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7938B - 制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制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7938B
CN102817938B CN201210185337.5A CN201210185337A CN102817938B CN 102817938 B CN102817938 B CN 102817938B CN 201210185337 A CN201210185337 A CN 201210185337A CN 102817938 B CN102817938 B CN 102817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spline
break
connecting member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53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7938A (zh
Inventor
小栗和夫
漆畑隆义
渡边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17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7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7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79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10Brak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59Braking of gear output shaft using simultaneous engagement of friction devices applied for different gear ratio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95Measures for reducing number of parts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机构,其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同时能够确保花键嵌合摩擦对象板的第二连结部件的箱体固定。该制动机构为可对共用行星齿轮架(C)卡止的第五制动器(R/B),并具备:第一鼓部件(41)、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中间壁(21)、第五制动活塞(43)、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第一鼓部件与共用行星齿轮架连结,花键嵌合摩擦板(60)。第五制动器用鼓花键嵌合于自动变速箱(ATC),花键嵌合摩擦对象板(61)。中间壁限制第五制动器用鼓向E方向侧的移动。第五制动活塞向E方向侧可按压摩擦对象板而设置。第五制动复位弹簧相对于第五制动器用鼓产生向E方向侧的弹力,相对第五制动活塞产生向F方向侧的弹力。

Description

制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自动变速器等并通过用活塞部件按压摩擦板和摩擦对象板能将旋转元件与箱体卡止的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有如下的串联型摩擦卡合装置,该装置作为第二止动部件发挥功能,该第二止动部件与配设第一制动器B1的箱体26分体构成配设第三制动器B3的制动器壳40,并且使第三制动器B3的第一嵌合部42的前端与第一制动器B1的第二嵌合部70的前端隔开极小间隙而对置,在和第二活塞78之间夹压该第一制动器B1的摩擦板74和摩擦对象板72(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8562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示的制动机构中,因花键嵌合摩擦对象板44的制动器壳40由螺栓39固定于第二箱体部件36上,因此,为了确保制动外壳40的箱体固定,存在零件数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机构,其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能够确保花键嵌合有摩擦对象板的第二连结部件的箱体固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可卡止旋转元件的制动机构,其具备:第一连结部件,其与所述旋转元件连结,并花键嵌合有摩擦板且与所述摩擦板相对不能旋转;第二连结部件,其花键嵌合于收纳所述旋转元件的箱体,并与所述箱体相对不能旋转,且花键嵌合有摩擦对象板并与所述摩擦对象板相对不能旋转;止动部件,其限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向一侧的移动;活塞部件,其设置为可向所述一侧可按压所述摩擦对象板;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与所述活塞部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产生向所述一侧的弹力,相对于所述活塞部件产生向所述一侧的反方向即另一侧的弹力。
如上所述,使卡止旋转元件的第二连结部件与箱体花键嵌合,因此,不需要固定第二连结部件的螺栓等联接零件。
但是,只要使第二连结部件与箱体花键嵌合,就有可能在第二连结部件与箱体花键嵌合时发生滑脱。这种花键嵌合的滑脱发生时,即使在活塞未推压的状态,摩擦板和摩擦对象板也会产生拖曳。
与之相对,本发明采用在第二连结部件与活塞部件之间配置弹性部件,使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于将第二连结部件向箱体推压的一侧和使活塞部件返回原位置的另一侧这两方的构成。即,将使活塞部件返回至解除摩擦板和摩擦对象板的推压的位置的弹性部件兼用作为防止与箱体花键嵌合的第二连结部件的滑脱的滑脱防止部件。因此,不需要用于防止与箱体花键嵌合的第二连结部件滑脱的追加零件。
其结果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同时能够确保花键嵌合摩擦对象板的第二连结部件的箱体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在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同时联接的组合来实现的前进4速及后退1速的联接动作的联接动作表图;
图4是表示在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中比输出齿轮更远离驱动源的后方侧的详细剖面图;
图5是表示在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中比输出齿轮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详细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即第五制动器周边构成的放大剖面图;
