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2954B -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2954B
CN103112954B CN201310073509.4A CN201310073509A CN103112954B CN 103112954 B CN103112954 B CN 103112954B CN 201310073509 A CN201310073509 A CN 201310073509A CN 103112954 B CN103112954 B CN 103112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lution
furrow
longitudinal
ditches
buffer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35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2954A (zh
Inventor
边博
吴海锁
李冰
范亚民
常闻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filed Critical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13100735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12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12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2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2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2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主要组成为茶园污染产生的源头减量系统(沟渠配置、基肥使用),污染过程削减系统(干渠和拦截透水坝设置),污染末端控制系统(缓冲和生态区)和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生态区植物为制备基肥的原料)。通过坡地茶园设置纵沟和横沟,基肥的制备和使用,源头削减污染;干渠设置透水坝拦截污染;设置缓冲区和生态区,末端控制污染;茶园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备基肥,从而针对低污染水的茶园坡面径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形成了一种茶园“源头减量、过程削减、末端控制、循环利用”的面源防控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防控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非点源污染量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的贡献率为75%,我国安徽巢湖、上海淀山湖等水域的非点源污染比例超过了点源污染。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非点源氮磷流入水体主要通过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由此引起的土壤侵蚀和氮、磷等养分的流失既导致土壤质量的退化,又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发生形式。目前在太湖流域范围内点源污染控制的难度较大,同时对于点源污染的控制费用也较高,可提升的处理率也是有限的,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比重较大,面源污染成为最主要污染类型之一,面源污染控制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因地制宜的采取面源的防控方法,为太湖污染治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太湖流域东部为太湖平原,西部为山地丘陵,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太湖流域总面积的20%。丘陵地区农用地类型主要有稻田、旱地、茶园、竹林、板栗林、菜地和果园等,坡耕地则以茶园、竹林和果园为主。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太湖地区农业种植业和果园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但是茶园种植和坡地污染防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茶树适宜种植在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以避免湿害;而在茶园的种植中,海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漫射光较强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的积累,产出的茶叶香而味道醇厚,品质更好。因此茶园通常建立在有一定高度的缓坡上,既满足茶树生长的环境要求,又能增强茶园的排水能力。茶园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施加氮肥磷肥以满足茶树生长所必须的肥料作为营养,而在要求排水性良好的茶园中一旦发生降雨,雨水冲刷土壤迅速形成地表径流,会将施加的肥料冲走,既浪费了肥料,又浪费了雨水,还产生低污染的水,污染了受纳水体。降雨是影响坡地茶园径流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立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因地制宜的构建减少径流产生量的方法,合理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通过低成本、去除率高、易于操作茶园面源污染防控方法,成为技术发明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以解决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和茶园资源循环利用问题。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以径流和污染物源头削减为根本,从污染物的源头减量入手,结合空间地貌和生态景观和谐要求,构建污染沿程逐级控制技术,层层削减污染物为目标,本项发明既有单项技术的研发,又体现了各单项技术的集成,形成了“源头减量、过程削减、末端控制、循环利用”的农村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陡坡地、梯田、横沟、纵沟、主干沟渠、茶树;在15°~30°的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以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水;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以排除茶园中多余的地面水,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0~50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以收集径流,减少排放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5~15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所述纵沟深45~60cm,宽35~55cm,所述横沟深35~50cm,宽25~35cm,所述主干沟渠深55~90cm,宽55~80cm,所述纵沟至少比所述横沟深10cm。
