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0480A -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0480A
CN102870480A CN2011800217412A CN201180021741A CN102870480A CN 102870480 A CN102870480 A CN 102870480A CN 2011800217412 A CN2011800217412 A CN 2011800217412A CN 201180021741 A CN201180021741 A CN 201180021741A CN 102870480 A CN102870480 A CN 102870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resource block
transmission
deviant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17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70480B (zh
Inventor
武田和晃
三木信彦
田冈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70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0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70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0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分配对于在上行链路中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的重发用的响应信号的资源,并且对应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设为如下结构,即从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生成对于在上行链路的各层中接收的信号的HARQ的ACK/NACK,利用按上行链路的每一层在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将与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HARQ的ACK/NACK分配给PHICH资源。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网络中,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提高数据速率为目的,通过采用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或HS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以W-CDMA(宽带码分多址)为基础的系统的特征。在该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作为目的,正在研究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复用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采用不同于W-CDMA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采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
第三代的系统大致使用5MHz的固定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利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中实现最大300Mbps以及上行线路中实现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宽频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在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高级LTE(LTE-A))。因此,预计将来这些多个移动通信系统将并存,认为需要能够与这些多个系统应对的结构(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等)。
此外,在LTE-A中,导入上行的单用户MIMO(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实现上行的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对上行的SU-MIMO的导入,正在研究响应信号的资源分配方法,其中,该响应信号是用于对在上行链路中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进行重发的响应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UTRA and UTRAN”,Sept.20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分配响应信号的资源,并且应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其中,该响应信号是用于对在上行链路中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进行重发的响应信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部,从移动终端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响应信号生成部,用于对与通过所述上行链路接收的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进行重发而生成响应信号;以及分配部,利用按所述上行链路的每个传输块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将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分配给资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按与上行链路的层相关联的每个传输块在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能够避免对与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分配的响应信号的资源的冲突。这样,对导入上行的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的基站装置,能够按与层相关联的每个传输块适当分配对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重发用的响应信号的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LTE系统的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是LTE系统的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一例,是利用了CS值的分配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的单用户MIMO的说明图。
图5是LTE-A系统的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一例,是利用了CS值的分配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PHICH资源的第2分配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8是LTE-A系统的分簇的(Clustered)DFT-S-OFDMA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PHICH资源的第4分配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基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移动终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基站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方框图。
图14是移动终端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方框图。
图15是表示PHICH资源的第5分配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在下行链路中能够进行移动通信时的频率使用状态的图。图1所示的例子是具有由多个基本频率块(以下,分量载波:CC)构成的相对宽的第1系统频带的第1通信系统即LTE-A系统和具有相对窄的(这里由一个分量载波构成)第2系统频带的第2通信系统即LTE系统并存时的频率使用状态。在LTE-A系统中,例如以100MHz以下的可变的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在LTE系统中,以20MHz以下的可变的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是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基本频率块。如此将多个基本频率块作为一体而实现宽频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
例如,在图1中,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包含5个分量载波的频带的系统频带(20MHz×5=100MHz),其中,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本频带:20MHz)作为一个分量载波。在图1中,移动终端装置UE(User Equipment)#1是应对LTE-A系统(也应对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100MHz的系统频带,UE#2是应对LTE-A系统(也应对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40MHz(20MHz×2=40MHz)的系统频带,UE#3是应对LTE系统(不应对LTE-A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20MHz(基带)的系统频带。
另外,在LTE系统以及LTE-A系统中,基站装置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上行的发送(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ACK或者NACK。例如如图2A所示,PHICH资源由PHICH组和Seq.index确定。PHICH组按照每个规定的频带而划分。Seq.index表示在同一频带(同一PHICH组)中使用的正交序列号。如此,PHICH在多个PHICH组之间被FDM(频分复用)复用,在同一PHICH组内被CDM(码分复用)复用。
