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1249A -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Google Patents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1249A
CN102811249A CN 201110347126 CN201110347126A CN102811249A CN 102811249 A CN102811249 A CN 102811249A CN 201110347126 CN201110347126 CN 201110347126 CN 201110347126 A CN201110347126 A CN 201110347126A CN 102811249 A CN102811249 A CN 102811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onfiguration
value chain
national value
environment
nv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4712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宗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11034712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11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1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1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Description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 ICT 技术支持设计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561 项、第562项、第563项、第564项、第565项、第566项、第567项、第568项、第569项、第570项、第571项、第572项、第573项、第574项、第576项、第577项、第578项、第579项、第580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群“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ICT 技术支持体系(ICT-NAM / [ NVC ] )”。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提供环境的ICT 网络对接技术。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基本为发明人独立建立,具有原始创新性。
本项发明属于面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网络组织和网络管理 ( NA / NVC ) 的网络技术支持领域,是面向国民价值链、进而面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一体化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NA / NVC乃是一种国民价值链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国民价值链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国民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国民价值链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NA / NVC是针对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国民价值链配置软件。通过面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提出面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 / 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NA / NV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NA / NVC的关键在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民价值链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国民价值链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首先提出了NA / NVC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国民价值链N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 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发明内容
(1)对于国民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动力学基础。
( 1. 1 ) 本发明人将国民价值链看作资源配置系统和过程,并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范式。因此,以层次结构图的最低层作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判断矩阵,综合运用平方和法、Saaty的最大特征向量法、几何平均法、专家法等方法,确定出这一层对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利用AHP法中的倒数法,可以将各个标志值进行一致规范化,即:通过利用公式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来解决指标之间的无量纲化问题,并且使得变化后的矩阵中各元素值在0与l之间,且其单调性不变。
由于价值链体系可分为产品价值链体系PVC、企业价值链体系EVC、产业价值链体系IVC 以及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NVC 和全球经济价值链体系GVC 这五个层级,我们可将网络配置系统中的各种环境相应地分为五个层级,即: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环境(狭义环境)BE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环境(狭义环境)BE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环境(狭义环境)BE ( NA / IVC )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环境(狭义环境)BE ( NA / NVC )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环境(狭义环境)BE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环境CE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环境CE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环境CE ( NA / IVC )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环境CE ( NA / NVC )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环境CE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环境SSE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环境SSE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环境SSE ( NA / IVC )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环境SSE ( NA / NVC )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环境SSE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IVC )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NVC )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环境GSE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环境GSE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环境GSE ( NA / IVC )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环境GSE ( NA / NVC )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环境GSE ( NA / GVC )。
对于国民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我们应当考虑如下三种配置环境:
(I)基本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90954DEST_PATH_IMAGE002
:基于产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同一项目(a,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同属领域、同类行业、同属区域、同属国家)的多层级价值链 ( MVC a ) 上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环境 ( SDE I );
(II)从属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基于项目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不同项目(a b)的多层级价值链 ( MVC a MVC b ) 之间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环境 ( SDE II );
(III)衍生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883461DEST_PATH_IMAGE004
:基于产品构成要素(原材料、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同类项目(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同属领域、同类行业、同属区域、同属国家)a 的不同多层级价值链 ( MVC a , i MVC a , j , i j ) 之间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环境 ( SDE III )。
进而言之,我们应当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D1)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663198DEST_PATH_IMAGE006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07
(D2)在不同的国民经济价值链之间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996090DEST_PATH_IMAGE008
;在不同的国民经济价值链再生产各阶段之间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09
;在不同的国民经济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 ( k ) 的各个环节 ( A ) 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626441DEST_PATH_IMAGE010