图7(a)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一速(1st)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7(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8(a)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二速(2nd)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8(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9(a)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三速(3rd)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9(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四速(4th)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10(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在后退速(Rev)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11(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中各变速级的各摩擦联接元件的转矩分担比的转矩分担比表图。
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对实现本发明的制动机构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构成。
将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构成分成“整体构成”、“变速构成”、“后方侧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构成”、“前方侧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构成”、“第五制动的周边构成”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构成的纵剖面图,图2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下面,基于图1及图2说明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构成和摩擦联接元件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具备: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输入轴IN、输出齿轮OUT、第一离合器13R/C、第二离合器234/C、第三制动器12/B、第四制动器4/B、第五制动器R/B、自动变速箱ATC。
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为将两列的行星齿轮即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和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一体化的复合型行星齿轮。如图1及图2所示,该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具有: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与前太阳齿轮Ss和齿圈R啮合的长小齿轮PL、与后太阳齿轮Sd和长小齿轮PL啮合的短小齿轮PS、可旋转地支承长小齿轮PL和短小齿轮PS的共用行星齿轮架C。
如图1所示,上述输入轴IN为经由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T/C输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驱动源)的旋转驱动转矩的轴。相对于输入轴IN通过同轴配置而设置有前太阳齿轮轴FS,该前太阳齿轮轴FS花键嵌合有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前太阳齿轮Ss。
如图1所示,上述输出齿轮OUT与齿圈R始终连结。该输出齿轮OUT的输出旋转按如下方式传递,反转齿轮1→副轴2→终端减速齿轮3→驱动齿轮4→差速齿轮箱5。而且,传递到差速齿轮箱5的输出旋转经过与差速齿轮箱5一体旋转的小齿轮对轴6→小齿轮7、7,从与小齿轮7、7啮合的一对侧齿轮8、9向未图示的左右驱动轴及左右的驱动轮传递。
上述第一离合器13R/C为在第一速(1st)、第三速(3rd)及后退速(Rev)中将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前太阳齿轮轴FS)选择性地连结的多板摩擦联接离合器。
上述第二离合器234/C为在第二速(2nd)、第三速(3rd)及第四速(4th)中将输入轴IN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选择性地连结的多板摩擦联接离合器。
上述第三制动器12/B为在第一速(1st)及第二速(2nd)中将后太阳齿轮Sd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上述第四制动器4/B为在第四速(4th)中将前太阳齿轮Ss(=前太阳齿轮轴FS)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上述第五制动器R/B为在后退速(Rev)中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如图1所示,上述自动变速箱ATC,在箱内部空间收纳有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和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等。在该自动变速箱ATC的驱动源侧连结有转换器壳体10,在转换器壳体10内配置有液力变矩器T/C。另外,在自动变速箱ATC与转换器壳体10的连结部配置有由发动机(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油泵0/P。
(变速构成)
图3是表示在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同时联接的组合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的联接动作表。下面,基于图3,对使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各变速级成立的变速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速(1st)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第二速(2nd)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第三速(3rd)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二离合器234/C的同时联接,将输入轴IN与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互相连结。
