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6623B -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6623B
CN103076623B CN201110328403.5A CN201110328403A CN103076623B CN 103076623 B CN103076623 B CN 103076623B CN 201110328403 A CN201110328403 A CN 201110328403A CN 103076623 B CN103076623 B CN 1030766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ck
prestack
road collection
orientation
offset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84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6623A (zh
Inventor
王世星
梁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32840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76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6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属于油气田勘探领域。所述方法首先针对实际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叠前地震道集,然后利用叠前方位共中心点地震道集开展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对叠加得到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开展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相干体计算,得到裂缝相干体,再对得到的裂缝相干体进行裂缝参数反演计算,进而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本发明首次将相干算法引入到叠前地震道集中,提供了一种识别层厚小于地震波长的地层内的断层的方法,可以使三维地震数据中的断裂或者裂缝更加清晰、明了、直观。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针对实际油气田勘探中存在的天然裂缝问题,利用叠前地震道集资料相干技术开展裂缝检测。
背景技术
天然裂缝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几乎每种储层、岩石类型以及深度都存在裂缝。确定这些裂缝以及识别裂缝的方向可以帮助勘探学家更好地理解储层。地下裂缝的尺寸是多种多样的,10米以下的小于地震级的裂缝是储层描述中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而确定最大裂缝密度区域或确定储层内这些裂缝的方位对于地球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自从相干体作为计算地震相干的一种地震资料的属性出现后,用地震相干检测裂缝的研究就开始了。地震相干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定量测量穿过一个不连续体的波形变化的手段;视倾角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测量穿过一个不连续体时的反射倾角/方位的变化的手段;振幅梯度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测量穿过一个不连续体时反射系数的变化的手段。
目前,利用地震相干技术识别裂缝的方法常常基于叠后的地震资料,而叠后地震资料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方位资料的缺失,所得到的相干计算裂缝的结果缺失了地震真实信息中的方位角,所得到的地震相干结果也是所有方位的裂缝信息平均后的结果,这对于地下发育的大断裂或者较大裂缝的发育和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某些尺度不大的裂缝而言,平均后的结果抹杀了其裂缝发育的方位走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在叠前地震道集记录的基础上使用相干技术,其在计算相邻道集相干能量的同时,也恰当的应用了叠前地震道集中保存的方位信息,不仅可以识别裂缝的发育走向,而且可以针对裂缝的方位信息进行有效的预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所述方法首先针对实际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叠前地震道集,然后利用叠前方位共中心点地震道集开展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对叠加得到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开展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相干体计算,得到裂缝相干体,再对得到的裂缝相干体进行裂缝参数反演计算,进而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叠前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②宏面元抽取及不同方位均匀道集的形成;
③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的形成;
④最大相干能量道集的选取;
⑤叠前方位叠加道集的相干计算;
⑥裂缝相干体的形成;
⑦基于裂缝相干体的裂缝参数反演,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这两种参数在数学和微观意义上就对应了裂缝发育方位和强度图;
最后,利用此裂缝发育方位与强度图来检测小于地震级的断层和裂缝。
具体来说,所述步骤①叠前地震资料的预处理是指针对前期的地震资料作保幅处理,包括道编辑、带通滤波、真振幅恢复、静校正、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地表振幅一致性补偿、叠前反褶积及动校正,得到动校正后的叠前地震道集。
所述步骤②宏面元抽取及不同方位均匀道集的形成是指通过扩大原共中心点面元的手段建立共中心点宏面元,具体如下:对于一个地震道来说是1×1,如果加上四周的两个道集,就是3×3,加上四周的四个道集,就是5×5,依此类推。
所述步骤③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的形成是这样实现的:
