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49420A -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49420A
CN103049420A CN2011103151616A CN201110315161A CN103049420A CN 103049420 A CN103049420 A CN 103049420A CN 2011103151616 A CN2011103151616 A CN 2011103151616A CN 201110315161 A CN201110315161 A CN 201110315161A CN 103049420 A CN103049420 A CN 103049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or
internal memory
equipment
state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151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冬
黄世光
邓启明
赵勇刚
陈燕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151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494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49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49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便携终端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内存,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其中,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所述方法包括:当第一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无需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设置内存,且由于第二处理器可以使用容量较大的第一内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混合系统架构的便携终端,是在现有仅有一个系统的PC基础上,嵌入其它至少一个系统的PC。现有常见的混合系统架构的便携终端通常集成了一个主系统(例如,X86系统)和一个从系统(例如,ARM系统),主系统和从系统之间可以共用共享设备。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中,主系统集成在主机内,主机和显示屏组成通常所见的笔记本电脑或一体机,从系统集成在独立板卡上,该独立板卡通过主机内设置的插槽,插入所述主机内,与主系统组成双系统便携终端。其中,从系统主要用于在主系统进入非工作状态时使用,以便节约系统电量。
现有的双系统便携终端内,通常为主系统和从系统分别设置所需的内存,从系统的内存集成在独立板卡上,当从系统工作时,使用为其单独设置的内存。但是,由于独立板卡本身体积较小,集成在其上的从系统内存也较小,因此从系统工作时,影响系统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以解决现有双系统便携终端内为从系统单独设置内存,导致从系统工作时系统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存复用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便携终端内,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内存,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时,停止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处理器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控制模块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所述第二处理器供电;
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第一状态,并由所述第一处理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包括: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PCI总线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或者,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一种便携终端,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内存,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时,停止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所述第二处理器供电;以及,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当所述连接模块为PCI总线时,所述第二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或者,
当所述连接模块为USB控制器时,所述第二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在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便携终端内,其中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设备的第二处理器可以共用属于第一设备的第一内存,即当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处理器可以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无需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设置内存,且由于第二处理器可以使用容量较大的第一内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内存复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内存复用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
图3为应用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一种便携终端的内部架构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另一种便携终端的内存架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第一实施例框图;
图6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第二实施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下实施例提供了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终端为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组成的双系统终端。其中,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运行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一内存,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运行第二操作系统),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一内存相连,其中,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该第二状态可以具体为睡眠状态或休眠状态。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中,该第一设备优选的,为包括主机(含第一处理器,比如X86处理器)和显示屏的设备,也可称为BASE设备,该设备与通常所见的笔记本电脑或一体机外形一致,第二设备可以优选的为一集成了独立操作系统的板卡(含第二处理器,比如ARM处理器),该板卡通过第一设备上设置的插槽,插入该插槽中,与第一设备结合为双系统的便携终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主机内集成了第一内存,第二设备内可以不设置内存,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设备的第二处理器分别与该第一内存相连,通过第一设备主机内集成的控制模块共用该第一内存。
参见图1,为本申请内存复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步骤101:第一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处理器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内的第一处理器直接与第一内存连接,因此当第一处理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直接对该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步骤102:当第一设备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时,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器可以通过与第一内存相连的PCI(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组件互联标准)总线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或者,第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与第一内存相连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可以应用在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便携终端内,当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处理器可以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由于无需为第二设备设置单独的内存,因此第二处理器可以使用容量较大的第一内存,由此可以提高第二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2,为本申请内存复用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
步骤201:第一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第一处理器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当第一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设备内的第一处理器处于工作状态,第二设备内的第二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处理对内存进行使用。
步骤202:控制模块检测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相连,该控制模块除了对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对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进行供电外,后续可以通过向第二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其是否进入工作状态。
