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0102B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0102B
CN102860102B CN201080066425.2A CN201080066425A CN102860102B CN 102860102 B CN102860102 B CN 102860102B CN 201080066425 A CN201080066425 A CN 201080066425A CN 102860102 B CN102860102 B CN 1028601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base station
wireless base
radio resourc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64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0102A (zh
Inventor
实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60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0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0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01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06Hybrid resource partitioning, e.g. channel borrow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多个基站通过协作发送方式对某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PDSCH信号)的无线通信系统。各基站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分配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对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发送与上述相同数据不同的信号、例如控制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由此,由于在不能配置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数据的无线资源的区域上分配发给其他移动终端的数据,因此数据发送效率提高。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小区或扇区之间进行协作而对移动终端传输相同数据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发送方式。
背景技术
在蜂窝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从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向LTE(LongTermEvolution)的发展。在LTE中,作为下行和上行的无线接入技术,分别采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和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能够进行下行的峰值传输速率为100Mb/s以上、上行的峰值传输速率为50Mb/s以上的高速无线分组通信。
在作为LTE的下行无线接入技术的OFDM中,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对各用户分配无线资源、即进行对资源元素的物理信道的映射。此处,参照图1对邻接的小区间的物理信道的映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在LTE中作为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无线资源基准的资源块(RB)的图。在图1中,作为一例,示出了邻接的2小区((a)小区1、(b)小区2)的各资源块。在图1所示的资源块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子帧单位的时间。资源块是用12个子载波(12SC)和14个OFDM符号划定的频率和时间的二维的无线资源单位。在资源块中,由1个子载波(1SC)和1个OFDM符号围绕的区域被称为资源元素(RE)。
关于控制信号(在图1中,用“C”来表示资源元素单位。),在资源块的前头的第1~3个OFDM符号的范围中,能够在各小区的基站中可变地设定,由此,能够确保在控制信号的传输中必要最小限的无线资源。在图1中,示出在小区1中用前头的第1~3个OFDM符号来映射控制信号、在小区2中用前头的第1~2个OFDM符号来映射了控制信号的例子。
作为控制信号的种类,存在以下的(1)~(3)。
(1)PCFICH(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
通知控制信号用的OFDM符号数(Controlformatindicator:CFI)的信号。
(2)PHICH(PhysicalHybridARQIndicatorChannel)
通知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PUSCH)有关的ACK/NACK信息的信号。
(3)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
通知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等的信号。
另外,在资源块中,在时间和频率方向上均匀地映射小区固有的参照信号(Cell-specificRS;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缩写为CRS。)。该参照信号在移动终端中的FFT定时检测、信道估计等中使用。参照信号的配置是根据小区固有的识别码(小区ID)而在频率方向上偏移的。在图1的例子中,小区2中的参照信号的配置如下:对小区1中的参照信号的配置,整体地偏移1子载波量。由此,能够防止参照信号在邻接的小区间相互干扰。
另外,在图1中,成为与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对应的参照信号的配置,在映射有与4个天线端口(Antennaport0~3)对应的参照信号的资源元素上分别附有“R0”、“R1”、“R2”、“R3”。
在映射有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上,映射有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PDSCH),在对于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中使用。即、在图1中,在没有记载为“C”或“R”(“R0”、“R1”、“R2”、“R3”)的资源元素上映射有PDSCH、即数据。
但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即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中,当前为了实现进一步的高速通信,作为以LTE为基础的无线通信系统LTE-A(LTE‐Advanced)的下行链路用的技术,议论有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发送方式。CoMP发送方式是在多个无线基站之间进行协作而对特定的移动终端传输PDSCH的方式,当前时刻的协议事项等记载在技术报告书3GPPTR36.814中。
作为CoMP发送方式的一方式公知有Jointtransmission(CoMPJT)。参照图2说明CoMPJT的基本的概念。
在通常的蜂窝通信中,由于移动终端将来自与连接有本终端的小区邻接的小区的信号接收为干扰信号,因此特别是在小区边界的移动终端中存在接收特性劣化得大的问题。相对于此,在CoMPJT中,如图2所示,从多个小区(小区1、小区2)的无线基站对特定的移动终端UE1,发送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也就是说,移动终端由于作为希望信号不仅是从本终端连接的基站接收相同数据,还从与该基站邻接的其他基站接收相同数据,因此能够消除在上述的小区边界的终端上接收特性劣化的问题。
而且,通过在无线基站中实施了公知为Precoding(一种发送波束形成)的编码的基础上发送PDSCH,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小区边界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特性。作为Precoding方式,在LTE中采用了码书(Codebook)方式(参照技术规范3GPPTS36.211,36.213)。具体地讲,作为对发送信号相乘的Precodingmatrix,预先在发送站和接收站双方准备已知的多个候选。接收站使用无线信道状态的估计结果选择最佳的Precodingmatrix的候选,将附加在该Precodingmatrix上的识别码(Precodingmatrixindicator:PMI)反馈给发送站。发送站将与反馈的PMI对应的Precodingmatrix乘到发送信号上而发送给接收站。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36.211V8.8.1(2009‐09),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8)
非专利文献2:3GPPTS36.213V8.8.0(2009‐09),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layerprocedures(Release8)
非专利文献3:3GPPTR36.814V1.6.0(2010‐1),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FurtherAdvancementforE-UTRA;PhysicalLayerAspects(Release9)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将对于图1所示的资源块的物理信道的映射作为前提,假设通过上述CoMPJT,将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从多个无线基站发送给特定的移动终端。即、假设在图1的(a)、(b)所示的小区1、小区2的无线基站之间应用CoMPJT。关于此时产生的课题,如图3所示。图3的(a)、(b)是与图1的(a)、(b)相同的图。在图3的(a)、(b)中,在映射有参照信号的资源元素上附有“R”,在不能映射作为CoMPJT对象的PDSCH的资源元素上附有“X”。
在图3中,关于在小区1、小区2的无线基站之间都能够映射PDSCH的资源元素,能够配置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而不会有问题。但是,在一方的小区中,在映射有与PDSCH不同的信号、即控制信号(“C”)或参照信号(“R”)的资源元素中,不能实现CoMPJT。例如,在小区1中,在与附上“X”的资源元素对应的小区2的资源元素上,由于映射有参照信号(“R”),因此不能实现CoMPJT。在小区1的资源块中,由于在第3个OFDM符号上映射有控制信号(“C”),因此在小区2的对应的OFDM符号上不能实现CoMPJT。
如上所述,在一方的小区中,在映射有与PDSCH不同的信号、即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上,由于在多个无线基站之间不能发送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因此数据发送效率下降。
