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6110B -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6110B
CN102786110B CN201210251534.2A CN201210251534A CN102786110B CN 102786110 B CN102786110 B CN 102786110B CN 201210251534 A CN201210251534 A CN 201210251534A CN 102786110 B CN102786110 B CN 102786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rmland
water
facility
absorbing unit
catch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15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6110A (zh
Inventor
靳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2515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861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86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6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6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6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根据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根据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路径,依次横向设置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当降雨或灌溉时,农田水量盈余,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于集水设施,集水设施中的水流继续下行,通过吸附单元,氮(N)、磷(P)被吸附,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蓄水设施,多余的排入江河湖泊;农田回灌时,水流反向通过吸附单元,使其中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进入集水设施,然后重新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污染控制、回收利用、节约施肥成本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的是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回收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对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氮(N)、磷(P)污染是典型的一类农业面源污染,它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N、P污染已成为江河湖泊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瑞典、荷兰、芬兰分别有60%~87%、40%~60%、50%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在我国水体N、P污染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有50%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N、P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农田施肥、畜禽粪尿、生活污水等,其中,农田施肥的贡献最大。1978年以来,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急剧增长,从1990年的2590万砘增加到2007年的5108万吨,占全世界平均消费量的1/3,用量已接近400kg/hm2,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而且,化肥中营养元素N、P的流失严重,农作物对N、P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5%左右,约2/3的剩余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滤进入水体,导致江河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解决农田N、P面源污染问题,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控制农田N、P面源污染的主要方法有科学施用化肥、调整土地耕作方式、人工湿地技术,其中,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N、P元素污染的过程控制手段。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一定的地理位置与地形,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农田排水的净化,阻止了农田N、P元素进入江河湖泊,有效防止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而且,人工湿地技术具有N、P去除能力强、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公开号为CN101555071的发明专利是一种人工湿地技术,提供了利用缓冲带控制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田N、P面源污染的方法,包括:选择缓冲带区域,缓冲带初步整理,设置缓冲带布水系统,缓冲带植物选取与种植以及缓冲带水源导入。该发明具有简便实用、净化效果好、维护管理少的优点。
但是,人工湿地技术仅仅实现了农田N、P元素的污染防治的目的,并没有实现N、P元素的资源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污染物的控制,优先选择资源化方案,其次才是治理方案。农田排水中的N、P元素虽然对水体是污染物,但是对农作物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农田排水中的N、P元素占施肥中N、P总量的2/3,将这部分营养物质回用至农田,可为农民节约2/3的肥料成本,还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回收利用率高、节约成本的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根据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
所述的集水设施为具有容纳水的空间的水利设施,收集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水。
所述的集水设施为具有集水功能的任意一种设施,包括沟、渠、井或库等。集水设施可以根据农田具体情况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沟、渠、井、库,或其它具有空间容量的任何水利设施。当降雨量过大时,集水设施起到缓冲调节作用,防止地表径流越过吸附单元,未经吸附而直接排入后续设施。集水设施可以与吸附单元零距离构建,也可以近距离构建。
