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4253A -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4253A
CN102834253A CN2011800167502A CN201180016750A CN102834253A CN 102834253 A CN102834253 A CN 102834253A CN 2011800167502 A CN2011800167502 A CN 2011800167502A CN 201180016750 A CN201180016750 A CN 201180016750A CN 102834253 A CN102834253 A CN 102834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hot forming
air bag
forming body
green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67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拓三
高田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4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10Building tyres on round cores, i.e. the shape of the core is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with the shape of the completed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1Rigid cores therefor, e.g. annular or substantially toroidal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81Parts of pneumatic tyre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2030/06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moulds
    • B29D2030/062Means for sealing the tyre against the mould in the bead are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54Flexible cores therefor, e.g. bladders, bags, membranes, diaphragms
    • B29D2030/0655Constructional or 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flexible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54Flexible cores therefor, e.g. bladders, bags, membranes, diaphragms
    • B29D2030/0659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the flexible co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81Parts of pneumatic tyre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D2030/0682Inner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0/00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至少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和在该膜的外周侧配置的胎体件的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胎圈环而成型一次成型体(G1),使该一次成型体(G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在具有与刚性内模(11)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吸引保持该一次成型体(G1),在将外嵌有定厚度的气囊(30)的刚性内模(11)配置于被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移送保持模(9)所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G1)移载到气囊(30)的外周面,在刚性内模(11)的外周面成型生胎,将该生胎硫化,所述气囊在中立状态下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可以制造重量轻且防透气性能及一致性优异的充气轮胎的充气轮胎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已提出了各种通过在金属制刚性内模的外周面上成型生胎,将成型了的生胎和刚性内模一起配置在硫化模具的内部进行硫化,从而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使用这样的刚性内模的制造方法,可将生胎成型为接近要制造的轮胎的形状,因此可减轻在硫化时作用于生胎上的负荷。
然而,使内衬等轮胎构成部件稳定地追踪刚性内模的外周面来层叠以成型生胎是困难的。这成为妨碍轮胎的一致性提高的一个原因。
