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0456B -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0456B
CN102750456B CN201210246818.2A CN201210246818A CN102750456B CN 102750456 B CN102750456 B CN 102750456B CN 201210246818 A CN201210246818 A CN 201210246818A CN 102750456 B CN102750456 B CN 1027504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earthquake
population
seismic
pois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68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0456A (zh
Inventor
郑静晨
李晓雪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Medical Center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2468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504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50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0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0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0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地震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地震区域的地震信息;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用于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用于将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n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用于地震信息及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本发明解决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达到及时估算地震区域人口伤亡人数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背景技术
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并非地震波直接对人体进行伤害,而是地震引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体的伤害,因而地震造成人员伤亡除决定于地震强度和建筑物抗震能力外,还与人口密度、地震时间、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等因素有关。
在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中,有毒气体源泄漏所造成的毒气扩散伤害影响范围广,且损伤人群大,需要进行专门、及时的评估。对于地震造成的毒气扩散损伤人群及时评估,提前预警,能够有效降低二次伤害,减少人员损伤。
在现有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方案中,均需要掌握灾害发生地区的地理、建筑、人口和气象等多方面信息,才能够对地震和毒气泄漏造成的人员损伤做出估计。具体地,以下列出现有的评估方案中需要获取的数据信息:
(1)地震源中心位置、震级、深度、发生时间;
(2)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密度;
(3)地震烈度图;
(4)区域内建筑物的详细信息,包括每栋建筑物的面积、类型(土坯、木架、高层等);
在获取上述数据信息之后,由相关人员根据上述信息估算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
然而,在上述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方案,信息(1)一般通过地震监测网络,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取得到;信息(2)则可以通过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但是信息(3)地震烈度图,则需要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初步的地震现场调查结果和航空遥感判读结果才能得到,相对于地震发生,存在滞后性。信息(4)区域内建筑物的详细信息,则需要对每栋建筑物进行具体测量与建模,工作量很大,且信息(4)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难以获得。
现有的毒气扩散人员损伤评估方案中,通常需要下列信息,以用于毒气扩散模型的建模:
(1)毒气源位置信息;
(2)毒气释放类型(瞬时释放、连续释放),毒气源浓度;
(3)区域气象信息,包括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等;
在获取上述数据信息之后,由相关人员根据上述信息估算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
在毒气扩散人员损伤评估中,信息1)毒气源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对毒气源(如化工厂)的位置进行记录得到;信息2)毒气释放类型以及毒气源浓度,则根据灾害发生情况不同而无法直接确定,并且会实时变化;信息3)区域气象信息,则需要根据灾害发生位置,获取相应地区气象信息,并且这些气象信息会实时变化。
由上述可见,在现有方法中,需要获取多方面参数之后,才能对地震和毒气泄漏造成的人员损伤进行评估。因此,会造成评估结果的发布,相对灾害的发生,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进一步影响救灾计划的及时制定。此外,现有的方案中,仅仅是有工作人员根据获取的信息人工估算出,过程较为繁琐。
针对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地震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地震区域的地震信息,其中,所述地震信息包括:震源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及地震时间;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连接,用于以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震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n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震级、所述震源深度、所述地震时间及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地震烈度更新装置,用于每隔预定时间进行更新以获取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其中,所述地震烈度图中包含不同地震区域所对应的地震烈度k;地震信息叠加装置,与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连接,用于在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获取到所述地震烈度图后,将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生成的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的信息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获取的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中的信息叠加得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分别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和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的地震烈度k;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叠加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计算出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和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计算出的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和所述地震信息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并使用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对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所述地震信息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并判断在所述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是否存在毒气源,若判断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存在毒气源,则获取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与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所述毒气源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毒气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连接,用于以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毒气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m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毒气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
进一步地,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位置获取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进一步地,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震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一生成单元包括:第四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包括:第一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评估出反应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第二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深度评估出反应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第三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时间评估出反应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第四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第五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其中,n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Di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5级且小于7级,则调节系数A为0.7;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7级且小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5;所述第二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若所述震源深度小于3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30公里且小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所述第三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应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则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其中,若所述地震时间为8: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为20: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第四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7;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5;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1;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第五评估单元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其中n为划分的区域数,n为划分的区域数,D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分别以10公里、20公里和50公里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的4个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包括:第一计算单元,用于采用以下方案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若判断出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其中,包括8:00,不包括20: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n ( U K ) = 22.73 + 10.61 ln ( k ) + 0.34 l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若判断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其中,包括20:00,不包括8: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n ( U K ) = 11.35 + 5.77 ln ( k ) + 0.36 l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U为第二人员伤亡数值;校正单元,用于根据以下方案对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若|U-P|/P<0.3,则U′=U,若|U-P|/P>=0.3,则U′=(U+P)/2,其中,P为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进一步地,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包括: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进一步地,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毒气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二生成单元包括:第八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八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进一步地,所述毒气伤害评估装置包括:第六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E,其中,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9,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5,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2,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第七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其中,m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E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K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j为整数。
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该系统根据地震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及人口密度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并根据该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估算出地震伤亡人员数值,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进而达到及时估算地震区域人口伤亡人数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伤害评估系统的一种优选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伤害评估系统的一种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伤害评估系统的另一种优选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伤害评估系统的一种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伤害评估系统的又一种优选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图1示出该系统的一种优选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
地震信息获取装置102,用于获取地震区域的地震信息,其中,所述地震信息包括:震源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及地震时间;优选的,该地震信息获取装置102可以与地震监控网络联网以获取到上述地震信息,也可以由人工输入地震信息。
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10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其中,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通过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到。具体来说,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首先根据震源位置信息确定该震源位置是否在人口密度图上,在确定震源位置在人口密度图上时,根据获取的震级和震源深度信息,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范围,优选的,可以采用表一中的规则划分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范围:
表一
震级 半径取值
4.5~6级 50公里
6级~7级 100公里
>7级 500公里
在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范围的划分完成之后,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根据人口密度图和地震信息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优选的,上述的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是以震源为中心的正方形区域,正方形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进一步将正方形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该单元区域内人口总数。优选的,图2示出一种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该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包括(2N+1)*(2N+1)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为2R/(2N+1),其中,根据人口密度图结合下列公式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内的人口总数:
{Pij=网格单元内人口总数|i,j=-N+1,...0,...N-1,N},其中,i,j为每个网格单元的区域坐标。
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106,与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连接,用于以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震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n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震级、所述震源深度、所述地震时间及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优选的,可以按照表二所示将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4个区域:
表二
半径区域Ki 半径范围
K1 <=10公里
K2 <=20公里
K3 <=50公里
K4 >50公里
优选的,按照下述步骤确定不同半径区域内人口总数Qi,其中,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1)初始化Qi均为0;
(2)创建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位置坐标(i,j)队列V;
(3)选择震源中心位置(0,0),令Q0=P(0,0),并将P(0,0)的值赋为-1,表示已经遍历过;
(4)从V取出第一个元素(i,j),并将(i,j)从队列V中删除,遍历(i,j)在该二维网格图中的8个相邻单元计算网格单元,依次为(i-1,j),(i,j-1),(i+1,j),(i,j+1),(i-1,j-1),(i+1,j-1,(i-1,j+1),(i+1,j+1)。具体来说,以(i-1,j)为例:
如果P(i-1,j)=-1,则表示已经遍历过,则直接跳到下一相邻像素;如果P(i-1,j)不等于-1,则计算P(i-1,j)到震源中心的距离D(i-1,j),其中,其中,d为二维网格图中单位距离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判断D(i-1,j)属于半径区域Ki中的哪一区域,如果D(i-1,j)属于K1,则Q1=P(i-1,j)并将(i-1,j)放入队列V的尾部,同时标记P(i-1,j)=-1;
如果D(i-1,j)属于K2,则Q2=P(i-1,j),并将P(i-1,j)放入队列V的尾部,同时标记P(i-1,j)=-1;
如果D(i-1,j)属于K3,则Q3=P(i-1,j),并将P(i-1,j)放入队列V的尾部,同时标记P(i-1,j)=-1;
如果D(i-1,j)属于K4,则标记P(i-1,j)=-1;
(5)判断队列中是否还有位置坐标(i,j),若有,则重复步骤(4),否则,结束计算,输出Qi,i=1,2,3。
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108,与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106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震级、所述震源深度、所述地震时间及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4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
其中,A为反应震级的调节系数;B为反映震源深浅的调节系数;C为反映震发时间的调节系数;Di为对应不同地震半径区域的调节系数;Qi为对应不同地震半径区域的人口数。优选的,经过大量分析、调研,在回顾分析近50年国内外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情况基础上,形成表三至表六的取值:
表三
震级 A取值
大于等于5级,小于7级 0.7
大于等于7级,小于8级 1
大于等于8级 1.5
表四
震源深浅 B取值
小于30公里 1.5
大于等于30公里,小于50公里 17 -->
大于等于50公里 0.7
表五
地震时间 C取值
白天(8:00-20:00) 1
夜间(20:00-8:00) 1.5
表六
不同半径调节系数 取值
D1(小于等于10公里区域) 0.7
D2(大于10公里,小于等于20公里区域) 0.5
D3(大于20公里,小于等于50公里区域) 0.1
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该系统根据地震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及人口密度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并根据该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估算出地震伤亡人员数值,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进而达到及时估算地震区域人口伤亡人数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优化,以达到提高地震人员伤亡人数估算的准确率,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
地震烈度更新装置302,用于每隔预定时间进行更新以获取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其中,所述地震烈度图中包含不同地震区域所对应的地震烈度k;
地震信息叠加装置304,与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302连接,用于在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302获取到所述地震烈度图后,将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生成的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的信息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302获取的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中的信息叠加得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分别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和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的地震烈度k;其中,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划分方式与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区别在于,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中除了存储了该单元区域的人口总数P(i,j),还存储了该单元区域的地震烈度信息H(i,j),具体地,图4示出该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的构成。