在LTE系统中,PHICH资源根据由UL许可对移动终端装置指示的上行发送用的资源块号(RB索引)而被分配。如图2B所示,由于上行链路是单载波(SC-FDMA),因此通过UL许可指示了连续的资源块的开头资源块号Ilow。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指示上行发送用的开头资源块号Ilow“30”的情况下,PHICH资源被分配给PHICH组“4”、Seq.index“2”。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图示的DL CC表示分量载波的下行链路,UL CC表示分量载波的上行链路。
此外,在LTE系统中,多个移动终端装置在多用户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使用相同的Ilow的情况下,利用作为上行解调用参考信号(DM 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的参数的CS(循环移位)值。如图3所示,PHICH资源通过按每个UE改变CS值从而避免冲突。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当多个移动终端装置使用相同的Ilow“30”的情况下,对于一方的移动终端装置的PHICH资源,作为CS值“0”而通过PHICH组“4”、Seq.index“2”进行分配。此外,对于另一方的移动终端装置的PHICH资源,作为CS值“1”而通过PHICH组“5”、Seq.index“3”进行分配。如此,在LTE系统中,通过上行发送用的开头资源块号Ilow和CS值分配了PHICH的资源。
另一方面,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如图4所示,采用将最大两个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映射到多个层,并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信号的单用户MIMO。在单用户MIMO中,由于对应两个传输块发送ACK或者NACK,因此正在研究支持两个PHICH。由于各层中的上行发送信号被复用到同一频带,因此如果两个PHICH资源基于相同的Ilow被分配,则存在冲突的问题。另外,传输块是指编码、调制解调、HARQ等在物理层进行的处理的基本单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通过按每个传输块选择不同的CS值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具体地,利用式(1)求PHICH组和Seq.index。
[数1]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42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43
PHICH组数
扩频因子大小
nDMRS:循环移位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52
上行链路RB分配的最小的RB索引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53
如图5所示,如果对上行链路指示了Ilow“30”,则TB1用的PHICH资源将CS值(nDMRS)设定为“0”,通过PHICH组“4”、Seq.index“2”进行分配。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将CS值(nDMRS)设定为“1”,通过PHICH组“5”、Seq.index“3”进行分配。但是,在上述方法中,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按照每个TB通知CS值,存在控制信号的开销增加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们为了解决该问题点而实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着眼于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的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与各个传输块对应的PHICH资源冲突的情况,利用在系统内预先固定地设定的偏移值来决定PHICH资源。通过该结构,能够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而不会增加控制信号的开销。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至图9,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
如上所述,在LTE-A的上行链路中,采用将多个传输块与多个层相关联,并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信号的单用户MIMO。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式(2)求与各个传输块(各层)对应的PHICH资源。另外,式(2)中的A(1)、B(1)表示对于开头资源块号Ilow的偏移值。C(1)表示对于Seq.index的偏移值。D(1)表示对于PHICH组的偏移值。l表示与上行链路的各个传输块(层)对应的索引。此外,偏移值A(1)、B(1)、C(1)、D(1)是在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设定的值。
[数2]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A ( 1 ) ) + n DMRS + D ( 1 )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55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56
扩频因子大小
nDMRS:循环移位
上行链路RB分配的最小的RB索引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61
在使用了式(2)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行链路的每个传输块(层)设定不同的偏移值A(1)、B(1)、C(1)、D(1),从而避免与各个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的冲突。这里,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是,通过对上行链路的每个传输块(层)使用不同的偏移值C(1)、D(1),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
在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中,对式(2)的偏移值A(1)、B(1)分别设定0。因此,式(2)能够变形为式(3)。
[数3]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n DMRS + D ( 1 )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 · · ( 3 )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63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64
PHICH组数
扩频因子大小
nDMRS:循环移位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66
上行链路RB分配的最小的RB索引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67
与各个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通过在式(3)中对每个传输块(层)设定不同的偏移值C(1)、D(1)而避免冲突。这时,偏移值C(1)使PHICH资源沿Seq.index方向移动,偏移值D(1)使PHICH资源沿PHICH组方向移动。
图6示出了对TB1用的偏移值C(1)、D(1)分别设定了“0”,对TB2用的偏移值C(2)设定了“4”且对D(2)设定了“0”的例子。若通过UL许可对上行链路指示了Ilow,则TB1用的PHICH资源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2”。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6”。即,TB2用的PHICH资源通过偏移值C(2)相对于TB1用的PHICH资源沿Seq.index方向仅分离4个而设定。如此,TB1、2用的PHICH资源利用对于Seq.index以及PHICH组的偏移值C(1)、D(1)而避免了冲突。
此外,偏移值C(1)、D(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因此,不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知偏移值C(1)、D(1),不需要增加控制信号的开销。另外,在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中,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3)的偏移值C(1)、D(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2)的偏移值A(1)、B(1)设定“0”,对C(1)、D(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例如,在图6中,TB1用的偏移值A(1)、B(1)、C(1)、D(l)被设定为“0”,TB2用的偏移值A(2)、B(2)、D(2)被设定为“0”,偏移值C(2)被设定为“4”。此外,设为偏移值C(1)、D(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但也可以设为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过RRC信令进行通知的结构。
接着,具体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第2分配方法。PHICH资源的第2分配方法是,在作为上行发送用而分配的资源块中,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
在PHICH资源的第2分配方法中,对式(2)的偏移值C(1)、D(1)分别设定0。因此,上行链路以两层进行空间复用时,式(2)能够变形为式(4)、式(5)。另外,式(4)的I1表示用于TB1而选择的资源块号,I2表示用于TB2而选择的资源块号。I1通过对开头资源块号Ilow加上偏移值A(1)而选择。I2通过对开头资源块号Ilow加上偏移值B(1)而选择。
[数4]
对于TB1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1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72
