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1432A - 管束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管束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1432A
CN103071432A CN2012105858611A CN201210585861A CN103071432A CN 103071432 A CN103071432 A CN 103071432A CN 2012105858611 A CN2012105858611 A CN 2012105858611A CN 201210585861 A CN201210585861 A CN 201210585861A CN 103071432 A CN103071432 A CN 103071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phore
circular passage
pump
reversion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58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1432B (zh
Inventor
M·莱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N Energy Solutions SE
Original Assignee
MAN Diesel and Turbo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 Diesel and Turbo SE filed Critical MAN Diesel and Turbo SE
Publication of CN103071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1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1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1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8/00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 B01J8/02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 B01J8/06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in tube reactors; the solid particles being arranged in tubes
    • B01J8/067Heating or cooling the rea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08/00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articles; Reactors therefor
    • B01J2208/00008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B01J2208/0001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08/00106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 exchange
    • B01J2208/00168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 exchange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outside the bed of solid particles
    • B01J2208/00212Plates; Jackets;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08/00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articles; Reactors therefor
    • B01J2208/00008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B01J2208/0001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08/00106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 exchange
    • B01J2208/00168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 exchange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outside the bed of solid particles
    • B01J2208/00212Plates; Jackets; Cylinders
    • B01J2208/00221Plates; Jackets; Cylinders comprising baffles for guid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束反应器,其用于催化的气相反应,其带有:成束的反应管,其被柱形的反应器罩包围,反应器罩构造罩腔,在其中反应管被载热体环流,其中,反应管被反应气体流过;此外带有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其相应在柱体的端部区域中包围反应器罩且经由大量罩口与反应器罩处于流动连接,其中,至少回行环形通道没有子通道;并且带有外置的泵,其进口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而其出口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处并且其使载热体在通过前行环形通道、罩腔和回行环形通道的回路中循环,提出该措施,通过其支持载热体流动通过泵的优化,其使能够提高外置的泵的效率。

Description

管束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催化的气相反应的管束反应器(Rohrbuendelreaktor),其带有:成束的反应管,其被柱形的反应器罩包围,反应器罩构造罩腔(Mantelraum),在其中,反应管被载热体环流,其中,反应管被反应气体流过;此外带有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Vorlaufringkanal)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Ruecklaufringkanal),其相应在柱体的终端区域中包围反应器罩且经由大量罩口(Manteloeffnung)与罩腔处于流动连接,其中,至少回行环形通道没有子通道(Unterkanal);并且带有外置的泵,其进口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而其出口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并且其使载热体在通过前行环形通道、罩腔和回行环形通道的回路(Kreislauf)中循环(umwaelzen)。
背景技术
管束反应器是固定床反应器,其提供在在固定床中反应的过程混合气或反应气体与分离的载热体之间造成热交换的可能性。在此,还反应原则上既可以是吸热的又可以是放热的。固定床(主要是颗粒催化剂)位于通常竖直布置的反应管束的管(反应管)中,其两端密封地固定在管底(Rohrboden)中并且其在围绕管束的反应器罩内被载热体环绕冲刷(umspuellen)。过程混合气经由跨越相关的管底的反应器帽输送给反应管且同样经由跨越另一管底的反应器帽从反应管导出。载热体(通常是盐浴(Salzbad))利用一个或多个泵来循环并且由一个或多个换热器根据反应过程的类型来加热或冷却。它通常由包围反应器罩的环形通道(其位于管底附近且其经由大量罩口与罩内部(下面也称为罩腔)处于连接中)输送给反应器内部或从其中导出。泵以及换热器通常处于反应器罩之外。
为了对于反应器的全部管(一个现代的管束反应器可包含直至30000个管或更多)在统一的反应过程和因此反应产物的高的产出(Ausbeute)和良好的选择性的兴趣下保持尽可能相同的温度曲线,重要的是在每个垂直于反应管的平面中将载热体在温度和流动状态方面的差别保持得尽可能小。
对于在反应器内部中的均匀的热传导的前提是在反应器周缘上流入反应器中的和从反应器流出的相同的体积流。这通常由此来达到,即在环形通道与反应器内部之间的罩口对应于相应当地存在的流动压力在反应器周缘上具有不同的通过横截面。