茶园种植的土壤要求排水性良好是为了避免当降雨量过大时,表面土壤长期过于潮湿,地下水位过高,产生湿害,植物根系呼吸作用被移植造成衰亡,并造成土壤产生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甲烷等毒害植物;田地渍湿板结,植物长势减弱、发黄、腐烂。较深的纵沟不仅在当降雨量大的当时能够快速将低污染水排出。而且,如果优选纵沟的深度为大于45cm,在大量降雨之后,纵沟还能使地下积蓄的大量高水位地下水从纵沟的沟壁渗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在大量降雨后地下水位长期过高导致作物发生湿害。而当降雨量较小时,开挖的纵沟可以收集地表径流并侵润茶园,使低污染水在茶园停留地时间更长,茶园土壤也有更多的面积来吸收低污染水,并且可以让地表径流绕过已经充分吸收富营养水的表层土壤,直接渗入到更干燥的深层土壤,增强了整片茶园对水分的快速吸纳能力。同样减少了含有大量肥料的地表径流出现,节约了肥料。这样,通过开挖横沟和纵沟,实现了整片茶园对不同降雨量的自适应调节,节约了日后茶园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的流量,减少了茶园径流排放量同时也有效利用了养分和水资源。
此外,在主干沟渠每相隔150~300m设置有透水坝,坝高35~50cm,透水坝可以设置为填充煤灰渣的鹅卵石透水坝,这样,部分来水通过透水坝,煤灰渣吸附污染物,拦储部分来水,减缓水速,延长水停留时间,促使流水携带的泥沙和颗粒物质得以沉淀,同时营造形成跌水充氧,实现污染物净化。
通过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在径流末端收集,以减少污染排放。将主干沟渠连通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菱角、苦草和菹草等沉水植物。
在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单体浮床尺寸为长3.3m,宽0.5m,进行有效搭配组合,水面中心设立生态岛,构建生态链,有效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物,实现污染的净化,营造良好生态景观,从而形成立体式污染物削减体系。
本发明的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在15°~30°的陡坡地开垦茶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水,修筑成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以排除茶园中多余的地面水。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0~50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以收集径流,减少排放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5~15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所述纵沟深45~60cm,宽35~55cm,所述横沟深35~50cm,宽25~35cm,所述主干沟渠深55~90cm,宽55~80cm,所述纵沟至少比所述横沟深10cm。茶园种植的土壤要求排水性良好是为了避免当降雨量过大时,表面土壤长期过于潮湿,地下水位过高,产生湿害,植物根系呼吸作用被移植造成衰亡,并造成土壤产生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甲烷等毒害植物;田地渍湿板结,植物长势减弱、发黄、腐烂。较深的纵沟不仅在当降雨量大的当时能够快速将低污染水排出,而且如果优选纵沟的深度为大于45cm,在大量降雨之后,纵沟还能使地下积蓄的大量高水位地下水从纵沟的沟壁渗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在大量降雨后地下水位长期过高导致作物发生湿害。而当降雨量较小时,开挖的纵沟可以收集地表径流并侵润茶园,使低污染水在茶园停留地时间更长,茶园土壤也有更多的面积来吸收低污染水,并且可以让地表径流绕过已经充分吸收低污染水的表层土壤,直接渗入到更干燥的深层土壤,增强了整片茶园对水分的快速吸纳能力。同样减少了含有大量肥料的地表径流出现,节约了肥料。这样,通过开挖横沟和纵沟,实现了整片茶园对不同降雨量的自适应调节,节约了日后茶园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的流量,减少了整片农田低污染污水的排放量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肥料和水。
茶园施肥要坚持“重施基肥,适施追肥”的原则,冬季茶园重施发酵后菜饼基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径流流失,冬季降雨少减少营养流失,也可减少径流的产生量。将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堆成土堆并覆盖尼龙布,周边压实共同沤制,发酵至未恶臭有臭豆腐香味后,制得所述农家肥:鸡粪10~15%,茶园的枝叶5~15%,稻草5~8%,捣碎的油菜饼65~80%;在冬季每亩地施用200-300kg所述的农家肥;将所述农家肥施入茶树的栽植槽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心土至距槽口10cm处。
在主干沟渠每相隔150~300m设置透水坝,坝高35~50cm。透水坝可以是填充有煤灰渣的鹅卵石透水坝。部分来水通过透水坝,煤灰渣吸附污染物,拦储部分来水,减缓水速,延长水停留时间,促使流水携带的泥沙和颗粒物质得以沉淀,同时营造形成跌水充氧,实现污染物净化。
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将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菱角、苦草和菹草等沉水植物;
在所述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单体浮床尺寸为长3.3m,宽0.5m,进行有效搭配组合,水面中心设立生态岛,构建生态链,有效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物,实现污染的净化,营造良好生态景观,从而形成立体式污染物削减体系;
将油菜饼来源于生态区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残余的菜饼,缓冲区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茶园修剪后的枝叶切碎作为冬季重施的发酵后的农家肥的原料,提高肥效和透气性,冬季作为基肥回埋茶园。
本发明的优点:
1、针对低污染水的茶园坡面径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化肥投入、养分流失和坡面径流产生量,形成了一种茶园“源头减量、过程削减、末端控制、循环利用”的面源防控方法,实现了面源污染控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一种从系统角度的技术集成的创新。
2、浮床植物油菜既吸收营养盐,又是经济作为可营造良好景观效果,榨油后的菜饼提供茶园基肥的主要原料,实现了多重作用,良好效果,集成放大效应。
