有限公司 带风道活动地板组合单元
CN201830607U (zh) * 2010-10-21 2011-05-11 张帆 机房空调送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28205B1 (ko) * 2003-05-28 2006-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1514589A (zh) * 2008-02-18 2009-08-26 冯刚克 新型通风空调房
CN101392848A (zh) * 2008-10-24 2009-03-25 南京西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板式流量自动调节阀
CN201531970U (zh) * 2009-09-23 2010-07-21 杭州蓝天动力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地板变风量送风装置
CN201620572U (zh) * 2010-03-16 2010-11-03 常州华通新立地板有限公司 带风道活动地板组合单元
CN201830607U (zh) * 2010-10-21 2011-05-11 张帆 机房空调送风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577A (zh) * 2016-12-13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监测设备的散热状态的设备、装置和方法
CN111878876A (zh) * 2020-06-06 2020-11-03 南京威克希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便于提高室内升温速度的地暖系统
CN114034097A (zh) * 2021-11-15 2022-02-11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多功能实验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1328B (zh)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7615B (zh) 自适应hvac;ac电动机速度,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控制系统
JP5535320B2 (ja)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1809514B (zh) 用于舒适控制的微系统的应用
CN101231017B (zh) 用于控制复式空调需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1231018B (zh) 用于控制复式空调需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23718B (zh) 计算机房空调设备及控制其进行节能运行的方法
CN103161328A (zh) 通讯机房及其风道调节方法
JP5506939B2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CN207382766U (zh) 模块化数据中心系统
US9732975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0518034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4728930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2428740A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U2020261812B2 (en) Air supply system
CN203810643U (zh) 空调系统
CN101216206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KR20180072433A (ko) 공기조화기, 공기조화기의 중앙 제어기, 공기조화기의 원격 제어기,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3019195A (zh) 散热控制系统、方法和装置
KR102238868B1 (ko) 공조 실내기 제어방법, 이를 이용하는 컨트롤러 및 공조기
CN102367979A (zh) 一种生态组合空调中央控制系统
KR101229340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과 루버제어방법
CN103149895B (zh) 一种楼宇自控方法
KR20130053936A (ko) 공기 조화기와, 이를 포함한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조명 시스템
CN202267170U (zh) 一种生态组合空调中央控制系统
CN103429964B (zh) 主动式气候梁的控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10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wei Anjiexin Electrical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