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吡蚜酮的农业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吡蚜酮和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复配而成的农业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为害严重的鳞翅目类害虫,抗性程度较高,抗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虫剂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吡蚜酮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
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试验代号:ZJ4042),结构式如下(I)所示:
该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近期开发的氟虫双酰胺的基本相当。氟虫双酰胺,英文通用名(flubendiamide)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研发,化学名称为3-碘-N-(2-甲磺酞基-1,1-二甲基乙烷基-N-{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o-甲苯基}邻苯二酰胺,分子式为:C23H22F7N2O4,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激活兰尼碱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作用于昆虫细胞兰尼碱(Ryanodine)受体的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有广谱防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
吡蚜酮和ZJ4042单独使用时用药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且长期单独使用容易造成害虫抗性程度不断增加。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吡蚜酮和ZJ4042的混配防治稻飞虱、蚜虫等刺吸式口气类害虫,以及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小菜蛾、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鳞翅目类害虫目前尚无报道与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持效期长、可有效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的农业杀虫组合物,有利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为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农业杀虫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组分,第一种活性组分为吡蚜酮,第二种活性组分为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所述第一种活性组分与第二种活性组分的重量配比为50:1~1:40。
上述一种活性成分与第二种活性成为的重量比优选为20:1~1:20,进一步优选为5:1~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农业害虫的杀虫剂,以重量计含有5~90%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余为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杀虫剂中优选含有5~40%的上述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载体可以是固体或液体,通常用于配制杀虫剂组合物的任何载体均能使用。
合适的固体载体包括:矿物类,植物类,合成填料类和无机盐类。其中矿物类包括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氧化物类。硅酸盐类例如高岭土,海泡石,珍珠陶土,蒙脱土,云母,蛭石,叶蜡石,滑石。碳酸盐类例如:碳酸钙,白云石。硫酸盐类如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氧化物类如生石灰,镁石灰,硅藻土。植物类例如:柑橘渣,玉米棒芯,谷壳粉,稻壳,大豆秸粉,烟草粉,胡桃壳,锯木粉。合成填料类如沉淀碳酸钙水合物,沉淀碳酸钙,白炭黑。无机盐类例如氯化钾,氯化钠。
液体载体包括水和有机溶剂。当有效成分为水乳剂或悬乳剂时,有机溶剂起到增溶和防冻作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包括芳烃,例如苯、二甲苯、甲苯、烷基苯、烷基萘和氯代芳烃;氯代脂肪烃,例如氯乙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和多氯乙烷;脂肪烃,例如石油馏分、环己烷、轻质矿物油和石蜡。醇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脂肪醇等;醚类例如甲基乙二醇醚,乙基乙二醇醚,石油醚。酮类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以及异氟尔酮、N-甲基-吡咯烷酮;特种溶剂还有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聚乙二醇,己腈;植物油及甲基化植物油。上述有机溶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还可以与水一起混合使用。
本发明所述助剂可以根据需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消泡剂、增稠剂、助悬剂和防冻剂中的一种或几种,还可以根据需要包括本行业常用的其他助剂。
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或湿润剂;可以是离子型的或非离子型的。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包括:聚丙烯酸和木质素磺酸的钠盐和钙盐;分子中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或脂肪胺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缩聚产物;甘油、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山梨醇、蔗糖或季戊四醇的脂肪酸酯;及它们与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的缩聚产物;它们的缩聚产物的硫酸盐或磺酸盐;在分子中至少含有10个碳原子的硫酸或磺酸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较佳的为钠盐,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磺化蓖麻油的钠盐、烷芳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环氧乙烷的聚合物、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共聚物。
乳化剂包括非离子型乳化剂和阴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优选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阴离子型乳化剂主要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三苯乙基酚聚氧乙醚磷酸酯胺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
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剂包括:丙烯酸均聚物钠盐,马来酸二钠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松香嵌段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湿润剂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增稠剂包括黄原胶,硅酸镁铝,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阿拉伯胶,明胶,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的消泡剂优选为:泡敌、硅酮类、C8~10脂肪醇、C10~20饱和脂肪酸类及酰胺等。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按照本领域通用的方法配置成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粉剂、颗粒剂或胶囊剂。所述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粉剂、颗粒剂或胶囊剂中含有杀虫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90%,优选为20~70%,进一步优选为20~40%。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特别适用于防治鳞翅目类害虫,包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小菜蛾、二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防治的作物包括果树、蔬菜、水稻或棉花等。当施用于田间时,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的施用剂量优选为15克/亩~25克/亩。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组合物中两种活性组分复配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优良的增效作用,混合后组合物的杀虫效果较其单剂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具有速效性好和持效性长的特点;