为了提供关于通过冷却器的载热体-体积流的恒定的运行条件,文件DE 1963394A提出一种反应器系统,在其中在换热器的壳体中设置有可调节的旁路,其根据冷却需求将或多或少的载热体导引至传热面。通过冷却器的总体积流由此被保持恒定。在一实施例中,泵和换热器布置在反应器的相对的侧面处。在该布置中,从换热器导出的载热体被引导至置于上面的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在那里它划分到两个环形通道半部上且在流动路径的走向中与从反应器的罩口离开的加热的载热体流汇合。在环形通道的端部处,这两个载热体流汇合且被引导至泵。其将载热体总流输送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中,在那里其又分配到两个环形通道半部上且经由罩口流入反应器中。在环形通道半部的另一下游端处,载热体的一部分又被引回到换热器中。未设置有用于混合来自反应器和来自换热器的载热体流的特别的装置。混匀主要通过泵实现,载热体以高的涡流度(也就是说带有众多的和/或伸展的旋涡区)流过泵。然而,高的涡流度降低了泵的效率且要求越来越多的泵功率。
对于带有相应大的必需的泵功率的反应器,文件DE 3409159A1提出了将泵功率划分到两个泵上,其在相对的部位处被联接到环形通道处。由此减小最大输送路径
Figure BSA00000832970000021
且大大减少功率需求。换热器应被对称地布置在两个泵之间且与两个环形通道相连接。换热器的回流可经由控制元件(Stellglied)调整,以便能够调节反应器的两侧的温度。此处也未设置有特别的混合装置。混匀在此也主要通过这两个泵实现。
(多个)泵和换热器可被布置到不同类型的反应器上。因此在文件WO 2004/052525A1中说明了一种反应器,在其中泵和换热器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实施例显示了带有180°错位和90°错位的布置。在此通过弯曲的导向板支持载热体从入口通道均匀地流入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中且从那里到反应器内部中。此外为了补充在(多个)泵中的混匀,提出将混合器布置在到前行环形通道中的进口之前或在该通道内。混合器实施为格栅或混合室。
在带有泵与换热器的180°的错位的布置中的流动引导与如在文件DE 1963394A中所说明的相同。在带有90°错位的布置中,在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中此外存在用于控制载热体流到反应器内部中和到换热器中的隔板(Trennblech)。
文件DE 10137768A1对于这样的反应器确定,在反应器中载热体的混合在其流动横截面上仅以非常受限的程度发生。如果追求带有高效率的循环泵,泵的混合效果还是不足。将来自反应器和来自换热器的不一样调温的载热体流还在进入泵中之前很大程度上混合被视为必需。提出将从反应器中通过罩口导出的载热体就在其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之后与来自外置的换热器的载热体一起在安装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的混合通道中混合。借助于同样安装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的分配器通道将来自换热器的载热体划分成大量细的单射流(Einzelstrahl),其被均匀地分配和混合到通过罩口而来的载热体-部分流(Teilstrom)中。
应用于使载热体循环的泵具有在相对小的扬程下使大的体积流循环的任务。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要求,尽可能简单地来实施泵,也就是说它由柱形的泵壳体构成且相应于任务被装备有轴向转动轮(Axiallaufrad)。如在文件DE 10137768A1的图4中所示,泵通常被布置在上环形通道与下环形通道之间。然而由于载热体的高温,追求将泵的尽可能多的部分和驱动马达布置在载热体系统之外。如果仅转动轮与载热体接触,则因此是理想的。然而这引起驱动马达与泵的转动轮之间的长的连接轴。为了确保少振动的运行,轴必须被合适地支承,优选地不与载热体接触。因此转动轮的活动的支承是必需的。为了保持与关键的转速的足够的距离,轴必须相应刚性地来实施。连接轴的活动部分由于费用和结构空间原因因此应尽可能短。然而对此需要特别的结构措施。
从文件JP 59138794A已知一种在该方面的结构,根据其,待输送的液体经历一种简单的流动返回(Stroemungsumkehr)。该结构具有带有泵导管和壳体(其包围泵导管)的泵。液体经由在壳体的下部中的开口流入壳体中,然后在壳体的内壁与泵导管的外壁之间的区域中向上、经由在泵导管的上部区域中的开口流入泵导管的内腔中,从上向下流过它并经由在泵导管的下部区域中的开口流出。因此可实现短的活动轴,因为可独立于环形通道的几何形状来选择转动轮的位置。
文件DE 10127365A1是带有双重的流动返回的文件JP 59138794A的一改进方案。此处载热体在另一流动通道中转向之后被向上引导到反应器的上环形通道中。由此可实现在反应器管束中从上向下的流动返回。
在文件WO 2004/052526A1中公开了一种带有泵且带有至换热器的旁路的反应器。在一实施方案(在其中换热器布置在至反应器的支路中)中,来自换热器的载热体首先在外部的混合器中被与来自反应器的罩腔的加热的载热体混合且接下来被供给给泵。混合器的结构上的实施方案未详细来说明。也没有提出关于罩腔和换热器的部分流的汇合的结构上的实施方案。
在另一实施形式中,说明了一种带有相对短的反应区的二区反应器,在其中泵和换热器布置在反应器周缘处的不同部位处。这两个反应区的泵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优选地在上区的区域中。由此可缩短泵轴且提高运行可靠性。该结构引起相应的转向通道,以便将载热体引导到环形通道的所希望的部位处。设想泵与环形通道之间的连接通道的不同可能性。此外示出了一种注射器泵,其提高在泵的进口区域中的压力且因此改善在功率强的泵中的气穴特性(Kavitationsverhalten)。
例如从文件DE 2245442A已知一种混合装置。在那里说明了一种用于支持涡流产生的涡旋混合器(Drallmischer)。该装置由大量扭转的条形元件(其可以以不同的组合平行地且在流动方向上相继地布置)构成。彼此相继的元件的旋转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对于混合所需的能量通过流过该装置的液体的运动来获得。
用于引导载热体通过反应器系统的已知的解决方案首先研究各个体积流的量的影响。如果不同温度的载热体流被汇合在一起,则暗指由此出发,即其即使在没有附加的装置的情况下也充分地相互混合或者循环泵引起该混合。这实际上对于效率优化的(也就是说流动优化的、少涡流的)泵不是如在文件DE 10137768A1中所说明的情况。
文件DE 10137768A1提出了一种还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的混合装置。然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非常复杂,因为来自换热器的冷却的载热体流必须被均匀地分配在环形通道的行程上。这要求带有相应地匹配的开口的附加的分配器通道。此外分配器通道和联接的混合通道产生高的压力损失,这在换热器中导致了不希望的倒流(Rueckstau)。此外沿着流动路径引起子通道之间不希望的热传导。
如在文件WO 2004/052526A1中所提出的,在到泵中的入口之前的外部的混合器带来提高的空间需求。然而出于紧凑的结构方式的原因,通常追求尽可能靠近反应器布置泵。这与混合器的空间需求相冲突。
为了获得高的泵效率,不仅至其的流动优化的少涡流的入口和通过泵转动轮的通路是重要的,而且在转动轮的压力侧上的同样流动优化的流动通道也是重要的,因为否则(如在文件DE 10137768A1或WO 2004/052526A1中那样)达不到原本可获得的效率或必须以在其它部位处的提高的耗费来平衡所产生的效率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如此构造开头所提及的类型的管束反应器,使得能够更经济地提高泵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1和13的管束反应器来实现。
通过其通过合适的结构上的构造来支持对于通过泵的载热体流动的效率提高必需的优化,根据本发明的管束反应器使能够提高其外置的泵的效率。
由此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解决方案通过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的特别的构造(利用其极其成本有利地实现从罩腔离开的载热体与从主换热器回流的载热体(其彼此间具有通常20K至100K的温度差)的有效的混匀)来补偿在流动优化的泵中的混合效果的降低。在此,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在其完整的长度上且在其完整的横截面上构造为旋转混合器,其中,将换热器在其联接部位处的整个回流(其划分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上)导入完整的环形通道横截面中。为了获得从换热器中的载热体回流与从罩腔通过罩口进入的载热体-部分流的快速的且完全的混匀,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的每个区段具有至少两个装置,利用其将回行流置于围绕环形通道区段的纵轴线的转动中。这些装置沿着环形通道区段分布地来布置,使得回行流在其进入环形通道区段中之后不久就被置于转动中且直至就在与来自另一环形通道区段的载热体流在从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的出口处、也就是说在至外置的泵的入口处相遇之前保持旋转。因此确保回行流与从罩口横向于旋转的回行流离开的部分流的快速和完全的混匀。彼此成比例地在两个环形通道区段中的稳定的混匀(也就是说在混匀的载热体流中相同的温度)由此来确保,即从主换热器导入环形通道区段中的区段载热体流彼此间的量比(Mengenverhaeltnis)相应于这两个环形通道区段彼此间的长度比。罩口根据类型和尺寸构造成使得载热体流在周缘上均匀分布地从罩腔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当它进入外置的泵时,来自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的载热体总流因此在其整个横截面上完全地且稳定地混匀,从而在那里不必再发生混合。因此,泵可仅进行流动优化,也就是不考虑任何仍待获得的混合效果。这样的高功率泵的使用又使能够以仅仅一个泵使反应器运转。
