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8906B -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8906B
CN102918906B CN201180020546.8A CN201180020546A CN102918906B CN 102918906 B CN102918906 B CN 102918906B CN 201180020546 A CN201180020546 A CN 201180020546A CN 102918906 B CN102918906 B CN 1029189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05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8906A (zh
Inventor
王和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18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8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8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8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Abstract

移动站装置的ASN编码部生成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该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收发装置将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向所述基站装置进行发送。控制部利用由基站装置基于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而分配的单元载波,来控制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

Description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程序以及处理器。
本申请基于在2010年02月26日向日本所申请的特愿2010-04281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是对以使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与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接入)得以发展的网络为基础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规格进行研讨或制订的标准化计划。在3GPP中,W-CDMA方式作为第3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而被标准化,并开始逐渐投入服务。另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PA(High-SpeedPacketAccess;高速分组接入)也被标准化,开始了服务。在3GPP中,研讨了第3代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即EUTRA(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演进的通用陆基无线接入),并在2008年末完成了版本R8的规格书。并且,也正在推进EUTRA的发展型即AdvancedEUTRA(被称为“LTE-Advanced”或者“LTE-A”)的研讨(非专利文献1)。
在LTE-A中,作为既维持与EUTRA之间的兼容性、又能实现与IMT-Advanced(4G)相当或者比其更快的数据传输的技术,提出了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以下称为“CA”)技术(例如,非专利文献1、2)。CA技术是指,移动站装置利用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下行的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的具有一定频带宽度的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以下称为“CC”,例如为20MHz带宽)来同时接收信号,人为地形成频带宽度较宽的(例如以5个CC组成的100MHz带宽)载波信号,由此来实现高速的下行数据传输这样的技术。同样地,在CA技术中,基站装置同时接收从移动站装置发送来的上行的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例如20MHz带宽)CC信号,人为地形成频带宽度较宽的(例如以2个CC组成的40MHz带宽)载波信号,来实现高速的上行数据传输。
<CA技术导入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的关系>
CA技术中的CC的组合取决于上行CC的总数(例如2个)、下行CC的总数(例如5个)、频率段(例如700MHz频段,2GHz频段,3GHz频段等)的数量(例如,3个)、连续或非连续的CC、传输模式(例如FDD、TDD)等各种变量。
图39是表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CC的组合的概略图。在该图中,横轴表示频率。另外,在该图中示出了存在2个频率段即频率段1(2GHz频段)、频率段2(3GHz频段)的情况。另外,在该图中,在纵向上区分表示实例1~6,实例1~3表示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传输模式的情况,实例4~6表示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传输模式的情况。
在图39中,实例1表示在相同频率段1中选择了频段12(下行)内3个连续的CC(中心频率f1_R1、f1_R2、f1_R3)、以及频段11(上行)内2个连续的CC(中心频率f1_T1、f1_T2)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
实例2表示在相同频率段1中选择了频段12内非连续的2个CC(中心频率f1_R1、f1_R3;频段内(Intra)CA实例)、以及频段11内非连续的2个CC(中心频率f1_T1、f1_T3)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
实例3表示在频率段1的频段12内选择了CC(中心频率f1_R1)、在频率段2的频段22内选择了CC(中心频率f2_R1)、以及在频率段1的频段11内选择了CC(中心频率f1_T1)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实例3示出了在下行的通信中非连续的2个CC(频段间(Inter)CA实例)是在不同的频率段1、2中被选择、且在下行的通信中选择了1个CC的情形。
另外,实例4、5、6分别与实例1、2、3对应。例如实例4表示在下行以及上行的通信中利用频段12,基于时间段选择CC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实例4表示在下行的通信中选择了频段12中的3个连续的CC(中心频率f1_1、f1_2、f1_3)、且在上行的通信中选择了频段12中的2个连续的CC(中心频率f1_1、f1_2)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
另外,对于相同频率段中的非连续CC(例如,图39的中心频率f1_R1、f1_R3),存在:多个基站装置取帧等的定时的同步来发送发送信号的(称为基站装置间同步)情况;各基站装置独自地发送发送信号的非同步的情况;以及即使基站装置间进行了同步但发生传播路径延迟,例如,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信号的帧定时发生偏离,从而成为非同步的情况。
另外,关于相同频率段中的连续的CC(例如中心频率f1_R1、f1_R2)的基站装置发送,考虑对LTE系统的后向兼容性(BackwardCompatibility)、100kHz的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信道栅格(ChannelRaster)、CC间的保护频段、连续CC的两端的保护频段、频率利用效率等要素,存在各种技术提案(例如,非专利文献1)。其中,在连续CC中,CC间的保护频段不是子载波带宽15kHz的整数倍,因此为了保证与LTE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在收发电路中需要另外的基带处理电路。
为了与以上那样的各种事例相对应,移动站装置的构成取决于(a)频率段数、(i)下行及上行CC的总数、(u)连续或非连续(频段内CA或频段间CA)的CC、(e)无线传输模式、(o)下行CC间或者基站装置间的同步或非同步发送、(ka)各种CC带宽(例如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ki)OFDM子载波带宽15kHz连续的多个CC的带宽(例如100MHz)等(例如,非专利文献2、3)。
<LTE-A中的其他的导入技术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的关系>
作为LTE-A的要求条件(非专利文献4),在移动站装置以高速进行移动时,要求下行的100Mbps、上行的75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在移动站装置固定的情况下,要求下行的1000Mbps、上行的50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了实现此要求,除了导入CA技术以外,还导入MIMO的高级化(HighOrderMIMO)技术。例如,在下行8×8MIMO(基站装置的发送天线根数为8根,移动站装置的接收天线根数为8根,以下,称为MIMO流数或秩(Rank)数“8”)的情况下,以100MHz的传输频带,来实现100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在上行4×4的MIMO(以下,称为MIMO流数或秩(Rank)数“4”)的情况下,以40MHz的传输频带,来实现600Mbps数据传输速度。另外,为了扩大小区边界的数据传输速度或者小区覆盖区域,导入基站装置间的协作通信(CoMP;多点协作)技术、以及上行发送分集技术。
由此,移动站装置的构成还取决于(ku)下行及上行MIMO方式、(ke)基站装置间的协作通信CoMP方式、(ko)上行发送分集方式等。
<载波运用状况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的关系>
通过2007年世界无线通信会议WRC07而决定了与IMT-Advanced对应的频率分配。但是,现状的IMT频段(非专利文献4、5)并不全是各国通用的频段,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基于本国的频率分配来进行运营。基于各国的频率分配现实,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采用了不同的传输模式(TDD、FDD)。另外提出了不同的传输模式的融合(例如宏小区或微小区、室内或室外区、小区附近或小区边界中的不同的传输模式的混合存在)。
LTE-A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例如,如非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那样,能够从EUTRA系统的频率段(E-UTRAoperatingbands)所示的EUTRA系统的频率段编号(E-UTRAoperatingbandNo.,以下称为“频率段编号”)1~41中进行选择。另外,参加了3GPP标准化组织的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例如正在研讨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Deploymentscenarioswiththehighestpriorityforthefeasibilitystudy)。进而,来自美国的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例如提出了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U.S.Cellularbandwidthaggregationscenarios)。
因此,关于移动站装置的构成,考虑到(sa)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的频率分配现实、(si)国内或国际漫游,将会更加复杂(非专利文献6、7、8)。
以上的(a)~(si)的要素(称为LTE-A技术要素)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不会对移动站装置的构成造成大的影响。例如,如图19所示,在LTE系统中,能通过移动站装置的数据处理软件缓冲器容量(下行最大数据速度10Mbps~300Mbps)以及最大的MIMO的构成(1×1、2×2、4×4)来定义移动站装置的种类(UEcategory,5个种类)。若确定了该种类,则能够确定移动站装置的构成。换言之,只要对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提供5个种类的移动站装置即可,另外,在市场上只要流通5个种类的移动站装置即可。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36.814,FurtheradvancementsforE-UTRAPhysicallayeraspects,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36814.htm
非专利文献2:Motoroal,R1-083828,3GPPTSG-RAN1Meeting#53bis,Prague,CzechRepublic,September29-October3,2008
非专利文献3:LGElectronics,R1-082946,3GPPTSG-RAN1Meeting#54bis,Jeju,Korea18-22,August,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TR36.913,RequirementsforFurtherAdvancementsforE-UTRA,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36913.htm
非专利文献5:3GPPTR36.815,LTE-AdvancedfeasibilitystudiesinRANWG4,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36815.htm
非专利文献6:NTTdocomo,T-MobileIntl.,CMCC,Orange,Vodafone,TelecomItalia,R4-091011,3GPPTSG-RANWG4Meeting#50,Athens,Greece,February9-13,2009
非专利文献7:Ericsson,R4-090594,3GPPTSG-RANWG4Meeting#50,Athens,Greece,February9-13,2009
非专利文献8:Nokia,R4-091204,3GPPTSG-RANWG4Meeting#50bis,Seoul,SouthKorea,23-27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9:U.S.CellularCorporation,Alcatel-Lucent,RP-091211,3GPPTSGRANMeeting#46,Sanya,P.R.China,December1-4,2009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LTE-A的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CC(单元载波、或者分量载波)进行通信。
但是,基于现有的移动站装置的种类,存在如下情况:即使对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CC,也存在例如移动站装置利用所分配的CC不能进行通信的情况。另外,难以将各种LTE-A技术要素对应至最大限度,并且难以实现电路复杂度的降低、低功耗化、低成本化、小型化、生产性的提高等。如此,现有技术存在不能针对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而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这样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开发的,提供一种能对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的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程序以及处理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开发的发明,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并利用由所述基站装置基于所述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而分配的单元载波,来进行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
(2)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频率段的识别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3)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频带宽度的频带宽度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4)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连续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且在频带中连续的单元载波的个数的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5)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且在频带中非连续的单元载波的个数的非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6)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层数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7)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表征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8)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组合的识别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其中,所述识别信息表示的是预先确定的单元载波的组合。
(9)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将包含识别信息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该识别信息表示下述信息的组合:表示将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进行组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频带带宽信息、表示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信息、以及层数信息。
(10)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基础上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多个频率段的各频率段中利用1个或者多个所述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并将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该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按照所述频率段的组合中的频率段的识别信息的每一个,包含表示将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进行组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频带宽度信息、表示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信息、以及层数信息。
(11)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基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基于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在通信中能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单元载波。
(12)另外,本发明是在上述基站装置的基础上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并基于所述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决定所述层数。
(13)另外,本发明是一种移动站装置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移动站装置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的过程;以及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由所述基站装置基于所述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而分配的单元载波来进行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的过程。
(14)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基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基站装置基于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在通信中能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单元载波的过程。
(15)另外,本发明是一种通信控制程序,使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功能,即,将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的单元;以及利用由所述基站装置基于所述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而分配的单元载波来进行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单元。
(16)另外,本发明是一种通信控制方法,使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功能,即,基于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在通信中能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单元载波的单元。
(17)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以及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将包含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相关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基于所述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单元载波。
(18)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搭载于移动站装置中的处理器,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的特征在于:生成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
(19)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搭载于基站装置中的处理器,所述基站装置利用1个或者多个预先确定的频带即单元载波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的特征在于:基于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在通信中能利用的单元载波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单元载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信系统能够对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频率段编号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信息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信息的别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案信息所示的频率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案与无线参数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频带宽度编号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别的方案信息所示的频率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移动站装置种类对应信息的概略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的频带宽度与无线资源块数的关系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频带宽度与最大传输块尺寸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方案中的MIMO流数与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关系图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行以及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2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4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3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4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案与无线参数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9是表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CC的组合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情况:移动站装置将包含无线参数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基站装置基于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来分配与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利用的无线资源。
<关于通信系统>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该图中,基站装置B与移动站装置A11、A12进行通信。该图表示移动站装置A11将移动站装置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B的情形。另外,该图示出了基站装置B基于从移动站装置A11接收到的移动站装置能力消息,对移动站装置A11进行无线资源分配的情形。另外,将从移动站装置A11或者A12到基站装置B的通信称为“上行通信”,将从基站装置B到移动站装置A11或者A12的通信称为“下行通信”。
以下,将移动站装置A11、A12各称为移动站装置A1。
移动站装置A1与基站装置B之间进行利用了CA技术的通信。CA技术是移动站装置A1利用从基站装置B发送来的下行的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的CC来同时接收信号,人为地形成频带宽度较宽的(例如以5个CC组成的100MHz带宽)载波信号,由此实现高速的下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同样地,CA技术也是基站装置B同时接收从移动站装置A1发送来的上行的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的CC信号,人为地形成频带宽度较宽的(例如由2个CC组成的40MHz带宽)载波信号,由此实现高速的上行数据传输速度。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频率段编号的说明图(从3GPPTS36.101的Table5.5-1E-UTRAoperatingbands中进行部分抽取)。该图示出了频率段编号、上行频率段区间、下行频率段区间及传输模式的关系。例如,与第1行的对应的频率段编号“1”的频率段(参照图39的频率段1),其上行频率段(参照图39的频段11)区间是“1920MHz~1980MHz”(频带为60MHz),下行频率段(参照图39的频段12)区间为“2110MHz~2170MHz”(频带为60MHz),传输模式为“FDD”。另外,随着IMT-Advanced对应的频带的追加,预计将会在相关规格书中添加相对应的LTE-A系统频率段编号(从第41个起)。
