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7699B -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7699B
CN103087699B CN201210580423.6A CN201210580423A CN103087699B CN 103087699 B CN103087699 B CN 103087699B CN 201210580423 A CN201210580423 A CN 201210580423A CN 103087699 B CN103087699 B CN 1030876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profile control
carrying
haydite
fra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04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7699A (zh
Inventor
李子甲
吴文明
潘阳秋
何世伟
任文博
冯一波
廖冲春
方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5804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876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87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7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7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7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该组合物包括:前置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5-15%砂比的陶粒;主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砂粒;以及后置段塞用组分,包括:交联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覆膜陶粒;其中,依照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逐级递增砂比的方式在前置段塞用组分、主段塞用组分和后置段塞用组分中分别加入陶粒、砂粒和覆膜陶粒。本发明调剖剂组合物成本低、稳定性好、耐冲刷、有效期长,调剖后在缝洞体系中形成具有渗流能力的砂桥,具有“调而不死”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强非均质性的缝洞型油藏。

Description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开采过程中的注水井调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元注水调剖中应用的调剖组合物及调剖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调剖工艺作为注水开发油田治水、控水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其施工工艺简单、措施增油效果好,目前主要是应用在埋藏浅、地层温度低、矿化度低的碎屑岩注水水侵区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常非均质性极强、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深、温度高、矿化度高的特点。随着油藏注水开发的深入,单元注水井组间出现注入水沿着大裂缝-孔洞等优势通道窜流现象,从而造成油井含水快速上升、水井注水效率降低,井间大量剩余油未能驱动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通过利用调剖工艺来达到治理水窜的效果,但常规调剖剂由于其性能局限性和工艺操作的复杂性,导致无法适应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条件,如:有机类调剖剂无法满足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而且有机类调剖剂成本高、有效期短;无机类虽然满足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但强度差异大、施工危险系数太大,同时缝洞型油藏调剖对调剖剂强度及耐冲刷性要求高。
发明内容
随着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的深入,部分注水单元出现了注入水突破现象,注入水易沿大裂缝等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油井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井间小裂缝等次级通道大量剩余油未驱动,水驱效率降低、采收率低。通过耐温抗盐型“稠化液携砂”组合“交联液携砂”调剖体系攻关研究,研制出适合于塔河油田的耐温(140℃)抗盐(24×104mg/L)调剖剂,并进行大量物模实验,优化出耐冲刷性好的“细目陶粒+塔河地表砂+覆膜砂”三段塞调剖工艺技术,为缝洞型油藏调剖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按照“低砂比、阶梯增加砂比”的原则进行调剖,依据泵注压力控制砂比大小,即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在优选砂比范围内逐级递增砂比,避免了施工初期大砂比砂沉降引起的井筒堵塞,防止了地层被压开。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油井含水上升,井间小裂缝等次级通道大量剩余油未驱动,水驱效率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耐温抗盐型“携砂调剖组合物和“细目陶粒+塔河地表砂+覆膜砂”三段塞调剖工艺方法,通过建立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模拟“稠化液携砂”调剖组合物注入和调剖后注水过程,结果表明应用该调剖组合物成本低、稳定性好、耐冲刷、有效期长,调剖后在缝洞体系中形成具有渗流能力的砂桥,具有“调而不死”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强非均质性的缝洞型油藏。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高温(140℃)高矿化度(24×104mg/L)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的调剖体系和段塞注入工艺,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调剖工艺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