对于TB2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2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75
PHICH组数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76
扩频因子大小
nDMRS:循环移位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77
上行链路RB分配的最小的RB索引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078
I 1 : I 1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A ( 1 )
I 2 : I 2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B ( 1 )
与各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通过在式(4)、式(5)中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的资源块号I1、I2,从而避免冲突。这时,偏移值A(1)、B(1)使PHICH资源向连续的资源块号的排列方向移动。
图7示出了对TB1用的偏移值A(1)、B(1)分别设定了“0”,对TB2用的偏移值A(2)、B(2)分别设定了“1”的例子。若通过UL许可指示了开头资源块号Ilow“30”,则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1“30”,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2”。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2“31”,被分配至PHICH组“5”、Seq.index“2”。即,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与开头资源块号相邻的第2个资源块号而被分配。如此,TB1、2用的PHICH资源,在从上行发送用而分配的资源块号中,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了冲突。
此外,偏移值A(1)、B(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因此,不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知偏移值A(1)、B(1),能够减少控制信号的开销。另外,在PHICH资源的第2分配方法中,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4)、式(5)的偏移值A(1)、B(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对式(2)的偏移值A(1)、B(1)设定固定值,对C(1)、D(1)设定“0”的结构。例如,在图7中,TB1用的偏移值A(1)、B(1)、C(1)、D(1)被设定为“0”,TB2用的偏移值A(2)、B(2)被设定为“1”,偏移值C(2)、D(2)被设定为“0”。
此外,在图7中,设为TB1、2用的PHICH资源是对应于相邻的资源块号而分配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TB1、2用的PHICH资源只要对应于分配给上行发送用的资源块的资源块号而分配即可,例如可以对应于中间的号“35”、最后的号“39”而分配。此外,设为偏移值A(1)、B(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但也可以设为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过RRC信令进行通知的结构。
下面,具体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第3分配方法。PHICH资源的第3分配方法是,从分簇(cluster)后的分配资源块中,通过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的簇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另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上行链路在两层中被空间复用的情况。
如图8A所示,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采用了对连续的分配资源块进行分簇的多接入方式(分簇的DFT-S-OFDMA)。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通过该多接入方式对连续的分配资源块进行分簇,从而能够实现定点(spot)的分配并且系统频带的利用效率提高。基站装置例如通过UL许可对移动终端装置指示各个簇的开头资源块号Ilow。在图8A中,作为第1个簇的Ilow而指示“30”,作为第2个簇的Ilow而指示“60”。
与各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在上述的式(4)、式(5)中,通过按每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I1、I2从而避免冲突。这时,偏移值A(1)、B(1)使各传输块(层)的PHICH资源移动以便对应于不同簇的资源块号。
图8B示出了对TB1用的偏移值A(1)、B(1)分别设定了“0”,对TB2用的偏移值A(2)、B(2)分别设定了“30”的例子。如果通过UL许可指示开头资源块号Ilow“30”,则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1“30”而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2”。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2“60”而通过PHICH组“8”、Seq.index“4”分配。即,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第1个簇的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第2个簇的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如此,TB1、2用的PHICH资源通过按每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冲突。
此外,偏移值A(1)、B(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因此,不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知偏移值A(1)、B(1),不需要增加控制信号的开销。另外,在PHICH资源的第3分配方法中,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4)、式(5)的偏移值A(1)、B(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对式(2)的偏移值A(1)、B(1)设定固定值,对C(1)、D(1)设定“0”的结构。例如,在图8中,将TB1用的偏移值A(1)、B(1)、C(1)、D(1)设定为“0”,TB2用的偏移值A(2)、B(2)被设定为“30”,偏移值C(2)、D(2)被设定为“0”。
此外,在图8中,设为TB1、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各簇的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TB1、2用的PHICH资源只要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应于在不同簇中使用的资源块号而被分配即可,例如也可以对应于中间的号和最后的号而被分配。此外,设为偏移值A(1)、B(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但也可以设为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过RRC信令进行通知的结构。
另外,在从上述的式(2)至式(5)中,偏移值A(1)、B(1)是相同的值,因此也可以设为偏移值A(1)=B(1)。此外,上述的PHICH资源的第1至第3分配方法也可以对式(2)进行变形从而适当组合使用。
下面,具体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第4分配方法。PHICH资源的第4分配方法是,从分簇后的分配资源块中,通过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的簇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另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上行链路在两层中被空间复用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采用了对连续的分配资源块进行分簇的多接入方式(分簇的DFT-S-OFDMA)。在PHICH资源的第4分配方法中,利用式(6)、式(7)求对应于各传输块(层)的PHICH资源。另外,式(6)的I3表示被选择用于TB1的簇的资源块号,式(7)的I4表示被选择用于TB2的簇的资源块号。C(1)表示对于Seq.index的偏移值。D(1)表示对于PHICH组的偏移值。
[数5]
对于TB1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3 + n DMRS + D ( 1 )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对于TB2
PHICH组 n PHICH group = ( I 4 + n DMRS + D ( 2 )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Seq.index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104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105
PHICH组数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106
扩频因子大小
nDMRS:循环移位
Figure BDA00002327271100107
上行链路RB分配的最小的RB索引
I3:I3=第1簇的RB索引
I4:I4=第2簇的RB索引
与各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通过在式(6)、式(7)中按每个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I3、I4,从而避免冲突。所选择的资源块号只要是按每个传输块(层)在不同簇中使用的资源块号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各簇中的中间的号、最后的号。