<关于CC的组合>
以下,关于CC的组合进行具体说明。
图3是表示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信息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将图3的方案称为方案组1)。另外,图4是表示频率运用优先次序的方案信息的别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将图4的方案称为方案组2)。
这些的方案信息是表示预先确定的CC的组合的信息。在图3、4中,将方案信息与用于识别方案的方案编号(Scenariono.;方案识别信息)、部署方案(DeploymentScenario)、频率段带宽(TransmissionBWsofLTE-Acarriers)、CC信息(No.ofLTE-Acomponentcarriers)、频率段信息(BandsforLTE-Acarriers)、传输模式(双工模式)建立了对应。
图5是表示方案信息所示的频率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图5是表示图3的方案编号“1”~“12”的方案(S1~S12)信息、以及图4的方案编号“13”~“22”的方案(S13~S22)信息所示的频率的分配的图。该图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表示频率段的方案组1(上图;S1~S12)、方案组2(下图;S13~S22)。另外,各方案组的图表示频率段(上图)以及CC(下图)。
另外,该图中,以右下斜线实施阴影化的方块是表示FDD模式的、在上行链路UL(Uplink)中利用的频带(频率段或者CC)。另外,以左下斜线实施阴影化的方块是表示FDD模式的、在下行链路DL(Downlink)中利用的频带。另外,以交差斜线实施阴影化的方块是表示TDD模式的、在下行/上行链路中共用的(DL/UP)频带(频率段或者CC)。
在图5中,相对于表示频率段的各方块,在上部附加的数字表示频率段编号(参照图2),在下部附加的数字表示频率。例如,在方案组1中,附加了标号101的方块表示频率段编号“3”的上行频率段区间,其频带是“1710-1785”MHz(图2的FUL_low-FUL_high)。另外,例如,附加了标号102的方块表示频率段编号“3”的下行频率段区间,其频带为“1805-1880”MHz(图2的FDL_low-FDL_high)。
另外,例如,附加了标号103的方块是表示频率段编号“39”的TDD模式的上行/下行共用的频率段区间,其频带为“1880-1920”MHz。另外,附加了标号104的方块表示图2的例中未记载的800MHz频带的UHF(超高频)频段,具有将来作为LTE-A的频率段而使用的可能性,所以,作为研讨的方案编号而附加了“UHF”。
另外,图5中,相对于表示CC的各方块,附加于其上部或者下部的数字表示带宽(CC频带宽度)。
例如,在方案组1的S4的方案中,示出了附加了标号105与标号106的频率段“22”(3.5GHzband,该频率段作为频率段“41”在TDD模式下也进行分配)被分配的情形。另外,在S1的方案中,以FDD模式进行利用了频率段“22”的CA技术的通信,成为在下行频段(3510~3600MHz)内选择4个连续的CC(20×4=80MHz;附加了标号112的方块)、在上行频率段(3410-3500MHz)内选择2个连续的CC(20×2=40MHz;附加了标号111的方块)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S1的方案是图39的实例1。
另外,例如,在方案组1的S4的方案中,以FDD模式进行利用了频率段“22”(3.5GHzband)的CA技术的通信,成为在下行频段(3510-3600MHz)内选择4个非连续的CC(20×4=80MHz;附加了标号143、144的方块)、在上行频率段(3410-3500MHz)内选择2个非连续的CC(20×2=40MHz;附加了标号141、142的方块)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S4的方案是图39的实例2(频段内CA实例)。
同样地,例如,方案组1的S7的方案中,以FDD模式进行频率段编号“1”、“3”、“7”的频率段的CA技术的通信。另外,S7的方案中,成为在下行的频率段“1”(1805-1880MHz)内选择1个CC(10×1=10MHz;附加了标号154的方块)、在下行的频率段“3”(1805-1880MHz)内选择1个CC(10×1=10MHz;附加了标号152的方块)、以及在下行的频率段“7”(2620-2690MHz)内选择1个CC(20×1=20MHz;附加了标号156的方块),即,以3个频段的非连续的CC的构成选择40MHz的下行带宽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在S7的方案中,成为在上行的频率段“1”(1920-1980MHz)内选择1个CC(10×1=10MHz;附加了标号153的方块)、在上行的频率段“3”(1710-1785MHz)内选择1个CC(10×1=10MHz;附加了标号151的方块)、以及在上行的频率段“7”(2500-2570MHz)内选择1个CC(20×1=20MHz;附加了标号155的方块),即,成为以3个频段的非连续的CC的构成选择40MHz的上行带宽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S7的方案是图39的实例3(频段间CA实例)。
另外,例如,在方案组1的S12的方案中,以FDD模式进行利用了频率段编号“7”、“22”的频率段的CA技术的通信。另外,在S12的方案中,成为在下行的频率段“7”(2620-2690MHz)内选择1个CC(20×1=20MHz;附加了标号162的方块)、以及在下行的频率段“22”(3510-3600MHz)内选择2个非连续的CC(20×2=40MHz;附加了标号163、164的方块),即,成为以2个频段的非连续的CC的构成选择60MHz的下行带宽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在S7的方案中,成为在上行的频率段“7”(1920-1980MHz)内选择1个CC(20×1=20MHz;附加了标号161的方块),即,成为以1个频段的CC的构成选择20MHz的上行带宽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S12的方案是频段间CA实例与频段内CA实例的混合实例。
另外,例如,在方案组1的S3的方案中示出了附加了标号107的频率段“41”(3.5GHzband,该频率段作为频率段“22”在FDD模式下也进行分配)被分配的情形。另外,在S3的方案中,以TDD模式进行利用了频率段“41”的CA技术的通信,成为在上下行频段(3410~3510MHz)内选择5个连续的上下行CC(20×5=100MHz;附加了标号121的方块)的情况下的CC的组合。另外,S3的方案是图39的实例4。
移动站装置A1与基站装置B利用所选择的CC进行通信。在此,存在移动站装置A1各自具备构成互不相同的收发装置的情况,通过CA技术能够对应的CC是不同的。以下,关于移动站装置A1所具备的收发装置,对多个构成例(收发装置a1~a3)进行说明。
<关于收发装置a1的构成>
首先,对利用1个CC或多个连续的CC进行通信的收发装置a1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a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在该图中,收发装置a1构成为包含:收发共用天线a101、天线共用器(DUP)a102、无线接收部(RF_Rx)a11、正交解调器(IQ_DM)a12、基带解调部(BB_DM)a13、基带调制部(BB_MD)a14、正交调制器(IQ_MD)a15、以及无线发送部(RF_Tx)a16。
首先,对接收处理进行说明。
天线共用器a102经由收发共用天线a101将从基站装置B接收到的信号输出给无线接收部a11。另外,天线共用器a102将从无线发送部a16输入的信号经由收发共用天线a101而向基站装置B进行发送。
无线接收部a11构成为包含:LNA(低噪声放大器)a111、以及RF接收频带限制滤波器(Rx_BPF;Rx带通滤波器)a112。LNAa111将从天线共用器a102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后,向RF接收频带限制滤波器a112输出。RF接收频带限制滤波器a112从天线共用器a102输入的信号中提取接收频带的信号,并向正交解调器a12输出。
正交解调器a12构成为包含:放大器(AMP)a121;本地振荡器a122;移相器a123;乘法器a124、a126;以及LPF(低通滤波器)a125、a127。放大器a121对从RF接收频带限制滤波器a112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后,向乘法器a124以及a126输出。本地振荡器a122生成正弦波并输出到移相器a123。移相器a123将从本地振荡器a122输入的正弦波输出到乘法器a124。另外,移相器a123生成将来自本地振荡器a122的所输入的正弦波的相位进行移相90度后的余弦波,并输出到乘法器a126。
乘法器a124通过对从放大器a121输入的信号乘以从移相器a123输入的正弦波,来提取信号的同相成分,并且对信号进行下变频。乘法器a124将乘以正弦波后的信号向LPFa125输出。LPFa125提取从乘法器a124输入的信号的低频成分。LPFa125将提取出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向基带解调部a13输出。
乘法器a126通过对从放大器a121输入的信号乘以从移相器a123输入的余弦波,来提取信号的正交成分,并且对信号进行下变频。乘法器a126将乘以正弦波后的信号向LPFa127输出。LPFa127提取从乘法器a126输入的信号的低频成分。LPFa127将提取出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向基带解调部a13输出。
基带解调部构成为包含:AD变换部(ADC;模数变换器)a131、a132;接收数字滤波器(DigitalFilter;Rx_DF)a133;CP(循环前缀)删除部a134;S/P(串行/并行)变换部a135;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部a136;解映射部a137-1~a137-s;以及P/S(并行/串行)变换部a138。AD变换部a131、a132分别将从LPFa125、a127输入的信号(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后,向接收数字滤波器a133输出。接收数字滤波器a133基于从AD变换部a131、a132输入的信号,提取接收频带的信号,并向CP删除部a133输出。CP删除部a133从由接收数字滤波器a133输入的信号中去除CP后,向S/P变换部a135输出。S/P变换部a135对从CP删除部a133输入的信号进行串并行变换后,向FFT部a136输出。FFT部a136将从S/P变换部a135输入的信号从时域向频域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向解映射部a137-1~a137-s输出。解映射部a137-1~a137-s对从FFT部a136输入的频域的信号进行解映射后,向P/S变换部a138输出。P/S变换部a138对从解映射部a137-1~a137-s输入的信号进行并串行变换后,取得接收数据并输出。
接下来,对发送处理进行说明。
基带调制部a14构成为包含:S/P(串行/并行)变换部a141;映射部a142-1~a142-t;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a143;P/S(并行/串行)变换部a144;CP插入部a145;发送数字滤波器(Tx_DF)a146;以及DA变换部(DAC;数模变换器)a147、148。S/P变换部a141对所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串并行变换后,向映射部a142-1~a142-t输出。映射部a142-1~a142-t对从S/P变换部a141输入的信号进行映射后,向IFFT部a143输出。IFFT部a143将从映射部a142-1~a142-t输入的信号从频域向时域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后,向P/S变换部a144输出。P/S变换部a144对从IFFT部a143输入的时域的信号进行并串行变换后,向CP插入部a145输出。CP插入部a145对从P/S变换部a144输入的信号插入CP后,向发送数字滤波器a146输出。发送数字滤波器a146从由CP插入部a145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发送频带的信号。发送数字滤波器a146将提取出的信号的同相成分、正交成分分别向DA变换部a147、a148输出。DA变换部a147、a148分别将从发送数字滤波器a146输入的信号(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后,向正交调制器a15输出。
正交调制器a15构成为包含:LPFa151、a152;本地振荡器a153;移相器a154;乘法器a155、a156;以及放大器(AMP)a157。LPFa151、a152分别提取从DA变换部a147、a148输入的信号的低频成分。本地振荡器a153生成正弦波,并向移相器a154输出。移相器a154将来自本地振荡器a153的所输入的正弦波输出至乘法器a155。另外,移相器a154生成将来自本地振荡器a153的所输入的正弦波的相位进行90度移相后的余弦波,并向乘法器a156输出。
乘法器a155通过对从LPFa151输入的信号乘以从移相器a154输入的正弦波,来提取同相成分的波,并且对信号进行上变频。乘法器a155将乘以正弦波后的信号向放大器a157输出。乘法器a156通过对从LPFa152输入的信号乘以从移相器a154输入的余弦波,来生成正交成分的波,并且对信号进行上变频。乘法器a156将乘以余弦波后的信号向放大器a157输出。放大器a157对从乘法器a155、a156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后,向无线发送部a16输出。
无线发送部a16构成为包含:RF发送频带限制滤波器(Tx_BPF)a161、以及PA(功率放大器)a162。RF发送频带限制滤波器a161从由放大器a157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发送频带的信号并向PAa162输出。PAa162对从RF发送频带滤波器a161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后,向天线共用器a102输出。
通过上述的构成,收发装置a1例如利用频带宽度20MHz的上行CC来发送信号。另外,图6所示的收发装置a1的构成生成了上行OFDM信号的CC,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以电路块的其他组合,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的构成来生成上行连续的SC-FDMA信号、或者非连续的SC-FDMA(ClusteredDFT-S-OFDM或者CL-DFT-S-OFDM)信号,并利用CC来进行发送。另外,图6中对直接转换方式的收发装置a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超外差方式等其他的收发装置。另外,在此情况下,只要对正交调制解调部a12、a15的对应关系进行修正即可适用。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a1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该图7是对图6的收发装置a1的构成进行简化后得到的图。收发装置a1构成为包含:收发共用天线a101、天线共用器(DUP)a102、无线接收部(RF_Rx)a11、正交解调器(IQ_DM)a12、基带解调部(BB_DM)a13、基带调制部(BB_MD)a14、正交调制器(IQ_MD)a15以及无线发送部(RF_Tx)a16。
收发装置a1利用根据无线接收部(RF_Rx)a11与正交解调器(IQ_DM)a12的RF频率特性所决定的一个下行频率段(主要取决于天线共用器a102与RF接收频带制限滤波器a112)、以及根据正交解调器(IQ_DM)a12、基带解调部(BB_DM)a13的基带频率特性所决定的下行的一个CC或者多个连续的CC的频带宽度(主要取决于接收数字滤波器a133),来接收基站装置B的CC信号。另外,利用根据基带调制部(BB_MD)a14、正交调制器(IQ_MD)a15的基带频率特性所决定的上行的一个CC或者多个连续的CC的频带宽度(主要取决于发送数字滤波器a146)、以及根据无线发送部(RF_Tx)a16与正交调制器(IQ_MD)a15的RF频率特性所决定的一个上行频率段(主要取决于天线共用器a102与RF发送频带制限滤波器a161),来向基站装置B发送CC信号。
在图39的实例1的CC组合的情况下,收发装置a1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下行的频段12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1_R2对应的60MHz的基带带宽的(IQ_DM)a12、基带解调部(BB_DM)a13。或者,收发装置a1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上行的频段11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tx(ftx=(f1_T1+f1_T2)/2)对应的40MHz的基带带宽的正交调制器(IQ_MD)a15、基带调制部(BB_MD)a14。
<关于收发装置a2的构成>
接下来,说明在1个频率段中利用了多个连续的CC或者非连续的(L个下行CC、K个上行CC)进行通信的收发装置a2。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a2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在该图中,收发装置a2构成为包含:收发共用天线a201、天线共用器(DUP)a202、无线接收部(RF_Rx)a21、L个正交解调器(IQ_DMl)a22-l(L的小写;l=1、2、···、L)、L个基带解调部(BB_DMl)a23-l(L的小写)、K个基带调制部(BB_MDl)a24-k(k=1、2、···、K)、K个正交调制器(IQ_MDl)a25-k以及无线发送部(RF_Tx)a26。在此,天线共用器a202、无线接收部a21、正交解调器a22-l、基带解调部a23-l、基带调制部a24-k、正交调制器a25-k所具有的构成以及功能分别与图6的天线共用器a102、无线接收部a11、正交解调器a12、基带解调部a13、基带调制部a14、正交调制器a15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其中,正交解调器a22-l的各个以及基带解调部a23-l的各个对以建立了对应的1个或者多个连续的下行CC而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另外,基带调制部a24-k的各个以及正交调制器a25-k的各个针对以建立了对应的1个或者多个连续的上行CC而发送的信号进行处理。
在图8的收发装置a2中,在1个频率段内,能通过连续/非连续的L个下行CC来接收信号以及能通过连续/非连续的K个上行CC来发送信号。另外,由于具有L个正交解调器a22-l和基带解调部a23-l,因此还能对应以非同步发送的下行CC所进行的通信。另外,相对于L个正交解调器a22-l和基带解调部a23-l,各自的可信号处理的基带带宽不同的情况下,能对应的连续/非连续的下行CC总数、非同步发送的下行CC的总数、OFDM子载波带宽15kHz连续的多个CC的合成的最大频带宽度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各种组合。关于上行也是同样的情形。
在图39的实例2的CC组合的情况下,收发装置a2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下行的频段12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1_R1、f1_R3对应的20MHz的基带带宽的两个正交解调器a22-1、2;两个基带解调部a23-1、2。或者,收发装置a2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上行的频段11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1_T1、f1_T3对应的20MHz的基带带宽的两个正交调制器a25-1、2;两个基带调制部a24-1、2。
同样地,在图39的实例1的CC组合的情况下,收发装置a2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下行的频段12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1_R1、f1_R2、f1_R3对应的20MHz的基带带宽的3个正交解调器a22-1、2、3;3个基带解调部a23-1、2、3。或者,收发装置a2例如具备在频率段1(2GHz)的上行的频段11中具有与中心频率f1_T1、f1_T2对应的20MHz的基带带宽的两个正交调制器a25-1、2;两个基带调制部a24-1、2。
以下,将收发装置能够对应CC的组合的能力称为移动站CC能力。
如上所述,收发装置a2的移动站CC能力,在FDD模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下述信息来表现,即,表示能够对应的(能够发送或者接收信号)频率段的信息、表示下行频段中的各CC的频带宽度(以下,称为下行CC频带宽度)的信息、表示具有各下行CC频带宽度的连续的CC(称为下行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表示具有各下行CC频带宽度的不连续的CC(称为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表示上行频段中的各CC的频带宽度(以下,称为上行CC频带宽度)的信息、表示具有各上行CC频带宽度的连续的CC(称为上行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表示具有各上行频率段中的上行CC频带宽度的非连续CC(称为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参照图10,详情后述)。
另外,收发装置a2的移动站CC能力,在TDD模式的情况下,由于下行频段的CC的频带宽度与上行频率段的CC的频带宽度相同,因此能够通过表示能对应的频率段的信息、表示下行CC频带宽度的信息、表示下行频段中的具有上行CC频带宽度的非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来表现。
另外,通过频率段编号能够识别FDD或者TDD模式(参照图2)。由此,尽管FDD或者TDD模式的识别信息可以不直接包含在移动站CC能力中,但可以包含在移动站CC能力中。
<关于收发装置a3的构成>
接下来,说明在1个或者多个频率段中进行利用了多个连续CC或者非连续CC进行通信的收发装置a3。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装置a3的简略构成的概略框图。在该图中,收发装置a3构成为包含:收发共用天线a301-i(i=1、2、···、I)、天线共用器(DUPi)a302-i、无线接收部(RF_Rxi)a31-i、正交解调器(IQ_DMil)a32-il(L的小写;l=1、2、···、L)、基带解调部(BB_DMil)a33-il(L的小写)、基带调制部(BB_MDjk)a34-jk(j=1、2、···、I;k=1、2、···、K)、正交调制器(IQ_MDjk)a35-jk、以及无线发送部(RF_Txi)a36-j。在此,天线共用器a302-i、无线接收部a31-i、正交解调器a32-il、基带解调部a33-il、基带调制部a34-jk、正交调制器a35-jk以及无线发送部a36-j所具有的构成以及功能分别与图8的天线共用器a202、无线接收部a21、正交解调器a22-l、基带解调部a23-l、基带调制部a24-k、正交调制器a25-k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在此,正交解调器a32-il以及基带解调部a33-il的组,针对在第i个频率段、第l(L的小写)个下行CC中接收到的OFDM基带信号进行处理(将各组称为“BB解调支路il”,将l(L的小写)称为“BB解调支路编号”;单元载波接收处理部)。另外,基带调制部a34-jk以及正交调制器a35-jk的组,针对在第i个频率段、第k个上行CC中接收到的OFDM基带信号进行处理(将各组称为“BB调制支路ik”,将k称为“BB调制支路编号”;单元载波发送处理部)。另外,无线接收部a31-i以及BB解调支路i1~iL的组,针对在第i个频率段中接收到的OFDM无线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将各组称为“RF接收支路i”,将i称为“RF接收支路编号”;频率段接收处理部)。另外,无线发送部a36-j以及BB调制支路j1~jK的组,针对在第j个频率段中发送的OFDM无线发送信号进行处理(将各组称为“RF发送支路j”,将j称为“RF发送支路编号”;频率段发送处理部)。
收发装置a3在收发相同频率段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多个RF接收支路i以及RF发送支路j,能够与下行以及上行MIMO方式、基站装置间的协作通信CoMP方式、上行发送分集方式对应。另外,收发装置a3在收发不同的频率段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多个RF接收支路i以及RF发送支路j,能够以图5那样的多个频率段来与上述的方式对应。
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RF接收支路的数量与RF发送支路的数量为相同数量(I个)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RF接收支路的数量与RF发送支路的数量不同。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各RF接收支路内的BB解调支路的数量为相同的数量(L个)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各RF接收支路内的BB解调支路的数量不同。同样地,各RF发送支路内的BB调制支路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另外,图9中示出了一个天线与一个RF收发支路对应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根据天线的频率特性,一个天线能够与多个频率段对应,所以,只要天线a301-1、2、…、P(P<I)与天线共用器(DUP)a302-1、2、…、I之间插入天线开关矩阵电路即可。
另外,图9中示出了一个正交解调器(IQ_DM)与一个基带解调部(BB_DM)对应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根据正交解调器(IQ_DM)的频率特性,一个正交解调器(IQ_DM)也可与多个基带解调部(BB_DM)连接,作为一个BB解调支路。关于上行也同样。
另外,在图39的实例3的CC组合的情况下,收发装置a3例如具备与频率段2(3GHz)的下行的频段22中的中心频率f2R1对应的RF接收支路1、与频率段1(2GHz)的下行的频段12中的中心频率f1_R1对应的RF接收支路2。或者,收发装置a3例如具备与频率段1(2GHz)的上行的频段11中的中心频率f1_T1对应的RF发送支路1。
另外,在图39的实例1的CC组合与上行/下行各CC的2×2MIMO方式(上行以及下行MIMO流数“2”)对应的情况下,收发装置a3例如具备与频率段1(2GHz)的下行的频段12对应的两个RF接收支路1、2。或者,收发装置a3例如具备与频率段1(2GHz)的上行的频段11对应的两个RF发送支路1、2。
<关于无线参数>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参数。
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中包含下述9个参数,即,表示频率段编号的SupportedBandEUTRA(SupportedBandofEUTRA;频率段的识别信息)、表示下行CC的频带宽度的SupportedDLCCBWList(SupportedDownlinkComponentCarrierBandwidthList;频带宽度信息)、表示频带中连续的下行CC的个数的SupportedDLCOCCList(SupportedDownlink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List;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表示频带中非连续的下行CC的个数的SupportedDLNCCCList(SupportedDownlinkNon-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List;非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表示下行CC的MIMO流数的SupportedDLCCMIMOList(SupportedDownlinkComponentCarrierMIMOList;MIMO流数信息)、表示上行CC的频带宽度的SupportedULCCBWList(SupportedUplinkComponentCarrierBandwidthList;频带宽度信息)、表示频带中连续的上行CC的个数的SupportedULCOCCList(SupportedUplink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List;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表示频带中非连续的上行CC的个数的SupportedULNCCCList(SupportedUplinkNon-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List;非连续单元载波数信息)、以及表示上行CC的MIMO流数的SupportedULCCMIMOList(SupportedUplinkComponentCarrierMIMOList;MIMO流数信息)的9种无线参数。
接下来,分别对各无线参数进行说明。
[关于SupportedBandEUTRA]