由此,在发明的1个侧面中,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从多个无线基站对特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提高了数据发送效率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第1观点中,提供从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通信方法。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A)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分别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
(B)第2无线基站对与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第1无线资源;
(C)第2移动终端通过第1无线资源接收从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
在第2观点中,提供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其他无线基站相同的数据的无线基站。
该无线基站具有:
(D)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部。该分配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第2移动终端,分配其他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第1无线资源。
在第3观点中,提供接收来自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的相同数据的移动终端。
该移动终端具有:
(E)接收部,其通过分配在本终端上的无线资源来接收从第1无线基站和第2基站发送的信号;
(F)发送部,其向第1无线基站通知从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编码方法,使得通过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信号的无线资源从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的本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小。
在第4观点中,提供从多个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第5观点中,提供从分别覆盖无线基站形成的小区中的第1扇区和第2扇区的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通信方法。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G)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分别对与本通信部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
(H)所述第2通信部对与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通信部对该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第1无线资源;
(I)第2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接收从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
在第6观点中,提供从分别覆盖无线基站形成的小区中的第1扇区和第2扇区的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基站。
发明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在从多个无线基站对特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提高数据发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LTE中作为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无线资源基准的资源块的图。
图2是作为CoMP发送方式的一方式的Jointtransmission(CoMPJT)的基本的概念图。
图3是对在多个无线基站之间应用CoMPJT时产生的课题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例示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多个基站各自中的资源块的分配方式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图4所示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从各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的方式的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和基站的概略结构的块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选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与PMI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块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块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块图。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块图。
图1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如图2所示,对于特定的移动终端UE1,在多个无线基站(以下,简单缩写为“基站”。)之间进行协作,即通过CoMPJT(以下,称为“协作发送方式”。)发送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将映射有与基于以协作发送方式发送的数据的PDSCH不同的信号、即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到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上述移动终端UE1不同的移动终端。
进一步参照图4和图5对该无线资源分配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作为以协作发送方式对特定的移动终端UE1(第1移动终端)发送的多个基站,假设了邻接的小区1、小区2这2个基站,例示了各基站中的资源块的分配方式的图。图4中的各基站的资源块中的控制信号(“C”)或参照信号(“R”)的配置与图1和图3相同。图5是示出根据图4所示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从各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的方式的图。
参照图4,关于在小区1、小区2的基站之间都能够映射PDSCH的资源元素,能够配置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而不会有问题。在图4中,在配置有基于该相同数据的PDSCH的资源元素上记载为“D1”。在小区1的基站中,在配置有控制信号(“C”)或参照信号(“R”)(第1信号)的资源元素(第1无线资源)中,虽然在小区2的基站中不能配置基于与小区1的基站相同的数据的PDSCH,但是分配基于发给与本站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上述移动终端UE1不同的移动终端UE2(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的PDSCH。虽然是当然的,但是基于发给该移动终端UE2的数据的PDSCH不是以协作发送方式发送的PDSCH。在图4中,在分配有基于发给移动终端UE2的数据的PDSCH的资源元素上记载为“D2”。
另外,在小区2的基站中,在配置有控制信号(“C”)或参照信号(“R”)(第1信号)的资源元素(第1无线资源)中,虽然在小区1的基站中不能配置基于与小区2的基站相同的数据的PDSCH,但是分配基于发给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上述移动终端UE1不同的移动终端UE3(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的PDSCH。虽然是当然的,但是基于发给该移动终端UE3的数据的PDSCH不是基于以协作发送方式发送的数据的PDSCH。在图4中,在分配有基于发给移动终端UE3的数据的PDSCH的资源元素上记载为“D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的配置方法不是按照在1个资源块上仅配置基于发给1用户的数据的PDSCH的LTE规格的方法。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UE和基站eNB的概略结构的块图。
参照图6,移动终端UE包含分别进行与基站eNB的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的发送部101和接收部102。基站eNB包含分别进行与移动终端UE之间的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的发送部201和接收部202、分配控制部203。分配控制部203进行对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无线资源的处理。即、分配控制部203进行对基站进行通信的每个移动终端,对资源块的各资源元素分配控制信号、参照信号和PDSCH(数据)的处理。发送部201根据通过分配控制部203分配的资源块进行编码和调制,向移动终端UE发送下行信号。
在移动终端UE以协作发送方式接收PDSCH(例如配置在图4的“D1”上的PDSCH)时,接收部102接收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多个基站各自发送的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提取数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多个基站以协作发送方式对特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PDSCH的信号)时,各基站进行以下的控制。即、各基站进行如下控制: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分配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对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发送与上述相同数据不同的信号、也就是说控制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由此,由于在不能配置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数据的无线资源区域上分配发给其他移动终端的数据,因此数据发送效率提高。
(2)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无线通信系统