图9示出了用于TB1而设定资源块号I3“30”,用于TB2而设定资源块号I4“60”的例子。因此,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3“30”而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2”。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资源块号I4“60”而被分配至PHICH组“8”、Seq.index“4”。即,TB1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第1个簇的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TB2用的PHICH资源对应于第2个簇的开头资源块号而被分配。如此,TB1、2用的PHICH资源通过按每传输块(层)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从而避免冲突。
下面,具体说明单用户MIMO的发送模式时的PHICH资源的第5分配方法。PHICH资源的第5分配方法是,通过按上行链路的每个传输块(层)使CS值(nDMRS)不同,从而避免PHICH资源的冲突。另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上行链路在两层中被空间复用的情况。
与各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在上述的式(3)中,通过按每个传输块(层)而不同的偏移值C(1)、D(1),使CS值按每个传输块(层)不同,从而避免冲突。即,在PHICH资源的第5分配方法中,偏移值C(1)、D(1)作为使TB1、2公共的CS值偏移的值来发挥作用。
图15A示出了对TB1用的偏移值C(1)、D(1)设定“0”,对TB2用的偏移值C(2)、D(2)设定“1”,对TB1、2公共的CS值设定“0”的例子。如果通过UL许可对上行链路指示Ilow“30”,则TB1用的PHICH资源作为CS值“0”而被分配至PHICH组“4”、Seq.index“2”。另一方面,TB2用的PHICH资源作为CS值“1”而被分配至PHICH组“5”、Seq.index“3”。即,通过偏移值C(1)、D(1),TB2用的PHICH资源相对于TB1用的PHICH资源分离CS制“1”的量而设定。如此,TB1、2用的PHICH资源利用对于TB1、2公共的CS值的偏移值C(1)、D(1)而避免冲突。
这样,各TB用的CS值通过偏移值C(1)、D(1)在暗中相关联。这时,根据TB1用的偏移值C(1)、D(1)的大小,TB2用的偏移值C(2)、D(2)也可以是可变的。例如,在图15A中,如果TB1用的CS值设定为“0”(C(1)、D(1)=0),则使TB2用的CS值设定为“1”(C(2)、D(2)=1)。此外,在图15B中,如果TB1用的CS值设定为“1”(C(1)、D(1)=1),则使TB2用的CS值设定为“4”(C(2)、D(2)=4)。通过这样的结构,不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知TB2用的CS值,不需要增加控制信号的开销。
此外,偏移值C(1)、D(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因此,不需要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知偏移值C(1)、D(1),不需要增加控制信号的开销。另外,在PHICH资源的第5分配方法中,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3)的偏移值C(1)、D(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按每个传输块(层)对式(2)的偏移值A(1)、B(1)设定“0”,对C(1)、D(1)设定固定值的结构。例如,在图15A中,TB1用的偏移值A(1)、B(1)、C(1)、D(1)被设定为“0”,TB2用的偏移值A(2)、B(2)被设定为“0”,偏移值C(2)、D(2)被设定为“4”。此外,设为偏移值C(1)、D(1)是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值,但也可以设为从基站装置对移动终端装置通过RRC信令进行通知的结构。
参照图10说明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装置(UE)10以及基站装置(Node B)20的无线通信系统1。这里,说明利用与LTE-A系统对应的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的情况。图10是用于说明具有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20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例如是LTE系统或者包含超3G的系统。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
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构成为包含基站装置20、与该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0(101、102、103、…10n,n是n>0的整数)。基站装置20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该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移动终端装置10在小区50中能够与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
各移动终端装置(101、102、103、…10n)包含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在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作为移动终端装置10展开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与基站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终端装置10而进行说明,但更一般的,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装置和固定终端装置都包含在内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关于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对各个副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组成的频带,并且多个终端使用互不相同的频带,从而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LTE系统中的通信信道。
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各移动终端装置10所共享的下行数据信道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目。通过PHICH,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上位控制信息包含用于对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偏移值的RRC信令。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各移动终端装置所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ACK/NACK等。
参照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的整体结构。基站装置20包括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部202、发送接收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呼叫处理部205、传输路径接口206。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20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下行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道即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的发送处理。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通过广播信道对连接到同一小区50的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各移动终端装置10用于与基站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息。用于该小区50中的通信的广播信息中,例如包含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用于生成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的识别信息(根序列索引,Root Sequence Index)等。
发送接收部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部202放大频率变换后的发送信号后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201。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移动终端装置10被发送到基站装置20的信号,由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202被放大,在发送接收部203中进行频率变换从而被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对于在上行链路所接收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解码后的信号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被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