此外,生胎的内衬(最内周面)主要使用丁基橡胶,为了使该内衬与刚性内模的外周面容易剥离,需要涂敷剥离剂等的追加操作。另外,在仅由丁基橡胶形成的内衬,为了确保充分的防透气性能而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所以不利于轮胎轻量化。因此,需要防透气性能优异且重量轻的规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30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制造重量轻且防透气性能及一致性优异的充气轮胎的充气轮胎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制造方法,在圆筒状的刚性内模的外周上成型生胎后,将该生胎硫化,所述刚性内模由多个分割体构成而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相似形状的外周面,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胎圈环而成型一次成型体,所述圆筒状体至少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而成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和在该膜的外周侧配置的胎体件,
使该一次成型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而将其吸引保持于在具有与所述刚性内模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在将外嵌有一定厚度的气囊的所述刚性内模配置于所述被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由移送保持模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移载到所述气囊的外周面,接着,在该刚性内模的外周上露出所述胎体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在该一次成型体的外周面层叠其他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生胎,所述气囊在中立状态下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
将该生胎与外嵌有所述气囊的刚性内模一同配置于在硫化装置设置的硫化模具的内部而合模,将所述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从内周侧通过加热流体使所述气囊膨胀而硫化生胎。
本发明的另一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在圆筒状刚性内模的外周上成型生胎后,硫化该生胎,所述圆筒状刚性内模由多个分割体构成而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相似形状的外周面,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胎圈环而成型一次成型体,所述圆筒状体至少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而成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和在该膜的外周侧配置的胎体件,使该一次成型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而将其吸引保持于具有与所述刚性内模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在将外嵌有一定厚度的气囊的所述刚性内模配置于所述被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由移送保持模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移载到所述气囊的外周面,接着,在该刚性内模的外周上露出所述胎体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露出,并且在该一次成型体的外周面层叠其他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生胎,所述气囊在中立状态下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在从该生胎取下刚性内模后,将内嵌有所述气囊的生胎配置于在硫化装置设置的硫化模具的内部而合模,将所述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从内周侧通过加热流体来使所述气囊膨胀而将生胎硫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由于在一次成型体中层叠有所述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因此在使一次成型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而将一次成型体吸引保持于具有与刚性内模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时,可使其高精度地追踪而稳定地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而且,在将外嵌有中立状态下具有与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的一定厚度的气囊的所述刚性内模配置于所述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由移送保持模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移载到所述气囊的外周面,因此可高精度地追踪气囊的外周面而层叠一次成型体。
由于气囊外嵌到刚性内模而固定,因此可防止在其外周面成型的生胎的芯偏离等,可稳定地成型高精度地追踪气囊的外周面的生胎,有利于提高制造的轮胎的一致性。
将在硫化模具内部配置的生胎与硫化模具一同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从内周侧通过加热流体来使内嵌于生胎的气囊膨胀而硫化生胎,因此轮胎构成部件的未加硫橡胶通过向硫化模具的内周面被按压而沿周流动,即使轮胎构成部件的体积存在偏差也可修正该偏差。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制造的轮胎的一致性。由于使用气囊,因此在硫化生胎时,可将蒸汽用作加热流体。
在如上述那样制造出的轮胎的内周侧,层叠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因此与仅由丁基橡胶构成的现有的内衬相比重量轻且可得到优良的防透气性能。
在将生胎与外嵌有气囊的刚性内模一同配置于在硫化装置设置的硫化模具内部而进行硫化的情况下,已成型的生胎由刚性内模支撑直到被硫化,因此能够使其难以产生不必要的变形。
