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4668A - 发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发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4668A
CN102734668A CN2012101832824A CN201210183282A CN102734668A CN 102734668 A CN102734668 A CN 102734668A CN 2012101832824 A CN2012101832824 A CN 2012101832824A CN 201210183282 A CN201210183282 A CN 201210183282A CN 102734668 A CN102734668 A CN 102734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assing board
incidence surface
exiting surfac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32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昱树
韦安琪
赖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hanghai Inc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hanghai Inc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hanghai Inc,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hanghai Inc
Priority to CN20121018328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6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34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发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多个反射单元及一透光板,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透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多个透镜,多个透镜通过多个反射单元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对应设置,每个光学透镜具有等腰三角柱轮廓,其包括一入光面、一第一出光面及一第二出光面,该入光面相对于发光二极管光源平行设置,该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相对于入光面倾斜设置,该第一出光面的面积与入光面的面积相等,该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相连接所形成的角与透光板的入光面连接,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与反射单元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应,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的投影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光源。

Description

发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变换配光曲线的发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光效不断提高,现正逐步取代传统光源,尤其是路灯领域。一种新型发光二极管可参见Daniel A.Steigerwald等人在文献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Topics inQuantum Electronics,Vol.8,No.2,March/April 2002中的Illumination With SolidState Lighting Technology一文。如何有效地分配LED发出的光能是LED路灯光学系统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的LED路灯所形成的照明区域大多为圆对称分布,为了更节能且实现更大区域的照明,可将照明区域调整为长条形分布方式。现有的LED照明装置多使用光学透镜式配光或反射罩式配光,但是当光学透镜或反射罩一旦固定,则配光曲线和光场分布就固定下来了,因此,需针对不同的照明装置去做不同的设计,这样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变换配光曲线的发光模组。
下面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能够变换配光曲线的发光模组。
一种发光模组,其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一个平板状电路板,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分别设置在该电路板上并且与该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反射模组,该反射模组设置在该电路板的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的一侧,该反射模组包括一个基板及多个反射单元,该多个反射单元阵列排布在该基板上,该多个反射单元分别覆盖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个透光板,该透光板位于该反射模组的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的一侧,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透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通过所述的多个反射单元与所述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对应设置,该每个光学透镜具有等腰三角柱轮廓,其包括一个入光面、一个第一出光面及一个第二出光面,该入光面相对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平行设置,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倾斜设置,该第一出光面的面积与该入光面的面积相等,该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相连接所形成的角与透光板的入光面连接,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与反射单元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应,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的投影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一个容置座,用于收容该电路板、反射模组及透光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该发光模组包括一个透光板,该透光板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该透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用于调整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所形成的配光曲线,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罩的侧板反射至透光板的入光面上的光学透镜内,进而由透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后光照的范围进一步扩散,本发明中的发光模组的透光板可以任意更换,能够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更换具有不同光学透镜的透光板,从而得到不同照明需求下光源不同的配光曲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光模组的配光曲线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模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发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透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透光板的截面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的发光模组的配光曲线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透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透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发光模组          100