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他的基站通过与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基站发送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相同的无线资源,对本站下属的移动终端发送PDSCH。因此,在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中,考虑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与PDSCH产生干扰的问题。例如,参照图5,小区1的基站通过与移动终端UE1从小区2的基站发送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相同的无线资源,对下属的其他移动终端UE3发送PDSCH。此时,在移动终端UE1中,存在如下问题:从小区2的基站发送的参照信号和从小区1的基站发送的发给其他移动终端的PDSCH发生干扰,不能正确地接收参照信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与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基站对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发送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相同的无线资源,其他的基站对本站下属的移动终端实施编码,以抑制与上述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之间的干扰。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资源元素(RE)定义为“空闲RE”:其是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基站发送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资源元素(RE),且是能够成为发给对于其他基站而言不是本站的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PDSCH的配置对象的资源元素。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在图7中,与图5同样,对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从小区1和小区2的各基站发送基于相同数据的PDSCH。
在图7(a)中,假设从小区2的基站通过某无线资源对移动终端UE1发送参照信号(CRS)的情况。在该无线资源中,由于不对移动终端UE1采取协作发送方式,因此小区1的基站对下属的其他移动终端UE3发送PDSCH。此时,小区1的基站对针对移动终端UE3的PDSCH,实施抑制与来自小区2的基站的参照信号之间的干扰的编码。
在图7(b)中,假设从小区1的基站通过某无线资源对移动终端UE1发送参照信号(CRS)的情况。在该无线资源中,由于对移动终端UE1不采取协作发送方式,因此小区2的基站对下属的其他移动终端UE2发送PDSCH。此时,小区2的基站对针对移动终端UE2的PDSCH,实施抑制与来自小区1的基站的参照信号之间的干扰的编码。
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更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PDSCH的编码方法,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两者中准备已知的多个Precodingmatrix。移动终端例如根据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选择来自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值变大的Precodingmatrix,更优选为选择接收功率值最大的Precodingmatrix。以下,将来自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值变得最大的Precodingmatrix的识别码(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作为波束成形用的PMI而记载为PMIB。另外,移动终端例如可以根据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选择来自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值变小的Precodingmatrix,更优选为选择接收功率值变得最小的Precodingmatrix。在以下,将来自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值变得最小的Precodingmatrix的识别码,作为空值形成用的PMI而记载为PMIN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从小区i的基站向移动终端UEj的发送,将波束成形用的PMI定义为PMIB(i、j)、将空值形成用的PMI定义为PMIN(i、j)。
接着,参照图8对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的信息的收发进行说明。
在图8的无线中继系统中,小区1、小区2这两个基站通过协作发送方式对移动终端UE1发送PDSCH。此处,设成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主要连接的基站为小区1的基站。小区1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31~3m,仅与小区1的基站之间进行通信。小区2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21~2n仅与小区2的基站之间进行通信。
移动终端UE1根据来自小区1和小区2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通知PMIB(1、1)、PMIN(1、1)、PMIB(2、1)、PMIN(2、1)。小区1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31~3m分别根据来自小区1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对小区1的基站通知PMIB(1、31)~PMIB(1、3m)。小区2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21~2n分别根据来自小区2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对小区2的基站通知PMIB(2、21)~PMIB(2、2n)。
在小区1和小区2的基站之间,通过协作发送方式对移动终端UE1发送PDSCH、以及对方的小区ID是已知的。由此,各基站根据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对方基站的小区ID自然知道所决定的资源块内的参照信号的配置。
在小区1与小区2的基站之间,例如通过X2接口,进行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数据的收发、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通知的PMI的信息的收发、以及资源分配信息的收发。通过资源分配信息的收发,小区1和小区2的基站知道在彼此的基站的各资源块中分配到PDSCH的资源元素的位置。例如,各基站虽然能够任意设定配置在资源块前头的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前头的第1~3个OFDM符号),但是该OFDM符号数的信息包含在资源分配信息中。但是,当考虑基站之间的X2接口的传输延迟时,在包含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PDSCH的资源块中,优选将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例如设定为3个等进行准静态地设定。
(2-2)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与PMI有关的处理
图9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与PMI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
参照图9,小区1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31~3m分别根据来自小区1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对小区1的基站通知PMIB(1、31)~PMIB(1、3m)(步骤S10)。小区2内的其他移动终端UE21~2n分别根据来自小区2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对小区2的基站通知PMIB(2、21)~PMIB(2、2n)(步骤S12)。移动终端UE1根据来自小区1和小区2的基站的参照信号的信道估计结果,通知PMIB(1、1)、PMIN(1、1)、PMIB(2、1)、PMIN(2、1)(步骤S14)。小区1的基站通过X2接口,将从移动终端UE1收到通知的PMIB(1、1)、PMIN(1、1)、PMIB(2、1)、PMIN(2、1)转送给小区2的基站。由此,在两基站之间,移动终端UE1与各基站之间的波束成形用和空值形成用的PMI的信息被共享化。此处,步骤S10、S12、S14的顺序是无关的。
另外,在图9中,PMIN(1、1)、PMIN(2、1)相当于第1编码方法,PMIB(1、31)~PMIB(1、3m)和PMIB(2、21)~PMIB(2、2n)相当于第2编码方法。
小区1的基站从在步骤S10中通知的PMIB(1、31)~PMIB(1、3m)中判断是否存在与PMIN(1、1)相同的PMI(步骤S18)。其结果,如果存在与PMIN(1、1)相同的PMIB,则选择与该PMIB对应的移动终端中的任意一个,对所选择的移动终端(UE31~3m的任意一个)分配空闲RE(步骤S20)。当通过如上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选择方法分配空闲RE时,在该选择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得最大的同时,能够抑制对于移动终端UE1的干扰。
小区2的基站从在步骤S12中通知的PMIB(2、21)~PMIB(2、2n)中判断是否存在与PMIN(2、1)相同的PMI(步骤S22)。其结果,如果存在与PMIN(2、1)相同的PMIB,则选择与该PMIB对应的移动终端中的任意一个,对所选择的移动终端(UE21~2n的任意一个)分配空闲RE(步骤S24)。当通过如上所述移动终端的选择方法分配空闲RE时,在该选择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得最大的同时,能够抑制对于移动终端UE1的干扰。
此处,在步骤S14中,在移动终端UE1选择空值形成用PMI(PMIN(1、1)或PMIN(2、1))时,在通过哪个Precodingmatrix也不能将来自小区1或小区2的基站的接收功率值降低到比规定的基准值低时,不将空值形成用PMI反馈给小区1的基站。此时,由于担心参照信号或控制信号与PDSCH之间的干扰,因此不对空闲RE分配PDSCH。由于小区1、小区2的各基站与移动终端UE1之间的无线传播环境不同,因此该判断是在PMIN(1、1)和PMIN(2、1)中单独进行的。
另外,在步骤S18、S22各自中,在不存在对应于与PMIN(1、1),PMIN(2、1)相同的PMIB的移动终端时,虽然基本上不对空闲RE分配PDSCH,但是也可以作为代替而进行如下所述的处理。