假设该地震工区均匀采集,一个共反射点的叠前地震道集的道数为N,选取的共中心点宏面元尺度为3×3,则该共反射点的共中心点宏面元道集的道数为9×N道,该9×N道地震数据均对应一个偏移距和一个方位角,因此得到一个9×N道的地震数据的偏移距-方位角分布图,在该图中观察到最大满方位角覆盖的偏移距范围,然后选取一定的方位角和偏移距间隔进行叠加,进而得到数量不等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
所述一定的方位角和偏移距间隔的理论参考值为:方位角是2°到5°,偏移距是50米到200米,实际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地震工区的叠前道集的分布状况进行修正。
所述步骤④最大相干能量道集选取具体如下:选取某共反射点为计算点,通过步骤③计算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通过计算以该共反射点为中心点内其他共反射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然后以80°-100°的方位差异选取至少两个相邻共反射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作为最大相干能量道集。
所述步骤⑤叠前方位叠加道集的相干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对步骤④选取得到的最大相干能量道集进行相干计算,然后再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叠加平均,得到该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
所述步骤⑥裂缝相干体的形成是这样实现的:对整个三维地震工区内的每个共反射点重复步骤②、③、④和⑤,得到所有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所述所有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构成了整个地震工区基于叠前地震道集的最大能量相干数据体,即为整个三维地震工区的裂缝相干体。
所述步骤⑦基于裂缝相干体的裂缝参数反演是这样实现的:针对步骤⑥形成的裂缝相干体,利用基于HTI的裂缝参数反演原理开展反演计算,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是在叠前分方位角空间内计算相干,而不是在叠后全方位空间内计算;本发明首次将相干算法引入到叠前地震道集中,是在道集没有叠加之前的地震数据上进行计算的,通过不同偏移距与方位之间的道集相干计算提供了一种识别较小尺度断层或者裂缝的方法,可以使三维地震数据中的断裂或者裂缝更加清晰、明了、直观;
(2)本发明涉及的相干计算充分利用了目前宽方位地震采集道集所得到的偏移距以及方位信息,相比叠后地震数据得到的相干体,具有更丰富的裂缝发育信息,并且通过后期不同尺度裂缝之间的融合,可以得到工区范围内直观、清晰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强度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是利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某油田某区裂缝发育预测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9点宏面元偏移距方位角叠前道集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技术原理
①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相干计算原理
在地震三维偏移体(即偏移成像)中,取相邻J个道N个样点组成一个地震子体构成矩阵D(即用矩阵D来表示地震子体):
D中每列代表一个有N个样点的地震道(第j道),每行为J道中同一个时间样点(第n个样点),dnJ即为每j道的第n个样点。(1)式的展开式为(2)式:
d n d n T = d n 1 d n 2 . . . d nJ [ d n 1 d n 2 . . . d nJ ] = d n 1 2 d n 1 d n 2 . . . d n 1 d nJ d n 2 d n 1 d n 2 2 . . . d n 2 d nJ . . . . . . . . . . . . d nJ d n 1 d nJ d n 2 . . . d nJ 2 - - - ( 2 )
现在的焦点是这J个道的相关性问题,哪些是独立的(非相似)变量,哪些是线性相关的(相似)变量。J维变量的正交关系在数学上可用协方差矩阵来表示,其秩与自由度有关。故矩阵D的协方差矩阵C可用下述方法来表示,记D的第n行为dn T=[dn1dn2...dnJ]在均值为零的条件下n样点的协方差矩阵C为式(5)。
如果dn为非零向量,则(2)式是一个半正定对称一秩阵,dndnT只有一个非零本征值。全部样点的协方差矩阵DTD可看成是N个一次阵之和,最多只有N(或Min(N,J))个秩,(2)式的协方差计算为(3)式:
C J × J = D J × N T D N × J = Σ n = 1 N d n d n T
= Σ n = 1 N d n 1 2 Σ n = 1 N d n 1 d n 2 . . . Σ n = 1 N d n 1 d nJ Σ n = 1 N d n 1 d n 2 Σ n = 1 N d n 2 2 . . . Σ n = 1 N d n 2 d nJ . . . . . . . . . . . . Σ n = 1 N d n 1 d nJ Σ n = 1 N d n 2 d nJ . . . Σ n = 1 N d nJ 2 - - - ( 3 )
协方差矩阵C是一个对称矩阵C,它的秩由(3)式正本征值的数目来确定,而协方差矩阵C的本征值的数目及相对大小决定了地震数据子体中有多少个自由度,及其每个自由度在总体能量中的相对地位,因此最大本征值及最大本征值在整体中所占有的份额,就是该子体中变化量(相似性)的定量描述,据此可定义相干系数为:
E c = max ( λ i ) Σ i λ i = max ( λ i ) Tr ( C ) = max ( λ i ) Σ i = 1 N c ii - - - ( 4 )
式中Tr(C)为矩阵C的迹,λi为C的本征值,由矩阵的特征分析可知:
T r ( C ) = Σ j = 1 J λ j = Σ j = 1 J C jj = Σ j = 1 J Σ n = 1 N d nj 2
即Tr(C)表示选定的整个数据子体的总能量,本征值个数表示子体中独立变量的个数,本征值大小表示占据子体的多少份额(地位),最大本征值为max(λi)表示该子体起主导作用的变量。由于C也是一个半正定对称矩阵,故所有本征值λi≥0,0≤λi≤∑λj,因而满足0≤Ec≤1,表示主导变量占总变量的百分数,即相似(或非相似)部分占整个子体的比例或相关因子。
假定所有道均相同的水平反射,此时D可用任一行样点d(不为0)的比例变换来表示其它各行上的样点,不失一般性假定d1 T=[a a...a],a≠0,则dn T=kn[aa...a]=kn d1,n=2,3,...N。同时各行dn T的协方差矩阵dn dn T及总子体协方差矩阵C为:
