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0267B -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0267B
CN102910267B CN201210348294.8A CN201210348294A CN102910267B CN 102910267 B CN102910267 B CN 102910267B CN 201210348294 A CN201210348294 A CN 201210348294A CN 102910267 B CN102910267 B CN 102910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ts
ships
seawater
recuperability
watert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82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0267A (zh
Inventor
北村徹
谷正芳
大和邦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4829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10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10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0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形成船舶船底的空舱的最下层的水密甲板上具备能够远距离打开的海水导入装置。由此在船舶的船侧外板等破损,海水进入到船内的情况下,打开在最下层的水密甲板上具备的海水导入装置,由此能够将进入到船内的海水导入空舱,故能够使作为通常巨大的备用浮力的空舱作为一种海水压舱箱发挥作用,能够使船舶的复原力得到恢复。

Description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本申请为申请日为2008年8月12日、申请号为200880000364.2的、发明名称为“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用于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性。
背景技术
谋求用于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性的对策。
例如,客船等具有多个区域的船体为了限制损伤时的浸水量而确保复原性,提案了一种设有排水部(Water Trap)的构造,该排水部的构成为具备:用于将相邻的区域隔开的壁要素即能够支承规定荷重且具有耐火性的主壁要素;与主壁要素共同形成用于将相邻区域隔开的壁且位于主壁要素的下方、内部不充填液体的具有耐火性的附加要素。并且,附加要素在隔断相邻的区域间的加热气体移动的同时,在相邻区域的一方进入了海水时,允许海水向相邻区域的另一方移动(例如,专利文献1)。
根据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排水部,在因船体损伤海水浸入到相邻区域的一方的情况下,通过排水部海水也进入其它的区域。
由此,成为使船体内部的多个区域浸水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船体绕轴的旋转力矩,提高船体的复原性能。
但是,在汽车运输船等应用所述的排水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a)需要在车辆装载区域内设置多个隔壁(水密隔壁),受区域的限制;(b)必须在车辆装载甲板间通过水密滑动门等将区域隔开;(c)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导致增加物量,成本提高;(d)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导致增加物量,船体重量增加(L/W增);(e)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而导致建造时的作业效率下降;(f)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而造成船员的作业效率下降;(g)发生车辆装载限制,减少装载台数等。
另一方面,在不采取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为了确保汽车运输船等在损伤的复原性,增大GoM(横向稳心高度)的要求值,如果增大GoM的要求值,则在运航时受到车辆的理舱限制,当受车辆的理舱限制时,操作的空间变小。
或者,存在如下问题,为了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需要重心下降用的压舱物,汽车运输船等减少车辆装载台数。
另外,还提案了一种装置,附加船底的平的主船体、和在该主船体的船底下部具有海水出入的压力传递打开孔和排出空气的放气管的浸水槽外部船壳,构成浸水槽辅助船体,在主船体的船底下部和浸水槽辅助船体的内部间设置接合固定船脊骨(深龙骨),通过起到以目前的船舶理论为基础的船的功能的主船体和实现包含新概念的船的防止翻转功能的浸水槽辅助船体形成(构成),由此,外观上看重心向下部移动,从而不容易翻转(例如,专利文献2)。
但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置与设置了重心下降用的压舱物的装置实质上相同,存在车辆装载台数减少等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3044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案的,其以提供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为目的,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船底附近具有巨大的空舱(管空间)等备用浮力,有效利用该空舱(管空间)等,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力。
本发明是为解决所述目前的课题而开发的,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各发明作为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分别采用了一下阐述的各装置。
(1)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船舶船底的空舱上的最下层水密甲板上具备能够远距离打开的海水导入装置。
(2)第二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备:
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的海水导入孔、
堵塞所述海水导入孔的下面的水密门、
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水密门打开装置。