在从生胎取下刚性内模后,将内嵌有气囊的生胎配置于在硫化装置设置的硫化模具内部而进行硫化的情况下,可在硫化中自由使用刚性内模。因此,由一个刚性内模在预定时间内能够成型的生胎的数量增大,可有效地利用刚性内模来提高生产率。
这里,在将所述一次成型体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时,在一次成型体的外周侧配置移送保持模,从一次成型体的内周侧加压。该情况下,易于使一次成型体高精度地追踪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
在硫化所述生胎时,例如从内周侧以0.01MPa~3.0MPa的压力使所述气囊膨胀。通过该压力,可不向生胎施加过度负荷地进行良好的硫化。
也可以,一边从所述硫化模具的内部向外部吸引空气,一边硫化配置于硫化模具内部的生胎。该情况下,由于可去除层叠了的轮胎构成部件间的空气和/或轮胎构成部件(橡胶部件)中的空气,因此可防止制造出的轮胎因进入空气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可提高品质。
也可以,将所述一次成型体的最内周设为所述膜。该规格的情况下,可使制造的轮胎进一步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成型一次成型体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例示间隔调整板与图1的胎体件固定环连接了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例示将膨胀模具内插到一次成型体中的状态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5是例示使一次成型体向外周侧鼓出的状态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6是例示图4的膨胀模具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7是例示将一次成型体由移送保持模具吸引保持的工序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8是例示将气囊内插到一次成型体中的工序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9是例示将刚性内模内插到气囊中的工序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10是刚性内模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B-B剖视图。
图12是例示在刚性内模的外周面成型了生胎的状态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13是例示从内嵌有气囊的生胎取下刚性内模的工序的上半部分纵剖视图。
图14是例示对取下了刚性内模的生胎进行硫化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图14的C-C剖视图。
图17是例示对安装有刚性内模的生胎进行硫化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8是图17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7的D-D剖视图。
图20是例示通过本发明制造出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此外,对同一部件在硫化前和硫化后使用同一符号。
图20中例示通过本发明制造出的充气轮胎21。该充气轮胎21在一对胎圈环25之间架设了胎体件24,胎体件24在胎圈芯25a的周围从内侧夹着胎圈填胶25b折回到外侧。在胎体件24的内周侧,依次层叠有接合橡胶23、膜22。最内周的膜23防止空气透过。膜22的厚度例如为0.005~0.2mm。
膜22和胎体件24通过夹入的接合橡胶23而良好地接合。在胎体件24的外周侧设有构成胎侧部26的橡胶部件、构成胎面部28的橡胶部件。此外,也可成为在膜22的内周侧层叠含有丁基橡胶的内衬的规格。
在胎面部28的胎体件24的外周侧,在整个轮胎周向范围内设有带束层27。构成带束层27的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配置,且层叠的上下带束层27中增强帘线配置成彼此交叉。通过本发明制造的充气轮胎1并不限于图20的结构,也可以在制造其他结构的充气轮胎时使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膜22包括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酰胺系树脂[例如,尼龙6(N6)、尼龙66(N66)、尼龙46(N46)、尼龙11(N11)、尼龙12(N12)、尼龙610(N610)、尼龙612(N612)、尼龙6/66共聚物(N6/66)、尼龙6/66/610共聚物(N6/66/610)、尼龙MXD6、尼龙6T、尼龙6/6T共聚物、尼龙66/PP共聚物、尼龙66/PPS共聚物]、聚酯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1,4-丁二醇共聚物、PET/PEI共聚物、聚芳酯(PAR)、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液晶聚酯、聚氧亚烷基二酰亚胺二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等芳香族聚酯]、聚腈系树脂[例如,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甲酯树脂(EMA)]、聚乙烯基系树脂[例如,乙酸乙烯酯(EVA)、聚乙烯醇(PVA)、乙烯醇/乙烯共聚物(EVOH)、聚1,1-二氯乙烯(PDVC)、聚氯乙烯(PVC)、氯乙烯/1,1-二氯乙烯共聚物、1,1-二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纤维素系树脂[例如,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氟系树脂[例如,聚1,1-二氟乙烯(PVDF)、聚氟乙烯(PVF)、聚三氟氯乙烯(PCTFE)、四氯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酰亚胺系树脂[例如芳香族聚酰亚胺(PI)]等。