所述的吸附单元为装填由吸附材料的槽,其形状为可装填吸附材料的任意形状,包括长方体形、弧状体形、圆壁体形或廊道体型;所述的吸附单元由多个装填不同吸附材料的槽串联组成,或者为装填有多种不同吸附材料的槽。农田径流或者来自集水设施的水流富含N、P元素,当通过吸附单元时,吸附作用发生,N、P被截留,农田排水得到净化。吸附材料的最小用量为农田排水完毕时吸收材料尚未达到穿透点。根据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确定吸附单元的放置地点,保证全部径流或主要径流通过吸附单元。
所述的吸附材料为能够吸附农田径流中N、P主要存在的物质形态的材料,而且吸附容量越大越好,吸附材料是分别吸附N、P的多种吸附剂,或者同时吸附N、P的一种吸附剂;吸附材料是天然或人工吸附剂及其改性衍生品,或者由原位土壤的改性获得。
所述的吸附材料包括市售粒径分布为0.02-2mm范围之间的改性硅藻土N、P复合吸附剂,市售粒径分布为0.5-5mm范围之间的有机-无机凹凸棒基高效氮磷复合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降雨或灌溉时,农田水量盈余,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同时溶解未被农作物利用的N、P元素。富含N、P元素的径流全部汇于集水设施,或部分汇于集水设施,其余直接进入吸附单元。
所述的蓄水设施为任何可以将水储存起来的设施,包括沟、渠、井或库。净化后的农田排水可以排入新建的蓄水设施,也可以排入已有的沟、渠、井、库,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蓄水设施储存起来,作为回灌水备用,多余的排入江河湖泊。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路径,依次横向设置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当降雨或灌溉时,农田水量盈余,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于集水设施,集水设施中的水流继续下行,通过吸附单元,N、P被吸附,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蓄水设施,多余的排入江河湖泊;农田回灌时,水流反向通过吸附单元,使其中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进入集水设施,然后重新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
所述的农田回灌时集水设施中的回灌水通过传统的灌溉方式进行农田回灌,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泵或引流方式等。可以选取任一种适宜的传统灌溉方法,从集水设施中汲水进行农田回灌,实现N、P元素的回收利用。对于农作物来说,此过程不仅具有补充水的功能,还具有补充肥料的功能,可以节约农民的肥料开支。
当农田缺水需要灌溉时,蓄水设施中的回灌水反向通过吸附单元。未进入吸附单元前,灌溉水中N、P含量较低,因此,当流经吸附单元时,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进入集水设施。进入集水设施的回灌水中N、P含量较高。
所述的集水设施与吸附单元相邻设置或间隔设置,使集水设施中的水全部通过吸附单元。
集水设施中水的来源,除了反向通过吸附单元的回灌水外,还有富含N、P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随汲水回灌至农田,为农作物吸收利用。这个过程构成了吸附单元前的物质循环,每循环一次汲水过程,N、P元素就经过农作物根系一次,N、P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随之提高。与此同时,水也完成了相同的循环过程,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还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并降低了地下水中N、P浓度,减少了农田地下水污染。根据物料衡算,在吸附单元之前N、P利用率越高,在集水设施中N、P浓度就越低,吸附单元的负荷越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不仅阻止了农田排水中N、P元素进入江河湖泊,有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实现了污染防治的目的,而且还将排水中N、P元素回用至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实现了资源化的目的。
2.农田排水中的N、P元素约占施肥中N、P总量的2/3,将这部分营养元素回用至农田,能够为农民节约2/3的肥料成本,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3.吸附作用是一种速率大和效率高的物理化学反应,农田排水完毕时吸附材料尚未达到穿透点,当全部径流通过吸附单元时,意味着农田排水中N、P元素的浓度极低,接近于0,因此,本方法污染控制效率非常高。汲水回灌时N、P又逐渐脱附,并随水流回用至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按物料衡算,全部径流通过吸附单元时,农田排水中N、P元素回收率接近100%,因此,本方法N、P元素资源化效率非常高。在主要径流通过吸附单元的模式下,N、P元素的回收率接近主要径流与全部径流的比例。
4.集水设施中水的来源,除了反向通过吸附单元的回灌水外,还有富含N、P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随汲水回灌至农田,为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本方法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还降低了地下水中N、P浓度,减少了农田地下水污染。
5.在吸附单元前,存在一个从集水设施汲水、灌溉、径流、下渗、回至集水设施的物质循环。每循环一次,N、P元素就经过农作物根系一次,N、P利用率随之提高,从而减少了后续处理负担。
6.与其它N、P污染控制和灌溉技术相比,整个过程没有额外增加运行成本,具有免维护管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农田1地表径流2和地下径流3的路径,如图1所示,根据地表径流2和地下径流3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横向设置集水设施4、吸附单元5和蓄水设施6,当降雨7或灌溉时,农田水量盈余,地表水下渗8为地下水,地表径流2和地下径流3汇于集水设施4,集水设施4中的水流继续下行,通过吸附单元5,N、P被吸附,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蓄水设施6,多余水9排入江河湖泊;农田回灌时,水流反向通过吸附单元5,使其中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进入集水设施4,然后重新回灌8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适用于降雨量较小的地区(如图2所示)。
以现有的干渠61作为蓄水设施,在农田1和干渠61之间,垂直于径流方向,开挖长20m、宽2m、深10m的矩形沟,填入粒径分布为0.02-2mm范围之间的改性硅藻土N、P复合吸附剂,构成吸附单元5。在吸附单元5之前挖深10m、半径为1m、间隔为5m的井群41,构成集水设施。地表径流产生时,无地表径流漫过吸附单元,全部汇集于井群41中,然后慢渗流过吸附单元。地下径流部分直接慢渗流过吸附单元,部分汇集于井群41中,然后慢渗流过吸附单元5。当流过吸附单元时,N、P被吸附而不能随水流排出农田以外,N、P截留率为99%,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干渠61,降低了周边水体富养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实现了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干渠出口处设水闸,农田和水闸之间的干渠为蓄水设施,溢流后排入河流。
