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9821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9821A
CN102759821A CN2012101285428A CN201210128542A CN102759821A CN 102759821 A CN102759821 A CN 102759821A CN 2012101285428 A CN2012101285428 A CN 2012101285428A CN 201210128542 A CN201210128542 A CN 201210128542A CN 102759821 A CN102759821 A CN 102759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quid crystal
light emitting
bend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85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9821B (zh
Inventor
山崎佐知子
今城育子
马场匡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9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9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9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9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通过集中配置的发光二极管照射整个图像形成区域,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将减少反射片的挠曲并获得均匀的照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液晶面板(3);反射片(6),其被配置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侧,该反射片形成为使与液晶面板(3)相对置的面弯曲成凹面的形状;发光二极管基板,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14);以及支承件(21),其将上述反射片(6)固定在上述反射片(6)的弯曲部中。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JP2007-286627A公开了具有直下型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被用作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光二级管在背光单元的整个范围内被配置成格子状。
在JP2007-286627A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发光二极管被配置在背光单元的整个范围内,因此必须将配置上述大量发光二极管的基板的大小设为覆盖背光单元的整个范围的大小。因此,不仅要准备大量发光二极管的成本,配置发光二极管的基板的材料成本也变高。
因此,考虑将发光二极管配置在背光单元的一部分上、例如将发光二极管沿着背光单元的长边方向集中配置在背光单元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对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线进行反射或者漫射,来向液晶面板的背面的形成图像的整个区域照射光线。
对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线进行反射或者漫射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使用导光板的方法、使用菲涅耳透镜等平板透镜的方法中,导光板、菲涅耳透镜的制造成本较高,并且也导致重量变重。因此,申请人研究出通过使用弯曲成前表面、即与液晶面板相对置的面成为凹面这种形状的反射片来对光线进行反射、漫射的方法。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较低并使重量变轻。
然而,在将液晶显示装置用于例如大型的电视接收机的情况下,由于液晶面板也形成为大型,因此反射片挠曲,很难向液晶面板的背面的形成图像的整个区域均匀地照射光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具备通过集中配置的发光二极管照射整个图像形成区域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减轻反射片的挠曲并得到均匀的照明。
简单地说明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发明的概要如下。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液晶面板;反射片,其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该反射片形成为使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面弯曲成凹面的形状;发光二极管基板,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支承件,其将上述反射片固定在上述反射片的弯曲部中。
(2)在(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反射片具有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上侧的上侧弯曲部以及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下侧的下侧弯曲部,上述支承件被设置在上述上侧弯曲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半个区域内和/或上述下侧弯曲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半个区域内。
(3)在(1)或(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反射片具有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上侧的上侧弯曲部以及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下侧的下侧弯曲部,配置在上述上侧弯曲部中的上述支承件距上侧弯曲部的下端的距离为配置在上述下侧弯曲部中的上述支承件距下侧弯曲部的上端的距离以下。
(4)在(1)至(3)中的任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配置在上述反射片的背面侧的外框,上述支承件被固定在上述外框上。
(5)在(1)至(3)中的任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配置在上述反射片的背面侧的外框以及安装在上述外框的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一侧的加强部件,上述支承件被固定在上述加强部件上。
(6)在(1)至(5)中的任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支承件具有在设置于上述反射片的开口中通过的支承轴以及设置在上述支承轴的端部的扩宽部,上述扩宽部露出到上述反射片的前面。
(7)在(6)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光学片,上述支承件具有支承柱,该支承柱从上述扩宽部向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方向延伸,支承上述光学片。