呼叫处理部2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呼叫处理、基站装置2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下面,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整体结构。无论是LTE终端还是LTE-A终端,其硬件的主要部分结构都相同,因此不区分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0包括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103、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应用部1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102被放大,在发送接收部103中进行频率变换从而被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部105。应用部105进行有关比物理层和MAC层更高的层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部1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通过最大两个传输块从应用部1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传输块向各层的映射处理、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然后,在放大器部102被放大后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以及一部分的上位层的功能方框图,主要表示基带信号处理部204的发送处理部的功能方框图。图13中例示了能够与最大M个(CC#1~CC#M)分量载波数目对应的基站结构。对于成为基站装置20的下属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发送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被转发给基站装置20。
控制信息生成部300以用户为单位生成进行更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的上位控制信息。在上位控制信息中能够包含上述的偏移值A(1)、B(1)、C(1)、D(1)以及资源块号I1、I2、I3、I4等。其中,当偏移值、资源块号在基站装置20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情况下,不需要在上位控制信息中包含偏移值、资源块号。
数据生成部301将从上位站装置30转发的发送数据按照用户作为用户数据而输出。分量载波选择部302按每个用户选择在与移动终端装置10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分量载波。
调度部310根据系统频带整体的通信质量,控制对于下属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分量载波的分配。此外,调度部310控制各分量载波CC#1~CC#M中的资源分配。区分LTE终端用户和LTE-A终端用户而进行调度。调度部310从上位站装置30被输入发送数据以及重发指示,并且从测定了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接收部被输入信道估计值和资源块的CQI。调度部310参照从上位站装置30输入的重发指示、信道估计值以及CQI,进行上下控制信息以及上下共享信道信号的调度。移动通信中的传播路径由于频率选择性衰减,按每个频率其变动会不同。因此,在对移动终端装置10发送用户数据时,对各移动终端装置10按每个子帧分配通信质量良好的资源块(被称为适应性频率调度)。在适应性频率调度中,对各资源块选择传播路径质量良好的移动终端装置10而进行分配。因此,调度部310利用从各移动终端装置10反馈的每个资源块的CQI而分配资源块。此外,决定在分配了的资源块中满足规定的块错误率的MCS(编码率、调制方式)。对信道编码部303、308、312、调制部304、309、313设定满足调度部310决定的MCS(编码率、调制方式)的参数。
此外,调度部310基于对每个传输块(层)设定的偏移值和资源块号,分配传输HARQ用的ACK/NACK的PHICH资源。例如,调度部310通过上述的PHICH资源的第1分配方法,利用在基站装置20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固定地设定的偏移值,按每个传输块(层)进行PHICH资源的分配。这时,在偏移值C(1)、D(1)中,按每个传输块(层)设定不同的值。因此,即使在上行链路中采用单用户MIMO而支持两个PHICH的情况下,也会避免与各传输块(层)对应的PHICH资源的冲突。调度部310也可以利用上述的PIHICH资源的第2至第5分配方法,按每个传输块(层)进行PHICH资源的分配。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包括与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最大用户复用数目N对应的信道编码部303、调制部304、映射部305。信道编码部303按每个用户对由从数据生成部301输出的用户数据(包含一部分的上位控制信号)所构成的共享数据信道(PDSCH)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04按每个用户对信道编码后的用户数据进行调制。映射部305将调制后的用户数据映射到无线资源。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包括生成作为用户固有的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生成作为用户公共的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的下行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生成部307。
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根据对每个用户决定的资源分配信息、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等,生成PDCCH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DCI)。此外,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生成对于在上行链路接收到的各传输块的HARQ用的ACK/NACK。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包括与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最大用户复用数目N对应的信道编码部308、调制部309。信道编码部308按每个用户对由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以及下行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生成部307生成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09对信道编码后的下行控制信息进行调制。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包括上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11、信道编码部312、调制部313。上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11按每个用户生成作为用于控制上行共享数据信道(PUSCH)的控制信息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UL许可等)。另外,在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包含与用于实施簇分割的簇配置有关的信息。信道编码部312按每个用户对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13按每个用户对信道编码后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进行调制。
在上述调制部309、313中按每个用户调制的控制信息在控制信道复用部314中被复用,进而在交织部315中进行交织。从交织部315输出的控制信号以及从映射部305输出的用户数据作为下行信道信号被输入到IFFT部316。IFFT部316对下行信道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从而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循环前缀插入部317对下行信道信号的时间序列信号插入循环前缀。另外,循环前缀作为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延迟的差的保护间隔发挥作用。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被送出至发送接收部203。
图14是移动终端装置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4的功能方框图,表示支持LTE-A的LTE-A终端的功能块。首先,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链路结构。
从基站装置20作为接收数据而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在CP去除部401中被去除CP。去除了CP的下行链路信号被输入到FFT部402。FFT部402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而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被输入到解映射部403。解映射部403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从下行链路信号中取出复用了多个控制信息的复用控制信息、用户数据、上位控制信息。另外,解映射部403进行的解映射处理基于从应用部105输入的上位控制信息而进行。从解映射部403输出的复用控制信息在解交织部404中进行解交织。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包括对控制信息进行解调的控制信息解调部405、对下行共享数据进行解调的数据解调部406以及信道估计部407。控制信息解调部405包括从复用控制信息对下行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进行解调的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从复用控制信息对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进行解调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从复用控制信息对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进行解调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数据解调部406包括对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号进行解调的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对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进行解调的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解调部406b。
