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8537A - 用于无水报纸印刷的印刷塔以及报纸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水报纸印刷的印刷塔以及报纸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8537A
CN102858537A CN2011800140092A CN201180014009A CN102858537A CN 102858537 A CN102858537 A CN 102858537A CN 2011800140092 A CN2011800140092 A CN 2011800140092A CN 201180014009 A CN201180014009 A CN 201180014009A CN 102858537 A CN102858537 A CN 102858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temperature
tower
roller
plat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0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8537B (zh
Inventor
伯恩特·库特·马祖赫
克劳斯·格奥尔格·马蒂亚斯·米勒
沃尔夫冈·奥托·雷德尔
库尔特·约翰内斯·威森菲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enig and Bauer AG
Original Assignee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filed Critical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7/00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 B41F7/02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for offset printing
    • B41F7/10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for offset printing using one impression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several transfer cylinders for printing on sheets or webs, e.g. satellite-print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22Mean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forme or impression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02Heating or cooling of ink or ink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7/00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 B41F7/02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for offset printing
    • B41F7/12Rotary lithographic machines for offset printing using two cylinders one of which serves two functions, e.g. as a transfer and impression cylinder in perfec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tary Press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机的印刷塔(01),具有多个相叠设置的、向带(02、02′)的同一面上印刷的印刷装置(08),用于双面多色印刷穿过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02′),所述带由未涂料或轻微涂料的报纸纸张形成,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分别具有一个被设计为转印滚筒(11;13)的和一个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2;14)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配合的输墨装置(09),所述输墨装置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辊(19;21)和一个在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能够分区地被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式输墨装置(09),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或者至少如下运行,即所述印版滚筒(12;14)承载至少一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且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不具有润湿装置或被设计为至少不具有运行的润湿装置,其中,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所述印版滚筒(12;14)和所述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辊(19;21)被设计成是能够被调节温度的,其中,所述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或所有与带(02)的同一面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Description

用于无水报纸印刷的印刷塔以及报纸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以及3或4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无水报纸印刷的印刷塔以及报纸印刷机。
背景技术
DE102005015197A1公开了一种报纸印刷机的印刷塔,该印刷塔被设计用于以印刷装置在干式平版印刷中进行报纸印刷。这些印刷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有单列的辊式输墨装置,其包括剂量分配泵装置。在此,印版滚筒优选被冷却和/或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上,用以在更换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在印刷期间避免糊版。针对输墨装置的串墨滚筒也优选设置调温装置,其中,调温优选分别从内部借助于合适的流体如下实现,即串墨滚筒的壳面比如保持在22℃至4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且印版滚筒的壳面保持在比如20℃至3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对于无故障的印刷来说,致力于将流畅性保持在2至16、比如6至9.5、特别是7至8.5Tack值之间,其中,这些值与各检测设备有关。流畅性可以通过检测装置如Prüfbau公司的Inkomat或Tackomat测量到。
此类位于6至9.5、特别是7至8.5之间的流畅性区域也在WO03/045694A1中结合印刷报纸纸张的印刷装置的输墨装置公开,其中,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通过网纹辊输送给印版滚筒。
WO2005/097504A2公开了多个模块化组合在一起的印刷塔,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印刷塔的印刷装置被实施为用于报纸印刷的无水工作的平版印刷装置。在不同的变型中可以设置多个印刷装置模块,其被设计为短墨路输墨装置、单列辊式输墨装置或者被设计为两列辊式输墨装置。此外,在根据图8的变型中,公开了具有干式平版印刷中的印刷装置的用于报纸印刷的可分开的印刷塔,该印刷塔具有单列的辊式输墨装置。双印刷装置的四个滚筒中的三个优选为了合压/离压在直线轴承中可直线调节地支承。
WO2006/072558A1公开了一种具有多个印刷塔的印刷机,用于无水印刷未涂料或轻微涂料的报纸纸张,其中,印刷装置被设计为具有网纹辊的短墨路输墨装置。为了控制油墨流动,网纹辊可分别单个地通过内调温循环调节温度,内调温循环可以从供给循环中得到供给。印刷塔的印版滚筒可以一个个地、成对地或在一个较大的组中通过同样可从供给循环中得到供给的调温循环调节温度。
WO2009/097912A1公开了一种印刷机的印刷塔,其中,印刷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竖版报纸页面的宽度且输墨装置被设计为较短的、两列的辊式输墨装置,以及具有两个平行的辊列中靠近润湿装置和远离润湿装置的串墨滚筒。
DE102008064635A1公开了一种印刷机设备,具有包括网纹辊的、用于无水印刷的第一机器的印刷塔,用于印刷可选的报纸纸张或高质量的纸张。印刷报纸纸张的第二机器线的印刷塔通常被设计为具有辊式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其中,从两个机器中产生的带或分带可在共同的三角板结构上引导。在具有网纹辊的干式平版印刷装置中所采用的油墨在25°的情况下比如具有至少120Pa*s、特别是至少150Pa*s的粘度。
EP0652104A1公开了一种插图印刷机的无水的I型印刷单元,其中,该印刷单元的两个转印滚筒通过一个调温循环、该印刷单元的两个印版滚筒通过一个调温循环、双印刷装置的串墨滚筒通过一个调温循环以及墨斗辊通过一个调温循环来调节温度。在各调温循环中,需调温的构件的温度调节装置如下调节,即改变环流的体积流量。印版的温度在此被调节到大约28至30℃、输墨装置的温度被调节到大约25至27℃。
US2002/0112636A1公开了一种具有水平的带走向的轮转印刷机,其在插图印刷和零星印件印刷中是常见的。水平依次设置的湿式平版印刷装置或干式平版印刷装置被设计为是可调温的,其中,由流体储存器将调温流体通过能够分配的前端管道引导到印刷单元的印刷装置,其中,为了调节温度,可通过设置在各回流管道中的阀门来调节流体流。在一个改进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平行于同一个循环的输墨装置辊的同一个前端管道调节同一个印刷装置的印版滚筒的温度。可替换的是,所有平行的、调节印刷装置的温度的支路的穿流流量在其通过可由阀门控制的旁路管道被分配前可以进行改变。
DE60202551T2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色相叠印刷的无水平版印刷机,其中,印版滚筒与共同的转印滚筒配合。为每个印版滚筒配设一个具有多个可通过经第二系统管道的流体调温的串墨滚筒的输墨装置、一个可通过第一系统管道调温的墨斗辊以及一个传输辊。印版滚筒通过吹入的空气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包括多个用于无水报纸印刷的、具有多个辊式输墨装置的印刷装置的印刷塔以及一种具有此类印刷塔的报纸印刷机。
该目的按照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或2以及3或4的特征实现。
通过本发明可实现的优点特别在于,提出一种包括多个用于报纸印刷的、具有多个辊式输墨装置的印刷装置的印刷塔以及一种具有此类印刷塔的报纸印刷机,其以可接受的耗费实现了在使用报纸纸张、特别是原纸的情况下的流畅的无水印刷。
通过印刷塔调温装置的特殊设计,一方面实现了理想的着墨(没有糊版和麻版),而另一方面在稳定的进程中实现了针对输墨装置辊的调温的更小的耗费。
通过使用特殊特性的油墨和/或通过调节针对构件的特殊选择的温度水平,可以在辊式输墨装置中实现足够好的墨流,同时阻止了在印版上的糊版以及优选放弃了转印滚筒的调温。
调温装置的特殊结构设计、比如具有与印刷塔对应的主循环和一个个可调节的次循环(比如针对各印版滚筒或印版滚筒对)的调温装置的特殊结构设计、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与多个设置在同一带侧的印刷装置的输墨装置辊对应的次循环的调温装置的特殊结构设计、以及必要时具有与同印刷塔对应的主循环连接的上一级设置的循环的调温装置的特殊结构设计实现了有效的、反应迅速的以及根据需求的温度调节。这确保了在印刷机的启动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原纸或报纸纸张上的流畅的印刷。
通过将输墨装置设计为辊式输墨装置可以相对于具有网纹辊的输墨装置置入更好地与印版滚筒和/或承印材料上的着墨相匹配的油墨,而不会决定性地影响要输送的油墨量。通过采用分区域调节的剂量分配装置、特别是具有可分区域调节的调节元件的墨箱,可以有目的性地影响在轴向上观察的油墨涂布。此外,不需要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油墨涂布。因此,调温装置可以与所需的墨流完全分开。比如可以在同时提高了输墨装置的区域中的油墨的粘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在印版滚筒的区域中的油墨的较低的流畅性。输墨装置中的温度可以由此甚至与印版滚筒的要求相反地选择。比如印版滚筒的温度被调节成低于输墨装置的至少一个调温的串墨滚筒的温度。
特别是输墨装置在其辊的布置方面的设计提供了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需求和污染的情况下较好的摩擦方面的优点。串墨滚筒的特殊设计在温度的较好的均匀性方面也带来优点。同样的也适用于印版滚筒的设计。
特别的优点还有比如具有多个此类印刷塔的印刷机的实施方式和/或运行方式,其中,印刷塔在保持相同的油墨类型、不更换油墨的情况下可选地在热固着运行中(比如以热固着带)以及在冷固着运行中(比如以冷固着带)运行或能够运行。有利的还有如下运行方式,其中,在冷固着中,在干式平版印刷塔中印刷的冷固着带或分带在三角板结构中与在干式平版印刷塔中在热固着中印刷的热固着带或分带引导到一起。
附图说明
下面,在附图中示出且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印刷机、特别是报纸印刷机的实施例;
图2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实施例;
图3示出了针对辊式输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4示出了针对辊式输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5示出了针对调温循环的温度调节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一实施例;
图7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二实施例;
图8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三实施例;
图9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四实施例;
图10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五实施例;
图11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六实施例;
图12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七实施例;
图13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八实施例;
图14示出了针对印刷塔的温度调节的第九实施例;
图15示出了针对多个印刷塔的供给的第一实施例;
图16示出了针对多个印刷塔的供给的第一实施例;
图17示出了优选的油墨的流畅性的示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印刷机、特别是以报纸印刷机的类型设计的印刷机具有至少一个印刷装置组01,用于双面多色印刷带02、比如纸带02,但优选具有多个、比如至少两个、有利地比如至少三个印刷装置组01,用于双面多色印刷同时多个、比如至少两个、有利的是比如至少三个带02。每个带02或每个印刷装置组01设置至少一个开卷器03、特别是换卷器03,一个个带02可以从开卷器03开卷且通过相应的引导元件输送给各印刷装置组01(见比如图1)。
“报纸印刷机”的印刷装置组01与零星印件印刷相反,其特点优选在于其被设计为所谓的印刷塔01,在这些印刷塔中,穿过印刷塔引导的带02(主要)竖直引导。各印刷塔01具有比如所有为双面多色印刷的带02所需的印刷位置10。针对双面四色印刷来说,印刷塔01具有至少八个单印刷位置10或四个双印刷位置10。优选至少两个或至少三个印刷塔01处于同一条机器线列中。通过印刷机的这种实施方式,在较小的基面上可同时印刷至少两个、三个或多个带02且在印刷之后可共同引导到同一个三角板结构04上,用于在比如折页机06(比如用于横向裁切和横向折边的横向折页机)中共同继续加工。如果印刷装置组01为了印刷多于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页、特别是报纸页、比如四个或六个报纸页或者说印版被设计成较宽,则比如在印刷位置组01与三角板结构04之间设置翻转塔07,翻转塔07具有至少一个包括一对翻转杆的翻转盖。通过将多个带02引到一起可以在内嵌方法(Inlineverfahren)中(即没有或至少没有值得注意的后续的配页)制造在报纸印刷中所需的至少针对标准产品的页数。“报纸印刷机”还应该被理解为具有此类印刷塔01的印刷机,其具有额外的器件、比如一个或多个干燥器05,且原则上还适合于在比如热固着运行中印刷高质量的承印材料、比如更高质量的带02′。与零星印件印刷机设备相反(在零星印件印刷机设备中,为每个水平延伸的带配设一个干燥器),在此处可以根本不设置、或者设置至少比印刷塔01或带02的数量更少的干燥器05。干燥器05比如被设计为辐射干燥器(红外线、紫外线)或特别是被设计为热干燥器05。优选为每个印刷塔01设置至少一个不穿过干燥器05的带路径。
该印刷机的特点优选在于,比如在至少一个运行方式(比如冷固着运行中)至少通过印刷塔01中的一个引导和/或印刷或可印刷带02,带02通过优选未涂料的(或者轻微涂料的)纸张、优选所谓的报纸纸张利用机器变得光滑地或通过压光机打光地形成。此类承印材料在下面简称为“报纸纸张”。其特别是可以是同时穿过多个印刷塔01引导的此类带02。在冷固着中穿过相关印刷塔01引导的带可以比如通过开孔的和/或必要时打光的和/或特别是含有木浆的纸张、比如所谓的“原纸”(即具有未加工的、必要时利用机器打光的表面)形成。在此,还可以含有部分回收的废纸(比如至少50%由回收纸制成的次纤维)或者甚至是基本上由废纸制成的带02。报纸纸张的木浆含量(特别是木质素)有助于制成的报纸产品大多大面积且薄的页面的牢固性,而报纸纸张的开孔性实现了油墨的“崩落(Wegschlagen)”,且由此实现了耗费较小的生产,即通常不需要通过自身设置和/或激活的干燥器的干燥辅助。这种薄的报纸纸张具有比如根据标准ISO536对于“正常”的(利用机器使其平滑的)纸张优选在35至60g/m2之间、特别是在40至50g/m2之间的单位面积重量以及对于打光的(比如通过压光机)的纸张在50至60g/m2之间的单位面积重量。如果带02由打光的或必要时轻微涂料的纸张形成,则其不会完全地被“密封”,而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具有比如小于10g/m2、特别是最大5g/m2的单位面积重量。这些纸张、特别是未涂料或几乎没有涂料的纸张的共同之处在于,使得其具有开孔的或至少不具有封闭孔的表面,特别是在回收纸的情况下(整体上或部分地);比如(相对于仅具有主纤维的纸张)短纤维的情况下。这样设计的、在冷固着中印刷的或有待印刷的带02具有比如根据Bendtsen标准(ISO8791/2)为比如大于70ml/min(比如一次打光)的粗糙度、特别是大于80ml/min(一次打光)或甚至至少100ml/min(利用机器使其光滑)的粗糙度。这种表面纤维度和/或粗糙度还可以(与在插图印刷机或零星印件印刷机中采用的纸张不同)在印刷时导致各纤维通过油墨的“粘结性”断开,这取代无错误的印刷图传输导致了在印刷中的错误和油墨的不清洁。这些纤维针对此处存在的干式平版印刷的情况还也不会通过在湿式平版印刷中存在的润湿剂被带走。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在报纸印刷的领域中的对于应用无水平版印刷或干式平版印刷的过大的障碍。
为了以尽可能小的技术耗费和调节耗费来克服上述问题,且同时确保针对报纸印刷在干式平版印刷中稳定的印刷条件以及较高的印刷质量,印刷机、至少利用上述纸张可运行或运行的印刷塔01以在下面描述的方式以印刷装置08和输墨装置09实施或运行。
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所谓的“无水”平版印刷装置08,不具有润湿剂源、即不具有除了油墨之外还引入额外的润湿剂的润湿装置。每个印刷装置08设置一个与带02在合压中配合的印刷装置滚筒11、比如转印滚筒11、一个关于油墨路径在上游与转印滚筒11配合的印刷装置滚筒12、比如印版滚筒12,以及一个在上游引入油墨的输墨装置09。