(8)在(7)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支承柱是截面积随着接近上述液晶面板而逐渐减少的锥形状。
(9)在(8)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支承柱是圆锥形状。
(10)在(7)至(9)中的任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光学片在不被约束的状态下具有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面成为凹面的翘曲。
(11)在(6)至(10)中的任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支承件是白色的。
根据在以上的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能够在具备通过集中配置的发光二极管照射整个图像形成区域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减轻反射片的挠曲并得到均匀的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由电路图表示形成在液晶面板上的像素之一的图。
图5是从前面侧观察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片、发光二极管基板以及散热板得到的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7是图5的VII-VII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8是表示反射片的变形的图。
图9是将支承件固定在加强部件上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支承件的配置例的图。
图10B是表示支承件的配置例的图。
图10C是表示支承件的配置例的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是表示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图7对应的截面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液晶显示装置
2上框
2a缓冲材料
3液晶面板
3a TFT
3b像素电极
3c液晶
3d通用电极
4中间框
4a缓冲材料
5光学片
6反射片
6a固定部
6b孔
6c固定孔
6d平坦部
6e上侧弯曲部
6f下侧弯曲部
6g开口
7发光二极管基板
8散热板
9下框
10背光单元
11加强部件
11a凸部
12扬声器
13控制基板
14发光二极管
15、16光线
17控制装置
18液晶面板驱动电路
18a扫描线驱动电路
18b影像线驱动电路
19背光驱动电路
20固定件
21支承件
21a支承轴
21b扩宽部
21c卡扣定位机构
21d中间轴
21e卡扣定位机构
21f支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通过从其前侧将上框2、液晶面板3、中间框4、光学片5、反射片6、发光二极管基板7、散热板8以及下框9依次配置并进行组装而构成。此外,光学片5、反射片6、发光二极管基板7以及散热板8构成背光单元10,该背光单元10作为对液晶面板3从其背面侧进行照明的平面光源而发挥作用。另外,上框2和下框9构成形成为液晶显示装置1的外壳的外框,在形成为下框9的内侧的与液晶面板3相对置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件11。虽然该加强部件11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为了确保将液晶显示装置1从其背面进行支承来安装到支架、壁面上时的强度而设置的,一般来说设置有遵照习惯于被称为VESA支架标准的、由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规定的标准FPMPMI(Flat PanelMonitor Physical Mounting Interface:平板显示器物理安装界面)的安装用的螺纹孔。在下框9上设置有开口以使加强部件11所设置的螺纹孔露出,能够通过定位螺钉固定在支持FPMPMI标准的支架等上。加强部件11的材质只要具备实际使用上的强度,就可以是任意的材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钢。此外,在该图中,仅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结构部件,其它的结构部件、例如控制基板、扬声器等省略了图示。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概要截面图。该图示出了组装后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概要的截面。如该图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形成为将液晶面板3以及背光单元10收容在由上框2和下框9构成的外框中的结构。并且,在液晶面板3与背光单元10之间设置中间框4,单独地保持液晶面板3和背光单元10。在该图中,左侧是用户观察图像的侧,以后称为前侧,并且将朝向前侧的面称为前面。另外,将其相反方向称为背面侧,将朝向背面侧的面称为背面。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是电视接收机。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包含有用于作为电视接收机而发挥功能的部件的、例如列举图2所示的扬声器12。另外,该图所示的控制基板13中除了电源、液晶面板3的控制电路、背光单元10的控制电路以外,还包含用于接收电视机广播的调谐器等的电路。此外,液晶显示装置1并不一定是电视接收机,例如也可以是计算机的监视器等。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作为电视接收机而发挥功能的部件也可以省略。
上框2和下框9构成收容液晶面板3、背光单元10的壳体,优选由轻量且刚性高的材料形成,可以使用钢板、铝合金、镁合金等金属、FRP、各种合成树脂。特别来说,下框9为了高效地散出从发光二极管基板7通过散热板8传导的伴随发光二极管14的发光产生的发热,而优选是导热率高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钢板。上框2的材质可以与下框9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考虑液晶显示装置1的尺寸、用途、外观、重量等要素适当地决定。在上框2的面向液晶面板3的一侧的面上设置缓冲材料2a,缓冲材料2a形成为减轻通过振动等而液晶面板3摇动并与上框2接触时的冲击。缓冲材料2a使用合适的橡胶、树脂、海绵等。当然,在此示出的液晶面板3的支承以及缓冲构造是一个例子。
中间框4是将液晶面板3与背光单元10隔开而单独地进行保持的部件。在中间框4的前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4a,该缓冲材料4a减轻液晶面板3摇动并与中间框4进行接触时的冲击。缓冲材料4a使用合适的橡胶、树脂、海绵等。此外,在此示出的中间框4的构造是一个例子,只要是适当地支承液晶面板3、背光单元10,就可以是任意的构造,也可以根据情况而省略。
中间框4的材质也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从成型的容易度以及成本方面来看,优选使用合成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强度方面出发使用聚碳酸酯,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FRP(Fiber ReinforcedPrastic:纤维增强塑料)那样在合成树脂中混入强化材料。另外,中间框4优选具有遮光性,因此优选黑色或者浓色。关于中间框4的上色,可以其材料自身使用黑色或者浓色的材料,也可以涂布在中间框4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色成黑色或者浓色的聚碳酸酯成形而得到了中间框4。
