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1518B -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1518B
CN103011518B CN2012105640772A CN201210564077A CN103011518B CN 103011518 B CN103011518 B CN 103011518B CN 2012105640772 A CN2012105640772 A CN 2012105640772A CN 201210564077 A CN201210564077 A CN 201210564077A CN 103011518 B CN103011518 B CN 103011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ol
main body
water source
c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40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1518A (zh
Inventor
常素云
刘学功
张凯
任必穷
刘京晶
刘波
杨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21056407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11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11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1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1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15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是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由移动式集水井、集水笼、引水支管、集水主管、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组成,移动式集水井、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依照实际地貌布局,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是全防渗的集水井,由咸水收集,经湿地、沉水塘处理后存储在蓄水池内待作他用。本发明结构合理,设计科学,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水处理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净化处理,出水的水质好,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可用于补给景观用水,可以和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在实现水体净化的同时,达到节约并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Description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的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很多水库,大多水库建造在退海地之上,库底的底质土壤含盐量高,地形复杂,存在大量的旱塘和高地。在旱塘中的存蓄水由于长期滞留、蒸发、底质土壤含盐量高等原因,导致库底旱塘的存蓄水比较严重的咸化。在对水库实施调水时,新调入的水源会与高含盐存蓄水混合,造成水库的水体含盐量骤增,水体严重咸化,导致水库失去水源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水库中旱塘内的存蓄水咸化的问题,提供一种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针对上述水库中旱塘内的存蓄水咸化的问题,设计一套库底排咸方式,不仅有效排出旱塘高含盐量存蓄水,同时通过排盐等作用降低了底质含盐量,为水库咸化防治奠定基础。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由移动式集水井、集水笼、引水支管、集水主管路、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组成,移动式集水井、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依照实际地貌布局。
本发明把旱塘中高含盐量的存蓄水排出并将其净化,同时通过排盐等作用降低了底质含盐量及污染物含量,可以有效防止水库咸化,并把排出的咸水资源化利用。
移动式集水井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移动式集水井是由集水井主体、集水笼、标识浮球、引绳、支撑支架、定位卡板机构、淤泥沉淀区和碎石基料组成,集水井主体设置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在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的上部设置定位卡槽,定位卡槽环绕集水井主体的井壁,定位卡槽与集水笼的定位卡板机构相吻合,集水笼提升到集水井主体的上部后定位在定位卡槽处。
本发明是在水库库底多处旱塘低洼处设置竖井式可移动的集水井,收集旱塘的咸化水到移动式集水井中,把移动式集水井中的咸化水集中输送到收水井中进行咸化水处理的系统。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的上部设置凹槽,平时集水笼提升到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的上部,旱塘的咸化水收集到集水井主体内,向收水井输送水源时,把集水笼沉入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内,实施输送水源。
集水井主体的下部设置支撑支架,支撑支架在集水井主体下部支撑集水笼的底部,集水井主体的底部构成淤泥沉淀区,把收集到集水井主体内的水源中的淤泥沉淀到集水井主体的淤泥沉淀区内。
本发明的在集水井主体的下部设置淤泥沉淀区,把移动式集水井内的咸化水中淤泥杂质进行处理,沉淀到淤泥沉淀区,再输送水源。
集水笼呈桶状,集水笼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至少采用一种,集水笼的笼主体截面形状与集水井主体的截面形状相吻合,集水笼内放置碎石基料,碎石基料的粒径为4-8cm。
本发明的集水笼中放置碎石基料,过滤水源,清除水源中的杂质,选用的碎石基料的粒径为4-8cm,水源通过碎石的间隙过滤掉水源中的杂质。
集水笼的上部连接引绳,引绳的一端部与集水笼的上部相连接,引绳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相连接,标识浮球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的位置,把集水笼沉入集水井主体内输送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
本发明的集水笼沉于库底,难于寻找到移动式集水井,集水笼的上部设置引绳和表示浮球,便于寻找移动式集水井在库底的位置。
集水笼的中部对接引水支管,引水支管的一端部与集水笼相连接,引水支管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相连接,集水笼中的水源经引水支管引入集水主管路内。
本发明的移动式集水井收集到的水源,经过滤后引入引水支管内,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送到收水井内,进行处理。
集水笼的下部设置定位卡板机构,定位卡板机构是由挂钩、中心板、滑动杆、侧翼板和弹簧组成,中心板的上部固定设置挂钩,挂钩挂设在集水笼的底部中心,挂钩和中心板随着集水笼上升或下降,中心板下部设置滑动杆,至少2根滑动杆,滑动杆的上端部与中心板的下部相连接,滑动杆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侧的侧翼板上部相连接,2个侧翼板的内侧相对,挂钩和中心板随着集水笼的上升拉动侧翼板收缩,侧翼板之间的相对端部安设弹簧,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侧翼板的相对端部相连接,弹簧推拉侧翼板,提升集水笼,集水笼的底部带动挂钩和中心板上升,中心板拉动滑动杆,滑动杆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随着滑动杆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压缩弹簧,集水笼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上部定位卡槽处停止,弹簧推动侧翼板展开,滑动杆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内,集水笼停留在集水井主体的上部。
本发明提升集水笼到移动式集水井的井口,用定位卡板机构固定集水笼。使移动式集水井中的水源进行沉淀,同时有利于清洗集水笼和碎石基料。
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的下部设置引水支管,引水支管的一端部与集水笼的下部对接,引水支管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相连接,引水支管敷设在水库的库底内,引水支管设置坡降度,把收集在集水井主体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流入集水主管路内。
集水主管路敷设在水库库底内,集水主管路的一端部与收水井的下部相连接,集水主管路设置坡降度,把引水支管内的水源送入收水井内,进入收水井前的集水主管路上设置控制闸管控进入收水井水源的水量。
本发明采用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将各移动式集水井相连接,通过地下渠道即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把水源输送到集水井。移动式集水井收集到的水源,经过滤后引入引水支管内,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均设置坡降度,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送到收水井内,进行处理。
收水井由收水井主体、集水主管路、防水层、过滤基料和提升泵组成,收水井的收水井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收水井的井壁放坡呈坡状,收水井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的井壁内和井底部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的井内设置过滤基料,过滤基料为砾石、和碎石粒径为20-60mm,收水井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收水井与集水主管路相贯通,集水主管路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入到收水井内,收水井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提升泵通过管路把收水井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内。
本发明的收水井是全防渗的集水井,在井壁和井底设置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内放置过滤基料,利用过滤基料间的间隙过滤水源中的杂质,采用提升泵把过滤后的水源输送到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由表流湿地池主体、种植土壤层、防水层、种植物和导流管组成,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表流湿地是为全防渗的池子,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内填充种植土壤层,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泽芹、香蒲、水葱、美人蕉,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内,种植土壤层为种植物生长提供支撑,同时,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又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提升泵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表流湿地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导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