印刷位置10优选通过转印滚筒11与另一个印刷装置滚筒13的印刷间隙形成,该另一个印刷装置滚筒被用于通过待印刷的带02作为转印滚筒11的支撑。该第三个印刷装置滚筒13可以被实施为纯粹的、不引导油墨的压印滚筒,但优选被实施为具有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4的第二印刷装置滚筒14的第二印刷装置08的、引导油墨的第二转印滚筒13。第二印刷装置与第一印刷装置08在相互通过带02贴靠的转印滚筒11;13的情况下形成了被设计为用于同时双面印刷的双印刷位置10的印刷位置10(参见比如图2)。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合压状态下,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刷装置滚筒11;12和第三印刷装置滚筒13的中心线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E中,在具有双印刷装置10的实施方式中,所有四个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的中心线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E(参见比如图2)。
在具有压印滚筒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至少八个印刷位置10的印刷塔01比如被实施为两个堆叠的九滚筒或十滚筒的印刷单元。在所示的有利实施方式中,印刷塔01具有四个分别由两个印刷装置08组成的双印刷装置17,其全部都可设置在一个共同的机架中,各两个双印刷装置17可设置在两个堆叠的机架中,或者每一个双印刷装置17可设置在四个堆叠的机架中。双印刷装置17还可以与有利的平面的实施方式(平面E)不同以传统的方式成角度地设置,比如所有或混合地被设计为n型印刷装置或u型印刷装置或者被设计为分别具有一个n型印刷装置和一个u型印刷装置的H型印刷单元。双印刷装置17平放地实施,即其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如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所有情况下,报纸印刷机的印刷塔01都(与零星印件印刷单元不同)具有相叠的多个用于双面多色印刷至少在某些路径上从下向上、即基本上竖直地穿过印刷塔01延伸的带02的印刷装置08。特别是相叠设置比如多个、比如四个依次在带02的同一面上印刷的印刷装置04。
在一个有利的、但没有详细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相叠地具有多个、比如四个双印刷装置17的印刷塔01在其印刷位置04的区域中可分开地设计,从而操作人员可以进入在打开的状态下得到的、转印滚筒11;13之间的空间。为此,位于穿过印刷塔01有待引导或已引导的带02的一侧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和附属器件(比如输墨装置09)分别在端侧支承在第一机架部分上,位于带02的另一侧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和附属器件(比如输墨装置09)分别在端侧支承在第二机架部分上。承载这些印刷装置器件的第一和第二机架部分如下支承在基面上,即第一和第二机架部分之间的间距是可变的。优选比如第一机架部分能够从印刷位置方向驶离(维护状态)或向印刷位置方向运动(运行状态),而第二机架部分地点固定地设置。印刷塔01的可分开性实现了比仅从外部进入的印刷塔01更紧凑的构造方式且由此实现了印刷位置10之间非常短的距离,即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印刷位置10之间的非常短的距离,从而能够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印刷位置10之间由着墨造成的带02的“清洗”减小到最小。这特别是适用于结合具有开孔、即比如未涂料或仅轻微涂料的承印材料,油墨中含有的湿气快速地渗入承印材料且其通过其(未受保护的)纤维构造容易生长。
原则上此处结合无水平版印刷、特别是报纸平版印刷所述的也能够应用到下列印刷机或印刷塔01或印刷装置08及其运行状况或运行方式上,这些印刷机或印刷塔01或印刷装置08虽然具有润湿装置,但润湿装置在相关运行状况或运行方式下不工作。
一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刷装置滚筒11;12或13;14通过至少一个驱动电机15在机械上独立于印刷塔01的其它印刷装置08被驱动。这可以成对地通过一个共同的驱动电机15实现或优选通过一个个分别机械上独立于其它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且机械上独立于输墨装置09的驱动电机15实现。
转印滚筒11;13在其圆周上具有至少一个(必要时除了通过固定在滚筒槽中得到的间隙)在整个圆周上延伸的印刷布。其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整个有效的滚筒长度上延伸。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并排设置多个、比如两个或三个在上述意义上在整个圆周上延伸的印刷布。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如下实施方式,其中,仅并排设置两个(两页宽或三页宽)的印刷布,从而使得接合位置与以半个长度分开转印滚筒11;13的对称平面落到一起。特别是针对在干式平版印刷、特别是结合报纸纸张(参见下面描述)中的应用有利的是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每个转印滚筒11;13配设一个可远程操控的和/或自动工作的清洗装置16。优选该清洗装置被设计为以抹布工作。优选该转印滚筒11;13不调节温度地设计,即其不与调温装置处于有效连接中。
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在其圆周上承载一个或多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这些印版的向外定向的表面具有被设计为油墨不浸润的、即不接收油墨的且因此不印刷的位置的比如含硅的区域,这些区域通过无硅的(或硅被释放的)即接收油墨的且由此印刷的位置隔开,其中,印刷的区域形成了印版的印刷图案。使得相关的分色(比如黑色、黄色、品红色或青色)的印刷图形象化的印刷图案比如具有的(比如幅度可修改的)网纹细度为至少60线/厘米、有利的是至少80线/厘米、优选在80至160线/厘米之间。此外,这些网纹原则上由幅度变化或频率变化(频率变化周期性地或有利地随机地)形成。有利的是,印版基于比如随机地频率改动的网纹具有分色的印刷图。
印版滚筒12;14分别可调节温度,即被设计为温度可调的构件12;14。为此,印版滚筒优选与调温装置连接且被设计为可由调温装置提供的调温流体穿流。优选印版滚筒12;14(与单纯的冷却不同)被设计为能够以如下方式通过调温装置调节温度,即穿流印版滚筒12;14的流体的温度和/或外壳的温度和/或位于滚筒外壳上的油墨可在可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和保持。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此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回路。在鉴于启动进程有利的改进中,调温装置除了需要时冷却调温流体的冷却源之外还包括需要时加热调温流体的加热剂、比如加热流体循环或加热器。
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比如在其端面(比如操作面)的区域中具有用于调温流体的输入以及排出的同轴的回转接头,以及在对立的端侧(比如驱动侧)的区域中具有旋转的强制驱动装置(驱动电机15和/或传动件)。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需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鉴于其内部构造如下设计,即滚筒外壳在其针对油墨传输有效的长度上在内部既与流动管道(其从流体入口向对立的端面的方向引导流动的流体)也与从远离入口的端面回流的流体穿流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对流原理)。以这种方式在每个关于油墨引导重要的轴向分段中存在在以还较少地和已经较多地加热的调温流体进行调温之间的一定的平衡,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总是以非常小的幅度调节混合温度或至少一个特性。
如在图2中针对上面的双印刷装置17示出,优选设置用于至少一个转印滚筒11;13的支承装置35,该支承装置实现了沿直线的调节路径的合压/离压。沿直线的调节路径的调节方向与将两个转印滚筒11;13在合压状态下连接的平面比如形成了最大15°、优选最大10°的角度,且因此主要向印刷位置10或从印刷位置10远离地作用。有利的是,至少这两个印版滚筒12;14以及两个转印滚筒11;13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双印刷装置17的所有四个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这种方式可调节地支承。为此,以这种方式支承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支承在具有向心轴承的轴承组中,该轴承组本身在直线轴承中能够鉴于调节方向运动地支承。通过这种直线可调节的支承装置35的设计实现了在没有干扰的摆动运动的情况下实施比如与承印材料有关的定位调整、比如印刷间隙和/或印刷力。
在一个鉴于印刷间隙和/或印刷力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合压/离压可运动地支承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特别是至少一个转印滚筒11;13能够通过可力控制的动作器、比如可气动或液压操作的动作器调节地设计。在此关联上,可力控制的表示可选择待施加的压力,比如从多个压力水平中选择或可选择或者可通过输入装置输入。通过可力控制的动作器可以使印刷位置10中的压力与纸张质量和/或纸张厚度理想地相匹配。这对于下列印刷机是特别有利的,在这种印刷机中,可选地比如在冷固着或热固着中印刷两种不同的质量。优选在至少可调节的转印滚筒11;13的支承装置35中、优选在所有可调节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的支承装置35中设置至少一个此类动作器。
输墨装置09被设计为所谓的辊式输墨装置09且在入口侧、即远离印版滚筒具有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通过该油墨剂量分配系统可将油墨至少在其剂量方面进行分配地引入输墨装置09。在当前的输墨装置09中,该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优选被实施为持续地引入油墨的系统,且输墨装置09特别是被实施为油膜输墨装置09。在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与印版滚筒12;14之间设置辊列,引入的油墨通过该辊列“摩擦”,即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辊的圆周上。油墨引入与所谓的短墨路输墨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网纹辊控制特别是此类网纹辊的调温不同,而是通过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进行控制。辊式输墨装置09优选设计为没有网纹辊。因此,在当前的输墨装置09中不设置通过贴靠到网纹辊上的刮墨刀(比如腔式刮墨刀或去除刮墨刀)的油墨剂量分配。油墨引入的控制优选通过针对油膜输墨装置09典型的机构来实现。
此处设置的输墨装置09具有相对于零星印件印刷装置或插图印刷装置数量更小的辊或滚筒,比如仅具有八个或九个直接设置在墨流中的辊或滚筒。为此,可以必要时启动没有设置在墨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谓的游标辊(Reiterwalze)、游标滚筒或提取辊(Abnahmewalze)。“在墨流中”设置在此处被设计为这样一种辊或滚筒,其具有至少一个与上游的、即直接或间接引导到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或滚筒)的接触位置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接触位置不同的、与下游的、即直接或间接引导到印版滚筒12;14的辊(或滚筒)的第二接触位置。
有利的是,此处在墨流中设置最多两个可侧向往复移动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辊19;21。这些辊针对其往复移动具有强制驱动装置,强制驱动装置比如可以或者通过自身的驱动机构、比如电机形成,或者通过将辊19;21的旋转转换成往复移动的传动装置形成。特别是被设计为油膜输墨装置09的输墨装置09的这两个被设计为串墨辊19;21的辊19;21可以在辊列中优选并联地(图3)或者可替换地串联地(图4)设置。油墨通过至少一个与印版滚筒12配合的辊22;23;24、比如着墨辊22;23;24涂布。为了尽管相对“较短”的输墨装置09还是确保较好的着墨,在合压中有利地有输墨装置09的至少两个、但优选三个辊22;23;24作为所谓的着墨辊22;23;24与印版滚筒12;14配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参见比如图3),输墨装置09在并联的辊列中具有这两个串墨辊19;21。换句话说,从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向下游顺着油墨落差在相对于这两个串墨滚筒19;21在上游的辊26、比如传输辊26、特别是直接在上游连接串墨滚筒19;21的中间的辊26上将辊列分为至少两个支路,在各支路中分别设置一个串墨滚筒19;21。优选中间的辊26设计有弹性的和/或可压缩的壳面,在壳面上在下游连接两个特别是具有硬质壳面的串墨滚筒19;21且与该壳面在合压中处于接触中。因此,在从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流向印版滚筒12;14的墨流中输送的油墨从中间的辊26并联地经过一个和另一个串墨滚筒19;21引导。通过这两个支路、特别是通过串墨滚筒19;21将油墨间接或直接地分别传输到至少一个着墨辊22;23;24上。优选在每个串墨滚筒19;21上在下游直接连接至少一个着墨辊22;23;24。但优选设置至少三个着墨辊22;23;24,其中,比如首先与印版滚筒12;14配合的着墨辊24与在印版滚筒12;14的旋转方向上观察的第一个串墨滚筒21配合以及两个随后的着墨辊22、23与在印版滚筒12;14的旋转方向上观察第二个串墨滚筒19配合。原则上可以设置四个着墨辊,即为每个串墨滚筒19;21设置两个着墨辊。如果要改变着墨的分布,则三个着墨辊中的中间的着墨辊23可以与第一串墨滚筒21贴靠。这样,着墨增强地通过中间的着墨辊实现。优选至少两个着墨辊22;23;24具有相互不同的直径、比如相对于较小的直径至少相差3%、特别是至少相差5%的直径。比如此处单独与串墨滚筒21配合的着墨辊24具有比其它着墨辊更大的直径。
中间的辊26在上游与比如被设计为油膜辊27的辊配合,该被设计为油膜辊27的辊比如被设计成具有硬质的和/或结构化的壳面。该辊27本身在上游与另一个辊28、比如墨斗辊28配合,辊27从辊28获得油墨。辊27的中心线和墨斗辊28的中心线优选如下相互间隔设置,即在无油墨的壳面之间留出间隙31、比如宽度为0.03至0.08mm的间隙31。其足够大使得空白的壳面不会接触,但也足够小从而可以通过比如被设计为油膜辊27的辊27将油墨从着色的墨斗辊28中取下。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间隙31的宽度是可调的,其方式为,比如墨斗辊28(必要时与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部件一起)和/或油膜辊27(必要时与辊列的其它部件一起)相互间以一定间距可移动地支承。为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比如辊27可移动地、特别是比如能够以偏心轴承调节地支承。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比如墨斗辊28和可能存在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可移动地支承。为此,比如墨斗辊28和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可移动地支承的框架部件上。优选墨斗辊28在其旋转方面通过与油膜辊27(以及与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机械上独立的电机32、比如直接地或通过传动装置(比如齿轮传动装置或皮带传动装置)被强制驱动。这种驱动在上述可调节的辊27的方式中比如通过平衡角度和/或位移耦合器或通过平衡轴实现。电机或驱动电机在附图中通过圆形标志以附图标记M示出。优选电机32以及由此墨斗辊28的转速被设计为是可变的。因此,待从墨斗辊28传输到辊27的油墨量是可变以及因此是可调节的。优选油膜辊27(以大致比如最大±2%的偏差)以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的圆周速度转动以及墨斗辊28以与此差别很大的、特别是低很多(比如在生产中至少以系数2更低的)圆周速度转动。通过圆周速度上的差别,由辊27持续地从墨斗辊28的油膜上提取油墨。
优选为墨斗辊28提供油墨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在其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被实施为是在一些区域中可调节的。这里,多个在输墨装置09的宽度上并排存在的分段、比如分区相互独立地在引入的或有待引入的油墨量方面可被调节。为此,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在一些分段上具有可调节的剂量分配装置33。剂量分配装置33可以包括与各分区对应的、泵输墨装置的管道开口作为剂量分配元件34,其中,油墨流出量针对不同分区的管道开口来说能够单独地比如通过阀门或一个个泵调节。在此处示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被设计为所谓的墨箱18且包括在输墨装置09的宽度上并排设置的一定数量的剂量分配元件34作为剂量分配装置33,剂量分配元件比如被设计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油墨滑块34或刮墨刀34。各可调节的剂量分配元件34还可以被理解为包含较宽的刀的狭缝的刮墨刀舌。这些剂量分配元件34(油墨滑块34、刮墨刀34或刮墨刀舌34)可分别通过未详细示出和阐述的调节机构在其与墨斗辊28的壳面的间距上被单独地调节。优选这些调节机构能够通过印刷机的控制和/或调整装置和/或控制台远程操作地控制。根据所调节的间距的不同,厚度较大或较小的墨层可以从墨箱18的墨池25通过在剂量分配元件34与壳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产生且引入输墨装置09的辊列。因此,可以通过可单独调节的剂量分配元件34(油墨滑块34、刮墨刀34或刀舌34)分区地(zonal)、即分段地在输墨装置09或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有效宽度上调节有待引入的油墨量。
因此,在图3中示出的油膜输墨装置09具有逐区域地在墨流方面可调节的墨箱18,从墨箱通过可调节的剂量分配元件34分配剂量的油墨可涂布到墨斗辊28上。从墨斗辊将油墨通过间隙31从油膜辊27(具有比如硬质壳面)取下且传递给传输辊26(具有比如弹性和/或可压缩的壳面)。在传输辊26上,辊列在下游被划分为两个串墨滚筒19;21(分别具有比如硬质壳面),其本身将油墨在下游分别传输给至少一个或传输给两个着墨辊22;23;24(分别具有比如弹性和/或可压缩的壳面)。通过这种并联的设置(在如图4所示相同的辊数量的情况下)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了通过至少三个着墨辊22;23;24的着墨且由此实现了改进的着墨。
在根据图3的示例的输墨装置09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油膜辊27、与油膜辊配合的中间的辊或传输辊26以及在传输辊26的旋转方向上紧随其后的串墨滚筒21相互间如下设置,即在贴靠状态下在油膜辊27与辊26之间的夹接位置(Nippstelle)的高度上形成的、与油膜辊27和辊26的转轴的连接平面V垂直的平面S与串墨滚筒21的横截面相交。特别有利的还有,油膜辊27和中间的辊26的转轴的连接平面V与未示出的、中间的辊26与串墨滚筒21的连接平面以锐角(小于90°)、优选以最大80°的角度、特别是最大75°的角度相交。这对于根据图4针对辊27和29(而不是图3中的辊27和26)关于靠近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19的结构布置也同样适用。
