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9394A -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9394A CN102809394A CN2012102694041A CN201210269404A CN102809394A CN 102809394 A CN102809394 A CN 102809394A CN 2012102694041 A CN2012102694041 A CN 2012102694041A CN 201210269404 A CN201210269404 A CN 201210269404A CN 102809394 A CN102809394 A CN 1028093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oaf
- zone
- oxygen concentration
- nitrogen
- oxid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属于煤矿井下煤自燃灾害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一、确定注氮流量;二、对采空区埋设束管进行气体成分观测,确定每一测点氧浓度的变化;三、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和漏风风速;四、采取本工作面煤样进行热重实验,得到没有发生增重现象时的氧浓度值,作为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五、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六、选择采空区内氧化带宽度最大的断面,根据现场实测氧浓度分布结果拟合方程,模拟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结果确定边界,求出此断面在氧化带内的平均氧浓度;七、确定工作面实际注氮过程中氮气纯度;八、根据注氮量计算公式确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井下煤自燃灾害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主要用于煤矿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防治。
背景技术
煤自燃灾害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煤炭自燃不仅烧毁了宝贵的资源,产生大量的CO、CO2和SO2等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工人的健康和生命,污染环境;还能够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是阻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其中,采空区煤自燃由于其具有的隐蔽性强,火源位置难以确定,人员无法接近等特点,危害更为巨大。
煤炭自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煤炭自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煤有自燃倾向性,且以破碎状态存在;(2)有连续的供氧条件;(3)有积聚氧化热的环境;(4)上述三个条件持续足够的时间。相应的煤自燃的防治也是从这几个关键因素出发,分别可以采取改变煤自燃特性、控制漏风降低氧浓度和冷却降温这几方面入手。对于长壁工作面采空区,通常根据通风条件和漏风状况,将采空区的自燃状态划分为三个带,如图1所示:(1)散热带;(2)自燃带;(3)窒息带。在散热带内漏风比较严重氧浓度较高,但由于其间的漏风风速比较大,氧化所产生的热量绝大部分随漏风带走,一般不会发生自然发火;而在氧化自燃带内冒落体逐渐被压实,漏风随之减小,并呈层流状态,一方面适量漏风不足以带走过多的氧化热,使这一区域具有了自然发火的蓄热条件,另一方面漏风又携带着足够的氧气供给遗煤,使其又具有自然发火的供氧条件,最终将可能发展到激烈氧化阶段,出现煤自燃的现象;窒息带由于没有足够的氧气存在因此也不容易出现自然发火现象。因此,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的依据为,散热带:漏风风速>1.2m3/min·m2(0.02m/s);窒息带:氧浓度<7~10%;氧化自燃带:漏风风速<1.2m3/min·m2(0.02m/s)∩氧浓度>7~10%。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煤具有自燃倾向的情况下,采空区自燃带内的漏风量是引发煤自燃的关键因素。要确定整个采空区的漏风量一般比较容易,可以通过现场实测或通过失踪气体确定。这其中大部分漏风是在散热带内流过的,只有一少部分流入氧化自燃带。然而,由于采空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自燃三带划分的不规则性,要确定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内的漏风量却是非常困难的,传统方法是依据经验取工作面供风量的0.5%~1%,缺乏科学依据。对于采空区遗煤自燃这一关键影响因素,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其大小,势必影响之后的防灭火技术工作,造成现有的很多防灭火技术工作缺乏依据,一些参数的确定达不到经济合理,造成了防灭火效果差或成本高的后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由于采用直接测定的方法确定采空区氧化自燃带漏风量很难实现,因此本发明通过间接测量其它数据反算求出采空区氧化自燃带漏风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防灭火设计及现场实际使用注氮机情况确定注氮流量;
步骤二:对采空区埋设束管进行气体成分观测,测点布置要平行于工作面,并且要分布于采空区中部;束管埋设完成之后,对采空区内气体成分进行连续观测,确定每一测点氧浓度的变化;
步骤三:根据采空区氧浓度实测结果,结合工作面开采情况和通风情况,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和漏风风速;
步骤四:在实验室利用热重实验方法,采取本工作面煤样进行煤氧化热重实验;分别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得到没有发生增重现象时的氧浓度值,以此作为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步骤五: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室实验结果,利用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
步骤六:选择采空区内氧化带宽度最大的断面,根据现场实测氧浓度分布结果拟合方程,利用步骤三中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结果确定边界,求出此断面在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平均氧浓度;
步骤七:确定工作面实际注氮过程中氮气纯度;
步骤八:根据注氮量计算公式确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式中:QN-注氮流量;
Q0-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氧浓度;
C2-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CN-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
k—备用系数。
步骤五中所述的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为:
散热带:漏风风速>1.2m3/min·m2;
窒息带:氧浓度<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氧化自燃带:漏风风速<1.2m3/min·m2∩氧浓度>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所述的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为7~10%。