本发明的表流湿地的池壁和池底内设置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在表流湿地上种植两栖种植物,如芦苇、黄花鸢尾、千屈菜、泽芹、香蒲、水葱、美人蕉等品种,利用种植物的根系和填充基质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的出水处设置导流管,通过导流管收集表流湿地内讲解后的水源,并导入深水塘内。
沉水塘由塘主体、防水层、导流管、种植土壤层、溢流管和水生种植物组成,沉水塘的塘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沉水塘为全防渗的水塘,沉水塘的塘主体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的塘主体的池壁放坡呈坡状,塘主体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上种植水生种植物,水生种植物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水生种植物直接吸收水源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在光合作用和输氧作用下,对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的导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沉水塘的池边进水处,把表流湿地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导流管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的下部,沉水塘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溢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本发明的沉水塘是全防渗的水塘,沉水塘的水池壁和水池底内设置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内种植挺水水生植物,如芦苇、川蔓藻、篦齿眼子菜等,水生植物通过直接吸收营养物质(N、P)和富集重金属,去除水源中的污染物,通过收割植物体把污染物从水源中移出,实现对水源的净化。沉水塘的溢流管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由潜流湿地池主体、防水层、溢流管、种植基料、进水收水区、出水收水区、种植区、种植物和,溢流堰组成,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潜流湿地为全防渗的池子,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池主体内设置进水收水区、种植区和出水收水区,进水收水区和出水收水区的截面形状呈倒梯形,进水收水区和出水收水区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内的种植区,截面形状呈梯形,种植区内填充种植基料,种植基料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20-60mm。种植区上种植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基料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基料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水塘的溢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潜流湿地的池边进水处,把沉水塘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溢流管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的下部,潜流湿地的出水收水区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溢流堰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本发明的潜流湿地是全防渗的池子,潜流湿地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内设置进水收水区、种植区和出水收水区,进水收水区、种植区和出水收水区内填充混合基料,种植区上种植两栖种植物,如芦苇、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等品种,种植物的根系扎于种植区的种植基料内,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基料的根系和填充基质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体中污染物降解。潜流湿地的出水收水区的池边出水处的溢流堰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蓄水池由蓄水池主体、防水层、溢流堰和抽水泵组成,蓄水池存储净化后的水源,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蓄水池为全防渗的池子,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的池边的溢流堰的出水口设置在蓄水池的池边进水处,把潜流湿地的水源导入蓄水池内,蓄水池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抽水泵的出水管插入蓄水池内,抽水泵通过出水管把蓄水池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本发明的蓄水池是全防渗的池子,蓄水池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内存蓄着净化后的水源,在蓄水池内可以养殖咸水鱼,或用于补给景观用水。蓄水池的池边出水处的抽水泵的出水管插入蓄水池内,抽水泵通过出水管把蓄水池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依照实际地貌在水库库底布置移动式集水井、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设置集水井主体,挖掘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集水井主体呈竖井状,集水井主体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集水井主体的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至少采用一种,集水井主体的上部环绕集水井主体的井壁设置定位卡槽,集水井主体的下部安设支撑支架,支撑支架在集水井主体下部支撑集水笼的底部,支撑支架的下面构成淤泥沉淀区。
本发明在库底旱塘低洼处设置竖井式的移动式集水井,根据水库库底的实际地貌情况设置集水井主体、集水笼、标识浮球、引绳、定位卡板机构、支撑支架、淤泥沉淀区和碎石基料,支撑支架设在淤泥沉淀区的上部,用于支撑集水笼和定位卡板机构,集水笼放入时定位卡板机构位于集水井主体下部,集水笼放置在支撑支架上。排咸结束时,取出集水笼,定位卡板机构随着集水笼上升至集水井主体上部定位卡槽处,定位卡板机构展开,定位在集水井主体的上部,集水笼脱离集水井主体。
在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一侧安设引水支管,引水支管埋入地下,引水支管的一端部与集水井主体内的集水笼对接,引水支管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相连接,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设置坡降度,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采用PVC管材质制作,收集到集水井主体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进入收水井内。
本发明经移动式集水井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送到收水井内。
集水笼采用钢筋制作成笼状,整体呈桶状,集水笼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至少采用一种,集水笼与集水井主体相吻合,集水笼内填充碎石基料,碎石基料的粒径为4-8cm。集水笼的上部连接引绳,引绳采用尼龙材质制作,引绳的一端部与集水笼的上部相连接,引绳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相连接,标识浮球采用塑料、聚苯乙烯材质制作,至少采用一种,制作的标识浮球实现漂浮在水面上,标识浮球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的位置。
本发明的集水笼的截面形状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状,并与集水井主体相吻合,集水笼内填充碎石基料,在集水笼的上部顶端安设引绳,引绳上安设标识浮球,标识浮球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的位置。
集水笼的下部安设定位卡板机构,挂钩、中心板、滑动杆、侧翼板和弹簧采用金属材质制作,集水笼放置在集水井主体内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集水笼沉入集水井主体内形成移动式集水井,集水笼下部的定位卡板机构放置在集水井主体下部的支撑支架上,引水支管的一端部与集水笼的下部对接。根据水库的蓄水情况提升集水笼,集水笼的底部带动挂钩和中心板上升,中心板拉动滑动杆,滑动杆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随着滑动杆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压缩弹簧,集水笼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上部定位卡槽处停止,弹簧推动侧翼板展开,滑动杆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内,集水笼停留在集水井主体的上部。进入收水井前的集水主管路上设置控制闸管控进入收水井水源的水量,控制闸采用闸阀、蝶阀、球阀,至少采用1种。
本发明的集水笼下部安设定位卡板机构,定位卡板机构的中心板上部安设挂钩,挂钩勾住集水笼的下部,随着集水笼的升降带动定位卡板机构,中心板的下部安设滑动杆,滑动杆的下端部连接2块侧翼板,滑动杆随着集水笼的上升拉动侧翼板收拢,2块侧翼板之间安设弹簧,在定位卡槽固定时展开2块侧翼板,固定住定位卡板机构。
收水井的收水井主体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收水井的井壁放坡呈坡状,收水井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的井体坡面和井底部敷设土工膜,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集水井的井内放置过滤基料,过滤基料为砾石和碎石,粒径为20-60mm,收水井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收水井与集水主管路相贯通,集水主管路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入到收水井内,收水井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提升泵通过管路把收水井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内。
本发明的收水井是全防渗收水井,在井壁和井底设置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土工膜,敷设的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内填充过滤基料,集水主管路的出水口安设在收水井的下部,水源从收水井的下部进入收水井,随着水源的不断的进入收水井,收水井内的水位不断上升,收水井内的水源压力不断上升,水源经过过滤基料间的间隙上升到收水井的上部,过滤掉水源中的杂质,收水井内上部的水源由提升泵通过管路提升,排放到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为全防渗的表流湿地,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的池壁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的表流湿地池主体内填充种植土壤层,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提升泵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表流湿地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导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