步骤203:判断第一处理器是否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若是,则执行步骤204;否则,返回步骤201。
步骤204:控制模块停止向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第一设备进入第二状态。
当控制模块检测到第一处理器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后,确认该第一处理器无需使用内存,此时控制模块停止向第一处理器供电,第一设备进入第二状态。
步骤205:控制模块向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
步骤205与步骤204可以是由控制模块同时执行的步骤,即控制模块停止向第一处理器供电的同时,向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处理器开始准备使用第一内存。
步骤206:控制模块向第二处理器供电,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控制模块向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后,开始向第二处理器供电,此时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使用第一内存。其中,连接模块可以具体为PCI总线,或者为USB控制器。
步骤207:判断第一处理器是否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若是,则执行步骤208;否则,返回步骤206。
步骤208:控制模块向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第二处理器供电。
当控制模块检测到第一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例如,第一处理器从睡眠状态唤醒,则第一处理器需要使用第一内存,因此控制模块向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停止向第二处理器供电,第二处理器不再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步骤209:控制模块对第一处理器供电,返回步骤201。
控制模块重新对第一处理器进行供电,第一设备进入第一状态,此时返回步骤201,由第一处理器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便携终端内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设备的第二处理器可以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共用使用第一设备的第一内存,即当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处理器可以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上述实施例无需为第二设备单独设置内存,且由于第一内存容量较大,因此第二处理器在复用该第一内存时可以提高第二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3,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便携终端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中,便携终端是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组成的双系统便携终端。其中,第一设备包括CPU处理器(第一处理器)、内存和控制模块,CPU处理器通过北桥芯片与内存连接,第二设备包括ARM处理器(第二处理器),ARM处理器通过PCI总线与内存连接,且第一设备的控制模块也与ARM处理器相连。
下面对内存复用过程进行描述:假设初始时,CPU处理器处于工作状态,相应的ARM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控制模块为CPU处理器供电,由CPU处理器对内存进行使用;当控制模块检测到CPU处理器要进入非工作状态,例如,CPU处理器进入睡眠状态或休眠状态时,则控制模块停止向CPU处理器供电,同时向ARM处理器发送控制其进入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向ARM处理器供电,由ARM处理器通过PCI总线使用内存;当控制模块检测到CPU处理器要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后,则向ARM处理器发送控制其进入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ARM处理器供电,同时向CPU处理器供电,CPU进入工作状态后对内存进行使用。在上述复用过程中,控制模块可以只切换控制信号,此时当CPU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公状态后,该控制模块可以继续向ARM处理器供电,通过该ARM处理器为内存供电,从而保证不间断供电。其中,控制模块可以具体为EC(Embedd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
参见图4,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便携终端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中,便携终端是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组成的双系统便携终端。其中,第一设备包括CPU处理器(第一处理器)、内存和控制模块,CPU处理器通过北桥芯片与内存连接,第二设备包括ARM处理器(第二处理器),ARM处理器通过USB控制器与内存连接,且第一设备的控制模块也与ARM处理器相连。
图4中示出的便携终端内,与图3的不同在于ARM处理器是通过USB控制器与内存相连的,因此基于图4所示的便携终端的内存复用过程与图3的描述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可知,对于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双系统便携终端,其中第一设备的CPU处理器和第二设备的ARM处理器可以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共用使用第一设备的内存,即当CPU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ARM处理器可以通过连接模块对内存进行使用,由于无需为第二设备单独设置内存,且由于第一设备内的内存容量较大,因此ARM处理器在复用该内存时可以提高ARM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与本申请内存复用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便携终端的实施例。
参见图5,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第一实施例框图:
该便携终端包括:第一设备510和第二设备520。其中,第一设备510包括第一处理器511和第一内存512,第二设备520包括第二处理器521,该第一处理器511和第二处理器521分别与第一内存512相连。其中,第一设备510包括第一处理器511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处理器511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
其中,第二处理器521,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51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512进行使用。
参见图6,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第二实施例框图:
该便携终端包括:第一设备610和第二设备620。其中,第一设备610包括第一处理器611、第一内存612和控制模块613,第二设备620包括第二处理器621。其中,第一处理器611和第二处理器621分别于第一内存612相连。其中,第一设备610包括第一处理器611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处理器611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613,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611的工作状态,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611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时,停止向所述第一处理器611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610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器621,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613发送的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613的供电,以及当所述第一设备61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612进行使用;
所述控制模块613,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611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621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所述第二处理器621供电;以及,向所述第一处理器611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610进入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处理器611,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61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对所述第一内存612进行使用。
具体的,当所述连接模块为PCI总线时,所述第二处理器621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612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612进行使用;或者,当所述连接模块为USB控制器时,所述第二处理器621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612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612进行使用。
通过对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应用在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便携终端内,其中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设备的第二处理器可以共用属于第一设备的第一内存,即当第一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处理器可以通过连接模块对第一内存进行使用。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无需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设置内存,且由于第二处理器可以使用容量较大的第一内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存复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便携终端内,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内存,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时,停止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处理器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控制模块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所述第二处理器供电;