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是采用注氮防火技术的一个重要依据。采空区注氮防灭火的一般方法是:在工作面进风侧向采空区埋入注氮管路,当管口埋入到一定深度(即采空区中散热带与氧化带交界处)开始注氮,目的是为降低氧化带内氧含量,防止这一区域内煤自燃氧化。当采煤工作面采用埋管注氮防灭火技术方法时,可以通过现场实测再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确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改变了传统采空区防灭火技术中利用经验确定方法的不足,科学合理的确定了该参数,为煤矿防灭火技术工作中既非常重要又很难解决的该参数的确定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本发明首先能够使矿井防灭火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确定了准确的漏风量能够为防灭火技术工作提供指导,提高了矿井生产的安全程度;其次可以降低防灭火技术成本,根据本发明确定氧化带漏风量的方法,能够及时调整防灭火设计,使防灭火技术方法进一步优化,节约不必要的投入。总之本发明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束管观测点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现场实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等值线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计算模型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分别通入空气和10%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时煤样热重实验增重情况图;
(a)是通入空气时煤样热重实验增重情况图;
(b)是通入10%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时煤样热重实验增重情况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数值模拟对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测注氮情况下距进风侧帮20m处氧浓度及拟合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依据现场煤层赋存自然条件情况,分别根据产量、瓦斯量和采空区漏风量的经验值及现场实际使用注氮机情况等确定工作面注氮流量;根据防灭火设计进行现场应用,在一综放回采工作面其注氮流量为390m3/h。
步骤二:对采空区埋设束管进行气体成分观测,测点布置要平行于工作面,并且要分布于采空区中部;根据工作面长度合理确定测点数量,采煤工作面长度:炮采工作面为80~150m;机采工作面为120~250m;针对不同长度的工作面一般可布置4~12个不同的测点,测点之间的间距一般为20m左右,由于长壁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一般在进、回风两巷附近,因此工作面中部测点间距可长一些。
本实施例的综放回采工作面的长度为128m,共布置6个测点,间距为20m,工作面中部间距34m,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束管埋设完成之后,对采空区内气体成分进行连续观测,尤其注意确定每一测点氧浓度的变化,并且记录测点氧浓度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得到观测结果如图3所示。
步骤三:根据采空区氧浓度实测结果,结合工作面开采情况和通风情况,通过Fluent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和漏风风速。
首先,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根据工作面的具体尺寸,基本的物理模型取:采空区走向长为130m,工作面长度为128m,进回风顺槽宽度4m,工作面宽度为5m,指向采空区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指向工作面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两方向的步长均取0.5m,即网格大小为0.5m×0.5m,网格数量共计69,680个。由束管监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等值线图(即图3)可知,在距离工作面70m处氧浓度分布等值线加密,则可知工作面侧的压实区位于距离工作面煤壁70m处,因此,根据综放采空区特性,将采空区划分成图4所示的四部分:压实稳定区、载荷影响区、自然堆积区和工作面。
其次,对各个区域参数进行设定。采空区中三个部分为多孔介质区,区别在于空隙率,将三个区域空隙率分别设置为:压实稳定区空隙率取0.2,自然堆积区空隙率取0.38,载荷影响区空隙率取0.36,对比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由于工作面空间存在支架立柱、梁、采煤机机组、人员设备等,增加了工作面通风阻力,并且上下巷由于煤层倾角存在位压差,实测上下端头压差为325Pa。为达到与实际相符的效果,将工作面也定义为多孔介质区,并视为均匀及各向同性的。
然后,定义基本控制方程。结合工作面开采情况和通风情况,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方法,配风量为710m3/h,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在软件中定义所用到的方程,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有:
1)质量守恒方程
流入控制体内的质量与流出控制体内的质量之差,等于控制体内部流体质量的增量,由此在直角坐标系下其二维简化的微分形式为:
式中:ρ——流体密度;
t——时间:
u、v——x和y方向的速度分量;
2)动量守恒方程
在惯性(非加速)坐标系中i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方程为:
式中:ρ——流体密度;
t——时间:
u——x方向的速度分量;
p——静压;
τij——应力张量;
gi,Fi——i方向的重力体积力和外部体积力。
3)能量守恒方程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用于流体运动,能量方程表示如下:
式中:ρ——流体密度;
t——时间:
p——静压;
u——x方向的速度分量;
(τij)eff——有效应力张量;
keff——有效热传导系数,(keff=k+kt,其中kt是湍流热传导系数,根据所使用的湍流模型来定义,k是物质的热传导系数);
Jj′——组分j′的扩散流量;
Sh——包括了化学反应热以及其它用户定义的体积热源项;
T——温度;
E——单位质量流体的总机械能;
其中,理想气体的焓定义为:
mj′——组分j′的质量分数,而
式中,cp,j′——组分j′的比热容;
其中,Tref为298.15K。
4)物质输运方程
Fluent通过第i种物质的对流扩散方程预估每种物质的质量分数Yi。守恒方程采用以下的通用形式:
式中:ρ——流体密度;
t——时间:
Yi——每种物质的质量分数;
v——y方向的速度分量;
Ri——化学反应的净产生速率;
Si——离散相及用户定义的源项导致的额外产生速率;
Ji——物质i的扩散通量,由浓度梯度产生。
5)湍流模型
本次模拟使用标准的k-ε模型,可满足工程要求。
6)耗氧速率采用用户自定义方程
由于综放工作面上下两端头各三部支架不放煤,试验矿综放面煤层厚度4.94m,根据工作面回采率计算,采空区两巷位置的浮煤厚度是中部位置的5~6倍,按设计回采率88%计算,模型定义的耗氧速率采空区左右边界以里10m范围内耗氧速率是中部位置的5.4倍,根据以上分析使用UDF用户自定义函数来定义,采空区不同位置的耗氧速率符合以下方程:
式中,V(O2)——耗氧速率;
C——采空区中部单位面积的耗氧速率。
本试验工作面煤低温氧化的耗氧速率为1×10-5kg/(m3·s)。采空区深部“O”型圈漏风通道定义为自由流出边界和速度入口边界。如图4所示,根据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的数值计算。