3、整个方法直观可行,功能清晰,定位明确,系统串联组合,流程简单,投资建设和运行费用极低,平均单位面积投入不超过100元/m2,日常管理维护简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示意图;1为主干沟渠,2为纵沟,3为横沟,4为缓冲区,5为生态岛。
图2是单个生态浮床示意图。
图3是浮床组合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4的沟渠沿程削减茶园地表径流污染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选择15°的陡坡地作为茶园种植的的场地,在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2.5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纵沟深45cm,宽35cm,横沟深35cm,宽25m,主干沟渠深55cm,宽55cm,纵沟比所述横沟深10cm。这样设置以后养分流失率减少了2%,径流产生量减少了6%,农田TN排放消减6%。
实施例2
选择30°的陡坡地作为茶园种植的的场地,在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2.5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4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纵沟深60cm,宽55cm,横沟深50cm,宽35cm,主干沟渠深90cm,宽80cm,纵沟比所述横沟深10cm。这样设置以后养分流失率减少了2%,径流产生量减少了6%,农田TN排放消减8%。
实施例3
选择18°的陡坡地作为茶园种植的的场地,在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2.5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4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纵沟深65cm,宽55cm,横沟深58cm,宽38cm,主干沟渠深92cm,宽82cm,纵沟比所述横沟深12cm。这样设置使得茶园减少养分流失率(流失量与肥有机肥投入量的比率)减少了3%,径流产生量减少了8%,田TN排放消减10%。
实施例4
同实施例3,并且在主干沟渠每相隔200m设置透水坝,坝高42cm。此外,再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所述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沉水植物菱角、苦草和菹草,在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冬季每亩地施用200kg所述的农家肥;将所述农家肥施入茶树的栽植槽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心土至距槽口10cm处。农家肥用如下的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堆成土堆并覆盖尼龙布,周边压实共同沤制,发酵至未恶臭有臭豆腐香味后,制得:鸡粪10%,茶园的枝叶5%,稻草5%,切碎的水生植物2%,捣碎的油菜饼78%;农家肥使用生态区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残余的菜饼,缓冲区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的水生植物碎片作为原料。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设置透水坝、缓冲区和生态区各自分别能实现农田TN排放削减10%、17%和18%以上。
实施例5
同实施例3,并且在主干沟渠每相隔150m设置透水坝,坝高35cm。此外,再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所述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沉水植物菱角、苦草和菹草,在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冬季每亩地施用200kg所述的农家肥;将所述农家肥施入茶树的栽植槽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心土至距槽口10cm处。农家肥用如下的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堆成土堆并覆盖尼龙布,周边压实共同沤制,发酵至未恶臭有臭豆腐香味后,制得:鸡粪15%,茶园的枝叶9%,稻草8%,切碎的水生植物3%,捣碎的油菜饼65%。农家肥使用生态区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残余的菜饼,缓冲区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的水生植物碎片作为原料。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设置透水坝、缓冲区和生态区各自分别能实现农田TN排放削减12%、16%和18%以上。
实施例6
同实施例3,并且在主干沟渠每相隔300m设置透水坝,坝高50cm。此外,再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所述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沉水植物菱角、苦草和菹草,在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冬季每亩地施用300kg所述的农家肥;将所述农家肥施入茶树的栽植槽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心土至距槽口10cm处。农家肥用如下的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堆成土堆并覆盖尼龙布,周边压实共同沤制,发酵至未恶臭有臭豆腐香味后,制得:鸡粪10%,茶园的枝叶15%,稻草8%,切碎的水生植物2%,捣碎的油菜饼65%。农家肥使用生态区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残余的菜饼,缓冲区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的水生植物碎片作为原料。这样设置透水坝、缓冲区和生态区各自分别能实现农田TN排放削减12%、17%和18%以上。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整个系统可实现TN削减率达到55%以上。
实施例7:
对实施例4效果具体分析测量如下:
(1)设置透水坝的对农田TN排放消减率。
实施例4一年内不同时期氮的削减率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可实现农田TN排放削减10%,有效缓解了农田面源污染与茶叶生产之间的矛盾。
(2)缓冲区对消减污染物的作用。
浅水区0.8~2.5m深,种挺水植物再力花、菖蒲和美人蕉、深水区1~2m种沉水植物菱角、苦草和菹草,主要污染物削减率达到15%以上。
(3)生态区对消减污染物的作用
生态区水面区域布置生态浮床,浮床尺寸为长3.3m,宽0.5m,用泡沫塑料板及固定支架制作,均匀布置植物栽种孔,水面中心设立生态岛,构建生态链,生态浮床种植油菜,有效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物,实现污染的净化,营造良好生态景观,从而形成立体式污染物削减体系,可实现主要污染去除13%以上。
(4)茶园废弃物循环利用。
塘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菜饼,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以及茶园修剪后的枝叶,进行混合堆肥,提高肥效和透气性,冬季作为基肥回埋茶园。