背光单元10包括光学片5、反射片6、发光二极管基板7以及散热板8。发光二极管基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14安装成直线状得到的细长的基板,被设置成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长度方向与形成液晶显示装置1的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一致。另外,发光二极管基板7被安装在散热板8上。反射片6是用于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14的光并均匀地照射到液晶面板3的背面的部件,如图所示,形成了弯曲的截面形状。因此,来自发光二极管14的光线如图中箭头15所示那样直接入射到光学片5、或者如图中箭头16所示那样被反射片6反射并入射到光学片5。
反射片6和光学片5形成与液晶面板3相应的大小,因此从液晶面板3的背面侧均匀地照明液晶面板3。发光二极管14在此由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配置在其前面侧的透镜构成。发光二极管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密封树脂将发光二极管芯片封入得到的、所谓的发光二极管封装,被安装在发光二极管基板7上,但是不限定于此,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例如将发光二极管芯片直接形成在发光二极管基板7上而成的部件。透镜是用于将来自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光线进行漫射来在液晶面板3的整个显示区域上得到均匀亮度的照明的光学部件。
反射片6如上所述具有与液晶面板3相应的大小,形成了从前面侧来看成为凹面那样的弯曲形状。另外,在发光二极管14被配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孔以使发光二极管14露出到反射片6的前面侧。反射片6的材质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也可以使用利用了PET树脂等的白色的反射片,还可以使用镜面反射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白色的反射片。另外,光学片5是包括至少使从发光二极管14入射的光进行漫射的漫射薄片的光学膜。光学片5除了漫射薄片以外,还可以包含使光线的朝向弯折向前面侧的棱镜薄片等其它的光学膜。
发光二极管基板7是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14的细长的基板。多个发光二极管14沿着水平方向、即与液晶显示装置1的长边平行的方向排列。此外,发光二极管14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置成两列彼此错开。然而,只要发光二极管14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就不特别地限定其排列,可以是一列,也可以是三列以上,还可以是其它的排列。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液晶面板3的水平方向的长度相比稍短,从而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液晶面板3的70~80%左右。另外,其垂直方向的长度与液晶面板3的垂直方向的长度相比较短,从而优选一半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10~20%左右。另外,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材质只要是绝缘性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制,也可以由环氧玻璃、纸苯酚、环氧纸等绝缘性的材料、被实施了绝缘性包覆而得到的金属形成。另外,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具体尺寸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的设计任意地变更。
散热板8是安装有发光二极管基板7且保持反射片6的金属板。另外,散热板8自身被固定在下框9上。散热板8的材质优选导热率高的材质,也可以较佳地使用各种金属、合金。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铝。散热板8的形成方法不特别地进行限制,可以是加压、切削等任意的方法,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挤压成型得到了散热板8。
图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的结构的结构图。下面使用该图来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的各部分功能。
液晶面板3是矩形,其水平方向(图中左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根据该液晶显示装置1的用途而决定。另外,液晶面板3既可以是横长形状(水平方向的长度比垂直方向的长度长)、也可以是纵长形状(水平方向的长度比垂直方向的长度短)、还可以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长度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1是电视接收机,因此液晶面板3是横长形状。
液晶面板3具有一对透明基板。在作为透明基板的其中一个基板的TFT基板上形成有多个扫描信号线X和多个影像信号线Y。扫描信号线X与影像信号线Y彼此正交,形成为格子状。并且,由相邻的两个扫描信号线X和相邻的两个影像信号线Y包围的区域形成为一个像素。
图4是通过电路图示出形成在液晶面板3上的像素之一的图。由图中示出的扫描信号线Xn和Xn+1、以及影像信号线Yn和Yn+1包围的区域形成为一个像素。设此处关注的像素被扫描信号线Xn和影像信号线Yn驱动。在各像素的TFT基板侧设置有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3a。TFT 3a根据从扫描信号线Xn输入的扫描信号形成为导通状态。影像信号线Yn对该像素的像素电极3b通过导通状态的TFT 3a施加电压(表示各像素的色调值的信号)。
另一方面,在作为透明基板的另一个基板的滤色基板上形成有滤色片,在TFT基板与滤色基板之间封入了液晶3c。并且,形成有通用电极3d以与像素电极3b一起通过液晶3c形成电容。通用电极3d与通用电位电连接。因此,像素电极3b与通用电极3d之间的电场根据对像素电极3b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由此液晶3c的取向状态改变,控制透过液晶面板3的光线的偏振光状态。并且,在液晶面板3的显示面和作为与显示面相反侧的面的背面粘贴有偏振过滤片。由此,形成在液晶面板3上的各像素作为控制光的透过率的元件而发挥功能。并且,通过根据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控制各像素的光的透过率来形成图像。此外,在液晶面板3上,将形成像素的区域称为图像形成区域。