即、在步骤S10和S12中,各移动终端不仅将所得到的接收功率值最大的PMI通知给各基站,而且将接收功率值比规定的基准值大的PMI全都通知给各基站。并且,在步骤S18和S22中,从在步骤S10和S12中通知的PMI中,判定是否存在分别与PMIN(1、1)、PMIN(2、1)相同的PMI。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在步骤S20和S24中,能够增加可以分配空闲RE的移动终端的数量。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他的基站通过从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多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基站发送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的无线资源(第1无线资源)进行以下的处理。即、其他基站虽然对该第1无线资源(空闲RE)分配发给下属的其他移动终端的PDSCH,但是对发给该移动终端的PDSCH实施抑制与发送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控制信号或参照信号之间的干扰的编码。如上所述的编码,是根据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值最小的空值形成用的Precodingmatrix来确定的。优选的是,通过将如上所述确定的空值形成用的Precodingmatrix实施到PDSCH而从上述其他基站的下属的移动终端中选择接收功率值变大的移动终端。并且,对该选择的移动终端分配空闲RE。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高效的无线资源的分配。
(2-3)基站和移动终端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0~12对用于实现图9所示的流程图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块图。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块图。图12是示出不是本实施方式的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块图。
在图10中,将小区1的基站设为基站eNB1,将小区2的基站设为基站eNB2。由于基站eNB1与基站eNB2的结构相同,因此在对应的结构要素上附上相同的符号。另外,基站eNB1与基站eNB2是通过X2接口来连接的。如图8所示,假设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主要连接的基站为小区1的基站、即基站eNB1。另外,在图10的结构中,作为从各基站向移动终端的下行无线接入技术,将在LTE中采用的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作为前提。
(2-3-1)基站(小区1)的结构
参照图10,基站eNB1具有:接收机11、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2、作为分配控制部的调度器13、PDSCH处理部14、控制信号调制部15、CRS生成部16、物理信道复用部17、IFFT部18、CP附加部19以及发送机20。
接收机11将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的RF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接收机11包含限带滤波器、LNA(LNA:LowNoiseAmplifier)、本地频率发送器、正交解调器、AGC(AutomaticGainControl)放大器、A/D(AnalogtoDigital)转换器等。
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2分离接收机11的接收信号中的上行控制信号来进行解调,提取控制信息。在该控制信息中包含有以下的PMI。这些PMI被提供给调度器13。
·PMIB(1、1):从移动终端UE1反馈而可以在从基站eNB1发给移动终端UE1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波束成形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PMIB(2、1):从移动终端UE1反馈而可以在从基站eNB2发给移动终端UE1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波束成形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PMIN(1、1):从移动终端UE1反馈而可以在从基站eNB1发给移动终端UE1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空值形成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PMIN(2、1):从移动终端UE1反馈而可以在从基站eNB2发给移动终端UE1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空值形成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PMIB(1、31)~PMIB(1、3m):从基站eNB1下属的UE1以外的移动终端UE31~3m(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反馈而可以在发给各移动终端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波束成形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调度器13以资源元素单位进行发给基站eNB1连接的各移动终端的下行信号的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的确定、下行信号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确定、以及下行发送的定时控制等。
调度器13判定是否对空闲RE分配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该判定处理相当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S20(在基站eNB2中,步骤S22)。
调度器13在与进行协作发送的其他基站eNB(此处,基站eNB2)的调度器之间,共享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的数据、彼此的基站的资源分配信息、以及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有关的PMI的信息(PMIB(1、1)、PMIB(2、1)、PMIN(1、1)、PMIN(2、1))。
PDSCH处理部14具有PDSCH调制部、作为编码部的Precoding处理部。PDSCH调制部和Precoding处理部对与基站eNB1连接的每个移动终端执行处理。PDSCH调制部基于发给移动终端的数据,对PDSCH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Precoding处理部根据从各移动终端反馈的PMI,对从PDSCH调制部输出的PDSCH实施预编码,生成发送形式的PDSCH信号。
在图10中,作为一例示出在PDSCH处理部14中对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的数据、和发给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3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此处,移动终端UE3是从基站eNB1下属的移动终端UE31~3m中,为了针对空闲RE的分配而选择的移动终端。即、PMIN(1、1)=PMIB(1、3)成立。
PDSCH处理部14对发给移动终端UE1的数据,根据在调度器13中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实施基于从移动终端UE1反馈的PMIB(1、1)的预编码,生成发送形式的PDSCH的信号。同样地,PDSCH处理部14对发给移动终端UE3的数据,根据在调度器13中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调制,实施基于从移动终端UE3反馈的PMIB(1、3)(此处,PMIB(1、3)=PMIN(1、1))的预编码,生成发送形式的PDSCH的信号。
调度器13对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作为关于发给该移动终端的PDSCH是否分配给了空闲RE的第1控制信息,生成空闲RE分配信息而提供给控制信号调制部15。空闲RE分配信息的格式例如如以下的表1所示。根据该格式,空闲RE分配信息只要1比特即可。0
[表1]
空闲RE分配信息 内容
0 通过已分配的RB内的空闲RE以外的RE来发送PDSCH
1 通过已分配的RB内的空闲RE来发送PDSCH
控制信号调制部15除了生成包含了在Precoding处理部中应用到的PMI的信息、即PMIB(1、1)、PMIB(2、1)、PMIN(1、1)的控制信息以外,还生成包含空闲RE分配信息的控制信号,根据在调度器13中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对该控制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CRS生成部16生成参照信息(CRS)。
物理信道复用部17对预编码的PDSCH、控制信号以及参照信号(CRS)的各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该复用信号通过IFFT部18以OFDM符号单位进行了向时域信号的转换之后,附加GI(GuardInterval)而提供给发送机20。
发送机20具有D/A(DigitaltoAnalog)转换器、本地频率发送器、混频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发送机20在将来自CP附加部19的基带信号,从基带频率上转换到无线频率等之后,从发送天线放射到空间。
(2-3-2)基站(小区2)的结构
另一方面,基站eNB2的各部分的处理与上述基站eNB1的对应的各部分的处理相同,以下仅对两者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通过基站eNB2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2提取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PMIB(1、21)~PMIB(1、2n),这些PMI被提供给调度器13。PMIB(1、21)~PMIB(1、2n)是从基站eNB2下属的移动终端UE21~2m(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反馈而可以在发给各移动终端的PDSCH发送中使用的波束成形用Precodingmatrix的PMI。
基站eNB2的调度器13通过基站之间的X2接口从基站eNB1取得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的数据、PMIB(2、1)以及PMIN(2、1)而进行处理。
在图10中,作为一例示出在PDSCH处理部14中对发给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1的数据、和发给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UE2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此处,移动终端UE2是从基站eNB2下属的移动终端UE21~2n中,为了针对空闲RE的分配而选择的移动终端。即、PMIN(2、1)=PMIB(2、2)成立。
基站eNB2的PDSCH处理部14对发给移动终端UE1的数据,按照在调度器13中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实施基于从基站eNB1取得的PMIB(1、1)的预编码,生成发送形式的PDSCH的信号。同样地,PDSCH处理部14对发给移动终端UE2的数据,按照在调度器13中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调制,实施基于从移动终端UE2反馈的PMIB(2、2)(此处,PMIB(2、2)=PMIN(2、1))的预编码,生成发送形式的PDSCH的信号。