前置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5-15%砂比的陶粒;
主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砂粒;以及
后置段塞用组分,包括:交联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覆膜陶粒;其中,砂比是指砂粒的视体积与携砂液体积的百分比。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依照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台阶式递增砂比的方式在前置段塞用组分、主段塞用组分和后置段塞用组分中分别加入陶粒、砂粒和覆膜陶粒。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所述稠化携砂液包括:0.30-0.40wt%增稠剂,0.08-0.12wt%杀菌剂,以及余量水。
本发明增稠剂优选聚丙烯酰胺或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HPG),常规市售本领域用聚丙烯酰胺和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均可以应用于本发明。常规市售调剖剂用杀菌剂均可应用于本发明,例如所述杀菌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或聚季铵盐。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7-9份交联剂;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4-0.6%增稠剂+1.8-2.2.0%氯化钾+0.8-1.2%助排剂+0.8-1.2%破乳剂+0.8-1.2%温度稳定剂+0.08-0.12%杀菌剂+0.018-0.022%pH调节剂,以及余量水;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8-1.2。
凡是本领域常用的用作PH值调节剂、破乳剂、杀菌剂、助排剂、温度稳定剂的那些试剂均可用于本申请中,例如,PH值调节剂可以为氢氧化钠,助排剂可以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例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破乳剂可以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例如,杀菌剂可以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或异噻唑啉酮,温度稳定剂可以为一乙醇胺、三乙醇胺或乙二胺。
本发明所用有机锆交联剂是由无机锆盐与有机配位体合成的。常用的无机锆盐是四氯化锆、氢氧化锆,常用的配位体是胺基醇、乳酸等。凡是本领域常用的有机锆交联剂均可应用于本发明。
本发明所用有机铬交联剂是由铬三价离子与有机配位体合成的。常用的配位体是乙酸根、丙二酸根、乳酸根等。凡是本领域常用的有机锆交联剂均可应用于本发明,本发明优选的有机铬交联剂是醋酸铬。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8份交联剂;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5%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2.0%氯化钾+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1.0%三乙醇胺+0.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0.02%氢氧化钠,以及余量水;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所述陶粒的真密度是1.50-1.60g/cm3,视密度是2.60-2.70g/cm3;所述砂粒的真密度是1.40-1.55g/cm3,视密度是2.60-2.75g/cm3;所述覆膜陶粒的真密度是1.35-1.45g/cm3,视密度是2.50-2.62g/cm3
前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所述陶粒的粒径为380-830微米(20-40目);所述砂粒的粒径<212微米(过70目筛);所述覆膜陶粒的粒径大于等于150微米(100目)。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1)注入稠化前置液+前置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注入稠化前置液,然后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携砂液,同时将陶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5%台阶式递增到15%来加入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0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15%加入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0MPa以上时停止加入陶粒;
(2)注入稠化顶替液+主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注入稠化顶替液,然后,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携砂液,同时将砂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来加入砂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砂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砂粒;
(3)后置段塞:向地层中注入交联携砂液,同时将覆膜陶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来加入覆膜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覆膜陶粒;