无线参数“SupportedBandEUTRA”是表示图2的频率段编号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频率段的频率段编号的数列,与RF收发支路数以及RF收发支路的频率特性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DLCCBW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DLCCBWList”是表示下行CC的频带宽度编号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表示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下行频段中所含的连续的CC的频带宽度的列表,即下行连续CC频带宽度编号的数列,其与BB解调支路的频率特性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频带宽度编号的说明图。该图表示CC频带宽度的编号以及CC频带宽度的关系。该图中,例如,CC频带宽度编号1~6与CC频带宽度1.4~20MHz对应,CC频带宽度编号“4”的CC频带宽度表示“10”MHz。CC频带宽度编号7以后为预留用,另外也可以与其他的CC频带宽度、或者连续CC的合成最大频带宽度对应。另外,尽管CC频带宽度编号的升序是CC频带宽度的大小的升序,但也可以是其他的对应关系。
[关于SupportedDLCOCC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DLCOCCList是表示下行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下行频段中所含的连续的下行CC的个数的列表,即,下行连续CC的个数的数列,与BB解调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DLNCCC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DLNCCCList是表示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下行频段中所含的非连续的下行CC的个数的列表,即,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数列,与BB解调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DLCCMIMO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DLCCMIMOList是表示下行CC的MIMO流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有关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下行频段中所含的下行CC的每一个CC的MIMO流数的数列,与RF接收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ULCCBW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ULCCBWList是表示上行CC的频带宽度编号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表示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上行频率段中所含的连续的CC的频带宽度的列表,即,上行连续CC频带宽度编号的数列,与BB调制支路的频率特性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ULCOCC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ULCOCCList是表示上行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表示图9的接收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上行频率段中所含的连续的上行CC的个数的列表,即,上行连续CC的个数的数列,与BB调制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ULNCCC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ULNCCCList是表示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表示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上行频率段中所含的非连续的上行CC的个数的列表,即,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数列,与BB调制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关于SupportedULCCMIMOList]
无线参数SupportedULCCMIMOList是表示上行CC的MIMO流数的信息。该无线参数是有关图9的收发装置a3所能够对应的上行频率段中所含的上行CC的每一个CC的MIMO流数的数列,与RF发送支路数相关联,表征了移动站CC能力。
以下,关于能与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例子,说明无线参数的具体例。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案与无线参数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图10是表示与图5的S4、S7、S10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的图。
<与S4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
在能够与S4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中,由于频率段编号“22”(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BandEUTRA=[22],由于下行CC的CC频带宽度“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DLCCBWList=[6],由于下行连续CC的个数“2”(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COCCList=[2],由于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2”(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NCCCList=[2]。另外,SupportedDLCOCCList与SupportedDLNCCCList的相乘结果为“4”(2×2)。即,该收发装置a3对于20MHz的下行连续CC以及下行非连续CC共计4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用于通信中,SupportedDLCCMIMOList=[1,1,1,1]。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22”的20MHz的下行CC各自分配1个MIMO流(一个RF接收支路)。
在能够与S4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中,由于上行CC的CC频带宽度“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ULCCBWList=[6],由于上行连续CC的个数“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ULCOCCList=[1],由于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2”(参照图5)对应,SupportedULNCCCList=[2]。另外,SupportedULCOCCList与SupportedDLNCCCList的相乘的结果是“2”(1×2)。即,该收发装置a3对于20MHz的上行连续CC以及上行非连续CC共计2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用于通信中,SupportedULCCMIMOList=[1,1]。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22”的20MHz的上行CC各自分配1个MIMO流。
<与S7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
在能够与S7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中,由于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频率段编号“3”、“1”、“7”(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BandEUTRA=[3,1,7],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CC的CC频带宽度“10”MHz、“10”MHz、“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DLCCBWList=[4,4,6],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COCCList=[1,1,1],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NCCCList=[1,1,1]。另外,SupportedDLCOCCList与SupportedDLNCCCList的相乘(将相同成分进行相乘)的结果为“1(1×1)、1(1×1)、1(1×1)”。即,该收发装置a3对于10MHz以及20MHz的下行连续CC以及下行非连续CC共计3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2”、“4”用于通信中,所以,成为SupportedDLCCMIMOList=[1;2;4]。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3”的10MHz的下行CC分配1个MIMO流,对频率段“1”的10MHz的上行CC分配2个MIMO流,对频率段“7”的20MHz的CC分配4个MIMO流。另外,假设各CC的MIMO流为1个的情况下,成为SupportedDLCCMIMOList=[1;1;1]。另外,在该无线参数中,“;”(分号)表示频率段的区分,也可不以分号进行区分。
在能够与S7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中,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CC的CC频带宽度“10”MHz、“10”MHz、“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ULCCBWList=[4,4,6],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ULCOCCList=[1,1,1],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所以,SupportedULNCCCList=[1,1,1]。另外,SupportedULCOCCList与SupportedULNCCCList的相乘的结果是“1,1,1”。即,示出了该收发装置a3对于10MHz以及20MHz的上行连续CC以及上行非连续CC共计3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1”,“1”用于通信中,所以,SupportedULCCMIMOList=[1;1;1]。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3”的10MHz的上行CC分配1个MIMO流,对频率段“1”的10MHz的上行CC分配1个MIMO流,对频率段“7”的20MHz的上行CC分配1个MIMO流。
<与S10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
在图10中,例如,在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的无线参数中,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频率段编号“39”、“34”、“40”(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BandEUTRA=[39,34,40],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CC的CC频带宽度“20”MHz、“10”MHz、“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DLCCBWList=[6,4,6],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连续CC的个数“2”、“1”、“2”(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COCCList=[2,1、2],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DLNCCCList=[1,1,1]。另外,SupportedDLCOCCList与SupportedDLNCCCList的相乘(将相同成分相乘)的结果为“2(2×1),1(1×1),2(2×1)”。即,示出了该收发装置a3对于10MHz以及20MHz的下行连续CC以及下行非连续CC共计5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2”、“2”、“4”、“4”用于通信中,所以,SupportedDLCCMIMOList=[1、2;2;4,4]。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d对频率段“39”的2个20MHz的下行CC分别分配1个、2个MIMO流。另外,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34”的1个10MHz的下行CC分配2个MIMO流,对频率段“40”的2个20MHz的下行CC分别分配4个MIMO流。
在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收发装置a3中,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CC的CC频带宽度“20”MHz、“10”MHz、“20”MHz(参照图5)对应,所以,根据图11,SupportedULCCBWList=[6,4,6],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连续CC的个数“2”、“1”、“2”(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ULCOCCList=[2,1、2],由于各自的频率段的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1”、“1”、“1”(参照图5)对应,所以,SupportedULNCCCList=[1,1,1]。另外,SupportedULCOCCList与SupportedDLNCCCList的相乘(将相同成分进行相乘)的结果为“2(2×1),1(1×1),2(2×1)”。即,示出了该收发装置a3对于10MHz以及20MHz的上行连续CC以及上行非连续CC共计5个,假设各CC的MIMO流数“1”、“1”、“1”、“4”、“2”用于通信中,所以,SupportedULCCMIMOList=[1,1;1;4,2]。即,示出了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39”的20MHz的2个CC分别分配1个MIMO流。另外,收发装置a3对频率段“34”的1个10MHz的上行CC分配1个MIMO流,对频率段“40”的2个20MHz的上行CC例如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分配4个、2个MIMO流。
<关于移动站装置A1的构成>
以下,对具备收发装置a1、a2、或者a3的移动站装置A1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在该图中,移动站装置A1构成为包含:收发装置A101、控制部A102、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ASN(抽象语法记法)编码部A105、以及RRC(Radio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消息生成部A106。
收发装置A101为上述的收发装置a1、a2或者a3。
控制部A102对移动站装置A1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A102接收从基站装置B所分配的无线资源信息作为控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无线资源信息存储在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在用户数据收发时,控制部A102从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读取无线资源信息,进行收发的控制。
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将表示本装置能够对应的CC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例如,无线参数信息,细节后述)保持在存储器中。此外,关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是将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相应的信息在出厂时写入到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中,但其后可以更新。
另外,控制部A102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向ASN编码部A105输出。在此,在该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中包含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关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的细节,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在后面叙述。
ASN编码部A105将从控制部A102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变换成抽象语法记法1(ASN.1)的形式后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信息向RRC消息生成部A106输出。即,ASN编码部A105生成包含表示在与基站装置B1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CC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另外,关于ASN编码部A105所进行的处理的细节,将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在后面叙述。
RRC消息生成部A106生成包含从ASN编码部A105输入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通信能力消息即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UE-EUTRA-Capability)来作为控制数据所含的上行RRC消息的一部分向收发装置A101输出。另外,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处理的细节,将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在后面叙述。
收发装置A101将从RRC消息生成部A106输入的RRC消息通过一个或多个RF发送支路j进行处理后,向基站装置B发送。
另外,控制部A102、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ASN编码部A105以及RRC消息生成部A106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或者对于收发装置A101,将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的方式来构成,并不进行限定。
<关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
以下,对ASN编码部A105以及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RRC消息的生成处理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UE-CC-Capability)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该图中,参数maxCCBWs是最大的CC频带宽度的编号。maxCCBWs例如在图11的一个示例的情况下成为最大的CC频带宽度编号“6”。参数maxCOCCs是最大的连续CC的个数。maxCOCCs例如在考虑了图5的各方案以及两个方案的组合的情况下成为“6”。参数maxNCCCs是最大的非连续CC的个数。maxNCCCs例如在考虑了图5的各方案、以及两个方案的组合的情况下成为“6”。参数maxMIMOs是最大的MIMO流数。maxMIMOs,例如在考虑了最大8根天线的情况下成为“8”。参数maxBands是最大的频率段数。maxBands例如在考虑了图2的频率段编号“41”的情况下成为“64”。参数maxUEBands是移动站装置所能够对应的最大的频率段数。maxUEBands例如在考虑了移动站装置的复杂度、功耗、成本、生产性、国际漫游等的情况下成为“6”。
另外,在图13中,在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UE-CC-Capability)的结构中包含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UE-Parameters)与其他的参数的结构。另外,在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UE-Parameters)的结构中包含SupportedBandEUTRA、SupportedDLCCBWList、SupportedDLCOCCList、SupportedDLNCCCList、SupportedDLCCMIMOList、SupportedULCCBWList、SupportedULCOCCList、SupportedULNCCCList、以及SupportedULCCMIMOList的9种无线参数。其他的参数的结构是3GPP的规格书TS36.331(RadioResourceControl)中所记载的其他的规格的参数,故省略。
在此,关于移动站装置的各无线参数的值,进行说明。
例如,在SupportedBandEUTRA中包含表示最大maxBands“64”个频率段编号的bandEUTRA,在bandEUTRA中代入“1”~“64”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DLCCBW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CCBWs“6”个CC频带宽度的编号的DLCCBW,在DLCCBW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DLCOCC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个下行连续CC的个数的DLCOCC,在DLCOCC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DLNCCC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个下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DLNCCC,DLNCCC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DLCCMIMO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相乘)maxCOCCs“6”×(相乘)maxNCCCs“6”的“216”个下行CC的MIMO流数的DLCCMIMO,在DLCCMIMO中代入“0”~“8”的任意一个整数。
另外,在SupportedULCCBW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CCBWs“6”个CC频带宽度的编号的ULCCBW,在ULCCBW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ULCOCC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个上行连续CC的个数的ULCOCC,在ULCOCC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ULNCCC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个上行非连续CC的个数的ULNCCC,在ULNCCC中代入“0”~“6”的任意一个整数。在SupportedULCCMIMOList中包含表示最大maxUEBands“6”×(相乘)maxCOCCs“6”×(相乘)maxNCCCs“6”的“216”个上行CC的MIMO流数的ULCCMIMO,在ULCCMIMO中代入“0”~“8”的任意一个整数。
例如,LTE-A移动站装置A1在图13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结构中代入分别能够与S4、S7、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的无线参数的值。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ASN.1ObjectInstance)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另外,各无线参数的值与图10中说明的值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在此,在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中,由于利用TDD模式的CC,即,无线参数的一部分在上行与下行相同。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该无线参数。例如,图14中,在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的无线参数中,SupportedULCCBWList、SupportedULCOCCList、SupportedULNCCCList的无线参数与下行相同,也可以省略。
在此,在能够与S3、S7、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中,能够在各CC中利用不同的MIMO流数,但也可以限制为在各频率段中利用相同的MIMO流数。例如,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在频率段编号“39”,与两个下行连续CC对应MIMO流数“1”,在频率段编号“34”,与一个下行非连续CC对应MIMO流数“2”,在频率段编号“40”,与两个下行连续CC对应MIMO流数“4”的情况下,SupportedDLCCMIMOList=[1,2,4]。另外,在频率段编号“39”,与两个上行连续CC对应MIMO流数“1”,在频率段编号“34”,与一个上行非连续CC对应MIMO流数“1”,在频率段编号“40”,与两个上行连续CC对应MIMO流数“2”的情况下,SupportedULCCMIMOList=[1,1,2]。能够缩短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
在此,在能够与S3、S7、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中,在各频率段中能够利用相同MIMO流数,但也可以对所有的频率段限制为相同的MIMO流数。例如,能够与S10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1,相对于频率段编号“39”、“34”,“40”,将MIMO流数“4”与所有的CC对应的情况下,SupportedDLCCMIMOList=[4]。另外,相对于频率段编号“39”、“34”、“40”,将MIMO流数“2”与所有的CC对应的情况下,SupportedULCCMIMOList=[2]。能够缩短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
<MIMO流数的设定>
按照移动站装置A1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成为与移动站装置的下行以及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有关联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方式来设定MIMO流数。具体而言,按照根据移动站CC能力信息所算出的最大的下行以及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数据缓冲器的比特尺寸以内的方式来设定MIMO流数。
<关于基站装置B1的构成>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该图中,基站装置B1构成为包含:收发装置B101、控制部B10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ASN解码部B105、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
收发装置B101与移动站装置A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收发装置B101具有与收发装置a3同样的基本构成以及基本功能,故省略其说明。
RRC消息提取部B106通过收发装置B101,从移动站装置所发送的上级层2、3的控制数据中提取RRC消息并向ASN解码部B105输出。
ASN解码部B105对从RRC消息提取部B106输入的RRC消息,即,以抽象语法记法1(ASN.1)的形式进行编码后的信息进行解码。ASN解码部B105从解码后的信息中基于图13所示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来提取实体数据。ASN解码部B105将提取出的实体数据作为移动站CC能力信息而向控制部B102输出。