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通过复用控制信息(PDCCH)的公共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取出作为用户公共的控制信息的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CQI),被输入到后述的映射部415,作为对基站装置20的发送数据的一部分被映射。
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通过复用控制信息(PDCCH)的用户专用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取出作为用户固有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作为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例如取出上行发送用的开头资源块号Ilow和有关簇配置的信息。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用于上行共享数据信道(PUSCH)的控制,被输入到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以及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解调部406b。
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通过复用控制信息(PDCCH)的用户专用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取出作为用户固有的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此外,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用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PDSCH)的控制,被输入到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此外,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基于在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所解调的上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有关PDCCH以及PDSCH的信息,进行用户固有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
此外,作为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取出HARQ用的ACK/NACK。这时,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通过在基站装置20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来确定PHICH资源,并取出HARQ用的ACK/NACK。此外,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也可以通过从基站装置20以RRC信令方式通知的偏移值和资源块号来确定PHICH资源,并取出HARQ用的ACK/NACK。另外,在根据偏移值和资源块号来确定PHICH资源的情况下,适当利用式(2)至式(7)进行确定。
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基于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输入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取得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上位控制信息被输出到信道估计部407。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解调部406b基于从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输入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对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进行解调。
信道估计部407利用UE固有的解调用参考信号或者公共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将所估计的信道变动输出到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以及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在这些解调部中,利用所估计的信道变动以及解调用参考信号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调。
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作为发送处理系统的功能块,按每个传输块(TB#1、#2)包括数据生成部411、信道编码部412、调制部413。数据生成部411根据从应用部105输入的比特数据生成发送数据。信道编码部412对发送数据实施纠错等信道编码处理,调制部413以QPSK等方式对信道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
在各传输块的调制部413的后级,设置了传输块对层映射部414。传输块对层映射部414将从各传输块的调制部413输入的码字(数据码元)映射到各层。层数可以取1至最大天线端口数目为止的任意值。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发送处理系统中,两层(层#1、#2)中对应于两个天线端口(Tx分支#1、#2)。
在传输块对层映射部414的后级,按每个传输块(层),设置了DFT部415、映射部416。DFT部415对层映射后的数据码元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映射部416将DFT后的数据码元的各频率分量映射到基站装置20所指示的副载波位置。
在映射部416的后级设置了预编码器部417。预编码器部417对各传输块(层)所映射的数据码元乘以预编码器矩阵,从而映射到各天线端口。在预编码器部417的后级,按每个天线端口设置了IFFT部418、CP插入部419。IFFT部416对相当于系统频带的输入数据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从而变换为时间序列数据,CP插入部417对时间序列数据在数据段落插入循环前缀。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利用在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固定地设定的偏移值,对于与空间复用的多个层相关联的上行传输块的HARQ的ACK/NACK被分配给PHICH资源。通过该结构,即使与上行链路的单用户MIMO对应的情况下,也避免各TB用的PHICH资源的冲突。此外,不需要从基站装置20对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偏移值,不会使控制信号的开销增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基站装置的调度部中分配PHICH资源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PHICH资源只要是根据偏移值和簇分配相关联的信息等而分配的结构,则可以在基站装置的任意部分中分配。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移动终端装置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中确定PHICH资源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移动终端装置只要能基于偏移值等确定PHICH资源,则在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以外确定PHICH资源也可以。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利用式(2)至式(7)分配PHICH资源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PHICH资源只要在传输块(层)之间不冲突,则也可以设为利用将式(2)至式(7)变形后的算式而进行分配的结构。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则可以对上述说明中的分量载波的分配、处理部的数目、处理步骤、分量载波的数目、分量载波的集合数目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0年4月30日申请的特愿2010-105939。内容都包含于此。

Claims (17)

1.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部,从移动终端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响应信号生成部,用于对与通过所述上行链路接收的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进行重发而生成响应信号;以及
分配部,利用按所述上行链路的每个传输块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将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分配给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在所述各层公共使用的上行发送用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的资源块号的值,
所述分配部对与基于所述偏移值所选择的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分配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在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公共使用的上行发送用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选择开头的号和第2个号的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通过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用于上行发送而公共地使用且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接收所述各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的值,
