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9056A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9056A
CN102869056A CN2012103431791A CN201210343179A CN102869056A CN 102869056 A CN102869056 A CN 102869056A CN 2012103431791 A CN2012103431791 A CN 2012103431791A CN 201210343179 A CN201210343179 A CN 201210343179A CN 102869056 A CN102869056 A CN 102869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packet
user
handover source
sourc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31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9056B (zh
Inventor
孙雷
吕召彪
王健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431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690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69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9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表示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切换目的基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数据直通通道通知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完成基站切换时的数据传输,能够减轻核心网的压力。

Description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3G系统中,基站组网采用分级部署模式。多个NodeB(节点B)可以连接到统一的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控制器),并通过RNC连接到核心网。
如图1所示,当覆盖源用户的源NodeB 101需要向覆盖目标用户的目标NodeB 104发送业务数据时,首先通过源NodeB 101将业务数据发送到源RNC 102,源RNC 102再将该业务数据传输到核心网103,通过核心网103汇聚后再发送给目标NodeB 104归属的目标RNC 105,之后通过目标NodeB104归属的目标RNC 105将业务数据发送到目标NodeB 104,再通过目标NodeB 104将该业务数据发送至目标用户,从而完成业务数据的端到端的传输。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基站的位置是固定的,每个基站均有一定的信号覆盖范围。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并移动时,很有可能需要进行基站的切换。即,用户在一开始连接了基站A,当移动一段距离后,对于基站A,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的信号不佳,但是对于基站B,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的信号较佳,此时就需要使移动终端的连接基站从基站A变更到基站B。
由于终端的移动性的特点,终端在基站之间的切换是非常频繁的,而终端在进行基站切换操作时所发送所有消息都需要经过核心网,这大大增加了核心网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以减少用户在进行基站切换操作时数据发送不完整的情况。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包括:
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表示所述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所述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排序结果,通知所述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包括:
切换源基站,用于当收到表示所述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所述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切换目的基站,用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所述数据直通通道通知所述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在发送用户或接收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时,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各种数据的传输均是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完成的,而不需要经过核心网,这样大大减轻了核心网的传输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业务数据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D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E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从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角度示出的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的过程示意图;
图3B为从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角度示出的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本实施例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图2A~2E所示的网络架构。如图2A所示,接入网中包括管理控制中心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与管理控制中心相连。管理控制中心接收每个基站的业务请求,并根据业务请求下发连接信令,使基站与基站之间建立起来数据直通通道,以便在各基站间直接进行数据或信令的传输。如图2B~2E所示,均为不同形式的分簇网络架构。如图2B和2C所示,接入网中包括管理控制中心、簇首基站和子基站。多个簇首基站与管理控制中心相连,且簇首基站之间可以分别相连,也可如图2D和图2E所示的通过其它的中转簇首基站相连。管理控制中心可以直接与每个簇首基站进行通信,相似地,簇首基站也可以与属于其簇内的每个子基站直接进行通信,簇首基站用于管理其簇内的每个子基站,例如在子基站与子基站之间建立起来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数据的传输。针对每一个基站簇,簇内子基站与其所归属的簇首基站相连,且同一簇内的子基站可以如图2B和图2D所示的两两相连,也可以如图2C和图2E所示的通过其它中转子基站连接。在各子基站无线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即归属于该子基站。每个用户通过终端与基站联系。源用户所归属的子基站即作为源基站,目标用户所归属的子基站即作为目标基站。上述各基站可以通过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与其它基站进行数据的传输,例如通过I-X2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
在本实施的以下描述中,各基站之间的数据以及信令的传送均是通过基站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直通通道进行传输。该数据直通通道建立的过程可以如下。
对于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其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流程具体为:
步骤2011:管理控制中心接收源基站上报的由源用户发起的业务请求,业务请求包括源用户标识、业务标识和目标用户标识;
步骤202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目标用户标识,确定目标用户归属的目标基站;
步骤203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源基站和目标基站,确定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传输路径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和业务数据从源基站到目标基站经过的途经基站;
步骤204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传输路径和业务标识向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分配连接信令;
步骤2051: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根据连接信令和业务标识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
对于图2B~2E所示的网络架构,其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流程可以如下:
步骤2012,管理控制中心接收来自源用户的业务请求,业务请求包括源用户标识、业务标识和目标用户标识;
步骤2022,管理控制中心根据目标用户标识,确定目标用户归属的目标基站;
步骤2032,管理控制中心判断源基站和目标基站是否归属于相同的簇首基站,当管理控制中心判断出源基站和目标基站归属于不同的簇首基站时,确定业务传输路径为源基站、源簇首基站、中转簇首基站、目标簇首基站和目标基站,其中,管理控制中心与一个或多个簇首基站相连,每个簇首基站与一个或多个子基站相连;
步骤2042,管理控制中心根据传输路径向传输路径中涉及的基站分别下发连接信令和业务标识;
步骤2052,接收到连接信令的基站,根据连接信令建立与传输路径中的相邻基站之间的直通信道,并根据业务标识在直通信道中传输业务数据。
对源基站来说,当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后,从中获取目标基站地址和传输路径,并识别出需要与目标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故开启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然后,源基站通过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沿着传输路径向目标基站发送直通控制消息,以与目标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