如图3所示,第四速(4th)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四制动器4/B的同时联接,将输入轴IN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连结,将前太阳齿轮Ss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后退速(Rev)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五制动器R/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固定于箱。
而且,从图3的联接动作表可知,在从第一速(1st)至第四速(4th)的相邻变速级的加速及减速通过所谓的两个摩擦联接元件的交替变速进行。在此,交替变速是指在变速前的变速级中同时联接的两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维持一个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状态,释放另一个摩擦联接元件,新联接一个摩擦联接元件移至变速后变速级。例如,从第一速(1st)至第二速(2nd)的加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维持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状态,释放第一离合器13R/C,联接第二离合器234/C。
(后方侧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五个摩擦联接元件按照如下方式配置,以输出齿轮OUT为边界,分为比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和比输出齿轮OUT更远离驱动源的后方侧的区域。下面,基于图4,对配置于比输出齿轮OUT更远离驱动源的后方侧的区域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比上述输出齿轮OUT更远离驱动源的后方侧的区域,在自动变速箱ATC的内部空间配置有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和第三制动器12/B及第四制动器4/B两个摩擦联接元件。
上述输出齿轮OUT经由轴承22支承于中间壁21的圆筒部21b。中间壁21配置于输出齿轮OUT的前方侧,同时连结于自动变速箱ATC,并由壁部21a和圆筒部21b构成,该壁部21a沿径方向延伸,该圆筒部21b从该壁部21a向轴方向的上述后方侧延伸。另外,输出齿轮OUT的后方侧与齿圈R始终连结,其前方侧与驻车齿轮23始终连结。在该驻车齿轮23可啮合地配置有驻车杆24。
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配置于与输出齿轮OUT的后方侧相邻的位置即前太阳齿轮轴FS的外周位置。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外径尺寸由齿圈R的外径规定,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轴方向尺寸由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轴方向长度规定。在前太阳齿轮轴FS的外周位置花键结合有前太阳齿轮Ss,可旋转地支承有后太阳齿轮Sd。共用行星齿轮架C由支承长小齿轮PL的长小齿轮轴25、支承短小齿轮PS的短小齿轮轴26(参照图1)、在两端位置支承两小齿轮轴25、26的前载板27及后载板28构成。
上述第三制动器12/B配置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径方向外周位置即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在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第三制动器12/B的四个摩擦板36,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后方侧花键嵌合于与后太阳齿轮Sd花键结合的第二轮毂部件29的外周侧。第三制动器12/B的四个摩擦对象板37花键嵌合于自动变速箱ATC。第三制动器12/B的第三制动活塞30配置于交互配置的摩擦板36和摩擦对象板37形成的第三制动器12/B的后方侧即由自动变速箱ATC和其内侧的轴方向突出壳部31形成的大圆环槽的活塞缸。在自动变速箱ATC和第三制动活塞30之间介装有第三制动复位弹簧32。
上述第四制动器4/B配置于第三制动器12/B的径方向内侧位置即与第三制动活塞30在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第四制动器4/B的两个摩擦板38花键嵌合于与通过第二轮毂部件29的后方侧及后太阳齿轮Sd的内周侧的前太阳齿轮轴FS花键结合的第三轮毂部件33的外周侧。第四制动器4/B的两个摩擦对象板39花键嵌合于轴方向突出壳部31。第四制动器4/B的第四制动活塞34配置于第四制动器4/B的后方侧即由自动变速箱ATC形成的小圆环槽的活塞缸。在自动变速箱ATC与第四制动活塞34之间,介装有第四制动复位弹簧35。
如上所述,上述自动变速箱ATC成为与设计布局有输出齿轮OUT、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第三制动器12/B及第四制动器4/B相对应的形状。即,如图4所示,从输出齿轮OUT的位置的箱直径Df向第三制动器12/B的位置逐渐地使箱直径缩小,并使配置有第三制动活塞30和第四制动器4/B的后端侧的箱直径Dr(<Df)成为小径的形状。
(前方侧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五个摩擦联接元件按如下方式配置,以输出齿轮OUT为边界,分为比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和比输出齿轮OUT更远离驱动源的后方侧的区域。下面,基于图5,对配置于比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比上述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在自动变速箱ATC的内部空间配置有第一离合器13R/C、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五制动器R/B三个摩擦联接元件。这三个摩擦联接元件的径方向的配置关系为,在径方向外侧配置有第五制动器R/B,在第五制动器R/B的径方向内侧配置有第二离合器234/C,在第二离合器234/C的径方向内侧配置有第一离合器13R/C。