所述分配部对与基于所述偏移值所选择的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分配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开头的号的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在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公共地设定的上行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在每一层不同的值,
所述分配部根据所述循环移位值,将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分配给资源。
7.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部,对基站装置通过上行链路发送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资源确定部,利用按与所述上行链路的层相关联的每个传输块在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确定对于在所述各层发送的信号的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重发用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
响应信号取得部,取得由所述资源确定部确定的资源的所述响应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在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公共使用的上行发送用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的资源块号的值,
所述资源确定部确定与基于所述偏移值所选择的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在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公共使用的上行发送用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选择开头的号和第2个号的值。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通过所述各传输块所映射的层中用于上行发送而公共地使用且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发送所述各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与所述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的值,
所述资源确定部确定与基于所述偏移值所选择的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开头的号的值。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值是被规定使得在所述各层中公共地设定的上行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在每一层不同的值,
所述资源确定部基于所述循环移位值确定资源。
13.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移动终端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的步骤;
用于对通过所述上行链路的各层接收的信号进行重发而生成响应信号的步骤;以及
利用按所述上行链路的每一层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预先固定地规定的偏移值,将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分配给资源的步骤。
14.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部,通过在多个层中用于上行发送而公共地使用且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从移动终端装置接收所述各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响应信号生成部,用于对通过所述上行链路的各层接收的信号进行重发而生成响应信号;以及
分配部,在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使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资源块号,并对与该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分配与所述各层相关联的传输块的响应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部在从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使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不同簇的开头的号。
16.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部,通过在多个层中用于上行发送而公共地使用且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对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各层被空间复用的信号;
资源确定部,确定在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与通过所述基站装置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的不同簇的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以及
响应信号取得部,取得由所述资源确定部确定的资源的所述响应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资源确定部确定在表示被分簇的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的资源块号中,与通过所述基站装置按所述层的每一个选择的不同簇的开头资源块号对应的资源。
CN201180021741.2A 2010-04-30 2011-04-21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870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5939A JP5097793B2 (ja) 2010-04-30 2010-04-30 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0-105939 2010-04-30
PCT/JP2011/059846 WO2011136125A1 (ja) 2010-04-30 2011-04-21 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0480A true CN102870480A (zh) 2013-01-09
CN102870480B CN102870480B (zh) 2015-11-25

Family

ID=4486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1741.2A Active CN102870480B (zh) 2010-04-30 2011-04-21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801159B2 (zh)
EP (1) EP2566269A4 (zh)
JP (1) JP5097793B2 (zh)
KR (1) KR101825570B1 (zh)
CN (1) CN102870480B (zh)
AU (1) AU2011246292B2 (zh)
BR (1) BR112012027355A2 (zh)
CA (1) CA2800566A1 (zh)
PE (1) PE20130937A1 (zh)
RU (1) RU2559039C2 (zh)
WO (1) WO20111361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4423A (zh) * 2013-07-05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55459B1 (en) * 2010-03-29 2016-02-10 LG Electronics Inc. Effective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supporting uplink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KR101231487B1 (ko) * 2010-06-03 2013-02-07 (주)휴맥스 차분 선부호화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지원하는 기지국
WO2012022026A1 (zh) * 2010-08-17 2012-0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系统和发射机
US9614643B2 (en) * 2011-07-08 2017-04-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by a base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9402252B2 (en) * 2011-10-19 2016-07-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monitoring a control channel,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US9408200B2 (en) * 2011-11-17 2016-08-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base stati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user equipment
CN103875295A (zh) * 2012-01-05 2014-06-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链接资源分配方法及用户设备、复用传输方法及基站
US9930678B2 (en) * 2012-07-19 2018-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UEs with different TDD configurations and some techniques to mitigate UE-to-UE and base station-to-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KR101416122B1 (ko) 2012-11-12 2014-08-07 국방과학연구소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예비 자원 할당을 통한 효율적인 자원 관리 방법 및 시스템, 중계국, 그리고 기지국