农田需要灌溉时,从集水井汲水并以滴灌方式进行回灌,水流从蓄水设施反向通过吸附单元,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重新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资源化效率为99%,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的目的。
集水设施中水的来源,除了反向通过吸附单元的回灌水外,还有富含N、P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随汲水回灌至农田,为农作物吸收利用。这个过程构成了吸附单元前的物质循环,每循环一次汲水过程,N、P元素就经过农作物根系一次,N、P利用率提高20%,并且降低了集水井中N、P浓度,减小了后续处理的负荷。与此同时,水也完成了相同的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还降低了地下水中N、P浓度,减少了农田地下水污染。
本实施例实施效果:1.阻止了农田排水中N、P元素进入周边水体,有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2.实现了N、P回用至农田,资源化率为99%;3.为农民节2/3的肥料成本,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4.降低了农田地下水的N、P污染程度;5.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进行灌溉。6.与其它N、P污染控制和灌溉技术相比,整个过程没有额外增加运行成本,具有免维护管理的优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适用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如图3所示)。
以现有的小型水库62作为蓄水设施,在农田1和小型水库62之间,垂直于农田径流方向,开挖长30m、宽2m、深8m的矩形沟,构成蓄水设施4。垂直于矩形沟开挖宽3m长40m深8m的矩形沟,填入粒径分布为0.5-5mm范围之间的有机-无机凹凸棒基高效氮磷复合吸附剂,构成吸附单元5。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全部汇集于矩形沟中,然后快渗流过吸附单元。当流过吸附单元时,N、P被吸附而不能随水流排出农田以外,N、P截留率为96%,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小型水库,降低了周边水体富养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实现了污染控制的目的。小型水库为蓄水设施,在出口处设水闸,溢流后排入河流。
农田需要灌溉时,从集水井汲水并以喷灌方式进行回灌,水流从蓄水设施反向通过吸附单元,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重新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资源化效率为96%,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的目的。
集水设施中水的来源,除了反向通过吸附单元的回灌水外,还有富含N、P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随汲水回灌至农田,为农作物吸收利用。这个过程构成了吸附单元前的物质循环,每循环一次汲水过程,N、P元素就经过农作物根系一次,N、P利用率提高20%,并且降低了集水井中N、P浓度,减小了后续处理的负荷。与此同时,水也完成了相同的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还降低了地下水中N、P浓度,减少了农田地下水污染。
本实施例实施效果:1.阻止了农田排水中N、P元素进入周边水体,有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2.实现了N、P回用至农田,资源化率为96%;3.为农民节2/3的肥料成本,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4.降低了农田地下水的N、P污染程度;5.充分利用了农田地下水源进行灌溉。6.与其它N、P污染控制和灌溉技术相比,整个过程没有额外增加运行成本,具有免维护管理的优点。
集水设施可以与吸附单元零距离构建,也可以近距离构建。根据农田具体情况,可以选取任一种适宜的传统灌溉方法(包括渗灌、滴灌、喷灌等),从集水设施中汲水进行农田回灌。

Claims (6)

1.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集水设施、吸附单元和蓄水设施,当降雨或灌溉时,农田水量盈余,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于集水设施,集水设施中的水流继续下行,通过吸附单元,N、P被吸附,净化后的农田排水进入蓄水设施,多余的排入江河湖泊;农田回灌时,水流反向通过吸附单元,使其中N、P发生脱附作用,随水流进入集水设施,然后重新进入农田,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
所述的集水设施为具有容纳水的空间的水利设施,收集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水;
所述的吸附单元为装填由吸附材料的槽,其形状为可装填吸附材料的任意形状;所述的吸附单元由多个装填不同吸附材料的槽串联组成,或者为装填有多种不同吸附材料的槽,吸附材料的最小用量为农田排水完毕时吸收材料尚未达到穿透点;
所述的吸附材料包括市售粒径分布为0.02-2mm范围之间的改性硅藻土N、P复合吸附剂,市售粒径分布为0.5-5mm范围之间的有机-无机凹凸棒基高效氮磷复合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设施为具有集水功能的任意一种设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材料为能够吸附农田径流中N、P主要存在的物质形态的材料,而且吸附容量越大越好,吸附材料是分别吸附N、P的多种吸附剂,或者同时吸附N、P的一种吸附剂;吸附材料是天然或人工吸附剂及其改性衍生品,或者由原位土壤的改性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设施为任何可以将水储存起来的设施,包括沟、渠、井或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田回灌时集水设施中的回灌水通过传统的灌溉方式进行农田回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设施与吸附单元相邻设置或间隔设置,使集水设施中的水全部通过吸附单元。
CN201210251534.2A 2012-07-19 2012-07-19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27861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1534.2A CN102786110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1534.2A CN102786110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6110A CN102786110A (zh) 2012-11-21
CN102786110B true CN102786110B (zh) 2015-01-28

Family

