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8478B -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8478B
CN103058478B CN201310006997.7A CN201310006997A CN103058478B CN 103058478 B CN103058478 B CN 103058478B CN 201310006997 A CN201310006997 A CN 201310006997A CN 103058478 B CN103058478 B CN 1030584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function yeast
anaerobic digestion
digestion
m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069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8478A (zh
Inventor
吕凡
何品晶
王天烽
李天水
邵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069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584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58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8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8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8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制备功能菌菌液;在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10~15天后,将功能菌菌液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15~3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功能菌的优势富集和自身扩培;获得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富含目标功能菌,可作为接种剂通过循环接种应用于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持续提高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涉及一种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的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处理产生的主要二次污染物。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干污泥产量将达700万~1200万吨/年。数量如此巨大的污泥如得不到妥善处置,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污泥的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发酵和厌氧消化。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污泥处理工艺,指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降解污泥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并产生特征性的能源气体--沼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厌氧消化一般可划分成水解酸化和甲烷化两个环节。水解酸化环节使得污泥中的有机物从污泥固相基质中被水解释放到液相,液态的大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被酸化形成小分子的有机酸。甲烷化环节则是有机酸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被转化成气相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厌氧消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产生具有能量回收价值的沼气,沼气的回收不仅可以补偿处理过程的能耗,还可有额外部分作净输出,并且消化后产生的有机残余物可做农用土壤调理剂利用。
但目前污泥厌氧消化存在所需消化时间长、消化效率低、沼气产量低无法补偿运行能耗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污泥中含有较多量的颗粒态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等慢速降解的有机物,这些大分子有机物的水解是限速步骤,导致污泥厌氧消化整体效率的下降。特别是由于消化前期大多数相对较易降解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利用,导致剩余的污泥中所含的是相对难降解的有机物,使得在污泥厌氧消化中后期污泥的可降解性进一步恶化,厌氧消化效率更低,而且剩余污泥中的生物质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转化利用。这些难降解的有机物中就包括了20%~30%的蛋白质(以干基计)。
为了改善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可以采用各类预处理方法来缩短污泥厌氧消化时间和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三大类预处理方法。比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227265.4)采用的是“超声-磁场”耦合的物理法破解污泥使污泥减量;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562436.1)利用“超声波”物理法预处理改善污泥消化性能;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086018.9)利用“臭氧和磁场”强化污泥的好氧消化降解;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064020.1)采用“高温和高压”物理化学法对污泥进行改性预处理然后在进行厌氧消化。碱解法、臭氧氧化法、氯氧化法是较常见的化学预处理法。而生物预处理法就是加入酶或者是接种生物菌,加快污泥中有机物的降解。物理法和化学法存在产生三氯甲烷副产物、梅拉德反应抑制后续生物降解、基建和运行费用大、能耗高、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相比而言。生物预处理法的能耗、污染和成本都较低,安全性也更高,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445557.2)采用“中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强化剩余污泥的减量;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262277.8)采用“蛋白酶、淀粉酶、漆酶、纤维素酶等”多种生物酶制成复合生物酶制剂用于污泥的处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262361.4)也是采用“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生物酶法加速污泥的好氧降解。但生物酶的催化性能具有专一性,只会水解特定的有机物,因此一般需要多种生物酶的混配使用;而且生物酶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容易失活,只能一次性投加而难以反复使用。相比而言,生物菌是具有生命的活细胞,可以持续分泌多种生物酶,降低了酶失活的风险。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341833.0)接种了一种“嗜热芽孢杆菌”对污泥进行发酵产氢,并抑制甲烷的产生;该“嗜热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纲的芽孢杆菌属,该菌分离于绿化带花园土壤,属好氧或兼性厌氧菌,可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294105.9)接种了从土壤和好氧活性污泥分离出来的好氧菌株和微型后生动物应用于污泥的好氧生物处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146084.6)制备了一种从酶粉和光合细菌以及从污泥分离培养获得的好氧或兼性土著菌,用于污泥的处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199742.8)接种了含17种好氧或兼性的微生物复合菌剂用于污泥的好氧降解。