步骤四:在实验室利用热重实验方法,采取本工作面煤样进行煤氧化热重实验;分别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在合理范围内(氧浓度一般为7~10%)得到没有发生增重现象时的氧浓度值,以此作为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本实施例分别通入空气和10%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其煤样热重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发现通入空气时煤样有增重现象,说明其在空气中能够氧化自燃。通入10%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时煤样没有发生增重现象,因此将10%氧浓度定为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步骤五: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室实验结果,利用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对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
所述的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为:
散热带:漏风风速>1.2m3/min·m2;
窒息带:氧浓度<10%;
氧化自燃带:漏风风速<1.2m3/min·m2∩氧浓度>10%,其划分结果如图6所示。
步骤六:选择采空区内氧化带宽度最大的断面,该断面距工作面进风侧煤壁20m,根据该断面现场实测注氮条件下氧浓度分布结果,选择几个氧浓度值及其对应的距工作面距离,根据散点的分布选择方程的形式,并确定方程的系数。拟合方程为:y=21.3454e-0.0092x,如图7所示。利用步骤三中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结果,根据氧化自燃带:漏风风速<1.2m3/min·m2∩氧浓度>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确定边界为25~102m,通过积分求出此断面在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平均氧浓度:
步骤七:根据工作面防火实际注氮情况确定工作面实际注氮过程中氮气纯度,本实施例中氮气纯度为97%;
步骤八:在分别确定以上参数后,根据MT/T701-1997《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标准中注氮量计算公式确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式中:QN—注氮流量,m3/h;
Q0—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m3/min;
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氧浓度,7%~21%;
C2-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7%~10%;
CN-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97%~99%;
k—备用系数,一般取1.2~1.5。
将以上参数带入到公式(1)中,算出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为矿井防灭火技术工作提供支持。
,通过反算得到该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为:
Q0=15.12(m3/min)。
Claims (3)
1.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防灭火设计及现场实际使用注氮机情况确定注氮流量;
步骤二:对采空区埋设束管进行气体成分观测,测点布置要平行于工作面,并且要分布于采空区中部;束管埋设完成之后,对采空区内气体成分进行连续观测,确定每一测点氧浓度的变化;
步骤三:根据采空区氧浓度实测结果,结合工作面开采情况和通风情况,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不注氮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和漏风风速;
步骤四:在实验室利用热重实验方法,采取本工作面煤样进行煤氧化热重实验;分别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得到没有发生增重现象时的氧浓度值,以此作为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步骤五: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室实验结果,利用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
步骤六:选择采空区内氧化带宽度最大的断面,根据现场实测氧浓度分布结果拟合方程,利用步骤三中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结果确定边界,求出此断面在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平均氧浓度;
步骤七:确定工作面实际注氮过程中氮气纯度;
步骤八:根据注氮量计算公式确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
式中:QN—注氮流量;Q0—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氧浓度;C2—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CN—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k—备用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的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为:
散热带:漏风风速>1.2m3/min·m2;
窒息带:氧浓度<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氧化自燃带:漏风风速<1.2m3/min·m2∩氧浓度>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为7~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269404 CN102809394B (zh) | 2012-07-30 | 2012-07-30 |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269404 CN102809394B (zh) | 2012-07-30 | 2012-07-30 |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9394A true CN102809394A (zh) | 2012-12-05 |
CN102809394B CN102809394B (zh) | 2013-12-25 |
Family
ID=4723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1026940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9394B (zh) | 2012-07-30 | 2012-07-30 |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09394B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5227A (zh) * | 2013-12-04 | 2014-03-26 | 陈善乐 | 一种u型通风下采空区发火过程模拟方法 |
CN103968895A (zh) * | 2014-04-22 | 2014-08-06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风量分析仪及分析方法 |
CN104729560A (zh) * | 2015-01-20 | 2015-06-24 | 河南理工大学 | 煤矿回采工作面沿程漏风分布的测定方法 |
CN104879165A (zh) * | 2015-05-05 | 2015-09-02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束管安装方法 |
CN104990831A (zh) * | 2015-06-01 | 2015-10-2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模拟采空区漏风与封堵的实验平台 |
WO2016090937A1 (zh) * | 2014-12-12 | 2016-06-16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高效治理浅埋藏煤层大面积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方法 |