电路板            11
发光二极管光源    12
反射模组          13
透光板        14、24、34
容置座        15
光学透镜      17
缺口          18
表面          111
基板          131
反射单元      132
第一反射板    1321
第二反射板    1322
侧板          1324
底板          1323
第一开孔      1325
第二开孔      1326
入光面        141
出光面        142
第一斜面      1421
第二斜面      1422
平面          1423
入光面        241、341
出光面        242、342
光学透镜      25、35
第一出光面    251、351
第二出光面    252、352
入光面        253、35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模组100,其包括一个电路板11,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一个反射模组13,一个透光板14,一个容置座15。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分别设置在电路板11的一个表面111上。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分别与电路板11电连接,电路板11可与外部电源连接(图未示)。
反射模组13包括一个基板131及多个反射单元132。该多个反射单元132阵列设置在基板131上,每个反射单元132覆盖电路板11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
该每个反射单元132包括一个第一反射板1321、一个第二反射板1322、一个底板1323,该第一反射板1321及第二反射板1322与多个设置在该第一反射板1321及该第二反射板1322之间的侧板1324。该底板1323所在的平面为XY,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反射板1321垂直于XY平面,第二反射板1322垂直于XY平面的且与该第一反射板1321相对设置,该第一反射板1321及第二反射板1322相对于YZ平面倾斜设置;该多个侧板1324分别垂直于XY平面,该第一反射板1321、第二反射板1322及多个侧板1324围合形成六角柱状结构,该第一反射板1321、第二反射板1322及多个侧板1324设置在该底板1323上;该底板1323与该第一反射板132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开孔1325,该底板1323与第二反射板1322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孔1326,该第一开孔1325及该第二开孔1326用于收容发光二极管光源12;该第一反射板1321与该第二反射板1322的同一侧的两个侧板1324之间设置有一缺口18,该缺口18用于嵌入相邻的反射单元132的侧板1324。透光板14设置在反射模组13的与电路板11的表面111相对的一侧,以覆盖反射模组13。该透光板14包括一个入光面141及一个出光面142。
容置座15用于将承载有发光二极管光源12的电路板11,反射模组13及透光板14收容在其中,从而对设置在其中的元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有利于组装拆卸。
本实施例中,该透光板14的入光面141包括多个光学透镜17,该每个光学透镜17包括至少四个平行排列的凹曲面,该平行排列凹曲面为沿透光板14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凹面,透光板14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该多个光学透镜17阵列设置在该透光板14的入光面141上。该透光板14的出光面142包括一个第一斜面1421、一个第二斜面1422及一个平面1423,该平面1423位于第一斜面1421与该第二斜面1422之间且与二者相连接以形成一个梯形结构,进而使发光二极管光源12的光照范围通过该梯形状的出光面予以扩散。每个光学透镜17与该反射模组13的每个反射单元132的第一开孔1325与第二开孔1326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2相对应。
每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单元132的侧板1324反射至透光板14的入光面141上的光学透镜17内,进而由透光板14的出光面142出射。
该透光板14的入光面141上的光学透镜17可扩展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沿Y方向的辐射范围,同时使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沿Y方向产生一定的偏转。具体地,该光学透镜17可使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在Y方向产生辐射状偏转,即由光学透镜17的凹曲面的底部向该凹曲面较高的两端偏转,以使光线经由该光学透镜17折射后,其在Y方向上的辐射范围变大,也就是说,该光学透镜17的凹曲面拓展了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在Y方向上的辐射范围。
请参阅图6,为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单元132反射后进入多个光学透镜17内后形成的配光曲线图。图6与图1示出的配光曲线图相比半高宽(FWHM)多了约10度,因此,该发光模组100可以变换光源所形成的配光曲线。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透光板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下面将举例说明具有不同结构的透光板。
请参阅图7,一种透光板24,其包括一个入光面241及一个出光面242,该入光面2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光学透镜25并且该光学透镜25与该透光板24是一体成形的,该出光面242为一平面,每个光学透镜25其用于对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进行调整。
该光学透镜25具有等腰三角柱轮廓,其包括一个第一出光面251、一个第二出光面252及一个入光面253,该入光面253相对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2平行设置,该第一出光面251与该第二出光面252相对于该入光面253倾斜设置,该第一出光面251的面积与该入光面253的面积相等,该第一出光面251与第二出光面252相连接所形成的角与透光板24的入光面241连接,该光学透镜25的入光面253与反射单元132的第一开孔1325及第二开孔1326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2相对应,该光学透镜25的入光面253的投影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2,以确保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大部分能够进入该光学透镜25中。
每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单元132的侧板1324反射至透光板24的入光面241上的光学透镜25内,进而由透光板24的出光面242出射后最终形成光场范围较大并且照度分布也比较均匀,因而可以得到较佳的配光曲线。
请参阅图8,一种透光板34,其包括一个入光面341及一个出光面342,该入光面3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光学透镜35并且该光学透镜35与该透光板34是一体成形的,该出光面342为一平面,每个光学透镜35其用于对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调整。
该光学透镜35包括具有等腰三角柱轮廓,其包括一个第一出光面351、一个第二出光面352及一个入光面353,该第一出光面351垂直于透光板34的入光面341并与该第二出光面352倾斜设置,该入光面353相对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2倾斜设置,该第一出光面351的面积与该第二出光面352的面积相等,该第一出光面351及第二出光面352相连所形成的角与透光板34的入光面341连接,该光学透镜35的入光面353与该反射单元132的第一开孔1325及第二开孔1326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2相对应,该光学透镜35的入光面353的投影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2以确保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大部分能够进入该光学透镜35中。