(4)注入稠化顶替液:向地层中注入稠化顶替液。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所述稠化前置液是0.30-0.40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所述稠化顶替液是0.30-0.40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所述稠化携砂液包括:0.30-0.40wt%增稠剂,0.08-0.12wt%杀菌剂,以及余量水。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7-9份交联剂;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4-0.6%增稠剂+1.8-2.2%氯化钾+0.8-1.2%助排剂+0.8-1.2%破乳剂+0.8-1.2%温度稳定剂+0.08-0.12%杀菌剂+0.018-0.022%pH调节剂,以及余量水;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8-1.2。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采用带封隔器光管柱实施工序(1)-(4)的注入步骤。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所述陶粒的真密度是1.50-1.60g/cm3,视密度是2.60-2.70g/cm3;所述砂粒的真密度是1.40-1.55g/cm3,视密度是2.60-2.75g/cm3;所述覆膜陶粒的真密度是1.35-1.45g/cm3,视密度是2.50-2.62g/cm3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所述陶粒的粒径380-830微米;所述砂粒的粒径<212微米;所述覆膜陶粒的粒径大于等于150微米。
前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工序(1)、(2)、(3)和(4)所注入的液体占注入地层总液体的体积比例分别为:工序(1)中,所述稠化前置液占10-20%;所述稠化携砂液和陶粒之和占5-15%;工序(2)中,所述稠化顶替液占6-10%,所述稠化携砂液和砂粒之和占40-60%;工序(3)中,所述交联携砂液和覆膜陶粒之和占5-8%;以及,工序(4)中,所述稠化顶替液占6-10%。
本发明研制出了耐温抗盐型“稠化液携砂”组合“交联剂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应用本发明调剖剂组合物成本低、稳定性好、耐冲刷、有效期长,调剖后在缝洞体系中形成了具有渗流能力的砂桥,特别适用于强非均质性的缝洞型油藏。另外,本发明按照“低砂比、阶梯增加砂比”的原则进行调剖,依据泵注压力控制砂比大小,即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在优选砂比范围内逐级递增砂比,避免了施工初期大砂比砂沉降引起的井筒堵塞,防止了地层被压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本发明采取“先调大裂缝、再调小裂缝”的思路,采用“细目陶粒前置段塞+戈壁砂主段塞+覆膜陶粒后置段塞”的三段塞组合注入方式,其中,覆膜陶粒后置段塞采用交联携砂液,固定了戈壁砂主段塞砂堤,防止了戈壁砂堤遭冲刷及回吐,增加了砂堤耐冲刷性。另外,交联剂携砂粘度高,使得提高了对优势水流通道的封堵效率,调整了吸液剖面。
本发明注入方式采取保护套管的带封隔器光管柱,注入过程中地层水及时顶替,以便将井筒的砂子带出和将地层中的砂堤推至远井处,防止砂回吐。
本发明在基于碳酸盐岩油藏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河砂和油藏地层水,加入一定量的稠化液和交联剂,配制成“稠化液携砂”组合“交联液携砂”调剖组合物,同时通过建立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模拟“稠化液携砂”组合“交联液携砂”调剖组合物注入和调剖后注水过程,结果表明该组合物成本低、稳定性好、耐冲刷、有效期长,调剖后在缝洞体系中形成具有渗流能力的砂桥。
本发明爬坡压力指起始压力(调剖剂开始进入地层时的井口压力)与注入压力(调剖剂注入地层过程中的井口压力)之差。
一种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前置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5-15%砂比的陶粒;主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砂粒;以及后置段塞用组分,包括:交联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覆膜陶粒。优选的,依照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台阶式递增砂比的方式在前置段塞用组分、主段塞用组分和后置段塞用组分中分别加入陶粒、砂粒和覆膜陶粒。更优选的,前置段塞用组分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5%台阶式递增到15%在稠化携砂液中加入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0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15%加入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0MPa以上时停止加入陶粒;主段塞用组分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在稠化携砂液中加入砂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砂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砂粒;以及后置段塞用组分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在交联携砂液中加入覆膜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覆膜陶粒。
本发明中砂比是体积比,即砂粒的视体积与携砂液体积的百分比。本发明陶粒是指铝钒土陶粒砂,以优质铝钒土、煤等多种原材料,经过破碎,细碎,粉磨、制粒和高温烧结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常规市售陶粒均可以应用于本发明。本发明主段塞用组分中砂粒优选戈壁砂。
本发明覆膜陶粒是指在陶粒表面覆有固体树脂膜(例如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粒子,常规市售覆膜陶粒均可以应用于本发明。
一种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1)注入稠化前置液+前置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正挤稠化前置液90-120m3(优选100m3),其次,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携砂液,同时陶粒按照砂比为5%注入,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达一段时间时,增加砂比为10%注入陶粒,然后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达一段时间时,增加砂比为15%注入陶粒,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0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15%加入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0MPa以上时停止加入陶粒。稠化携砂液与陶粒共注入70-100m3(优选80m3)。所述陶粒的真密度是1.50-1.60g/cm3,视密度是2.60-2.70g/cm3,粒径20-40目(830-380微米)。