在根据权利要求11的解决方案中,泵中降低的混合效果通过第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其包围泵壳体的同心的、轴向指向上的区域且经由大量分布在泵壳体的周缘上的开口与至螺旋桨或转动轮的入口处于流动连接且主换热器的出口联接到其处,代替根据权利要求1的解决方案联接到包围罩腔的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来补偿。泵壳体在至螺旋桨的进口区域中的同心的、轴向指向上的区域引起螺旋桨的旋转对称的入流(Anstroemung)。其利用包围该区域的第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被用于将回行流从主换热器在进口区域的整个周缘上分布地配量给载热体流,其经由第一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来自罩腔且在进口区域中(也就是说同样在进口区域的整个周缘上)旋转对称地分布。由此以简单的方法已通过配量的构造来获得从罩腔离开的载热体与换热器回流的有效的很大程度的混匀,从而不再需要直至进入螺旋桨中的长的流动路径用于充分的混匀。由此螺旋桨区域又可仅构造用于载热体流动(也就是说泵效率)的优化。
作为另一解决方案,权利要求13提出通过载热体流动的转向区域的特别的构造将载热体在螺旋桨的压力侧上的流动从竖直优化成水平且在此同时降低用于制造转向区域的费用。通过转向区域的壁仅由两个柱体(其中的一个在流动方向上竖直地而另一个垂直于载热体的流动方向水平地伸延)的交截(Verschneidung)形成,一方面获得载热体的极其少涡流的转向,因为无死角(也就是说没有死水区)产生且避免了尖锐的转向和突然的横截面扩展。另一方面,使由简单的、成本有利的构件的生产成为可能。该少涡流的转向本身已是流动的优化且引起泵效率的提高。此外,但是它也还使在上游区域中的另一流动优化成为可能,因为其不再被在转向区域中产生的带有广泛的涡流区的流动破坏。
优选地,在根据权利要求1的管束反应器中,主换热器的出口通过联接通道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且在该联接通道中布置有用于将换热器回流按比例划分到这两个环形通道区段上的装置。由此,可由这样的装置使回行环形通道畅通(除了用于将回行环形通道分成两个环形通道区段的间隔壁之外),使得在环形通道区段中可仅布置有用于产生旋转的装置且其也可就靠近联接部位来布置。此外,联接通道本身的影响也可通过联接通道中的相应的装置又被平衡。
在此例如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从主换热器的出口至两个区段联接部位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彼此可相偏差,并且划分装置在联接通道中的构造和/或布置也可平衡这些偏差。当联接通道例如构造成弧形使得径向在内的流动路径比径向在外的流动路径更短时,主换热器可尽可能靠近反应器罩的外侧来装配,由此一方面减少结构空间需求而另一方面可更简单地来构造主换热器支撑在反应器罩处的支撑部。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至少一个副换热器联接到主换热器处且每个副换热器的回流同样经由划分装置来引导。这样的副换热器是用于另外的工艺步骤的换热器,例如进气预热器或蒸汽过热器。副换热器直接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将产生在在环形通道区段中流动的载热体量的量比中的偏斜(Schieflage)。当每个副换热器的回流联接到主换热器处且回流经由划分装置来引导时,回流被自动地一起分配且因此无偏斜产生。当可忽略的载热体量被引入时,任何情况下可考虑将副换热器直接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
有利地,主换热器的联接部位与外置的泵的联接部彼此错位90°至180°来布置。当环形通道区段的长度为反应器罩的周长的至少四分之一时,已利用相对少的数目的用于产生回行流的旋转的装置(也就是说以相对小的旋转速度)获得充分的混合效果。在180°错位时存在对称,这显著简化尤其划分装置的结构和生产。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的实施形式中,用于产生旋转的至少两个装置相应是导向板,其安装在通道壁中的至少一个处且设计用于垂直于环形通道纵轴线在回行流中产生切向的速度分量。以该方式利用较少的技术花费产生围绕环形通道区段的纵轴线的在回行流中的旋转。
在此特别优选地在从罩口离开的载热体部分流的流动方向上相应布置有用于产生旋转的装置,其通过转向给相应的部分流施加(aufpraegen)切向的速度分量。由此混合效果变得更明显,因为每个从罩口离开的载热体部分流关联有装置,其使部分流转向到与回行流相切的方向上且因此加强了混合效果。
有利地,在两个环形通道区段在泵之前的会合处安装有用于消除(Aufhebung)旋转的装置。以该方式尽可能地避免在汇合的载热体总流中的湍流区且因此鉴于泵的效率的改善来优化流动。
在本发明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该装置在此具有多个水平的、竖直相间隔的板,其在环形通道区段-载热体流的流动方向上相应最后的罩口之后在两个环形通道区段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直至进入泵入口中且由此构造相应带有在环形通道区段中的两个进入侧和在泵入口中的排出侧的间隙。因此以极其有效的且在此成本有利的方式获得了在载热体流中的旋转的消除。
在此特别优选地,间隙交替地在两个进入侧之一的高度上至少部分地封闭。由此获得来自环形通道区段的两个彼此相遇的载热体流的分层和因此这两个区段载热体流的混合的进一步改善。
在根据权利要求11的管束反应器的一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泵壳体开口构造为配量装置(Zudosiereinrichtung),且在泵的轴向上相叠地布置有至少两列配量装置,其中,这些列在泵的径向上彼此错置地通到入口中。利用回流的该从主换热器不仅在轴向上而且在径向上错置的引入到泵的入口中来实现特别精细地分配的配量,使得通过该配量获得极其强化的混匀且因此可构造从配量部位至螺旋桨的极短的流动路径。
在根据权利要求13的管束反应器的一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外置的泵在螺旋桨的压力侧上具有扩散器,其横截面扩展部至少部分地由会聚的核心产生。在很大程度避免从流动通道的壁流动分离(Stroemungsabloesung)的情况下的扩散器效果使动能能够最佳地转化成压能。在此会聚的核心的布置使能够构造带有恒定直径的通道外壁,也就是说构造为柱体区段。
有利地,通道在流出侧联接到转向区域处,通道的横截面在流动方向上扩展。利用该措施形成从泵离开直至进入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中的另一扩散器,由此,更进一步优化上面提及的从动能转化成压能。
附图说明
下面为了示范根据附图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a和图1b以示意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束反应器的第一实施形式,其中,图1b是沿着图1a中的线Ib-Ib的横截面;
图2a显示了沿着图1b中的线IIa-IIa的横截面,带有用于产生回行流围绕环形通道区段的纵轴线的旋转的装置的第一实施形式;
图2b显示了沿着图2a中的线IIb-IIb的横截面;
图3显示了与图2a类似的横截面视图,带有用于产生回行流围绕环形通道区段的纵轴线的旋转的装置的第二实施形式;
图4a显示了沿着图4b中的线IVa-IVa的俯视图,带有用于消除旋转的装置;
图4b显示了沿着图4a中的线IVb-IVb的横截面;
图4c以示意图显示了在泵螺旋桨的压力侧上的根据本发明的转向区域的一实施形式;
图4d显示了沿着图4c中的线IVd-IVd的剖视图;
图5a以示意图显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管束反应器的第二实施形式的泵的横截面;
图5b以放大图显示了图5a中的细节Vb;
图5c以放大图显示了图5a中的细节Vc;
图5d显示了沿着图5c中的线Vd-Vd的俯视图;
图6以示意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束反应器的部分横截面视图,带有用于主换热器的一实施形式;
图7a显示了通过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沿着图7b的线VIIa-VIIa的纵剖面;以及