由于协调经济系统SA和功效约束系统EA各有自己的目标 S A E A ,因而协调经济系统S A 和功效约束系统E A 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I ) 协调经济系统S A 和功效约束系统E A 具有共同的目标,它们的行为是互相促进的;
II ) 协调经济系统S A 和功效约束系统E A 具有相反的目标,它们的行为是相互妨碍的;
III ) 既不属共同情况,也不属冲突情况,此为局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功效约束系统对复杂的协调经济系统产生一种非预谋(非故意)的作用。
新兴的网络经济有望成为公众权力制衡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
如果用四个参量 ( U N , V N ; U A , V A ) 来表示协调经济系统的状态,那么,协调经济系统的运行就可以想象为某自然资源量U N 或行政资源量U A 同某种资源量V N V A 的一系列交换。
V N 取决于U N 以及协调经济系统S A 和自然环境E N 的结构和行为,V N 取决于U A 以及协调经济系统S A 和功效约束系统E A 的结构和行为。反过来看,U N 取决于V N 以及网络配置系统S A 和自然环境E N 的结构和行为,U A 取决于V A 以及网络配置系统S A 和功效约束系统E A 结构和行为。总起来看,应有如下表示式:
V N = V N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2. 13. 3 a )
U N = U N ( V N , V A , S A , E N , E A ) ( 2. 13. 4 a )
V A = V A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2. 13. 3 b )
U A = U A ( V N , V A , S A , E N , E A ) ( 2. 13. 4 b )
现根据 ( 2. 13. 3 ) 式来讨论极有利的 ( U N , V N ; U A , V A ) 交换中的基础量V N 0 V A 0
对于协调经济系统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11
,自然环境
Figure 324270DEST_PATH_IMAGE012
和功效约束系统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13
的广泛类
Figure 665570DEST_PATH_IMAGE016
来说,在冲突情况下,存在着基础量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17
V N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V N ( U N , U A , S A 0, E N 0, E A 0) ( 2. 13. 5 a )
Figure 396765DEST_PATH_IMAGE018
V A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V A ( U N , U A , S A 0, E N 0, E A 0) ( 2. 13. 5 b )
( 2. 13. 5 ) 式中的S A 0 为类
Figure 203179DEST_PATH_IMAGE014
中的极值(最优)系统,E N 0为类
Figure 957508DEST_PATH_IMAGE015
中的极值(最优)环境,E A 0为类
Figure 756837DEST_PATH_IMAGE016
中的极值(最优)系统。当网络配置系统S A 与行政环境E A 的相互作用属于局外情况时,( 2. 13. 5 ) 式可以改写为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19
V N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V N ( U N , U A , S A 0, E N 0, E A 0) ( 2. 13. 6 a )
Figure 90342DEST_PATH_IMAGE020
V A
( U N , U A , S A , E N , E A ) = V A ( U N , U A , S A 0, E N 0, E A 0) ( 2. 13. 6 b )
在不存在max和min的情况下,( 2. 13. 5 ) 和 ( 2. 13. 6 ) 式中相应地取sup和inf 。
x代表状态变量,它描述网络配置系统的状态;ab代表控制变量,ba分别描述自然环境和行政环境。尖点突变的正则形式为v ( x ) = x 4 + a x 2 + b x ,其动态方程为
这里v是阻尼常数,其值很小。在这一条件下,系统的暂态过程很短,随着ab的变化,x马上被决定。控制变量决定系统的状态。
改变原问题,考虑a也作为状态变量的情况。设x 1 = xx 2 = a,并且x 2 的动态方程为
Figure 395552DEST_PATH_IMAGE022
C是一正常数。v不很小。得到新问题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23
Figure 699494DEST_PATH_IMAGE022
网络配置系统处于非稳定态,其运动受vb的控制。在这一问题中,x 1 x 2 代表网络配置系统内部状态,vb代表环境(控制)。环境不再决定状态,它只影响计划系统的状态变化。
图1 是以AB两点为起点的相轨迹C A C N vb的变化会引起轨迹的变化。
图2 是C A v的变化。图3 是C A b的变化。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变化虽不会引起状态之间的突变,但却能导致两条轨道之间的突变。
在构造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和行政约束这三者的协调模型时,我们可以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将行政支配作为外生变量并用迭代方法来处理,即由外界给出,经模型运行后产生修正信息,对行政参数进行修正,并对行政控制可行性作出评价。二是各社会经济因素间关系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关系至少是非线性的,或者是以一定的概率来决定的。三是后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样的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分析这一问题可用概率模型,除了给出期望值之外还可以给出解的分布,但这样做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由行政子模型出发构成的经济与行政、与自然资源协调模型可使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和行政环境这三者相互产生信息,并形成实物、行政指令流相互交换作用的闭合系统。
此模型的运行首先给出一定条件下的行政变动预测,通过供给的结构变换块,取得对协调经济的实际供给。与此平行地,可用各种数学方法对协调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各经济部门在达到计划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模型总框图如图4 所示。模型中行政化经济实体与环境资源提供数学分析、规划所需的原始数据,评价体系则给出模型运行的一组评价准则。假定多维价值准则由以下过程确定:首先根据决策者、规划者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各种单一的准则,并根据各种组合规则组成一个价值准则体系来对模型运行的结果作出评价。收集所得的数据向量X 1 与评价准则向量X 2 一起送入行政和经济分析模型,可给出行政化经济分析的结果;这两部分的输出行政向量X 4 与结构向量X 5 又提供了关于计划经济各部门的动态信息。
( 1. 2 ) 总起来看,任一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面临如下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
我们可以把协调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看作是由经济运转、人口生产和资源开发这三个功能团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如图5 所示,三维价值功能团组成结构各有特点,功能作用各有分工和统一的价值目标。这就是它们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不同产品以适应计划指标的要求。
本节对于合作(非完备协同)经济大系统初步探讨建立自然和社会生态模式协同学的相关分布方程体系及其模型,以初步形成自然和社会生态模式协同学分析基础。
本节建立的新方程体系首先是非线性随机微分方程组和确定性约束条件关系的结合与统一,其次是实际系统状态函数和合理系统状态函数(或非合理系统状态函数)在自然和社会生态规则协同学方程组基础上的结合与统一。
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要受到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可承载力(包括瞬时可承载力和长期可承载力)的限制。
这种基本约束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a.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利用量y 1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y * 1i 的限制,即 y 1i y * 1i
b.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转换量y 2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转换量y * 2i 的限制,即 y 2i y * 2 i
c.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替代量y 3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替代量y * 3i 的限制,即 y 3i y * 3 i
d.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料的实际再生量y 4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再生量y * 4i 的限制,即 y 4i y * 4 i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自然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2 )
a2.自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1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1,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2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2,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6 )
c2.基本协同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3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即
| DG 3,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8 )
d2.自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4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4,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5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5,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1 )
