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3001B -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3001B
CN103113001B CN2013100616790A CN201310061679A CN103113001B CN 103113001 B CN103113001 B CN 103113001B CN 2013100616790 A CN2013100616790 A CN 2013100616790A CN 201310061679 A CN201310061679 A CN 201310061679A CN 103113001 B CN103113001 B CN 103113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plate
adsorption zone
short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16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3001A (zh
Inventor
韩洪军
赵茜
庄海峰
方芳
徐春艳
刘音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0616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130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13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3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3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30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它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总氮去除率的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不能同时总氮的高效去除和低成本的问题。本发明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包括吸附区、降解吸附区、一级三相分离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二级三相分离区和泵;所述的吸附区内设有颗粒活性碳;所述降解吸附区内设有粉末活性碳、活性污泥、曝气装置和搅拌器;所述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和搅拌器。方法:一、吸附处理;二、降解吸附处理;三、短程硝化反硝化;即得到处理后的水。本发明可用于煤气化废水的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总氮去除率的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煤气化废水治理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煤气化废水中含有高浓度单元酚、多元酚、杂环芳烃、长链烷烃以及氨氮。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物化工艺、生化工艺或二者相结合进行煤气化废水的处理。这些方法包括膜生物处理工艺、流化床处理工艺、厌氧生物处理工艺、高级氧化技术、芬顿氧化、混凝及吸附处理工艺等,其中最经济实用的工艺为缺氧、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
为了实现煤气化废水中高浓度的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两级两相厌氧工艺被选择作为生物降解的第一步。然而,出水中依然含有高浓度氨氮、色度和难降解芳香烃类、杂环化合物,若直接用曝气池、生物滤池,则会因为进水污染物负荷过高致使出水不达标,造成处理事故。并且,在已经运用的高负荷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虽然COD、酚类及的去除率一直比较理想,但是好氧生物工艺中总氮的去除率受到限制,总氮的去除率只能达到50%~60%,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厌氧出水中依然含有不可忽略的多环和杂环类化合物,它们的毒性对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产生抑制效应,另一方面废水可生化性不高,致使反硝化菌可利用碳源成为限制因子,反硝化过程受到抑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提高pH去除大部分氨氮在进行生物处理,但是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反复调节pH值造成盐类浓度过高,会破坏后续生物工艺的稳定性,且投加酸碱也导致了较高的运行成本。相比之下,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因节省碳源、节省曝气成本在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好的前景,然而亚硝化菌对环境因素敏感,对有毒污染物负荷承受能力较差,所以应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将难以生物降解的芳香烃类、杂环化合物去除。因此,采用吸附与生物技术是煤气化废水处术中脱氮技术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不能同时总氮的高效去除和低成本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包括吸附区、降解吸附区、一级三相分离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二级三相分离区和泵;所述的吸附区和降解吸附区之间设置第一隔板,所述的降解吸附区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之间设置第二隔板;
所述的吸附区由第一隔板、池左壁、池前壁、池后壁、吸附区进水口、底部进水管、配水槽装置、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放空管、放空管阀门、颗粒阻截装置和第一出水堰组成;所述的吸附区的池体由第一隔板、池左壁、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所述的吸附区进水口设置在池左壁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装置设置在吸附区的底部,且配水槽装置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所述的底部进水管通过吸附区进水口与配水槽装置连通,所述的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设置在吸附区内,所述的放空管设置在池前壁外侧的底部,放空管阀门设置在放空管上,所述的颗粒阻截装置设置在第一隔板上,所述的第一出水堰与第一隔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降解吸附区由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池前壁、池后壁、若干个搅拌器、曝气管、若干个曝气头和降解吸附区出水口组成;所述的降解吸附区的池体由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所述的第二隔板由第二上部隔板、第一挡板和第二下部隔板组成,所述的第一档板悬空设置在第二上部隔板和第二下部隔板之间,且第二上部隔板、第一档板和第二下部隔板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所述的若干个搅拌器均布设置在降解吸附区的底部,所述的曝气管设置在降解吸附区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曝气头均布设置在曝气管上,所述的第一档板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
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区由一级三相分离装置和第二出水堰组成;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设置在降解吸附区出水口处,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由第一档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第一档板和第二挡板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降解吸附区的出水口,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设有出水缝,第一档板和第三挡板之间设有气缝,第一档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30°~45°第一档板和第三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β为30°~45°,第二挡板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堰的堰板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第三挡板的上端与第二上部隔板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挡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第三挡板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挡板和第二出水堰的堰板之间,所述的第二出水堰设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处,所述的第二出水堰由第二上部隔板、第三挡板、第二出水堰的堰板、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第二出水堰的堰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且第二出水堰的堰板的顶端位置低于第二上部隔板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由第二出水堰的堰板、第二挡板、第二下部隔板、池前壁、池后壁、池右壁、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出水口组成;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池体由第二出水堰的堰板、第二挡板、第二下部隔板、池前壁、池后壁和池右壁围成,所述的池右壁由上部池右壁、第四档板和下部池右壁组成,所述的第四档板悬空设置在上部池右壁和下部池右壁之间,且上部池右壁、第四档板和下部池右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底部,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上,所述的第四档板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出水口;