基站eNB2的调度器13与基站eNB1同样,对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作为关于发给该移动终端的PDSCH是否分配给了空闲RE的第1控制信息,生成空闲RE分配信息而提供给控制信号调制部15。另外,由于PMIB(2、1)从基站eNB1通知给移动终端UE1,因此在从基站eNB2发送的控制信号中也可以不包含PMIB(2、1)。
(2-3-3)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1,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具有:接收机31、FFT定时检测部32、FFT部33、PDSCH提取部34、信道补偿部35、PDSCH解调部36、控制信号提取部37、信道补偿部38、控制信号解调部39、信道估计值转换部40、CRS提取部41、信道估计部42、43、PMI选择部44、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45以及发送机46。
接收机31将从基站eNB1、eNB2接收的RF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接收机31包含限带滤波器、LNA、本地频率发送器、正交解调器、AGC放大器、A/D转换器等。
FFT部33通过根据由FFT定时检测部32检测的FFT定时对接收信号进行FFT(FastFourierTransform)处理,从而将接收信号从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由此对每个OFDM符号生成编码符号串。从该编码符号串,通过PDSCH提取部34、控制信号提取部37和CRS提取部41,分别提取PDSCH、控制信号和参照信号(CRS)。
在CRS提取部41中,提取来自基站eNB1、eNB2各自的参照信号(CRS),通过分别与已知的参照信号取得相关,从而计算与基站eNB1(小区1)、eNB2(小区2)之间的信道估计值。与通过信道估计部42生成的基站eNB1之间的信道估计值(小区1)被提供给信道补偿部38。由此,对于通过控制信号提取部37提取的来自基站eNB1的控制信号,进行信道补偿(可以在传播路径上生成的发送信号的相位旋转等补偿)。
控制信号解调部39对进行了信道补偿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提取控制信息。在该控制信息中包含的PMIB(1、1)和PMIB(2、1)被提供给信道估计值转换部40。
信道估计值转换部40根据PMIB(1、1)和PMIB(2、1)进行信道估计值(小区1)和信道估计值(小区2)的转换处理。此处,设通过信道估计部42生成的信道估计值(小区1)的信道矩阵为H1、通过信道估计部43生成的信道估计值(小区2)的信道矩阵为H2、PMIB(1、1)和PMIB(2、1)表示的Precodingmatrix分别为U1、U2。此时,通过以下的数学式(1)来得到在信道估计值转换部40中进行的转换处理后的信道估计值H’。
[式1]
H′=H1·U1+H2·U2…(1)
信道补偿部35使用上述信道估计值H’对通过PDSCH提取部34提取的PDSCH进行信道补偿。PDSCH解调部36对进行了信道补偿的PDSCH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提取数据。
PMI选择部44根据与各小区的基站eNB1、eNB2之间的信道估计值,从已知的多个Precodingmatrix候选中选择基站eNB1、eNB2与本终端之间的波束成形用Precodingmatrix和空值形成用Precodingmatrix(Codebook方式)。
即、在应用了Precodingmatrix时,PMI选择部44将来自各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最大的PMI选择为波束成形用PMI。例如,计算对信道估计值(无线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估计值)乘上多个Precodingmatrix候选的各候选而得到的向量的接收功率值,将该接收功率值最大的Precodingmatrix的PMI选择为波束成形用PMI。
另外,在应用了Precodingmatrix时,PMI选择部44将来自各基站的希望信号的接收功率最小的PMI选择为空值形成用PMI。例如,计算对信道估计值(无线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估计值)乘上多个Precodingmatrix候选的各候选而得到的向量的接收功率值,将该接收功率值最小的Precodingmatrix的PMI选择为空值形成用PMI。此时,即使应用哪个Precodingmatrix候选,在接收功率值不比规定的阈值小时,从防止干扰的观点考虑,也可以使空值形成用PMI成为表示无效的已定的代码,以使在基站中在空闲RE上不分配其他的移动终端。在该已定的代码被反馈给基站时,该基站不将空闲RE分配给其他的移动终端。
如上所述选择的基站eNB1、eNB2与本终端之间的波束成形用PMI和空值形成用PMI、即PMIB(1、1)、PMIB(2、1)、PMIN(1、1)、PMIN(2、1)被发送到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45。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45对包含PMIB(1、1)、PMIB(2、1)、PMIN(1、1)、PMIN(2、1)的上行控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生成上行的控制信号。
发送机46具备D/A转换器、本地频率发送器、混频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发送机46在将包含上行的控制信号的基带信号从基带频率上转换为无线频率等之后,从发送天线放射到空间。由此,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本实施方式中为UE1),对主要连接的基站(本实施方式中为eNB1),反馈与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多个基站之间的波束成形用和空值形成用PMI(本实施方式中为PMIB(1、1)、PMIB(2、1)、PMIN(1、1)、PMIN(2、1))。
(2-3-4)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2,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与上述的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对应的各部分的处理相同,以下仅对两者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与图11所示的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不同的点在于,仅计算与主要连接的基站之间的信道估计值,根据该信道估计值选择波束成形用PMI,将该PMI反馈给基站。即、信道估计部42仅计算与本终端连接的基站eNB1、eNB2中的任意一个之间的信道估计值。PMI选择部44根据该信道估计值,从已知的多个Precodingmatrix候选的PMI中选择与本终端连接的基站eNB1、eNB2的任意一个之间的波束成形用PMI。包含该所选择的PMI的控制信息被反馈到本终端连接的基站。
另外,在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39提取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空闲RE分配信息被提供给RE分配判定部47。该空闲RE分配信息是表示如表1所例示那样是否分配有空闲RE的、来自基站的控制信息。当RE分配判定部47参照空闲RE分配信息,知道空闲RE被分配给本终端时,对PDSCH提取部34进行指示以提取映射到空闲RE的PDSCH。另一方面,当RE分配判定部47参照空闲RE分配信息,知道空闲RE以外的RE被分配到本终端时,对PDSCH提取部34进行指示以提取映射到空闲RE以外的RE的PDSCH。
(3)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1)无线通信系统
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虽然对在不同的基站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相同基站的扇区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例如可知,在LTE中即使在相同的基站中也以扇区单位来分配小区ID,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即使在扇区之间也能够应用。在相同基站的扇区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情况下,从分别覆盖某基站形成的小区中的第1和第2扇区的第1和第2通信部,向移动终端发送相同的数据。第1和第2通信部,分别作为分配控制部具有分配控制部203(参照图6)或调度器13(参照图10)。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对在相同基站的扇区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3例示了在由扇区1~3构成的基站中,对例如位于扇区1与扇区2之间的边界附近的移动终端UE1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考虑由基站之间的X2接口引起的传输延迟而在包含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PDSCH的资源块中,准静态地设定控制信号(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数。但是,由于在扇区之间信息的收发不是经由X2接口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忽略该传输延迟。因此,在扇区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本实施方式中,将动态地切换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作为前提。
在包含作为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PDSCH的资源块中,动态地切换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时,对每个子帧切换空闲RE的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为了能够正确地对配置在空闲RE上的PDSCH进行解调和解码,对每个子帧从基站取得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的信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能够以控制信道(控制信号)用来配置的资源块的前头的第1~3个OFDM符号中的、能够配置PDSCH的OFDM符号定义为“空闲符号”。从基站发送给移动终端的空闲符号的信息(空闲符号信息),例如如以下的表2所示,包含在下行的控制信息中。另外,如表3所示,也可以通过将表1所示的空闲RE分配信息包含在空闲符号信息中,减少发送比特数。
空闲符号信息与关于分配有作为第1信号的控制信号的无线资源量的第2控制信息相当。
[表2]
空闲符号信息 内容
00 能够在控制信道用的符号后的0符号上配置PDSCH
01 能够在控制信道用的符号后的1符号上配置PDSCH
10 能够在控制信道用的符号后的2符号上配置PDSCH
[表3]