( 1. 3 ) 总起来看,任一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面临如下基本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要受到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可承载力(包括瞬时可承载力和长期可承载力)的限制。
这种基本约束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a.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利用量z 1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z * 1i 的限制,即 z 1i z * 1i
b.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转换量z 2i 要受到社会对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z * 2i 的限制,即 z 2i z * 2i
c.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替代量z 3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替代量z * 3i 的限制,即 z 3i z * 3i
d.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再生量z 4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再生量z * 4i 的限制,即 z 4i z * 4i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与周围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社会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社会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2 )
a2.自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1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1,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2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2,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实践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要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为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6 )
c2.基本协同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3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3,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8 )
d2.自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4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即
| DG 4,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5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5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5,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51 )
(2)对于国民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技术原理。
( 2. 1 ) 整个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及其与自然一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广泛的反馈机制,如图6 所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根据一定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作出决策,输入一定的人、物、信息,使人类在不同部门领域之间进行协调的活动(这里也存在反馈机制),结果输出新的人、物、信息。这一方面给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里分别有两项反馈信息,一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或系统的社会基础(承载力)与运行基础的社会质量指标(期望值)比较,找出人类活动带来的偏差逐步缩小或拉大时的信息反馈给决策机构,在此社会基础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过程的反馈因子;另一方面,输出的人、物、信息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与自然质量指标(期望值)进行比较,此信息被反馈给决策部门,以影响下一个决策过程,这里环境状况就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影响自然环境的反馈因子。其中社会基础指标(期望值)与环境状况指标(期望值)都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根据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根据这个目标运用反馈机制进行调节控制以保持人类活动不偏离预定目标,维持人类历史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对于全息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我们需要进行构成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层次分析和评价。
作为一种复杂的体系,全息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具有自己的一般自然环境及其自然生态平衡条件和一般社会环境及其社会生态平衡条件。全息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作用基础在于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全息协同型互联网运行系统既要受到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的制约又要受到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的制约。从再生产过程看,全息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包括:协同生产子系统环境、协同消费子系统环境、协同交换子系统环境和协同分配子系统环境。
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从总体上对互联网运行的功效构成约束条件。各项民主制度和各项集中原则从总体上对互联网运行的主体构成约束条件。对人类总体来说,互联网环境的基本设计要求是,促使互联网的运行既要趋于某一时段的社会互联网平衡,又要趋于某一时段的生态互联网平衡;既要不断维持长期的社会互联网平衡,又要不断维持长期的生态互联网平衡。互联网环境的设计中心是,为建立大协同的互联网主体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社会保障。
( 2. 2 ) 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I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N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G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E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I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N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G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E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E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I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N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G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一般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包括如下九种类型的协同配置系统环境:
(A1)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2)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3)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4)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5)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6)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7)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8)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A9)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环境(作为行政配置系统环境、预算配置系统环境、投机配置系统环境、衍生配置系统环境等的组合)。
对于协同型及全息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综合环境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分别构成两个基本的方面: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在这里,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是指自然界为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某种或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能力,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是指社会为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某种或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能力。对于互联网运行的总体性创新来说,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按照全息协同性的总体合理性要求,我们不仅应从个人NVC用户或机构NVC用户的范围来考虑、评价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而且应进一步从所有NVC用户来考虑、评价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全球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不是各国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全球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也不是各国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实际上,在各国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之间、各国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之间以及各国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与各国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协同关系。