作为弹性体,可以列举例如,二烯系橡胶及其氢化物[例如,NR、IR、环氧化天然橡胶、SBR、BR(高顺式BR和低顺式BR)、NBR、氢化NBR、氢化SBR]、烯烃系橡胶[例如,乙丙橡胶(EPDM,EPM)、马来酸改性乙丙橡胶(M-EPM)]、丁基橡胶(IIR)、异丁烯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或二烯系单体的共聚物、丙烯酸橡胶(ACM)、离聚物、含卤素橡胶[例如,Br-IIR、Cl-IIR、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的溴化物(Br-IPMS)、氯丁二烯橡胶(CR)、氯醚橡胶(CHC、CHR)、氯磺化聚乙烯(CSM)、氯化聚乙烯(CM)、马来酸改性氯化聚乙烯(M-CM)]、有机硅橡胶[例如,甲基乙烯基硅氧烷橡胶、二甲基硅氧烷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橡胶]、含硫橡胶[例如聚硫醚橡胶]、氟橡胶[例如,1,1-二氟乙烯系橡胶、含氟乙烯基醚系橡胶、四氟乙烯-丙烯系橡胶、含氟硅系橡胶、含氟磷腈系橡胶]、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烃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聚酰胺系弹性体]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中,热塑性树脂成分(A)与弹性体成分(B)的重量比要根据膜的厚度和/或、柔软性的平衡来适当确定。例如,热塑性树脂成分(A)的重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成分(A)和弹性体成分(B)的总计重量的比例优选为10~90%,更优选为20~85%。
本发明中使用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中,除上述必需成分(A)和(B)之外作为第三成分,可以混合增容剂等其它聚合物和配合剂。混合其它聚合物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热塑性树脂成分与弹性体成分的相容性、为了改进材料的膜成型加工性、为了提高耐热性、为了降低成本等,作为其中所使用的材料,可列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SBS、聚碳酸酯等。
由上述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形成的膜22,由于高分子链的面取向性优异而具有良好的气体阻挡性。这样,在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充气轮胎21中,由于使用气体阻挡性比丁基橡胶优异的膜22作为内层,所以可以得到比具备仅由丁基橡胶构成的内衬的现有充气轮胎优异的防透气性能。
并且,膜22比橡胶重量轻,厚度为0.005mm~0.2mm左右,所以大大促进了充气轮胎21的轻量化。
下面,说明制造该充气轮胎21的步骤。
首先,使用图1、图2例示的一次成型鼓1来成型一次成型体G1。一次成型鼓1包括在周向上分割开的多个分割鼓(segment)1a、1b,两种分割鼓1a、1b的每个均可在径向上移动。这样,一次成型鼓1成为成为扩大、缩小的圆筒体。
在一次成型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固定环2,使各个分割鼓1a扩径移动而使一次成型鼓为圆筒状。在该成为圆筒状的一次成型鼓1的外周面,将膜22、接合橡胶23及胎体件24配置成依次层叠,以形成圆筒状体。胎体件24与膜23及接合橡胶23相比突出到宽度方向两侧。在成为在最内周设置由丁基橡胶构成的内衬的规格的情况下,将含有未硫化的丁基橡胶的内衬、膜22、接合橡胶23及胎体件24依次在一次成型鼓1的外周面层叠而形成圆筒状体。
在使用预先形成为筒状的膜22的情况下,将该筒状的膜22外插到一次成型鼓1上而成为圆筒状。在使用带状的膜22的情况下,将该带状的膜22卷绕到一次成型鼓1的外周面上而成为圆筒状。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带状的膜22和接合橡胶23、或者带状的膜22和接合橡胶23及胎体件24预先层叠而形成层叠体,将该层叠体卷绕到一次成型鼓1的外周面上而成为圆筒状。
接着,在胎体件2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外周侧配置了胎圈环25后,在胎体件2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外周侧配置胎体固定环3,将胎体件2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用固定环2和胎体固定环3夹着固定。各个胎圈环25固定于胎体固定环3的内侧。这样,成型在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有胎圈环25的一次成型体G1。
接着,如图3所例示,将各个胎体固定环3用间隔调整板4连接。间隔调整板4使用螺栓等固定部件安装于胎体固定环3。
接着,使分割鼓1a、1b缩径移动,从圆筒状的一次成型体G1拔下一次成型鼓1。这样,成为由固定环2、胎体固定环3及间隔调整板4来保持一次成型体G1的状态。
接着,如图4所例示,在该一次成型体G1中内插圆筒状的膨胀模具5。如图4、图6所例示,膨胀模具5在芯部5a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圆盘状的侧板6,并且在芯部5a设有在周向上分割开的多个按压板8。
各个侧板6通过在芯部5a设置的缸体6a而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外,在侧板6的外周缘部,设有膨胀收缩的密封部件7。
各个按压板8构成为通过在芯部5a设置的缸体8a而在径向上移动。按压板8的外周面成为与制造的轮胎(胎面内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
在一次成型体G1中内插了膨胀模具5后,使密封部件7膨胀,由侧板6将胎圈环25的周边部分(固定环2及胎体固定环3)牢固地固定。然后,将间隔调整板4从胎体固定环3取下。
接着,如图5所例示,使各个缸体6a自由,使各个缸体8a的气缸杆伸长而将按压板8按压在一次成型体G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内周面,并且通过从内周侧注入空气a来稍稍加压,而使一次成型体G1向外周侧鼓出。此时,各个胎圈环25(侧板6)互相接近地移动。