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306,与所述地震信息叠加装置304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计算出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其中,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的计算方法如下:
(1)初始化Gk均为0;
(2)创建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位置坐标(i,j)队列V;
(3)假定地震中心单元网格H(0,0)=k,则令Gk=Gk+P(0,0);
(4)将网格单元坐标(0,0)放入V中,并令P(0,0)=-1,表示已经遍历过;
(5)从V取出第一个坐标元素(i,j),并将(i,j)从V中删除
(6)遍历网格单元(i,j)在二维网格图中的8个相邻单元计算网格单元,依次为(i-1,j),(i,j-1),(i+1,j),(i,j+1),(i-1,j-1),(i+1,j-1),(i-1,j+1),(i+1,j+1)。
以(i-1,j)为例,如果P(i-1,j)=-1,则表示已经遍历过,则直接跳到下一相邻像素。如果P(i-1,j)不等于-1,则执行下述判断:
如果H(i-1,j)>=6,则令GH(i-1,j)=GH(i-1,j)+P(i-1,j),并将网格坐标(i-1,j)放入队列V的尾部,同时标记P(i-1,j)=-1。
如果H(i-1,j)<6,则标记P(i-1,j)=-1。
(7)如果队列V不为空,则转向步骤(4)。否则,结束计算,输出Gk=烈度Hk下的人口总数,其中,k>=6。
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308,与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108和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306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306计算出的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和所述地震信息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并使用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对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优选的,采用如下公式计算不同烈度区域内人口死亡估计值:
ln ( U K ) = 22.73 + 10.61 ln ( k ) + 0.34 l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
与此同时,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308还接收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108提供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并使用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对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优选的,根据以下方案对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若|U-P|/P<0.3,则U′=U,若|U-P|/P>=0.3,则U′=(U+P)/2,其中,P为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本发明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以实现对地震中由于毒气扩散而造成的人员伤害,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地,如图5所示,该系统还包括:
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502,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102连接,用于根据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102获取的所述地震信息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并判断在所述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是否存在毒气源,若判断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存在毒气源,则获取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优选的,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502根据接收到的震级和震源深度信息,确定需要评估的震区的半径范围。并在震区半径范围内,查找是否存在可能发生泄漏的毒气源。优选的,震区半径范围的确定可以根据表一所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504,与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50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502获取的所述毒气源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毒气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506,与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504连接,用于以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毒气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m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其中,毒气半径区域人口的计算与地震半径区域人口的计算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毒气伤害评估装置508,与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506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
其中,E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K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j为整数,优选的,根据表七所示的方案确定Ej取值:
表七
不同半径调节系数 取值
E1(小于等于10公里区域) 0.9
E2(大于10公里,小于等于20公里区域) 0.5
E3(大于20公里,小于等于50公里区域) 0.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优化,具体地,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104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位置获取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震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一生成单元包括:第四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108包括:第一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评估出反应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第二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深度评估出反应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第三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时间评估出反应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第四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106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第五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其中,n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Di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优选的,所述第一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5级且小于7级,则调节系数A为0.7;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7级且小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5;
优选的,所述第二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若所述震源深度小于3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30公里且小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
优选的,所述第三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应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则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其中,若所述地震时间为8: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为20: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
优选的,第四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7;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5;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1;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
优选的,第五评估单元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其中n为划分的区域数,n为划分的区域数,D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优选的,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分别以10公里、20公里和50公里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的4个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308包括:第一计算单元,用于采用以下方案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若判断出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其中,包括8:00,不包括20: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n ( U K ) = 22.73 + 10.61 ln ( k ) + 0.34 l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
若判断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其中,包括20:00,不包括8: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n ( U K ) = 11.35 + 5.77 ln ( k ) + 0.36 l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U为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校正单元,用于根据以下方案对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若|U-P|/P<0.3,则U′=U,若|U-P|/P>=0.3,则U′=(U+P)/2,其中,P为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504: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优选的,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包括: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对上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毒气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二生成单元包括:第八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八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进一步地,所述毒气伤害评估装置508包括:第六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E,其中,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9,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5,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2,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第七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其中,m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E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K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j为整数。