( 2. 3 ) 按照全息协同性的总体合理性要求,我们不仅应当考虑、评价以往的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而且应当考虑、评价当前时段的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还应当考虑、评价将来时段(或长时期)的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和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不论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还是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都不是剩余承载力、现时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在剩余承载力、现时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
( B1 ) 在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物质流变量M SE ( t );b. 能量流变量E SE ( t );c. 协同变量K SEN ( t )。
根据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概念,“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N ( t ) = P SEN [ M SE ( t ), E SE ( t ), K SEN ( t ) ] = 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2. 15. 8 )
式中,P SEN ( t ) —— t 时期的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指数值;X SE 1( t ) —— t 时期的土地承载力要素指标;X SE 2( t ) —— t 时期的能源承载力要素指标;X SE 3( t ) —— t 时期的水域承载力要素指标;X SE 4( t ) —— t 时期的森林承载力要素指标;X SE 5( t ) —— t 时期的矿藏承载力要素指标;X SE 6( t ) —— t 时期的大气承载力要素指标;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关于X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 B2 ) 在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 “硬”变量H SE ( t );b . “软”变量S SE ( t );c . “协同”变量K SES ( t )。
根据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概念,“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S ( t ) = P SES [ H SE ( t ), S SE ( t ), K SES ( t ) ] = F SE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2. 15. 9 )
式中,P SES ( t ) —— t 时期的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指数值;Y SE 1( t ) —— t 时期的政治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2( t ) —— t 时期的文化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3( t ) —— t 时期的科学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4( t ) —— t 时期的教育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5( t ) —— t 时期的防卫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6( t ) —— t 时期的外交承载力要素指标;F 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关于Y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 B3 ) 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与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相互联结、相互协同,组成“综合环境承载力”。综合环境承载力总体可看作是由大量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社会形态要素和自然形态要素构成的。对于综合环境承载力,适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将式 ( 2. 15. 8 ) 和 ( 2. 15. 9 ) 结合起来,可给出“综合环境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 ( t ) = P SE [ M SE ( t ), E SE ( t ), K SEN ( t ), H SE ( t ), S SE ( t ), K SES ( t ) ]
= F SE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2. 15. 10 )
式中,P SE ( t ) —— t时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数值;
F SE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关于X SE i ( t ) 和Y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 2. 4 ) 多层级多模式的网络配置环境
I、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CH / ICH ]
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787667DEST_PATH_IMAGE024
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306504DEST_PATH_IMAGE025
II、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CH / IDH ]
I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703988DEST_PATH_IMAGE026
I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27
I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925585DEST_PATH_IMAGE027
III、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CH / IMH ]
II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4400DEST_PATH_IMAGE028
II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29
II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63229DEST_PATH_IMAGE029
IV、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DH / ICH ]
IV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650855DEST_PATH_IMAGE030
IV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31
IV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414543DEST_PATH_IMAGE031
V、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DH / IDH ]
V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33
V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I、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DH / IMH ]
V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35
V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965982DEST_PATH_IMAGE036
V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II、外部集散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MH / ICH ]
VI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I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699899DEST_PATH_IMAGE038
VI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III、外部集散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MH / IDH ]
VIII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39
VIII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VIII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41
IX、外部集散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资源配置环境SDE [ EMH / IMH ]
IX D1)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38847DEST_PATH_IMAGE042
IX D2)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43
IX D3) 在同一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外部集散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协同配置环境
Figure 76204DEST_PATH_IMAGE043
(3)对于国民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网络配置环境的工程技术方案。
( 3. 1 ) 对于环境与网络配置体制,我们可以考虑这样几个相互作用的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经济平衡条件、生态平衡条件、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动力结构等。