d n d n T = ( k n d 1 ) ( k n d 1 T ) = k n 2 d 1 d 1 T - - - ( 5 )
C = D T D = Σ n = 1 N d n d n T = ( 1 + k 2 2 + . . . + k N 2 ) d 1 d 1 T
由于d1d1 T为一秩阵,故C也为只有一个本征值的一秩阵。即当所有道的波形均相同时,Ec=λ11=1,相似性最好;随着各道波形变化,自由变量逐渐增加,能量向各个本征值分散,故Ec随之降低,反映子体的相似性变差。
②基于HTI的裂缝参数反演原理
国外文献发表了许多基于两类弱各向异性介质(HTI具有水平对称轴和VTI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为基础的与方位角和入射角θ有关的AVO反射系数公式,Wright(1986)反射系数方程为:
·均匀介质下入射角θ时:
R ( θ ) = R ( 0 ) + 1 2 { Δ V P V P - ( 2 V s V P ) 2 · ΔG G } sin 2 θ - - - ( 6 )
R ( 0 ) = 2 Z ‾
式中Z、ΔZ为上下介质平均波阻抗及差值,Vp、VS、ΔVp、ΔVS为上下介质纵横波速度及差值。
·方位各向异性介质时,具有水平对称轴条件下方程为:
式中G=ρVS 2,ΔG为上下介质平均垂直剪切模量差值,Δω,Δγ分别为横波分裂参数及Thomsen各向异性系数差值。
许多(7)式类似的与方位角和入射角θ有关的AVO反射系数表达式都可间接转化为固定入射角(也即固定偏移距)或固定方位角下简便的振幅、AVO属性等随方位变化的一般关系。例如,由三角替代由7式可得:
由(7)式和(8)式,亦即:
A ( θ ) = R ( θ ) + 1 4 ( Δr + 4 V S V P Δω ) S in 2 θ
B ( θ ) = [ 1 4 ( Δr + 4 V S V P Δω ) Sin 2 θ ]
其中:
(9)式表示固定入射角(也即固定偏移距)上振幅随方位的变化,(10)式则为沿固定方位角下的Shuey AVO近似式。
由于方位-炮检距的分布在现行的线束状观测采集中可能达不到均匀分布的要求,外加叠前资料中噪音的影响,必须寻求更加稳键的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CDP位置,如果有多个方位角(大于3个)的资料,确定裂缝取向就变成一个超定问题。定义裂缝方位角自北按顺时针方向计算,接着按顺时针方向分选各观测方位地震道集(部分迭置段可选做滑动处理)αi(i=1,2,...,N),则(10)式在方位角αi处的反射振幅vi就为:
当N>3时上述方程变成一个超定方程。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及A、B值:
对(12)式进行解方程计算,可以得到最终的反演结果。
作为时间函数的A、B和其中B/A表示去除基质反射后裂缝相对发育强度,表示该点裂缝发育的总体平均方位。
(2)技术实现步骤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
①叠前地震资料的预处理,主要针对前期的常规地震保幅处理工作
资料的预处理主要针对前期的常规地震保幅处理工作,主要包括道编辑、带通滤波、真振幅恢复、静校正、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地表振幅一致性补偿、叠前反褶积及动校正等。
②宏面元抽取及不同方位均匀道集的形成
该步骤主要为了考虑实际地震资料的叠前道集由于采集系统和成本,在叠前时差提取时,总是存在着方位和偏移距不足的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相邻道间信噪比,避免炮检分布不匀带来的弊端,并保证在不同方位上有足够密度的不同炮检距道集分布、较一致的叠加次数,通过扩大原CMP(共中心点)面元的手段建立CMP宏面元(一般为3×3或者5×5)(对于一个地震道来说就是1×1,如果加上四周的两个道集,就是3×3,加上四周的四个道集,就是5×5依次类推)。通过该方法可以对炮、检相邻的道进行部分叠加(可以选择分方位或者分偏移距叠加,具体的方位大小、偏移距大小、以及方位和偏移距的间隔根据实际地震资料有所不同)提高叠前资料信噪比,能够增强有效信号能量,并保证不同方位叠加次数基本一致。
③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的形成
假如该地震工区均匀采集,一个CDP点(共反射点)的叠前地震道集的道数为N,选取的宏面元尺度为3×3,则该CDP点的宏面元(就是通过步骤2获得的CMP宏面元)道集道数为9×N道,该9×N道地震数据均对应一个偏移距和一个方位角,因此可以得到一个9×N道的地震数据的偏移距-方位角分布图,如图3所示,在该图中,可以观察到最大满方位角覆盖的偏移距范围,因此通过选取一定的方位角和偏移距间隔(方位角大概为2°到5°,偏移距为50到200米)进行叠加(可以选择分方位或者分偏移距叠加,具体的方位大小、偏移距大小、以及方位和偏移距的间隔根据实际地震资料有所不同),进而得到数量不等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不同方位均匀道集与分方位分偏移距道集是两个概念,不同方位的均匀道集仅仅是在不同方位里面做到尽可能的均匀,但是在各个偏移距上经常是不等的,步骤3主要是在不同偏移距上又做了一次匀化。
④最大相干能量道集选取
选取某CDP为计算点,通过步骤③计算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通过计算以该CDP点为中心点内其他CDP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通过裂缝发育的正演模拟原理可以得知:在垂直于裂缝发育方向的地震道集的振幅能量变化最剧烈,因此,可以以90°左右(80°-100°)的方位差异选取两个相邻CDP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进行下一步骤的相干计算,注意选取的最大相干能量的道集数不唯一(由于地震资料方位和偏移距的不足,相隔90°计算的最大相干能量道集不一定落在了能量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有可能是相邻的几个地震道的计算结果都比较大,所以可以选择相邻几组相干能量计算结果最大的道集,其结果不唯一,在步骤5中,把这几组相干能量计算结果最大的道集进行叠加即为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
⑤叠前方位叠加道集的相干计算
通过步骤④的选取方位,开展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之间的相干计算,相干计算的原理为上述技术原理中利用本征值相干的相干体计算方法(公式(1)到公式(5)),它的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参与计算的道集相互关系信息风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信噪比。而且不同级次的数据连续或者错断,也表达了不同规模的多级断裂和裂缝的展布。