(3)第三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备:
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的海水导入孔、
以围住所述海水导入孔的方式设于所述水密甲板的下面的水密箱、
开设在所述水密箱的侧面的第二海水导入孔、
堵塞所述第二海水导入孔的水密门、
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水密门打开装置。
(4)第四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二或三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
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
水密门操作器,其将用于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所述水密门打开装置。
(5)第五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四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船舶的非水密区域具备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
所述浸水显示器及所述水密门操作器设于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
(6)第六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五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具备:
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其被输入所述船舶的状态;
自动打开判定器,其基于来自所述浸水检测装置的检测到浸水的信号和输入到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的所述船舶的状态来判定是否自动打开所述水密门,在判定为自动打开的情况下,输出将水密门打开的操作信号;
手动/自动切换器,其选择来自所述水密门操作器的操作信号及来自所述自动打开判定器的操作信号的任一个,将用于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操作信号输出向所述水密门打开装置。
(7)第七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五或六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舱中具备水位计,并且,在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中具备接受来自所述水位计的信号并显示所述空舱内的海水高度的海水高度显示器。
(8)第八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有:
海水导入开闭阀,其设于所述空舱内;
海水导入管,其与所述海水导入开闭阀连接且在所述水密甲板上开口,
并且,所述海水导入装置还具备:
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所述水密门的附近;
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
阀远距离操作棒,其操作所述海水导入开闭阀;
阀操作手柄,其设于所述阀远距离操作棒的前端。
(9)第九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有:
海水导入孔,其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
水密箱,其以围住所述海水导入孔的方式设于所述最下层的水密甲板的下面;
第二海水导入孔,开设在所述水密箱的侧面,
所述海水导入装置还具备:
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所述水密门的附近;
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
(10)第十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海水导入装置是将设于所述水密甲板左右舷的多条排气管连通的纵通连通管,其具备:
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船侧外板的附近;
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
(11)第十一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八~第十方面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舱内具备水位计,并且具备接受来自所述水位计的信号并显示所述空舱内的海水高度的海水高度显示器。
(12)第十二方面发明的汽车运输船,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第十一方面发明中的任一方面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各权利要求项发明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由于采用上述的各发明,所以实现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各权利要求的发明,在船舶的船侧外板等破损,海水进入船内的情况下,打开在最下层的水密甲板上具备的海水导入装置,由此能够将进入了船内的海水能够导入空舱(管空间),因此能够使作为通常巨大的备用浮力的空舱(管空间)作为一种海水压舱箱发挥作用,从而能够使船舶的复原力得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图2是同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的回路图;
图3是具备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图4是具备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图5是具备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图6是具备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汽车运输船
2  船侧外板
3  船底外板
4  干舷甲板
5a、5b  水密甲板
6  车辆装载用的非水密甲板
7  压舱箱
8、8a  空舱
9  配管
10  排气管
11  浸水检测装置
12  水位计
13  海水导入孔
14  水密箱
15  第二海水导入孔
16  水密门
17  海水导入管
18  海水导入开关阀
19  阀远距离操作棒
20  阀操作手柄
21  纵通连通管
22  闭锁装置
23  油压缸装置
24  水密门打开装置
25  海水导入装置
30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