环境-体制结构系统主要反映环境与经济体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动态关系来看,网络配置体制由决策的集中程度、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分配的范围和数量来表征。而决策的集中程度、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分配的范围和数量又受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这一系统因果关系如图7。
在环境-体制结构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环境-决策结构系统,环境-信息结构系统,环境-动力结构系统。
在环境-决策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决策结构由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经济决策能力和经济决策范围等因素表征。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在这种经济中取决于社会政治权力中心。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越高,经济决策能力也越高,经济决策范围也越大。另方面,经济决策能力要受资源条件约束。环境一决策结构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如图8 。
在环境-信息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信息结构由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范围等因素表征。经济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在这种经济中取决于社会权力中心。信息处理能力一方面与信息的交流速率有关,另方面与资源约束条件有关。信息处理能力越高,信息传递的范围也越大。环境一信息结构系统反馈因果关系如图9 。
在环境-动力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动力结构由分配的计划指标紧度、分配能力和分配的范围及数量来表征。环境-动力结构系统反馈因果关系如图10 。
传统网络配置体制常受一种不稳定的行政环境的严重干扰。稳定的行政环境是指行政工作体系的环境要稳定,不能发生领导人之间长时期的政治纷争,也不能在方针政策上出现巨大的更改,更不能形成彼此对立的行政利益集团,行政环境的稳定表现为行政经济政策上的连续性。涉及国家整体经济政策和长远目标设想,应该依国家的法律固定下来,不至因某个领导人的变更和领导意志的变化而发生更改。行政环境的稳定还表现为政治目标的制度化。不能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干扰经济建设的进行,也不能用打乱经济的办法来实现领导人的某种政治目标。行政环境的稳定还表现为行政法令的严肃性。不能用个人意志代替法令,甚至随意修改和发布法令。不稳定的行政环境,会对整个行政工作体制发生重大影响。它一方面使行政机构变得更混乱,使行政管理变得效率更低下。另一方面,又会使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低落。
( 3. 2 ) 从内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从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外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从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81 种子类型,如图11所示: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C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K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CH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C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K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DH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C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K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 NVC ( [ EMH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 3. 3 ) 对于新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设计,应当建立合理的标准或评价准则。这种合理性应当且只能从人类总体利益上确立。进而言之,作为新经济学的规范设计领域,大协同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及其与互联网运行系统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应当既与人类的个体利益相适应,又要与人类的群体利益相适应,还要与人类的全体利益相适应;应当既要与人类的当前利益相适应,又要与人类的未来利益相适应,还要与人类的长久利益相适应。
影响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设计与评价的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有:设计与评价目标A、设计与评价准则(指标、模型、结构)T、设计与评价群体G、设计与评价模式M及设计与评价者的偏好η。若设计与评价系统的可靠度记为R ,则
R = f ( A , T , G , M, η)
对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设计与评价,不应只看作是专业人士的事,还应有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参与。在设计与评价过程中,设计与评价群体将发挥多种功能,如设定设计与评价目标,建立设计与评价结构,建立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设计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定性的)设计与评价指标等。
如果将待设计和评价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指标组成参考数列,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评价标准指标组成被比较数列,则可用灰色关联度表示待设计和评价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与各级别的接近程度,运用扩展的最小二乘方准则构造目标函数并通过求条件极值建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灰色评价模型。
设有m项评价指标的n个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因素组成参考数列:
x j = { x j ( i ) | i = 1, 2,…, m j = 1, 2,…, n } ( 2. 15. 1 )
c级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评价标准组成被比较数列 x h = { x h ( i ) | h = I, II,…, c i = 1, 2,…, m },
x j x h 的第i个指标的绝对差 △ h ( i ) = | x j ( i ) − x h ( i ) |,则x j x h i个指标的接近程度用灰色关联系数ζ( x j , x h ) 表示为[43]
Figure 200018DEST_PATH_IMAGE044
( 2. 15. 4 )
式中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45
为两级最小差;
Figure 169855DEST_PATH_IMAGE046
为两级最大差;ρ为有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 < ρ< 1 ,一般取ρ= 0. 5 时即有较高的分辨率。
设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为w i ( i = 1, 2,…, m ),则有灰色关联度为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2DEST_PATH_IMAGE047
( 2. 15. 5 )
将经典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方准则——距离平方和最小,扩展为权距离平方和最小准则,则以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指标x j 与分级标准指标x h 间的差异度u h j 为权的加权距离表示为
Figure 457748DEST_PATH_IMAGE048
( 2. 15. 6 )
待设计和评价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应划分为使u h j 最小的级别。则有如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灰色评价模型
Figure 548064DEST_PATH_IMAGE050
( 2. 15. 7 )
4、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性质的相轨道。
图2是相轨道随v的变化。
图3是相轨道随b的变化。
图4是自然环境、经济和功效约束三者联系的模型。
图5是网络配置经济-环境体系的三维立体结构。
图6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与环境体系之间的基本关系。
图7是环境-网络配置经济体制反馈因果关系示意图。
图8是环境-决策结构反馈因果关系示意图。
图9是环境-信息结构反馈因果关系示意图。
图10是环境-动力结构反馈因果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基于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的国民价值链NVC全息协同组织环境。
x代表状态变量,它描述网络配置系统的状态;ab代表控制变量,ba分别描述自然环境和行政环境。尖点突变的正则形式为v ( x ) = x 4 + a x 2 + b x ,其动态方程为
这里v是阻尼常数,其值很小。在这一条件下,系统的暂态过程很短,随着ab的变化,x马上被决定。控制变量决定系统的状态。vb代表环境(控制)。环境不再决定状态,它只影响计划系统的状态变化。
图1 是以AB两点为起点的相轨迹C A C N vb的变化会引起轨迹的变化。
图2 是C A v的变化。
图3 是C A b的变化。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变化虽不会引起状态之间的突变,但却能导致两条轨道之间的突变。
模型总框图如图4 所示。模型中行政化经济实体与环境资源提供数学分析、规划所需的原始数据,评价体系则给出模型运行的一组评价准则。假定多维价值准则由以下过程确定:首先根据决策者、规划者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各种单一的准则,并根据各种组合规则组成一个价值准则体系来对模型运行的结果作出评价。收集所得的数据向量X 1 与评价准则向量X 2 一起送入行政和经济分析模型,可给出行政化经济分析的结果;这两部分的输出行政向量X 4 与结构向量X 5 又提供了关于网络配置各部门的动态信息。
总起来看,任一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面临如下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可以把协调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看作是由经济运转、人口生产和资源开发这三个功能团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如图5 所示,三维价值功能团组成结构各有特点,功能作用各有分工和统一的价值目标。这就是它们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不同产品以适应计划指标的要求。