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区由二级三相分离装置和第三出水堰组成;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处,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由第四档板、第五挡板、第六挡板、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第四档板和第五挡板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污泥回流缝,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第五挡板和第六挡板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第四档板和第六挡板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气缝,第四档板和第五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γ为30°~45°,第四档板和第六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δ为30°~45°,第五挡板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堰的堰板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第六挡板的上端与上部池右壁下端固定连接,第六挡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第六挡板的下端设置在第五挡板和第三出水堰的堰板之间,所述的第三出水堰设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处,所述的第三出水堰由上部池右壁、第六挡板、第三出水堰的堰板、池前壁和池后壁围成,第三出水堰的堰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和池后壁上,且第三出水堰的堰板的顶端位置低于上部池右壁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泵的入水口设置在第一出水堰内,泵的出水口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内,第一出水堰通过泵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区连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废水由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吸附区的底部进水管进入,通过吸附区底部的配水槽装置进入吸附区内,吸附区中的颗粒活性碳可将水中色度及难降解污染物吸附,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经过吸附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后进入第一出水堰,吸附区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降解吸附区,另一部分通过泵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进入降解吸附区的废水通过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降解双重作用下将废水中的部分易降解脂肪酸和剩余难降解物去除,经过降解吸附区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进入第二出水堰,通过第二出水堰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中通过控制特定的运行条件:较低污泥龄、低溶解氧、间歇曝气等参数设定及操作手段实现亚硝态氮积累,并利用来自吸附区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总体上实现总氮的高效去除,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出水口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进入第三出水堰,经第三出水堰流出。
利用上述的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吸附处理:将COD≤1600mg/L、BOD5≤400mg/L、挥发酚≤600mg/L、总氮≤150mg/L且pH值为7.2~7.5的废水以0.5m/h~0.8m/h从吸附区的底部进水管进入,通过吸附区底部的配水槽装置进入吸附区内,在吸附区内采用颗粒活性碳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处理时间为6h~12h,经过吸附区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后进入第一出水堰,吸附区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进入降解吸附区,另一部分通过泵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
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第一出水堰的废水进入降解吸附区内,在降解吸附区内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降解进行处理,即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2h~24h、MLSS为4000mg/L~5000mg/L、DO为3.0mg/L~6.0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000mg/L~15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降解吸附区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进入第二出水堰,通过第二出水堰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来自于泵的废水和来自于第二出水堰的废水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内,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中通过控制DO为0.5mg/L~1.5mg/L,SRT为8d~15d,曝气时间与搅拌时间比为4h:2h,水力停留时间为12h~24h,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进入第三出水堰,经第三出水堰流出。
本发明步骤二中所述的活性污泥16为接种污泥驯化而成,所用的接种污泥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降解含酚废水的专用菌种,所述的专用菌种采用发明创造名称:《用于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微生物菌群的筛选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0910073092.5,发明(设计)人:方芳,韩洪军,王伟,公开(公告)号:CN101696445A中公开的方法进行筛选得到的;污泥接种量可以投加好氧池体积的0.2%~1.0%的好氧剩余污泥(含水率80%);污泥的投加方式为:在好氧池中充满废水,废水水温为10℃~35℃,pH值为6.5~8.0,人工直接将污泥投入池中。
本发明的优点:一、本发明的装置采用一体化构造,将吸附区、降解吸附区、一级三相分离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和二级三相分离区有机结合在一起,节省基建成本;二、本发明的废水处理方法可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总氮的去除:吸附区中的颗粒活性碳可将水中色度及难降解污染物吸附,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降解吸附区可将部分易降解脂肪酸、剩余难降解物通过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降解双重作用下去除;短程硝化反硝化区通过控制特定的运行条件:较低污泥龄、低溶解氧(DO为0.5mg/L~1.5mg/L)、间歇曝气等参数设定及操作手段,实现亚硝态氮积累,并利用来自吸附区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总体上实现总氮的高效去除,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与现有技术总氮的去除率为50%~60%相比,提高了20%~30%;三、本发明的废水处理方法利用降解吸附区中活性炭可生物再生,节省运行费用;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菌氧气消耗量低、碳源投加量省的优势,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同时去除,大部分水流通过重力进入下一单元,动力消耗低;四、本发明的废水处理方法解决了煤气化废水处理中的沉疴宿疾,利用活性吸附和生物降解双重作用解决了出水色度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顶端平面布置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底平面布置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本实施方式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包括吸附区3、降解吸附区11、一级三相分离区20、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二级三相分离区28和泵12;所述的吸附区3和降解吸附区11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之间设置第二隔板2;