图7b显示了沿着图7a的线VIIb-VIIb的横截面,带有罩腔的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显示了管束反应器1,其具有反应器主体部分2、外置的载热体泵3、外置的主换热器4以及外置的副换热器5。
反应器主体部分2具有柱形的反应器罩6,其包围(图1b中未示出的)竖直的反应管7的束。反应管7在其两端处密封地固定在上管底8或下管底9中。反应器罩6和管底8、9共同构造罩腔10,在其中反应管7被载热体11环流。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反应气体12从上向下流过反应器管7。
在两个管底8、9上延伸有反应器帽13、14,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在上管底8上作为气体进口帽13而在下管底9上作为气体出口帽14。反应管7的端部敞开且与反应器帽13、14处于流动连接。反应气体12从未示出的输入管路通过进口接管15流到气体进口帽13中且从那里穿过反应管7。反应的气体12从反应管7流到气体出口帽14中且从它通过气体出口接管16流到此处未示出的排出管路中。
反应器罩6在两个管底8、9附近相应由环形通道17、18包围,环形通道17、18经由大量罩口19(其在反应器罩6中在周向上分布地布置)与罩腔10处于流动连接。罩口19按类型和尺寸构造成使得载热体11在周缘上均匀分布地进入罩腔10中或从其中离开。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载热体11从罩腔10流到在图1a中上部的环形通道17(其在下文中称为被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且从那里经由输入管路20至泵3的入口或进口21。泵3的出口22经由排出管路23联接到在图1a中下部的环形通道18(其在下文中被称为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处,使得载热体11从泵3流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中且从那里出来通过罩口流入罩腔10中。
载热体流11的一部分从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经由联接管路24流动至主换热器4且从它经由回流管路25至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主换热器4的进口26因此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处,而主换热器4的出口27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处。
副换热器5与主换热器4并联。副换热器5的进口28经由进入管路29联接到主换热器4的联接管路24处。副换热器5的出口30经由排出管路31联接到主换热器4处,使得回流32从副换热器5经由回流管路25从主换热器4被引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
在图1b中示出了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高度上通过图1a中的管束反应器1的水平剖面。尤其地,对于图1b,载热体11的流动路径可从罩腔10且从副换热器5和主换热器4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且从它到泵3中得出。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泵3和主换热器4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处的联接部位33、34彼此错置大约150°或210°。即它们彼此不在直径上相对而置,使得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具有较短的环形通道区段35和较长的环形通道区段36。
载热体11从罩腔10出来通过在反应器罩6的整个周缘上分布地布置的罩口19进入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
排出管路或回流管路25(主换热器4以其联接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处)构造为弧形的联接通道。在其中安装有划分装置37,利用其来如此调整引入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载热体量或载热体流38、39彼此间的量比,使得该量比彼此相应于该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长度比。对此,划分装置37具有间隔壁40,其在联接通道25中在其纵向上从其进口区域出来伸延直至反应器罩6。它在联接通道25的整个高度上竖直地延伸并且与其壁密封地焊接。在环形通道17中,间隔壁40垂直于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纵向在环形通道17的整个横截面上竖直地延伸且将其分成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其与环形通道17的上壁和下壁且与反应器罩6密封地焊接。在联接通道25的进口区域中,间隔壁40与横向于其伸延的板41相焊接,板41与联接通道25的壁一起构造了用于到两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载热体回流的配量开口42、43。配量开口42、43的大小构造成使得流入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载热体流38、39的量比相应于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长度比。
副换热器5又联接到主换热器4处,副换热器5的载热体回流32流穿过主换热器4流动至联接通道25且借助于该相应地上面所说明的量比来一起划分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上。
在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布置有大量装置44,其在回行流45、46(其在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由来自主换热器和副换热器4、5的回流38、39以及通过罩口19从罩腔10进入的载热体-部分流47组成且在下文中也被称为总回行流)中产生围绕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纵轴线的旋转。来自罩口19的载热体-部分流47横向地碰到在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纵向上相应流动的总回行流45、46,从而通过旋转混合实现特别有效的混匀。
来自换热器5、4的回流38、39和通过罩口19进入的载热体-部分流47因此汇合成总回流45、46,相应在下游还进入的载热体-部分流47被混入其中。
在至外置泵3的入口之前,来自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两个总回行流45、46汇合成唯一的载热体-总流48,其进入泵3中。
来自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这两个相遇的总回行流45、46具有相同的温度,因为一方面在两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实现了载热体回流38、39与来自罩腔10的载热体-部分流47的稳定的混匀且此外在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流量相应于其长度比,从而在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不仅获得了同样有效的混匀,而且在此还获得相同的混合温度。
图2a和2b显示了布置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的用于产生回行流围绕环形通道区段的纵轴线的旋转的装置的第一实施形式。
在图2a中示出了反应器1的罩腔10的部分,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区段35邻接到其处。竖直地经过罩腔10的反应管7仅示意地通过其纵轴线来示出。反应管7通到上管底8中,在其中它们气密地且不透液体地固定且与跨越管底8的(此处未示出的)上反应器帽13处于流动连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焊接到反应器罩6的外侧处且与罩腔10经由大量罩口19处于流动连接。罩口19在反应器罩6的整个周缘上分布地布置,使得相应分布的大量载热体部分流47还通过罩口19从罩腔10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罩口19布置在载热体-环形通道17的半高度上。
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与罩口19相对的竖直的外壁49处布置有倾斜伸延的导流板50,其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流动方向上从上向下伸延。这些导流板50延伸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预设的路程,优选地环形通道17的净宽度的10%至40%。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导流板50相对于水平线的斜度为大约20°。根据现实条件,例如载热体的类型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尺寸,该斜度优选地处于10°至45°的范围中。