每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单元132的侧板1324反射至透光板34的入光面341上的光学透镜35内,进而由透光板34的出光面342出射后最终形成光场范围较大并且照度分布也比较均匀,因而可以得到较佳的配光曲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模组100可以根据照明环境的需要,更换具有不同结构光学透镜的透光板,从而实现不同的照明环境下,对不同的光场的需求,因此,该发光模组100通过更换透光板14得到不同的光源配光曲线。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像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发光模组,其包括: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
一个平板状电路板,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分别设置在该电路板上并且与该电路板电连接;
一个反射模组,该反射模组设置在该电路板的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的一侧,该反射模组包括一个基板及多个反射单元,该多个反射单元阵列排布在该基板上,该多个反射单元分别覆盖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
一个透光板,该透光板位于该反射模组的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的一侧,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透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通过所述的多个反射单元与所述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对应设置,该每个光学透镜具有等腰三角柱轮廓,其包括一个入光面、一个第一出光面及一个第二出光面,该入光面相对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平行设置,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倾斜设置,该第一出光面的面积与该入光面的面积相等,该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相连接所形成的角与透光板的入光面连接,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与反射单元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相对应,该光学透镜的入光面的投影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光源;
一个容置座,用于收容该电路板、反射模组及透光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板的出光面包括一个第一斜面、一个第二斜面及一个平面,该平面位于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且与二者相连接以形成一个梯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每个反射单元的该第一反射板与该第二反射板的同一侧的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一缺口。
CN2012101832824A 2009-10-16 2009-10-16 发光模组 Pending CN1027346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32824A CN102734668A (zh) 2009-10-16 2009-10-16 发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32824A CN102734668A (zh) 2009-10-16 2009-10-16 发光模组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8413A Division CN102042519B (zh) 2009-10-16 2009-10-16 发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4668A true CN102734668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90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32824A Pending CN102734668A (zh) 2009-10-16 2009-10-16 发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4668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60478A2 (en) * 1986-09-15 1988-03-23 Holophane Company, Inc. Wall mounted luminaire
CN1860329A (zh) * 2004-01-29 2006-11-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Led照明光源
JP2006331658A (ja) * 2005-05-23 2006-12-0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Ledバックライト用光学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60478A2 (en) * 1986-09-15 1988-03-23 Holophane Company, Inc. Wall mounted luminaire
CN1860329A (zh) * 2004-01-29 2006-11-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Led照明光源
JP2006331658A (ja) * 2005-05-23 2006-12-0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Ledバックライト用光学部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7152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JP5923596B2 (ja) Led道路照明器具
US8246219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module and optical engine thereof
KR101270066B1 (ko) 자동차 헤드라이트 모듈
US7794117B2 (en) Lamp cover and illumination lamp having same
US8390182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ulb
US20120069556A1 (en) Illumination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130003370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Lighting Device
EP2386791B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rray
WO2010092834A1 (ja) 照明デバイスおよび該照明デバイスを使用した照明装置
EP1975503A4 (en) PANEL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2042519B (zh) 发光模组
US20080179615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CN102734667A (zh) 发光模组
KR101723164B1 (ko) Led 등기구
CN102734668A (zh) 发光模组
CN102748610A (zh) 发光模组
CN213453284U (zh) 照明装置
US20190093833A1 (en) Filter lens, led lamp with filter len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CN114026362A (zh) 用于led设备的两级光学器件
US20130135861A1 (en) Led illuminating device
KR101670365B1 (ko) 발광소자 어레이,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KR101262238B1 (ko) 직관형 엘이디 램프용 프레임
TWI381136B (zh) 發光模組
CN101963325B (zh) 反射罩及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