(5)通过系统设计和工程实施,改变了以往茶园污染物的无序直排现象,实现了园区内污染物有序控制及污染物中的氮磷养分多级阻控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克服了以往工程之间的分散独斗等缺点,通过工程之间的系统整合,从而使园区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大大提高,一年园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表1所示,可实现主要污染去除47%以上。
表1茶园降雨径流污染削减效果
Figure BDA0000289653310008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份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选择15°~30°的陡坡地作为实施所述方法的场地,在所述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
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以在当降雨量较小时,收集地表径流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纵沟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2.5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方向设有横沟,以收集径流,减少排放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横沟之间的纵向间距为2.5~4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纵沟与横向主干沟渠连通,横沟与纵向主干沟渠连通;所述纵沟深45~60cm,在大量降雨之后,纵沟还能使地下积蓄的大量高水位地下水从纵沟的沟壁渗出,宽35~55cm,所述横沟深35~50cm,宽25~35cm,所述主干沟渠深55~90cm,宽55~80cm,所述纵沟至少比所述横沟深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干沟渠每相隔150~300m设置透水坝,坝高35~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所述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缓冲区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缓冲区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沉水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区外设置生态区,缓冲区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生态区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方法制备农家肥:将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堆成土堆并覆盖尼龙布,周边压实共同沤制,发酵至未恶臭有臭豆腐香味后,制得所述农家肥:鸡粪10~15%,茶园的枝叶5~15%,稻草5~8%,切碎的水生植物2~3%,捣碎的油菜饼65~80%;在冬季每亩地施用200-300kg所述的农家肥;将所述农家肥施入茶树的栽植槽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心土至距槽口10cm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家肥,制备原料油菜饼来源于生态区中收割的油菜榨油后残余的菜饼;缓冲区收割的水生植物切碎的水生植物碎片。
7.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陡坡地、梯田、横沟(3)、纵沟(2)、主干沟渠(1)、茶树;
在15°~30°的所述陡坡地上设置梯田,梯田的梯面水平且宽度大于150cm,在梯田上种植茶树;
在梯田上沿顺坡方向设有纵沟(2),以在当降雨量较小时,收集地表径流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纵沟(2)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2.5m,在梯田上垂直于纵沟(2)方向设有横沟(3),以收集径流,减少排放并侵润茶园,相邻两条横沟(3)之间的纵向间距为2.5~4m,在陡坡地四周边界处设置有主干沟渠(1),纵沟(2)与横向主干沟渠(1)连通,横沟(3)与纵向主干沟渠(1)连通;所述纵沟(2)深45~60cm,在大量降雨之后,纵沟还能使地下积蓄的大量高水位地下水从纵沟的沟壁渗出,宽35~55cm,所述横沟(3)深35~50cm,宽25~35cm,所述主干沟渠(1)深55~90cm,宽55~80cm,所述纵沟(2)至少比所述横沟(3)深10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干沟渠每相隔150~300m设置透水坝,坝高35~50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陡坡地低处设置缓冲区(4),所述主干沟渠汇集到缓冲区(4),缓冲区(4)内水深0.8~2.5m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缓冲区(4)内水深1~2m的区域种植沉水植物。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区(4)外设置生态区(5),缓冲区(4)通过管道连通到生态区(5),生态区(5)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油菜。
CN201310073509.4A 2013-03-08 2013-03-08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Active CN103112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73509.4A CN103112954B (zh) 2013-03-08 2013-03-08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73509.4A CN103112954B (zh) 2013-03-08 2013-03-08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2954A CN103112954A (zh) 2013-05-22
CN103112954B true CN103112954B (zh) 2014-04-30

Family

ID=48411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3509.4A Active CN103112954B (zh) 2013-03-08 2013-03-08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129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8303B (zh) * 2013-11-11 2015-04-08 武汉理工大学 三峡库区山坡地沟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谷坊阻控系统
CN105325156A (zh) * 2015-11-13 2016-02-17 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香榧林坡地水土保持方法