控制部B102对基站装置B1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B102将从ASN解码部B105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在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中。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中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1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称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另外,控制部B10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ASN解码部B105也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收发装置B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以下,对资源分配决定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部B102基于本装置的通信能力和移动站CC能力信息,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1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另外,控制部B102预先存储表示本装置的通信能力的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以下,表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具体例。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1例>
在第1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1能进行利用了频率段“3”、“1”、“8”的通信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预先存储频率段“3”、“1”、“8”作为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另外,在第1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1发送了表示能够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16)的情况。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按以下来进行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控制部B102判定为在频率段“3”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CC频带宽度编号“5”)的上行非连续CC与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1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同样地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与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控制部B1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1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1。另外,控制部B102将移动站装置A1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即,用于由移动站装置A1接收本装置数据的下行资源块RB(ResourceBlock)分配到所分配的两个下行CC之一或者两个下行CC内。另外,控制部B102将移动站装置A1的上行的无线资源,即,用于由移动站装置A1发送本装置数据的上行资源块RB分配到所分配的两个上行CC的1个或者两个上行CC内。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4,4],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分配MIMO流数“2”。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2,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1”,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例如,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对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分配MIMO流数“1”。
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1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1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1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层1、2、3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1。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2例>
在第2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1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1”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2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1发送了表示能够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图16参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按以下进行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控制部B1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控制部B102将所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1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1。另外,控制部B102将移动站装置A1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4,4],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分配MIMO流数“2”。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2,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1”,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例如,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对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分配MIMO流数“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1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1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1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1。
以上,针对移动站装置A1是能够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移动站装置A1的情况,示出了两个例子,但在移动站装置A1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不限于S1~S22的方案,能够表征各种的CC组合。即,基站装置B1能够选择与移动站装置A1的各种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对应的CC。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3例>
在第3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1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8”、“1”的通信。另外,在第3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1能够与图17所示的方案对应,发送了图18所示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情况。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别的方案信息所示的频率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另外,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按以下来进行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控制部B1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能够分配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1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的分配。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102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
控制部B102将所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1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1。另外,控制部B102将移动站装置A1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1,4,4],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在频率段“3”中,一个10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1”,在频率段“1”中,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中对一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分配MIMO流数“2”,在频率段“1”中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分别分配MIMO流数“2”、“4”。
另外,控制部B1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1”,在频率段“1”中,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例如,控制部B1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分别在频率段“8”中对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分配MIMO流数“1”,在频率段“1”中对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分配MIMO流数“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1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1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1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1。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站装置A1将包含表示与基站装置B1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CC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B1。另外,基站装置B1基于从移动站装置A1接收到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来对移动站装置A1分配在通信中利用的CC。另外,移动站装置A1利用由基站装置B1基于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信息所分配的CC,来进行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移动站装置A1与基站装置B1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装置B的控制部B102比较来自移动站装置A1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与本装置的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能够在本装置的通信能力与移动站装置通信能力的范围内,对移动站装置A1分配适当的下行以及上行无线资源。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用于与上述的(a)~(si)那样的各种LTE-A技术要素对应的各种的LTE-A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来生成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并发送给基站装置B1,由此,基站装置B1根据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能够引导出与各种LTE-A技术要素能够对应的适当的移动站装置A1的性能,能够进行适当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3、14所示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包含SupportedBandListEUTRA的无线参数,但作为各RF发送支路编号中所含的功率放大器PA的无线参数,也可以包含表示最大发送功率电平的SupportedPAoutLis。另外,在该SupportedPAoutList中包含最大的RF发送支路编号“I”个的最大发送功率电平编号PAout,最大发送功率电平编号PAout中可代入诸如“1”~“2”的任意一个整数。例如,在4个RF发送支路(I=4)的情况下,PAout=“1,1,2,2”表示RF发送支路编号1、2的PA的最大发送功率电平为23dBm,RF发送支路编号3、4的PA的最大发送功率电平为20dBm。
另外,SupportedBandListEUTRA中所含的bandEUTRA,如图2所示那样,示出了上行频率段区间、下行频率段区间、频率段带宽、以及传输模式的关系,但可以将几个连续的上行频率段区间、下行频率段区间进行结合,来重定义新且宽的上行频率段区间、下行频率段区间。例如,新的频率段编号“1”是将图2的频率段编号“1”“2”进行结合而得到的,能够与上行频率段区间1920MHz~2170MHz、下行频率段区间1850MHz~1990MHz对应。另外,尽管图9示出了在一个RF接收支路中包含多个BB解调支路、在一个RF发送支路中包含多个BB调制支路的情形,但若随着技术的进步,图6的正交调制器a15与正交解调器a12的频带宽度为宽带而与收发频带相同,则也可以在一个RF收发支路中对一个无线收发部使用一个正交调制器和一个正交解调器。另外,还可以是基于如下的构成:在一根收发天线与一个DUP或者多根收发天线与多个DUP的多个以后,由多个各自独立的无线收发部、正交调制器和正交解调器、以及基带调制器和基带解调器构成的多个RF收发支路。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移动站装置将包含无线参数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从而基站装置能够对各种CC组合移动站装置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但是,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站CC能力不仅与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相关,还与前述的各种LTE-A技术要素,例如(ke)基站装置间的协作通信CoMP方式、(ko)上行发送分集方式、(sa)各便携式电话服务运营者的频率分配现实、(si)国内或者国际漫游相关,所以,移动站装置的数据传输速度存在不仅限制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站CC能力还限制数据缓冲器的比特尺寸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下述情况,即,移动站装置将包含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参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参照图24)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基站装置根据移动站CC能力消息,分配与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利用的无线资源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概念图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图1,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11、A12各称为移动站装置A2。在此,移动站装置A2如后述那样,构成为包含收发装置a1(图6)、a2(图8)、或者a3(图9)。
以下,首先说明现有技术(LTE)中的移动站装置的种类(称为LTE移动站装置种类),接着再说明本实施方式(LTE-A)中的移动站装置的种类(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
<关于移动站装置的种类>
图1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移动站装置种类对应信息的概略图。该图中示出了LTE移动站装置种类(Category)为5个(Category1-5)的情形。另外,该图中示出了:通过LTE移动站装置种类,来确定移动站装置的下行(DL)/上行(UL)的数据传输速度(与数据缓冲器的比特尺寸相关;Bitrate)、移动站装置的下行(DL)/上行(UL)的调制方式(ModulationScheme)以及下行MIMO流数(例如,接收天线根数;NumberofMIMOStreams)。
图19表示例如在LTE移动站种类为1(Categoryl)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的下行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Mbps”,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为“5MbPs”,下行的调制方式为“QPSK、16QAM或者64QAM”,上行的调制方式为“QPSK、16QAM”,下行MIMO流数为“1”。
但是,由于LTE-A移动站装置导入了CA技术,因此不能像LTE移动站装置那样,下行的数据传输速度与下行MIMO流数一一对应。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参照图24)。首先,利用图20~图23来说明上行以及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频带宽度BWChannel(Channelbandwidth)与无线资源块数NRB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另外,该图与3GPP的规格书TS36.101(UserEquipment(UE)radiotransmissionandreception)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该图示出了例如BWChannel为“20”MHz的情况下,无线资源块数NRB为“100”,即,由“100”个无线资源块构成。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C频带宽度与最大传输块尺寸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另外,在3GPP的规格书TS36.213(Physicallayerprocedures)中,关于传输块尺寸(TBS;Transportblocksize),记载有传输块尺寸索引号(TBSIndex)与无线资源块数NRB的关系。因此,关于传输块尺寸,能够导出CC频带宽度BWChannel与传输块尺寸索引号(TBSIndex)的关系。另外,传输块尺寸索引号(TBSIndex)取决于作为数据调制的参数的自适应调制的MCS索引号(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Index)与调制度(ModulationOrder),定义为第“0”~“26”个。
图21表示传输块尺寸为最大(最大传输块尺寸;TBSmax)的情况下的传输块尺寸索引号,即,数据传输速度BR(BitRate)成为最大的情况下的传输块尺寸索引号即第“26”个的情况。在该图中,针对传输块尺寸索引号为第“26”个的情况,表示了CC频带宽度BWChannel与传输块尺寸的关系。图21例如在BWChannel=20MHz的情况下,示出TBSmax=75376bit。由此,传输块由于是1ms,将其换算成数据传输速度时,成为75376kbps,约75Mbps。
如此,通过利用图21的关系,能根据CC频带宽度BWChannel来算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方案中的MIMO流数与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关系图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该图是表示按照S1~S22的方案中的MIMO流数的每一个,利用CC频带宽度所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图。即,该图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是根据各方案中的CC的CC频带宽度,利用图21来提取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并对提取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乘以CC的个数以及MIMO流数而算出的。
例如,在S4的方案的上行链路中,是两个20MHz的非连续CC,因此成为20×2MHz的上行频带宽度。另外,在S4的方案的下行链路中,将两个20MHz的连续CC作为一个CC,共有2个这样的CC,因此成为20×4MHz的下行频带宽度。另一方面,在图21中,在CC频带宽度为20MHz的情况下,最大数据传输BR为75376kbps。由此,在S4的方案中MIMO流数为“1”的情况下,上行频带宽度(20×2MHz)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为“150752”(=75376×2)kbps,下行频带宽度(20×4MHz的)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为“301504”(=75376×4)kbps。
由于数据传输速度原理上与MIMO流数成正比,因此在S4的方案中MIMO流数“2”的情况下,上行频带宽度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成为“301504”(=150752×2)kbps,下行频带宽度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成为“603008”(=301504×2)kbps。另外,在S4的方案中MIMO流数“4”的情况下,上行频带宽度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成为“603008”(=150752×4)kbps,下行频带宽度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成为“1206016”(=301504×4)kbps。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行以及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在该图中,对图22的所有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以及所有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进行了排序。如图23所示,获得25个不同的下行数据传输速度BR(DLBR)以及26个不同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BR(ULBR)。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该图表示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的种类编号(设为“6”~“10”;种类6、7、8、9、10)与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关系。另外,各种类中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是从图23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中选择BR11~BR15、BR21~BR25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而得到的。图24表示例如在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6(Category6)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36672kbps”,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35376kbps”。即,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表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
在图24中,选择了“10”作为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的最大种类编号。这是由于,针对最大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作为IMT-Advanced的要求条件,要求了上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500Mbps”、且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00Mbps”。即,作为可满足该要求条件的数值,选择了上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603008kbps以及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206016kbps。另外,在图24中,选择了“6”作为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的最小种类编号。这是为了能够与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最小的方案(S12)、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最小的方案(S5、S13~S22)进行对应,而选择了上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35376kbps以及下行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36672kbps。另外,关于其他的种类的上行以及下行数据传输速度,参照图19的LTE移动站装置种类间的比率、上行以及下行数据传输速度间的比率,选择了3个对。
另外,本发明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并不限于图24所示,例如也可以考虑LTE-A移动站装置硬件构成的复杂度(例如,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容量、RF发送以及接收支路数、BB调制以及解调支路数等)、功耗、价格、生产性等,来选择图23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另外,也可变更图19的LTE移动站装置种类定义,而进行包含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重定义。