整个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及其与自然一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广泛的反馈机制,如图6 所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根据一定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作出决策,输入一定的人、物、信息,使人类在不同部门领域之间进行协调的活动(这里也存在反馈机制),结果输出新的人、物、信息。这一方面给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里分别有两项反馈信息,一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或系统的社会基础(承载力)与运行基础的社会质量指标(期望值)比较,找出人类活动带来的偏差逐步缩小或拉大时的信息反馈给决策机构,在此社会基础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过程的反馈因子;另一方面,输出的人、物、信息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与自然质量指标(期望值)进行比较,此信息被反馈给决策部门,以影响下一个决策过程,这里环境状况就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影响自然环境的反馈因子。
环境-体制结构系统主要反映环境与经济体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动态关系来看,网络配置体制由决策的集中程度、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分配的范围和数量来表征。而决策的集中程度、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分配的范围和数量又受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这一系统因果关系如图7。
在环境-体制结构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环境-决策结构系统,环境-信息结构系统,环境-动力结构系统。在环境-决策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决策结构由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经济决策能力和经济决策范围等因素表征。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在这种经济中取决于社会政治权力中心。经济决策的集中程度越高,经济决策能力也越高,经济决策范围也越大。另方面,经济决策能力要受资源条件约束。环境一决策结构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如图8 。
在环境-信息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信息结构由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范围等因素表征。经济信息的垂直交流速率在这种经济中取决于社会权力中心。信息处理能力一方面与信息的交流速率有关,另方面与资源约束条件有关。信息处理能力越高,信息传递的范围也越大。环境一信息结构系统反馈因果关系如图9 。
在环境-动力结构系统中,网络配置动力结构由分配的计划指标紧度、分配能力和分配的范围及数量来表征。环境-动力结构系统反馈因果关系如图10 。
从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81 种子类型,如图11所示。
5、具体实施方式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NA / NVC系统,无疑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一种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它涉及面广,投人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C 1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项目实施规划
根据国民价值链组织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控制、销售配置、应收配置、物流安排、应付配置、库存配置、存货核算、产品数据配置(含国民价值链结构配置、工艺配置)、费用预算配置(含费用配置)、金融项目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环境搭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周期为12个月左右。主要完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配置。
第二个阶段,是集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主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车间项目配置、质量配置、设备计量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分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实现以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市场为需求、以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规划为核心、以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协同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C 2 网络配置的总体目标
a.以实施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项目为契机,促进国民价值链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配置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配置模式的转变,支撑国民价值链战略目标的实现。
b.加强国民价值链基础配置。建立规范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国民价值链基础整顿;加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配置;细化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原材料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配置;规范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国民价值链生产期标准;加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客户资源信息配置;细化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费用及价格配置;加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载流程及角色规范配置。
c.改进配置、决策方法。实现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国民价值链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齐套库存配置及分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过程消耗成本核算;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配置;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系统运行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订单配置的集成应用;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d.以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为规范,系统提升国民价值链配置,支撑国民价值链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国民价值链文化。
C 3 网络配置的实施内容
a.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依托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物料的齐套性。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根据系统运行规划,提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规划;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规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规划;依托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配置体系;将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评价结果同物流安排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配置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b.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系统运行规划是指导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规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料物流安排规划、外协件规划、车间项目规划、设备使用规划、工装模具规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规划。系统运行规划与这些规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c.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配置。对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成本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配置,建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部门学、准确,为国民价值链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d.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配置。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主要配置国民价值链在运行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国民价值链配置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国民价值链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基于物流安排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物流安排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物流安排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e.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收配置。国民价值链组织通过对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应用,实现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的收入核算表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入核算表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流程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6、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经过三十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群,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HII ( GVC ) ]。