在一个未示出的输墨装置09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中间的辊26起作用的辊26以相对于示例性视图加大的直径设计。这里,该直径比如至少与一个或两个串墨滚筒19;21的直径相同。优选辊26的直径明显大于(比如大至少3%、优选至少5%)串墨滚筒19;21的直径或者在串墨滚筒19;21直径不同的情况下明显大于(比如大至少3%、优选至少5%)较小的串墨滚筒19;21的直径。
因此,根据图4的输墨装置09的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与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的区域在于,这里的串墨滚筒19;21不是并联的辊列,而是在同一个辊列中串联。从墨箱18向印版滚筒12;14输送的油墨通过两个串墨滚筒19;21引导。这里仅设置两个着墨辊22;23,其与靠近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19配合。在串墨滚筒19上又在上游连接一个特别是具有弹性和/或可压缩的壳面的传输辊26,传输辊26本身在上游与远离印版滚筒的第二串墨滚筒21配合。第二串墨滚筒21在上游从另一个辊29、特别是另一个远离印版滚筒的传输辊29(具有弹性的和/或可压缩的壳面)获得油墨。(油膜)辊27、(墨斗)辊28以及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以上述参照图3描述的方式与辊29配合。在该实施方式中,输墨装置09从其从墨箱18到印版滚筒12;14最短的墨路中具有多个夹接位置、即多个摩擦位置。
两个实施方式共同具有比如数量为仅八个直接设置在墨流中的辊19;21;22;23;24/29;26;27;28,其中,这些辊中的两个被设计为往复(移动)的辊19;21、即所谓的串墨滚筒19;21。不设置在短墨路输墨装置中常见的网纹辊,而是设置可逐区域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特别是墨箱18。
优选串墨滚筒19;21中的至少一个在旋转上通过与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和墨斗辊28机械上独立的驱动电机36来驱动。但还可以使两个串墨滚筒19;21通过一个驱动电机36经过耦合装置共同强制驱动、或者分别通过单独的驱动电机36一个个地在旋转上被强制驱动。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至少在生产旋转方向上观察,两个串墨滚筒19;21中的仅一个在旋转上被强制驱动,而另一个仅通过与相邻的辊26;24或29;26的摩擦被转动。在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中,该滚筒优选是在印版滚筒12;14的旋转方向上观察的第二个串墨滚筒19、在图4中优选是靠近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19。如上所述,两个串墨滚筒19;21在轴向上被强制驱动地设计。为此,可以通过耦合装置为两个串墨滚筒19;21或为每个串墨滚筒19;21设置一个单独为此设置的驱动机构。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轴向强制驱动通过将旋转运动转化成往复运动的传动装置由旋转的驱动电机36实现或者由通过该驱动电机36旋转强制驱动的串墨滚筒19;21实现。针对旋转强制驱动仅作用在两个串墨滚筒中的一个串墨滚筒19上的情况,未被驱动的串墨滚筒21通过相应的传动装置强制地随着往复运动。优选往复运动以180°相位错开。
辊19;21;22;23;24/29;26;27;28中的至少一个、优选至少两个、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以及可能的墨斗辊28是可调节温度的,即被设计为可调温的构件19;21(28)。为此,相关的辊19;21;22;23;24/29;26;27;28与调温装置连接且被设计为可被由调温装置提供的调温流体穿流。优选可调温的辊19;21;22;23;24/29;26;27;28与纯冷却不同能够以如下方式通过调温装置调节温度,即穿流辊19;21;22;23;24/29;26;27;28的流体的温度和/或壳面的温度和/或位于辊外壳上的油墨能够在可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调节且能够被保持。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此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回路。在鉴于启动过程有利的改进中,调温装置包括需要时加热调温流体的加热器。
可调温的辊19;21;22;23;24/29;26;27;28、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比如在其端面的一个的区域中具有用于调温流体流入以及流出的同轴的回转接头,且在对立的端面的区域中具有轴向的和/或(根据是否存在,参见上面的描述)旋转的强制驱动装置(驱动电机36和/或旋转的和/或轴向传动装置)。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需调温的或可调温的辊19;21在其内部构造方面如下设计,使得辊外壳在其对于油墨引导有效的长度上在内部既与流动管道(其从流体入口向对立的端侧方向引导流动的流体)、也与由从远离入口的端面回流的流体穿流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对流原理)。以这种方式在每个关于油墨引导重要的轴向分段中存在在以还较少地和已经较多地加热的调温流体进行调温之间的一定的平衡,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总是以非常小的幅度调节混合温度或至少一个特性。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辊外壳或辊外壳的至少一部分、比如引导油墨的和/或在引导油墨的外部的辊外壳与调温流体之间的部分、需调温的串墨滚筒19;21由含金属的材料、特别是由含铜的材料形成。这确保了在同时保证足够好的油墨粘附性的情况下较高的导热性。
印刷塔01或其印刷装置08优选能够以如下方式调节温度,即至少八个印版滚筒12;14中的每一个以及至少一个辊19;21;22;23;24/29;26;27;28、特别是至少一个串墨滚筒19;21、优选两个串墨滚筒19;21、至少八个输墨装置09中的每一个都被设计为是能够调节温度的。为此,相关的印版滚筒12;14或相关的辊19;21;22;23;24/29;26;27;28处于与至少一个、优选引导调温流体的、调温装置39的调温循环37;38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图5至14)。在附图中分别在上面的区域中示出了针对温度调节的实施方式,这些附图相应地针对其余的印刷装置08或双印刷装置17相应地进行补充。比如鉴于上面的双印刷装置17的印版滚筒12;14在图6至14中所示出的分别应用于其它三个双印刷装置17,在图6至9中整体上针对上面的双印刷装置17所示出的应用于下面的双印刷装置17,以及在图10和11中整体上针对上面的两个双印刷装置17所示出的应用于两个下面的双印刷装置。
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优选所有与带02的同一侧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虽然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印刷塔01的所有在带02的同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被设计为能够通过可相互独立调温的调温循环37调节温度(参见比如图6至14),但也可以在更简单的、未详细示出的实施变型中使得第一组、比如两个在下面在带02的同一侧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4的印版滚筒12;14与共同的第一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以及第二组、比如两个上面的、在同样该侧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4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与共同的、与第一调温循环37分开的可调温的第二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通过在同一个带02的同一侧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的分组的或优选一个个的(图5)可调温性,实现了各颜色油墨(比如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流畅性(Zügigkeit)和/或粘度的最佳适配、特别是在承印材料(开孔的或封闭孔的、未涂料(ungestrichenes)或涂料的)方面和/或印刷塔01中从印刷位置10到印刷位置10的这些特性的落差方面的最佳匹配。在当前的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中取消了通过比如润湿剂剂量分配产生的单独的控制可能性。
在印刷塔01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调节方面有利的还有(既针对上述单独地或成组地使得印刷塔01的在带02的同一侧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8与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交换作用中的实施方式),将分别在带02的另一侧印刷同一油墨(比如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的印版滚筒12;14的印版滚筒12;14、特别是在此处优选的双印刷装置17的情况下将同一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都设计为与同一个调温循环37处于交换作用中(参见图6、8、10和12)。这里,至少两个双印刷装置17的通过共同的调温循环37成对的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优选印刷塔01的所有与同一个带02作用的双印刷装置17的成对的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中的每一对分别与能够相互独立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因此,每种油墨(比如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都能够相应于印刷位置10的顺序在最小的耗费下确保最佳的油墨引导。
在鉴于可能在单面印刷和反面印刷中出现的不同和/或印刷塔01的可分性所考虑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带02的不同侧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参见比如图7、9、11和13)。为此,印刷塔01的所有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可以分别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具有八个印刷装置(或四个双印刷装置17)的印刷塔01设置(至少)八个能够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在一个更简单的、未详细示出的实施变型中,第一组的印版滚筒12;14、比如两个在下面在带02的相同的第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4的印版滚筒12;14与一个共同的第一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而第二组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比如两个上面的、在相同的第一侧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4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与一个共同的、与第一调温循环37分开的可调温的第二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第三组的印版滚筒12;14、比如两个在下面在相同的第二侧印刷带02的印刷装置04的印版滚筒12;14与一个共同的、与前述两个调温循环37分开的可调温的第三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第四组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比如两个在上面在相同的第二侧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04的印版滚筒12;14与一个共同的、与前述三个调温循环37分开的可调温的第四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在该变型中,可以以较小的耗费实现分开供给左侧和右侧的印刷装置08(在有些情况下根据构造上的需要),同时最少地考虑了有时候会需要的、印刷进程中油墨特性中的梯度(比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印刷位置之后表面纤维的软化)。
印刷塔01的优选与仅一个或两个印版滚筒12;14配合的调温循环37在此被设计为引导流体的次循环37,其中,通过入口41将流体输入印版滚筒12;14以及通过出口42将流体输出印版滚筒12;14。
需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上调温流体的入口和出口41;42优选在与印刷塔01的驱动侧II对立的一侧I上实现,即在“操作侧”的侧机架的一侧上实现。同样的也优选适用于下面详细描述的辊19;21的调温的供给。在此,在图5中仅示意性地通过箭头示出入口41和出口42且可以以上述方式将其设计为回转接头、特别是被设计为相互同轴且平行于转轴的引导装置。
随后结合涉及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的次循环37和调节回路的设计和工作方式(在那里没有详细示出其它方式)也可以应用到再往下描述的、涉及辊19;21的调温循环38的调节回路。其中有些部分仅是示例性地描述且不涉及所有可能和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下面相应的、但部分在后面给出的附图标记为了更好地辨别已经在括号中记载。
调温装置39一方面包括多个已经在上面描述的、与需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处于接触中的调温循环37(作为次循环37)且必要时包括至少一个与需调温的辊19;21处于接触中的调温循环38、比如次循环38。次循环37(38)的流体可以为了其调温根据需要的不同通过主循环43(必要时59;77)的流体经相应的连接路径44由比如较冷的流体供给。在主循环43(必要时59;77)的始流中的流体的温度位于比如10至2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利地位于10至15℃之间。为了馈送,次循环37(3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从主循环43(必要时59;77)中输入流体的馈送位置46(67)以及泵47(68)和至少一个传感器S01、S02、S03、S03′、S04、S05、特别是温度传感器S01、S02、S03、S03′、S04、S05(概括地以S0x标记)、特别是至少一个设置在循环中的构件之前和/或直接设置在循环中的构件之后或与配设给循环中的构件的温度传感器S01、S02、S03、S03′、S04(参见比如图5中示意性所示)。优选调温循环37(38)具有至少一个靠近构件的温度传感器S02、S03、S03′、S04(温度传感器S02比如相对于泵47(68)更靠近构件12;14)以及必要时为了改进调节进程具有靠近馈送位置的温度传感器S01。靠近馈送位置的温度传感器S01优选位于馈送位置46(67)与泵47(68)之间。泵有利地位于一个或多个需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或一个或多个需调温的辊19;21的上游。在图5中以虚线概括了结合随后的附图6至14示出的、针对同时对两个印版滚筒12;14和/或串墨滚筒19;21通过同一个次循环37(38)进行调温的变型。
在馈送位置46(67)与第一温度传感器S01和/或泵47之间可以有利地设置涡旋腔48,其基于其与输入管道在横截面上不同的特征负责由涡流产生的混合。除了或必要时(部分地)取代温度传感器S01、S02、S03、S03′还可以在印版滚筒12;14的下游在回流中设置靠近构件的(比如相对于馈送位置46(67)更靠近构件12;14的)温度传感器S04和/或靠近馈送位置的温度传感器S0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比如作为提供目的地温度的传感器设置探测构件12;14;19;21、特别是壳面的传感器S03(比如作为红外线传感器)。在一个比如出于成本、维护或建造空间的原因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比如提供目的地的温度的“传感器”设置虚拟的传感器S03′,其包括一对传感器S02、S04、即一个位于入流中的传感器S02以及一个设置在回流中的传感器S04以及比如在图表上和/或作为算法(比如热动力模型)保存的相互关系(比如通过经验和/或计算确定)。通过传感器S02;S04的两个测量值可以在应用储存的经验值和/或必要时含有通过经验确定的参数的算法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比如构件12;14;19;21上、特别是其壳面上的实际温度。这里,计算可以借助于可参数化的数学模型实现,该数学模型比如通过计算测量经相应的参数调节与实际的比例关系相匹配。在计算中还可以优选获得关于各当前存在的和/或希望达到的机器速度的信息。因此,直接探测构件12;14;19;21的温度的实体传感器S03和间接推断构件12;14;19;21的温度的虚拟的传感器S03′(前提条件是较好的模型化和计算)都代表了目的地“构件”的实际温度。
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S0x(比如温度传感器S03;S03′)或多个所述的或所有所述的温度传感器S01、S02、S03、S03′、S04、S05的温度被输送给仅在图5中不参照空间布置示出的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或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设置或执行的调节进程(参见下面描述)中,其作用到影响从主循环43向次循环37(38)的流体流动的调节机构51(69)、比如设置在主循环43与次循环37(38)之间的阀门51(69)、比如配量阀51(69)、特别是数字的混合阀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阀门51(69)还可以直接设置在次循环37(38)中的馈送位置46(67)上比如作为三通阀,其中,主循环一侧向阀门51(69)的入口同时代表馈送位置46。这样,设置了一个馈送位置46(67)和一个阀门51(69),其中,其在空间上几乎落到一起。这种可替换的方式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随后关于图6至14的描述。在第二个、同样针对所有实施方式有效的可替换的方式中,阀门51(69)作为可控制的节流阀51(69)取代设置在连接路径44的输入管道中还可以设置在次循环37的旁路中。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影响流体向或从次循环37(38)的输入或输出。也还可以替代针对馈送和回馈的旁路在次循环37(38)的“端部”与至主循环43(必要时59;77,参见下面描述)的连接管道之间设置四通阀。在这些类似地作用的变型的背景下,阀门51(69)与其布置方式无关地附加给次循环37(38)。这样,次循环至少具有至少一个阀门51(69)、馈送位置46(67)以及泵47(68),其中,为调节该次循环37(38)的温度的调节回路在调节路径上配设至少一个测量流体和/或一个或多个印版滚筒12;14和/或一个或多个辊19;21和/或一个或多个构件表面的温度的传感器S01、S02、S03、S03′、S04、S05(S0x)。这样,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针对目的地、即需靠近的传感器S01、S02、S03、S03′、S04、S05(S0x)的实际温度Tist的值与针对该调温循环37(38)在考虑所涉及的目的地、即需靠近的传感器S0x的情况下需预设的或已经预设的额定温度Tsoll(或针对该温度的额定区域)进行比较,且在出现偏差时通过操控阀门51(69)根据作为基础的调节算法实施流体交换。还可以预设最大允许的温度的值作为额定值。