如图5所示,上述第五制动器R/B配置在比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的三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最外周位置。第五制动器R/B的三个摩擦板60花键嵌合于相对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前方侧端部的前载板27经由圆筒状连结板40连结的第一鼓部件41的外周侧。第五制动器R/B的三个摩擦对象板61及保持板62与固定于中间壁21的壁部21a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2花键嵌合。第五制动器R/B的第五制动活塞43配置于第五制动器R/B的前方侧即在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CT的隔壁44形成的环状槽的活塞缸。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和第五制动活塞43之间介装有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
如图5所示,上述第二离合器234/C配置于第五制动器R/B的径方向内侧位置且与第五制动器R/B至少一部分在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第二离合器234/C的三个摩擦板63花键嵌合于与输入轴IN通过花键结合连结固定的第二鼓部件46的外周侧。第二离合器234/C的三个摩擦对象板64及保持板65花键嵌合于第一鼓部件41的内周侧。第二离合器234/C的第二离合器活塞47配置于第二离合器234/C的后方侧即形成于第一鼓部件41的活塞缸。在第一鼓部件41与第二离合器活塞47之间介装有第二离合器复位弹簧48。即,第一鼓部件41为在内周侧配置有第二离合器234/C且在外周侧配置有第五制动器R/B的兼用鼓部件。
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离合器13R/C配置于第二离合器234/C的径方向内侧位置且与第二离合器234/C至少一部分在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第一离合器13R/C的三个摩擦板66花键嵌合于通过第一鼓部件41的内周侧经由前太阳齿轮轴FS与前太阳齿轮Ss连结的第一轮毂部件49的外周侧。第一离合器13R/C的三个摩擦对象板67及保持板68花键嵌合于通过花键结合与输入轴IN连结固定的第二鼓部件46的内周侧。第一离合器13R/C的第一离合器活塞50配置于第一离合器13R/C的前方侧即形成于第二鼓部件46的活塞缸。在第二鼓部件46与第一离合器活塞50之间介装有第一离合器复位弹簧51。即,第二鼓部件46为在内周侧配置有第一离合器13R/C且在外周侧配置有第二离合器234/C兼用鼓部件。
如上所述,配置于比输出齿轮OUT更靠近驱动源的前方侧的区域的三个摩擦联接元件,设定为如下的关系。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板66及摩擦对象板67的外径设为比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板63及摩擦对象板64的内径小。将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板63及摩擦对象板64的外径设为比第五制动器R/B的摩擦板60及摩擦对象板61的内径小。而且,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板66、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板63、第五制动器R/B的摩擦板60设为相同的个数即三个。同样地,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对象板67、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对象板64、第五制动器R/B的摩擦对象板61设为相同的个数即三个。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摩擦板”是指,与设置于鼓部件或轮毂部件的外周的花键嵌合的离合器用板或制动器用板。该“摩擦板”可以在两面粘贴摩擦材料也可以仅一面粘贴摩擦材料。另外,“摩擦对象板”是指与设置于鼓部件或轮毂部件的内周的花键嵌合的离合器用板或制动器用板。该“摩擦对象板”可以不粘贴摩擦材料,也可以粘贴摩擦材料。
(第五制动器的周边构成)
图6表示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即第五制动器R/B的周边构成。下面,基于图6详细说明第五制动器R/B的周边构成。
上述第五制动器R/B为可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旋转元件)与自动变速箱ATC卡止的制动机构,如图6所示,具备第一鼓部件41(第一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第二连结部件)、中间壁21(止动部件)、第五制动活塞43(活塞部件)、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弹性部件)。
上述第一鼓部件41经由圆筒状连结板40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前载板27连结。三个摩擦板60与设置于该第一鼓部件41的外周的花键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
上述第五制动器用鼓42通过相对于在与收纳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自动变速箱ATC(箱体)连结的中间壁21设置的花键21c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而设置。三个摩擦对象板61及一个保持板65与设置于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内周的花键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另外,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上,在摩擦板60及摩擦对象板61的后方侧设置有卡环69,并且在摩擦板60及摩擦对象板61的前方侧设置有卡环70。该卡环70承受用于使第五制动活塞43返回的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的反作用力。
上述中间壁21通过使将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后方侧向内侧弯曲的鼓底部42a与壁部21a的鼓抵接面21d抵接,由此,限制第五制动器用鼓42向一方侧(箭头E方向侧)的移动。另外,中间壁21为与自动变速箱ATC连结固定的箱体侧部件,并具有向径向延伸的壁部21a。
上述第五制动活塞43配置于在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隔壁44形成的环状槽的活塞缸。而且,交互配置的摩擦板60和摩擦对象板61中的另一侧(箭头F方向侧)的摩擦对象板61向一侧(箭头E方向)可按压地设置。在该第五制动活塞43上设置有弹簧支承板71,该弹簧支承板71与卡环70一样,承受用于使第五制动活塞43返回的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的反作用力。