CN113455158A (zh) * 2021-07-02 2021-10-01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降低茶园环境中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65473A (ja) * 2008-09-11 2010-03-25 Kajima Corp テラス構造付き護岸構造体
CN101999264A (zh) * 2010-09-16 2011-04-06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大横坡加小顺坡型坡式梯田构造及其建造方法
CN102084770A (zh) * 2010-10-27 2011-06-08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减少径流污染的农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02515354A (zh) * 2011-11-03 2012-06-27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氮磷拦截潜流坝
CN102888829A (zh) * 2012-11-05 2013-01-23 河海大学 农田地下排水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65473A (ja) * 2008-09-11 2010-03-25 Kajima Corp テラス構造付き護岸構造体
CN101999264A (zh) * 2010-09-16 2011-04-06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大横坡加小顺坡型坡式梯田构造及其建造方法
CN102084770A (zh) * 2010-10-27 2011-06-08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减少径流污染的农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02515354A (zh) * 2011-11-03 2012-06-27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氮磷拦截潜流坝
CN102888829A (zh) * 2012-11-05 2013-01-23 河海大学 农田地下排水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尹澄清 等.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应用生态学报》.2002,第13卷(第2期),第229-232页.
浅析贵州茶园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对策;胡明宇 等;《中国茶叶》;20090623;第31卷(第5期);第28页"三、茶园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
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尹澄清 等;《应用生态学报》;20020228;第13卷(第2期);第229-232页 *
胡明宇 等.浅析贵州茶园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中国茶叶》.2009,第31卷(第5期),第28页"三、茶园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2954A (zh)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3684B (zh) 一种以发酵污泥为基质的裸露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法
CN105815066B (zh) 一种植物种植保墒节水速生方法
CN103314763B (zh) 一种退化高原湖泊湿地微改造植被恢复方法
CN105130001B (zh) 一种拟自然的生态农田构建方法
CN105776736A (zh) 一种低山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
CN102630539B (zh)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CN104620838A (zh) 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方法
CN104186137B (zh) 一种近海滩涂盐碱地高羊茅草的栽培绿化方法
CN103588303A (zh) 三峡库区山坡地沟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谷坊阻控系统
CN208266847U (zh) 适用于黄土地区的沟壑区快速修复结构
CN104012361A (zh) 一种防止在砂砾土地上栽培葡萄时土壤水肥流失的方法
CN102392453B (zh) 三峡库区坡改梯埂坎建造方法
CN103999746A (zh) 一种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铁皮石斛的方法
CN103112954B (zh)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CN205773639U (zh) 农田沟渠减少氮磷流失的生态沟系统
CN106836108A (zh) 一种南方坡耕地草皮水道空间生态位优化配置方法
CN105923783A (zh)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土地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928836Y (zh) 植物床式污水资源化处理系统
CN105027726B (zh) 一种区域种植治理沙漠化荒山的方法
CN203112595U (zh)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CN104420676A (zh) 一种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
CN207739092U (zh) 园林生态铺装构造
CN103848541B (zh) 一种坡地高效农业用水滤清系统的制备方法
CN102577688B (zh) 湿地固碳增汇的水份管理方法
CN105830738A (zh) 适用于地下车库顶板绿化种植的种植土层和地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20

Address after: 210019 No. 16 Tongjiang Road,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36 No. 241 Fenghuang West Stree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Prov. Environment Science Ins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24

Address after: 210000 Floor 9, unit 3, building 2, No. 8, Jialing Jiangdong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19 No. 16 Tongjiang Road,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