本发明的表流湿地是全防渗收水池,在池壁和池底设置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土工膜,敷设的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内填充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上种植两栖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等品种,可采用单一品种种植或多品种混种。在表流湿地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导流管的进水口收集降解的水源,出水口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
沉水塘的塘主体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沉水塘的塘主体为全防渗的集水塘,沉水塘的塘主体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塘主体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上种植水生种植物,水生种植物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沉水塘的池边进水处安设表流湿地的导流管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导流管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的下部,沉水塘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溢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本发明的沉水塘是全防渗收水池,在池壁和池底设置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土工膜,敷设的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的底部填充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上两栖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等品种,可采用单一品种种植或多品种混种。在沉水塘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溢流管的进水口收集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为全防渗的池体,潜流湿地的潜流湿地池主体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池主体内安设进水收水区、种植区和出水收水区,进水收水区和出水收水区的截面形状制作成倒梯形,进水收水区和出水收水区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内的种植区的截面形状制作成梯形,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种植区内填充种植基料,种植基料粒径为20-60mm。种植区上种植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基料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潜流湿地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沉水塘的溢流管的出水口,把沉水塘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溢流管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的下部,潜流湿地的出水收水区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溢流堰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本发明的潜流湿地是全防渗收水池,在池壁和池底设置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土工膜,敷设的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池内填充基料,基料分为进水收水区、种植区和出水收水区,潜流湿地的池两边分别设置进水收水区和出水收水区,潜流湿地的池中间设置种植区。在种植区上种植两栖种植物,种植物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泽芹、香蒲、水葱、美人蕉等品种,可采用单一品种种植或多品种混种。表流湿地的溢流堰安设表流湿地的出水收水区的池边出水处,溢流堰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制作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为全防渗的集水池,蓄水池的蓄水池主体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潜流湿地的溢流堰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的水源导入蓄水池内,蓄水池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抽水泵的出水管插入蓄水池内,抽水泵通过出水管把蓄水池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本发明的蓄水池是全防渗收水池,在池壁和池底设置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土工膜,敷设的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在蓄水池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抽水泵的出水管插入蓄水池内,抽水泵通过出水管把蓄水池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排放或另作他用。亦可以在蓄水池内养殖咸水鱼。
提拉移动式集水井的集水井主体内的集水笼,收拢定位卡板机构的侧翼板,把侧翼板从定位卡槽撤出,将集水笼放入集水井主体内,集水笼的底部放置到集水井主体底部的支撑支架上,集水井主体内的水源的水位上升,加大集水井主体内的水源的压力,提高移动式集水井向收水井的输送功效。
本发明在旱塘低洼处安设竖井式的移动式集水井,收集水库库底旱塘水源,当需要进行水源处理时,把移动式集水井中设置集水笼向上提拉,集水笼下部的定位卡板机构随着集水笼的上升,定位卡板机构的滑动杆收拢,滑动杆带动侧翼板收拢,侧翼板的外端部从定位卡槽中撤出,把集水笼放入集水井主体的底部的支撑架上,放入集水笼后,集水井主体内收集的水源的水位上升,集水井主体内水源的水压增高,便于移动式集水井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向收水井输送水源。
打开控制闸把移动式集水井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和集水主管路输送到收水井内,输送水源结束,则提拉集水笼,收拢集水笼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的侧翼板,提升集水笼,提升至集水井主体上部,展开集水笼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的侧翼板,侧翼板的端部插入集水井主体上部的定位卡槽内,集水笼滞留在集水井主体上部。收水井的下部与集水主管路相连接,收水井与集水主管路相贯通,收水井为全防渗的收水井,收水井内的过滤基料,清除水源中的杂物和杂质。收水井井边出水处的提升泵,通过管路把收水井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内。
本发明打开控制阀把移动式集水井内的水源输送到收水井内,当收水井内的水源的水量达到设计要求,则关闭控制阀。提拉移动式集水井内的集水笼,集水笼下部的定位卡板机构随着集水笼的上升,定位卡板机构的滑动杆收拢,滑动杆带动侧翼板收拢,把集水笼放停留在集水井主体的上部的定位卡槽处,定位卡板机构的弹簧推动侧翼板,侧翼板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内,集水笼滞留在集水井主体的上部。本发明的收水井是全防渗的收水井,集水主管路的出口安设在收水井的下部,水源从收水井的下部进入收水井,填充在收水井收水井内过滤基料清除水源中的杂物和杂质,收水井的井边的提升泵把净化后的水源排放到表流湿地。
清除杂物和杂质后的水源进入表流湿地,进入表流湿地的水源渗入表流湿地的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上种植的种植物的根系扎入种植土壤层内,种植物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内,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表流湿地的种植土壤层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和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把可沉淀固体沉降去除,利用土壤及植物根系上寄生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一部分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导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
本发明表流湿地是全防渗的水池,净化后的水源输入到表流湿地,水源渗入表流湿地的种植土壤层内,种植土壤层上的种植物的根系扎入种植土壤层内,微生物在种植物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的导流管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并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
降解后的水源进入沉水塘,塘主体的种植土壤层上种植的水生种植物,水生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输氧过程将氧气释放到水源中,增加水源中溶解氧含量,提高水源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安设在沉水塘的池边出水处的溢流管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本发明的沉水塘是全防渗的水塘,降解后的水源进入沉水塘,沉水塘底部的种植土壤层上种植的水生种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和输氧过程,将氧气释放到水源中,增加水源中溶解氧含量,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水塘的池边的溢流管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并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
净化后的水源进入潜流湿地的进水收水区,净化后的水源渗入进水收水区,随着水源的不断的渗入进水收水区的水压逐渐增高,随着进水收水区的水压不断增高推动水源渗入种植区,种植区内的种植基料和种植物的根系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氮、磷污染物。种植区的水源渗入出水收水区,潜流湿地的出水收水区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溢流堰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本发明的潜流湿地是全防渗的水池,净化后的水源进入潜流湿地,水源渗入进水收水区,随着水源的水压逐渐增高,水源渗入种植区,种植区上种植的种植物的根系扎入种植区内的种植基料,种植基料和种植物的根系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氮、磷污染物。种植区的水源渗入出水收水区,表流湿地的池边的溢流堰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