对于目标基站来说,当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后,从中获取源基站地址和传输路径,并识别出需要与源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故开启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然后,目标基站等待接收源基站发送的直通控制消息,并在接收到源基站发送的直通控制消息后,通过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沿着传输路径向源基站发送直通控制回应消息,当源基站接收到目标基站返回的直通控制回应消息后就与目标基站建立了数据直通通道。
本实施例中的I-X2接口是一个开放性的接口,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基站之间的信令与业务数据的交换。从逻辑角度来看,I-X2接口是基站之间的点到点接口。在本实施例中,该I-X2接口主要负责实现源基站、途经基站与目标基站直通时的信令交互,完成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的用户面传数据(即业务数据)的承载传输。图3A从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角度示出了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的过程;图3B从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角度示出了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的过程。如图3A所示,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层和应用层。如图3B所示,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 Protocol;简称为:UDP)层、通用数据传输层和业务数据层。
上述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方式仅为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如何建立数据直通通道不做限定。在上述的网络架构下,用户在进行基站切换的操作时所进行的数据传输均可以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来完成。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不再对如何建立数据直通通道做具体描述,所有的数据直通通道的建立方法均与上述所描述的一致,下面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401,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表示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其中,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切换成功的消息可以由切换目的基站直接向切换源基站发送。
切换源基站为移动用户当前正在连接的基站,例如发送端切换源基站或接收端切换源基站,切换目的基站为移动用户将要连接的基站,例如发送端切换目的基站或接收端切换目的基站。也就是说,移动用户从与切换源基站的连接转为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对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如何进行切换不做限定。即,当切换源基站为发送端切换源基站时,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为发送端切换目的基站。同样,当切换源基站为接收端切换源基站时,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为接收端切换目的基站。需要指出的是,当切换源基站为发送端切换源基站时,可能会需要经过其它的中转基站才能够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用户,当切换源基站为接收端切换源基站时,可以直接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用户。
切换源基站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的标识,可以为告知接收用户该待发送数据包为最后一个向接收用户发送的数据包的标识。这个标识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标识,例如,在每个数据包末尾设置标志位,其数值可以置为“0”或“1”,当标志位设置为“0”时,表示该数据包并非最后是向接收用户发送的数据包,当该标志位设置为”1”,则表示该数据包为最后向接收用户发送的数据包。切换源基站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均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以在后续的操作中由切换目的基站发送给接收用户。切换源基站对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英文字母进行标识,例如“Aa”、“Ab”等等,或者是采用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组合进行标识,例如“A1”、“A2”等等,或者是仅有数字进行标识,例如“101”、“102”等等,具体标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优选地,切换源基站除了对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之外,还可以对其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标识预先规定的特殊标识,以使切换目的基站对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进行识别。这里的特殊标识可以是预先规定的特殊标识,例如某些特殊字段。例如,对第一个数据包除了标识数据包序号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双字节特殊标识,如用“01”来表示该数据包是切换源基站缓存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同样,对于最后一个数据包除了标识数据包序号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双字节特殊标识,如用“11”来表示该数据包是切换源基站缓存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这样,根据预先的协议规定,切换目的基站可以得知哪些数据包是切换源基站缓存中的数据包,而且在后续的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操作中,能够进一步保证对切换源基站缓存中的数据包识别的准确性。
步骤401中的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切换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a1~步骤a3中具体描述图2A中的切换源基站的操作。
步骤a1,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这里的切换源基站指的是用户当前正在连接的基站。切换源基站识别用户需切换小区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切换源基站接收用户上报的测量报告,根据测量报告中的信号功率和/或当前地理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需切换小区。当发现用户的信号功率较弱时,则很有可能该用户已经移动了位置到了另外一个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即对于另外一个基站其信号功率较强。此时,用户收集相邻基站的信号功率并形成测量报告,然后用户从各测量报告中选择一个信号功率值最大的基站作为切换目的基站,并将该切换目的基站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切换源基站;或者是用户收集相邻基站的信号功率并形成测量报告,并将包含能与该用户连接的各基站的信号功率的强度的测量报告发送给切换源基站,由切换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选择切换目的基站,或者是由切换源基站将用户上报的测量报告发送至管理控制中心,由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测量报告选择切换目的基站。当然,切换源基站还可以直接检测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者接收用户每隔预设周期上报的地理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已需切换小区。切换源基站判断用户是否已经需切换小区的方法还有很多,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小区切换请求可以包括用户的手机号码和IMEI(International MobileEquipment 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以使切换目的基站识别将要与哪个用户建立无线连接。
步骤a2,切换源基站接收切换目的基站通过数据直通通道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用户,以指示用户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切换源基站如果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响应之后,就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即为用户预留出资源以与其建立无线连接。该小区切换响应可以包括切换目的基站的标识号。切换源基站将小区切换响应发送给用户,用户在接收到小区切换响应之后,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连接。
步骤a3,当切换源基站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或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业务对端基站,以使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
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即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与用户建立无线连接。此时,可以指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建立起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即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业务对端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或者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切换目的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