<关于移动站装置A2的构成>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2(图25)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1(图12)进行比较,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控制部A202以及ASN编码部A205不同。而其他的构成要素(收发装置A101、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RRC消息生成部A106、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所具有的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说明。
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存储移动站种类信息(仅图19的LTE移动站装置种类以及图24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或者仅图24的LTE-A移动站装置种类),该移动站种类信息是本装置能对应的(能收发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另外,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在存储器中保存与移动站装置种类对应的标号(例如A~J)或者整数(例如1~10)或者比特信息(例如3bit)。在此,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根据移动站装置构成,在出厂时、销售时预先设定并写入到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中。另外,移动站种类的信息可与移动站装置的专用识别编号、序列号、制造编号等移动站装置专用信息相对应。
控制部A202对移动站装置A2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A202接收从基站装置B分配的无线资源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无线资源信息存储在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在用户数据的收发时,控制部A202从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读取无线资源信息,来进行收发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A202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从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中读出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输出给ASN编码部A205。
ASN编码部A205将从控制部A202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变换成抽象语法记法1(ASN.1)来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信息输出给RRC消息生成部A106。另外,关于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处理的细节,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将后述。收发装置A101将从RRC消息生成部A106输入的RRC消息,通过1个或者多个RF发送支路进行处理后发送给基站装置B。
另外,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RRC消息生成部A106、控制部A202、ASN编码部A205、以及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收发装置A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关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
以下,对ASN编码部A205以及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RRC消息的生成处理进行说明。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UE-CC-Capability)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在该图中,参数maxUECategory是最大的移动站装置种类数。参数maxUECategory例如在图24的一个示例中成为“10”。
另外,在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种类的UE-Category、以及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UE-Parameters)的结构(参照图13)。在此,在UE-Category中代入“1”~“10”的任意一个整数。
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在该图中,在图26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中代入能够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A2的无线参数的值。
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图27)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图16)进行比较,在追加了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UE-Category)这一点上是不同的。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数(UE-Parameters)的说明。
在图27中,在UE-Category中代入表示种类6的种类编号“8”。
<MIMO流数的设定>
按照移动站装置A2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成为与移动站装置的下行以及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具有关联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方式来设定MIMO流数。具体而言,按照根据移动站CC能力信息所算出的最大的下行以及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数据缓冲器的比特尺寸以内的方式来设定MIMO流数。
<关于基站装置B2的构成>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2(图28)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B1(图15)进行比较,ASN解码部B205、控制部B202、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以及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不同。而其他的构成要素(收发装置B10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所具有的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说明。
ASN解码部B205对从RRC消息提取部B106所输入的RRC消息进行解码,并基于图26所示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来提取实体数据。在此,在该实体数据中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UE-Category)。ASN解码部B205将所提取的实体数据作为移动站CC能力信息而输出至控制部B202。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针对可分配的CC的组合,计算各自的数据传输速度并输出到控制部B202。
控制部B202对基站装置B2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B202将从ASN解码部B205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中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存储到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另外,控制部B202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中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以外的信息存储到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另外,控制部B202基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以及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中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由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算出的数据传输速度,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称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另外,控制部B202、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ASN解码部B205、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107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收发装置B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以下,关于资源分配决定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部B202基于本装置的通信能力和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另外,控制部B202预先存储表示本装置的通信能力的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以下,表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具体例。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1例>
在第1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1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3”、“1”,“7”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1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2将表示能够与S5、S8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27)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202判定为在频率段“3”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2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同样地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4,4],判定为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2,2],判定为在频率段“3”、“1”中,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
控制部B2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到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基于从控制部B202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针对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计算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具体而言,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下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4”的3个,另外,作为针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4”的3个。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针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作为各CC的MIMO流数的候补,判定为有“1”“2”、“1”“4”、“2”“4”的3个组合。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9个分配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在下行链路中,针对9个分配的组合,求取各自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DownlinkBitRaten=1~9)。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根据图21的信息,由于下行数据传输速度为55056kbps(CC频带宽度为15MHz),因此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55056×1(CC)×1(MIMO)=55056kbps
DBR2=55056×1(CC)×2(MIMO)=110112kbps
DBR3=55056×1(CC)×4(MIMO)=220224kbps
DBR4=55056×2(CC)×1(MIMO)=110112kbps
DBR5=55056×2(CC)×2(MIMO)=220224kbps
DBR6=55056×2(CC)×4(MIMO)=440448kbps
DBR7=55056×1(CC)×1(MIMO)+55056×1(CC)×2(MIMO)=165168kbps
DBR8=55056×1(CC)×1(MIMO)+55056×1(CC)×4(MIMO)=275280kbps
DBR9=55056×1(CC)×2(MIMO)+55056×1(CC)×4(MIMO)=330336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上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2个,另外,作为针对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2个。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针对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作为各自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一个组合。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5个分配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针对在上行链路中5个分配的组合,求取各自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UBRn(UplinkBitRaten=1~5)。根据图21的信息,上行数据传输速度为55056kbps(CC频带宽度为15MHz),因此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UBR。
UBR1=55056×1(CC)×1(MIMO)=55056kbps
UBR2=55056×1(CC)×2(MIMO)=110112kbps
UBR3=55056×2(CC)×1(MIMO)=110112kbps
UBR4=55056×2(CC)×2(MIMO)=220224kbps
UBR5=55056×1(CC)×1(MIMO)+55056×1(CC)×2(MIMO)=165168kbps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202。
控制部B2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控制部B202从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所输入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中选择比所提取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要大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控制部B202将与所选择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对应的分配的组合决定为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具体而言,关于下行链路,控制部B202将DBR6(440448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控制部B202将UBR4(220224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
控制部B2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2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2。另外,控制部B202将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2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另外,控制部B202也可以基于其他的信息,选择与DBR7~9、UBR5对应的分配的组合。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2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2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2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2。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2例>
在第2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2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1”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2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2将表示能与S5、S8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27)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2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另外,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4,4],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2,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
控制部B2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基于分配候补信息,针对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计算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具体而言,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下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4”的3个。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3个分配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根据图21的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55056×1(CC)×1(MIMO)=55056kbps
DBR2=55056×1(CC)×2(MIMO)=110112kbps
DBR3=55056×1(CC)×4(MIMO)=220224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上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2个。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2个分配的组合。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根据图21的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UBR。
UBR1=55056×1(CC)×1(MIMO)=55056kbps
UBR2=55056×1(CC)×2(MIMO)=110112kbps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202。
控制部B202与第1例同样地,将它们决定为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具体而言,关于下行链路,控制部B202将DBR3(220224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由于所有的DBRn比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要小,因此控制部B202判定为没有分配的组合。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选择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最大的分配的组合。即,控制部B202选择UBR2(110112kbps)的情况下的组合。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
控制部B2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2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2。另外,控制部B202将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2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2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2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2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2。
以上,示出了移动站装置A2能够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移动站装置A2的情况下的两个例子,在移动站装置A2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并不限于S1~S22的方案,能够表征各种的CC组合。即,基站装置B1能够选择与移动站装置A2的各种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对应的CC。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3例>
在第3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2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8”、“1”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3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2将表示能够与图17所示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29)进行了发送的情况。图2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按照下述进行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控制部B2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能够分配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2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
另外,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DLCCMIMOList=[2,2,1,4,4],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在频率段“1”中,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4”。控制部B202基于SupportedULCCMIMOList=[1,1,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1”,在频率段“1”中,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能对应的MIMO流数为“2”。
控制部B2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基于分配候补信息,针对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计算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具体而言,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下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2个,作为针对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2个,另外,对于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作为各自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一个组合。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下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4”的3个,作为针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4”的3个,另外,针对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作为各自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1”“4”、“2”“4”的3个组合。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14个分配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根据图21的信息,由于下行数据传输速度为18336kbps(CC频带宽度为5MHz)、55056kbps(CC频带宽度为15MHz),因此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18336×1(CC)×1(MIMO)=18336kbps
DBR2=18336×1(CC)×2(MIMO)=36672kbps
DBR3=18336×2(CC)×1(MIMO)=36672kbps
DBR4=18336×2(CC)×2(MIMO)=73344kbps
DBR5=18336×1(CC)×1(MIMO)+18336×1(CC)×2(MIMO)=55088kbps
DBR6=55056×1(CC)×1(MIMO)=55056kbps
DBR7=55056×1(CC)×2(MIMO)=110112kbps
DBR8=55056×1(CC)×4(MIMO)=220224kbps
DBR9=55056×2(CC)×1(MIMO)=110112kbps
DBR10=55056×2(CC)×2(MIMO)=220224kbps
DBR11=55056×2(CC)×4(MIMO)=440448kbps
DBR12=55056×1(CC)×1(MIMO)+55056×1(CC)×2(MIMO)=165168kbps
DBR13=55056×1(CC)×1(MIMO)+55056×1(CC)×4(MIMO)=275280kbps