以该方式,以较少的生产花费将回行流45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整个横截面上带到旋转中且由此获得与从罩口19横向进入的载热体-部分流47的极其有效的混合,从而确保了完全的混匀。
从换热器4、5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的载热体流38、39流过相应的环形通道区段35、36在其外壁6、49、51a、51b之间的整个横截面。不需要将回行流45、46限制在横截面的仅仅一部分上的任何装置。不仅换热器-回流38、39而且来自罩口19的载热体-部分流47都被直接引入回行环形通道17的整个横截面中且在那里混匀。
在图3中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在每个罩口19之前布置有导流板52,其使载热体-部分流47就在载其进入环形通道17中之后改道到其底板51b的方向上且以该方式在横向上偏心地输送给在轴向上流动的总回行流45、46。载热体-部分流47的该偏心的输入将回行流45、46置于旋转中,这又引起回行流45、46与载热体-部分流47的有效混匀。
在图4a至4d中,示出了流动优化的泵3,包括泵入口20、21,泵螺旋桨或泵转动轮53和泵排出口22、23。如在图4b中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与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在反应器罩6的半高度上直接彼此邻接且延伸直至上或下管底8、9附近。
图4a显示了来自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两个总回行流45、46或区段-载热体流汇合成共同的载热体总流48和至螺旋桨或转动轮53的入口20、21。在汇合处,布置有用于消除到来的区段-载热体流45、46中的旋转的装置54。装置54具有多个竖直相叠地分层的、水平伸延的且竖直相间隔的板55。板55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或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其在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最后的罩口19之间焊接在反应器罩6处且延伸进入入口通道20中,其同样焊接在入口通道的壁56处。板55之间的间隙57在每个环形通道35、36中构造有进入侧58、59而在入口通道20中构造有排出侧60。其可以在交替地在两个进入侧58、59之一的高度上借助于阻隔壁58a、59a至少部分地封闭。在间隙57中布置有导流板60a。区段-载热体流45、46流经板55之间的间隙57且然后一起作为载热体总流48流动到环形的泵进入腔61中,其通至泵转动轮53。
泵转动轮53布置在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上方且被进口喷嘴62在周向上包围。载热体11、48首先从下向上流过泵进入腔61且然后从上向下流过转动轮53。
在泵转动轮53和进口喷嘴62上同轴地布置有圆环形的进口导向板63,其在径向上弧形地构造有凸出的上侧。该进口导向板63引起载热体流48朝向泵转动轮53的尽可能少涡流的旋转对称的流动返回。载热体流48的一部分沿着进口导向板63的下侧被引导至泵转动轮53,另一部分沿着导向板63的上侧穿过它的中心的开口64。
在其下游端处,进口喷嘴62在周向上密封地与同轴布置的锥套65连接,其在流动方向上扩展且包围带有内柱塞(Innenverdraenger)67的出口导向轮66。锥套65在它的逐渐变细的上游端处的净直径近似相应于泵转动轮53的外直径。内柱塞67构造成柱形且并同轴地布置在锥套65内。它经由出口导向轮66的在径向上伸延的出口导向翼68固定在锥套65处。
柱形的扩散器套69在下游联接到锥套65处,在扩散器套中同轴地布置有核心扩散器70,其延伸直至扩散器套69的下游端。核心扩散器70以其上游端固定在内柱塞67处且逐渐变细或会聚直至其下游端,使得在扩散器套69中的流动横截面相应地扩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从扩散器套69的壁流动分离的情况下的扩散器效果使能够将动能最佳地转化成压能且因此导致泵效率的提高。在其连接部位71、72处,锥套65与扩散器套69以及内柱塞67与核心扩散器70直径相应相同,从而不存在横截面突变。
柱形的泵壳体73包围扩散器套69、锥套65、进口喷嘴62和进口导向板63并且联接到入口通道20的出口和因此用于消除载热体流45、46的旋转的装置54处。
泵壳体73在一方面柱形的壳体壁74与另一方面扩散器套69、锥套65以及进口喷嘴62之间构造环形的泵进入腔61,在其中从分层的板55离开的载热体流48围绕扩散器套69、锥套65和进口喷嘴62的整个周缘来分布且向上流动。就在从上面进入进口喷嘴62中之前,弧形的进口导向板63使载热体流48从它的指向上的流动返回到指向下的朝向泵转动轮53的流动中。
以预设的距离在进口导向板63之上拉入有水平的隔板(Trennboden)75,其固定在泵壳体73的壁74处并且向上将泵进入腔61与平衡容器76分离。在平衡容器76中同样存在载热体11,其可通过(此处未示出的)平衡开口进入泵进入腔61中且从其中离开,以平衡由热引起的体积改变。平衡或膨胀容器76通过泵壳体73的上分界壁或盖子77来封闭。水平的底部形成泵壳体73的下封闭部78,扩散器套69穿过该水平的底部。底部78与扩散器套69的外侧密封地焊接。
在泵壳体73的盖子77上布置有泵轴80的(未示出的)支承和用于驱动泵转动轮53的马达79。它与泵转动轮53经由泵轴80相连接,其借助于上轴通引部(Wellendurchfuehrung)81经过盖子77而借助于下轴通引部82经过隔板75。
在泵排出口22、23中,也就是说在转动轮53的压力侧上,竖直地离开扩散器69、70的载热体流48借助于转向区域83被转向到水平面中。转向区域83在上游联接到扩散器套69处而在下游联接到管接头84处,其在它方面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处。
转向区域83由两个相交的柱体85、86的子部件组合而成。柱体85在流动方向上不仅在泵壳体73内而且在泵壳体73外竖直地伸延。在泵壳体73内其形成柱形的扩散器套69而在壳体外形成转向区域83的壁的竖直的部分。在转向区域83中布置有流动导向板83a,其引起载热体流的平稳的转向。流动导向板83a优选地以柱体子部件或多角曲线(Polygonzug)的形状简单地弯曲。
另一柱体86横向于载热体11、48的流动方向水平地伸延,如在图4c中作为圆圈所示。由该“水平地伸延的柱体”仅仅应用作为实线绘出的部分87,也就是说在图4c中示出为四分之一圆的部分87。圆的以虚线示出的其余部分在此仅用于示出柱形的原始形状(Ausgangsform)。
两个柱体85、86的直径可以不同,如在图4c中所示,从而柱体85、86的纵轴线88、89不相交。柱体86的纵轴线89优选地被布置成使得部分87相切地过渡到管接头84的底部中。
在图4d中以俯视图示出了两个柱体85、86在转向区域83的构造处的部分。此外示出了带有至转向区域83的联接缝90的管接头84。管接头从转向区域83朝向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处的接口扩展,由此在管接头84中仍还获得扩散器效果和因此流动比的进一步优化。
转向区域83的侧向的(在图4d中上部的和下部的)弯曲的侧壁由竖直地伸延的柱体85的部分形成。在流动方向上联接的直的(在图4d中向左伸延的)倾斜的侧壁由管接头84形成。下游的(在图4d右边的)终端壁(Abschlusswand)以及联接在其处的、在绘图平面中处于下部的壁由水平的柱体86的上面所说明的(弯曲的)壁部分87(如在图4c中所示)形成。
在图5a中如在图4b中那样示出管束反应器中的类似的截段,其中,然而主换热器4的出口27联接到泵3处。
在该实施形式中,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的回行流91仅由来自反应器1的罩腔10的载热体11构成。与来自主换热器4的回流92的混合在泵进入腔61中才实现。
在根据图5a的实施形式中,泵壳体73具有环形通道93,其(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泵转动轮53的高度上)完全包围壳体壁74且经由大量泵壳体开口94与环形的泵进入腔61处于流动连接。其在壳体壁74的整个周缘上分布地布置。泵壳体开口94可以以多排相叠地、也就是说在载热体11的流动方向上布置。优选地,其构造为配量装置95,其也在径向上(也就是说横向于载热体11的流动方向)彼此错置地通到泵进入腔61中。以该方式将换热器回流92已精细分配地输送给来自罩腔10的载热体流91,使得由此已实现很大程度的混匀且不需要直至到泵转动轮53中的进口的长的流动路径,以便以足够的程度执行混匀。
带有锥套65和内柱塞67以及扩散器套69和核心扩散器70的在泵转动轮53下游的流动通道大致相应于图4b中的流动通道,其中,此处未示出内柱塞67和核心扩散器70。
在图5a中示出的实施形式中,然而来自转向区域83的混匀的载热体流48的一部分在泵转动轮53的压力侧上被引入主换热器4中。从转向区域83至主换热器4的联接管路96具有阀97,利用其可调整流动量。