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过程与步骤2011~2051中所描述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图2B~图2E所示的网络架构,步骤401中的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切换流程可以按照步骤b1~b3进行。
步骤b1,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该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bb1,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切换源基站归属的切换源簇首基站发送切换目的基站标识,以使切换源簇首基站判断切换目的基站是否归属于切换源簇首基站。
由于各簇首基站中存储着其所管理的所有子基站的标识,因此,簇首基站能够根据所接收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判断切换目的基站是否归属于本簇首基站。还可以对切换目的基站标识添加特定的字符,以使簇首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标识时得知是要进行判断操作。具体方式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bb2,当判断结果为切换目的基站归属于切换源簇首基站时,切换源基站直接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小区切换请求。
具体地,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如何建立数据直通通道以供发送小区切换请求可以根据步骤2012~2052所描述的过程建立,可以由切换源簇首基站直接下发连接信令以建立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也可以由管理控制中心下发连接信令。该步骤中的“直接发送”意味着切换源基站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的小区切换请求不需要经过任何簇首基站。
步骤bb3,当判断结果为切换目的基站不归属于切换源簇首基站时,切换源基站通过切换源簇首基站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小区切换请求。
该步骤具体可以为,当切换源簇首基站判断出切换目的基站并不归属于本簇首基站时,可以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查询请求,查询请求中包括业务标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切换源簇首基站标识,由管理控制中心根据预先存储的各基站标识判断该切换目的基站归属的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标识,并将该切换目的基站簇首标识返回给切换源簇首基站;或者是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查询请求后,由管理控制中心向该切换源簇首基站相邻的簇首基站转发该查询请求,当相邻的簇首基站确定自身为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时,即确定该切换目的基站归属于本簇首基站时,向管理控制中心返回查询响应,或者在建立了切换源簇首基站与切换目的簇首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的情况下直接向切换源簇首基站返回查询响应,查询响应中包括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以使切换源簇首基站获知切换目的基站归属于哪一个簇首基站;还可以是直接向相邻簇首基站发送查询请求,查询请求中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业务数据,这样切换源簇首基站在接收到查询响应时就知道哪一个基站为切换目的簇首基站。
步骤b2,切换源基站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用户,以指示用户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切换源基站如果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响应之后,就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即为用户预留出资源以与其建立无线连接。该小区切换响应可以包括切换目的基站的标识号。切换源基站将小区切换响应发送给用户,用户在接收到小区切换响应之后,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接着,用户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连接。
步骤b3,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向切换目的簇首基站发送第一判断信息,以使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根据第一判断信息中的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判断业务对端基站是否归属于切换目的簇首基站,并根据判断结果触发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
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即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与用户建立无线连接。此时,可以向切换目的簇首基站发送第一判断信息,该第一判断信息中包括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和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当然还可以包括业务标识,该业务标识可以存在于第一判断信息中,也可以在后续过程中由切换源基站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具体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接收到第一判断信息后,根据第一判断信息判断业务对端基站是否归属于本簇首基站内,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后续触发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建立流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即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业务对端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或者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切换目的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
具体地,所述切换目的簇首基站接收所述第一判断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判断信息中的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判断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是否归属于本簇首基站,当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切换目的簇首基站直接建立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当判断结果为否时,所述切换目的簇首基站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第二判断信息,以触发所述管理控制中心执行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第二判断信息包括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标识、所述切换源基站标识、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和所述业务标识。
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过程与实施例一中步骤2012~步骤2052流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很有可能与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的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有重复的部分,例如切换目的基站即为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中的一个中转基站,此时,可以选择重新建立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也可以选择根据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进行数据的传输,但是无论怎样,都属于本实施例的“建立”所包含的范围,因为本实施例中所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是以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为两端的。
步骤402,切换目的基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
这里的标识指的是切换源基站对数据包所做的标识。例如,当数据包的标识为“Aa”、“Ab”等英文字母的组合时,切换目的基站就按照第二位字母从a到z的顺序进行排列,当数据包的标识为“A1”、“A2”等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组合时,就按照标识中的第二位,即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这里的排列顺序可以是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预先规定好的,即切换目的基站在接收到带有标识的数据包时,就知道如何进行排序。