净化后的水源存储在蓄水池内,蓄水池的池边出水处的抽水泵通过出水管把蓄水池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本发明的蓄水池是全防渗的水池,蓄水池存储净化后的水源,净化后的水源等待另作他用。亦可在蓄水池内养殖咸水鱼等。
本发明是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结构合理,设计科学,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水处理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净化处理,出水的水质好,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将水库咸水收集,经湿地、沉水塘处理后用于补给景观用水,不仅有效缓解水库水质咸化问题,同时又将水库咸化底水资源化利用。可用于补给景观用水,可以和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在实现水体净化的同时,达到美化绿化城市的目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图1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2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移动式集水井的剖视示意图(A)集水井主体的剖视示意图(B)定位卡板机构的侧视示意图(C)。
图3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收水井的剖视示意图。
图4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表流湿地的剖视示意图。
图5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沉水塘的剖视示意图。
图6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潜流湿地的剖视示意图。
图7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蓄水池的剖视示意图。
1移动式集水井,2引水支管,3集水主管路,4控制闸,5收水井,6提升泵,7表流湿地,8防水层,9沉水塘,10定位卡槽,11抽水泵,12潜流湿地,13过滤基料,14种植区,15标识浮球,16引绳,17碎石基料,18集水笼,19出水管,20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2溢流管,23溢流堰,24种植基料,25蓄水池,26导流管,27集水井主体,28淤泥沉淀区,29挂钩,30中心板,31滑动杆,32侧翼板,33弹簧,34支撑支架,35定位卡板机构,36收水井主体,37表流湿地池主体,38种植土壤层,39塘主体,40进水收水区,41出水收水区,42潜流湿地池主体,43蓄水池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由移动式集水井(1)、集水笼(18)、引水支管(2)、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组成,移动式集水井(1)、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依照实际地貌布局。
移动式集水井(1)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移动式集水井(1)是由集水井主体(27)、集水笼(18)、标识浮球(15)、引绳(16)、支撑支架(34)、定位卡板机构(35)、淤泥沉淀区(28)和碎石基料(17)组成,集水井主体(27)设置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设置定位卡槽(10),定位卡槽(10)环绕集水井主体(27)的井壁,定位卡槽(10)与集水笼(18)的定位卡板机构(35)相吻合,集水笼(18)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后定位在定位卡槽(10)处。
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设置支撑支架(34),支撑支架(34)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支撑集水笼(18)的底部,集水井主体(27)的底部构成淤泥沉淀区(28),把收集到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中的淤泥沉淀到集水井主体(27)的淤泥沉淀区(28)内。
集水笼(18)呈桶状,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采用其中1种,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与集水井主体(27)的截面形状相吻合,集水笼(18)内放置碎石基料(17),碎石基料(17)的粒径为4-8cm。
集水笼(18)的上部连接引绳(16),引绳(16)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上部相连接,引绳(16)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15)相连接,标识浮球(15)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18)的位置,把集水笼(18)沉入集水井主体(27)内输送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
集水笼(18)的中部对接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相连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集水笼(18)中的水源经引水支管(2)引入集水主管路(3)内,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2
集水笼(18)的下部设置定位卡板机构(35),定位卡板机构(35)是由挂钩(29)、中心板(30)、滑动杆(31)、侧翼板(32)和弹簧(33)组成,中心板(30)的上部固定设置挂钩(29),挂钩(29)挂设在集水笼(18)的底部中心,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上升或下降,中心板(30)下部设置滑动杆(31),至少2根滑动杆(31),滑动杆(31)的上端部与中心板(30)的下部相连接,滑动杆(31)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侧的侧翼板(32)上部相连接,2个侧翼板(32)的内侧相对,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的上升拉动侧翼板(32)收缩,侧翼板(32)之间的相对端部安设弹簧(33),弹簧(33)的两端部分别与侧翼板(32)的相对端部相连接,弹簧(33)推拉侧翼板(32),提升集水笼(18),集水笼(18)的底部带动挂钩(29)和中心板(30)上升,中心板(30)拉动滑动杆(31),滑动杆(31)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32)随着滑动杆(31)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32)压缩弹簧(33),集水笼(18)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上部定位卡槽(10)处停止,弹簧(33)推动侧翼板(32)展开,滑动杆(31)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32)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停留在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
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设置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下部对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引水支管(2)敷设在水库的库底内,引水支管(2)设置坡降度,把收集在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流入集水主管路(3)内。
集水主管路(3)敷设在水库库底内,集水主管路(3)的一端部与收水井(5)的下部相连接,集水主管路(3)设置坡降度,把引水支管(2)内的水源送入收水井(5)内,进入收水井(5)前的集水主管路(3)上设置控制闸(4)管控进入收水井(5)水源的水量,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3
收水井(5)由收水井主体(36)、集水主管路(3)、防水层(8)、过滤基料(13)和提升泵(6)组成,收水井(5)的收水井主体(36)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收水井(5)的井壁放坡呈坡状,收水井(5)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5)的井壁内和井底部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5)的井内设置过滤基料(13),过滤基料(13)为砾石、和碎石粒径为20-60mm,收水井(5)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集水主管路(3)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入到收水井(5)内,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如图1、图3所示。
实施例4
表流湿地(7)由表流湿地池主体(37)、种植土壤层(38)、防水层(8)、种植物(20)和导流管(26)组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表流湿地(7)是为全防渗的池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内填充种植土壤层(38),在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38)内,种植土壤层(38)为种植物(20)生长提供支撑,同时,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又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提升泵(6)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如图1、图4所示。
实施例5
沉水塘(9)由塘主体(39)、防水层(8)、导流管(26)、种植土壤层(38)、溢流管(22)和水生种植物(21)组成,沉水塘(9)的塘主体(39)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沉水塘(9)为全防渗的水塘,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放坡呈坡状,塘主体(39)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水生种植物(21)直接吸收水源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在光合作用和输氧作用下,对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7)的导流管(26)的出水口设置在沉水塘(9)的池边进水处,把表流湿地(7)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导流管(26)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9)的下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22),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如图1、图5所示。
实施例6