在此,通用电极3d可以设置在TFT基板以及滤色基板的任一个上。通用电极3d的配置依赖于液晶的驱动方式。例如如果是IPS(InPlane Switching:平板开关)方式,则通用电极3d被设置在TFT基板上。如果是VA(Vertical Alignment:竖向排列)方式、TN(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方式,则通用电极3d设置在滤色基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IPS方式,因此通用电极3d被设置在TFT基板上。另外,透明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玻璃,但是也可以使用树脂等其它的材质。
返回图3,对控制装置17输入由未图示的调谐器、天线接收得到的影像数据、影像再现装置等另外的装置所生成的影像数据。控制装置17也可以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a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的个人计算机。控制装置17针对被输入的影像数据进行颜色调整等各种图像处理,生成表示各像素的色调值的影像信号。控制装置17将所生成的影像信号输出到影像线驱动电路18b。另外,控制装置17根据被输入的影像数据,生成用于影像线驱动电路18b、扫描线驱动电路18a、背光灯驱动电路19取得同步的定时信号,并输出到各驱动电路。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特别地限定控制装置17的形态。例如,控制装置17可以由多个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也可以是单体。另外,也可以不取得背光灯驱动电路19与其它电路的同步。
背光灯驱动电路19是向背光单元10的光源、即多个发光二极管14提供所需要的电流的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7根据被输入的影像数据生成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14的亮度的信号,并输出到背光灯驱动电路19。然后,背光灯驱动电路19根据所生成的该信号控制流向发光二极管14的电流的量,并调节发光二极管14的亮度。发光二极管14的亮度也可以对每个发光二极管14进行调节,还可以将多个发光二极管14分开为多个组并按各组进行调节。此外,作为控制发光二极管14的亮度的方法,也可以是将电流量设为固定来在发光期间内控制明亮度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方式。或者,也可以不控制发光二极管14的亮度,而将电流量设为固定来以固定的光量进行发光。
扫描线驱动电路18a连接在形成于TFT基板的扫描信号线X上。扫描线驱动电路18a根据从控制装置17输入的定时信号,依次选择扫描信号线X,对所选择的扫描信号线X施加电压。当对扫描信号线X施加电压时,连接在该扫描信号线X上的TFT形成导通状态。
影像线驱动电路18b连接在形成于TFT基板的影像信号线Y上。影像线驱动电路18b与由扫描线驱动电路18a进行的扫描信号线X的选择相应地,对设置在所选择的该扫描信号线X上的TFT分别施加与表示各像素的色调值的影像信号相应的电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控制装置17以及背光灯驱动电路19都形成在图2的控制基板13上。另外,由扫描线驱动电路18a和影像线驱动电路18b构成的液晶面板驱动电路18形成在与液晶面板3(图3)电连接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上或者构成液晶面板3的基板上(所谓的SOG(System On Glass))。此外,这些配置是一个例子,将各电路设置在哪个部分是任意的。
图5是从前面侧观察液晶显示装置1的反射片6、发光二极管基板7以及散热板8的图。此外,在该图中,用虚线示出了发光二极管基板7以及散热板8隐藏于反射片6而看不到的部分。
在反射片6的周边以适当的间隔设置了适当个数的突出呈舌状的固定部6a。这是为了固定反射片6的周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各个孔以钩在设置于中间框4的突起(未图示)上来进行固定。然而,固定反射片6的周边部的构造可以是任意的构造。
另外,在反射片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区域与发光二极管14的排列相应地设置有使发光二极管14露出到反射片6的前面侧的孔6b。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14以及孔6b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二极管14以及孔6b以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两列的方式进行排列,属于这两列的发光二极管14以及孔6b如图示那样彼此错开地进行排列。另外,发光二极管14的排列密度在反射片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变高、在两端部附近变低。即,关于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4之间的间隔,与图像形成区域的中央部相比,图像形成区域的周边部较大。此外,在图5中,发光二极管14以及孔6b仅代表性地附加了一个附图标记。
另外,发光二极管基板7固定在其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于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散热板8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发光二极管14集中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另外,由集中配置的发光二极管14照射整个图像形成区域,因此各个发光二极管14的光量也较大。因此,由于配置有发光二极管14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变大,因此通过使导热性好的散热板8的面积大于发光二极管基板7,来高效地散热。反射片6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通过固定件20固定在散热板8上。另外,在反射片6弯曲的弯曲部中设置有支承反射片6的支承件21。
图6是图5的VI-VI线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在图6中,同时示出了下框9。另外,该图左侧是前面侧、右侧是背面侧。在该图中,示出了安装在发光二极管基板7上的发光二极管14贯穿于设置在反射片6上的孔6b而露出到反射片6的前面侧的情形。并且,在反射片6上设置有固定孔6c,通过贯穿于该固定孔6c的固定件20来在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被固定在散热板8上。固定孔6c的大小与固定件20的贯穿部分的截面的大小相比稍大。这是为了在发光二极管14的发热所引起的热膨胀中允许由于各部件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引起的尺寸的相对变化。另外,由于发光二极管基板7以及散热板8的前表面形成为大致一致,因此在该前表面侧,反射片6被保持为平坦而非波状。
固定件20可以是任意的构造,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如图所示的具有卡扣定位机构的卡定销,简单地进行反射片6的固定。固定件20的材质优选设为与反射片6相同、或者相似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由此,能够将固定件20被配置的位置处的亮度不均抑制为最小。另外,使固定件20的前面侧的部分、即固定销的所谓头的部分的高度尽可能地减小,并使固定件20的前面的位置与发光二极管14的前面的位置相比变为背面侧。由此,防止在固定件20的垂直方向外侧形成来自发光二极管14的光没有充分照射的影子的区域。