上述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配置在设置于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卡环70与设置于第五制动活塞43的弹簧支承板71之间。即,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配置为,相对于第五制动器用鼓42产生向一侧(箭头E方向侧)的弹力,并相对于第五制动活塞43产生向一侧的反方向即另一侧(箭F方向侧)的弹力。
下面,说明作用。
对适用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进行说明。接着,将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的作用分成“第五制动器用鼓的必要性”、“第五制动的鼓保持作用”进行说明。
(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
实施例1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作为在速度线图上转速关系直线上并列的四个旋转元件,具备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及共用行星齿轮架C。下面,基于图7~图11,对通过使四个旋转元件的转速关系不同从而获得的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进行说明。
(第一速变速级)
如图7(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一速(1st)变速级,同时联接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三制动器12/B,并通过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7(b)所示,通过后太阳齿轮Sd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齿圈R及后太阳齿轮Sd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转速通过前太阳齿轮Ss减速,齿圈R的转速进而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减速。这样,使向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转速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一速变速级(第一低速驱动变速级)。
(第二速变速级)
如图8(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二速(2nd)变速级,第二离合器234/C和第三制动器12/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而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8(b)所示,通过后太阳齿轮Sd的固定,共用行星齿轮架C、齿圈R及后太阳齿轮Sd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齿圈R的转速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减速。这样,将使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二速变速级(第二低速驱动变速级)。
(第三速变速级)
如图9(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三速(3rd)变速级,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二离合器234/C同时联接。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9(b)所示,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三个旋转元件即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成为一体进行旋转。这样,与向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相同的齿圈R的转速(=输入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三速变速级(直接驱动变速级)。
(第四速变速级)
如图10(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四速(4th)变速级,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四制动器4/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四制动器4/B的联接将前太阳齿轮Ss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10(b)所示,通过前太阳齿轮Ss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限定。即,齿圈R的转速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转速(=输入转速)加速。这样,使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加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四速变速级(高速驱动变速级)。
(后退速变速级)
如图11(a)的阴影线所示,在后退速(Rev)变速级,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五制动器R/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五制动器R/B的联接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与自动变速箱ATC固定。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11(b)所示,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齿圈R在与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并进行减速。这样,使向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转速逆转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后退速变速级(倒档变速级)。
(第五制动器用鼓的必要性)
在实施例1中,第五制动器R/B采用本发明的制动机构,首先,对“为什么需要第五制动器用鼓42”这样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必要性进行说明。
首先,即使利用自动变速箱保持第五制动器的摩擦对象板,也不限于遍及第五制动器的全周在箱体侧能够形成花键。因此,摩擦对象板的一部分花键有时不能够与自动变速箱花键嵌合。该情况下,第五制动器卡合时的摩擦对象板的保持不充分,可能不能够传递大的转矩。