潜流湿地(12)由潜流湿地池主体(42)、防水层(8)、溢流管(22)、种植基料(24)、进水收水区(40)、出水收水区(41)、种植区(14)、种植物(20)和,溢流堰(23)组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潜流湿地(12)为全防渗的池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设置进水收水区(40)、种植区(14)和出水收水区(41),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的截面形状呈倒梯形,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43)内的种植区(14),截面形状呈梯形,种植区(14)内填充种植基料(24),种植基料(24)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20-60mm。种植区(14)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水塘(9)的溢流管(22)的出水口设置在潜流湿地(12)的池边进水处,把沉水塘(9)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溢流管(22)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12)的下部,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如图1、图6所示。
实施例7
蓄水池(25)由蓄水池主体(43)、防水层(8)、溢流堰(23)和抽水泵(11)组成,蓄水池(25)存储净化后的水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蓄水池(25)为全防渗的池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3)的池边的溢流堰(23)的出水口设置在蓄水池(25)的池边进水处,把潜流湿地(12)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11),抽水泵(11)的出水管(19)插入蓄水池(25)内,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如图1、图7所示。
实施例8
依照实际地貌在水库库底布置移动式集水井(1)、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设置集水井主体(27),挖掘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集水井主体(27)呈竖井状,集水井主体(27)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集水井主体(27)的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至少采用一种,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环绕集水井主体(27)的井壁设置定位卡槽(10),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安设支撑支架(34),支撑支架(34)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支撑集水笼(18)的底部,支撑支架(34)的下面构成淤泥沉淀区(28)。
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一侧安设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埋入地下,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井主体(27)内的集水笼(18)对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设置坡降度,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采用PVC管材质制作,收集到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进入收水井(5)内。
集水笼(18)采用钢筋制作成笼状,整体呈桶状,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至少采用一种,集水笼(18)与集水井主体(27)相吻合,集水笼(18)内填充碎石基料(17),碎石基料(17)的粒径为4-8cm。集水笼(18)的上部连接引绳(16),引绳(16)采用尼龙材质制作,引绳(16)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上部相连接,引绳(16)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15)相连接,标识浮球(15)采用塑料、聚苯乙烯材质制作,至少采用一种,制作的标识浮球(15)实现漂浮在水面上,标识浮球(15)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18)的位置。
集水笼(18)的下部安设定位卡板机构(35),挂钩(29)、中心板(30)、滑动杆(31)、侧翼板(32)和弹簧(33)采用金属材质制作,集水笼(18)放置在集水井主体(27)内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集水笼(18)沉入集水井主体(27)内形成移动式集水井(1),集水笼(18)下部的定位卡板机构(35)放置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的支撑支架(34)上,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下部对接。根据水库的蓄水情况提升集水笼(18),集水笼(18)的底部带动挂钩(29)和中心板(30)上升,中心板(30)拉动滑动杆(31),滑动杆(31)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32)随着滑动杆(31)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32)压缩弹簧(33),集水笼(18)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上部定位卡槽(10)处停止,弹簧(33)推动侧翼板(32)展开,滑动杆(31)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32)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停留在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进入收水井(5)前的集水主管路(3)上设置控制闸(4)管控进入收水井(5)水源的水量,控制闸(4)采用闸阀、蝶阀、球阀,至少采用1种,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9
收水井(5)的收水井主体(36)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收水井(5)的井壁放坡呈坡状,收水井(5)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5)的井体坡面和井底部敷设土工膜,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集水井(5)的井内放置过滤基料(13),过滤基料(13)为砾石和碎石,粒径为20-60mm,收水井(5)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集水主管路(3)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入到收水井(5)内,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如图1、图3所示。
实施例10
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为全防渗的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的池壁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内填充种植土壤层(38),在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提升泵(6)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如图1、图4所示。
实施例11
沉水塘(9)的塘主体(39)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沉水塘(9)的塘主体(39)为全防渗的集水塘,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塘主体(39)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沉水塘(9)的池边进水处安设表流湿地(7)的导流管(26)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7)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导流管(26)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9)的下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22),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如图1、图5所示。
实施例12
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为全防渗的池体,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安设进水收水区(40)、种植区(14)和出水收水区(41),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的截面形状制作成倒梯形,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粒径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的种植区(14)的截面形状制作成梯形,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1种,种植区(14)内填充种植基料(24),种植基料(24)粒径为20-60mm。种植区(14)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潜流湿地(12)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沉水塘(9)的溢流管(22)的出水口,把沉水塘(9)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溢流管(22)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12)的下部,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如图1、图6所示。
实施例13
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制作成槽型,整体截面积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至少采用1种,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为全防渗的集水池,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约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25)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潜流湿地(12)的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7)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11),抽水泵(11)的出水管(19)插入蓄水池(25)内,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如图1、图7所示。
实施例14
提拉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内的集水笼(18),收拢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把侧翼板(32)从定位卡槽(10)撤出,将集水笼(18)放入集水井主体(27)内,集水笼(18)的底部放置到集水井主体(27)底部的支撑支架(34)上,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的水位上升,加大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的压力,提高移动式集水井(1)向收水井(5)的输送功效,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15