ID=47151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1534.2A Active CN102786110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861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6437B (zh) * 2014-06-17 2015-06-17 贵州大学 一种循环利用菜园地壤中流中氮和磷的沸石沟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04480994B (zh) * 2014-11-20 2016-03-30 陈磊 一种城市绿地广场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104782447B (zh) * 2015-04-17 2017-05-24 浙江大学 一种农业用地初期径流收集灌溉系统及其方法
CN105417867B (zh) * 2015-12-07 2018-06-15 江苏启德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田面源污染控制与氮磷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WO2018017975A1 (en) * 2016-07-22 2018-01-25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utrient recovery and use
CN106115941A (zh) * 2016-08-30 2016-11-16 扬州大学 一种稻田地表径流调控与氮磷渗滤拦截去除渗滤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6365320A (zh) * 2016-10-26 2017-02-01 扬州大学 一种南方缓坡地稻田排水循环利用与氮磷梯级渗滤拦截去除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6745452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农田氮磷回收装置
CN106882899B (zh) * 2017-02-09 2020-05-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CN108557988A (zh) * 2017-12-11 2018-09-2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旱地土壤渗滤系统及方法
CN108051342B (zh) * 2017-12-12 2021-03-3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地下水-湖水互作用下湖泊近岸农田污染物入湖通量的简单计算方法
CN109874642B (zh) * 2019-03-12 2021-05-11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一种硝酸盐污染的浅层地下水抽出及灌溉联合修复系统
CN111978115B (zh) * 2020-09-09 2024-04-16 南开大学 一种农田土壤氮磷流失生物炭截留回用系统及方法
CN115465911A (zh) * 2022-09-16 2022-12-13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一种农田氮磷污染的修复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1379A (zh) * 2010-10-22 2011-04-13 上海交通大学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田排水的污染控制方法
CN102084770A (zh) * 2010-10-27 2011-06-08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减少径流污染的农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202080984U (zh) * 2011-03-07 2011-12-21 南昌大学 串联式多级跌水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1379A (zh) * 2010-10-22 2011-04-13 上海交通大学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田排水的污染控制方法
CN102084770A (zh) * 2010-10-27 2011-06-08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减少径流污染的农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202080984U (zh) * 2011-03-07 2011-12-21 南昌大学 串联式多级跌水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6110A (zh)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6110B (zh)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CN106978839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综合系统
CN103803760B (zh) 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
CN201224693Y (zh) 复合波式流人工山地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CN104480920B (zh) 利用农田沟塘系统防治区域性农田面源污染的方法
CN204369656U (zh) 雨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
CN103938518B (zh)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CN100436350C (zh) 农田生态干渠-人工湿地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重建方法
CN106882899B (zh) 一种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和方法
CN103319005A (zh) 一种可移动组装式农田排水沟水质净化器
CN102515354A (zh) 氮磷拦截潜流坝
CN104773914A (zh) 农村无序排放污水的收集处理装置
CN205115136U (zh) 一种基于均匀流向的新型人工湿地系统
CN103803762A (zh) 一种有机复合土壤高效生态净水系统
CN105967339A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灌溉水的生态塘净化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204530839U (zh) 一种初期径流收集净化再利用装置
CN106592732A (zh) 基于海绵城市的盐碱地排水蓄留、净化及循环利用系统
CN204417233U (zh) 一种农田沟渠低污染水地埋式净化装置
CN210711186U (zh) 城市河道污水复合型生态景观净化装置
CN202148222U (zh) 高负荷往复式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处理装置
CN204626511U (zh)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生态型边沟结构
CN110183037A (zh) 一种农田灌溉排水净化处理循环系统
CN106865776B (zh) 一种海绵城市低洼地多级叠水旋转净化系统
CN104891666A (zh) 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
CN207645890U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模块化曝气人工湿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