另外,当要利用自动变速箱保持第五制动器的摩擦对象板时,第五制动器的外径变成不需要的那样大,因此,轮毂等部件也增大,重量增加,成本上升。
与之相对,通过设置第五制动器用鼓42,能够遍及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全周形成与第五制动器R/B的摩擦对象板61啮合的花键。即,与利用自动变速箱保持第五制动器的摩擦对象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五制动器R/B卡合时的摩擦对象板61的保持。而且,与利用自动变速箱保持第五制动器的摩擦对象板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第五制动器R/B的外径抑制得很小,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成本上升。
如上,在第五制动器R/B中设有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理由具有下述两点。
(1)即使由自动变速箱ATC保持第五制动器R/Bの摩擦对象板61,也能够遍及第五制动器R/B的全周,在自动变速箱ATC形成花键,并没有限制。即,摩擦对象板61有时在全周不能与自动变速箱ATC花键嵌合,该情况下,第五制动器R/B卡合时摩擦对象板61的保持不充分,可能不能传递大的转矩。
(2)假设在仅通过可设置于自动变速箱ATC侧的花键能够传递需要的转矩的情况下,在欲使摩擦对象板61与自动变速箱ATC花键嵌合时,第五制动器R/B的外径也变成不需要的那样大。因此,第一鼓部件41等部件也增加,重量增加,成本上升。
在此,对第五制动器R/B的转矩分担比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的概要中,各变速级的各摩擦联接元件的转矩分担比如图12所示的表。另外,在图12中,
αf为前侧(单小齿轮侧)的齿数比(αf=Zss/Zr)。
其中,Zss:前太阳齿轮Ss的齿数,Zr:齿圈R的齿数
αr为后侧(双小齿轮侧)的齿数比(αr=Zsd/Zr)。
其中,Zsd:后太阳齿轮Sd的齿数,Zr:齿圈R齿数
通常,太阳齿轮的齿数<齿圈的齿数,齿数比αf·αr为小于1的值,因此,各离合器的最大转矩分担比如下所述。·
第五制动器R/B的最大转矩分担比:(1+αf)/αf
第二离合器234/C的最大转矩分担比:αf+1
第一离合器13R/C的最大转矩分担比:1
第三制动器12/B的最大转矩分担比:(αr(1+αf))/(αf(1一αr))
第四制动器4/B的最大转矩分担比:αf/(1十αf)
如上述转矩分担比表明,对于配置于输出齿轮OUT的前方侧的三个摩擦联接元件,第五制动器R/B的最大转矩分担比>第二离合器234/C的最大转矩分担比>第一离合器13R/C的最大转矩分担比的关系成立。
这样,第五制动器R/B的最大转矩分担比比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一离合器13R/C的最大转矩分担比大,因此,第五制动器R/B卡合时的摩擦对象板61的保持不充分时,不能够传递大的转矩。
(第五制动器的鼓保持作用)
如上所述,在受到高转矩的第五制动器R/B中,在为了保持摩擦对象板61而使用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情况下,需要确保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箱体固定性。下面,基于图6说明第五制动器R/B的鼓保持作用。
首先,在实施例1中,使卡止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箱体侧部件即第五制动器用鼓42相对于设置于箱体固定部件即中间壁21的花键21c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因此,不需要固定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螺栓等联接零件。
但是,只是使第五制动器用鼓42相对设置于中间壁21的花键21c相对不能旋转的花键嵌合,可能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和中间壁21的花键嵌合时产生滑脱。当产生这种花键嵌合的滑脱时,即使为未按压第五制动活塞43的状态,在摩擦板60和摩擦对象板61上也会产生拖曳。
与之相对,在实施例1中,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与第五制动活塞43之间配置了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而且,采用使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的弹力如图6所示作用于向中间壁21按压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一侧(箭头E方向侧)和使第五制动活塞43返回原位置的另一侧(箭头F方向侧)的两方的构成。
即,将使第五制动活塞43返回至解除摩擦板60和摩擦对象板61的按压的位置的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兼用作为防止与中间壁21花键嵌合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滑脱的滑脱防止部件。因此,不需要用于防止与中间壁21花键嵌合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滑脱的追加零件。
这样,(a)不需要螺栓等联接零件。(b)通过现有的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得到用于防止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滑脱的作用力,由此,不需要用于防止滑脱的追加零件。根据这些(a)、(b)两个理由,能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同时确保了对摩擦对象板61花键嵌合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的箱体固定。
如图6所示,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与中间壁21花键嵌合地设置,后方侧的鼓底部42a与中间壁21的鼓抵接面21d抵接。而且,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上,在摩擦板60及摩擦对象板61的前方侧设置有卡环70。该卡环70承受用于使第五制动活塞43返回的复位弹簧45的反作用力。
因此,在第五制动器R/B联接时,摩擦板60和摩擦对象板61由第五制动活塞43按压,由此,在摩擦板60和摩擦对象板61之间传递动力。在该第五制动活塞43上作用油压,第五制动活塞43向图6的箭头E方向侧移动时,经由复位弹簧45及卡环70,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上作用向图6的箭头E方向侧的弹力。通过该弹力,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鼓底部42a按压于中间壁21的鼓抵接面21d,可靠地防止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滑脱。
下面,说明效果。