打开控制闸(4)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送到收水井(5)内,输送水源结束,则提拉集水笼(18),收拢集水笼(18)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提升集水笼,提升至集水井主体(27)上部,展开集水笼(18)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侧翼板(32)的端部插入集水井主体(27)上部的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滞留在集水井主体(27)上部。收水井(5)的下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收水井(5)为全防渗的收水井,收水井(5)内的过滤基料(13),清除水源中的杂物和杂质。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的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16
清除杂物和杂质后的水源进入表流湿地(7),进入表流湿地(7)的水源渗入表流湿地(7)的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的种植物(20)的根系扎入种植土壤层(38)内,种植物(20)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38)内,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表流湿地(7)的种植土壤层(38)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和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把可沉淀固体沉降去除,利用土壤及植物根系上寄生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一部分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如图1、图4所示。
实施例17
降解后的水源进入沉水塘(9),塘主体(39)的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的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的光合作用和输氧过程将氧气释放到水源中,增加水源中溶解氧含量,提高水源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安设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的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如图1、图5所示。
实施例18
净化后的水源进入潜流湿地(12)的进水收水区(40),净化后的水源渗入进水收水区(40),随着水源的不断的渗入进水收水区(40)的水压逐渐增高,随着进水收水区(40)的水压不断增高推动水源渗入种植区(14),种植区(14)内的种植基料(24)和种植物(20)的根系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氮、磷污染物。种植区(14)的水源渗入出水收水区(41),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如图1、图6所示。
实施例19
净化后的水源存储在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的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如图1、图7所示。

Claims (3)

1.一种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其特征是由移动式集水井(1)、集水笼(18)、引水支管(2)、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组成,移动式集水井(1)、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依照实际地貌布局;
移动式集水井(1)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移动式集水井(1)是由集水井主体(27)、集水笼(18)、标识浮球(15)、引绳(16)、支撑支架(34)、定位卡板机构(35)、淤泥沉淀区(28)和碎石基料(17)组成,集水井主体(27)设置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设置定位卡槽(10),定位卡槽(10)环绕集水井主体(27)的井壁,定位卡槽(10)与集水笼(18)的定位卡板机构(35)相吻合,集水笼(18)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后定位在定位卡槽(10)处;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设置支撑支架(34),支撑支架(34)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支撑集水笼(18)的底部,集水井主体(27)底部构成淤泥沉淀区(28),把收集到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中的淤泥沉淀到集水井主体(27)的淤泥沉淀区(28)内;集水笼(18)呈桶状,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采用其中一种,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与集水井主体(27)的截面形状相吻合,集水笼(18)内放置碎石基料(17),碎石基料(17)的粒径为4-8cm;集水笼(18)的上部连接引绳(16),引绳(16)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上部相连接,引绳(16)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15)相连接,标识浮球(15)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18)的位置,把集水笼(18)沉入集水井主体(27)内输送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
集水笼(18)的中部对接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相连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集水笼(18)中的水源经引水支管(2)引入集水主管路(3)内;
集水笼(18)的下部设置定位卡板机构(35),定位卡板机构(35)是由挂钩(29)、中心板(30)、滑动杆(31)、侧翼板(32)和弹簧(33)组成,中心板(30)的上部固定设置挂钩(29),挂钩(29)挂设在集水笼(18)的底部中心,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上升或下降,中心板(30)下部设置滑动杆(31),至少2根滑动杆(31),滑动杆(31)的上端部与中心板(30)的下部相连接,滑动杆(31)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侧的侧翼板(32)上部相连接,2个侧翼板(32)的内侧相对,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的上升拉动侧翼板(32)收缩,侧翼板(32)之间的相对端部安设弹簧(33),弹簧(33)的两端部分别与侧翼板(32)的相对端部相连接,弹簧(33)推拉侧翼板(32),提升集水笼(18),集水笼(18)的底部带动挂钩(29)和中心板(30)上升,中心板(30)拉动滑动杆(31),滑动杆(31)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32)随着滑动杆(31)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32)压缩弹簧(33),集水笼(18)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上部定位卡槽(10)处停止,弹簧(33)推动侧翼板(32)展开,滑动杆(31)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32)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停留在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
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中部设置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中部对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引水支管(2)敷设在水库的库底内,引水支管(2)设置坡降度,把收集在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流入集水主管路(3)内;
集水主管路(3)敷设在水库库底内,集水主管路(3)的一端部与收水井(5)的下部相连接,集水主管路(3)设置坡降度,把引水支管(2)内的水源送入收水井(5)内,进入收水井(5)前的集水主管路(3)上设置控制闸(4)管控进入收水井(5)水源的水量;
收水井(5)由收水井主体(36)、集水主管路(3)、防水层(8)、过滤基料(13)和提升泵(6)组成,收水井(5)的收水井主体(36)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收水井(5)的井壁放坡呈坡状,集水井(5)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5)的井壁内和井底部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5)的井内设置过滤基料(13),过滤基料(13)为砾石和碎石,砾石和碎石的粒径均为20-60mm,收水井(5)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集水主管路(3)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入到收水井(5)内,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
表流湿地(7)由表流湿地池主体(37)、种植土壤层(38)、防水层(8)、种植物(20)和导流管(26)组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表流湿地(7)是为全防渗的池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内填充种植土壤层(38),在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38)内,种植土壤层(38)为种植物(20)生长提供支撑,同时,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又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提升泵(6)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
沉水塘(9)由塘主体(39)、防水层(8)、导流管(26)、种植土壤层(38)、溢流管(22)和水生种植物(21)组成,沉水塘(9)的塘主体(39)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沉水塘(9)为全防渗的水塘,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放坡呈坡状,塘主体(39)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水生种植物(21)直接吸收水源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在光合作用和输氧作用下,对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7)的导流管(26)的出水口设置在沉水塘(9)的池边进水处,把表流湿地(7)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导流管(26)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9)的下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22),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