优选的,上述系统还包括人员伤亡评估报告生成装置,用于负责接收来自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108、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308以及毒气伤害评估装置508的人员损伤评估结果,并将各项结果综合后,以文档形式发送给评估报告发布装置,同时以文字摘要形式发送给短信实时通知装置,优选的,评估报告发布装置可以采用网页、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发布评估报告;短信实时通知装置评估结果的文字摘要,发送给指定接收人员列表中包括的人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提供了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该系统根据地震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及人口密度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并根据该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估算出地震伤亡人员数值,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需要获取较多方面相关信息之后才能估算出由于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值而导致的数据发布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的问题,进而达到及时估算地震区域人口伤亡人数的技术效果。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对上述计算的人员伤亡人数进行校正的方案,使得人员伤亡的评估更准确。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地震中毒气扩散引起的人员伤亡的评估,使系统更加完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地震伤害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震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地震区域的地震信息,其中,所述地震信息包括:震源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及地震时间;
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连接,用于以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震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n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震级、所述震源深度、所述地震时间及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
地震烈度更新装置,用于每隔预定时间进行更新以获取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其中,所述地震烈度图中包含不同地震区域所对应的地震烈度k;
地震信息叠加装置,与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连接,用于在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获取到所述地震烈度图后,将所述环震源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生成的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的信息和所述地震烈度更新装置获取的地震区域地震烈度图中的信息叠加得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以所述震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分别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和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的地震烈度k;
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叠加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震源地震信息二维网格图计算出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以及
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和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烈度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计算出的不同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数Gk和所述地震信息评估出该区域的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并使用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P对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与所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述地震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所述地震信息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并判断在所述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是否存在毒气源,若判断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内存在毒气源,则获取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
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与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源位置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所述毒气源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生成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其中,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以所述毒气源位置为中心,由若干网格单元组成,每个网格单元内存储有该网格单元所代表的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与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连接,用于以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中所述毒气源位置为圆心,以不同长度值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m个区域,并分别计算出所述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以及
毒气伤害评估装置,与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该区域的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位置获取所述地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以及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以及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震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一生成单元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以及
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包括:
第一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评估出反映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
第二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深度评估出反映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
第三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时间评估出反映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
第四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映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以及
第五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其中,n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Di为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调节系数,Qi为所述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i为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级的调节系数A:
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5级且小于7级,则调节系数A为0.7;
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7级且小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
若所述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则调节系数A为1.5;
所述第二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所述震源深度的调节系数B:
若所述震源深度小于3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
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30公里且小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
若所述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B为1.5;
所述第三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映所述地震时间的调节系数C:
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则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其中,若所述地震时间为8: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5,若所述地震时间为20:00,则所述调节系数C为1;
所述第四评估单元根据以下方案评估出反映该距离的调节系数D:
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7;
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5;
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1;