在该实施形式中还布置有进口导向板63,其使载热体流91从在环形的泵进入腔61中的指向上的流动方向转回到向下朝向泵转动轮53指向的流动方向中。
泵进入腔61在此同样通过隔板75向上相对于平衡容器76分离。平衡容器76通过盖子77向上封闭。在盖子77上布置有发动机79,其经由泵轴80(其借助于所属的轴通引部81、82穿过盖子77和隔板75)与转动轮相连接,以便驱动它。
在进口导向板63之上在隔板75附近的泵进入腔61中,在泵轴80处还固定有径向泵98。在隔板75中,在径向泵98的区域中布置有穿透口99,平衡容器76利用其与泵进入腔61处于流动连接。泵进入腔61在径向泵98的高度上借助于竖管100与溢流容器101相连接,溢流容器101在其方面又与平衡容器76处于流动连接。
借助于径向泵98,在转动轮53被压向转动轮53的方向或者说在转动轮53上游(也就是说在其进口侧或抽吸侧上)产生附加的压力,其排除了转动轮53的气穴风险。
如果需要,径向泵98将载热体11从平衡容器76输送到泵转动轮53的进口区域中,其中,过多输送的载热体11可经由竖管100流动到溢流容器101中其从那里返回到平衡容器76中。
通过在竖管100中的液位或液体压力在泵进入腔61中产生相应的液体压力。当液体(也就是说载热体11)刚好从竖管100中溢出时,达到理想的情况,因为那么不是太多的载热体11被径向泵98输送且在此达到最大可能的液体压力(所谓的液位高度(Standhoehe)102)。
在图5c和5d中详细示出了径向泵98。其具成排的叶轮103,其大致径向地伸延且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地布置在水平的盘104上。该水平的盘104抗扭地固定至泵轴80处并且在径向上(与叶轮103共同)延伸直至离泵3的壳体壁74预设的距离。
将径向泵98在泵进入腔61中布置在隔板75附近。隔板75从壳体壁74出来在径向上延伸直至泵轴80且围绕其构造从平衡容器76至泵进入腔61的穿透口99的环,载热体流穿过其从平衡容器76流动到径向泵98中。径向泵98将载热体11从平衡容器76输送到泵转动轮53的进口区域中。
在图6中示出了主换热器4的一实施例。其进口26联接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处而其出口27联接在载热体-回流环形通道17处。换热器4具有成束的竖直的换热器管105,其两端敞开且在其外周处密封地固定在上或下管底106、107中。固定在上管底106中的管端部通到长形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前室108(其跨越上管底106)中。固定在下管底106中的管端部通到跨越下管底107的帽109中。换热器管105仅示意地根据其纵轴线示出。
换热器壳体110包围那换热器管束105、管底106、107以及帽109和大约前室108的下半部,其全部在换热器壳体110中被来自反应器1的罩腔10的载热体11环绕冲刷。该载热体11在通过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罩腔10、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的回路中来循环,其中,载热体11的一部分从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通过载热体壳体110流动至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
换热器管105、帽109和前室108的一部分以第二载热体111(下面称为换热器-载热体111)来填充。该换热器-载热体111具有适合于通过蒸发冷却来冷却罩腔-载热体11的沸点。只要在蒸发冷却中产生的且在前室108中收集的蒸汽不在前室108中冷凝且又向下回行,蒸汽112向上通过排出接管113被导出。
前室108的由换热器壳体110包围的部分(也就是说前室108的由罩腔-载热体11在周围冲刷的部分)利用安装在前室108的外壁上的隔离层114隔离罩腔-载热体11的温度。
上管底106位于联接通道25(其将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与从换热器4的出口27相连接)的下棱边115之下。
下管底107处于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之下。联接管路24在下管底107之上少许通到载热体壳体110中且将罩腔-载热体11向下引导到主换热器4中。
从换热器壳体110的上端出来,溢流管118首先倾斜地向上伸延预设的距离,直至溢流管118的净横截面119在换热器壳体110中处于在罩腔-载热体11的水平(Pegel)121之上预设的竖直间距120。之后溢流管118竖直向下延伸且通入分离器122(其例如可构造为加盖的坑或加盖的容器)中。从分离器122的遮盖部123延伸出排气管124,其朝向安全的地点排气。
溢流管118用于导出在被罩腔-载热体11填充的腔中的突然的气体侵入。这样的气体侵入例如可由破裂的反应管或换热器管7、105造成。然后通过溢流管118导出产生的液体/气体混合物。在分离器122中,液态的或气态的组分彼此分离,其中,液体125收集在分离器下部而气体通过排气管124被导出到安全的地点处。
在图7a和7b中,以将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与罩腔10相连接的罩口19为例详细地示出罩口19。罩口19的类型和尺寸构造成使得载热体11在周缘上尽可能均匀分布地从罩腔10进入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中或从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18进入罩腔10中,其中,在后一情况中载热体11还应尽可能径向地进入罩腔10中。
优选地,罩口19位于横流高度126中间,也就是说在管底8、9与转向板127中间或在两个转向板127中间。
罩口19的宽度128优选地为50mm至500mm,其中,罩口19的宽度128与在相邻的罩口19之间的接片130的宽度129之比有利地处于0.5至10的范围中。罩口19的最大高度131与环形通道17、18的高度132相比大多处于20%至90%的范围中。
在相邻的罩口19之间的接片130的宽度129与反应管7的节距(Teilung)133(也就是说与反应管7的轴距)之比又优选地处于1至10的范围中。并且反应器罩6与管束的外直径的间距134应处于1至20个管节距133的尺寸范围中。
在环形通道17、18中,在每个罩口19处布置有带孔板135,其至少部分地遮盖罩口19。在此,带孔板135可布置在罩口19之前或之后或者插入其中。彼此并排的罩口19的带孔板135可相应于不同的流动条件不同地来构造。孔节距136(也就是说孔137的轴距)与孔直径138之比优选地处于1.2至4.0的范围中。带孔板135也可相应构造为带孔板组,其具有多个带有一致的孔模型的依次放置的带孔板135。这样的带孔板组的总厚度或者(在罩口19至前布置仅仅一个带孔板135的情况下)该单个带孔板135的厚度与孔直径138之比优选地处于0.2至2.0的范围中。孔137可倾斜于径向伸延,以便将载热体11转向到一定的方向上。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催化的气相反应的管束反应器,其带有:
-成束的反应管,其被柱形的反应器罩包围,所述反应器罩构造罩腔,在其中所述反应管被载热体环流,其中,所述反应管被反应气体流过;
-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其相应在柱体的端部区域中包围所述反应器罩且经由大量罩口与所述罩腔处于流动连接,其中,至少所述回行环形通道没有子通道;
-刚好一个外置的泵,其进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而其出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处并且其使所述载热体在通过所述前行环形通道、所述罩腔和所述回行环形通道的回路中循环;
-接到所述回路中的外置的主换热器,其出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且经由其将载热体流的一部分作为换热器-回流导入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中,
-其中,所述泵和所述主换热器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的联接部位在其纵向上彼此错置,并且
-其中,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在所述主换热器的联接部位处由横向于环形通道纵轴线伸延的间隔壁分成两个环形通道区段,其相应具有用于所述主换热器的区段-联接部位,以便将所述换热器-回流划分到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上,
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主换热器(4)导入所述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区段-载热体流(38,39)彼此间的量比相应于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彼此间的长度比,
-每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具有用于产生回行流(45,46)围绕所述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纵轴线的旋转的至少两个装置(44)并且