可见,目前的生物菌预处理法一般用于污泥的好氧或兼性发酵,而很少跟污泥的厌氧消化衔接;采用的生物菌是好氧菌或兼性菌,很难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无氧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进行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后很容易被反应器中的土著厌氧菌所取代,这意味着这些生物菌只能用于污泥厌氧消化之前,每次投加的都是要利用特殊培养基重新扩大培养的新鲜菌剂,大大增加了预处理成本;并且这类生物菌利用的是污泥中相对易降解的有机物部分,而对于污泥厌氧消化中后期残余的大量相对难降解的有机物部分难以起到强化水解作用。因此,有必要筛选出适合于厌氧处理污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改善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的厌氧高效微生物菌株,并且能在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实现该菌株的优势富集和自身扩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利用厌氧蛋白水解功能菌来水解污泥的大分子结构,促进污泥的甲烷化利用;并且在污泥降解的同时,实现该功能菌的优势富集和自身扩培;获得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富含目标功能菌,可作为接种剂通过循环接种应用于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持续提高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生活垃圾、污泥、制革厂废物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蛋白质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蛋白质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10~15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15~3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
步骤(1)或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温度与步骤(3)中污泥厌氧消化的温度相对应。
当步骤(3)中污泥采用30~40℃的中温厌氧消化时,步骤(1)或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温度为30~40℃;当步骤(3)中污泥采用50~65℃的高温厌氧消化时,步骤(1)或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温度为50~65℃。
步骤(1)或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工艺条件为:在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5~10d。
步骤(1)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为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培养基,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选自凝胶、牛肉膏、蛋白胨、酵母浸膏或胰酶解蛋白。
步骤(2)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与步骤(1)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的组分相同。
步骤(2)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由污泥替代。
所述的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步骤(3)中,接种到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还可以由污泥消化残余物代替,或者为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与步骤(3)所述的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
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与步骤(3)所述的污泥消化残余物的体积比为1∶10~1∶3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厌氧蛋白水解功能菌具有高效的蛋白质水解效率,可以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便于产甲烷菌利用形成甲烷;而且被蛋白质包裹的污泥中的其它有机物也会随着蛋白质的水解被释放出来,增加了被其它细菌利用的机会,也会被水解然后形成甲烷;从而提高了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
2、功能菌的接种和蛋白质水解可以在原有的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中与甲烷化同步进行,无需另外设置处理单元,或余出功能菌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处理成本,缩短了运行周期。
3、功能菌被接种到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后,在水解污泥蛋白质的同时,进行功能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实现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自身扩培;最终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富含功能菌和产甲烷菌,可作为接种剂循环接种应用于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持续提高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4、功能菌是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进行到中后期在投加的,此时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土著微生物对污泥剩余有机物的利用能力有限,而功能菌则能高效水解污泥剩余有机物,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功能菌还能利用其它细菌死细胞、其它细菌的胞外有机物或者利用分泌的生物素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从而成为厌氧消化器中优势的细菌,确保其较高的细胞得率和自身扩培,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1)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5g,置于1L凝胶酵母浸膏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密封前用N2气驱赶掉氧气,培养温度控制在55℃,pH控制在7.0;厌氧培养10d,其蛋白酶活力为116±20U/mL。凝胶酵母浸膏培养基的主要组成为(1L):凝胶3.0g、酵母浸膏2.0g、胰酶解酪蛋白2.0g、NH4Cl 1.0g、MgCl2·6H2O 1.0g、CaCl2·2H2O 0.4g、K2HPO4·3H2O 0.4g、NaHCO38.4g、Na2S·9H2O 0.5g、微量元素溶液10.0ml、蒸馏水1L。
(2)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50mL,加入1L与步骤(1)相同成分的凝胶酵母浸膏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密封前用N2气驱赶掉氧气,培养温度控制在55℃,pH控制在7.0;厌氧培养5d,重复培养3次,蛋白酶活力522±35U/mL、活菌数3.2×105cfu/mL的功能菌扩大培养菌液。
(3)对城市污水厂二沉污泥进行55℃的高温厌氧消化处理,污泥的TSS为14g/L,VSS为7.9g/L。污泥中相对易降解的有机物被水解形成甲烷;当污泥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达到12天以后,接种功能菌菌液,继续在55℃进行污泥的高温厌氧消化18天,将污泥中剩余的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最终获得污泥消化残余物。其中,接种的功能菌菌液是1份从步骤(2)获得的功能菌扩大培养菌液和9份的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功能菌菌液与污泥厌氧消化液的混合比是1∶15(体积比)。
采用如上所述的处理方法,污泥的甲烷产率达到200mL CH4/g VS,比不投加功能菌的工况相比,甲烷产率提高了40%。
实施例2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泥在厌氧消化器中被产甲烷菌水解形成甲烷与厌氧消化液,将功能菌扩大培养后得到功能菌菌液,或者将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混合后,接种到厌氧消化液中,将厌氧消化液中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生活垃圾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蛋白质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30℃,在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5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步骤(1)中的蛋白质培养基为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培养基,为凝胶。