若当前划分的区域与所述震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该区域对应的所述调节系数D为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震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分别以10公里、20公里和50公里为半径将所述环震源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划分为的4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地震伤害评估装置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采用以下方案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若判断出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8:00至20:00之间,其中,包括8:00,不包括20: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 n ( U K ) = 22.73 + 10.61 l n ( k ) + 0.34 l 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
若判断地震时间为若所述地震时间在20:00至8:00之间,其中,包括20:00,不包括8:00,则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人员伤亡数值:
l n ( U K ) = 11.35 + 5.77 l n ( k ) + 0.36 l n ( G k ) , k > = 6 U = &Sigma; k > = 6 U k , 其中,k为地震烈度,Gk为地震烈度k下所对应的人口总,Uk为地震烈度k下人员伤亡数值,U为第二人员伤亡数值;以及
校正单元,用于根据以下方案对第二人员伤亡数值U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三人员伤亡数值U':
若|U-P|/P<0.3,则U'=U,若|U-P|/P>=0.3,则U'=(U+P)/2,其中,P为第一人员伤亡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生成装置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级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以及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的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公里;
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100公里;以及
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震级大于等于7级时,确定所需评估的毒气区域的半径为500公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为以毒气源为中心的正方形,所述第二生成单元包括:
第八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的边长和所述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其中,所述正方形的边长为所需评估的地震区域的半径R的2倍;以及
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所述第八确定模块确定的每个网格单元的边长生成所述环毒气源中心人口分布二维网格图。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毒气伤害评估装置包括:
第六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m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评估出反应该距离的调节系数E,其中,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9,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1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2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5,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20公里且小于或等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2,若该区域与所述毒气源间的距离大于50公里,则调节系数E为0;以及
第七评估单元,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毒气人员伤亡数值L:
其中,m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数,E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调节系数,Kj为所述毒气半径区域人口计算装置划分的区域中的当前的区域的人口总数,j为整数。
CN201210246818.2A 2012-07-16 2012-07-16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Active CN1027504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6818.2A CN102750456B (zh) 2012-07-16 2012-07-16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6818.2A CN102750456B (zh) 2012-07-16 2012-07-16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0456A CN102750456A (zh) 2012-10-24
CN102750456B true CN102750456B (zh) 2016-04-13

Family

ID=47030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6818.2A Active CN102750456B (zh) 2012-07-16 2012-07-16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504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6810B (zh) * 2013-01-28 2015-12-02 北京师范大学 地震中人口损失评估方法
CN104239953A (zh) * 2014-07-23 2014-12-2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电力管网系统单元模型震害预测方法
CN104346538B (zh) * 2014-11-26 2017-09-05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基于三种灾情因子控制的地震灾害评估方法
CN107085662B (zh) * 2017-05-12 2020-08-25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地震烈度的方法
CN111145633B (zh) * 2019-12-17 2021-07-06 武汉理工大学 城市道路危化品运输毒气泄漏扩散风险潜势图构建方法
CN113434538B (zh) * 2021-06-24 2024-03-08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基于人口位置数据的地震强度评估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92139B2 (en) * 2006-03-27 2008-06-24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earthquake data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王晓青,丁香,王龙,王岩;《地震学报》;20090315;第31卷(第2期);第4-5页 *
《基于GIS的地震"数字村庄"》;龚强,李永强等;《地震研究》;20070415;第30卷(第2期);第2,5-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0456A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0456B (zh) 地震伤害评估系统
Gai et al. GIS-based forest fire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Li et al. A household-level approach to staging wildfire evacuation warnings using trigger modeling
Duriyapong et al. Coast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Samut Sakhon coastal zone.
Mahdavi Forests and rangelands? wildfire risk zoning using GIS and AHP techniques
CN103914622A (zh) 一种化学品泄漏快速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方法
Shi et al. Application of k-means clustering to environmental risk zoning of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area
US20130218471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apid assesment
CN113159362A (zh) 一种森林火灾等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JP4880440B2 (ja) 着雪予測方法および着雪予測プログラム
Seo et al. Web-based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airborne spread of livestock infectious disease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hung et al. Integrated spatial model base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optimal invasive species management: common ragweed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KR101919993B1 (ko) 산업단지 내 위험확산 방지 방법
Danehkar et a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of Jajrood protected area using landscape degradation model
CN113295589B (zh) 一种扬尘监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Pashova et al. Towards mapping multi-hazard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disasters for the Bulgarian territory
CN207636797U (zh) 输电线路的台风预警系统
Majlingová et al. Evaluation of dynamic modelling applications to support th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t local level
Li Modeling wildfire evacuation as a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 using triggers
Becha The Impact of Extreme Heat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Communities in California: Assessing Equity in Climate Action Plans
Li et al. Using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s and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for habitat use studies: a case of nest site selection of the crested ibis at regional scales
CN112735072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林区动态及林区火情预警云平台
CN110765566A (zh) 一种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模型构建方法
Boggie et al. Forecasting suitable areas for wind turbine occurrence to proactively improve wildlife conservation
Mimbrero Review and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human-caused wildfire modeling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risk modeling at mainland Sp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6

Address after: 100039 Yongding Road, Beijing, No. 69, No.

Patentee after: Third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ddress before: 100039 Yongding Road, Beijing, No. 69, No.

Co-patentee before: Hao Yuwen

Patentee before: Zheng Jingchen

Co-patentee before: Li Xia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