如果此工序中当15%砂比进地层后,泵压快速上涨10MPa以上,有脱砂、砂堵的迹象,需要及时停止注入陶粒,采用水顶替。
此工序中陶粒(粉砂)进入地层后,泵压有小幅上升,这表明了陶粒(粉砂)起到了封堵小裂缝的作用。
(2)注入稠化顶替液+主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液50-70m3(优选60m3),其次,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携砂液,同时戈壁砂按照砂比10%注入,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达一段时间时,增加砂比为15%注入戈壁砂、按照上述相同方式台阶式递增砂比为20%、25%注入戈壁砂,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戈壁砂,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戈壁砂。戈壁砂共注入45-60m3(优选55m3),稠化携砂液与戈壁砂共注入350-450m3(优选410m3)。所述砂粒的真密度是1.40-1.55g/cm3,视密度是2.60-2.75g/cm3;所述砂粒的粒径<212微米(过70目筛)。
此工序中,按照20%、25%的砂比向地层注入戈壁砂后,净压力明显增加,这表明由于前期部分砂沉降在裂缝底部,形成堆积沙堤后,较高砂比戈壁砂进入地层比较困难。
(3)后置段塞:向地层中正挤交联携砂液40-60m3(优选50m3),同时按10%的砂比注入覆膜陶粒,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达一段时间时,增加砂比为15%注入覆膜陶粒、按照上述相同方式台阶式递增砂比为20%、25%注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覆膜陶粒。覆膜陶粒砂共注入8-12m3(优选10m3)。所述覆膜陶粒的真密度是1.35-1.45g/cm3,视密度是2.50-2.62g/cm3;所述覆膜陶粒的粒径大于等于150微米(100目)。
此工序中,泵压没有明显的上升,这是由于该工序中使用了粘度高的交联液体体系,并且覆膜陶粒密度较低,使得10-25%高砂比覆膜陶粒能够正常进入地层。
(4)注入顶替液: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液50-70m3(优选60m3)。
(5)开始正常注水。
优选的,采用带封隔器光管柱实施工序(1)-(4)的注入步骤。
优选的,在工序(1)之前,该方法包括试压及封隔器座封的工序。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井口及高压管线试压80MPa,套压试压30MPa,各稳压5min,压力不降,不刺不漏,表明试压合格。然后,小排量正替(顶替液采用0.30-0.40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线性胶座封封隔器,若套管不出液,表明封隔器正常座封。如果后续施工过程中,套压始终没有上升,则表明封隔器座封良好。
优选的,在工序(1)之前,该方法包括注砂测试的工序。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以排量1-6m3/min向地层正注稠化前置液,待将排量提至6m3/min后,按10%、15%、20%、25%的砂比注入砂,砂进入地层后,如果泵压没有明显上升,表明砂比为25%的砂用稠化液能够携带进入地层。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阐述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应用的调剖用砂物性如下:
表1调剖用砂物性
交联携砂液与稠化携砂液性能测试
采用标准“SY/T5185-2008”进行如下测试。在静止条件下,测定粒径小于等于180微米(过80目)的普通砂在稠化携砂液和交联携砂液中的平均沉降速率。交联携砂液具有更好的携砂性能,从而能够防止砂在井筒中过快沉降,堵塞井筒,另外能够将砂携带至地层深部,实现携砂深部调剖。
表2不同携砂体系中砂沉降速度对比表
项目 携砂体系 粘度,mPa.s 沉降速率,mm/s
1 稠化携砂液 40-60 9.70
2 交联携砂液 >5000 0.10
缝洞型油藏复合段砂堤物理模型实验
按照前置陶粒0.5m×0.1m,塔河戈壁砂覆盖形成0.55×0.2m,以及覆膜陶粒后置覆盖0.6×0.25m,制成砂堤。然后在0.00185m3/min排量下注水,每注1h,停注浸泡0.5h,持续时间为10h。结果显示,砂堤高度并无变化,这表明复合砂堤具有强耐冲刷性。
按照SY/T5336-2006岩心分析方法,使用填砂管在驱替装置内测定了复合砂堤的渗透率为1-2D。
耐温抗高盐实验
将“缝洞型油藏复合段砂堤物理模型实验”所形成的砂堤连同物模装置一起取下,用矿化水(矿化度24×104mg/L)浸泡后置于140度高温老化,老化时间为48-72h,然后进行耐冲刷实验,结果显示耐温抗高盐效果好。
现场试验例(秘密试验)
以TK432井组为例进行调剖试验。TK432井在调剖前,日注200方不起压,测井解释为主吸水层段5495-5600m。
下面实施例用到的稠化携砂液为包括:0.35wt%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0.08-0.12wt%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以及余量水。交联携砂液为包括:1000重量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8重量份交联剂;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5%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2.0%氯化钾+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LZ-1,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1.0%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LP-1,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1.0%三乙醇胺(温度稳定剂,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0.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杀菌剂,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0.02%氢氧化钠,以及余量水;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ZYT-A,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和有机铬交联剂(ZYT-B,吐哈井下技术作业公司),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