31  浸水显示器
32  自动打开判定器
33  手动/自动切换器
34  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
35  海水高度显示器
36  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
L1  检测信号线
L2  海水高度检测信号线
L3  阀操作信号线
L4  打开条件信号线
CS  车辆装载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图2是同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的回路图;图3是具备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图4是具备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图5是具备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图6是具备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正面截面图。
首先,参照图1、2,对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汽车运输船1由船侧外板2和船底外板3形成横截面形状为大致箱状。
在该汽车运输船1的内部设有干舷甲板4(车辆搬运出入甲板、水密甲板)、多层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5b以及多层车辆装载用的非水密甲板6。
即,在汽车运输船1的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有水密的干舷甲板4。
为滚装车辆,在该干舷甲板4上连结有图示省略的船外坡道。
在汽车运输船1的最下部设有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在干舷甲板4的上部也设有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b。
而且,在干舷甲板4和上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b之间、在干舷甲板4和最下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之间,设有至少一层以上的车辆装载用的非水密甲板6。
另外,在上部的水密甲板5b的上部也设有多层(5~7层)的车辆装载用的非水密甲板6。
而且,在干舷甲板4、多层水密甲板5a、5b、多层非水密甲板之间形成有多层(例如,10~12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
另一方面,在最下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的下面,设有压舱箱7(或燃料箱等)。
另外,为燃料箱时,为了防止船底损伤时燃料流出,需要设置两层外壳,且离开船底外板3设置在上方。
在船底外板3和最下部的水密甲板5a或压舱箱7(或燃料箱等)的箱底板之间,形成有空舱8(管空间),在该空舱8内配设有输送压舱水、燃料等输送用的多条配管9。
该空舱8(或空舱)不用于压舱物(固定或海水)等的话,就成为巨大的备用浮力。
本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具有该空舱8的巨大的备用浮力,对于不能有效利用备用浮力的船舶来说,使残存复原力恢复。
本发明着眼于:现有的船舶中大多船舶虽然在满载状态下满足要求值,但是尤其在轻载荷状态下残存复原力不足,不能满足要求值。
即,考虑对目前的船舶来说由于在轻负荷状态等时受浸水后的横倾斜的影响等而导致复原力(GZ)不足,本实施方式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使基于横倾斜的矫正以及重心下降对策的横稳心高度增加。
另外,根据目前的考虑方法,减小浸水区域的容积,确保损伤时的残存复原力为常例,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在满载状态下能够满足要求值,因此,为了有效利用巨大的备用浮力以确保残存复原力,增加浸水容积,加深浸水后的吃水,确保复原力(GZ)确保。
于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或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在上述构成的基础上,在最下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左右的船侧外板2附近开出的海水导入孔13上设有水密门16(也包括水密舱口等方式的构造)。
如图2所示,水密门16的一端通过铰链销等连结于海水导入孔13的法兰等上,另一端通过闭锁装置22(也包括键等方式的闭锁装置)关闭。
在该闭锁装置22上连结有油压缸装置23。
另外,通过驱动由闭锁装置22及油压缸装置23构成的水密门打开装置24,闭锁装置22从水密门16脱离,水密门16被打开。
另外,水密门打开装置24不限于由闭锁装置22及油压缸装置23构成的水密门打开装置,也可以为对水密门16进行打开及关闭的开闭用油压缸。
另外,图示省略了,所谓油压缸装置23不仅包括油压缸,而且包括对工作油的流动进行控制的各种阀类及驱动阀类的电磁线圈等。
另外,远距离能够打开操作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海水导入孔13、法兰、水密门16、闭锁装置22、油压缸装置23等构成。
另外,目前的汽车运输船1等中,也存在在最下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上设有舱口等的海水导入装置。
但是,目前的舱口通过多个螺栓螺母等关闭,为了打开舱口,需要接近舱口将多个螺母拆下。
而设于本实施方式的最下部的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的海水导入装置25通过远距离操作能够打开。
因此,与目前的舱口等不同,即使在该地方浸入海水,也能够简单地通过远距离操作打开海水导入装置25。
另外,在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上的最下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内设有浸水检测器、电视摄像机或液位开关等浸水检测装置11。优选该浸水检测装置11在左右舷的船侧外板2附近沿船首尾方向分别设置多个(例如,船首附近、中央、船尾附近的至少三个部位)。
另外,浸水检测装置11,例如也可以在船侧外板2内面粘上电线、光纤维,船体损伤,通过检测出电线、光纤维已被切断,由此检测浸水。
另外,在空舱8内设有用于检测流入的海水的水位的水位计12。
现有的船舶中,以不向空舱8内导入海水为前提,在船底外板3上面附近设有简单的液位开关(例如,舱底排水泵发停用的浮子开关)等。
本实施方式的船舶复原力恢复装置为向空舱8内导入海水的船舶复原力恢复装置,故在空舱8内设有水位计12。
该水位计12,例如为能够在空舱8的下部、上部、中央位置的至少三个部位设置液位开关(浮子开关)的水位计。
另外,代替水位计12,也可以采用测深管。