所述的吸附区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吸附区进水口3-1、底部进水管4、配水槽装置5、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放空管7、放空管阀门8、颗粒阻截装置9和第一出水堰10组成;所述的吸附区3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吸附区进水口3-1设置在池左壁13-1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装置5设置在吸附区3的底部,且配水槽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底部进水管4通过吸附区进水口3-1与配水槽装置5连通,所述的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设置在吸附区3内,所述的放空管7设置在池前壁13-2外侧的底部,放空管阀门8设置在放空管7上,所述的颗粒阻截装置9设置在第一隔板1上,所述的第一出水堰10与第一隔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若干个搅拌器17、曝气管18、若干个曝气头19和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组成;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第二隔板2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挡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组成,所述的第一档板21-1悬空设置在第二上部隔板2-1和第二下部隔板2-2之间,且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档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搅拌器17均布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曝气管18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曝气头19均布设置在曝气管18上,所述的第一档板21-1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
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区20由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和第二出水堰24组成;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设置在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处,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由第一档板21-1、第二挡板21-2、第三挡板21-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第二挡板21-2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出水缝22,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气缝23,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30°~45°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β为30°~45°第二挡板21-2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上端与第二上部隔板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挡板21-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挡板21-2和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之间,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设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的出水缝22处,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三挡板21-3、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顶端位置低于第二上部隔板2-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池右壁13-4、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组成;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池体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和池右壁13-4围成,所述的池右壁13-4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组成,所述的第四档板29-1悬空设置在上部池右壁13-4-1和下部池右壁13-4-2之间,且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上,所述的第四档板29-1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
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区28由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和第三出水堰32组成;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处,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由第四档板29-1、第五挡板29-2、第六挡板29-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第五挡板29-2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气缝31,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γ为30°~45°,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δ为30°~45°,第五挡板29-2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上端与上部池右壁13-4-1下端固定连接,第六挡板29-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下端设置在第五挡板29-2和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之间,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设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处,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六挡板29-3、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顶端位置低于上部池右壁13-4-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泵12的入水口设置在第一出水堰10内,泵12的出水口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第一出水堰10通过泵12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连通。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采用一体化构造,将吸附区、降解吸附区、一级三相分离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和二级三相分离区有机结合在一起,节省基建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废水由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吸附区3的底部进水管4进入,通过吸附区3底部的配水槽装置5进入吸附区3内,吸附区3中的颗粒活性碳可将水中色度及难降解污染物吸附,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经过吸附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9后进入第一出水堰10,吸附区3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10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降解吸附区11,另一部分通过泵12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进入降解吸附区11的废水通过粉末活性炭15吸附和活性污泥16降解双重作用下将废水中的部分易降解脂肪酸和剩余难降解物去除,经过降解吸附区11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20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的出水缝22进入第二出水堰24,通过第二出水堰24进入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特定的运行条件:较低污泥龄、低溶解氧、间歇曝气等参数设定及操作手段实现亚硝态氮积累,并利用来自吸附区3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总体上实现总氮的高效去除,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出水口14-1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28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进入第三出水堰32,经第三出水堰32流出。