接着,如图7所例示,在一次成型体G1的外周侧配置移送保持模9。在移送保持模9可装拆地连接有真空泵等吸引装置。移送保持模9由在宽度方向上分成两个的分割模9a构成。移动保持模9的内周面形成为环状,且形成有与吸引装置连通的多个吸引孔10。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成为与后述的刚性内模11的外周面(与胎面内面及胎侧部相当的面)相似形状(稍大的相似形状)。
接着,通过从一次成型体G1的内周侧进一步注入空气a而加压,同时,通过组装各分割模9a而成的移送保持模9的吸引孔10吸入空气A,从而从外周侧吸引一次成型体G1。这样,成为将一次成型体G1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的状态。
由于在一次成型体G1上层叠有膜22,因此在将其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时,可使其高精度地追踪并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在吸引保持一次成型体G1时,也可停止从一次成型体G1的内周侧注入空气a不加压,但是,通过加压可使一次成型体G容易地高精度地追踪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
然后,使缸体8a的杆收缩而使按压板8后退,使密封部件7收缩,而将膨胀模具5从一次成型体G1拔下。由移送保持模1进行的对一次成型体G1的吸引持续到将一次成型体G1移载到刚性内模11(气囊30)。
接着,如图8所例示,在被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的一次成型体G中内插气囊30。该气囊30是橡胶制的且为圆筒形状,在中立状态(无负荷状态)下,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气囊30的厚度为一定,设定为1mm~5mm左右。
在气囊30的圆筒两端,设有比气囊30的主体部(膜状部分)刚性高的环状气囊凸缘(bead)30a。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凸缘30a由金属线等刚体形成。此外,气囊凸缘30a也可通过使橡胶厚度比气囊30的主体部厚、或者使用比主体部硬度高的橡胶、或者使橡胶厚度比主体部厚且使用硬度高的橡胶来形成。
接着,如图9所例示,将圆筒状的刚性内模11插入在一次成型体G中内插的气囊30。刚性内模11如图10、图11所例示那样是圆筒状,包括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的分割体12。分割体12构成为进一步将圆筒周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二份。作为刚性内模11的材质,可例示铝、铝合金等金属。刚性内模11的外周面成为与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相似形状(稍小的相似形状)。
这些分割体12经由旋转机构13固定在相对配置的圆盘状支撑板15a、15b的周缘部,形成圆筒状。即,将圆筒圆周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2部分后的一侧分割体12沿着相对配置的支撑板15a、15b中的一侧支撑板15a的周缘部被配置成环状,将圆筒圆周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2部分后的另一侧分割体12沿着另一方的支撑板15b的周缘部配置成环状。此外,在分割体12设有卡合气囊凸缘30a的气囊凸缘卡合部12a。
相对配置的支撑板15a、15b的圆中心位置以贯穿的方式固定中心轴14。中心轴14和一对支撑板15a、15b经由固定在中心轴14的外周面上的支撑肋。由形成为圆筒状的多个分割体12构成的刚性内模11,如后面所述那样,各个分割体12以旋转机构13为转动中心,以径向扩大和径向缩小的方式移动。
于是,如图9所例示,使在周向上分割开的多个分割体12中的、在宽度方向上分割出的一侧的分割体12首先以旋转机构113为转动中心而扩径地移动,接着使另一侧的分割体12同样地移动而组装成环状。通过此类组装动作,将刚性内模11内插到气囊30中,而将气囊30外嵌于刚性内模11。气囊凸缘30a与各分割体12的气囊凸缘卡合部12a卡合而固定。
在将如上述那样外嵌了气囊30的刚性内模11配置在被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G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移送保持模9所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G1移载到气囊30的外周面。移载了一次成型体G1后,使移送保持模9分离为各个分割模9a而将其从一次成型体G1取下。
根据如上述那样说明,将一次成型体G1从被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9的内周面的状态起移载到外嵌于刚性内模11的气囊30的外周面,因此可进行流畅的移载作业。除此之外,可使一次成型体G1高精度地追踪气囊30的外周面而进行层叠。
接着,如图12所例示,为了成型生胎G,一次成型体G1已移载到外周的圆筒状的刚性内模11,由中心轴14轴支撑地被安装于成型装置等。在该刚性内模11上将胎体件2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露出,在该一次成型体G1的外周面,层叠胎侧部26的橡胶部件、带束层27、胎面部28的橡胶部件等其他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生胎G。虽然该生胎G没有形成胎面花纹,但是,以与要制造的充气轮胎21大体相同大小成型为相同形状。
气囊30外嵌到刚性内模11上,经由气囊凸缘部30a相对于刚性内模11牢固地固定,因此可防止在气囊30的外周面成型的生胎G的偏芯等,可稳定地成型高精度地追踪气囊30的外周面的生胎G,有利于提高制造的轮胎的一致性。
接着,从成型了的生胎G取下刚性内模11。刚性内模11的取下步骤为,首先,从刚性内模11的宽度方向两侧保持各个分割体12的旋转机构13,而将各个旋转机构13与支撑板15a、15b的卡合解除。在该状态下,将一个支撑板15a从中心轴14取下,使该一个支撑板15a和固定了旋转轴14的另一支撑板15b向生胎G的外侧移动。