⑥裂缝相干体的形成
通过整个3D地震工区的每个CDP点循环计算步骤②③④⑤,可以得到整个地震工区基于叠前地震道集的最大能量相干数据体。裂缝相干体是整个工区计算结果(或者说储层预测中)的一种较为通用的称呼,利用叠后地震资料也可以计算得到,但是最大能量相干数据体只能从叠前地震道集中获取。
⑦基于裂缝相干体的裂缝参数反演
针对步骤⑥形成的裂缝相干体,利用技术原理中的“基于HTI的裂缝参数反演原理”中的公式(9)和公式(10)开展反演计算,计算结果可以得到裂缝参数的发育方位和发育密度。
图2给出了利用本发明方法对某油田某裂缝型储层发育区预测的结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清晰地预测出了裂缝储层的整体发育情况,经过与井中的FMI成像对比分析,吻合率较好。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8)

1.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首先针对实际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叠前地震道集,然后利用叠前方位共中心点地震道集开展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对叠加得到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开展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相干体计算,得到裂缝相干体,再对得到的裂缝相干体进行裂缝参数反演计算,进而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叠前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②宏面元抽取及不同方位均匀道集的形成;
③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的形成;
④最大相干能量道集的选取;
⑤叠前方位叠加道集的相干计算;
⑥裂缝相干体的形成;
⑦基于裂缝相干体的裂缝参数反演,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这两种参数在数学和微观意义上就对应了裂缝发育方位和强度图;
最后,利用此裂缝发育方位与强度图来检测小于地震级的断层和裂缝;
所述步骤④最大相干能量道集选取具体如下:选取某共反射点为计算点,通过步骤③计算得到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再通过计算以该共反射点为中心点内其他共反射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然后以80°-100°的方位差异选取至少两个相邻共反射点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作为最大相干能量道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①叠前地震资料的预处理是指针对前期的地震资料作保幅处理,包括道编辑、带通滤波、真振幅恢复、静校正、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地表振幅一致性补偿、叠前反褶积及动校正,得到动校正后的叠前地震道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②宏面元抽取及不同方位均匀道集的形成是指通过扩大原共中心点面元的手段建立共中心点宏面元,具体如下:对于一个地震道来说是1×1,如果加上四周的两个道集,就是3×3,加上四周的四个道集,就是5×5,依此类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③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的形成是这样实现的:
假设该地震工区均匀采集,一个共反射点的叠前地震道集的道数为N,选取的共中心点宏面元尺度为3×3,则该共反射点的共中心点宏面元道集的道数为9×N道,该9×N道地震数据均对应一个偏移距和一个方位角,因此得到一个9×N道的地震数据的偏移距-方位角分布图,在该图中观察到最大满方位角覆盖的偏移距范围,然后选取一定的方位角和偏移距间隔进行叠加,进而得到数量不等的分方位分偏移距叠加道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的方位角和偏移距间隔的理论参考值为:方位角是2°到5°,偏移距是50米到200米,实际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地震工区的叠前道集的分布状况进行修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⑤叠前方位叠加道集的相干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对步骤④选取得到的最大相干能量道集进行相干计算,然后再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叠加平均,得到该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⑥裂缝相干体的形成是这样实现的:对整个三维地震工区内的每个共反射点重复步骤②、③、④和⑤,得到所有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所述所有共反射点的最大相干能量叠加道集构成了整个地震工区基于叠前地震道集的最大能量相干数据体,即为整个三维地震工区的裂缝相干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⑦基于裂缝相干体的裂缝参数反演是这样实现的:针对步骤⑥形成的裂缝相干体,利用基于HTI的裂缝参数反演原理开展反演计算,得到最终的裂缝发育方位与发育强度。
CN201110328403.5A 2011-10-25 2011-10-25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Active CN103076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8403.5A CN103076623B (zh) 2011-10-25 2011-10-25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8403.5A CN103076623B (zh) 2011-10-25 2011-10-25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6623A CN103076623A (zh) 2013-05-01
CN103076623B true CN103076623B (zh) 2015-07-22

Family