另一方面,在比汽车运输船1的船舶的干舷甲板4更上方的非水密区域,例如操舵室、装卸货物管理室等,设有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和驱动水密门16的水密门打开装置24通过阀操作信号线L3连接。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和浸水检测装置11通过检测信号线L1连接。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和水位计12通过海水高度检测信号线L2连接。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中设有浸水显示器31(浸水显示灯、或电视图像)、手动/自动切换器33(切换开关)、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34(按钮式或开关)、显示经由海水高度检测信号线L2输入来的空舱8内的海水高度的海水高度显示器35。
而且,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还具备自动打开判定器32及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
作为输入到该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的船舶的状态(自动打开判定条件),例如有汽车运输船1为轻负荷状态的信号、来自由既存的吃水计计测出的汽车运输船1的吃水为规定值(轻负荷状态)以下的吃水计的信号、或来自汽车运输船1倾斜允许值以上的倾斜计的信号、来自汽车运输船1受到强撞击的撞击加速度计的信号、来自为强风的风速计的信号等。
这些的各自动打开判定条件经由打开条件信号线L4被输入。
输入到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的信号向自动打开判定器32发送。
自动打开判定器32接受经由检测信号线L1接受的来自浸水检测装置11的检测到浸水的信号、和来自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的船舶状态(自动打开判定条件)的信号,并基于这些信号判定是否自动打开。
例如,检测浸水且异常倾斜时、或为检测浸水且浅吃水(轻负荷状态)、异常倾斜、受到了强撞击、为强风的全部条件重叠时等,判定为需要自动打开。
在通过自动打开判定器32判定为需要自动打开的情况下,将打开水密门16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手动/自动切换器33。
手动/自动切换器33在切换成手动时,选择来自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34的信号,经由阀操作信号线L3向水密门打开装置24发送,在切换成自动时,选择来自自动打开判定器32的信号,经由阀操作信号线L3发送。
另外,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内的各操作器、运算处理器不限定于由各自的电路构成的方式,例如,具备统括控制监视汽车运输船1的运航的计算机的操船控制监视盘等为也包括子程序或辅助程序等方式的操船控制监视盘。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或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如上所述构成,当汽车运输船1的船侧外板2等损伤,海水进入最下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时,其状态通过浸水检测装置11检测,检测信号经由检测信号线L1向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发送。
在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中,在浸水显示器31(浸水显示灯、或电视图像)显示其信息。
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在手动/自动切换器33切换成“手动”的情况下,操作员通过浸水显示器31确认海水已经进入最下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内,操作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34。
于是,该操作信号经由阀操作信号线L3向水密门打开装置24的油压缸装置23发送,油压缸装置23进行驱动,闭锁装置22从水密门16上脱离,水密门16被打开。
另外,在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的手动/自动切换器33切换成“自动”的情况下,当经由检测信号线L1接受来自浸水检测装置11的浸水检测信号时,浸水显示器31(浸水显示灯、或电视图像)显示该信息,同时向自动打开自动判定器32发送。
另外,自动打开判定器32在从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接受自动打开条件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海水进入了最下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内。于是,由自动判定器32立即经由阀操作信号线L3向水密门打开装置24的油压缸装置23发出驱动油压缸装置23的操作信号。
通过水密门打开装置24的油压缸装置23,闭锁装置22从水密门16脱离,水密门16被打开。
这样,海水导入装置25可以远距离进行打开操作。
当打开水密门16时,进入到最下层的车辆装载区域CS内的海水通过水密门16,进入空舱8内。
另外,进入到空舱8内的海水的状态(水位)通过水位计12检测,其检测信号经由海水高度检测信号线L2,由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内的海水高度显示器35显示。
这样,在汽车运输船1的船侧外板2等破损,海水进入到船内的情况下,打开最下层的水密甲板5a上具备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此能够将进入到船内的海水导入空舱8,因此通常能够使巨大的备用浮力的空舱8作为一种海水压舱箱发挥作用,从而能够使汽车运输船1的复原力得到恢复。
另外,滞留在空舱8内的海水通过图示省略的通常的舱底排水泵等排出船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2),对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不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水密甲板5a上直接设有水密门16,而在水密甲板5a的左右舷分别开出海水导入孔13,围住各海水导入孔13的水密箱14分别设于水密甲板5a的下面,在该水密箱14的侧面开出第二海水导入孔15,在该各第二海水导入孔15上设有水密门16。
各自的水密门16,与图2所示的水密门相同,上端部通过铰链销等连结于水密箱14的侧面且沿垂直方向设置。
另外,水密门16能够通过闭锁装置22及油压缸装置23打开。
另外,能够远距离打开操作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海水导入孔13、水密箱14、法兰、第二海水导入孔15、水密门16、图2所示的闭锁装置22、油压缸装置23等构成。