接着,如图13所例示,使宽度方向一侧(图13中右侧)的分割体12以旋转机构13为中心转动向轮胎内侧转动使得圆筒状的刚性内模11缩径。然后,使宽度方向另一侧(图13中左侧)的分割体12以旋转机构13为中心向轮胎内侧转动使得圆筒状的刚性内模11缩径。在如上述那样使分割体12向轮胎内侧转动后使其转动到生胎G的外侧而取下,从而可得到内嵌有气囊30的生胎G。
接着,如图14、图15所例示,将内嵌有气囊30的生胎G配置在设置于硫化装置17的硫化模具内部的预定位置。该硫化模具包括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开的多个分割模(sector)18a和上下的环状侧板18b、18b。在上下的侧板18b、18b,设有与气囊凸缘30a卡合的气囊凸缘卡合部18c。
在载置各分割模18a的下部壳体17b固定有下侧的侧板18b,在分割模18a的背面安装有具有倾斜面的后扇形(back segment)部19。在上部壳体17a固定有具有倾斜面的导引部件20和上侧的侧板18b。
将生胎G的下侧的胎圈部载置于下侧的侧板18b,并且使气囊凸缘30a与气囊凸缘卡合部18c卡合,而将生胎G定位于预定位置之后,使上部壳体17a向下方移动。随着向该下方移动而进行向下方移动的导引部件20的倾斜面与后扇形部19的倾斜面抵接,与导引部件20的下方移动联动地,分割模18a逐渐与后扇形部19一同向中心轴14移动。即,处于扩径了的状态的各分割模18a缩径地移动而组装成环状。而且,在组装成环状的分割模18a的上侧的内周缘部,配置已向下方移动的上侧的侧板18b。生胎G的上侧的胎圈部与上侧的侧板18b抵接,气囊凸缘30a与气囊凸缘卡合部18c卡合。
生胎G的上下的胎圈部分别与上下的侧板18b密接而成为被密封的状态。由此,生胎G的内周空腔部由硫化模具及上部壳体17a、下部壳体17b包围而被密闭。
此外,在刚性内模11的外周上成型了的生胎G,以胎圈环25为基准,高精度地成型为与要制造的轮胎形状大体相同的形状,因此即使取下刚性内模11也几乎不会变形。因此,只要将生胎G的下侧的胎圈部载置于下侧的侧板18b,将气囊凸缘30a与气囊凸缘卡合部18c卡合,就能够高精度地将生胎G配置在预定位置。
接着,将合模了的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通过设置于下部壳体17b的连通路径29将蒸汽s等加热流体注入生胎G的内周空腔部。通过如上述那样直接注入加热流体向气囊30的内周面(内周空腔部)加压,使气囊30膨胀并且进行加热以硫化生胎G。
使气囊30膨胀的压力为例如0.01~3.0Mpa左右。通过该膨胀压力,可不向生胎G(膜22)施加过度负荷地进行良好的硫化。
通过使气囊30膨胀,如图16所例示,轮胎构成部件中的未硫化橡胶向分割模(硫化模具)18a的内周面被按压,且随之沿分割模18a的周向流动。因此,即使生胎G的轮胎构成部件的体积存在偏差也可修正该偏差,可提高制造的充气轮胎21的一致性。
此外,气囊30即使膨胀也不会较大地变形,而仅是稍扩径的程度。而且,气囊30的外周面在中立状态下是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因此不会对膜22作用过大的力,可避免膜22破损等不良情况。
膜22随着生胎G的硫化而与相邻的橡胶部件(接合橡胶23)紧密附着接合。这样,可制造重量轻且防透气性能及一致性优良的充气轮胎21。
在硫化时,可以从硫化模具的内部向外部强制地吸引空气而在负压状态下将生胎G硫化。例如,用真空泵通过相邻的分割模(硫化模具)18a的合模面进行抽真空。这样,能够去除层叠了的轮胎构成部件间的空气和/或轮胎构成部件(橡胶部件)中的空气,因此能够防止制造出的充气轮胎21因空气进入所引起的不良情况,能够提高品质。
为了使膜22与相邻的橡胶部件的接合力更牢固,还可在膜22的表面预先设置粘接层。接合橡胶23不仅可配置成覆盖膜22的整个外周,也可配置成覆盖膜2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只要能确保膜22与与之相邻的橡胶部件的一定的接合强度,也可省略接合橡胶23。
虽然硫化模具可由各种热源加热,但是,可使用例如在硫化模具中埋设的电热体。用电热体所进行的加热,可进行精密的温度控制。
此外,在将生胎G硫化时,没有将刚性内模11配置在硫化模具的内部,因此可在硫化中自由使用刚性内模11。因此,由一个刚性内模11在预定时间内能够成型的生胎G的数量增大,可有效地利用刚性内模11来提高生产率。与之相伴,可减少准备的刚性内模11的数量。
如图17、图18所例示,也可将使用刚性内模11成型了的生胎G与外嵌有气囊30的刚性内模11一同配置在设置于硫化装置17的硫化模具的内部来硫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保持生胎G的刚性内模11的中心轴14的下端部插入下部壳体17b的中心孔后,使上部壳体17a向下方移动,各分割模18a缩径地移动而组装成环状。在组装成环状的分割模18a的上侧的内周缘部,配置向下方移动而来的上侧的侧板18b。中心轴14的上端部成为被插入上部壳体17a的中心孔的状态。
由于将成型了的生胎G与外嵌有气囊30的刚性内模11一同设置于硫化模具的内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从成型鼓取下生胎G的作业,可省略工序。此外,上部壳体17a、下部壳体17b的中心孔以预定的精度形成,因此仅通过插入刚性内模11的中心轴14就能够定位。再有,气囊凸缘30a与各分割体12的气囊凸缘卡合部12a分别卡合而固定,因此能以更高精度将生胎G容易地配置在成型模具内部的预定位置。这样,生产率提高,可高效地制造充气轮胎21。
接着,如图19所例示,将刚性内模11及合模了的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通过从气囊30的内周侧供给蒸汽s来加压,成为使气囊30膨胀了的状态而硫化生胎G。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生胎G的轮胎构成部件的体积存在偏差也会修正该偏差,可提高制造的充气轮胎21的一致性。
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刚性内模11支撑已成型的生胎G直到其被硫化,因此可使其难以产生不必要的变形。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硫化时,也可从硫化模具的内部强制地向外部吸引空气A而在负压状态下硫化生胎G。
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制造子午线轮胎的情况为例,但本发明也可以在制造斜交轮胎的情况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一次成型鼓
5膨胀模具
8按压板
9移送保持模
11刚性内模
12分割体