ID=4815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8403.5A Active CN103076623B (zh) 2011-10-25 2011-10-25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766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53468A1 (en) * 2013-12-03 2015-06-04 Chevron U.S.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subsurface discontinuities from seismic data
CN103760599B (zh) * 2014-01-02 2016-08-3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微小断层检测方法及断层检测装置
CN103713321B (zh) * 2014-01-08 2015-04-22 王招明 基于纵波频率依赖方位avo的裂缝流体类型识别方法
CN104181587B (zh) * 2014-08-06 2017-03-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数据振幅谱的相干值获取方法及系统
CN105445787B (zh) * 2014-08-11 2017-10-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最优方位子体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
CN104216013B (zh) * 2014-09-01 2016-12-07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宽方位角资料的c3相干体的方法
CN105572732A (zh) * 2014-10-08 2016-05-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属性变化率逐次晋级的裂缝发育带检测方法
CN104316965B (zh) * 2014-10-29 2017-02-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裂缝方位和强度的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4820237B (zh) * 2015-04-30 2017-04-05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计算地层的方差体的方法
CN106569264B (zh) * 2015-10-12 2018-11-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面元约束反演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03917B (zh) * 2015-10-30 2018-1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裂缝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7300717B (zh) * 2016-04-15 2019-06-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空间的方位偏移距道集匀化的方法
CN106443775B (zh) * 2016-05-25 2018-09-28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高分辨率转换波裂缝预测方法
CN107728214B (zh) * 2016-08-11 2019-04-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裂缝预测方法
CN108957530B (zh) * 2018-05-23 2019-08-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地震相干体切片的裂缝自动检测方法
CN109100803B (zh) * 2018-08-01 2020-07-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微断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581485A (zh) * 2018-12-04 2019-04-05 成都捷科思石油天然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直接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上进行自动裂缝检测的方法
CN112649853B (zh) * 2019-10-10 2023-08-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叠后数据的裂缝参数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1399056B (zh) * 2020-04-29 2020-12-0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划分方位角滤波预测裂缝强度的方法
CN111948709B (zh) * 2020-07-30 2021-08-0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裂带结构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114417B (zh) * 2020-08-25 2024-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4114408B (zh) * 2020-08-27 2023-12-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