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与步骤(1)相同的凝胶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30℃的中温厌氧消化的10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15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施例3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污泥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牛肉膏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35℃,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7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牛肉膏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其培养条件与步骤(1)的培养条件相同,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温度为35℃的中温厌氧消化的12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2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施例4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制革厂废物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蛋白胨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40℃,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10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污泥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其培养条件与步骤(1)的培养条件相同,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15天后,将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3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施例5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酵母浸膏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50℃,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5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酵母浸膏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其培养条件与步骤(1)的培养条件相同,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50℃厌氧消化的15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15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其中,步骤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体积比为1∶10。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施例6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胰酶解蛋白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60℃,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7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胰酶解蛋白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其培养条件与步骤(1)的培养条件相同,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60℃高温厌氧消化的15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2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其中,步骤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体积比为1∶100。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施例7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酵母浸膏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65℃,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10d,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污泥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其培养条件与步骤(1)的培养条件相同,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65℃高温厌氧消化的15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3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其中,步骤功能菌菌液与污泥消化残余物的体积比为1∶300。
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专性厌氧、能分泌数十种蛋白酶、生长温度为30~75℃、生长pH为5.5~8.5、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

Claims (8)

1.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功能菌的采集和筛选:取生活垃圾、污泥、制革厂废物或粪便处理的厌氧消化沼渣,置于蛋白质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得到蛋白酶活力不低于100U/mL的含功能菌的菌液;
(2)功能菌的扩大培养:取步骤(1)获得的含功能菌的菌液,加入蛋白质培养基中密封避光厌氧培养,并重复培养3次以上得蛋白酶活力不低于300U/mL、活菌数不低于105cfu/mL的功能菌菌液;
(3)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接种功能菌:在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10~15天后,将步骤(2)得到的功能菌菌液接种到含有污泥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继续进行污泥的厌氧消化15~30天,功能菌将污泥中较难降解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产甲烷菌将小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甲烷,功能菌进行菌体细胞自身的增殖,最终获得富含产甲烷菌与功能菌的污泥消化残余物;
步骤(1)及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温度均与步骤(3)中污泥厌氧消化的温度相同;
步骤(1)及步骤(2)中培养功能菌的工艺条件相同,均为在pH为6.5~7.5的条件下厌氧培养5~10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污泥采用30~40℃的中温厌氧消化,或采用50~65℃的高温厌氧消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为有机物类型仅为蛋白质的培养基,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选自凝胶、牛肉膏、蛋白胨、酵母浸膏或胰酶解蛋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与步骤(1)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的组分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蛋白质培养基由污泥替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菌为厌氧蛋白水解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接种到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由步骤(3)得到的污泥消化残余物代替,或者为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与步骤(3)所述的污泥消化残余物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得的功能菌菌液与步骤(3)所述的污泥消化残余物的体积比为1:10~1:300。
CN201310006997.7A 2013-01-08 2013-01-08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Active CN1030584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6997.7A CN103058478B (zh) 2013-01-08 2013-01-08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6997.7A CN103058478B (zh) 2013-01-08 2013-01-08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8478A CN103058478A (zh) 2013-04-24
CN103058478B true CN103058478B (zh) 2014-08-13

Family

ID=48101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06997.7A Active CN103058478B (zh) 2013-01-08 2013-01-08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584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5052B (zh) * 2020-07-15 2022-02-22 同济大学 一种厌氧固定化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019975B (zh) * 2019-12-16 2023-05-09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厌氧转化剩余污泥为甲烷和有机酸的方法