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图3,本实施方式利用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吸附处理:将COD≤1600mg/L、BOD5≤400mg/L、挥发酚≤600mg/L、总氮≤150mg/L且pH值为7.2~7.5的废水以0.5m/h~0.8m/h从吸附区3的底部进水管4进入,通过吸附区3底部的配水槽装置5进入吸附区3内,在吸附区3内采用颗粒活性碳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处理时间为6h~12h,经过吸附区3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9后进入第一出水堰10,吸附区3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10进入降解吸附区11,另一部分通过泵12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第一出水堰10的废水进入降解吸附区11内,在降解吸附区11内采用粉末活性炭15吸附和活性污泥16降解进行处理,即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2h~24h、MLSS为4000mg/L~5000mg/L、DO为3.0mg/L~6.0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000mg/L~15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降解吸附区11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20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22进入第二出水堰24,通过第二出水堰24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来自于泵12的废水和来自于第二出水堰24的废水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DO为0.5mg/L~1.5mg/L,SRT为8d~15d,曝气时间与搅拌时间比为4h:2h,水力停留时间为12h~24h;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28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进入第三出水堰32,经第三出水堰32流出。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所述的活性污泥16为接种污泥驯化而成,所用的接种污泥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降解含酚废水的专用菌种,所述的专用菌种采用发明创造名称:《用于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微生物菌群的筛选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0910073092.5,发明(设计)人:方芳,韩洪军,王伟,公开(公告)号:CN101696445A中公开的方法进行筛选得到的;污泥接种量可以投加好氧池体积的0.2%~1.0%的好氧剩余污泥(含水率80%);污泥的投加方式为:在好氧池中充满废水,废水水温为10℃~35℃,pH值为6.5~8.0,人工直接将污泥投入池中。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废水处理方法可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总氮的去除:吸附区中的颗粒活性碳可将水中色度及难降解污染物吸附,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降解吸附区可将部分易降解脂肪酸、剩余难降解物通过粉末活性炭吸附和高浓度污泥降解双重作用下去除;短程硝化反硝化区通过控制特定的运行条件:较低污泥龄、低溶解氧(DO<1.5mg/L)、间歇曝气等参数设定及操作手段,实现亚硝态氮积累,并利用来自吸附区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总体上实现总氮的高效去除,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与现有技术总氮的去除率为50%~60%相比,提高了20%~30%。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废水处理方法利用降解吸附区中活性炭可生物再生,节省运行费用;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菌氧气消耗量低、碳源投加量省的优势,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同时去除,大部分水流通过重力进入下一单元,动力消耗低。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废水处理方法解决了煤气化废水处理中的沉疴宿疾,利用活性吸附和生物降解双重作用解决了出水色度高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的吸附处理时间为8h~11h。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或三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所述的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6h~22h、MLSS为4200mg/L~4800mg/L、DO为3.5mg/L~5.5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100mg/L~14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DO为0.6mg/L~1.4mg/L,SRT为9d~14d,水力停留时间为14h~22h。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四之一相同。
采用下述试验验证本发明的效果:
试验一:结合图1~图3,利用本发明的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吸附处理:将COD均值为1382.51mg/L、BOD5均值为365.93mg/L、挥发酚均值为536.70mg/L、总氮均值为179.74mg/L且pH值为7.2~7.5的废水以0.8m/h从吸附区3的底部进水管4进入,通过吸附区3底部的配水槽装置5进入吸附区3内,在吸附区3内采用颗粒活性碳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处理时间为12h,经过吸附区3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9后进入第一出水堰10,吸附区3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10进入降解吸附区11,另一部分通过泵12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第一出水堰10的废水进入降解吸附区11内,在降解吸附区11内采用粉末活性炭15吸附和活性污泥16降解进行处理,即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24h、MLSS为4000mg/L~5000mg/L、DO为3.0mg/L~6.0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000mg/L~15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降解吸附区11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20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22进入第二出水堰24,通过第二出水堰24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来自于泵12的废水和来自于第二出水堰24的废水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DO为0.5mg/L~1.5mg/L,SRT为8d~15d,曝气时间与搅拌时间比为4h:2h,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28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进入第三出水堰32,经第三出水堰32流出。
本试验所述的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包括吸附区3、降解吸附区11、一级三相分离区20、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二级三相分离区28和泵12;所述的吸附区3和降解吸附区11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之间设置第二隔板2;
所述的吸附区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吸附区进水口3-1、底部进水管4、配水槽装置5、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放空管7、放空管阀门8、颗粒阻截装置9和第一出水堰10组成;所述的吸附区3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吸附区进水口3-1设置在池左壁13-1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装置5设置在吸附区3的底部,且配水槽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底部进水管4通过吸附区进水口3-1与配水槽装置5连通,所述的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设置在吸附区3内,所述的放空管7设置在池前壁13-2外侧的底部,放空管阀门8设置在放空管7上,所述的颗粒阻截装置9设置在第一隔板1上,所述的第一出水堰10与第一隔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若干个搅拌器17、曝气管18、若干个曝气头19和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组成;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第二隔板2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挡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组成,所述的第一档板21-1悬空设置在第二上部隔板2-1和第二下部隔板2-2之间,且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档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搅拌器17均布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曝气管18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曝气头19均布设置在曝气管18上,所述的第一档板21-1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