CN105937405A (zh) * | 2016-05-05 | 2016-09-14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全断面帷幕注氮的防灭火方法 |
CN106568553A (zh) * | 2016-11-04 | 2017-04-19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积分测算工作面架后漏风量的方法 |
CN109975180A (zh) * | 2019-04-18 | 2019-07-05 | 龙岩学院 | 冲击荷载下采空区阻力系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CN110715878A (zh) * | 2019-09-06 | 2020-01-2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注烟气预防采空区煤自燃惰化指标的确定方法 |
CN110714797A (zh) * | 2019-09-25 | 2020-01-2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防治煤炭采空区火灾的系统及方法 |
CN111504368A (zh) * | 2020-04-15 | 2020-08-07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应力条件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划分及实验方法 |
CN111830234A (zh) * | 2020-07-23 | 2020-10-27 | 华北科技学院 | 一种采空区二氧化碳输运耗散实验方法 |
CN113283998A (zh) * | 2020-11-09 | 2021-08-20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急倾斜煤层开采采空区煤炭自燃防控方法 |
CN113586145A (zh) * | 2021-08-04 | 2021-11-02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瓦斯抽采钻孔周围煤体自燃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27979A (en) * | 1974-06-10 | 1975-12-23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carbon monoxide and reactive hydrocarbon content of a gas |
CN101135621A (zh) * | 2006-08-30 | 2008-03-05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 煤层可解吸瓦斯含量的直接快速测定方法 |
CN101201262A (zh) * | 2006-12-15 | 2008-06-18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测定矿井内漏风量的方法 |
-
2012
- 2012-07-30 CN CN 201210269404 patent/CN1028093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27979A (en) * | 1974-06-10 | 1975-12-23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carbon monoxide and reactive hydrocarbon content of a gas |
CN101135621A (zh) * | 2006-08-30 | 2008-03-05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 煤层可解吸瓦斯含量的直接快速测定方法 |
CN101201262A (zh) * | 2006-12-15 | 2008-06-18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测定矿井内漏风量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文虎,徐精彩,葛岭梅,代爱萍: "采空区注氮防灭火参数研究",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5227B (zh) * | 2013-12-04 | 2015-04-15 | 陈善乐 | 一种u型通风下采空区发火过程模拟方法 |
CN103675227A (zh) * | 2013-12-04 | 2014-03-26 | 陈善乐 | 一种u型通风下采空区发火过程模拟方法 |
CN103968895A (zh) * | 2014-04-22 | 2014-08-06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风量分析仪及分析方法 |
CN103968895B (zh) * | 2014-04-22 | 2015-11-04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风量分析仪及分析方法 |
US9869178B2 (en) | 2014-12-12 | 2018-01-16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Method for efficiently treating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remaining coal in large area goaf of shallow-buried coal bed |
WO2016090937A1 (zh) * | 2014-12-12 | 2016-06-16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高效治理浅埋藏煤层大面积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方法 |
CN104729560A (zh) * | 2015-01-20 | 2015-06-24 | 河南理工大学 | 煤矿回采工作面沿程漏风分布的测定方法 |
CN104879165A (zh) * | 2015-05-05 | 2015-09-02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束管安装方法 |
CN104990831A (zh) * | 2015-06-01 | 2015-10-2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模拟采空区漏风与封堵的实验平台 |
CN105937405A (zh) * | 2016-05-05 | 2016-09-14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全断面帷幕注氮的防灭火方法 |
CN106568553A (zh) * | 2016-11-04 | 2017-04-19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积分测算工作面架后漏风量的方法 |
CN109975180A (zh) * | 2019-04-18 | 2019-07-05 | 龙岩学院 | 冲击荷载下采空区阻力系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CN110715878A (zh) * | 2019-09-06 | 2020-01-2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注烟气预防采空区煤自燃惰化指标的确定方法 |
CN110715878B (zh) * | 2019-09-06 | 2020-06-23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注烟气预防采空区煤自燃惰化指标的确定方法 |
CN110714797A (zh) * | 2019-09-25 | 2020-01-2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防治煤炭采空区火灾的系统及方法 |
CN111504368A (zh) * | 2020-04-15 | 2020-08-07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应力条件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划分及实验方法 |