CN111499142A (zh) * 2020-06-09 2020-08-07 山东海景天环保科技股份公司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原位污泥减量化工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362A (zh) * 2010-05-19 2010-10-20 南京加德绿色能源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CN102373238A (zh) * 2011-11-02 2012-03-14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嗜热芽孢杆菌及其在发酵产氢中的应用
CN102583925A (zh) * 2012-02-03 2012-07-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生物强化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7686A (ja) * 2000-07-27 2002-02-06 Kuraudo:Kk 有機肥料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7275855A (ja) * 2006-04-03 2007-10-25 Kyodo Shoji:Kk メタン発酵の超高温化による高効率化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362A (zh) * 2010-05-19 2010-10-20 南京加德绿色能源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CN102373238A (zh) * 2011-11-02 2012-03-14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嗜热芽孢杆菌及其在发酵产氢中的应用
CN102583925A (zh) * 2012-02-03 2012-07-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生物强化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7686A 2002.02.06
JP特开2007-275855A 2007.10.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8478A (zh)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A review on bio‐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Patel et al. A sustainable mixotrophic microalgae cultivation from dairy wastes for carbon credit, bioremediation and lucrative biofuels
Tsapekos et al. Process performance and comparative metagenomic analysis during co-digestion of manure and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for biogas production
Mu et al. Simultaneous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dark fermentation of duckweed and waste utilization for microalgal lipid production
Ventorino et al. Pre-treatment and inoculum affec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biogas reactor performance in a pilot-scale biodiges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Wang et al. Study on the bio-methane yield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enzyme enhanced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cow manure and corn straw
Yadav et al. Combined fungal and bacterial pretreatment of wheat and pearl millet straw for biogas production–A study from batch to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s
Klassen et al. Efficiency and bio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biogas production from microalgal substrates
Arun et al. Influence of biomass and nanoadditives in dark fermentation for enriched bio-hydrogen production: A detailed mechanistic review on pathway and commercialization challenges
CN104529116B (zh) 一种利用纳米四氧化三铁提高厌氧消化产甲烷菌活性与产甲烷效率的方法
Kim et al. Volumetric scale-up of a three stage fermentation system for food waste treatment
Veeramalini et al.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biohydrogen from brewery effluent using co-culture of mutated Rhodobacter M 19 and Enterobacter aerogenes
Poszytek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source of microorganisms on adaptation of hydrolytic consortia dedicated to anaerobic digestion of maize silage
Zou et al. Enhancing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U. lactuca using combined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ludge (ADS) and rumen fluid pre-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on the solubil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Seesatat et al.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thermophilic lignocellulolytic bacterial isolates and biogas production from total broth by rumen microorganisms
CN104789603A (zh) 一种处理淀粉废水同时生成可再生能源的方法
Anjum et al. Bioreactors and biophoton-driven biohydrogen production strategies
Louhasakul et al. Valorization of palm oil mill wastewater for integrated production of microbial oil and biogas in a biorefinery approach
CN102373238B (zh) 一种嗜热芽孢杆菌及其在发酵产氢中的应用
Singh et al. Leach bed reactors for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 review of critical operating parameters,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Hussain et al. Biotechnology for zero waste: emerging waste management techniques
CN103058478B (zh) 一种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并同步扩培的方法
Wang et al. Multiple hydrolyses of rice straw by domesticated paddy soil microbes for methane production via liquid anaerobic digestion
Sun et al. Operational load enhancement for a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through ethanol fermentation pretreatment of food waste
CN102363794B (zh) 一种酶解餐厨垃圾强化暗发酵产氢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