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区20由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和第二出水堰24组成;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设置在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处,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由第一档板21-1、第二挡板21-2、第三挡板21-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第二挡板21-2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出水缝22,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气缝23,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30°~45°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β为30°~45°第二挡板21-2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上端与第二上部隔板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挡板21-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挡板21-2和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之间,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设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的出水缝22处,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三挡板21-3、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顶端位置低于第二上部隔板2-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池右壁13-4、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组成;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池体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和池右壁13-4围成,所述的池右壁13-4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组成,所述的第四档板29-1悬空设置在上部池右壁13-4-1和下部池右壁13-4-2之间,且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上,所述的第四档板29-1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
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区28由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和第三出水堰32组成;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处,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由第四档板29-1、第五挡板29-2、第六挡板29-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第五挡板29-2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气缝31,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γ为30°~45°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δ为30°~45°第五挡板29-2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上端与上部池右壁13-4-1下端固定连接,第六挡板29-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下端设置在第五挡板29-2和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之间,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设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处,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六挡板29-3、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顶端位置低于上部池右壁13-4-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泵12的入水口设置在第一出水堰10内,泵12的出水口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第一出水堰10通过泵12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连通。
本试验步骤二中所述的活性污泥16为接种污泥驯化而成,所用的接种污泥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降解含酚废水的专用菌种,所述的专用菌种采用发明创造名称:《用于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微生物菌群的筛选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0910073092.5,发明(设计)人:方芳,韩洪军,王伟,公开(公告)号:CN101696445A中公开的方法进行筛选得到的;污泥接种量可以投加好氧池体积的0.2%~1.0%的好氧剩余污泥(含水率80%);污泥的投加方式为:在好氧池中充满废水,废水水温为10℃~35℃,pH值为6.5~8.0,人工直接将污泥投入池中。
采用GB1891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检测本试验出水指标:COD为101.39±21.05mg/L、BOD5为15.63±4.21mg/L、挥发酚为5.39±4.59mg/L和总氮为35.48mg/L,符合GB二级标准,其中COD的去除率为92.60%,挥发酚的的去除率为98.99%,总氮的去除率为80.26%。

Claims (5)

1.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包括吸附区(3)、降解吸附区(11)、一级三相分离区(20)、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二级三相分离区(28)和泵(12);所述的吸附区(3)和降解吸附区(11)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之间设置第二隔板(2);
所述的吸附区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吸附区进水口(3-1)、底部进水管(4)、配水槽装置(5)、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放空管(7)、放空管阀门(8)、颗粒阻截装置(9)和第一出水堰(10)组成;所述的吸附区(3)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吸附区进水口(3-1)设置在池左壁(13-1)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装置(5)设置在吸附区(3)的底部,且配水槽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底部进水管(4)通过吸附区进水口(3-1)与配水槽装置(5)连通,所述的若干个内装颗粒活性碳的网兜(6)设置在吸附区(3)内,所述的放空管(7)设置在池前壁(13-2)外侧的底部,放空管阀门(8)设置在放空管(7)上,所述的颗粒阻截装置(9)设置在第一隔板(1)上,所述的第一出水堰(10)与第一隔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若干个搅拌器(17)、曝气管(18)、若干个曝气头(19)和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组成;所述的降解吸附区(11)的池体由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所述的第二隔板(2)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挡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组成,所述的第一档板(21-1)悬空设置在第二上部隔板(2-1)和第二下部隔板(2-2)之间,且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档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搅拌器(17)均布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曝气管(18)设置在降解吸附区(11)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曝气头(19)均布设置在曝气管(18)上,所述的第一档板(21-1)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