步骤403,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数据直通通道通知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切换目的基站可以根据数据包的排序结果识别是否有遗漏的数据包,当识别到存在有遗漏的数据包时,就通知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例如,当切换目的基站对带有标识的数据包进行排序后的结果为“Aa”、“Ab”、“Ad”…,就会识别到少了一个标识为“Ac”的数据包,此时可以通知切换源基站重发标识为“Ac”的数据包。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在发送用户或接收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时,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各种数据的传输均是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完成的,而不需要经过核心网,这样大大减轻了核心网的传输负担。另外,切换目的基站通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并检测缓存的数据包的标识,可将数据包的标识与预先设定的数据包的标识进行比较或者是通过排序结果得知数据包的标识有遗漏时,切换目的基站直接告知切换源基站重新进行发送,以实现数据无损,即不丢失任何数据包。这样,在用户发生切换基站时,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能够想象到的是,切换源基站会对其缓存中的数据保留一段时间,以便在后续根据切换目的基站告知的数据包的标识发送相应的数据包。该保留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或者是切换目的基站在识别到已经接收到最后一个带有标识的数据包并在排序之后发现并没有遗漏的数据包,就向切换源基站发出相应的删除请求,切换源基站就知道缓存中所有的数据包都已经发送至切换目的基站,此时可以删除缓存中相应的数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对步骤401中的切换源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切换流程做进一步说明,其它步骤均与上述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具体描述切换目的基站的操作。
具体地,切换目的基站的操作可以如下:
步骤A,当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切换源基站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时,根据切换请求消息,为待接入的用户预留空口资源以及分配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并将用户的接入优先级设置为高。
切换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待接入的用户的身份识别号码或电话号码。这里的空口资源为数据直通接口资源。将用户的接入优先级设置为高,可以保证该用户的及时接入。需要指出的是,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具有唯一性,即不会出现连接同一基站的两个用户具有相同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情况。切换目的基站记录该用户的接入优先级,并在后续的操作中通过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来查询和识别该用户的接入优先级。
步骤B,当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用户的接入请求消息时,根据接入请求消息中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识别用户的接入优先级。
步骤C,切换目的基站识别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为高时,将预留的空口资源分配给用户,以建立与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通过为用户预留空口资源,能够保证用户在进行切换基站的操作时,能够及时接入切换目的基站,以避免由于空口资源不够导致用户连接不到切换目的基站,从而更加保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以及无损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用于执行实施例一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
如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包括切换源基站501和切换目的基站503。
其中,切换源基站501分别与切换目的基站503和接收用户601连接,用于当收到表示切换源基站501和切换目的基站503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601,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503,这里的切换成功的消息可以由切换目的基站503发送,其中,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切换目的基站503分别与切换源基站501和接收用户601连接,用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数据直通通道通知切换源基站501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致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当切换源基站为接收端切换源基站,切换目的基站为接收端切换目的基站;当切换源基站为发送端切换源基站,切换目的基站为发送端切换目的基站。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在发送用户或接收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时,所有的数据传输均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来完成,这样就可以不通过核心网完成基站切换,大大减轻了核心网的负担。另外,切换目的基站503通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并检测缓存的数据包的标识,将数据包的标识与预先设定的数据包的标识进行比较,当发现数据包的标识有遗漏时,告知切换源基站501重新进行发送,以实现数据无损,即不丢失任何数据包。这样,在用户发生切换基站时,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可选地,切换源基站还用于对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标识预先规定的特殊标识,以使切换目的基站对识别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进行识别。具体标识方法与实施例一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做进一步补充说明,用于执行实施例二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其中的切换目的基站还用于当接收到切换源基站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时,根据切换请求消息,为待接入的用户预留空口资源以及分配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将用户的接入优先级设置为高,并当接收到用户的接入请求消息时,根据接入请求消息中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识别用户的接入优先级,当识别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为高时,将预留的空口资源分配给用户,以建立与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
其它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均与上述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除了减轻核心网的负担之外,还通过为用户预留空口资源,能够保证用户在进行切换基站的操作时,能够及时接入切换目的基站,以避免由于空口资源不够导致用户连接不到切换目的基站,从而更加保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以及无损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表示所述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所述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所述数据直通通道通知所述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源基站为接收端切换源基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为接收端切换目的基站,或者所述切换源基站为发送端切换源基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为发送端切换目的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所述切换源基站通过所述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时,根据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为待接入的用户预留空口资源以及分配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将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设置为高;
当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用户的接入请求消息时,根据所述接入请求消息中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识别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识别到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为高时,将预留的空口资源分配给所述用户,以建立与所述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换源基站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之前,还包括:
所述切换源基站对所述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标识预先规定的特殊标识,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对识别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进行识别。