CN114137613B (zh) * 2020-09-03 2024-05-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层断裂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14002738B (zh) * 2021-11-02 2023-08-15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高角度断裂约束的叠前裂缝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21A (zh) * 2010-10-27 2011-04-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储层预测中叠前裂缝的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21A (zh) * 2010-10-27 2011-04-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储层预测中叠前裂缝的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叠前相干方法及裂缝检测;王世星;《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1010;第206页 *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叠前地震预测技术应用;邓道静;《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0425;第32卷(第2期);第133-136页 *
蒋录全,等译.利用各种地震方法检测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裂缝.《石油物探译丛》.2000,(第1期),60-71页. *
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纵波地震方法技术研究;杨勤勇;《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20061015(第10期);第45-47,53-6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6623A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6623B (zh) 一种基于叠前相干的裂缝检测方法
EP3635445B1 (en) Detecting sub-terranean structures
Regone et al. Geologic model building in SEAM Phase II—Land seismic challenges
Wang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s on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CN104280775B (zh) 一种基于全波形矢量偏移叠加的微地震监测定位方法
CN102213769A (zh) 一种利用三维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确定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
CN104678434A (zh) 一种预测储层裂缝发育参数的方法
GB2304897A (en) Applying static corrections to seismic shear-wave reflection data
Pussak et al. Improved 3D seismic attribute mapping by CRS stacking instead of NMO stacking: Application to a geothermal reservoir in the Polish Basin
Tselentis et al. High-resolution passive seismic tomography for 3D velocity, Poisson’s ratio ν, and P-wave quality QP in the Delvina hydrocarbon field, southern Albania
CN111025389A (zh) 多尺度相干降维融合的裂缝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2879815B (zh) 基于空间型灰度伴随矩阵的结构性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CN105445787A (zh) 一种最优方位子体相干的裂缝预测方法
Chen et al. Using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and MAPS for high 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identification in Hangzhou urban area
Bar et al.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reveals layered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southern Peru and northern Bolivia
US20120269035A1 (en) Evaluating Prospects from P-Wave Seismic Data Using S-Wave Vertical Shear Profile Data
Yaskevich et al. Processing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ata, considering seismic anisotropy of rocks
Civgin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Central Anatolia (Turkey) using receiver functions
CN108375794B (zh) 基于对称观测的vsp缝洞绕射成像技术方法
CN104820237A (zh) 计算地层的方差体的方法
Liang et al. A review of the wave gradiometry method for seismic imaging
Heilmann CRS-stack-based seismic reflection imaging for land data in time and depth domains
CN104166162B (zh) 基于迭代三参数小波变换的缝洞发育带检测方法
Andrews et al. Shear-wave splitting analysis of downhole microseismic data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Pouce Coupe, Alberta
Cooley et al. Fracture control of P-wave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a Laramide basement-cored anticline at Casper arch, Wyoming: Insights from correlations with surface analogs and curvature analy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