图7是图5的VII-VII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概要截面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在弯曲部支承反射片6的支承件21的截面。
反射片6在垂直方向的截面中在中央处设置有平坦的平坦部6d。该平坦部6d是如上所述那样固定在散热板8上的部分,发光二极管14配置在该平坦部6d上。在该平坦部6d的上下设置有朝向液晶面板3侧弯曲成凹面的弯曲部、即上侧弯曲部6e和下侧弯曲部6f。并且,支承件21是为了防止由于该弯曲部挠曲而产生的亮度不均而将弯曲部的位置支承在所期望的位置的部件。
具体来说,支承件21由通过设置在反射片6的弯曲部上的开口6g的支承轴21a限制弯曲部的垂直、水平方向的位置,并且由支承轴21a的设置在液晶面板3侧的端部的扩宽部21b限制弯曲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开口6g的大小与支承轴21a的截面的大小相比稍大,但是这与上述的固定件20(参照图6)同样地是为了吸收由于线膨胀吸收的差异所引起的热膨胀时的尺寸误差。另外,扩宽部21b露出到反射片6的前面,形成为其前面的角度与弯曲部大致相等的平坦的形状。这是为了防止在扩宽部21b的垂直方向外侧形成来自发光二极管14的光没有充分照射的影子的区域。此外,支承件21的材质也优选设为与反射片6相同或者相似的白色合成树脂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件21被固定在下框9上。支承件21的形式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形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如下的构造:支承件21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将在端部具有卡扣定位机构21c的中间轴21d安装在下框9的合适的安装孔中进行固定,之后插入反射片6,来通过设置在支承轴21a的端部的卡扣定位机构21e将中间轴21d与支承轴21a进行连接。
关于支持件21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当支持件21的垂直方向的位置靠近发光二极管14时,即使将扩宽部21b设为平坦的形状,也无法忽视对光线的反射、漫射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到均匀的照明。因此,当将上侧弯曲部6e的垂直方向的长度设为LU、将下侧弯曲部6f的垂直方向的长度设为LD、将上侧弯曲部6e的下端至设置在上侧弯曲部6e的支承件21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U、将下侧弯曲部6f的下端至设置在下侧弯曲部6f的支承件21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D时,优选lU≥LU/2、以及lD≥LD/2。换言之,优选支承件21设置在上侧弯曲部6e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半个区域内、或者下侧弯曲部6f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半个区域内。此外,根据发明人进行的具体研究,只要lU和lD是大致100mm以上,就能够忽视支承件21的影响。然而,一般认为该数值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的尺寸、各部件的形状等而改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件21设置在了上侧弯曲部6e以及下侧弯曲部6f这两个上,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后述那样仅设置在某一方上。
另外,lU和lD并不需要是相同的值,优选设定成支承件21位于使反射片6的变形最小那样的位置上。图8是表示反射片6的变形的图。在反射片6没有被支承件21支承的情况下,反射片6的弯曲部变形,但是当对该变形夸大描绘时,形成图中所示的虚线。即,在上侧弯曲部6e中,其变形量在上侧弯曲部6e的下侧变大。另一方面,在下侧弯曲部6f中也同样地,其变形量在下侧弯曲部6f的下侧变大。在此,为了减小反射片6的变形量,在无支承的状态下变形量变大的位置处支承反射片6是有效的。因此,期望将支承件21配置成靠近上侧弯曲部6e和下侧弯曲部6f的下侧。即,只要以配置在上侧弯曲部6e的支承件21更靠近平坦部6d、且配置在下侧弯曲部6f的支承件更远离平坦部6d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可。按照图7进行说明,优选设为lU≤lD、即将配置在上侧弯曲部6e的支承件21距上侧弯曲部6e的下端的距离lU设为配置在下侧弯曲部6f的支承件21距下侧弯曲部6f的上端的距离lD以下。优选考虑支承件21对光线的影响以及反射片6的变形对光线的影响来决定lU和lD的具体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或者计算机模拟进行决定。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如图7所示那样将支承件21通过卡扣定位机构21c固定在下框9上。因此,形成为卡扣定位机构21c露出到下框9的背面侧。图9是将支承件21固定在加强部件11上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加强部件11被安装在外框的内侧、即与液晶面板3相对置的侧,因此当如本变形例那样将支承件21固定在加强部件11上时,支承件21不露出到下框9的背面。此外,在此示出的变形例中,在加强部件11上通过施加拉深变形,形成了卡扣按钮的舷弧状的凸部11a。并且,通过设置在支承件21的背面侧的卡扣按钮的弹簧状的凹部与凸部11a向啮合,来将支承件21在插入有反射片6的状态下固定在加强部件11上。此外,将支承件21安装到加强部件11的方法不限定于在此列举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公知的任意的方法。
在上述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如图5所示那样配置成将支承件21在上侧弯曲部设置两个,在下侧弯曲部同样设置两个,分别在水平方向上对称且设置在上侧弯曲部的支承件21与设置在下侧弯曲部的支承件21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相同,但是不限定于此,支承件21的个数以及位置可以任意地决定。
例如图10A所示,也可以仅在上侧弯曲部设置支承件21。这是因为也图8所示那样反射片6的变形量在上侧弯曲部6e处较大,下侧弯曲部6f的变形量只要是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程度,就可以不在下侧弯曲部6f上设置支承件21。
另外,如图10B所示,也可以使支承件21所配置的个数在上侧弯曲部和下侧弯曲部中不同。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配置在上侧弯曲部的支承件21为两个、配置在下侧弯曲部的支承件21为一个,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上侧弯曲部的变形量相比下侧弯曲部变大。