采用如下方法对TK432井进行调剖:
(1)试压及封隔器座封的工序。井口及高压管线试压80MPa,套压试压30MPa,各稳压5min,压力不降,不刺不漏,表明试压合格。然后,小排量0.35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正替线性胶座封封隔器,若套管不出液,表明封隔器正常座封。
(2)注砂测试的工序。以排量1-6m3/min向地层正注稠化前置液(0.35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待将排量提至6m3/min后,依照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按10%、15%、20%、25%台阶式递增的砂比注入塔河戈壁砂。砂进入地层后,如果泵压没有明显上升,表明砂比为25%的砂用稠化液能够携带进入地层。
(3)注入稠化前置液+前置段塞:在搅拌下,在配液罐配好稠化前置液(0.35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然后,采用2000型压裂车将稠化前置液通过带封隔器光管柱泵入地层,共注入稠化前置液100m3,注入最高压力为5.5MPa。其次,采用与上述稠化前置液相同的方法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携砂液80m3,同时陶粒按照砂比为5%注入,注入最高压力为12.4MPa。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增加砂比为10%注入陶粒,注入最高压力为19.5MPa。然后继续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增加砂比为15%注入陶粒,注入最高压力为27.5MPa。观察到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0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15%加入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0MPa以上时停止加入陶粒。
(4)注入稠化顶替液+主段塞:首先采用与上述稠化前置液相同的方法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液(0.35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60m3,其次,采用与上述稠化前置液相同的方法向地层中正挤稠化携砂液,同时塔河戈壁砂按照砂比10%注入,注入最高压力为35.4MPa。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增加砂比为15%注入塔河戈壁砂,注入最高压力为43.2MPa。按照上述相同方式台阶式递增砂比为20%、25%注入塔河戈壁砂,泵注压力为45.6-58.7MPa。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戈壁砂,注入最高压力为73.5MPa。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戈壁砂。戈壁砂共注入55m3。稠化携砂液与戈壁砂共注入410m3
(5)后置段塞:采用与上述稠化前置液相同的方法向地层中正挤交联携砂液50m3,同时按10%的砂比注入覆膜陶粒,最高泵注压力为75.5MPa。观察到爬坡压力保持小于8MPa,增加砂比为15%注入覆膜陶粒,最高泵注压力为76.8MPa。按照上述相同方式台阶式递增砂比为20%、25%注入覆膜陶粒,最高泵注压力为78.5Mpa。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覆膜陶粒。覆膜陶粒砂共注入10m3
(6)注入顶替液:采用与上述稠化前置液相同的方法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液60m3
(7)开始正常注水。
采用上述方法调剖后,日注200方注水压力达到2.5MPa,测井解释为主吸水层段5483-5894m。油井增油效果明显,含水下降,累计增油3212t。另外由于塔河砂本身所具有的孔隙型和可移动性,当调剖进行注水后,由于注水压力上升,注入水将调剖砂向前推移,使得砂子具有先井周调剖、然后逐渐向井间推移重新排列,堵部分大通道,使得水驱面积不断增大,水驱效率持续增加,所以油井产油稳定,可以长期有效。本发明采用“低砂比、阶梯增加砂比”的原则进行调剖,依据泵注压力控制砂比大小,即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在优选砂比范围内逐级递增砂比,避免了施工初期大砂比砂沉降引起的井筒堵塞,防止了地层被压开。另外,交联剂携砂粘度高,能够携带高达25%砂比的覆膜陶粒,使得提高了对优势水流通道的封堵效率,调整了吸液剖面。
综上所述,本发明调剖剂组合物和调剖方法具有适应性强、有效期长、强度大、成本低的特点,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Claims (15)

1.一种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括:
前置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5-15%砂比的陶粒;
主段塞用组分,包括:稠化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砂粒;以及
后置段塞用组分,包括:交联携砂液以及10-25%砂比的覆膜陶粒;其中,砂比是指砂粒的视体积与携砂液体积的百分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依照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台阶式递增砂比的方式在前置段塞用组分、主段塞用组分和后置段塞用组分中分别加入陶粒、砂粒和覆膜陶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稠化携砂液包括:0.30-0.40wt%增稠剂,0.08-0.12wt%杀菌剂,以及余量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7-9份交联剂;
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4-0.6%增稠剂+1.8-2.2%氯化钾+0.8-1.2%助排剂+0.8-1.2%破乳剂+0.8-1.2%温度稳定剂+0.08-0.12%杀菌剂+0.018-0.022%pH调节剂,以及余量水;
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8-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8份交联剂;
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5%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2.0%氯化钾+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1.0%三乙醇胺+0.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0.02%氢氧化钠,以及余量水;