(2)降低了使用剂量,减少用药成本;
(3)利用两种农药对害虫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作用机理进行合理地混配,既延长了农药使用寿命,又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下述实施例中材料配方选择可因地制宜,对结果无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人对吡蚜酮和ZJ4042混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参照杀虫剂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和创制农药生物活性评价SOP(杀虫剂卷),采用浸渍法。
联合作用采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
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
+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
共毒系数若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小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若大于80小于120,表明为相加作用。
实施例1:ZJ4042与吡蚜酮混配
表1ZJ4042与吡蚜酮对甘蓝蚜虫Lipaphis erysimi联合增效作用
处理 |
配比 |
LC50(mg/L) |
实测毒力指数 |
理论毒力指数 |
共毒系数 |
吡蚜酮 |
- |
4.58 |
770.09 |
|
|
ZJ4042 |
- |
35.27 |
100.00 |
|
|
吡蚜酮:ZJ4042 |
50:1 |
3.01 |
1171.76 |
756.95 |
154.80 |
吡蚜酮:ZJ4042 |
20:1 |
2.97 |
1187.54 |
738.18 |
160.87 |
吡蚜酮:ZJ4042 |
1:1 |
4.57 |
771.77 |
435.04 |
177.40 |
吡蚜酮:ZJ4042 |
1:20 |
17.25 |
204.46 |
131.91 |
155.00 |
吡蚜酮:ZJ4042 |
1:40 |
20.13 |
175.21 |
116.34 |
150.60 |
从试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吡蚜酮和ZJ4042,在50:1~1:40(按重量比)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甘蓝蚜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2(20%吡蚜酮·ZJ4042悬浮剂)
按吡蚜酮18%,ZJ40422%,乳化剂1601#(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分散剂SOPA一2704,膨润土2%,黄原胶0.1%,有机硅消泡剂0.4%,丙三醇5%,余量为去离子水。将上述配方按比例进行预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经高剪切混合后调配制得20%吡蚜酮·ZJ4042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甘蓝蚜虫。20%吡蚜酮·ZJ4042悬浮剂按20克/亩于蚜虫发生盛期兑水均匀喷雾,药后3天、7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85.6%、87.7%、88.9%。对照单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施药量为30克/亩),药后3、7、14天的防效为75.8%、80.4%、79.8%。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防效优于单剂。
实施例3(4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
按吡蚜酮35%,ZJ40425%,十二烷基硫酸钠6%,聚梭酸盐4%,氯化钠8%,聚乙二醇3%,余量为高岭土。将上述配方按比例干法粉碎、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4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4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按15克/亩于水稻稻飞虱若虫发生高峰期兑水均匀喷雾,药后3天、7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78.6%、80.5%、82.7%。对照单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施药量为30克/亩)按同样方法施药,药后3、7、14天的防效为76.5%、76.3%、77.8%。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防效优于单剂,速效性和持效性也好于单剂,且用药量比单剂降低。
实施例4(7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
按吡蚜酮55%,ZJ404215%,十二烷基硫酸钠6%,聚羧酸盐4%,氯化钠8%,聚乙二醇3%,余量为高岭土。将上述配方按比例干法粉碎、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7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40%吡蚜酮·ZJ4042水分散性粒剂按15克/亩于小菜蛾若虫发生高峰期兑水均匀喷雾,药后3天、7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79.5%、83.7%、90.2%。对照单剂20%ZJ4042悬浮剂(施药量为5克/亩)按同样方法施药,药后3、7、14天的防效为75.5%、78.5%、80.2%。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防效优于单剂,速效性和持效性也好于单剂。
实施例5(40%吡蚜酮·ZJ4042可湿性粉剂)
按吡蚜酮35%,ZJ40425%,十二烷基硫酸钠6%,聚梭酸盐4%,氯化钠8%,聚乙二醇3%,余量为高岭土。将上述配方按比例干法粉碎、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40%吡蚜酮·ZJ4042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40%吡蚜酮·ZJ4042可湿性粉剂按25克/亩于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兑水均匀喷雾,药后3天、7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76.3%、79.8%、85.2%。对照单剂20%ZJ4042悬浮剂(施药量为5克/亩)按同样方法施药,药后3、7、14天的防效为70.2%、73.1%、75.2%。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防效优于单剂,速效性和持效性也好于单剂。
实施例6(20%吡蚜酮·ZJ4042油悬剂)
吡蚜酮15%,ZJ4042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3%,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有机膨润土1%,油酸甲酯补至100%。将上述配方混合均匀后,砂磨至一定粒径即可。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棉铃虫。20%吡蚜酮·ZJ4042油悬剂按20克/亩于棉铃虫幼虫发生盛期兑水均匀喷雾,药后3天、7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86.7%、88.4%、90.3%。对照单剂20%ZJ4042悬浮剂(施药量为5克/亩),药后3、7、14天的防效为76.5%、77.5%、78.6%。吡蚜酮和ZJ4042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