并且,也可以如图10C所示那样将支持件21设置成左右不对称。最好在减少支持期间21的个数且将支持件21固定在加强部件11(参照图1和图9)的情况下采用该配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除了之前的实施方式以外还具有抑制光学片5的挠曲的构造,其余的点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结构附加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截面图,是表示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图7对应的截面的图。如果液晶显示装置1大型化,则光学片5也大型化,由于自重而发生挠曲,由此有可能无法获得均匀的照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支持件21的扩宽部21b的前表面向与液晶面板3相对置的方向延伸、抵接到光学片5并进行支承的支承柱21f。通过支承柱21f阻止光学片5向厚度方向(该图中左右方向)发生变形,并防止发生挠曲。支承柱21f为了使支承柱21f对照明的影响形成为最小限度而如图所示那样形成为锥形状。即,支承柱21f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靠近液晶面板3而逐渐减少的锥形状。另外,支承柱21f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期望是对照明影响较少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柱21f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因而,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柱21f是圆锥形状。这样,入射到支承柱21f的光线在支承柱21f的周围均匀地散射,不容易产生亮度不均。
另外,支承柱21f只是简单地抵接到光学片5,并不是彼此固定。因此,通过支承柱21f,限制光学片5向远离液晶面板3的方向偏移,但是不限制向靠近液晶面板3的方向偏移。此外,在图11中,光学片5被描绘成贴合在液晶面板3上,但是严格来说两者之间设置有一些间隙。
关于该点,光学片5在不被约束的状态下具有少许翘曲,其朝向是与液晶面板3相对置的面成为凹面的朝向。即,光学片5只要没有被支承柱21f约束,就形成为图中虚线所示那样的形状。如果光学片5在这样的方向上具有翘曲,则力作用于光学片5始终被支承柱21f推压那样的方向,因此不会朝向靠近液晶面板3的方向偏移。
此外,在光学片5由多张构成的情况下,只要其中至少一张具有上述翘曲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漫射薄片是具有翘曲的光学片5。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示出的具体例,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设为发光二极管14具有透镜,但是在来自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发光充分漫射的情况下未必需要透镜。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1表示为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垂直方向中央仅具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基板7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具有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基板7、并列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并且,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发光二极管14的数量、配置、其它各部件的数量、形状以及配置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最优化。

Claims (11)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
液晶面板;
反射片,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该反射片形成为使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面弯曲成凹面的形状;
发光二极管基板,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
支承件,其在上述反射片的弯曲部中支撑上述反射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片具有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上侧的上侧弯曲部以及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下侧的下侧弯曲部,
上述支承件被设置在上述上侧弯曲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半个区域内和/或上述下侧弯曲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半个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片具有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上侧的上侧弯曲部以及位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下侧的下侧弯曲部,
配置在上述上侧弯曲部的上述支承件距上侧弯曲部的下端的距离,为配置在上述下侧弯曲部的上述支承件距下侧弯曲部的上端的距离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在上述反射片的背面侧的外框,
上述支承件被固定在上述外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在上述反射片的背面侧的外框以及安装在上述外框的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一侧的加强部件,
上述支承件被固定在上述加强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件具有在设置于上述反射片的开口中通过的支承轴以及设置在上述支承轴的端部的扩宽部,上述扩宽部露出到上述反射片的前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光学片,
上述支承件具有支承柱,该支承柱从上述扩宽部向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方向延伸,支承上述光学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柱是截面积随着接近上述液晶面板而逐渐减少的锥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柱是圆锥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片在不被约束的状态下具有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置的面成为凹面的翘曲。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件是白色的。
CN201210128542.8A 2011-04-26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759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8703 2011-04-26
JP2011098703A JP2012230264A (ja) 2011-04-26 2011-04-26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9821A true CN102759821A (zh) 2012-10-31
CN102759821B CN102759821B (zh) 2016-12-14