在次循环37(38)的一个以虚线示出的改进中,在循环中可以额外设置能够可选地通过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激活和/或控制的加热装置52、比如电加热装置,比如作为所谓的“热筒”。通过这种加热装置52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时加热环流的流体(和由此加热需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或滚筒19;21)。
这里,调节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在目的地上(在流体循环中和/或在辊19;21或印刷装置滚筒12;14上)提供温度测量值(实际值)的传感器S0x(比如S03;S03′)、将实际值与针对该目的地预设的或可预设的额定值进行比较的调节器或调节进程(此处比如是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执行的调节进程)、构件(辊19;21或印刷装置滚筒12;14)和与构件配合的流体循环作为调整路径以及至少一个作用到调整路径上、特别是作用到流体循环上的调节机构51(69)、此处为比如可调整的阀门51(69)。原则上还可以在进程处理中采用多个测量值或实际值和/或可以在必要时通过调节器或调节进程调节多个作用到相同的循环上的调节机构(比如多个阀门和/或泵功率和/或加热剂的活性)。一个(相同的)调节回路在当前的关联下被设计为可调节的循环、比如具有可能的所有其并联的调温支路37.y(38.x)的调温循环37(38),通过自身的调节机构(阀门51(69))调温的流体流向该循环或支路中。
可以比如由设置在上一级的机器控制装置或控制台执行的逻辑电路将印刷进程有关的数据、特别是关于额定和/或实际速度vm(机器速度)的数据和/或关于所采用的油墨类型的数据和/或关于所涉及的印刷装置08或双印刷装置17的数据输送给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或在其中执行的调节进程)。然后,基于这些数据通过相应的储存和/或计算机构确定针对所涉及的调节进程、即直接针对需调温的构件(比如印版滚筒12;14或辊19;21通过优选传感器S03、S03′)的需设定的额定温度Tsoll(必要时仅最大温度)或者间接地确定调节印版滚筒12;14或辊19;21的温度的流体循环的一定的(要拉近的传感器S0x的)地点上的流体温度。这比如根据机器速度形成。相同的内容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应用在通过相同的调温的调温循环38以相应的流体、测量位置和一个或多个调节机构69调节辊19;21的温度上。用于确定额定温度Tsoll的机构在构造上不必安装在同一个具体的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而是还可以设置在控制台本身中或机器控制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所涉及的调节回路(或调温循环37(38))的上述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的额定温度Tsoll(或温度范围)作为额定值通过数据技术传送到中央或分散设置的具有调节进程的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执行的调节进程的单循环或特别是多循环的实施方式、比如考虑调节路径的构造上或工艺技术上的事实(比如运行时间和/或设定值限制、实际的调节机构和/或机器速度)的实施方式、特别是以串联调节系统的形式通过将一个或多个实际温度Tist(在传感器S01、S02、S03、S03′等等上)与相关的额定温度Tsoll(或温度范围)根据其执行的逻辑电路进行比较作用到阀门51(69)上,且如果且需要,作用到加热装置52上,用以在构件(印版滚筒12;14和/或辊19;21)上或至少在相关的目的地、比如在相关的温度测量位置实现额定温度Tsoll
需从主循环43(针对38一部分是59或77,参见下面描述)向次循环37(38)输送的、比如较冷的流体比如从比如竖直地在印刷塔01中或在印刷塔01的端面上延伸的、相关的主循环43(针对38一部分是59或77,参见下面描述)的始流管道53中提取,其中,需从次循环37(38)中导出的、比如加热的流体在主循环43(一部分是59或77,参见下面描述)的回送位置比如向回输送给比如竖直地在印刷塔01中或在印刷塔01的端面上延伸的回流管道54(参见比如图6至16)。优选将主循环43中的流体通过至少一个泵56(64)输送,其比如设置在第一提取位置57(61)前的始流管道53中。在主循环43的最后一个提取位置57(61)与第一回送位置58(62)之间可以设置优选可调节的阀门66(79)、比如压力调节阀66(79)或减压阀66(79),用以确保且必要时设定始流与回流之间的所希望的压力梯度。特别是在机器重启之前或期间可以通过打开阀门66(79)快速地对位于主循环43(59)的管道中的“热”的流体进行调温或更换,从而使其不必首先穿过需调温的构件12;14;19;21流动。
因此,借助于调温循环37(38)的温度调节不是(或者至少不是主要地)由待穿过需调温的构件(比如辊19;21或印刷装置滚筒12;14)引导的体积流的变化实现,而是通过在调温循环37(38)中环流的流体经环流的流体的一部分更换成主循环中的(比如较冷的)流体实现的温度变化来实现(在次循环37(38)中的体积流量保持基本恒定)。当然还可以实现体积流量的改变、比如为了基本设定或在适配或重新设定所需的相对压力水平时(参见下面的描述),其中,这不应该被理解为运行中的调温进程在此处所被理解的意义。在运行中,次循环37(38)中的流体温度的调节通过在体积流量基本上恒定的情况下更换环流的流体实现。上面描述的技术方案也能够应用于在括号中以附图标记给出的、下面阐述的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的构件。
对至少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次循环37进行供给的主循环43可以设计为封闭的、印刷塔01配设的循环,其必要时具有设置在主循环43中的调温装置60、比如冷却源60、特别是可调节的冷却器60,通过该冷却器能够将在主循环43中环流的流体比如冷却到位于室温以下的温度上(参见比如图5)。在多个为印刷塔01设置的主循环43或主循环支路43和/或独立于主循环43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中,还可以设置限制在印刷塔01上的、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77、比如供给循环77,其比如含有调温装置58且对一个或多个主循环43和/或单独供给的次循环38进行供给(参见比如下面关于图15的描述)。在此情况下,配设给印刷塔01的调温装置39相对于其它印刷塔01的调温装置39是独立和分散的。调温装置60在此可以被设计为市场上常见的具有恒温器的调温器,其在输出端提供可(必要时通过控制装置)预设的额定温度的流体。该调温装置60可以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加热机构,用以比如在较冷的季节能够将流体的温度提高到所希望的温度上。
在一个有利的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参见下面关于图16的描述),主循环43与设置在多个印刷塔01上一级的循环59、比如设置在上一级的主循环59结合,从上一级的主循环59中针对主循环43通过提取位置61(81)提取比如相对于次循环37(38)较冷的流体,且通过回送位置62(82)再次从主循环43将流体回馈给上一级的主循环59。在此情况下,印刷塔01的主循环43代表设置在上一级的主循环59的、并联穿流的“回路”或支路、比如主循环支路43。这样,实际的主循环(43;59)可以被看作由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和并联的43组成。与次循环37(38)与主循环支路43(59;77)之间的接口界面(Schnittstelle)不同,主循环支路43与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77)之间的接口界面优选不进行通过借助于阀门的剂量分配的单独的温度调节,从而使得进入主循环43的体积流量通过泵56(64)和压力表现的配合来确定。
这里,针对多个、必要时所有连接的印刷塔01的温度调节仅需要一个(比如相应地较大尺寸设计的)调温装置63、比如冷却源63、比如可调节的冷却器63(参见比如下面关于图16的描述)。调温装置63可以被设计为市场上常见的、具有恒温器的调温器,调温器在输出端提供可(必要时通过控制装置)预设的额定温度的流体。基于较大的尺寸设计的可能性特别有利的是,将调温装置63设计为将两个冷却进程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在该装置中,除了比如将工作介质冷却到室温以下的冷气机、比如压缩冷却机外还设置能够可选地运行和/或能够可选地接通的自由冷却器。调温装置63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加热机构,用以比如在较冷的季节能够在启动前将流体的温度在必要时加热到所希望的温度上。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具有泵64,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中的流体通过该泵64被驱动。此外,优选每个连接的主循环43(“主循环支路”43)具有一个自身的泵56。由此可以确保各主循环支路43即使具有不同的有效管道阻力也能够分别以合适的压力运行。除了该自身的泵56之外,主循环支路43比如还具有一个未示出的压力平衡容器。
在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或供给循环77的最后一个提取位置61(81)与第一个回送位置62(82)之间比如设置具有优选可调节的阀门79、比如压力调节阀79或减压器79的旁路,用以在始流与回流之间设定所希望的压力梯度且必要时在通过主循环支路43的提取较少时确保在上一级的循环59中最小程度的流体周转(参见比如图15和16)。
主循环支路43的泵56优选关于始流与回流之间的压力差、特别是未示出的、在始流管道53中位于泵56之后且位于第一提取位置57之前的测量位置与未示出的、在回流管道54中位于主循环43或主循环支路43中的最后一个回送位置58之后且位于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中的回送位置62之前的测量位置之间的压力差可调节地运行,或者可与所述测量位置一起以这种方式运行地实施。优选该泵或与其对应的调节模块优选被调节到所希望的压差上、比如位于1bar至3bar之间的压差、特别是位于1.8bar至2.3bar之间的压差。如果管道阻力比如通过至次循环37(38)的提取流的变化或通过在阀门66的调节中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则在入流与回流保持合适的压差水平。由此确保了在向一个或多个次循环37(38)注入时的条件总是恒定的且由此可以实现可更好地估算的调节进程。
如上所述,印刷塔01的印版滚筒12;14分别单个地或每一个双印刷装置17成对地与可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如上所述,每个印刷装置08设计成具有至少一个辊19;21、有利地具有至少一个串墨滚筒19;21,优选每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串墨滚筒19;21被设计为是可调温的且与调温循环37;38处于热交换作用中。这里,对辊19;21;22;23;24/29;26;27;28的温度调节、特别是所需的温度变化的动态以及保持温度(较大的温度窗口)时的精确度提出了相对于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调节明显更小的要求。在采用前述关于印版滚筒12;14的独立的温度可调性、关于一个或多个辊19;21;22;23;24/29;26;27;28的温度调节以及关于可能的调温循环37(38)的示例性设计时展示了下列有利的实施方式:
在图6、8、10、12和14中,通过一个共同的调温循环37(独立于各其它的双印刷装置17)调节每个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原则上,印版滚筒12;14虽然可以串联,但优选并联的、特别是有利地关于路径分段尽可能对称地或关于管道阻力类似地设置在两个并联的调温支路37.1;37.2(概括地以37.y标记)中的流体引导。在次循环37的内部,调温流体通过泵47推进地进行周转。各调温循环37(次循环37)通过提取位置57和回送位置58与主循环(支路)43连接。如果在上面描述的、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S0x上(针对至少印版滚筒的调温、优选在传感器S03或S03′上)超出了额定温度Tsoll(或最大温度),则通过阀门51将较冷的流体从主循环(支路)43引入次循环37(38)且将相应的量通过回送位置58导出到主循环(支路)43中。每一对印版滚筒12;14在此都设置一个与主循环(支路)43连接的调温循环37(38)。
图6的在装置技术上耗费较小的技术方案中,需调温的辊19;21也与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次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个调温支路37.y中可以分别在印版滚筒12;14的下游并联或串联地穿流两个属于同一个印刷装置09的串墨滚筒19;21。串墨滚筒19;21的温度在此在一个较大的温度窗口中移动,取决于针对印版滚筒12;14设定的温度以及其中的流体的加热。这里,鉴于需调节的温度落差有利的是,在根据图4的输墨装置09的实施方式中首先是靠近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19)、然后是远离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21)被穿流。在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可以比如首先穿流圆周方向上的第一串墨滚筒19。但原则上还可以在必要时设置相反的顺序。但优选的设置是,次循环37的两个支路又鉴于其管道阻力具有类似的路径。针对四个双印刷装置17来说,图6中的温度调节仅示意性地在上面的双印刷装置17中示出。
在根据图8的实施方式中,与图6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针对每个双印刷装置17的四个辊19;21设置一个与调温循环37不同的调温循环38、特别是次循环38。上面关于调温循环37所述内容以相同的方式应用到该调温循环38中,但具有下列附图标记:馈送位置67、泵68和阀门69取代了馈送位置46、泵47和阀门51。对于在调节该次循环38的温度的调节回路中的一个或多个测量位置或一个或多个传感器S0x适用上面对调温循环37所描述的内容。但必要时要求明显减小,从而在次循环38中或在一个辊19;21上的仅唯一一个传感器S0x就足够了。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在根据图8的实施方式中同样通过提取位置57和回送位置58与主循环(支路)43连接。
与图8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根据图10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相叠设置的双印刷装置17的需调温的辊19;21与同一个次循环38、即仅一个相应的调节回路或同一个需调温的流体处于热交换作用中。虽然还可以在此处选择其它的穿流方案,但优选设置尽可能对称的流体引导,比如通过相应设计的并联的调温支路38.1;38.2;38.11;38.12;38.21;38.22的流体引导,其中,此处比如同一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辊19;21又分别串联地、比如以上述顺序被穿流。未完全示出的两个下面的双印刷装置17的温度调节以相同的方式实施。在图11中示出的次循环38在此从也供给次循环37的主循环(支路)43供给。
在根据图12的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塔01的需调温的辊19;21仅设置一个调节回路或调温循环37。即使是在这里也以有利的方式设置尽可能对称的流体引导,两个被串联穿流的辊19;21的支路具有大致相同的路径长度。在图12中示出的次循环38在此由也供给次循环37的主循环(支路)43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循环37的第一个提取位置57之前或者在最后一个提取位置57之后设置未示出的、用于调温循环38的提取位置。
图14示出了印刷塔01的温度调节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如上所述单个地(在图14中未示出)或成对地通过次循环37实现,该次循环本身通过至少一个主循环(支路)43供给。在一个根据图14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或者在多个的情况下为多个次循环38)不是由供给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次循环37的主循环(支路)供给,而是或者通过一个自身的、在图14中以虚线标记在调温循环38中的或者通过自身的、在自身的主回路中设置在调温循环38之前且仅通过附图标记“45”标记的调温循环45、比如冷却源、特别是可调节的冷却器进行调温,或者由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在需要时进行供给。这在图14中示意性地针对仅一个用于印刷塔01的所有需调温的串墨滚筒19;21的调温循环38示出,其中,该调温循环38具有多个并联的调温支路38.1;38.2;38.3;38.4(比如38.x),在这些调温支路中,可并联地调节一个或多个串联地被穿流的串墨滚筒19;21。调温循环38具有泵68,其使得流体通过一个比如竖直地在印刷塔01中或在印刷塔01的端面上延伸的始流管道71经提取位置74穿过所述一个或多个调温支路38.x、回送位置76、比如竖直地在印刷塔01中或在印刷塔01的端面上延伸的回流管道72以及旁路管道73周转。在未示出的、闭合的实施方式中,在调温循环38中、特别是在最后一个回送位置76与第一个提取位置74之间设置未示出的上述冷却源。替代自身的冷却源,调温循环38优选(以上面针对调温循环37所描述的方式、比如通过阀门69)和/或提取位置81与配设给印刷塔01的(参见比如图15、实施方式b)和c))、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77、比如供给循环77,或者与配设给多个印刷塔01的、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连接。这样,调温循环38具有馈送位置67,在该位置上,可从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77)的始流中通过比如可调节的阀门69供给冷流体,且可通过相应的管道将流体从调温循环38中回送到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77)的回流管道。这样,就由此为调节辊19;21(或串墨滚筒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次循环38)配设泵68、阀门69和馈送位置67。配设给调温循环38的调节回路除了包括阀门69作为调节元件69之外还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S0x,通过这些传感器以上述方式确定流体和/或一个或多个辊19;21的实际温度Tist且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与额定温度Tsoll(优选允许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可以在调温循环38中在可能的情况下仅设置一个传感器S0x、比如在始流管道71中或回流管道72中设置。还可以分别在始流管道71中和回流管道72中分别设置一个传感器S02;S04,其比如以上述虚拟的传感器S03′的方式配合工作。优选为每个调温支路38.1;38.2;38.3;38.4(至少第一顺序的调温支路或主调温支路)配设一个用于确定相关的实际温度的传感器S0x,其中,比如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检测所有调温支路38.1;38.2;38.3;38.4的实际温度与允许的温度范围的对应关系。如果温度值中的一个超出了该范围的上限,则以上述方式通过阀门69注入冷流体或者(更强烈地)激活未示出的冷却源。被用作冷却源的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77)可以优选与还供给印版滚筒调温装置的主循环43相同。在一个有利的改进中,针对n(n为自然数)个调温支路38.1;38.2;38.3;38.4(38.x)的情况在至少(n-1)个调温支路38.1;38.2;38.3;38.4中设置在穿流阻力和/或横截面方面可调节的阀门78,通过这些阀门,可在支路中实施且在需要时改变相对穿流量(用于平衡基于不同的管道阻力产生的差值)的基本设定。这些阀门78可以被设计为是手动的或还可以被设计为可比如由控制台或控制台计算机远程操控地进行调节。所述相对穿流量的可调节性与通过调温流体的穿流调节的冷却不同,而是针对相同的调温循环37;38的并联的支路的情况仅代表了对通过流体交换(在基本上保持相同的体积流的情况下)调整的温度调节的补充。如果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调节蔓延到多个或所有印刷装置08的调温循环38的流体温度不能满足所有支路与允许的温度范围的对应关系的条件,则通过改变在一个或多个阀门78上的横截面来“重新分配”流体流量,且由此实现了连接到共同的调温循环38上的辊19;21的温度的平衡。这种涉及可(比如通过阀门78)调节的相对穿流的、在图14中示意性示出的改进可应用在前述实施方式的调温循环37;38的所有实施方式中,在这些实施方式中,调温循环37;38或调温循环37;38的支路被划分成并联的支路、比如调温支路38.x或示例性地在图6中示出的调温支路37.1;37.1(37.y)。这比如也适用于在图6以及图8至13中示出的、向多个印版滚筒12;14或多个辊19;21并联供给的调温循环37;38的管道引导。在这里也可以使得同一个调温循环37;38的n个支路的至少(n-1)个具有在横截面或穿流方面可调节的阀门78。相同的也适用于设置在上一级的主循环59向主循环支路43的划分,在这里,同样在n个支路的情况下为至少n-1个分成支路的循环设置相应的阀门。