在实施例1的制动机构中,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一种可卡止旋转元件(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制动机构(第五制动器R/B),具备:
第一连结部件(第一鼓部件41),其与上述旋转元件(共用行星齿轮架C)连结,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有摩擦板60;
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其与收纳上述旋转元件(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箱体(自动变速箱ATC)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相对不能旋转地花键嵌合有摩擦对象板61;
止动部件(中间壁21),其限制上述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向一侧的移动;
活塞部件(第五制动活塞43),其设置为向上述一侧可按压上述摩擦对象板61;
弹性部件(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其配置于上述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与活塞部件(第五制动活塞43)之间,相对于上述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产生向上述一侧的弹力,相对于上述活塞部件(第五制动活塞43)产生向上述一侧的反方向即另一侧的弹力。
因此,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同时能够确保花键嵌合摩擦对象板61的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箱体固定。
(2)上述制动机构(第五制动器R/B)是可卡止自动变速器的旋转元件(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制动机构,
具备中间壁,该中间壁与上述箱体(自动变速箱ATC)连结,由径向延伸的壁部21a和从该壁部21a向轴向的上述一侧延伸的圆筒部21b构成,并由该圆筒部21b支承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
上述止动部件由上述中间壁21构成,通过将上述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上述一侧的端部与上述中间壁21抵接,由此,限制上述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向一侧的移动。
因此,不仅得到上述(1)的效果,而且通过利用弹性部件(第五制动复位弹簧45)的弹力向中间壁21按压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端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结部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的滑脱。
以上,基于实施例1说明了本发明的制动机构,但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本发明请求范围的宗旨下,则容许有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实施例1中,表示了在第五制动器用鼓42(第二连结部件)的内周侧配置第一鼓部件44(第一连结部件)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第一连结部件的内周侧设有第二连结部件,卡止与上述第一连结部件连结的旋转元件。
实施例1中,表示了通过使第五制动器用鼓42(第二连结部件)与中间壁21抵接,限制第五制动器用鼓42(第二连结部件)向一侧移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中间壁等箱体侧部件的花键中嵌入卡环,利用该卡环限制第二连结部件向一侧的移动。
实施例1中,对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一个即第五制动器R/B的制动机构进行了表示。但是,即使是适用于自动变速器的制动机构以外的机构,只要是通过用活塞按压摩擦板、摩擦对象板并联接来卡止旋转元件的制动机构,就可适用。
实施例1中,表示了遍及全周形成花键的第五制动器用鼓42。但是,即使在全周不形成花键,只要能够充分确保第五制动器R/B卡合时的摩擦对象板的保持即可。

Claims (2)

1.一种制动机构,其可卡止旋转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连结部件,其与所述旋转元件连结,并花键嵌合有摩擦板且与所述摩擦板相对不能旋转;
第二连结部件,其花键嵌合于收纳所述旋转元件的箱体,并与所述箱体相对不能旋转,且花键嵌合有摩擦对象板并与所述摩擦对象板相对不能旋转;
止动部件,其限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向一侧的移动;
活塞部件,其设置为可向所述一侧可按压所述摩擦对象板;
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与所述活塞部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产生向所述一侧的弹力,相对于所述活塞部件产生向所述一侧的反方向即另一侧的弹力,
并构成为,使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于向所述止动部件按压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一侧和使所述活塞部件返回原位置的另一侧这两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机构是可卡止自动变速器的旋转元件的制动机构,
具备中间壁,该中间壁与所述箱体连结,由向径向延伸的壁部和从该壁部向轴向的所述一侧延伸的圆筒部构成,并由该圆筒部支承输出部件,
所述止动部件由所述中间壁构成,通过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中间壁抵接,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向一侧的移动。
CN201210185337.5A 2011-06-07 2012-06-06 制动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7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6824 2011-06-07
JP2011126824A JP5349537B2 (ja) 2011-06-07 2011-06-07 ブレーキ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7938A CN102817938A (zh) 2012-12-12
CN102817938B true CN102817938B (zh) 2014-12-31

Family