Family

ID=4705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8542.8A Active CN102759821B (zh) 2011-04-26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94894B2 (zh)
JP (1) JP2012230264A (zh)
CN (1) CN10275982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5229A1 (zh) * 2014-03-10 2015-09-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用该背板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01839A (zh) * 2015-11-12 2016-02-03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dled背光液晶电视灯条间暗带阴影现象的方法
CN107272238A (zh) * 2016-04-06 2017-10-20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164630A (zh) * 2018-10-24 2019-01-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0352380A (zh) * 2017-03-03 2019-10-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998420A (zh) * 2017-05-23 2020-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CN113196152A (zh) * 2019-01-03 2021-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54278B2 (en) * 2012-03-29 2014-02-18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30321738A1 (en) * 2012-06-05 2013-12-0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fr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79474B (zh) * 2012-11-08 2015-04-0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及其資料驅動電路、顯示面板的驅動方法與顯示系統
KR102243856B1 (ko) * 2014-04-07 2021-04-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D770552S1 (en) * 2014-05-30 2016-11-01 Osram Sylvania Inc. Flexible optic
CN104238173B (zh) * 2014-09-16 2017-12-0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平板显示器装置
KR102591776B1 (ko) * 2016-11-18 2023-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21275B1 (ko) * 2017-12-15 2022-07-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7147366B2 (ja) * 2018-08-23 2022-10-0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7372172B2 (ja) 2020-02-19 2023-10-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EP4141528A1 (en) * 2021-08-27 2023-03-01 Arçelik Anonim Sirketi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3595A (ja) * 1986-05-22 1987-11-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透過形画像表示装置の照明装置
JPS6324280A (ja) * 1986-07-17 1988-02-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透過形液晶表示装置
JPH02136829A (ja) * 1988-11-18 1990-05-25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H0879664A (ja) * 1994-08-31 1996-03-2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30161137A1 (en) * 2000-05-02 2003-08-28 Harald Schach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1495801A (zh) * 2006-07-28 2009-07-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150409T3 (es) 1989-05-31 2000-12-0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rocedimiento para montar un opto-componente que se puede montar sobre una superficie.
JP3481599B2 (ja) 2000-07-14 2003-12-22 京都電機器株式会社 線状照明装置
US6811282B1 (en) 2003-04-18 2004-11-02 Heng Huang Kuo Straight down-type backlight module assembly structure
JP4491634B2 (ja) * 2004-01-23 2010-06-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JP4706206B2 (ja) 2004-08-18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4516492B2 (ja) * 2005-07-08 2010-08-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7065120A (ja) * 2005-08-30 2007-03-15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NO328169B1 (no) * 2005-11-01 2009-12-21 Tandberg Telecom As Belysningsinnretning
KR100790698B1 (ko) 2006-04-19 2008-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TWI342444B (en) * 2006-07-04 2011-05-2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module