在根据图14的示例中针对印刷塔01的所有串墨滚筒19;21仅具有一个调温循环38的、独立于“印版滚筒主循环(支路)”的辊调温的原理还有利地应用到各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的实施方式中和/或应用到如下实施方式中: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比如针对印刷塔01的串墨滚筒19;21的温度调节设置两个或多个此类独立于主循环43的调温循环38。与图14的示例不同,还可以形成以另一种方式形成的、串联穿流的串墨滚筒19;21的组或者可以替代如所示出的那样串联穿流设置多个并联的、比如分别仅调节一个或两个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支路38.1;38.2;38.3;38.4或者设置更少的调温支路38.1;38.2;38.3;38.4、但具有更多的调温下支路38.11;38.12;38.21;38.22(附图标记“调温下支路”在图10和14中示例性示出)和/或进一步被划分的、调温下支路38.11;38.12;38.21;38.22的支路。此类调温下支路38.11;38.12;38.21;38.22以及在有些情况下进一步划分的调温下支路在没有详细说明的情况下应该被同样概括成“调温支路”。
如在图15和16中示例性示出,调温支路38.1;38.2;38.3;38.4还可以从始流分配器83出发且流入回流收集器84。
在图15和图16中,示例性地分别并排示出了三个用于印刷塔调温装置的变型(以a、b和c标记)以及在图16的情况下连接在共同的、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上。尽管针对多个、比如两个或三个并排设置在一个区段中的印刷塔01的情况优选分别采用同一个变型,但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该区段的不同印刷塔01同时采用不同的变型。
针对图6至14、特别是图6、8、10、12和14的所述实施方式,每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辊19;21可以原则上根据需要分别并联地替代串联被穿流。
在图6、8、10、12和14的实施方式中,同一个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和/或滚筒对分别连接到共同的次循环37;38上。在此,在较小的耗费下原则上实现了将不同的油墨理想地与所采用的承印材料(纸张)的匹配。
如上所述,在单面印刷页与反面印刷页之间的精密协调方面有利的是,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和/或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刷装置08的滚筒19;21能够通过相互不同的调温循环37;38调温。
在图7、9、11和13中,每个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通过各可相互独立地调温的调温循环37(独立于各其它的印刷装置08)调节温度。在每个次循环37的内部,调温流体通过泵47推进地进行周转。各调温循环37(次循环37)通过提取位置57和回送位置58与主循环(支路)43连接。可以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原则上设置一个共同的、基本上竖直延伸的主循环(支路)43,用于调节左侧和右侧的印刷装置08(印版滚筒12;14或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38。为清楚起见在此示出了具有两个主循环43的实施方式,其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可分开性和/或流体路径方面是有利的,其中,在印刷塔01中设置两个比如基本上竖直延伸的主循环43,其分别供给调节带的一侧或(可分开的印刷塔01的)印刷塔半部分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次循环37。借助于调温循环37;38或调节回路进行调温以上述相同的方式实现。如果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S0x上(参见上面的描述)超出了针对目的地的额定温度Tsoll(或最大温度或范围),则通过阀门51将较冷的流体从主循环(支路)43引入次循环37(38)且将相应的量通过回送位置58导出到主循环(支路)43中。每一对印版滚筒12;14在此都设置一个与主循环(支路)43或多个主循环(支路)(43)之一连接的调温循环37。
图7的在装置技术上耗费较小的技术方案中,需调温的辊19;21也与调节配设给同一个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的次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在印版滚筒12;14的下游串联地穿流两个属于同一个印刷装置08的串墨滚筒19;21。如上所述,鉴于需调节的温度落差有利的是,在根据图4的输墨装置09的实施方式中首先是靠近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19)、然后是远离印版滚筒的串墨滚筒(21)被穿流。在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可以比如首先穿流圆周方向上的第二串墨滚筒19。但原则上还可以在必要时设置相反的顺序。针对四个双印刷装置17来说,图7中的温度调节仅示意性地在上面的双印刷装置17中示出。
在根据图9的实施方式中,与图7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针对每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辊19;21的温度调节设置一个与调温循环37不同的调温循环38、特别是次循环38。原则上在此处可以在未示出的变型中根据图8中的辊的调温通过一个共同的次循环38调节每个双印刷装置17的四个辊19;21的温度。上面关于调温循环37所述内容以相同的方式应用到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中,但具有下列附图标记:馈送位置67、泵68和阀门69。调节一个个印刷装置08的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在根据图9的实施方式中同样通过提取位置57和回送位置58与主循环(支路)43连接。
与图9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根据图11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相叠设置的印刷装置08的需调温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与同一个次循环38、即仅一个相应的调节回路处于热交换作用中。虽然还可以在此处选择其它的穿流方案,但优选设置尽可能对称的流体引导,其中,此处比如同一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辊19;21又分别串联地、比如以上述顺序穿流。未完全示出的两个下面的双印刷装置17的温度调节以相同的方式实施。
在根据图13的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塔01的左侧和右侧的印刷装置08的需调温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仅设置一个调节回路或调温循环38。即使是在这里也以有利的方式设置尽可能对称的流体引导,即包含两个被串联穿流的辊19;21的支路具有大致相同的路径长度。
为了清楚起见,放弃了与图14平行的、具有一个个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和/或两个调温支路43的设计的视图。在根据图14中的辊调温装置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自身的冷却源或自身的与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77)的连接),图14的变型还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应用到各可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上和/或应用到根据比如图13所述的印版滚筒调温装置具有两个主循环支路43的实施方式中。在此,可以设置一个主回路支路43或可以如图13所示设置两个主回路支路43(比如每一带侧设置一个),用于供给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为该主循环支路43或这两个主循环支路43可以如图14所示设置(在有些情况下通过调温支路38.x)调节印刷塔01的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或者可以设置比如两个(在有些情况下通过调温支路38.x)调节此类印刷塔01的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比如每一带侧设置一个次循环38。在较短的路径分段和/或简单的布线方面有利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带的每一侧比如分别设置一个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以及一个被用于供给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的主循环支路43。
针对图7、9、11和13的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图14的相应变型,每个印刷装置08的两个辊19;21可以原则上根据需要分别并联地替代串联被穿流。
根据图6和7的技术方案不需要针对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的调温的额外的调节回路或调温循环。在合适地设计油墨和/或调节相关调温循环37的额定温度Tsoll的情况下,取消了独立于印版滚筒12;14的、串墨滚筒19;21的温度调节。这一般还适用于转印滚筒11;13的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无需自身的调温装置。
根据图8和9的技术方案(或者说各被调温的印版滚筒12;14与需调温的辊19;21的“双印刷装置方式”的温度调节的组合)虽然通过总共八个、十二个或十六个调温循环37;38或相应的调节回路具有提高了的技术耗费,但实现了油墨特性与印刷塔01中存在的依次排列的印刷位置10和/或纸张特性的需求的较高的匹配性。
图10至14中的技术方案的共同点在于,印刷塔01的多个、至少多个(优选所有)在带02的同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能够通过一个共同的调温循环38和一个与该调温循环相关的调节回路被共同调节温度,这大大节省了调温循环37或调节回路的需求,而印版滚筒12;14、特别是优选所有在带02的同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能够通过分别相互独立的、具有相应调节回路的调温循环37调节温度。此外,在图14的实施方式中,涉及串墨滚筒19;21的调温循环38独立于涉及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循环37以及可由调温循环37的一个或多个主循环支路43通过合适的冷却源或合适的与设置在上一级的调温循环59的连接调节温度。因此,比如实现了比如直接地、单独地与涉及辊19;21的调温循环38(或者说在辊19;21中所涉及的调温循环38)中的理想的温度水平的匹配,无需实施供给调温循环37的主循环支路43的可能波动的负荷。因此,不大重要的辊19;21的调温(大于允许的温度范围和/或较小的对动力学的要求)与必须保持在较严格的界线内和/或对动力学的要求较高的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分开。
所示实施方式还可以相应地应用到如下实施方式中,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分别将辊19;21;22;23;24/29;26;27;28中的仅一个辊(比如串墨滚筒19;21中的一个)和/或墨池25、或者比如除了一个或两个串墨滚筒19;21之外的油膜辊27和/或墨池25、或者比如除了一个或两个串墨滚筒19;21之外的墨斗辊28被包含到比如多个上述调温循环38中。这里,可能将比如油膜辊27和/或墨斗辊28和/或墨池25除了一个或两个串墨滚筒19;21之外也串联和/或并联地集成到相关调温循环38中。
油膜辊27和/或墨斗辊28和/或墨池25还可以额外地通过未示出的自身的调温循环来调节温度,这些调温循环比如可以以上述调温循环38的形式设计。针对调温循环38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应用到此类调温循环中,在这里,每个印刷装置08通过该其它的调温循环调节油膜辊27和/或墨斗辊28和/或墨池25(比如串联)中的至少两个构件。如果仅油膜辊27或墨斗辊28或输墨装置25被调温,则针对调温循环38所述的变型如下应用:在相关的支路或下支路中不串联地对第二构件进行调温,而仅调节一个构件、即油膜辊27或墨斗辊28或墨池25的温度。如果油膜辊27或墨斗辊28被调温,则其被设计为可相应于对串墨滚筒19;21所实施的那样进行调温。如果墨池25被调温,则其可以比如通过调温循环的管道本身与油墨的接触或通过该管道与容纳油墨的壳体的接触实现。
原则上,印刷塔01的调温装置39的馈送位置46(67)和泵47(68)与所述不同地还可以中央地设置,比如设置成集中到所谓的调温柜中、下部的区域中或甚至集中到印刷塔01下方的平面上,其中,次循环37;38的管道路径相应地延长(且部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如在图中所示,有利地(比如在反应时间和/或对称的比例方面)至少针对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必要时还针对辊19;21)至少分别将调温循环37的馈送位置46(67)和泵47(68)、比如作为组件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相叠地、即比如分别相对于需调温的构件12;14(19;21)靠近构件地设置在印刷塔01的不同高度上。优选这些组件位于印刷装置08的这样一种高度上,该高度含有通过这些组件调节温度的构件12;14(19;21)。这还可以(特别是针对根据图8、10、必要时图12、必要时图13的实施方式)相应地应用到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中。针对根据图12、13和特别是图14的实施方式以及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有利的是,针对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的一个或多个馈送位置67设置在印刷塔01的下部区域中。
馈送位置46(67)和泵47(68)、比如分别作为组件的组成部分优选在印刷塔01的端侧(即在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的端面的机器侧上)比如设置在侧机架上或设置在与侧机架相连接的框架部件上、特别是设置在端侧的、比如供给管道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具有附属器件的空间、比如被称作端侧的配电柜(比如具有供给设备和/或配电设备以及机械装置)的内部。这种集成到侧机架中或上的组件布置方式实现了每个次循环43的靠近印刷装置的布置、特别是靠近印刷装置的馈送,这导致了大大缩短的反应时间。在中间可分开的印刷塔01的情况下,容纳组件的端侧的空间在可能的情况下被设计为向中央打开的或两个至少部分地向中央被分开的空间。
不仅对于、但特别是对于可分开地设计的印刷塔01(在该印刷塔中,比如针对左侧的印刷装置08设置左侧的主循环支路43以及针对右侧的印刷装置08设置右侧的主循环支路43,分别具有相应的始流管道或回流管道53;54),可以在可分开的印刷塔01的可移动的部分的始流管道或回流管道53;54之间的管道路径上以及在各从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的提取位置或回送位置61;62上设置柔韧的导管、比如软管。
在一种改进中有利的是,配设给一定的印刷塔01的、主循环43的器件(比如一个或多个泵56以及可能情况下设置的压力平衡容器)和/或至少共同供给印刷塔半部分的辊19;21的次循环38的装置(比如其泵68和可能情况下同样设置的压力平衡容器和/或阀门69)设置在基面下方的平面上、即设置在主操作面下方和/或位于印刷塔01的支脚下方的平面上、比如设置在比如可覆盖的凹部中。在竖立在桌面上、即设置在走廊平面上的印刷塔01的情况下,凹部比如同样被设计为在操作人员站立平面或走动平面下方设置在支脚框架或走廊框架中的凹部。如果此类凹部或凹坑有利地能够可选地被覆盖,则其是可进入的,但空间上针对机器从端侧的操作是无干扰的。通过该下沉地设置器件的措施缩短了管道的长度,同时确保了在端侧进入器械室的可进入性。在多个印刷塔01的情况下,比如所有印刷塔01具有一个此类的端侧的、特别是可覆盖的凹部,在凹部中设置在各主循环支路46和/或次循环38中推进流体的泵56(68)以及相关印刷塔01的在设置在上一级的主循环59与相应的主循环支路43(或次循环38)之间的连接位置。
所示调温装置39的“设计”因此是有效的且被设计为足够反应迅速的,其中,比如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基本上主要水平地在印刷塔01之间延伸)引导冷却到室温以下的流体,在各印刷塔01上,各流体从设置在上一级的循环59中被提取且在(基本上竖直地穿过印刷塔01或在印刷塔01上延伸)主循环支路43中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中循环,其中,比如从主循环支路43针对需调温的次循环37(38)及其重要的器件(比如泵47(68)和配量阀51(69))的提取位置57尽可能靠近构件地、即在印刷塔01中分布在不同高度上地设置。优选在这里还针对在温度上不大敏感的辊的调温设置成,多个印刷装置08、特别至少是一个印刷塔半部分的印刷装置08或者甚至整个印刷塔01的印刷装置08的辊19;21通过一个共同的调节回路或调温循环38进行调温或可进行调温。
如上所述,次循环37;38及其流体路径、阀门和传感器分别是各调节回路的组成部分,其中,调节回路比如包括调节构件12;14;19;21的温度的调温流体、至少一个监控流体的温度和/或优选为此监控需调温的构件12;14;19;21的传感器S0x、至少一个执行机构51;69(52)以及在执行机构51;69上作用的调节进程。
为各次循环37;38或与其关联的调节回路优选分别配设自身的、在各测量实际温度Tist和额定温度Tsoll方面的调节进程。调节进程在此处应该被普遍地理解为一种调节器,其模拟地、数字地或作为软件程序比如根据一定的开关和/或软件技术上规定的调节算法工作。可以在共同的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设置或集中一个或多个这种调节进程。
为每个调节进程配设或可配设和/或可预设单独的额定温度Tsoll,其中,原则上可以针对多个调节进程配设相同的数值。这种可预设的或被预设的、在此处一般被称作额定温度Tsoll的温度预设值可以如上所述以温度最大值Tmax、具体的温度值Ts、可能情况下在公差范围Ts±Δ的定义下、或者作为温度范围ΔTs记载。额定温度值Ts连同公差范围Ts±Δ的数据以及温度范围ΔTs的数据可以在下面(不是有意地明确区分)被认为是意义相同的,其中,所述的值的范围在考虑记载的公差的情况下以及相反地从记载的范围中得出具有对称的公差范围Δ的平均额定温度Tsoll。只要在下面没有明确地区分,“额定温度Tsoll”的数据就与额定温度值Ts(不考虑可能的额外的公差)或平均值(也被理解为温度范围ΔTs的重心)的意义相同。
为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的调节进程优选预设额定温度值Ts的公差范围Δ或温度范围ΔTs,其具有比如最大3℃、有利地最大2℃、特别是最大1℃的宽度。与此相反,为调节输墨装置09的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的调节进程或者仅设置最大温度值、或者优选设置如下公差范围Δ或温度范围ΔTs,其比如根据上述变型的实施方式的不同具有比如大于2℃、有利地大于3℃、和/或比如最大5℃、有利地甚至最大7℃的宽度。