另外,为了防止固形物落到空舱8内,在水密甲板5a的左右舷的各海水导入孔13设有篦子等。
另外,排气管10和水密箱14不重叠。
除此之外的浸水检测装置11、水位计12、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浸水显示器31、自动打开判定器32、手动/自动切换器33、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34、海水高度显示器35、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等与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设置。
根据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实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同时水密门16通过铰链销等连结且沿垂直方向设置,因此在海水流入时,利用海水的流入力打开水密门16,但在相反的情况下关闭水密门16,故起到逆止阀的作用,流入到压舱箱7内的海水不会再次漏出到外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对具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具备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代替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的水密门16等,设有海水导入开闭阀18。
即,在车辆装载用的水密甲板5a的船体中央附件连接有海水导入管17,在海水导入管17的前端连接有海水导入开闭阀18。
而且,海水导入开闭阀18能够通过从干舷甲板4延伸到上方的阀远距离操作棒19以及设于阀远距离操作棒19的上的阀操作手柄20进行开闭。
另外,可远距离打开操作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海水导入管17、海水导入开闭阀18等构成。
除此之外的浸水检测装置11、水位计12、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浸水显示器31、海水高度显示器35等与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设置。
另外,代替上述的海水导入开闭阀18、阀远距离操作棒19及阀操作手柄20,能够采用远距离操作的海水导入开闭阀18。
这种情况下,如图4的点线所示,海水导入开闭阀18上连接有远距离操作用的阀操作信号线L3。
这种情况下,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如图2所示,也具有自动打开判定器32、手动/自动切换器33、手动的水密门操作器34、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36。
根据具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实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具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与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相比,省略了水密门16。
即,各水密箱14的侧面只分别开出海水导入孔13的侧面。
该情况下,空舱8a被看做车辆装载区域,因此需要设置与车辆装载区域CS相同的设备(火灾检测器、喷水器、照明等)。
另外,排气管10既可以与水密箱12连通,也可以不重叠。
而且,可远距离打开操作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海水导入孔13、水密箱14、法兰、第二海水导入孔15等构成。
除此之外的浸水检测装置11、水位计12、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浸水显示器31、海水高度显示器35等与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设置。
根据具备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实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且由于没有可动部,所以具有装置简单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具备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汽车运输船利用沿汽车运输船1的船侧外板2设有的多条排气管10,设有向船首尾方向沿船侧外板2延伸且连通多条空腔排出管10的纵通连通过管21。
该纵通连通管21在比干舷甲板4更下方,在水密甲板5a上部的车辆装载区域CS及下部的车辆装置区域CS设有两条(左右舷合计为四条)。
另外,能够远距离打开操作的海水导入装置25由排气管10、纵通连通管21等构成。
上述的构成在汽车运输船1的船侧外板2损伤时,该纵通连通管21也同时破损、破裂。
于是,海水从破损了的部位通过纵通连通管21、排气管10,流入空舱8内。
除此之外的浸水检测装置11、水位计12、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30、浸水显示器31、海水高度显示器35等与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设置。
根据具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实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且由于没有可动部,所以具有装置简单的效果。
进而,由于空舱8a不是车辆装载区域,因此不需要如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与车辆装载区域CS相同的设备(火灾检测器、喷水器、照明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其具体的结构施加各种各样的更改。

Claims (2)

1.一种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海水导入装置,该海水导入装置由与船舶船底的空舱上的最下层水密甲板连通并沿着船舶的左右舷而分别设于上下方向的多条排气管和设于所述左右舷、在船首尾方向上沿船侧外板延伸且连通所述多条排气管的纵通连通管构成,
所述船舶具有多层水密甲板,
所述排气管的下端与所述最下层水密甲板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上端延伸至多层所述水密甲板间,
在所述船舶的船侧外板损伤时,所述纵通连通管也同时破损、破裂,海水从破损部位通过所述纵通连通管和所述排气管流入至所述空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舶在所述水密甲板的上方通过非水密甲板进行划分,
所述纵通连通管设于所述非水密甲板的上下。