潜流湿地(12)由潜流湿地池主体(42)、防水层(8)、溢流管(22)、种植基料(24)、进水收水区(40)、出水收水区(41)、种植区(14)、种植物(20)和,溢流堰(23)组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潜流湿地(12)为全防渗的池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设置进水收水区(40)、种植区(14)和出水收水区(41),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的截面形状呈倒梯形,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砾石和碎石的粒径均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的种植区(14),截面形状呈梯形,种植区(14)内填充种植基料(24),种植基料(24)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2种混合,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粒径均为20-60mm;种植区(14)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水塘(9)的溢流管(22)的出水口设置在潜流湿地(12)的池边进水处,把沉水塘(9)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溢流管(22)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12)的下部,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
蓄水池(25)由蓄水池主体(43)、防水层(8)、溢流堰(23)和抽水泵(11)组成,蓄水池(25)存储净化后的水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蓄水池(25)为全防渗的池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边的溢流堰(23)的出水口设置在蓄水池(25)的池边进水处,把潜流湿地(12)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11),抽水泵(11)的出水管(19)插入蓄水池(25)内,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2.一种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的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是依照实际地貌在水库库底布置移动式集水井(1)、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设置集水井主体(27),挖掘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集水井主体(27)呈竖井状,集水井主体(27)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集水井主体(27)的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采用其中一种,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环绕集水井主体(27)的井壁设置定位卡槽(10),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安设支撑支架(34),支撑支架(34)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支撑集水笼(18)的底部,支撑支架(34)的下面构成淤泥沉淀区(28);
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一侧安设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埋入地下,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井主体(27)内的集水笼(18)对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设置坡降度,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采用PVC管材质制作,收集到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进入收水井(5)内;
集水笼(18)采用钢筋制作成笼状,整体呈桶状,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采用其中一种,集水笼(18)与集水井主体(27)相吻合,集水笼(18)内填充碎石基料(17),碎石基料(17)的粒径为4-8cm;集水笼(18)的上部连接引绳(16),引绳(16)采用尼龙材质制作,引绳(16)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上部相连接,引绳(16)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15)相连接,标识浮球(15)采用塑料材质制作,制作的标识浮球(15)实现漂浮在水面上,标识浮球(15)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18)的位置;
集水笼(18)的下部安设定位卡板机构(35),挂钩(29)、中心板(30)、滑动杆(31)、侧翼板(32)和弹簧(33)采用金属材质制作,集水笼(18)放置在集水井主体(27)内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集水笼(18)沉入集水井主体(27)内形成移动式集水井(1),集水笼(18)下部的定位卡板机构(35)放置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的支撑支架(34)上,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下部对接;根据水库的蓄水情况提升集水笼(18),集水笼(18)的底部带动挂钩(29)和中心板(30)上升,中心板(30)拉动滑动杆(31),滑动杆(31)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32)随着滑动杆(31)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32)压缩弹簧(33),集水笼(18)的底部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上部定位卡槽(10)处停止,弹簧(33)推动侧翼板(32)展开,滑动杆(31)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32)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停留在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进入收水井(5)前的集水主管路(3)上设置控制闸(4)管控进入收水井(5)水源的水量,控制闸(4)采用闸阀、蝶阀、球阀,至少采用1种;
收水井(5)的收水井主体(36)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收水井(5)的井壁放坡呈坡状,收水井(5)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5)的井体坡面和井底部敷设土工膜,土工膜上敷设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集水井(5)的井内放置过滤基料(13),过滤基料(13)为砾石和碎石,砾石和碎石的粒径均为20-60mm,收水井(5)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集水主管路(3)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入到收水井(5)内,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
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为全防渗的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的池壁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内填充种植土壤层(38),在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提升泵(6)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
沉水塘(9)的塘主体(39)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沉水塘(9)的塘主体(39)为全防渗的集水塘,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塘主体(39)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沉水塘(9)的池边进水处安设表流湿地(7)的导流管(26)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7)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导流管(26)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9)的下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22),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
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挖掘成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为全防渗的池体,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安设进水收水区(40)、种植区(14)和出水收水区(41),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的截面形状制作成倒梯形,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采用砾石和碎石的混合基料,砾石和碎石的粒径均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的种植区(14)的截面形状制作成梯形,采用卵石、砾石、陶粒和碎石的混合基料,至少采用2种混合,种植区(14)内填充种植基料(24),种植基料(24)粒径为20-60mm;种植区(14)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潜流湿地(12)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沉水塘(9)的溢流管(22)的出水口,把沉水塘(9)内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溢流管(22)的出水口插入潜流湿地(12)的下部,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
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制作成槽型,整体截面呈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为全防渗的集水池,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体坡面和池底部敷设土工膜,构成防水层(8),土工膜上敷设30cm土壤保护土工膜,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25)的池边进水处安设潜流湿地(12)的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表流湿地(7)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11),抽水泵(11)的出水管(19)插入蓄水池(25)内,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的咸化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提拉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内的集水笼(18),收拢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把侧翼板(32)从定位卡槽(10)撤出,将集水笼(18)放入集水井主体(27)内,集水笼(18)的底部放置到集水井主体(27)底部的支撑支架(34)上,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的水位上升,加大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的压力,提高移动式集水井(1)向收水井(5)的输送功效;