ID=47302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533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7938B (zh) 2011-06-07 2012-06-06 制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49537B2 (zh)
KR (1) KR101399721B1 (zh)
CN (1) CN102817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3645B (zh) * 2014-04-13 2016-09-14 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车贯通车桥二档变速箱分离弹簧减摩系统装置
US11198356B2 (en) * 2019-04-11 2021-12-14 Dana Heavy Vehicle Systems Group,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n electric drive arrange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0845A (ja) * 1995-10-09 1997-04-15 Jatco Corp クラッチピストン装置
CN1705600A (zh) * 2002-10-21 2005-12-07 索尔-丹福斯股份有限公司 摆线马达的制动设备
CN1724896A (zh) * 2004-07-21 2006-01-25 伊顿公司 差速器齿轮机构及用于该机构的改进的车轴保持装置
CN1936361A (zh) * 2005-09-21 2007-03-28 捷特科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装置
CN101173697A (zh) * 2006-09-26 2008-05-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4738A (en) * 1997-04-30 1999-03-23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lutch assembly having reaction force circuit
JP2003074603A (ja) * 2001-09-04 2003-03-12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多板式ブレーキ装置、多板式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このブレーキ装置、ク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たクレーンの巻上装置
JP3743425B2 (ja) * 2002-06-18 2006-0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連断続装置
JP3952973B2 (ja) * 2003-03-12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摩擦係合装置
JP2008309238A (ja) * 2007-06-14 2008-12-2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0845A (ja) * 1995-10-09 1997-04-15 Jatco Corp クラッチピストン装置
CN1705600A (zh) * 2002-10-21 2005-12-07 索尔-丹福斯股份有限公司 摆线马达的制动设备
CN1724896A (zh) * 2004-07-21 2006-01-25 伊顿公司 差速器齿轮机构及用于该机构的改进的车轴保持装置
CN1936361A (zh) * 2005-09-21 2007-03-28 捷特科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装置
CN101173697A (zh) * 2006-09-26 2008-05-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35878A (ko) 2012-12-17
JP5349537B2 (ja) 2013-11-20
JP2012251646A (ja) 2012-12-20
KR101399721B1 (ko) 2014-05-27
CN102817938A (zh) 2012-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7975B (zh) 自动变速器
US8932174B2 (en) Clutch and gear arrangement for a rear wheel drive vehicle
CN111699099B (zh) 用于机动车、尤其是汽车的电驱动装置
US8764600B2 (en) Multi ratio drive
US20120214638A1 (en) Clutch and gear arrangement for a front wheel drive vehicle
EP1998079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632435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gear and clutch arrangement
CN104553767A (zh) 车辆驱动装置
US9933043B2 (en)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307226A (zh) 自动变速器
US9664280B2 (en) Driveline for a vehicle
US9222553B2 (en) Multi-speed gearbox
CN105051415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及其运行方法和机动车
JP6382974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US9856948B2 (en)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7152507A (zh) 电动全轮驱动双速分离式双级减速行星齿轮
KR101181746B1 (ko) 더블 클러치 변속기
CN101905631B (zh) 前轮驱动车辆的离合器和齿轮布置
US9080650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5849438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3973034A (zh) 变速器集成的机电装置
CN102817938B (zh) 制动机构
WO2014157453A1 (ja) 自動変速機
US9163704B2 (en) Clutch and gear arrangement for a front wheel drive vehicle
US9212729B2 (en) Multi-speed gear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