DBR14=55056×1(CC)×2(MIMO)+55056×1(CC)×4(MIMO)=330336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在上行链路中,作为针对一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个“1”,另外,作为针对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2个“1”。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针对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作为各自的MIMO流数的候补,有“1”、“2”的1个。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判定为共计有4个分配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根据图21的信息,作为各UBR而计算出以下的值。
UBR1=18336×1(CC)×1(MIMO)=18336kbps
UBR2=18336×2(CC)×1(MIMO)=36672kbps
UBR3=55056×1(CC)×1(MIMO)=55056kbps
UBR4=55056×1(CC)×2(MIMO)=110112kbps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202。
控制部B2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控制部B202从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209输入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中,选择比所提取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要大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控制部B202将与所选择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对应的分配的组合,决定为移动站装置A2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具体而言,控制部B202,关于下行链路,将DBR14(330336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各自的MIMO流数“2”、“4”)。
另外,控制部B202,关于上行链路,与第2例同样地,选择UBR4(110112kbps)的情况下的组合,来作为使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最大的分配的组合。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2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各自的MIMO流数“2”)。
控制部B2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2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2。另外,控制部B202将移动站装置A2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2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2”、“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另外,控制部B202也可以基于其他的信息,选择与DBR11、14对应的分配的组合。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2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2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2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2。
尽管在上述的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1、2、3例中,控制部B202选择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UBRn与DBRn,但也可以选择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2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以下的速度中最大的UBRn、DBRn。或者还可以以预先确定的其他的方法进行选择。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站装置A2将包含表征与基站装置B2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B2。另外,基站装置B2基于移动站CC能力消息,来决定CC中的MIMO流数。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移动站装置A2与基站装置B2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中,能够以在移动站装置A2与基站装置B2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最大的数据传输速度来进行通信。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装置B2的控制部B202比较来自移动站装置A2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与本装置的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能够在本装置的通信能力与移动站装置通信能力的范围内,对移动站装置A2分配适当的下行以及上行无线资源分配。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用于与上述的(a)~(si)那样的各种LTE-A技术要素对应的各种的LTE-A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考虑与移动站装置的下行以及上行的数据传输速度有关联的数据处理能力,即数据缓冲器的比特尺寸,来生成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并向基站装置B2进行发送,由此,基站装置B2根据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能够引导出与各种的LTE-A技术要素能够对应的适当的移动站装置A2的性能,能够分配适当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移动站装置通过将包含表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基站装置能够对各种CC组合移动站装置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情况:删除了无线参数的上行以及下行CC的MIMO流数的关联信息,通过少的(缩短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由基站装置分配在与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利用的无线资源。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概念图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图1,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11、A12各称为移动站装置A3。在此,移动站装置A3,如后述那样,构成为包含收发装置a1(图3,4)、a2(图8)或者a3(图9)。
<关于移动站装置A3的构成>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3(图30)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2(图25)进行比较,控制部A302、ASN编码部A305、以及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304不同。但是,其他的构成要素(收发装置A101、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RRC消息生成部A106、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所具有的功能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说明。
控制部A302对移动站装置A3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A302接收从基站装置B所分配的无线资源信息,并将所接收的无线资源信息存储在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控制部A302在用户数据的收发时,从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读出无线资源信息,来进行收发数据的控制。
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304将缩短后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例如无线参数信息)保持在存储器中。另外,关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将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相应的信息在出厂时写入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304中,但其后可以更新。
另外,控制部A302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304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从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中读出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输出至ASN编码部A305。
ASN编码部A305将从控制部A302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变换为抽象语法记法1(ASN.1)来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信息输出至RRC消息生成部A106。另外,关于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处理的详情将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进行后述。收发装置A101将从RRC消息生成部A106输入的RRC消息通过1个或者多个RF发送支路进行处理后发送给基站装置B。
另外,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304、RRC消息生成部A106、控制部A302、ASN编码部A305、以及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也可以构成为收发装置A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关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
以下,对ASN编码部A205以及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RRC消息的生成处理进行说明。
图3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该图所示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是能与S5、S8的方案对应的、由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2发送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
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图31)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图27)进行比较,不同在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删除了与上行以及下行MIMO流数关联的参数,即,maxMIMOs、SupportedDLCCMIMOList、SupportedULCCMIMOList。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该图所示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是能与图17所示的方案对应的、由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2发送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
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图32)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图29)进行比较,不同在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删除了与上行以及下行MIMO流数关联的参数,即,maxMIMOs、SupportedDLCCMIMOList、SupportedULCCMIMOList。
<关于基站装置B3的构成>
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3(图33)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B2(图28)进行比较,ASN解码部B30、控制部B302、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不同。而其他的构成要素(收发装置B10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所具有的功能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说明。
ASN解码部B305对从RRC消息提取部B106所输入的RRC消息进行解码,并基于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来提取实体数据。在此,在该实体数据中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UE-Category)以及无线参数(UE-Parameters)。ASN解码部B305将提取出的实体数据作为移动站CC能力信息而输出给控制部B302。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针对可分配的CC的组合来计算各自的数据传输速度,并输出给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对基站装置B3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B302将从ASN解码部B305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中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存储在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中,将其以外的信息存储在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另外,控制部B302(MIMO流数判断单元)基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以及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所算出的数据传输速度,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称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另外,控制部B302、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ASN解码部B305、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也可以构成为收发装置B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以下,关于资源分配决定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部B302基于本装置的通信能力和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在此,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设移动站装置A3在各CC中对应相同的MIMO流数,来计算数据传输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1”、“2”、“4”对应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也可以利用其他的MIMO流数,还可以按每一个CC而利用不同的MIMO流数。另外,也可以是:控制部B302从移动站装置A3中接收总天线数(或者MIMO流数),按照MIMO流数为总天线数(或者接收到的MIMO流数)以下的方式来决定无线资源的分配。另外,控制部B302将表示本装置的通信能力的基站装置通信能力信息进行预先存储。以下示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具体例。
<无线资源分配的第1例>
在第1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1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3”、“1”、“7”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1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将表示能与S5、S8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31)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3”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同样地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控制部B3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从控制部B302所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计算出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具体而言,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在下行链路中,求取所有CC中MIMO流数为“1”、“2”、“4”时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DownlinkBitRaten)。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55056×2(CC)×1(MIMO)=110112kbps
DBR2=55056×2(CC)×2(MIMO)=220224kbps
DBR3=55056×2(CC)×4(MIMO)=440448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在上行链路中进行同样的计算。在第1例中,成为UBRn=DBRn。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
关于下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DBR3(440448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UBR2(220224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
控制部B3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3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3。另外,控制部B302将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3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另外,控制部B302也可以基于其他的信息,选择与UBR4对应的分配的组合。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3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3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3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3。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2例>
在第2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3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1”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2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将表示能够与S5、S8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31)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同样地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控制部B3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从控制部B302所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55056×1(CC)×1(MIMO)=55056kbps
DBR2=55056×1(CC)×2(MIMO)=110112kbps
DBR3=55056×1(CC)×4(MIMO)=220224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在上行链路中也进行同样的计算。在第1例中,成为UBRn=DBRn。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
关于下行链路,由于所有的DBRn比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要小,因此控制部B302选择使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成为最大的分配的组合。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UBR3(220224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1”中分配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
控制部B3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3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3。另外,控制部B302将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3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4”。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3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3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3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3。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3例>
在第3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3能够进行利用了频率段“8”、“1”的通信的情况。另外,第3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将表示能够与图17所示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32)进行了发送的情况。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数据的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按照下述进行资源分配决定处理。
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能够分配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
控制部B3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至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从控制部B302所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18336×2(CC)×1(MIMO)+55056×2(CC)×1(MIMO)=146784kbps
DBR2=18336×2(CC)×2(MIMO)+55056×2(CC)×2(MIMO)=293568kbps
DBR3=18336×2(CC)×4(MIMO)+55056×2(CC)×4(MIMO)=587136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UBR。
UBR1=18336×2(CC)×1(MIMO)+55056×1(CC)×1(MIMO)=91782kbps
UBR2=18336×2(CC)×2(MIMO)+55056×1(CC)×2(MIMO)=238512kbps
UBR3=18336×2(CC)×4(MIMO)+55056×1(CC)×4(MIMO)=532080kbps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给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
控制部B302,关于下行链路,将DBR3(587136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以及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控制部B302,关于上行链路,将UBR2(238512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以及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2”)。
控制部B3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3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3。另外,控制部B302将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3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2”,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3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3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3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而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3。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4例>
在第4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3能够进行利用了所有的频率段的通信的情况。另外,在第4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将表示能与S5、S8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31)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能够分配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5MHz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3”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同样地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一个15MHz的下行非连续CC。