基于一系列独立自由完成的重大开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1、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2、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基于云计算变革的天地计算革命,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基础,将物流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知识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集约、具有生命(或生态)自组织性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大系统,极大地简化团队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管理(及产业管理)、区域管理以及国家管理和全球管理,有效降低团队(及企业)基础设施成本、部门(及产业)基础设施成本、区域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国家基础设施成本和全球基础设施成本,全面提高团队(及企业)信息化水平、部门(及产业)信息化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球信息化水平,将一切社会性的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系统功效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尤其将一切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价值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最终将导致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基本属性。

Claims (7)

1.独立权利要求——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对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动力学基础,进而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技术原理;
D、对于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网络配置环境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案。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总体范式,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由于价值链体系可分为产品价值链体系PVC、企业价值链体系EVC、产业价值链体系IVC 以及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NVC 和全球经济价值链体系GVC 这五个层级,我们可将网络配置系统中的各种环境相应地分为五个层级,即: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PVC );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EVC );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IVC );
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NVC );
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环境CSE ( NA / GVC );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将国民价值链看作资源配置系统和过程,并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范式;因此,以层次结构图的最低层作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判断矩阵,综合运用平方和法、Saaty的最大特征向量法、几何平均法、专家法等方法,确定出这一层对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利用AHP法中的倒数法,可以将各个标志值进行一致规范化,即:通过利用公式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2
来解决指标之间的无量纲化问题,并且使得变化后的矩阵中各元素值在0与l之间,且其单调性不变。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的动力学制约条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自然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2 )
a2.自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1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1,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2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2,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6 )
c2.基本协同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3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即
| DG 3,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8 )
d2.自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4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4,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3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5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5, i ( t ) – BNi ( t ) | ≤ η i β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1 )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与周围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社会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社会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2 )
a2.自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1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1,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2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2,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实践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要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为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6 )
c2.基本协同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3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3,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8 )
d2.自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4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即
| DG 4,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4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 2. 25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G 5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5, i ( t ) – BSi ( t ) | ≤ η i α i ( t ) ≤ ε i , t∈ [ t 0 , t 1 ]。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的反馈机制设计,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I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N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GVC [ PES ])的网络配置环境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E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I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N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GVC [ TKS / EBS ])的网络配置环境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探讨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E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的网络配置环境,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E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产业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I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国民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N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全球价值链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GVC [ ESS / ISS ])的网络配置环境