12a气囊凸缘卡合部
17硫化装置
18a分割模
18b侧板
18c气囊凸缘卡合部
21充气轮胎
22膜
24胎体件
25胎圈环
27带束层
29连通路径
30气囊
30a气囊凸缘
G1一次成型体
G生胎

Claims (6)

1.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在圆筒状刚性内模的外周上成型生胎后,硫化该生胎,所述圆筒状刚性内模由多个分割体构成而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相似形状的外周面,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胎圈环而成型一次成型体,所述圆筒状体至少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而成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和在该膜的外周侧配置的胎体件,
使该一次成型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而将其吸引保持于具有与所述刚性内模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在将外嵌有一定厚度的气囊的所述刚性内模配置于所述被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由移送保持模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移载到所述气囊的外周面,接着,在该刚性内模的外周上露出所述胎体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在该一次成型体的外周面层叠其他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生胎,所述气囊在中立状态下具有与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
将该生胎与外嵌有所述气囊的刚性内模一同配置在设置于硫化装置的硫化模具的内部而合模,将所述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从内周侧通过加热流体使所述气囊膨胀而硫化生胎。
2.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在圆筒状刚性内模的外周上成型生胎后,硫化该生胎,所述圆筒状刚性内模由多个分割体构成而具有与要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相似形状的外周面,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圆筒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外嵌胎圈环而成型一次成型体,所述圆筒状体至少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了弹性体而成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膜;和在该膜的外周侧配置的胎体件,
使该一次成型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鼓出,而将其吸引保持于具有与所述刚性内模的外周面相似形状的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在将外嵌有一定厚度的气囊的所述刚性内模配置于所述吸引保持的一次成型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停止由移送保持模进行的吸引而将一次成型体移载到所述气囊的外周面,接着,在该刚性内模的外周上露出所述胎体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在该一次成型体的外周面层叠其他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生胎,所述气囊在中立状态下具有与制造的轮胎的内周面的轮廓大体相同形状的外周面,
在从该生胎取下刚性内模后,将内嵌有所述气囊的生胎配置在设置于硫化装置的硫化模具的内部而合模,将所述硫化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从内周侧通过加热流体使所述气囊膨胀而硫化生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一次成型体吸引保持于移送保持模的内周面时,在一次成型体的外周侧配置移送保持模,从一次成型体的内周侧加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硫化所述生胎时,从内周侧以0.01MPa~3.0MPa的压力使所述气囊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边从所述硫化模具的内部向外部吸引空气,一边硫化配置于硫化模具内部的生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成型体的最内周是所述膜。
CN2011800167502A 2010-03-30 2011-03-02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8342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7891A JP4853576B2 (ja) 2010-03-30 2010-03-30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077891/2010 2010-03-30
PCT/JP2011/054803 WO2011122222A1 (ja) 2010-03-30 2011-03-02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4253A true CN102834253A (zh) 2012-12-19

Family

ID=44711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67502A Pending CN102834253A (zh) 2010-03-30 2011-03-02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09344A1 (zh)