控制部B3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给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从控制部B302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18336×2(CC)×1(MIMO)+55056×2(CC)×1(MIMO)=146784kbps
DBR2=18336×2(CC)×2(MIMO)+55056×2(CC)×2(MIMO)=293568kbps
DBR3=18336×2(CC)×4(MIMO)+55056×2(CC)×4(MIMO)=587136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针对上行链路进行同样的计算。在第1例中,成为UBRn=DBRn。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给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
关于下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DBR3(587136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4”)、以及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4”)。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UBR1(146784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1”)、以及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1”)。
控制部B302将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3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3。另外,控制部B302将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3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4”,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3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3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3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而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3。
<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第5例>
在第5例中说明基站装置B3能够进行利用了所有的频率段的通信的情况。另外,第5例中说明移动站装置A3将表示能够与图17所示的方案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8”对应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参照图32)进行了发送的情况。
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8”中能够分配两个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3”中能够分配一个10MHz的下行连续CC。另外,控制部B302判定为:在频率段“1”中能够分配一个15MHz的上行非连续CC和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
控制部B302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即分配候补信息输出给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从控制部B302输入的分配候补信息,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DBR。
DBR1=18336×2(CC)×1(MIMO)
+36696×1(CC)×1(MIMO)+55056×2(CC)×1(MIMO)=183480kbps
DBR2=18336×2(CC)×2(MIMO)
+36696×1(CC)×2(MIMO)+55056×2(CC)×2(MIMO)=366960kbps
DBR3=18336×2(CC)×4(MIMO)
+36696×1(CC)×4(MIMO)+55056×2(CC)×4(MIMO)=733920kbps
另外,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计算出以下的值作为各UBR。
UBR1=18336×2(CC)×1(MIMO)+55056×1(CC)×1(MIMO)=73392kbps
UBR2=18336×2(CC)×2(MIMO)+55056×1(CC)×2(MIMO)=146784kbp
UBR3=18336×2(CC)×4(MIMO)+55056×1(CC)×4(MIMO)=293568kbps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将上述那样地算出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DBRn、UBRn,按照分配的组合的每一个输出至控制部B302。
控制部B302根据预先存储的图24的信息,将移动站装置种类为“8”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以及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分别提取为“146784”kbps以及“301504”kbps。
控制部B302,关于下行链路,将DBR2(366960kbps)选择为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30150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3”、“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适当的一个10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2”)、以及适当的两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2”)。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控制部B302将UBR2(146784kbps)选择为在所提取的移动站装置A3的上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146784kbps)以上的速度中最小的速度。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302考虑无线传播状况、负载平衡等,例如,在频率段“8”、“1”中分配适当的两个5MHz的下行非连续CC(MIMO流数“2”)、以及适当的一个15MHz的下行连续CC(MIMO流数“2”)。
控制部B302将已分配的CC编号、载波频率等信息在来自移动站装置A3的初始接入(例如随机接入)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A3。另外,控制部B302将移动站装置A3的下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到所分配的CC内。在此,控制部B302对下行CC分配MIMO流数“2”,对上行CC分配MIMO流数“2”。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存储由控制部B302决定的针对移动站装置A3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控制部B302生成包含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并经由收发装置B101而发送给移动站装置A3。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站装置A3将包含表征与基站装置B3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B3。另外,基站装置B3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和移动站CC能力消息,来决定CC中的MIMO流数。由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移动站装置A3与基站装置B3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中,能够减小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容量,从而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用于与上述的(a)~(si)那样的各种LTE-A技术要素对应的各种的LTE-A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组合,来生成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并发送给基站装置B3,由此,基站装置B3根据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能够引导出与各种的LTE-A技术要素能够对应的适当的移动站装置的性能,能够进行适当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另外,通过MIMO流数判定单元的导入来删除无线参数的上行以及下行CC的MIMO流数的关联信息,能够降低上行控制无线资源的占有率、控制信令的开销。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移动站装置将表示移动站装置种类以及方案编号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进行发送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概念图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图1,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11、A12各称为移动站装置A4。在此,移动站装置A4构成为包含后述的收发装置a1(图3、4)、a2(图8)或者a3(图9)。
<关于移动站装置A4的构成>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4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4(图34)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A3(图30)进行比较,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404、ASN编码部A405、以及控制部A402不同。而其他的构成要素(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收发装置B10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具有的功能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说明。
控制部A402对移动站装置A4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A402从基站装置B接收所分配的无线资源信息,并将所接收的无线资源信息存储在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中。控制部A402在用户数据的收发时,从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读出无线资源信息,来进行收发数据的控制。
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404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例如无线参数信息)保持在存储器中。另外,关于移动站CC能力信息,是将与移动站装置构成相应的信息在出厂时写入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404中,但其后可以更新。
另外,控制部A302将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404所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从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读出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输出给ASN编码部A405。
ASN编码部A405将从控制部A202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以及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变换为抽象语法记法1(ASN.1)形式来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信息输出至RRC消息生成部A106。另外,关于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处理的详情将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一并进行后述。收发装置A101将从RRC消息生成部A106输入的RRC消息通过1个或者多个RF发送支路进行处理后发送给基站装置B。
另外,分配信息存储部A103、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4、RRC消息生成部A106、控制部A402、ASN编码部A405以及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也可以构成为收发装置A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关于RRC消息的生成处理>
以下,对ASN编码部A405以及RRC消息生成部A106所进行的RRC消息的生成处理进行说明。
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UE-CC-Capability)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在该图中,参数maxUEScenarios是移动站装置所能对应的最大的方案个数。例如考虑移动站装置的复杂度、功耗、成本、生产性、国际漫游等,将maxUEScenarios设为“3”。参数maxScenarios是最大的方案编号。maxScenarios例如在图5的一个示例的情况下,成为最大方案编号“22”。参数maxUECategory是最大的移动站装置种类数。参数maxUECategory例如在图24的一个示例中为10”。
另外,在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中包含表示移动站装置种类的UE-Category、以及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UE-Parameters)的结构。在此,在UE-Category中代入“1”~“10”的任意一个整数。
另外,在移动站装置的无线参数(UE-Parameters)的结构中包含SupportedScenarioList的一个无线参数。SupportedScenarioList是maxUEScenarios“3”个方案编号的数列。在该方案编号中代入“1”~“22”的任意一个整数。
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实体(ASN.1ObjectInstance)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在该图中,在图34的LTE-A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中代入了能够对应S5、S8的方案的LTE-A移动站装置A4的无线参数的值。
在图36中,在UE-Category中代入了表示种类6的种类编号“8”。另外,在SupportedScenarioList中代入了方案编号“5”、“8”。
<关于基站装置B4的构成>
图3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4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B4(图37)与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B3(图33)进行比较,ASN解码部B405、控制部B402、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不同。但是,其他的构成要素(收发装置B101、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所具有的功能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省略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说明。
ASN解码部B405对从RRC消息提取部B106输入的RRC消息进行解码,基于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结构来提取实体数据。在此,在该实体数据中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UE-Category)以及无线参数(UE-Parameters)。ASN解码部B405将所提取的实体数据作为移动站CC能力信息而输出给控制部B302。
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存储方案编号、表示该方案编号的方案中的CC的构成的无线参数(SupportedBandEUTRA、SupportedDLCCBWList、SupportedDLCOCCList、SupportedDLNCCCList、SupportedULCCBWList、SupportedULCOCCList、SupportedULNCCCList)。
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案与无线参数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该图表示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所存储的信息。
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相对于所输入的方案编号,将表示该方案编号的方案中的CC的构成的无线参数进行输出。
例如,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在方案编号“5”、“8”被输入的情况下,输出以下的无线参数。
SupportedBandListEUTRA=[8,3,1]
SupportedDLCCBWList=[3,5,5]
SupportedDLCOCCList=[1,1,1]
SupportedDLNCCCList=[2,1,1]
SupportedULCCBWList=[3,5,5]
SupportedULCOCCList=[1,1,1]
SupportedULNCCCList=[2,1,1]
控制部B402对基站装置B4的各部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B402将从ASN解码部B405输入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中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存储在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中,将其以外的信息存储在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中。
另外,控制部B402(MIMO流数判断单元)将从ASN解码部B405输入的方案编号输出给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取得表示CC的构成的无线参数。控制部B402将已取得的无线参数输出给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控制部B402基于在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中存储的移动站CC能力信息、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所算出的数据传输速度,来决定移动站装置A4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称为资源分配决定处理)。另外,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具体例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具体例进行比较,不同在于:控制部B402是从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读出无线参数,还是从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输入无线参数。但是,其他点没有不同,因此省略资源分配决定处理的具体例的说明。
另外,控制部B402、移动站种类信息存储部B208、分配信息存储部B103、RRC消息提取部B106、ASN解码部B405、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7、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09、无线参数变换部B411可以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或者构成为收发装置B1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集成电路芯片内,并不受限定。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站装置A4将包含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以及方案编号在内的移动站CC能力消息发送给基站装置B3。另外,基站装置B3基于预先确定的MIMO流数以及移动站CC能力消息,来决定CC中的MIMO流数。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移动站装置A4与基站装置B4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中,能够减小移动站CC能力消息的容量,从而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与用于对应上述的(a)~(si)那样的各种LTE-A技术要素的方案的组合对应的LTE-A移动站装置构成,来生成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并发送给基站装置B4,由此,基站装置B4根据移动站装置构成信息,能够引导出与各种的LTE-A技术要素能够对应的适当的移动站装置的性能,能够分配适当的上行以及下行无线资源。另外,将LTE-A移动站装置构成限定为方案的组合,通过MIMO流数判定单元的导入,能够进一步降低上行控制无线资源的占有率、控制信令的开销。
另外,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将SupportedScenarioList作为无线参数发送至基站装置B4,但无线参数也可以按照能仅以SupportedBandEUTRA来确定方案的组合的方式,对频率运用的方案的图3、4进行修正,设为SupportedBandEUTRA这1个。在此情况下,控制部B402根据SupportedBandEUTRA来估计SupportedScenarioList,能够将适当的上行以及下行CC分配给移动站装置A4。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利用的频率运用的方案并不限定为图3、4,也可以是新定义的方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A1~A4将包含表示与基站装置B1~B4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上行CC以及下行CC的信息在内的移动站单元载波能力消息向基站装置B1~B4进行了发送,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移动站装置A1~A4也可以分别将表示上行CC的信息与表示下行CC的信息分别单独进行发送。在此情况下,基站装置B1~B4分别单独进行上行CC的分配和下行CC的分配。
另外,也可以使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站装置A1~A4、基站装置B1~B4的一部分,例如,控制部A102,A202,A302,A402、ASN编码部A105,A205,A305,A405、种类信息存储部A207以及控制部B102由计算机来实现。在此情况下,将为了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该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程序并予以执行来实现。另外,在此所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移动站装置A1~A4或者基站装置B1~B4中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或周边设备等的硬件。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的可移动介质、以及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可以包含在经由因特网等的网络或电话线路等的通信线路而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的短时间且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以及在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的可保持程序一定时间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既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通过与计算机系统中已记录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另外,可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站装置A1~A4以及基站装置B1~B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的LSI来进行实现。既可以将移动站装置A1~A4以及基站装置B1~B4的各功能块单独进行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或者全部集成地进行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的变更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用在移动通信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类似的技术中,能够对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分配适当的无线资源。
标号说明