一般协同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包括如下九种类型的协同配置系统环境。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承载力动态方程体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在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物质流变量M SE ( t );b. 能量流变量E SE ( t );c. 协同变量K SEN ( t );
根据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概念,“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N ( t ) = P SEN [ M SE ( t ), E SE ( t ), K SEN ( t ) ] = 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2. 15. 8 )
式中,P SEN ( t ) —— t 时期的NVC网络配置自然承载力指数值;
X SE 1( t ) —— t 时期的土地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2( t ) —— t 时期的能源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3( t ) —— t 时期的水域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4( t ) —— t 时期的森林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5( t ) —— t 时期的矿藏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6( t ) —— t 时期的大气承载力要素指标;
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关于X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在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 “硬”变量H SE ( t );b . “软”变量S SE ( t );c . “协同”变量K SES ( t );
根据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概念,“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S ( t ) = P SES [ H SE ( t ), S SE ( t ), K SES ( t ) ] = F SE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2. 15. 9 )
式中,
P SES ( t ) —— t 时期的NVC网络配置社会承载力指数值;Y SE 1( t ) —— t 时期的政治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2( t ) —— t 时期的文化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3( t ) —— t 时期的科学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4( t ) —— t 时期的教育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5( t ) —— t 时期的防卫承载力要素指标;Y SE 6( t ) —— t 时期的外交承载力要素指标;F 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关于Y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的模式设计,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从内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I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从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外部集中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中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C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D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合作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C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竞争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K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外部集散协调类型国民价值链组织NVC ( on, oc, os , [ EMH ] ) 的网络配置环境。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国民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环境设计的评价方法和准则,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设有m项评价指标的n个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因素组成参考数列:
x j = { x j ( i ) | i = 1, 2,…, m j = 1, 2,…, n } ( 2. 15. 1 )
c级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合理化评价标准组成被比较数列
x h = { x h ( i ) | h = I, II,…, c i = 1, 2,…, m } ( 2. 15. 2 )
x j x h 的第i个指标的绝对差
h ( i ) = | x j ( i ) − x h ( i ) | ( 2. 15. 3 )
x j x h i个指标的接近程度用灰色关联系数ζ( x j , x h ) 表示为[43]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4
( 2. 15. 4 )
式中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6
为两级最小差;
Figure 201110347126210000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8
为两级最大差;ρ为有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 < ρ< 1 ,一般取ρ= 0. 5 时即有较高的分辨率。
CN 201110347126 2011-11-07 2011-11-07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Pending CN102811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47126 CN102811249A (zh) 2011-11-07 2011-11-07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47126 CN102811249A (zh) 2011-11-07 2011-11-07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1249A true CN102811249A (zh) 2012-12-05

Family

ID=4723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47126 Pending CN102811249A (zh) 2011-11-07 2011-11-07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1124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4792A (zh) 国民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811A (zh)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811249A (zh)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69656A (zh) 产业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61590A (zh)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52348A (zh)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38544A (zh) 国民价值链市场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10690A (zh)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80746A (zh) 企业价值链市场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80739A (zh) 区域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10707A (zh) 全球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39729A (zh) 产业价值链市场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10684A (zh) 区域价值链市场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814A (zh) 产业价值链市场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38515A (zh)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55521A (zh) 区域价值链市场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812A (zh)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3095789A (zh)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39746A (zh) 互联网用户终端协调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38558A (zh) 企业价值链市场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839A (zh)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51766A (zh)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80742A (zh) 国民价值链市场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799A (zh) 区域价值链规划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10715A (zh) 产业价值链网络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