此外,优选同时使用如下条件,即在一方面针对印版滚筒12;14且另一方面针对辊19;21设计分开的调温循环37;38时,为(一个个地或与另一个印版滚筒共同地)调节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的调节进程预设或储存的允许的温度范围小于(为一个个地或与另一个输墨装置的辊共同地)调节对应的输墨装置09的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的调节进程的允许的温度范围。这比如适用于印刷塔01的每一个印刷装置08。
因此,特别是针对调节多个、必要时一半或甚至所有设置在印刷塔01中的印刷装置08的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必要时设计调温(下)支路38.x)的实施方式,可以在较小的耗费下确保无故障的运行。关于至印版滚筒12;14以及甚至至印刷位置10(即至承印材料)的油墨路径的“距离”在此实现了(特别是在采用品性好的油墨、即具有流变的油墨特性的油墨时,这些油墨特性在所涉及的温度区域不会产生过大的梯度,参见下面描述)工艺技术上的耗费与稳定的运行下可实现的印刷质量之间的较好的妥协,特别是即使在使用报纸纸张的情况下。可能由于通过精确的温度预设进行相应的墨流控制阻止这种妥协的网纹辊在当前的、具有辊式输墨装置的报纸印刷机或印刷塔01的实施方式中是不存在的。有利的油墨和/或有利的预设的、针对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调节回路温度范围的选择和/或必要时有利的、串联穿流的辊19;21的穿流顺序已经可以对印版滚筒12;14的有利的温度造成有利影响。
油墨特性与在印版上理想的、特别是无糊版的着墨的独特和紧密的匹配(特别是在没有通过输墨装置的控制可能性的情况下)以及与特别是转印滚筒11;13与承印材料尽可能无麻版的配合通过印版滚筒12;14的一个个的或者至少成对的调节可能性给出。在设定印版滚筒12;14上的有利的温度时(参见下面描述)可以放弃转印滚筒11;13自身的温度调节。调节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循环37的调节回路优选追溯到至少一个传感器S02;S03;S03′;S04:S05的至少一个测量值,传感器探测靠近构件在泵47与印版滚筒入口之间的流体温度或者有利地探测印版滚筒12;14或其表面(传感器S03或S03′)的温度。在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为了减小大幅度摆动)额外地确定靠近馈送位置46的温度(比如传感器S01)且在调节进程的动态方面有所考虑。在一个虽然非常简单、但在印版滚筒温度方面不大精确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仅设置靠近馈送位置的传感器S01。针对仅一个靠近馈送位置和/或靠近构件的传感器S01;S02的、作为调节的基础的温度值的情况,此处确定的温度可以比如以上述结合传感器S03′所述的方式相应地在经验值上进行标准化地或校正地或改动地给出关于印版滚筒温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调节进程中预设的温度在一个变型中比如指的是在所观察的测量位置上的温度作为目标温度。但对于有利的情况,即储存上述经验值上的关联和/或调节进程中的模型且由算法考虑到,可以将通过模型化得出的虚拟的构件或外壳温度以目的地上的温度的形式看作“测量到的”温度,然后,该温度通过调节进程借助于针对相同目的地、即构件上或构件外壳上的额定温度进行处理。这种原理特别是还相应地应用到上述虚拟的传感器S03′上。在此,也通过所涉及的调节进程将虚拟的构件或外壳温度看作在目的地“构件”或“壳面”上的实际温度Tist且借助于针对该目的地预设的额定温度Tsoll进行处理和评价。
这种原理原则上可以应用到所有上述调节回路或次循环上,只要构件或外壳温度不是(如优选的那样)直接通过传感器S03、比如红外线传感器测量,而是通过流体温度间接地通过模型确定,但优选的是额定温度的预设应该之间针对作为目的地的构件或其壳面实现。
如果在下面提到在作为目的地的构件或其壳面上的额定温度或实际温度,则(只要没有明确地采用其它方式标注)以实际上在印版滚筒12;14或在辊19;21上或特别是其壳面上设定和/或可测量的温度为出发点。针对调节进程可以在需通过流体温度确定的“虚拟”的实际温度Tist(比如由S01、S02、S03′测量)的情况下将实际的与虚拟的实际温度Tist之间的可能的偏差通过相应的模型化和校正可忽略地保持得较小和/或必要时在预设温度值Tsoll时就将系统错误相应地作为比如T′soll来考虑。
在通过同一个调温循环37同时调节两个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为每个供给一个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支路37.1;37.2在调温支路37.1;37.2中靠近构件(比如传感器S02或S04)和/或在印版滚筒12;14上(比如传感器S03;S03′(S02;S04))设置一个传感器S02;S03;S03′;S04。这里,两个调温支路37.1;37.2或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可以同时在与允许的额定温度Tsoll(范围或公差)的对应关系中得到监控,且在需要时通过调节进程经调节机构51改变流体的温度。如果两个支路之间差别过大,使得对于两个印版滚筒12;14的要求不能同时满足,则可以通过上述可调节的阀门78适配或重新设定一个相对的穿流量以及在一定的界限内的温度作用。
针对通过调节一个或两个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37.1;37.2)还调节一个或多个辊19;21的温度的实施方式的情况,除了一个或多个上述传感器S01;S02;S03;S03′或测量值之外还可以设置另一个传感器,其比如相应于传感器S02设置在流体路径中进入(第一)辊19;21之前或比如相应于传感器(S03、S03′)设置成描述辊表面的温度。可替代地或有利地可附加的是,可以在离开(最后的)辊19;21与到达馈送位置46之前设置一个传感器。这可以一方面通过接收到的功率提供监控和/或进行辊温度的估计和/或另一方面已经针对调节进程提前给出关于可能需输入的冷流体的信息。
针对一个或多个仅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38.1;38.2等等)的情况,可以在与调温循环38对应的调节进程中替代温度额定值Ts或温度范围ΔT预设温度最大值Tmax。针对这种情况,一个简单的实施方式在于,在调温循环38(38.1;38.2等等)中在上游或下游设置一个或多个穿流的、在串联地穿流的情况下比如在各首先被穿流的辊19;21的上游或者在分别最后被穿流的辊19;21的下游设置一个传感器S04。实际温度Tist可以比如相应地通过经验标称化(参见上面描述)给出辊温度的情况。在一个更可靠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探测辊19;21或辊表面的温度的传感器S03;S03′(比如每个辊19;21或至少在每对辊中的一个辊19;21上)。
针对优选的情况,即多个印刷装置08的辊19;21、特别是多个双印刷装置17的辊19;21比如经多个并联的调温支路38.x通过同一个调温循环38调节温度,所涉及的调温循环38的调节以如下方式实现,即监控不同的调温支路38.x的类似的测量位置的测量值,使得没有测量值超出预设的温度最大值Tmax(最大值定义)或没有测量值向下或向上超出允许的温度范围ΔTs或公差范围Ts±Δ(额定值定义)。如果支路之间的差别过大,使得针对所有所涉及的测量地点的要求不能同时满足(从而比如在温度上升时虽然使之前较低的值上升到允许的范围内,但另一个值却由此比如超出允许的范围外),则可以比如通过上述可调节的阀门78调节相对的穿流量,且由此匹配和设定在一定的界限内的温度作用。
在一个特别有利地应用上述针对调温装置39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可能性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调温循环37的调节进程(这些调温循环调节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在带02的同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具有相互不同的、特别是至少相差0.5℃的额定温度Tsoll(即根据上面的描述在可能的公差范围相同的情况下额定温度相差0.5℃或者关于各温度范围ΔTs相差至少0.5℃的平均值)。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在带02的同一侧印刷的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在运行情况下比如以流体穿流,流体的分别作为调节进程的基础的额定温度Tsoll比如相差至少0.5℃。在这里,优选使得涉及在带运行方向上观察设置在下游的印刷装置08的额定温度Tsoll更高。这两个印刷装置08的需调温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在此可以或者有利地通过同一个调温循环38或者可能情况下还通过两个调温循环38比如在以相同的值为基础的情况下针对额定温度Tsoll或温度最大值Tmax进行温度调节,从而使得两个印刷装置08的这些辊19;21在两种情况下都被调节到同一个额定温度Tsoll或同一个温度最大值Tmax上。当在印刷塔01中设置的双印刷装置17的两个半部分通过不同的调温循环38调节温度时,后一种情况是有利的。原则上还可以针对印刷塔01的两个不同的调温循环38预设针对额定温度Tsoll或温度最大值Tmax的不同的值。
在一个特别是结合报纸纸张和/或输墨装置09被设计为辊式输墨装置09和/或印刷的器件被设计为印刷塔01和/或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的有利的实施方式或运行方式中,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印版滚筒12;14、优选所有印版滚筒12;14以如下方式调节温度,即其至少在生产运行中在其壳面上具有在22℃至29℃、有利地在23℃至28℃、优选在24℃至26℃的范围内的实际温度Tist。该实际温度Tist可以在运行中根据生产速度的高低的不同、特别是根据生产速度在给出的范围内变化、特别是通过相应地考虑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执行的或上述设置在上述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前的形成额定值的进程有目的性地变化。在此给出的、针对实际上在印版滚筒外壳上在运行中存在的或需保持的上述实际温度Tist的温度范围涉及比如这样一些数值,其比如通过市场上常见的红外测量系统(IR测量系统)在按照标准的使用和相应地校正中(可能的情况下仅为了进行检测暂时地设置)来测量。这里,针对所给出的这些数值考虑这样一个值,其通过在构件12;14;19;21(此处为印版滚筒12;14)上在轴向上观察在位于印刷宽度内的位置上、优选相对于位于最外面的印版的外边缘间隔至少50mm的位置上通过测量得出。这优选适用于一个平均值,该平均值从至少两个这样位于印刷宽度内、轴向上相互间隔的测量点中得出。为此描述的技术方案也能够应用到下面描述的、在辊19;21、特别是摩擦滚筒19;21上的实际外壳温度的测量上。
为所有调节印刷塔01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次循环37的调节进程比如预设一个相应的额定温度Tsoll(T′soll),其针对应用真实的传感器S03或足够好地模型化且校正的虚拟的传感器S03′的情况位于比如22℃至29℃、有利地在23℃至28℃、优选在24℃至26℃的范围内。在应用虚拟的传感器S03′(具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实际的与通过模型提供的测量值之间的系统化的偏差)的情况下,上面给出的针对预设的额定温度Tsoll的温度范围相应地被降低或升高。在与给出的印版滚筒温度相交的温度范围内可以优选适用如下条件,即印版滚筒温度应该位于串墨滚筒19;21下。为代表额定温度Tsoll的额定温度值Ts优选分配一个以比如上述大小的公差范围或一个比如在上述范围内的形成该值作为平均值的区域。但优选也在考虑范围或公差的情况下不从上述有利的温度范围中选出额定温度Tsoll。针对传感器S03′所描述的也应用到如下实施方式中,这些实施方式以在远离构件的测量位置上的温度测量(比如仅图5中的传感器S01和/或S05)为基础。如果替代传感器S03或S03′采用在始流中在泵与构件之间的传感器S02来预设和调节,则针对需预设的值适用于上述值,扣除温度中的差值、比如分别为3℃的差值。这还适用于进一步阐述的针对印版滚筒12;14和辊19;21的示例。针对具有传感器S02的调节回路的该差值或额定值还可以比如如上所述在模型化中确定。
鉴于输墨装置09,在一个特别是结合报纸纸张和/或输墨装置09被设计为辊式输墨装置09和/或印刷的器件被设计为印刷塔01和/或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的有利的实施方式或运行方式中,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上述可调温的辊19;21、有利的是至少双印刷装置17的四个可调温的辊19;21、优选所有可调温的辊19;21、特别是串墨滚筒19;21以如下方式调节温度,即其至少在生产运行中在其壳面上具有在25℃至33℃、有利地在26℃至31℃、优选在27℃至30℃的范围内的实际温度Tist。该事实上的实际温度Tist可以必要时在运行中根据生产速度的高低的不同、特别是根据生产速度在给出的范围内变化、特别是通过相应地考虑在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中执行的或上述设置在上述控制和/或调整装置49前的形成额定值的进程有目的性地变化。在此给出的、针对实际上在辊19;21或辊外壳上在运行中存在的或需保持的上述实际温度Tist的温度范围涉及比如这样一些数值,其比如以上述方式测量或可测量。
为调节印刷塔01的辊19;21的温度的次循环38或调节印刷塔01的辊19;21的次循环38的一个调节进程或必要时多个调节进程预设(分别)一个相应的额定温度Tsoll(T′soll),其针对应用真实的探测壳面温度的传感器S03或足够好地模型化且校正的虚拟的传感器S03′的情况位于比如25℃至33℃、有利地在26℃至31℃、优选在27℃至30℃的范围内。在应用虚拟的传感器S03′(具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实际的与通过模型提供的测量值之间的系统化的偏差)的情况下,上面给出的针对预设的额定温度Tsoll的温度范围相应地被降低或升高。为代表额定温度Tsoll的额定温度值Ts优选分配一个以比如上述大小的公差范围或一个比如在上述范围内的形成该值作为平均值的区域。但优选也在考虑范围或公差的情况下不从上述有利的温度范围中选出针对辊19;21或其壳面的额定温度Tsoll。针对传感器S03′所描述的也应用到如下实施方式中,这些实施方式以在远离构件的测量位置上的温度测量(比如仅图5中的传感器S01和/或S05)为基础。
同样,上述针对印版滚筒或辊调温所述的方案也可以应用到如下实施方式中,其中,远离构件的目的地的额定温度和实际温度得到处理且其关于猜测的实际外壳温度已经通过专业知识或相应的模型“反推”到需在设定的额定温度Tsoll的预设值中。这里,通过作为基础的在维持与构件12;14;19;21不同的目的地的温度上的调节进程调节到所涉及的额定温度Tsoll上,其中,出发点在于,设定比如上面要求的在构件外壳上(比如印版滚筒外壳或辊外壳)的实际的(事实上的)实际温度Tist
调温装置39整体上不是必须要满足如其比如在用于控制墨流的网纹辊温度调节中所需要的那样对精度和/或动态的要求。这可以一方面如下表现出来:比如上述区域或公差特别是针对辊调温、但也针对印版滚筒调温可以明显被选择得更大。因此,可以将持续的调节限制得最小。附加或可替换的是,泵47;68和/或调节机构51;69(阀门)还可以在其推进功率和/或其调节区域上被设计得更小,因为通常不需要突然的变化和由此造成的过大的环流量和/或馈送。附加或可替换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型中,在主循环43(59)中周转的流体的温度水平相对于比如针对网纹辊调温的温度水平更高。在主循环43;59的始流中流动的流体的温度可以在此比如位于12-20℃、特别是高于15℃直到20℃(包括20℃)。有利的是,在此具有足够大的环流量和穿流量。总体上这样一种至少针对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调节的动态是足够的,其中,结合流体的穿流量、阀门限制、路径和温度水平、比如20-30℃之间的温度范围确保了可能的、比如至少0.5℃/分钟、有利地为1℃/分钟的制冷率(Abkühlrate)。制冷率(比如可借助于必要时暂时安装的、设置在构件12;14;19;21的有效辊身长度的中间区域中或优选远离入口的端部上的传感器S03)在此不是一定要超出2℃/分钟。相同的也适用于一个或多个调节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但其可以必要时设计得比较缓慢。
在一个特别是结合报纸纸张和/或输墨装置09特别是被设计为辊式输墨装置09和/或印刷的器件被设计为印刷塔01和/或将上述调温装置39的设计和/或运行方式有利的实施方式或运行方式中,至少一个印刷装置08的墨池25、特别是由特别是由报纸纸张组成的带02贯穿的印刷塔01的所有印刷装置08的墨池25具有特殊性能的油墨。这特别是结合通过前述实施方式来设计印刷塔01和/或印刷装置和输墨装置08;09和/或调温装置39所提供的可能性满足了对在具有印刷塔01的机器中在不被涂料或很少涂料的纸张、特别是报纸纸张上进行无水印刷的特殊要求。
作为竞争的要求,在此一方面带来了尽可能“无麻版”地在(报纸)纸张上的着墨、尽可能“无糊版”地在印版上串墨以及(比如在报纸印刷中虽然非常高的印刷速度)较好地在较好的串墨的前提下尽可能无阴影地和/或无喷溅地油墨。因此,在一个有利的设计中,在运行印刷机或至少一个印刷塔01时,特别是在拉入由报纸纸张(参见上面描述)组成的带02时,将油墨设置在印刷塔01的至少一个、特别是所有与带02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墨池25中,其具有有利的实施方式。此外,虽然各印刷装置08的油墨比如在其特性上是变化的,但优选总体上落在下面给出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
此处给出的针对粘度的值被理解为在Anton Paar公司的Physica、比如Physica MC100(具有推荐的(最小)试样量、版对版原理、测量版MP30(25mm)、缝隙间距0.15mm、剪切率D=10 l/s、测量间隔5秒、即每分钟12次测量、软件为US200)上测量的粘度、优选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测量。在一定的参数组中针对一种油墨的测量点在此比如通过将一分钟的测量时间内12个依次测量的值进行平均而实现,其中,第一测量值在5秒钟之后在无额外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针对油墨获取(温度数据具有±0.5℃的针对粘度值的误差范围)。
在此给出的针对流畅性的值Z以Prüfbau公司的Inkomat200在相应的推荐的参数下以“Inko”的形式测量(以推荐的试样量、此处比如为1250mm3,不进行油墨的预调温、串墨在50米/分钟的情况下为30秒,接下来在待检测的速度V和温度下为2分钟测量时间,最后的2分钟读取数值作为结果)。测量除了给定的参数外比如还可以按照标准ISO12634:1996(E)实现。
在第一实施例中,油墨(油墨A)——比如在印刷塔01的所有印刷装置08的墨池25中——在27°(对应于比如上述有利的、辊19;21的温度范围)下具有至少50Pa*s、特别是至少60Pa*s的粘度。如果多种(比如n种、特别是n=4)油墨与待印刷的带02的同一侧对应,则针对至少两个先后排列的印刷装置08来说,下游的印刷装置08的油墨的粘度高于上游的印刷装置08的油墨的粘度。优选——比如鉴于印刷装置08的温度控制——与带02的同一侧对应的n种油墨的粘度与这n种油墨的平均值的偏差为上述最小值的最大20%、比如最大10或12Pa*s。
在测量温度为27°(±1℃)且位于生产速度的范围内的速度V为10m/s(±0.03°m/s)时,第一实施方式的有利的油墨(图17中的油墨A)的流畅性Z最高为10.0Inko(以Inko为单位的Tack值,参见上面的解释)、有利地为最高9.5Tack、比如在6.0至9.5Inko之间、优选在7.0至9.5Inko之间。这至少适用于n(比如n=4)种需涂布到同一个带02的同一侧上的、位于墨池25中的油墨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但有利地适用于所有n(4)种油墨的一个个观测。针对如下情况,即油墨的流畅性Z在温度T为大约27℃以及速度V在6至10m/s的范围中时明显依赖于速度V的情况,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6m/s和10m/s时测量到的针对梯度(ΔZ/ΔV)的平均值比如为0.06Inko/(m/s)或者更大,从而该油墨在速度V为6m/s时同时具有流畅性Z对温度T的明显的依赖性、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20℃和27℃时测量到的梯度(ΔZ/ΔT)的平均值比如为-0.06Inko/℃或更陡(即绝对值更大的负数)。因此,针对明显依赖于速度的流畅性的情况确保了有效的控制可能性。原则上是这样一种油墨,其在上述速度范围内具有小于0.06Inko/(m/s)、特别是小于0.03Inko/(m/s)的梯度(斜率)。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减小对温度的依赖且使得梯度位于-0.06至0.00Inko/℃之间、特别是-0.03至0.00Inko/℃之间。