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的真密度是1.50-1.60g/cm3,视密度是2.60-2.70g/cm3;所述砂粒的真密度是1.40-1.55g/cm3,视密度是2.60-2.75g/cm3;所述覆膜陶粒的真密度是1.35-1.45g/cm3,视密度是2.50-2.62g/cm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携砂调剖剂组合物,所述陶粒的粒径为380-830微米;所述砂粒的粒径为<212微米;所述覆膜陶粒的粒径为大于等于150微米。
8.一种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1)注入稠化前置液+前置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注入稠化前置液,然后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携砂液,同时将陶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5%台阶式递增到15%来加入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0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15%加入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0MPa以上时停止加入陶粒;
(2)注入稠化顶替液+主段塞:首先,向地层中注入稠化顶替液,然后,向地层中注入稠化携砂液,同时将砂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来加入砂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砂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砂粒;
(3)后置段塞:向地层中注入交联携砂液,同时将覆膜陶粒注入地层;其中,在爬坡压力小于8MPa时,使砂比由10%台阶式递增到25%来加入覆膜陶粒,直至爬坡压力增加到大于等于8MPa小于15MPa的范围时保持砂比在25%加入覆膜陶粒,爬坡压力达到15MPa以上时停止加入覆膜陶粒;以及
(4)注入稠化顶替液:向地层中注入稠化顶替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稠化前置液是0.30-0.40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所述稠化顶替液是0.30-0.40wt%的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稠化携砂液包括:0.30-0.40wt%增稠剂,0.08-0.12wt%杀菌剂,以及余量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交联携砂液包括:1000份交联携砂液主剂以及7-9份交联剂;
其中,以重量计,交联携砂液主剂包括:0.4-0.6%增稠剂+1.8-2.2%氯化钾+0.8-1.2%助排剂+0.8-1.2%破乳剂+0.8-1.2%温度稳定剂+0.08-0.12%杀菌剂+0.018-0.022%pH调节剂,以及余量水;
交联剂包括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其中有机锆交联剂和有机铬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8-1.2。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带封隔器光管柱实施工序(1)-(4)的注入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的真密度是1.50-1.60g/cm3,视密度是2.60-2.70g/cm3;所述砂粒的真密度是1.40-1.55g/cm3,视密度是2.60-2.75g/cm3;所述覆膜陶粒的真密度是1.35-1.45g/cm3,视密度是2.50-2.62g/cm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的粒径380-830微米;所述砂粒的粒径<212微米;所述覆膜陶粒的粒径大于等于150微米。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14所述的缝洞型油藏调剖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1)、(2)、(3)和(4)所注入的液体占注入地层总液体的体积比例分别为:工序(1)中,所述稠化前置液占10-20%;所述稠化携砂液和陶粒之和占5-15%;工序(2)中,所述稠化顶替液占6-10%,所述稠化携砂液和砂粒之和占40-60%;工序(3)中,所述交联携砂液和覆膜陶粒之和占5-8%;以及,工序(4)中,所述稠化顶替液占6-10%。
CN201210580423.6A 2012-12-27 2012-12-27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Active CN1030876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0423.6A CN103087699B (zh) 2012-12-27 2012-12-27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0423.6A CN103087699B (zh) 2012-12-27 2012-12-27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7699A CN103087699A (zh) 2013-05-08
CN103087699B true CN103087699B (zh) 2015-05-20

Family

ID=48200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0423.6A Active CN103087699B (zh) 2012-12-27 2012-12-27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876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5765B (zh) * 2015-02-16 2018-1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压裂液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压裂液
CN105985764B (zh) * 2015-02-16 2018-12-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压裂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023285A (zh) * 2017-05-16 2017-08-08 华美孚泰油气增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页岩气藏水力压裂加砂工艺