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区(20)由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和第二出水堰(24)组成;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设置在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所述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由第一档板(21-1)、第二挡板(21-2)、第三挡板(21-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第二挡板(21-2)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出水缝(22),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设有气缝(23),第一档板(21-1)和第二挡板(21-2)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30°~45°,第一档板(21-1)和第三挡板(21-3)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β为30°~45°,第二挡板(21-2)的下端与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上端与第二上部隔板(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挡板(21-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挡板(21-3)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挡板(21-2)和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之间,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设置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的出水缝(22)处,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三挡板(21-3)、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顶端位置低于第二上部隔板(2-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池右壁(13-4)、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组成;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的池体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挡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和池右壁(13-4)围成,所述的池右壁(13-4)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组成,所述的第四档板(29-1)悬空设置在上部池右壁(13-4-1)和下部池右壁(13-4-2)之间,且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档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搅拌器(25)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的底部,所述的若干个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头(27)均布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曝气管(26)上,所述的第四档板(29-1)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之间的开口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
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区(28)由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和第三出水堰(32)组成;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处,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由第四档板(29-1)、第五挡板(29-2)、第六挡板(29-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所述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污泥回流缝同时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第五挡板(29-2)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设有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气缝(31),第四档板(29-1)和第五挡板(29-2)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γ为30°~45°,第四档板(29-1)和第六挡板(29-3)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δ为30°~45°,第五挡板(29-2)的下端与下部池右壁(13-4-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29-2)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上端与上部池右壁(13-4-1)下端固定连接,第六挡板(29-3)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六挡板(29-3)的下端设置在第五挡板(29-2)和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之间,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设置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处,所述的第三出水堰(32)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六挡板(29-3)、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围成,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两侧固定连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三出水堰(32)的堰板(32-1)的顶端位置低于上部池右壁(13-4-1)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泵(12)的入水口设置在第一出水堰(10)内,泵(12)的出水口设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第一出水堰(10)通过泵(12)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连通。
2.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吸附处理:将COD≤1600mg/L、BOD5≤400mg/L、挥发酚≤600mg/L、总氮≤150mg/L且pH值为7.2~7.5的废水以0.5m/h~0.8m/h从吸附区(3)的底部进水管(4)进入,通过吸附区(3)底部的配水槽装置(5)进入吸附区(3)内,在吸附区(3)内采用颗粒活性碳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处理时间为6h~12h,经过吸附区(3)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颗粒阻截装置(9)后进入第一出水堰(10),吸附区(3)的出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水堰(10)进入降解吸附区(11),另一部分通过泵(12)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第一出水堰(10)的废水进入降解吸附区(11)内,在降解吸附区(11)内采用粉末活性炭(15)吸附和活性污泥(16)降解进行处理,即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2~24h、MLSS为4000mg/L~5000mg/L、DO为3.0mg/L~6.0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000mg/L~15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经过降解吸附区(11)处理后的废水通过降解吸附区出水口(11-1)进入一级三相分离区(20)的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在一级三相分离装置(21)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废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装置的出水缝(22)进入第二出水堰(24),通过第二出水堰(24)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来自于泵(12)的废水和来自于第二出水堰(24)的废水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内,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DO为0.5mg/L~1.5mg/L,SRT为8d~15d,曝气时间与搅拌时间比为4h:2h,水力停留时间为12h~24h;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区出水口(14—1)进入二级三相分离区(28)的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在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中进行气、液和固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水通过二级三相分离装置(29)的出水缝(30)进入第三出水堰(32),经第三出水堰(32)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吸附处理时间为8h~11h。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6h~22h、MLSS为4200mg/L~4800mg/L、DO为3.5mg/L~5.5mg/L和粉末活性碳投加量为1100mg/L~1400mg/L进行降解吸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区14中通过控制DO为0.6mg/L~1.4mg/L,SRT为9d~14d,水力停留时间为14h~22h。