CN111830234A (zh) * | 2020-07-23 | 2020-10-27 | 华北科技学院 | 一种采空区二氧化碳输运耗散实验方法 |
CN113283998A (zh) * | 2020-11-09 | 2021-08-20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急倾斜煤层开采采空区煤炭自燃防控方法 |
CN113586145A (zh) * | 2021-08-04 | 2021-11-02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瓦斯抽采钻孔周围煤体自燃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9394B (zh) | 2013-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9394B (zh) | 一种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 |
Cai et al. | Diffusion and pollution of multi-source dusts in a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 |
Zhang et al. |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control technology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gas coupling disaster in goaf based on dynamic isolation | |
Wang et al. | Simulation of the hazard arising from the coupling of gas explosions and spontaneously combustible coal due to the gas drainage of a gob | |
Ma et al. | Study on the methane explosion regions induced by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n longwall gobs using a scaled-down experiment set-up | |
Huang et al. |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eriodic weighting o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zone” in a gob | |
Liu et al. | 3-D simulation of gases transport under condition of inert gas injection into goaf | |
Bu et al. | Leakag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ful boundary analysis of buried natural gas pipeline under multiple working conditions | |
Hetao et al. | Risk analysis of coal self-ignition in longwall gob: A modeling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hazard zones | |
Liu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equence of high-pressure CO2 pipeline failure throug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 |
Hongqing et al. |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l roadway methane drainage and distribution of easily spontaneous combustible region in gob | |
Sun et al. | Effects of changes in pipe cross-section on the explosion-proof distance a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xplosions | |
CN102434186A (zh) | 两硬近距离多煤层采空区的灌浆灭火方法 | |
Huang et al. | Targeted inertization with flue gas injection in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gob for residual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evention with CFD modeling | |
Bhargava et al. | Airflow characteristic curves for a mature block cave mine | |
Chen et al. | CFD modeling of optimal airflow rates for safe production in isolated mining faces with high methane concentration an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 |
Zhang et al. | Disasters of gas-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of steeply inclined extra-thick coal seams | |
Guo et al. | Study on CO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 potential function under ventilation after roof cutting blasting | |
Peng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fire hazard of a coal mine transport roadway | |
Kuai | Distribution Law of Thre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Zones in the Goaf Area of a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under High Ground Temperature. | |
Tiile | Investigating blast fume propagation, concentration and clearance in underground mine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
Xiao-wei et al. | Research of the air leakage law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angerous zone of re-mining coal body | |
Lolon |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barometric pressure fluctuation effects on explosive methane-air mixtures in a longwall mine gob | |
Zhao et al. | Impact of openings on fire properties in the confined corridors | |
Liu | Abnormal Gas Emission and Explosion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A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Stud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