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第一状态,并由所述第一处理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包括: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PCI总线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或者,
所述第二处理器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6.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内存,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处理器工作时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处理器未工作时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连接模块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时,停止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处理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切换到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并停止向所述第二处理器供电;以及,向所述第一处理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进入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连接模块为PCI总线时,所述第二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或者,
当所述连接模块为USB控制器时,所述第二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一内存相连的USB控制器对所述第一内存进行使用。
CN2011103151616A 2011-10-17 2011-10-17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Pending CN1030494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151616A CN103049420A (zh) 2011-10-17 2011-10-17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151616A CN103049420A (zh) 2011-10-17 2011-10-17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49420A true CN103049420A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62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151616A Pending CN103049420A (zh) 2011-10-17 2011-10-17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4942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2010A (zh) * 2013-09-13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状态控制方法
CN107766145A (zh) * 2016-08-18 2018-03-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系统下的内存管理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9812A1 (en) * 2005-01-24 2008-05-08 Marc Vertes Method for Managing Access to Shared Resources in a Multi-Processor Environment
CN101751114A (zh) * 2008-12-22 2010-06-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显示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847043A (zh) * 2009-03-25 2010-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共用存储设备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957808A (zh) * 2010-06-04 2011-01-26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cpu间的通信方法、系统及cpu
CN102117182A (zh) * 2009-12-31 2011-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多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存储设备的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9812A1 (en) * 2005-01-24 2008-05-08 Marc Vertes Method for Managing Access to Shared Resources in a Multi-Processor Environment
CN101751114A (zh) * 2008-12-22 2010-06-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显示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847043A (zh) * 2009-03-25 2010-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共用存储设备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117182A (zh) * 2009-12-31 2011-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多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存储设备的切换方法
CN101957808A (zh) * 2010-06-04 2011-01-26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cpu间的通信方法、系统及cpu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2010A (zh) * 2013-09-13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状态控制方法
CN107766145A (zh) * 2016-08-18 2018-03-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系统下的内存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7766145B (zh) * 2016-08-18 2020-10-27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系统下的内存管理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8943B (zh) 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及便携终端
DE112013001661B4 (de) Apparat,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bereitstellung eines konsolidierten seitenband kommunikationskanal zwischen geräten
CN103092701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047419B2 (en) System on chip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725536B1 (ko) Pcie 프로토콜 스택을 이용하는 저전력 phy의 동작을 위한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시스템
US849339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the graphics capability of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US7346723B2 (en) Slave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the same
EP2853079A1 (en) Providing a load/stor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with a low power physical unit
TW201331744A (zh) Usb集線器和usb集線器的電力供應方法
CN101790225A (zh) 上网模块电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079457A1 (zh) 接口切换控制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便携终端和便携移动设备
EP2677393A1 (en) Wake-up method, hot swap method, and device based on high speed inter-chip HSIC interface
CN104781754A (zh) 通信端口中的空闲功率的减小
CN105549712B (zh) 一种供电方法、供电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2870374B (zh) 负荷分担方法及装置、单板
CN104518886A (zh) 服务器的网络唤醒方法和装置
CN111817862A (zh) 供电设备和以太网供电的节能方法
CN103777733B (zh) 电脑装置及通用连接端口模块的供电方法
CN103049420A (zh) 内存复用方法及便携终端
CN102427404B (zh) 通信设备节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1561696A (zh) 一种带外部模组的笔记本电脑
JP3742367B2 (ja) Usbデバイス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9147253A1 (en) Power management of discrete communication port components
WO2012023150A4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CN202025312U (zh) 面向开关柜的智能数据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