-所述装置(44)沿着所述环形通道区段(35,36)分布地来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4)的出口(27)通过联接通道(25)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17)处并且在所述联接通道(25)中布置有用于将所述换热器-回流按比例地划分到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上的装置(3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主换热器(4)的出口(27)至到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处的所述联接部位(34)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彼此相偏差而所述划分装置(37)在所述联接通道(25)中的构造和/或布置也平衡这些偏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副换热器(5)联接到所述主换热器(4)处并且每个副换热器(5)的回流(32)同样经由所述划分装置(37)来引导。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4)的联接部位(34)与所述外置的泵(3)的联接部位(33)彼此错置90°至180°来布置。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用于产生旋转的所述至少两个装置(44)相应是导向板(50),其安装在通道壁(6,49,51a,51b)中的至少一个通道壁(49)处且构造成垂直于所述环形通道纵轴线在所述回行流(45,46)中产生切向的速度分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罩口(19)离开的载热体-部分流(47)的流动方向上相应布置有用于产生旋转的装置(52),其通过转向给相应的所述部分流(47)施加切向的速度分量。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3)之前在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汇合处安装有用于消除旋转的装置(5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54)具有多个水平的、竖直相间隔的板(55),其在所述环形通道区段-载热体流(45,46)的流动方向上相应最后的罩口(19)之后在所述两个环形通道区段(35,36)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直至进入泵入口(20)中并且由此构造相应带有在所述环形通道区段(35,36)中的两个进入侧(58,59)和在所述泵入口(20)中的排出侧(60)的间隙(5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57)交替地在所述两个进入侧(58,59)之一的高度上至少部分地封闭。
11.一种用于催化的气相反应的管束反应器,其带有:
-成束的反应管,其被柱形的反应器罩包围,所述反应器罩构造罩腔,在其中所述反应管被载热体环流,其中,所述反应管被反应气体流过;
-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其相应在柱体的端部区域中包围所述反应器罩且经由大量罩口与所述罩腔处于流动连接;
-刚好一个外置的泵,其进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而其出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处并且其使所述载热体在通过所述前行环形通道、所述罩腔和所述回行环形通道的回路中循环;
-接到所述回路中的外置的主换热器,其出口联接到所述泵的进口区域处且经由其将所述载热体流的一部分作为换热器-回流导入所述进口区域中,
-其中,所述泵具有带有螺旋桨的泵壳体并且所述泵壳体在至所述螺旋桨的入口中具有同心的、轴向指向上的区域,
其特征在于,
-第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93)包围所述泵壳体(73)的指向上的区域并且经由大量泵壳体开口(94)与至所述螺旋桨(53)的所述入口(61)处于流动连接,所述泵壳体开口(94)均匀地分布在所述泵壳体(73)的周缘上,并且
-所述主换热器(4)的出口(27)联接到所述第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93)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体开口(94)构造为配量装置(95)并且在所述泵(3)的轴向上相叠地布置有至少两排配量装置(95),其中,所述排在所述泵(3)的径向上彼此错置地通到所述入口(61)中。
13.一种用于催化的气相反应的管束反应器,尤其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其带有:
-成束的反应管,其被柱形的反应器罩包围,所述反应器罩构造罩腔,在其中所述反应管被载热体环流,其中,所述反应管被反应气体流过;
-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和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其相应在柱体的端部区域中包围所述反应器罩且经由大量罩口与所述罩腔处于流动连接;
-至少一个外置的泵,其入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回行环形通道处而其出口联接到所述载热体-前行环形通道处并且其使所述载热体在通过所述前行环形通道、所述罩腔和所述回行环形通道的回路中循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置的泵(3)具有螺旋桨(53),其在其压力侧上具有使流动(48)从竖直到水平的转向区域(83),其壁通过两个柱体(85,86)的交截而产生,其中的一个柱体(85)在流动方向上竖直地伸延而另一柱体(86)垂直于流动方向水平地伸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的泵在所述螺旋桨(53)的压力侧上具有扩散器(69,70),其横截面扩展部至少部分地由会聚的核心(70)产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管束反应器,其特征在于,通道(84)在流出侧联接到所述转向区域(83)处,所述通道(84)的横截面在流动方向上扩展。
CN201210585861.1A 2011-10-13 2012-10-13 管束反应器 Active CN1030714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84476.7 2011-10-13
DE102011084476A DE102011084476A1 (de) 2011-10-13 2011-10-13 Rohrbündelreak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1432A true CN103071432A (zh) 2013-05-01
CN103071432B CN103071432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84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5861.1A Active CN103071432B (zh) 2011-10-13 2012-10-13 管束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3417933B1 (zh)
JP (2) JP6139849B2 (zh)
CN (1) CN103071432B (zh)
DE (1) DE1020110844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38921A (zh) * 2022-11-29 2023-03-07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应器进出口多腔室均匀冷却的列管式顺酐反应器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2524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Mantelrohrreaktor für katalytische gasphasenreaktionen
WO2004052526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Mantelrohrreaktor mit einem bypass für wärmeträger
WO2004052525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Ringkanal für die zu- bzw. abführung des wärmeträgers an einem mantelrohrreak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9016A (fr) 1969-12-18 1971-04-30 Deggendorfer Werft Eisenbau Refroidisseur pour le passage d'une partie reglable d'un vehicule de chaleur maintenu en circulation dans un reacteur