在第一实施例中,油墨还同时在大约24℃下(即在24±1℃下,对应于比如上述有利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范围)具有至少80Pa*s、特别是至少110Pa*s的粘度。如果多种(比如n种、特别是n=4)油墨与待印刷的带02的同一侧对应,则针对至少两个先后排列的印刷装置08来说,下游的印刷装置08的油墨的粘度高于上游的印刷装置08的油墨的粘度。优选——比如鉴于印刷装置08的温度控制——与带02的同一侧对应的n种油墨的粘度与这n种油墨的平均值的偏差为上述最小值的最大20%、比如最大16或22Pa*s。
在测量温度为24°(±1℃)且位于生产速度的范围内的速度V为10m/s(±0.03°m/s)时,第一实施方式的有利地设置在墨池25中的油墨的流畅性Z最高为10.5Inko(以Inko为单位的Tack值,参见上面的解释)、有利地为最高10.0Tack、比如在6.50至10.0Inko之间、优选在8.0至10.0Inko之间。这至少适用于n(比如n=4)种需涂布到同一个带02的同一侧上的、位于墨池25中的油墨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但有利地适用于所有n(4)中油墨的一个个观测。针对如下情况,即油墨的流畅性Z在温度为大约24℃以及速度V在6至10m/s的范围中时明显依赖于速度V的情况,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6m/s和10m/s时测量到的针对梯度(ΔZ/ΔV)的测量值比如为0.04Inko/(m/s)或者更大,从而该油墨在速度V为6m/s时同时具有流畅性Z对温度T的明显的依赖性、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20℃和27℃时测量到的梯度(ΔZ/ΔT)的平均值比如为-0.06Inko/℃或更陡。但原则上优选的是还在这里采用流畅性Z具有更小的速度依赖性或没有速度依赖性的油墨。
在一个有利的变型中,流畅性Z在比如至少两个、优选在所有n个依次设置在带02的同一侧的印刷装置08中在24℃且速度V为10m/s时有目的性地以下列方式变化,即流畅性Z在上述参数下从油墨到油墨地(比如黑色、黄色、品红色或青色)地分别减小。但这优选是针对在最高极限为比如11Inko内的各上述条件、有利地在上述针对各条件给出的最高极限或间隔之内。这种设计比如有利地具有调温装置39,其中,至少是四个依次设置在一个带侧的印刷装置08中的两个印刷装置08的辊19;21成对地分别通过调温循环38进行调温、或者所有四个通过一个共同的调温循环38进行调温。这样,所述流畅性上的分级适用于比如通过一个共同的调温循环38连接的印刷装置08。
在设置在印刷塔01的墨池25中或使用的油墨(油墨B)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油墨在进一步减小的流畅性Z下具有趋于更高的粘度。这样,粘度在此在温度为27℃时被加到80Pa*s、特别是至少90Pa*s。在24℃时,粘度位于比如至少120Pa*s、特别是至少130℃。在n个印刷装置08下的这些值适用于上面的描述。
在油墨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油墨B),流畅性Z更低且在比如27℃时流畅性Z为最高7.5Inko、特别是最高6.5Inko、比如3.5-7.5Inko、特别是3.5-6.5Inko。在24℃时,该油墨具有比如最高8.5Inko、特别是最高8Inko、比如4.0-8.0Inko、特别是4.0-7.5Inko的流畅性Z。上述鉴于速度和/或温度依赖性针对可能情况下存在的梯度的描述在此也同样适用。但这里在比如27℃的温度下的情况为,通过两个测量点在6m/s和10m/s时测量到的针对梯度(ΔZ/ΔV)的平均值比如为0.04Inko/(m/s)或者更大,在速度V为6m/s时其流畅性Z对温度T明显依赖的油墨具有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20℃和27℃时测量到的梯度(ΔZ/ΔT)的比如为-0.04Inko/℃或更陡(即绝对值更大的负数)的平均值。但原则上优选的是还在这里采用在上述速度范围内具有小于0.04Inko/(m/s)、特别是小于0.02Inko/(m/s)的梯度的油墨。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减小温度依赖性且梯度位于-0.04至0.00Inko/℃之间、特别是在-0.02至0.00Inko/℃之间。在24℃的测量点上适用于如下情况,即油墨的流畅性Z在大约24℃的温度下在速度V为6至10m/s的范围内具有对速度的明显的依赖性,比如通过两个测量点在6m/s和10m/s下测量到的针对梯度(ΔZ/ΔT)的平均值在此处为比如0.03Inko/(m/s)或者更大,从而使得该油墨在速度V为6m/s时同时还具有流畅性Z对温度T的明显的依赖性,比如如上所述通过两个测量点在20℃和27℃下测量到的针对梯度(ΔZ/ΔT)的平均值为0.04Inko/℃或更陡。原则上还在此处优选具有在流畅性Z上的更小的速度依赖性或不具有速度依赖性的如上所述的油墨。具有油墨B的印刷装置08的实施方式在进一步改进麻版表现方面是有利的,其中,在输墨装置辊组中通过提高粘度确保了可操作性。
在一个未示出的、设置在至少一个墨池25中、特别是设置在印刷塔01的墨池25中或使用的油墨(油墨C)如下将油墨B和油墨A的优点结合到一起,即比如粘度在此在27℃的温度下位于比如至少70Pa*s、特别是至少80Pa*s。在24℃时,粘度上升到比如至少100Pa*s、特别是上升到至少110Pa*s。关于n个印刷装置08等等的数值适用于上述针对油墨A所述的内容。
在油墨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流畅性在27℃时比如位于最高9.0Inko、特别是最高8.5Inko、比如4.5-9.0Inko、特别是5.0-8.5Inko。在24℃时,流畅性Z比如位于最高9.5Inko、特别是最高9.0Inko、比如5.0-9.5Inko、特别是5.5-9.0Inko。关于n个印刷装置08数值适用于上述针对油墨A所述的内容以及关于梯度的数值适用于上述针对油墨B所述的内容。
优选粘度在所有三个实施方式中在24℃下为最高280Pa*s、特别是最高230Pa*s以及在27℃时最高为180Pa*s、特别是最高130Pa*s。
印刷机优选如下设计,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相同的印刷塔01在一个运行方式(冷固着)中与上述由报纸纸张组成的带02配合,且在第二运行方式(热固着)中与由高质量的承印材料、比如纸张、在下面比如被称作半商业纸张组成的带02配合(参见比如示例性地在图1中来自左侧的印刷塔01的带02;02′)。在两种运行方式下,印刷塔01的墨池25分别具有一种相同的上述油墨。在热固着中,带02′在印刷之后,在其必要时纵向裁切成分带地输送给三角板结构04的一个或多个折页三角板之前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引导。在冷固着中,带02在印刷之后不穿过激活的干燥器输送给三角板结构04。这可以在引导路径上完全没有干燥器的情况下或在引导路径上具有停用的干燥器05的情况下实现。在冷固着以及热固着运行中,通过一个且同一个比如在上面详细描述的印刷塔在干式平版印刷方法中一次印刷报纸纸张以及另一次印刷与报纸纸张比如在粗糙度和/或表面毛孔方面不同的半商业纸张(参见下面描述),其中,在两个运行方式中采用墨池25中的同一种类型的油墨。换句话说,不必设置针对印刷塔01的两种运行方式的相互不同的油墨供给或在更换时不必设置完全的清洁。印刷塔01的调温装置可以是不同的,从而比如在热固着运行中针对调节印刷装置滚筒12;14、特别是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节进程设置另一个、比如相对于上面针对报纸印刷所述的例子低至少1℃的额定温度Tsoll
附加或可替换的是,还可以如下涉及该印刷机,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印刷塔01中的至少一个在一个运行方式(冷固着)中与上述由报纸纸张组成的带02配合且同时另一个印刷塔01在第二运行方式(热固着)中与由高质量的承印材料、比如纸张、在下面比如被称作半商业纸张组成的带02配合(参见比如图1)。在两个印刷塔01中,各印刷塔01的墨池25比如分别具有一种相同的上述油墨。换句话说,不必设置针对两个运行方式不同的印刷塔01的相互不同的油墨供给。在热固着中印刷的、即在印刷之后通过干燥器05干燥的带02′在印刷之后,在其引导到三角板结构04之前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引导。优选在冷固着中制造的带02或由其通过纵向裁切产生的分带以及在热固着中制造的带02′或由其通过纵向裁切产生的分带共同地被引导到同一个三角板结构04上、特别是同一个用于产生产品的折页三角板上。这样,(报纸)印刷机可以比如具有比干燥器05数量更多的印刷塔01。
热固着带02′或作为基础的纸张(半商业纸张)具有比如按照ISO536优选在40至75g/m2、特别是40至65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带02比如由软压光机(加热的硬铸辊与具有弹性外壳的辊对压)压光(改进提高)的报纸纸张和/或由轻微涂料的纸张形成且在后一种情况下具有比如大于5g/m2、特别是大于1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这种纸张优选具有相对于可选地在另一种运行方式下和/或同时穿过另一个印刷塔01引导的报纸纸张更小的粗糙度。按照Bendtsen标准(ISO8791/2)的粗糙度比如位于最大85ml/min(软压光)、特别是最大50ml/min(涂料的)。只要报纸纸张和半商业纸张的特性中的极限相交,则在具有两种不同的纸张的可选地不同的运行中或同时的运行中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给出的区域,使得同时半商业纸张具有比如可选地在另一个运行方式下和/或在同时穿过另一个印刷塔01引导的报纸纸张更小的粗糙度和/或更强烈闭合的表面。
附图标记列表
Figure GDA00002276396200471
Figure GDA00002276396200481
Figure GDA00002276396200491
Figure GDA00002276396200501

Claims (24)

1.一种印刷机的印刷塔(01),具有多个相叠设置的、向带(02、02′)的同一面上印刷的印刷装置(08),用于双面多色印刷穿过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02′),所述带由未涂料或轻微涂料的报纸纸张形成,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分别具有一个被设计为转印滚筒(11;13)的和一个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2;14)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配合的输墨装置(09),所述输墨装置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辊(19;21)和一个在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能够分区地被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式输墨装置(09),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或者至少如下运行,即所述印版滚筒(12;14)承载至少一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且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不具有润湿装置或被设计为至少不具有运行的润湿装置,其中,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所述印版滚筒(12;14)和所述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辊(19;21)被设计成是能够被调节温度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或所有与带(02)的同一面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2.一种印刷机的印刷塔(01),具有多个相叠设置的、向带(02、02′)的同一面上印刷的印刷装置(08),用于双面多色印刷穿过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02′),所述带由未涂料或轻微涂料的报纸纸张形成,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分别具有一个被设计为转印滚筒(11;13)的和一个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2;14)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配合的输墨装置(09),所述输墨装置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辊(19;21)和一个在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能够分区地被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式输墨装置(09),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或者至少如下运行,即所述印版滚筒(12;14)承载至少一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且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不具有润湿装置或被设计为至少不具有运行的润湿装置,其中,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所述印版滚筒(12;14)和所述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辊(19;21)被设计成是能够被调节温度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或所有与带(02)的同一面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且各对应的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需调节温度的辊(19;21)同样与调节所述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3.一种报纸印刷机,具有至少一个印刷塔(01),所述印刷塔具有多个相叠设置的印刷装置(08),用于双面多色印刷穿过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02′),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分别具有一个被设计为转印滚筒(11;13)的和一个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2;14)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配合的输墨装置(09),所述输墨装置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辊(19;21)和一个在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能够分区地被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式输墨装置(09),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或者至少如下运行,即所述印版滚筒(12;14)承载至少一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且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不具有润湿装置或被设计为至少不具有运行的润湿装置,其中,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所述印版滚筒(12;14)和所述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辊(19;21)被设计成是能够被调节温度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运行状态下,由未涂料的报纸纸张制成的带(02)穿过所述印刷塔(01)且随后不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被引导到三角板结构(04)上,在第二运行状态下,在保持所述输墨装置(09)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墨池(25)中的同一种油墨的情况下,由具有改进和/或涂料的表面的纸张制成的带(02′)穿过所述印刷塔(01)且随后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被引导到所述三角板结构(04)上。
4.一种报纸印刷机,具有至少两个印刷塔(01),所述印刷塔分别具有多个相叠设置的印刷装置(08),用于双面多色印刷穿过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02′),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分别具有一个被设计为转印滚筒(11;13)的和一个被设计为印版滚筒(12;14)的印刷装置滚筒(11;12;13;14)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配合的输墨装置(09),所述输墨装置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辊(19;21)和一个在有待引入的油墨方面能够分区地被调节的油墨剂量分配系统(18)的辊式输墨装置(09),其中,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干式平版印刷装置(08)或者至少如下运行,即所述印版滚筒(12;14)承载至少一个针对无水平版印刷设计的印版且所述印刷装置(08)被设计为不具有润湿装置或被设计为至少不具有运行的润湿装置,其中,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所述印版滚筒(12;14)和所述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辊(19;21)被设计成是能够被调节温度的,其特征在于,由未涂料的报纸纸张制成的带(02)穿过所述印刷塔(01)中的第一印刷塔且随后不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被引导到三角板结构(04)上,同时,由具有改进和/或涂料的表面的纸张制成的带(02′)穿过所述印刷塔(01)中的第二印刷塔且随后穿过激活的干燥器(05)被引导到同一个三角板结构(04)上。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同一个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或所有与带(02;02′)的至少一个相同的面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塔或如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塔(01)的两个被设计为双印刷装置(17)的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分别与能够相互独立地被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塔或如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两个被设计为双印刷装置(17)的印刷装置(08)的两个印版滚筒(12;14)与同一个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8.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印刷塔或如权利要求3、4、5、6或7所述的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各对应的输墨装置(09)的一个或多个需调节温度的辊(19;21)与调节所述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