(3-2)基站和移动终端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4和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虽然部分地或全部通过相同的控制设备来进行相同基站内的每个扇区的处理,但是在图14中,为了方便,通过针对每个扇区独立的块来示出,通过作为第1通信部的基站eNB(扇区1)来进行扇区1中的处理,通过作为第2通信部的基站eNB(扇区2)来进行扇区2中的处理。另外,在图14和图15的各结构要素中,在与图10和图12所示的结构要素大致相同的结构要素上附上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从基站向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发送空闲符号信息,进行处理。
在图14所示的基站的结构中,与图10所示的结构相比较不同点在于,联合了调度器13,并且不经由X2接口而在调度器13内共享化了空闲RE分配信息和空闲符号信息。基站eNB(扇区1)、基站eNB(扇区2)分别对包含空闲RE分配信息和空闲符号信息的控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和调制,发送到所选择的移动终端(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
在图15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中,与图12所示的结构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在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39提取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空闲RE分配信息和空闲符号信息被提供给PDSCH提取部34。PDSCH提取部34根据空闲RE分配信息和空闲符号信息提取分配给本终端的PDSCH的信号。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同基站的扇区之间采取协作发送方式时,动态地切换从基站发给不是协作发送方式对象的移动终端的控制信号的OFDM符号数。因此,基站对于即使对于没有配置有发给移动终端的控制信号的资源元素也能够不浪费地配置PDSCH(数据),数据发送效率进一步提高。
以上,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变更。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特定的移动终端UE1以协作发送方式进行发送、即发送相同数据的多个基站,虽然对邻接的2个基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3个以上的基站对特定的移动终端采取协作发送方式的情况下应用。
标号说明
eNB…基站
11…接收机
12…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
13…调度器
14…PDSCH处理部
15…控制信号调制部
16…CRS生成部
17…物理信道复用部
18…IFFT部
19…CP附加部
20…发送机
201…发送部
202…接收部
203…分配控制部
UE…移动终端
31…接收机
32…FFT定时检测部
33…FFT部
34…PDSCH提取部
35…信道补偿部
36…PDSCH解调部
37…控制信号提取部
38…信道补偿部
39…控制信号解调部
40…信道估计值转换部
41…CRS提取部
42…信道估计部
43…信道估计部
44…PMI选择部
45…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
46…发送机
47…RE分配判定部
101…发送部
102…接收部

Claims (18)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从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
该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各自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
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资源,其中,该第2移动终端是与所述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且该第2移动终端不是所述相同数据的发送对象,该第1无线资源是用于所述第1无线基站对该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
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发送的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实施编码,以抑制与所述第1信号之间的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1移动终端将第1编码方法通知给所述第2无线基站,作为第2无线基站所实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中,该第1编码方法使从所述第2无线基站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功率变小,
与所述第2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各自通知第2编码方法,作为所述第2无线基站所实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中,该第2编码方法使从所述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在本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大,
所述第2无线基站将通知了与所述第1编码方法一致的所述第2编码方法的移动终端中的任意一个选择为所述第2移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1控制信息,该第1控制信息是关于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是否分配给所述第1无线资源的控制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2控制信息,该第2控制信息是关于分配有所述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量的控制信息。
6.一种无线基站,其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其他无线基站相同的数据,
该无线基站的特征在于,
该无线基站具有分配控制部,该分配控制部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无线资源,
所述分配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资源,其中,该第2移动终端是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所述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且该第2移动终端不是所述相同的数据的发送对象,该第1无线资源是用于所述其他无线基站对所述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的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基站,其中,
该无线基站具有编码部,该编码部对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发送的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实施编码,以抑制与所述第1信号之间的干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其中,
所述分配控制部
从所述第1移动终端取得第1编码方法,作为对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实施的编码方法,其中,该第1编码方法使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在第1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小,并且,
从与本站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各自取得第2编码方法,作为对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实施的编码方法,将通知了与所述第1编码方法一致的所述第2编码方法的移动终端中的任意一个选择为所述第2移动终端,其中,该第2编码方法使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在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基站,其中,
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1控制信息,该第1控制信息是关于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是否分配给所述第1无线资源的控制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基站,其中,
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2控制信息,该第2控制信息是关于分配有所述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量的控制信息。
11.一种移动终端,其接收来自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的相同数据,
该移动终端的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其通过分配给本终端的无线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1无线基站和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信号;以及
发送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基站通知应在所述第2无线基站中实施的数据编码方法,使得通过用于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从第2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在本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小。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从多个无线基站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
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无线基站各自具有分配控制部,该分配控制部对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
所述第1移动终端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通过分配给本终端的无线资源来接收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发送的所述相同数据,