BE788921A (fr) 1971-09-17 1973-01-02 Apv Co Ltd Perfectionnements relatifs a des dispositifs generateurs de turbulence
BE793928A (fr) * 1972-01-13 1973-05-02 Deggendorfer Werft Eisenbau Appareil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processus chimiques exothermiques et endothermiques
JPS52112607A (en) * 1976-03-09 1977-09-21 Agency Of Ind Science & Technol Reformers
DE3226420C2 (de) * 1982-07-15 1986-06-05 CEM Ingenieurgesellschaft mbH, 6000 Frankfurt Statische Mischvorrichtung zum Mischen von Gasen, Flüssigkeiten und Feststoffen in ein- oder mehrphasigen Systemen
JPS59138794A (ja) 1983-01-28 1984-08-09 Ebara Corp 高温液槽循環ポンプ
DE3409159A1 (de) * 1984-03-13 1985-09-26 Deggendorfer Werft Und Eisenbau Gmbh, 8360 Deggendorf Rohrbuendel-reaktionsapparat
DE19836792A1 (de) * 1998-08-13 2000-02-17 Basf Ag Reaktor mit einem Kontaktrohrbündel
ZA200004211B (en) * 1999-08-31 2001-02-14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Method for catalytic gas phase oxidation.
JP3895527B2 (ja) * 1999-08-31 2007-03-2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接触気相酸化方法
DE10127374A1 (de) * 2001-06-06 2002-12-12 Basf Ag Reaktor zum Testen von Katalysatorsystemen
DE10127365A1 (de) * 2001-06-06 2002-12-12 Basf Ag Pumpe zur Förderung eines Wärmetauschmittels für einen Kontaktrohrbündelreaktor
JP4017928B2 (ja) * 2001-07-20 2007-12-05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反応器、反応器で使用するためのポンプ及び酸化反応を実施する方法
DE10137768A1 (de) 2001-08-02 2002-09-26 Basf Ag Reaktor mit einem Wärmetauschmittelkreislauf
JP4024699B2 (ja) * 2002-03-11 2007-12-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接触気相酸化方法
JP2007514252A (ja) 2003-05-21 2007-05-31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高密度光記憶のための2次元変調符号化
GB0508740D0 (en) * 2005-04-29 2005-06-08 Johnson Matthey Plc Steam reforming
DE102006034811A1 (de) * 2006-07-27 2008-01-31 Man Dwe Gmbh Verfahren zur Temperaturänderung eines Rohrbündelreaktor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2524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Mantelrohrreaktor für katalytische gasphasenreaktionen
WO2004052526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Mantelrohrreaktor mit einem bypass für wärmeträger
WO2004052525A1 (de) * 2002-12-12 2004-06-24 Man Dwe Gmbh Ringkanal für die zu- bzw. abführung des wärmeträgers an einem mantelrohrreak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6094A (ja) 2013-05-13
DE102011084476A1 (de) 2013-04-18
EP3417933A1 (de) 2018-12-26
EP2581132A3 (de) 2017-08-02
JP6139849B2 (ja) 2017-05-31
JP2017042761A (ja) 2017-03-02
EP3417933B1 (de) 2020-01-01
EP2581132A2 (de) 2013-04-17
JP6317415B2 (ja) 2018-04-25
CN103071432B (zh)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1510B (zh) 用于下流式反应器的混合装置
CN100584442C (zh) 下降流催化反应器
RU254224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потока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для ката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акторов с нисходящим потоком
US4327698A (e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ng device
JP5715801B2 (ja) コンパクト流体混合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3934556A (en) Boiler using combustible fluid
CN102824817B (zh) 一种无导流板的环流进料分布器
CN102282625A (zh) 具有增强的对流运行的一体化sfr核反应堆
CN103945913A (zh) 用于传质塔的塔板
CN108636298A (zh) 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的羰化反应器
CN101140145A (zh) 双螺旋水流筒式高效冷却器
US10065166B2 (en) Mixing and distribution device with mixing and exchange zones and deflectors
CN105636683A (zh) 用于将气流引入设备中、特别是将钝化气流引入尿素装置中的气体扩散系统和方法
CN103071432A (zh) 管束反应器
CN103521137B (zh) 丁烷空气混合分布器
US5110538A (en) Preheating steam generator
JP4077554B2 (ja) 渦流式バーナー
CN206291453U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08786359U (zh) 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的羰化反应器
CN106732200A (zh) 一种涡轮式冷氢箱
CN1513089A (zh) 用于为一个接触管束反应器输送热交换剂的泵
CN205833125U (zh) 一种用于固定床绝热反应器的冷激混合装置
CN203030164U (zh) 一种无导流板的环流进料分布器
JPH09165202A (ja) 水蒸気改質器
US4062325A (en) Boiler using combustible flu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ugsburg

Patentee after: Mann Energy Solutions Ltd.

Address before: Augsburg

Patentee before: Man Diesel & Turbo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