KR20080012702A (ko) * 2006-08-04 2008-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502420B1 (ko) 2008-09-22 2015-03-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1471945B1 (ko) 2008-10-01 2014-12-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20110317095A1 (en) * 2009-03-04 2011-12-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upporting unit, sheet set,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P2287520B1 (en) * 2009-08-19 2017-10-18 LG Innotek Co., Ltd. Lighting device
JP5486275B2 (ja) * 2009-11-25 2014-05-07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3595A (ja) * 1986-05-22 1987-11-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透過形画像表示装置の照明装置
JPS6324280A (ja) * 1986-07-17 1988-02-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透過形液晶表示装置
JPH02136829A (ja) * 1988-11-18 1990-05-25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H0879664A (ja) * 1994-08-31 1996-03-2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30161137A1 (en) * 2000-05-02 2003-08-28 Harald Schach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1495801A (zh) * 2006-07-28 2009-07-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5229A1 (zh) * 2014-03-10 2015-09-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用该背板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01839A (zh) * 2015-11-12 2016-02-03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dled背光液晶电视灯条间暗带阴影现象的方法
CN107272238A (zh) * 2016-04-06 2017-10-20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7272238B (zh) * 2016-04-06 2020-08-11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352380A (zh) * 2017-03-03 2019-10-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998420A (zh) * 2017-05-23 2020-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CN109164630A (zh) * 2018-10-24 2019-01-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3196152A (zh) * 2019-01-03 2021-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9821B (zh) 2016-12-14
US20120274871A1 (en) 2012-11-01
JP2012230264A (ja) 2012-11-22
US8994894B2 (en) 201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982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2041883B1 (ko) 커브드 프레임 및 이를 갖는 커브드 표시장치
US754562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02508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9262971B2 (en)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unit
US2012018848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2913707B1 (en) Rear Chassis for a Curved Panel Display
KR10213620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6338859A (zh) 显示设备的背光单元及显示设备
JP544286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像機
CN103090271A (zh) 一种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US1077565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back light unit included therein
US1018508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apparatus
US880406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20194761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60291388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hassis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50022756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correspond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3011541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190035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90187512A1 (en) Display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10025593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00099225A (ko) 표시 장치
JP201304773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3010467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410639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Japan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