所述多个无线基站中的第1无线基站的分配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所述第1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资源,该第1无线资源是用于对所述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所述多个无线基站中的与所述第1无线基站不同的第2无线基站的分配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第2移动终端分配所述第1无线资源,其中,该第2移动终端是与本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所述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且该第2移动终端不是所述相同数据的发送对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无线基站具有编码部,该编码部对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发送的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实施编码,以抑制与所述第1信号之间的干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无线基站的分配控制部
从所述第1移动终端取得第1编码方法,作为对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实施的编码方法,其中,该第1编码方法使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在第1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小,并且,
从与本站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各自取得第2编码方法,作为对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实施的编码方法,将通知了与所述第1编码方法一致的所述第2编码方法的移动终端中的任意一个选择为所述第2移动终端,其中,该第2编码方法使从本站发送的数据在各移动终端中的接收功率变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1控制信息,该第1控制信息是关于发给所述第2移动终端的数据是否分配给所述第1无线资源的控制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无线基站对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知第2控制信息,该第2控制信息是关于分配有所述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量的控制信息。
17.一种无线通信方法,从分别覆盖无线基站形成的小区中的第1扇区和第2扇区的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
该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各自对与本通信部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
所述第2通信部对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资源,该第2移动终端是与所述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该第1无线资源是用于所述第1通信部对该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且该第2移动终端不是所述相同数据的发送对象,
所述第2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1无线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
18.一种无线基站,其从分别覆盖无线基站形成的小区中的第1扇区和第2扇区的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对第1移动终端发送相同数据,
该无线基站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部和第2通信部各自具有分配控制部,该分配控制部对与本通信部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分配无线资源,
所述第2通信部的所述分配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第2移动终端分配第1无线资源,其中,该第2移动终端是与所述第2通信部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中的与所述第1移动终端不同的移动终端,且该第2移动终端不是所述相同数据的发送对象,该第1无线资源是用于所述第1通信部对所述第1移动终端发送与所述相同数据不同的第1信号的无线资源。
CN201080066425.2A 2010-04-27 2010-04-27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601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3012 WO2011135614A1 (ja) 2010-04-27 2010-04-27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移動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0102A CN102860102A (zh) 2013-01-02
CN102860102B true CN102860102B (zh) 2016-08-03

Family

ID=4486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642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60102B (zh) 2010-04-27 2010-04-27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30212B2 (zh)
EP (1) EP2566266B1 (zh)
JP (1) JP5621843B2 (zh)
KR (1) KR101403154B1 (zh)
CN (1) CN102860102B (zh)
WO (1) WO20111356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97170B1 (ko) * 2010-10-01 2017-11-1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불연속 수신(drx)을 조정하는 방법
US8831113B2 (en) * 2011-06-15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ng over powerline media using eigen beamforming
CN102916762B (zh) * 2011-08-02 2017-08-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对预编码信号进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EP2615765B1 (en) * 2012-01-11 2021-10-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data channel signal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scheme
JP5955869B2 (ja) * 2012-01-19 2016-07-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2688330B1 (en) 2012-07-17 2014-06-11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cessing unit, an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thereof
CN104584469A (zh) 2012-08-15 2015-04-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和通信方法
US20140092879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Zte Wistron Telecom Ab Downlink transmission point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9236982B2 (en) * 2012-12-21 2016-01-12 Intel Corporation PDSCH resource element mapping for three-cell joint transmission
US9755800B2 (en) 2013-03-19 2017-09-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nceling interference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705572B2 (en) * 2013-10-29 2017-07-11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N105656608B (zh) * 2014-11-13 2018-11-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导频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5992265B (zh) * 2015-01-30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区测量方法及终端
US9590708B1 (en) * 2015-08-25 2017-03-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qual energy codebooks for antenna arrays with mutual coupling
EP3352511A4 (en) * 2015-09-24 2018-10-03 Ntt Docomo, Inc. User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10756785B2 (en) 2016-09-29 2020-08-25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exible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KR20200023419A (ko) * 2017-06-29 2020-03-04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기지국 데이터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과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US11611379B2 (en) * 2020-05-13 2023-03-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22706A1 (ja) * 2007-08-14 2009-02-19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