打开控制闸(4)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送到收水井(5)内,输送水源结束,则提拉集水笼(18),收拢集水笼(18)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提升集水笼,提升至集水井主体(27)上部,展开集水笼(18)的底部定位卡板机构(35)的侧翼板(32),侧翼板(32)的端部插入集水井主体(27)上部的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滞留在集水井主体(27)上部;收水井(5)的下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收水井(5)为全防渗的收水井,收水井(5)内的过滤基料(13),清除水源中的杂物和杂质;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的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
清除杂物和杂质后的水源进入表流湿地(7),进入表流湿地(7)的水源渗入表流湿地(7)的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的种植物(20)的根系扎入种植土壤层(38)内,种植物(20)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壤层(38)内,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表流湿地(7)的种植土壤层(38)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和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把可沉淀固体沉降去除,利用土壤及植物根系上寄生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一部分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
降解后的水源进入沉水塘(9),塘主体(39)的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的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的光合作用和输氧过程将氧气释放到水源中,增加水源中溶解氧含量,提高水源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安设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的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
净化后的水源进入潜流湿地(12)的进水收水区(40),净化后的水源渗入进水收水区(40),随着水源的不断的渗入进水收水区(40)的水压逐渐增高,随着进水收水区(40)的水压不断增高推动水源渗入种植区(14),种植区(14)内的种植基料(24)和种植物(20)的根系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水源中的氮、磷污染物;种植区(14)的水源渗入出水收水区(41),潜流湿地(12)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
净化后的水源存储在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的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CN2012105640772A 2012-12-24 2012-12-24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1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40772A CN103011518B (zh) 2012-12-24 2012-12-24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40772A CN103011518B (zh) 2012-12-24 2012-12-24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1518A CN103011518A (zh) 2013-04-03
CN103011518B true CN103011518B (zh) 2013-11-13

Family

ID=4796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407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1518B (zh) 2012-12-24 2012-12-24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115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8972B (zh) * 2014-08-18 2016-02-24 湖南福来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活性好氧污泥-人工生态湿地复合系统处理发酵工业废水的工艺
CN104529067B (zh) * 2014-12-17 2016-06-22 河海大学 一种阻截农田初期雨水污染物流入农村沟道的生态净化系统
CN105951661B (zh) * 2016-06-23 2017-12-29 浙江大学 平原河流水质提升系统及方法
CN111362501B (zh) * 2020-02-26 2022-04-12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利于微生物繁殖的陶粒土壤基人工湿地装置
CN111395253B (zh) * 2020-03-27 2021-07-09 河海大学 一种通过设定压咸水位防治滨海地区水库咸化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582A (zh) * 2010-12-31 2011-06-0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一种轻型可拆卸复合型生态浮岛及其构建方法
CN201873573U (zh) * 2010-11-05 2011-06-22 刘云根 微纳米气浮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9075B2 (ja) * 2003-09-04 2008-12-17 株式会社奥村組 水質浄化施設
KR20110122953A (ko) * 2010-05-06 2011-11-14 백순기 기능성세라믹과 농축미생물을 이용한 자연정화습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73573U (zh) * 2010-11-05 2011-06-22 刘云根 微纳米气浮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CN102079582A (zh) * 2010-12-31 2011-06-0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一种轻型可拆卸复合型生态浮岛及其构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74407A 2005.03.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1518A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96106B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处理方法及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101955297B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及应用
CN101921042B (zh) 交替式组合湿地系统及高效去除城市尾水中氮磷的方法
CN204356190U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103011518B (zh)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及建造方法和咸化水处理方法
CN106830506A (zh)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化脱氮除磷生物滞留池
CN102120677B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的制作方法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9020091A (zh) 一种复合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08503035B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阶梯式复合生态浮岛
CN101880105A (zh) 复合流人工快渗生态田
US20230130843A1 (en) Deepwater cabin-based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CN108128967A (zh) 一种河道水体异位综合高效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01770585U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
CN114772739A (zh) 沙滩地的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方法
CN110127959A (zh) 一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方法
CN102167470B (zh) 一种景观水体生态自维持装置
CN112811726A (zh)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CN203159383U (zh)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
CN112323718A (zh)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
CN105217893B (zh) 一种斜底式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CN202063793U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
CN101863596B (zh) 二级厌氧水平折流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污水方法
CN101624251A (zh) 桥面径流的组合式处理工艺及其装置
CN101585605B (zh) 水质自净能力递增器
CN213202739U (zh) 一种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的人工湿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27

Address after: 300000 Friendship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No. 60

Patentee after: TIANJIN HUASHUI WATER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061 Friendship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No. 60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226

Address after: 300000 Friendship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No. 60

Patentee after: TIANJIN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300000 Friendship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No. 60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HUASHUI WATER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