CN108625833B (zh) * 2018-04-26 2020-09-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道调整改善水驱的方法
CN109280543B (zh) * 2018-10-31 2020-09-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油溶性覆膜颗粒调流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205847B (zh) * 2020-01-18 2020-12-29 海兴县新源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油井压裂交联剂及其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49446A (zh) * 2020-07-20 2020-10-30 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 一种增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396735B (zh) * 2023-06-06 2023-09-05 新疆能通能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调剖剂及其超稠油井调剖堵封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5320A1 (en) * 2008-01-31 2010-10-06 Services Pétroliers Schlumberger Method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production
CN102251763A (zh) * 2011-06-03 2011-1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复合调驱采油方法
CN102606126A (zh) * 2012-03-27 2012-07-25 东方宝麟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裂缝性储层非平面网络裂缝压裂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5320A1 (en) * 2008-01-31 2010-10-06 Services Pétroliers Schlumberger Method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production
CN102251763A (zh) * 2011-06-03 2011-1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复合调驱采油方法
CN102606126A (zh) * 2012-03-27 2012-07-25 东方宝麟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裂缝性储层非平面网络裂缝压裂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7699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7699B (zh) 缝洞型油藏携砂调剖剂组合物及调剖方法
CN105298438B (zh) 多轮次聚合物凝胶深部精细调剖方法
Zaitoun et al. Water shutoff by 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 lessons from several field applications
CN103080469B (zh) 以用于增强裂缝网连通性的应力卸荷进行非常规气藏模拟的方法
CN104109528B (zh) 一种稳砂解堵酸化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62012B (zh) 一种提高水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CN105041261A (zh) 一种与堵水联作的压井修井方法
CN106194105B (zh) 堵剂深部投放调剖方法
US11136865B2 (e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and tertiary oil recovery 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CN103321606A (zh) 一种低渗裂缝性油藏油井堵水屏蔽方法
CN102146789B (zh) 深部调剖方法
CN101915079B (zh) 一种堵解一体化增产工艺
CN102051161B (zh) 稠油蒸汽吞吐深部封窜体系及其注入方法
Chang et al. The use of oil-soluble polymers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in hard to recover hydrocarbons reserves
WO2015038491A1 (en) Carbonate based slurry fracturing using solid acid for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CN110552656A (zh) 一种水淹井低渗层定点起裂的方法
CN108505982A (zh) 一种采用液体胶塞实现暂堵转向的老井重复压裂增产方法
Abdo et al. Field experience with floodwater diversion by complexed biopolymers
CN110118079A (zh) 一种高含蜡油层的压裂开采方法
Granata et al. New experience in ground treatment by permeation grouting
CN109852362A (zh) 一种聚驱后非均质油藏优势通道控制的双段塞调驱剂及其注入方法
Okeke et al. Simulation and economic screening of improved oil recovery methods with emphasis on injection profile control including waterflooding, polymer flooding and a thermally activated deep diverting gel
RU2490437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залежи углеводородного сырья
US20220065084A1 (en) Enhanced hydrocarbon recovery with electric current
CN204374032U (zh) 一种模拟不同油藏的深部调驱堵剂效果的填砂模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