A12、A11、A1~A4···移动站装置,B、B1~B4···基站装置,a1···收发装置,a101、a201、a301-i···收发共用天线,a102、a202、a302-i···天线共用器,a11、a21、a31-i···无线接收部,a12、a22-l、a32-il···正交解调器,a13、a23-l、a33-il···基带解调部,a14、a24-k、a34-jk···基带调制部,a15、a25-k、a35-jk···正交调制器,a16,a26,a36-j···无线发送部,A102、A202、A302、A402···控制部,A103···分配信息存储部,A104、A304···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A105、A205、A305、A405···ASN编码部,A106···RRC消息生成部,A207···种类信息存储部,B101···收发装置,B102、B202、B302、B402···控制部,B103···分配信息存储部,B307···移动站CC能力信息存储部,B309···数据传输速度计算部,B310···MIMO流数判定单元,B411···无线参数变换部。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收发部,其利用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收发部具备:发送部,其将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1个或多个频率段的组合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是连续还是非连续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使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进行聚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和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每单位时间的比特数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是为了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所述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而被发送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对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MIMO能力的层数进行表示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3.一种集成电路,搭载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具备:收发部,其利用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收发部具备:发送部,其将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1个或多个频率段的组合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是连续还是非连续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使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进行聚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和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每单位时间的比特数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是为了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所述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而被发送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对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MIMO能力的层数进行表示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5.一种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收发部,其利用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和
控制部,其基于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通信中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
所述收发部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1个或多个频率段的组合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是连续还是非连续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使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进行聚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和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每单位时间的比特数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对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MIMO能力的层数进行表示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7.一种移动站装置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通信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过程;和
将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的过程,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1个或多个频率段的组合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是连续还是非连续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使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进行聚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和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每单位时间的比特数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是为了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利用所述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而被发送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对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MIMO能力的层数进行表示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9.一种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通信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1个或者多个具有预先确定的频带宽度的单元载波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的过程;和
基于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分配通信中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过程,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1个或多个频率段的组合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是连续还是非连续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的个数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关于在所述频率段中使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所述单元载波进行聚合而得到的频带宽度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和
关于在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每单位时间的比特数的移动站装置种类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力信息包括对在所述频率段中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中能够利用的MIMO能力的层数进行表示的、且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互为单独的信息。
11.一种集成电路,搭载于移动站装置,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依照权利要求7或8的通信控制方法,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CN201180020546.8A 2010-02-26 2011-02-16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2918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2810 2010-02-26
JP2010042810A JP5094896B2 (ja) 2010-02-26 2010-02-26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PCT/JP2011/053240 WO2011105261A1 (ja) 2010-02-26 2011-02-16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セッ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8906A CN102918906A (zh) 2013-02-06
CN102918906B true CN102918906B (zh) 2015-11-25

Family

ID=44506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0546.8A Active CN102918906B (zh) 2010-02-26 2011-02-16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37348B2 (zh)
EP (2) EP3285531B1 (zh)
JP (1) JP5094896B2 (zh)
CN (1) CN102918906B (zh)
EA (1) EA023219B1 (zh)
MX (1) MX2012009885A (zh)
WO (1) WO20111052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65183A1 (en) 2011-04-13 2013-06-27 Dirk Gerstenberger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597892B (zh) 2011-04-13 2018-06-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mimo层数量的方法和设备
JP6041498B2 (ja) 2012-02-03 2016-12-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CN102625359B (zh) * 2012-02-24 2016-03-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同步小区的方法和设备
JP6032904B2 (ja) * 2012-03-07 2016-11-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局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US9532237B2 (en) * 2012-03-15 2016-12-27 Broadcom Corporation Reducing complexity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JP5953079B2 (ja) 2012-03-16 2016-07-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WO2013143132A1 (en) 2012-03-30 2013-10-03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dl-ul reconfiguration in tdd system
US9497747B2 (en) 2012-06-22 2016-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JP6150487B2 (ja) * 2012-10-09 2017-06-2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782201A (zh) 2012-11-22 2015-07-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控制方法、无线通信控制程序
EP3025540A4 (en) * 2013-07-26 2017-03-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ignaling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for user equipment assistance
JP6536404B2 (ja) * 2013-09-05 2019-07-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115416B2 (ja) * 2013-09-06 2017-04-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送信器、光受信器、光伝送システム、光送信方法、光受信方法、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KR20160111991A (ko) * 2014-01-24 2016-09-2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다운링크 파라미터를 결정하는 방법, 기기, 및 장치
KR102310991B1 (ko) 2014-03-26 2021-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간 분할 복신 및 주파수 복신 반송파 집성을 위한 신호 교환 장치 및 방법
KR102218702B1 (ko) * 2014-03-26 202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간 분할 복신 및 주파수 복신 반송파 집성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2017513392A (ja) * 2014-03-28 2017-05-2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により実行されるd2d動作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利用する端末
WO2015157620A1 (en) * 2014-04-12 2015-10-15 Skyworks Solutions, Inc. Architecture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improved isolation for diplexer paths
US10687316B2 (en) 2014-07-17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component carriers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6162906B (zh) 2015-03-31 2019-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调度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JP2016213605A (ja) * 2015-05-01 2016-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及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EP3737130A1 (en) 2015-05-22 2020-11-11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US10404314B2 (en) * 2015-08-17 201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aggregating three downlink carriers and two uplink carriers
WO2017052146A1 (ko) * 2015-09-24 2017-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Prose 통신에 대한 수신 감도를 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JP6236098B2 (ja) 2016-02-15 2017-11-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MX2018012643A (es) * 2016-04-20 2019-01-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Retraso de transmision dependiendo del tipo de transmision y capacidades de procesamiento ue.
US10333663B2 (en) * 2016-05-02 2019-06-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aggregating a plurality of downlink carriers and two uplink carriers
US10334600B2 (en) * 2016-08-12 2019-06-25 Lg Electronics Inc. Studies about MSD level in band 46
US10148311B2 (en) * 2016-09-26 2018-12-04 Lg Electronics Inc. Studies about MSD level in aggregating a plurality of downlink carriers and two uplink carriers
JP6934952B2 (ja) * 2017-04-01 2021-09-15 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Cloudminds (Shanghai) Robotics Co.,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装置、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CN109041228B (zh) * 2017-06-12 2021-03-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基站、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2163672B1 (ko) 2017-11-14 2020-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E-utra와 nr 간의 이중 연결을 지원하는 단말이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방법을 수행하는 단말
CN111512568B (zh) * 2017-12-29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校正多个传输通道间偏差的装置及方法
WO2019141866A1 (en) * 2018-01-22 2019-07-25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Communicating uplink signals
US11206705B2 (en) * 2018-07-23 2021-12-21 At&T Mobility Ii Llc Flexible carrier downlink and uplink pairing for advanced networks
US11013054B2 (en) 2019-04-12 2021-05-18 Ofinno, Llc UE-assistance to support multiple systems based on frequency band combinations
US11304133B2 (en) * 2019-07-12 2022-04-12 Apple Inc. Power savings for multi-link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infrastruct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3113A (zh) * 2006-07-06 2009-08-19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3401B2 (ja) 2000-12-19 2004-11-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チャネル切換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US7020110B2 (en) * 2002-01-08 2006-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1816666B1 (en) 2004-10-29 2016-02-03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by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61700B2 (en) * 2005-04-28 2011-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KR100834668B1 (ko) * 2005-11-04 2008-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CN101047711B (zh) * 2006-04-27 2010-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p报文传输、协商带宽节省能力和节省网络带宽的方法
US7787567B2 (en) 2006-09-26 2010-08-31 Intel Corporation Beamforming by antenna puncturing
EP2903318B1 (en) 2006-11-10 2017-10-18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JP5210895B2 (ja) * 2008-02-20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端末及び基地局
PL2266238T3 (pl) 2008-03-24 2015-08-31 Nokia Technologies Oy Konfiguracja pamięci buforowej miękkiej w systemie komunikacji
JP5266311B2 (ja) 2008-03-28 2013-08-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基地局、基本周波数ブロック指定方法及び帯域制御方法
US8971354B2 (en) 2008-07-08 2015-03-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carrier group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arrier group information
US8514793B2 (en) * 2008-10-31 2013-08-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 processing component carriers
WO2010088536A1 (en) * 2009-01-30 2010-08-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2242300B1 (en) * 2009-04-15 2012-08-22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measurement capability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715397B1 (ko) 2009-04-22 2017-03-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WO2010123893A1 (en) 2009-04-22 2010-10-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ed spectrums
US8489105B2 (en) * 2009-11-05 2013-07-16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base stations,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767641B2 (en) * 2009-11-16 2014-07-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arrier indication in a bandwidth aggreg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110205976A1 (en) * 2010-02-19 2011-08-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UE Specific Signaling Carrier Indicator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3113A (zh) * 2006-07-06 2009-08-19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G Electronics.UE-specific Carrier Assignment for LTE-Advanced.《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7 R1-092126》.2009,第1-3页. *
Nokia.LTE-A UE categories.《3GPP TSG-RAN WG4 Ad Hoc #1 R4-100069》.2010,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2104A (ja) 2011-09-15
EP2542007B1 (en) 2017-11-29
EP3285531A1 (en) 2018-02-21
JP5094896B2 (ja) 2012-12-12
EP2542007A4 (en) 2015-01-14
US8737348B2 (en) 2014-05-27
US20120322455A1 (en) 2012-12-20
CN102918906A (zh) 2013-02-06
EA023219B1 (ru) 2016-05-31
WO2011105261A1 (ja) 2011-09-01
MX2012009885A (es) 2012-10-01
EP2542007A1 (en) 2013-01-02
EP3285531B1 (en) 2019-12-11
EA201290738A1 (ru)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8906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2742340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
US11683824B2 (en) Radio resource manager device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14467321B (zh) 管理msim并发活动
JP2020523894A (ja) 参照信号送信方法、参照信号受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TW202046765A (zh) 在整合存取和回載網路中支援空間分割多工操作
CN110769508B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系统
CN106162888A (zh) 载波聚合中的pucch资源配置方法及其设备
CN110521163A (zh) 低时延系统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结构
TW202139748A (zh) 針對應用的切片分配和介面
JP2021090209A (ja) アンテナポート指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0506402A (zh) 用于非相干联合传输中的参数集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0557833A (zh) 资源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CN104322083A (zh) 使用基于解调参考信号的通信模式的通信机制
WO2020211767A1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JP2019521545A (ja) セル間干渉を除去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WO2023010414A1 (en) Srs signaling in 5g new radi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24517192A (ja) マルチビームpuschのためのsrsリソースセットとビームオーダーとの関連付け
WO2024044044A1 (en) Rate matching for channel aware tone reserv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