5.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源基站,用于当收到表示所述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切换成功的消息时,对当前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并发送给接收用户,且将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进行标识后通过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所述数据直通通道为供各基站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切换目的基站,用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缓存,且当识别到标识的数据包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通过所述数据直通通道通知所述切换源基站重发遗漏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源基站为接收端切换源基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为接收端切换目的基站,或者所述切换源基站为发送端切换源基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为发送端切换目的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还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切换源基站通过所述数据直通通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时,根据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为待接入的用户预留空口资源以及分配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将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设置为高,并当接收到用户的接入请求消息时,根据所述接入请求消息中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识别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当识别到所述用户的接入优先级为高时,将预留的空口资源分配给所述用户,以建立与所述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源基站还用于对所述缓存中的后续待发送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标识预先规定的特殊标识,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对识别第一个数据包和/或最后一个数据包进行识别。
CN201210343179.1A 2012-09-14 2012-09-14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2869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43179.1A CN102869056B (zh) 2012-09-14 2012-09-14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43179.1A CN102869056B (zh) 2012-09-14 2012-09-14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9056A true CN102869056A (zh) 2013-01-09
CN102869056B CN102869056B (zh) 2016-05-18

Family

ID=47447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3179.1A Active CN102869056B (zh) 2012-09-14 2012-09-14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690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1168A (zh) * 2017-06-23 2019-01-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7956530A (zh) * 2024-03-27 2024-04-30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在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967A (zh) * 2006-03-30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切换过程中处理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12790A (zh) * 2006-12-25 2008-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时数据包路径转换方法
CN10140015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1切换的下行及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
CN101500289A (zh) * 2008-01-29 2009-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CN102291796A (zh) * 2011-09-02 2011-12-2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管理控制中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967A (zh) * 2006-03-30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切换过程中处理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12790A (zh) * 2006-12-25 2008-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时数据包路径转换方法
CN10140015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1切换的下行及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
CN101500289A (zh) * 2008-01-29 2009-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CN102291796A (zh) * 2011-09-02 2011-12-2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管理控制中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1168A (zh) * 2017-06-23 2019-01-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121168B (zh) * 2017-06-23 2021-08-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7956530A (zh) * 2024-03-27 2024-04-30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在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9056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3547B (zh) 在无线设备中控制多个无线接入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70001B (zh) 一种信息传递方法
CN101272621A (zh)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1978722A (zh) 无线资源控制状态转换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1772976A (zh) 用于实现源与目标接入系统之间的隧道传输的系统间切换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4812006A (zh) 基于缓存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589602A (zh) 用于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系统的消息排序
CN101208908B (zh) 进行移动节点的切换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网络系统
CN101330501A (zh) 网络连接建立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164368A (zh) 一种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4284321A (zh)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3546926A (zh) 无线局域网邻居用户设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604310A (zh) 用于在无线电接入网中寻呼的方法和节点
CN102695225B (zh)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及基站
CN102685829B (zh)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2869056A (zh)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传输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3139752A (zh) 传输通道表修改方法及装置
CN102695215A (zh) 发送及接收负载信息的方法、接入网控制节点及系统
CN103249054B (zh)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462873A (zh) 一种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乒乓切换的优化方法
CN101394587A (zh) 一种MSC Pool组网中寻呼实现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237396B (zh)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ip承载建立的实现方法
CN109040671B (zh) 一种lte网络移动视频监控的实现方法
WO2011018023A1 (zh) 终端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远程管理系统
CN103188743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