CN2013100616790A 2013-02-27 2013-02-27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130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16790A CN103113001B (zh) 2013-02-27 2013-02-27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16790A CN103113001B (zh) 2013-02-27 2013-02-27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3001A CN103113001A (zh) 2013-05-22
CN103113001B true CN103113001B (zh) 2013-11-27

Family

ID=48411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16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13001B (zh) 2013-02-27 2013-02-27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13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3835B (zh) * 2013-06-05 2014-07-09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煤气化废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107140735B (zh) * 2017-05-15 2019-08-09 煤科集团杭州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煤气化废水生物脱氮系统和方法
CN107311410A (zh) * 2017-08-29 2017-11-03 江西夏氏春秋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短程高效同步脱氮内循环集成生物反应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3772A (en) * 1980-09-25 1984-11-20 Metallgesellschaft Ag Process for treating aqueous effluents
CN101607777A (zh) * 2009-07-30 2009-12-23 达斯玛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鲁奇炉煤气化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CN101811797A (zh) * 2010-02-11 2010-08-25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02070277A (zh) * 2010-11-15 2011-05-25 北京国能普华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7927B2 (ja) * 2009-03-24 2014-02-19 電源開発株式会社 石炭ガス化排水の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3772A (en) * 1980-09-25 1984-11-20 Metallgesellschaft Ag Process for treating aqueous effluents
CN101607777A (zh) * 2009-07-30 2009-12-23 达斯玛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鲁奇炉煤气化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CN101811797A (zh) * 2010-02-11 2010-08-25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02070277A (zh) * 2010-11-15 2011-05-25 北京国能普华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10-221151A 2010.10.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3001A (zh)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ng et al.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s an innovative substrat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biofilter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Performance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Foo et al. An overview of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via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process
Cui et al. Removal of nutrients from wastewater with Canna indica L. under different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conditions
Wang et al. Nitrogen removal enhanced by shunt distributing wastewater in a 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
CN101602564B (zh) 一种焦化废水的处理方法
Strosnider et al.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utrient processing in a novel multi-stage raw municipal wastewater and acid mine drainage passive co-treatment system
Han et al. Enhanced nitrogen removal and microbial analysis in partially saturated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treating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wine wastewater
CN104761107A (zh) 灌区生活污水活性铁-厌氧微生物耦合强化脱氮除磷装置
CN102583908B (zh)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Wang et al. Combined processes of two-stage Fenton-biological anaerobic filter–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for advanced 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CN201338974Y (zh) 一种用于含油污水处理装置
DeWalle et al. Biological regeneration of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added to activated sludge units
CN102363548A (zh) 一种无膜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系统
CN105585123A (zh) 一体化生物粉末活性炭吸附沉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3113001B (zh) 一种提高煤气化废水总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脱氮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Cheng et al. Biochar-amended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eutrophication control and microcystin (MC-LR) removal
CN104743667A (zh) 一种农业灌溉机井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地下水修复的方法
Gao et al. Enhanced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in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 (SBBRs) amended with zeolite and biochar
CN103241902B (zh) 一种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及利用该工艺的生物处理系统
Venkataramani et al.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s
CN105541012A (zh) 具有内循环生物曝气滤池的污水脱氮除磷装置
CN218811022U (zh) 一种垃圾渗透滤液深度脱氮的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7265641A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物、氨氮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819617A (zh) 高盐有机化工废水的生物增浓处理方法及生物增浓装置
CN205933538U (zh) 一种焦化废水后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