9.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印刷塔或如权利要求3、4、5、6或7所述的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分别有所述印刷塔(01)的至少两个或所有与带(02)的同一面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输墨装置(09)的至少一个辊(19;21)与同一个能够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处于热交换作用中,所述调温循环独立于调节所述印刷塔(01)的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或所有至少调节带(02)的同一面的印版滚筒(12;14)的调温循环(37)被设计为次循环(37),所述次循环分别具有泵(47)且通过馈送位置(46)与共同的主循环(43)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或所有次循环(37)的所述泵(47)和所述馈送位置(46)设置在所述印刷塔(01)的不同高度上和/或所述主循环(43)的始流管道(53)竖直地在所述印刷塔(01)中和/或在所述印刷塔(01)的端面上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塔(01)的印版滚筒(12;14)被如下通过调温循环(37)调节温度,即所述印版滚筒的有效壳面在生产运行中具有22℃至29℃的范围内的实际温度(Tist)。
13.如权利要求2至7以及9至12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每个印刷装置(08)的至少一个被设计为串墨滚筒(19;21)的辊(19;21)通过一个共同的调温循环(38)或通过多个相互独立的调温循环(38)如下被调节温度,即所述辊的有效壳面在生产运行中具有比对应的印版滚筒(12;14)的壳面温度更高的实际温度(Tist)和/或具有25℃至33℃的范围内的实际温度(Tist)。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为每个调温循环(37;38)配设一个调节进程和至少一个提供实际温度(Tist)的传感器(S0x)。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为至少两个调温循环(37)的调节进程预设相互不同的额定温度Tsoll,所述调温循环(37)与同带(02)的同一面配合的两个印刷装置(08)的印版滚筒(12;14)对应。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为与调节所述印版滚筒(12;14)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7)对应的调节进程分别预设的用于作为调节的基础的额定温度Tsoll的温度范围和/或公差范围小于为与调节所述印刷塔(01)的辊(19;21)的温度的调温循环(38)对应的一个或多个调节进程预设的一个或多个额定温度Tsoll的温度范围和/或公差范围。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印刷塔(01)的多个或所有与带(02)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输墨装置(09)的墨池(25)中设置一种油墨,所述油墨的比如以Anton Paar公司的PhysicaMC 100测量的粘度针对27℃的温度具有在50-180Pa*s的范围内的值,以及在24℃的温度下具有更高的值和/或具有在80-280Pa*s的范围内的值。
18.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印刷塔(01)的多个或所有与带(02)配合的印刷装置(08)的输墨装置(09)的墨池(25)中设置一种油墨,所述油墨以Prüfbau公司的Inkomat测量的流畅性(Z)在速度为10m/s时针对27℃的温度具有在3.5-9.5的范围内的值,以及在24℃的温度下具有在4.0-10的范围内的值。
19.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印刷塔(01)引导的带(02)具有含量至少为50%的次纤维和/或根据Bendtsen标准比如大于70ml/min的粗糙度。
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具有印刷图案,所述印刷图案以至少60线/厘米的图像清晰度为基础。
21.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墨装置(09)具有两个被设计为串墨滚筒(19;21)的能够被调节温度的辊(19;21)。
22.如权利要求13或21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需调节温度的摩擦滚筒(19;21)的引导油墨的部分和/或位于引导油墨的外壳面与调温流体之间的部分由含金属的材料制成和/或所述串墨滚筒(19;21)在其内部结构方面如下设计,即辊外壳在其对于油墨引导有效的长度上在内部既与引导从流体入口向对面的端面的方向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也与从远离入口的端面再次向出口回流的流体所穿流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需调节温度的印版滚筒(12;14)的引导油墨的部分和/或位于引导油墨的外壳面与调温流体之间的部分在其内部结构方面如下设计,即滚筒外壳在其对于油墨引导有效的长度上在内部既与引导从流体入口向对面的端面的方向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也与从远离入口的端面再次向出口回流的流体所穿流的流动管道处于热接触中。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印刷塔或报纸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的调温循环(37)能够分别通过从主循环交换在调温循环(37)中环流的流体的一部分相互独立地调节温度。
CN201180014009.2A 2010-03-15 2011-01-13 使用报纸印刷机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8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02860A DE102010002860A1 (de) 2010-03-15 2010-03-15 Druckturm für den wasserlosen Zeitungsdruck sowie Zeitungsdruckmaschine
DE102010002860.6 2010-03-15
PCT/EP2011/050384 WO2011113619A1 (de) 2010-03-15 2011-01-13 Druckturm für den wasserlosen zeitungsdruc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8537A true CN102858537A (zh) 2013-01-02
CN102858537B CN102858537B (zh) 2014-11-05

Family

ID=43828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0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8537B (zh) 2010-03-15 2011-01-13 使用报纸印刷机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47526B1 (zh)
CN (1) CN102858537B (zh)
DE (1) DE102010002860A1 (zh)
WO (1) WO201111361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1465A (zh) * 2020-04-07 2020-06-30 义乌紫英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板平整检测装置
WO2020135867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印刷重复长度可变的卫星式无水胶印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7219B (zh) * 2014-01-17 2016-05-18 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适用小型轮转印刷机的数码印刷结构及数码轮转印刷机
DE102015202183A1 (de) 2015-02-06 2016-08-11 Koenig & Bauer Ag Temperieraggregat zur Temperierung von Funktions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sowie Druckanlage mit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einem Temperieraggrega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4957A (en) * 1993-11-05 1998-07-2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Printing mechanism and means for cooling transfer and form cylinders
US20020112636A1 (en) * 1999-07-22 2002-08-22 Ted Desaulniers Process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process machinery
US20020178954A1 (en) * 2001-05-29 2002-12-05 Kenji Hayashi Method for adjusting temperature of printing pr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DE102005015197A1 (de) * 2005-04-02 2006-10-05 Koenig & Bauer Ag Dru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Druckwerk
CN1970295A (zh) * 2005-11-10 2007-05-30 曼.罗兰.德鲁克马辛伦公司 印刷机及制造报纸的方法
CN101085565A (zh) * 2001-11-22 2007-12-12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装置的工作方法和根据该工作方法对油墨的应用方法
CN101203383A (zh) * 2005-01-05 2008-06-18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WO2009097912A1 (de) * 2008-02-08 2009-08-13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Farbwerke einer druckmaschine
US20090223393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Peter Anastasius Benz Printing pres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printing press, and printing press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printing pres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7889B4 (de) 2004-04-05 2006-05-11 Koenig & Bauer Ag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eines Zylinders und Druckeinheit mit wenigstens drei als Druckwerk zusammen wirkenden Zylindern
DE102005005303A1 (de) 2005-01-05 2006-07-13 Koenig & Bauer Ag Systeme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4957A (en) * 1993-11-05 1998-07-2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Printing mechanism and means for cooling transfer and form cylinders
US20020112636A1 (en) * 1999-07-22 2002-08-22 Ted Desaulniers Process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process machinery
US20020178954A1 (en) * 2001-05-29 2002-12-05 Kenji Hayashi Method for adjusting temperature of printing pr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1085565A (zh) * 2001-11-22 2007-12-12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装置的工作方法和根据该工作方法对油墨的应用方法
CN101203383A (zh) * 2005-01-05 2008-06-18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DE102005015197A1 (de) * 2005-04-02 2006-10-05 Koenig & Bauer Ag Dru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Druckwerk
CN1970295A (zh) * 2005-11-10 2007-05-30 曼.罗兰.德鲁克马辛伦公司 印刷机及制造报纸的方法
WO2009097912A1 (de) * 2008-02-08 2009-08-13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Farbwerke einer druckmaschine
US20090223393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Peter Anastasius Benz Printing pres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printing press, and printing press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printing press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5867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印刷重复长度可变的卫星式无水胶印单元
CN111351465A (zh) * 2020-04-07 2020-06-30 义乌紫英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板平整检测装置
CN111351465B (zh) * 2020-04-07 2020-12-08 泰州市国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板平整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02860A1 (de) 2011-09-15
CN102858537B (zh) 2014-11-05
EP2547526A1 (de) 2013-01-23
EP2547526B1 (de) 2014-01-08
WO2011113619A1 (de)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8453B (zh)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CN100588541C (zh) 轮转印刷机的印刷方法
JP2008155644A (ja) インキ装置内のインキ給送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2858537B (zh) 使用报纸印刷机的方法
DE60202551T2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r Temperatur einer Druckmaschine
CN102348555B (zh) 具有印刷单元和调节印刷单元部件温度的设备的印刷机
CN103660558A (zh)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维护方法
DE102006050744A1 (d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Farbwalzen in Druckmaschinen
CN1868743B (zh) 涂敷液体的装置、印刷装置、承印材料加工机和涂敷方法
CN105209260A (zh) 印刷机
GB2435238A (en) Inking device for a prin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a flex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US20190084292A1 (en) Decorator inker sta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CN105228833A (zh) 印刷机以及用于将承印材料幅材拉入印刷机的印刷单元中的方法
CN1939721B (zh) 用于对印刷机调节温度的方法
CN202098106U (zh) 冷染数码直喷印花机
US5603261A (e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an ink flow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of a printing press arrangement
CN101203383A (zh)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EP2127875B1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ruckprodukts
US7347899B2 (en) Decorato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US20070039496A1 (en) Cylinder of an inking or dampening system
US10166756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unctional parts of a printing machine, and printing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rinting machine and a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US847965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inking groups and dampening solution of an offset printing press
DE102006056315B4 (d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urzfarbwerkes für Offset-Rotationsdruckmaschinen
DE102009001597B4 (d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oder mehrerer Druckeinheiten für den beidseitigen mehrfarbigen Druck
DE102011082001B4 (d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rotierbarer Bauteile von Druckwerken einer Druckmaschine, Druck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r Druckmas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601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