CN201210348294.8A 2008-08-12 2008-08-12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Active CN102910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48294.8A CN102910267B (zh) 2008-08-12 2008-08-12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48294.8A CN102910267B (zh) 2008-08-12 2008-08-12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03642A Division CN101743161B (zh) 2008-08-12 2008-08-12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0267A CN102910267A (zh) 2013-02-06
CN102910267B true CN102910267B (zh) 2015-04-29

Family

ID=4760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8294.8A Active CN102910267B (zh) 2008-08-12 2008-08-12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102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771B2 (ja) * 2014-04-30 2017-10-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
JP2019026083A (ja) * 2017-07-31 2019-02-21 三井E&S造船株式会社 船形構造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6092A (en) * 1995-02-08 1997-05-06 Kvaerner Masa-Yards Oy Water equilibrating arrangement
DE19613447A1 (de) * 1996-04-04 1997-10-09 Thyssen Nordseewerke Gmbh Vorrichtung zur Beeinflussung des Tiefganges von Schiffen
CN1301658A (zh) * 1999-12-28 2001-07-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搬运船的车辆甲板的梁结构
CN1408605A (zh) * 2001-10-01 2003-04-09 财团法人日本造船技术中心 大型运输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6092A (en) * 1995-02-08 1997-05-06 Kvaerner Masa-Yards Oy Water equilibrating arrangement
DE19613447A1 (de) * 1996-04-04 1997-10-09 Thyssen Nordseewerke Gmbh Vorrichtung zur Beeinflussung des Tiefganges von Schiffen
CN1301658A (zh) * 1999-12-28 2001-07-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搬运船的车辆甲板的梁结构
CN1408605A (zh) * 2001-10-01 2003-04-09 财团法人日本造船技术中心 大型运输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0267A (zh) 2013-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4120B2 (ja) 船舶の復原力回復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車運搬船
KR101152059B1 (ko) 선박의 복원력 회복 장치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자동차 운반선
WO2013081289A1 (ko) 스러스터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KR20110043411A (ko) 논-밸러스트선
WO2013167805A1 (en) Marine vessel
CN102910267B (zh)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
KR101036625B1 (ko) 선박용 밸러스트 시스템
CN101743161B (zh) 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
CN1465500A (zh) 船舶自动应急避碰减摇脱浅抗沉防倾覆装置
GB2169864A (en) A device for the handling of liquids
US8087370B2 (en) Ship stability recovery system and car carrie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KR101267995B1 (ko) 데크 하우스 구조가 개선된 컨테이너선
KR101757274B1 (ko) 로우어 카고 홀드 침수 방지용 수밀 장치를 구비한 선박
US2009016214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draulic Displacement
CN2574992Y (zh) 船舶自动应急避碰减摇脱浅抗沉防倾覆装置
US5388541A (en) Tanker ship design for reducing cargo spillage
KR101904618B1 (ko) 화물선 및 그 화물선에 적재 가능한 바지선
US5101750A (en) Tanker ship hull for reducing cargo spillage
KR100563635B1 (ko) 침몰 방지 시스템이 설치된 선박
US4309953A (en) Cargo handling system for a marine cargo vessel
CN218022113U (zh) 一种简易的复合材料船舶坞修平台
US3316871A (en) Stabilized vessel for open sea operations
KR20140040953A (ko) 선박
NL2030224B1 (en) Water craf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water craft
CN112061312A (zh) 一种科考船用空气管系集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29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