JP (1) JP4853576B2 (zh)
KR (1) KR101337931B1 (zh)
CN (1) CN102834253A (zh)
DE (1) DE112011101151T5 (zh)
WO (1) WO20111222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7658A (zh) * 2015-09-06 2017-12-01 深圳市源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喉罩制造方法及喉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09530A (ja) * 2018-05-31 2019-12-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4422A (en) * 1985-02-05 1987-08-0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ansfer apparatus for tire carcasses and tire bands
US20060169392A1 (en) * 2002-11-25 2006-08-03 Naruhiro Akiyama Tire building system, tire manufactur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n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149034A (ja) * 2007-12-21 2009-07-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01616790A (zh) * 2007-02-22 2009-12-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4407773B1 (ja) * 2009-05-07 2010-02-0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0030242A (ja) * 2008-07-31 2010-02-1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製造方法
WO2010128565A1 (ja) * 2009-05-07 2010-11-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4422A (en) * 1985-02-05 1987-08-0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ansfer apparatus for tire carcasses and tire bands
US20060169392A1 (en) * 2002-11-25 2006-08-03 Naruhiro Akiyama Tire building system, tire manufactur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n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616790A (zh) * 2007-02-22 2009-12-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2009149034A (ja) * 2007-12-21 2009-07-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0030242A (ja) * 2008-07-31 2010-02-1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製造方法
JP4407773B1 (ja) * 2009-05-07 2010-02-0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WO2010128565A1 (ja) * 2009-05-07 2010-11-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7658A (zh) * 2015-09-06 2017-12-01 深圳市源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喉罩制造方法及喉罩
CN107427658B (zh) * 2015-09-06 2019-08-02 深圳市源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喉罩制造方法及喉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38806A (ko) 2012-12-26
DE112011101151T5 (de) 2013-01-31
JP4853576B2 (ja) 2012-01-11
US20130009344A1 (en) 2013-01-10
WO2011122222A1 (ja) 2011-10-06
KR101337931B1 (ko) 2013-12-09
JP2011207100A (ja) 201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3149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2421589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2421588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2869494A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2834253A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200608233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66400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加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