KR101393224B1 (ko) 2013-01-29 2014-05-08 한국과학기술원 오버레이 된 2 계층 협력 네트워크에서 무선 자원을 할당하는 방법
JP2015012404A (ja) * 2013-06-27 2015-01-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KR102653587B1 (ko) * 2015-11-06 2024-04-01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CN107733564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hich资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CN110034864B (zh) * 2018-01-12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2167A (zh) * 2007-03-23 2008-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室外宏蜂窝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方法
CN101364832A (zh) * 2007-08-08 2009-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空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的自适应切换方法
US20090116459A1 (en) * 2007-11-02 2009-05-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ell sear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36588A (zh) * 2006-10-31 2009-09-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反向链路传输的动态simo、su-mimo和mu-mimo操作的统一设计和集中调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1583B2 (en) * 2005-03-30 2011-10-04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round trip latency and overhead with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79811B2 (en) * 2007-10-30 2012-10-02 Motorola Mobility Llc Allocating downlink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265021B2 (en) * 2008-03-25 2012-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ownlink phich mapping and channelization
US8522101B2 (en) * 2008-04-15 2013-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 (PHICH) resource assignment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US9755708B2 (en) * 2008-04-16 2017-09-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igh data rate uplink transmission
US8531962B2 (en) * 2008-04-29 2013-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gnment of ACK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46809B2 (ja) 2008-10-29 2014-12-24 国立大学法人佐賀大学 抗菌製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57018B (zh) 2009-08-18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道资源分配的指示方法及基站、解码方法及终端
JP5073779B2 (ja) * 2010-04-30 2012-11-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6588A (zh) * 2006-10-31 2009-09-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反向链路传输的动态simo、su-mimo和mu-mimo操作的统一设计和集中调度
CN101272167A (zh) * 2007-03-23 2008-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室外宏蜂窝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方法
CN101364832A (zh) * 2007-08-08 2009-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空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的自适应切换方法
US20090116459A1 (en) * 2007-11-02 2009-05-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ell sear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4423A (zh) * 2013-07-05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CN104284423B (zh) * 2013-07-05 2019-06-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2150154A (ru) 2014-06-10
CN102870480B (zh) 2015-11-25
JP5097793B2 (ja) 2012-12-12
AU2011246292A1 (en) 2012-11-29
KR20130093514A (ko) 2013-08-22
AU2011246292B2 (en) 2014-11-13
RU2559039C2 (ru) 2015-08-10
US9801159B2 (en) 2017-10-24
PE20130937A1 (es) 2013-09-19
CA2800566A1 (en) 2011-11-03
US20130094449A1 (en) 2013-04-18
BR112012027355A2 (pt) 2016-08-02
EP2566269A4 (en) 2016-12-28
JP2011238980A (ja) 2011-11-24
EP2566269A1 (en) 2013-03-06
KR101825570B1 (ko) 2018-02-05
WO2011136125A1 (ja) 2011-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1024965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分组数据会聚协议层处理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50439B (zh) 用于在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使用窄带来传输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3380639B (zh) 非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通知方法、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
CN101675693B (zh) 移动台、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4168098B (zh) 在wtru内实施的利用载波聚合传送ul控制信息的方法和wtru
CN103283276B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03514B (zh) 信道状态信息通知方法、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474856B (zh) 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7637121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调度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KR20180018301A (ko)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931126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2821456B (zh) 移动台、通信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04205973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资源分配方法
CN104685949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89739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4335652B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43201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094659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190192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03503532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754374A (zh) 无线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196729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CN104380641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891796A (zh) 用于确定是否发送sr的方法和nb无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