WO2010032791A1 (ja) * 2008-09-22 2010-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それらを備え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基地局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CN101690372A (zh) * 2007-05-01 2010-03-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8216B2 (ja) * 1995-12-13 2000-08-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選択方法
US7428268B2 (en) * 2004-12-07 2008-09-23 Adaptix, Inc. Cooperative MIMO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US7526036B2 (en) * 2006-04-20 2009-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cooperative base station multi-user mimo networks
US20070280175A1 (en) * 2006-06-01 2007-12-06 Fang-Chen Cheng Coordinating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among multiple base stations
US8259601B2 (en) * 2007-10-16 2012-09-04 Mediatek Inc.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chanism for frequency reuse in cellular OFDMA systems
US8447236B2 (en) * 2008-05-15 2013-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TE480112T1 (de) * 2008-06-23 2010-09-15 Alcatel Lucent Signalzuweisungs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dafür
US8761824B2 (en) * 2008-06-27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406171B2 (en) * 2008-08-01 2013-03-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twork MIMO reporting, control signaling and transmission
US20100067604A1 (en) * 2008-09-17 2010-03-1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twork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 employing an x2 interface
US9094167B2 (en) * 2009-02-02 201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and multi-cell MIMO transmissions
US8401480B2 (en) * 2009-03-04 2013-03-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CoMP operation and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74951B2 (en) * 2009-03-17 2012-09-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ell selection and resource mapping for CoMP joint transmission
US8369429B2 (en) * 2009-03-18 2013-0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recoding matrix index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 scheme
KR101527110B1 (ko) * 2009-04-13 2015-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분산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8711716B2 (en) * 2009-06-19 2014-04-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ple CQI feedback for cellular networks
EP2448136B1 (en) * 2009-06-23 2019-01-23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device thereof
US8427978B2 (en) * 2009-07-16 2013-04-2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
KR101661685B1 (ko) * 2009-07-27 2016-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안테나 시스템을 사용하는 협동 무선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하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기지국들간 협동 공간분할 다중접속 기술의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9014138B2 (en) * 2009-08-07 2015-04-21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irtual carrier for multi-carrier an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operation
CN101997587B (zh) * 2009-08-14 2014-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协作传输中的cqi值确定方法及装置
US8570963B2 (en) * 2009-10-26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network and protocol architecture
US9520931B2 (en) * 2009-11-02 2016-12-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ified feedback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64162B2 (en) * 2010-01-14 2013-01-29 Hitachi, Ltd. UE initiated frequency partitioning based CoMP scheme for downlink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US20140189760A1 (en) * 2012-12-31 2014-07-03 Charles R. Payette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72A (zh) * 2007-05-01 2010-03-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WO2009022706A1 (ja) * 2007-08-14 2009-02-19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
WO2010032791A1 (ja) * 2008-09-22 2010-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それらを備え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基地局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66266A1 (en) 2013-03-06
US9730212B2 (en) 2017-08-08
WO2011135614A1 (ja) 2011-11-03
KR101403154B1 (ko) 2014-06-03
EP2566266A4 (en) 2016-08-10
KR20130004360A (ko) 2013-01-09
US20130058296A1 (en) 2013-03-07
CN102860102A (zh) 2013-01-02
EP2566266B1 (en) 2018-07-11
JP5621843B2 (ja) 2014-11-12
JPWO2011135614A1 (ja) 201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0102B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系统
US10735165B2 (en) Flexible transmission of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s
US2022026454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resource region candidates and mapp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o same
KR102147682B1 (ko) 셀룰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3650368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发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和基站
CN104584452A (zh) 在回退情况下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
US11032800B2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suppor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ransmission points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9075925B (zh) 共同相位误差补偿
CN104770037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518806A (zh) 一种信令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信令发送/接收系统
EP2745482B1 (en) Flexible transmission of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8661A (zh) 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系统及网络侧设备、接收侧设备
KR102386988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반영속적 채널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CN10382845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