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0778B -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 Google Patents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0778B
CN102730778B CN201110312249.2A CN201110312249A CN102730778B CN 102730778 B CN102730778 B CN 102730778B CN 201110312249 A CN201110312249 A CN 201110312249A CN 102730778 B CN102730778 B CN 102730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piral
heating
distille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122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0778A (zh
Inventor
黄秉钧
张仕林
张贤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0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0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0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07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8Off-grid powered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12Solar-powered wastewater sewage treatment, e.g. spray evapo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30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02W10/37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using solar energy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结构简洁、生产与维护方便、能制作蒸馏水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技术手段为:包括一蒸馏系统,其是由蒸馏、供热及补水装置组成;蒸馏装置是由一薄片状的螺旋蒸馏片,而其一面为冷凝面,另面为蒸发面、并紧贴有一螺旋蒸发片;螺旋蒸馏片为从供热装置处,以冷凝面、蒸发面的顺序,以一间隔往远离供热装置的方向、而螺旋排列设置,且螺旋蒸馏片间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一支撑结构,并形成一螺旋集水沟;而供热装置,为呈圆柱状设置,具有一供热面;另补水装置,具有水槽及补水体,且补水体一端浸泡于水槽内的水中,并另一端与螺旋蒸发片顶端连接,能将水由水槽处、引入螺旋蒸发片中。

Description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能利用热能[如:太阳能],使水[水、污水、欲净化的水]蒸发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还原成干净的蒸馏水,是属于净水设备、海水淡化、废水回收、太阳能应用等的专业领域。
背景技术
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为一高效率的热驱动式蒸馏水制作系统,是由Cooper与Appleyard,于公元1967年所提出[P.I.Cooper and J.A.Appleyard.Sun atWork 12(1967),P.4]。
如图1所示为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其中,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其主要包含:一传统供热装置、一传统补水装置、及数片层迭的传统蒸馏片。
当中最重要结构为传统蒸馏片,传统蒸馏片为薄片状,其中一面为平滑表面,是作为传统冷凝面,好让水蒸气可以在此凝结,传统冷凝面下侧设有传统集水沟,可收集由前述传统冷凝面上,水蒸气所凝结而滴落的蒸馏水;
而另一面紧贴一层作为传统蒸发片的毛细材料,传统补水装置供应待蒸馏的水,由传统蒸发片吸收后,在此吸热蒸发;
传统蒸馏片的层迭方式,为以一传统冷凝面面对另一传统蒸馏片的传统蒸发片的方式层迭,且边线对齐、近距间隔平行排列;
一侧最靠外的传统冷凝面,紧靠传统供热装置,传统供热装置为利用外来热源[如:太阳能、水蒸气]的热能,加热邻近的传统蒸馏片,故此传统蒸馏片的温度为最高,吸附于传统蒸发片上的水,吸收热能、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扩散至对面传统蒸馏片的传统冷凝面上,凝结成蒸馏水;
在此同时,前述凝结过程中所放出的潜热[Latent Heat],成为这片传统蒸馏片的热源,传导至另一邻近的传统蒸发片上,使其所含的水蒸发,如此重复蒸馏过程,直至最后一片传统蒸馏片,再将热量排出系统,故最后一片传统蒸馏片处,温度为最低。
发明内容
一、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中,蒸馏片应用了毛细材料,作为蒸发片来使用,以达到吸附水、并让水蒸发、最后获得蒸馏水的效果,但是受到毛细材料的影响,整个系统经过一段时日的运作后,毛细材必因水中杂质的污染,而渐渐失去作用,必须要更换蒸馏片,才能继续的运作。
但是,因为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各个部件紧密配合,结构过于复杂紧凑,造成组件损耗后拆换不易,而且蒸馏片为了要维持一定曲度的圆弧面,单片面积不能太大,故大型化尺时有限,并且需要绝热部位较多,机体许多体积被保温材料占据,故[产量/体积比]较小,形成此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偏高,无法普及的原因。
有鉴于此,如何让此种效率优良的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得以实用化,降低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以使其普及化,便成为本发明欲改进的目的。
二、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结构简洁、生产与维护方便、能制作蒸馏水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为解决前述问题及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
为一种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包括:
一蒸馏系统,该蒸馏系统是由一蒸馏装置、一设于该蒸馏装置中心处的供热装置、以及一设于该蒸馏装置顶端处的补水装置所组成;
所述蒸馏装置是由一片螺旋蒸馏片所组成;
该螺旋蒸馏片为呈薄片状,其一面为供水蒸气凝结用的冷凝面,且另一面为作为蒸发用的蒸发面;
该蒸发面紧贴有一片以毛细材料所制而成、作为蒸发用的螺旋蒸发片,并且来自补水装置之待蒸馏的水,能被吸附于该螺旋蒸发片上;
该螺旋蒸馏片为从供热装置处,以冷凝面、蒸发面的顺序,以一间隔往远离供热装置的方向、而螺旋排列设置,且螺旋蒸馏片的顶端与底端为呈封闭状,以防止水蒸气外泄;
在冷凝面下方,有一供收集由冷凝面滴落之蒸馏水用的螺旋集水沟;
藉由供热装置提供热能,让热能由螺旋蒸馏片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处,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相对的蒸发面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紧贴的螺旋蒸发片上,让此处螺旋蒸发片所吸附的水,受热能蒸发为水蒸气,而此水蒸气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上时、会凝结成蒸馏水,此时,水蒸气凝结为蒸馏水的过程中、所放出的潜热,会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相对的蒸发面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紧贴的螺旋蒸发片上,又使此处螺旋蒸发片所吸附的水,蒸发为水蒸气,同样,水蒸气会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上、以凝结成蒸馏水,如此重复蒸馏过程、直至蒸馏系统之螺旋蒸馏片的最外侧圈、最远离供热装置处,以将热量排出至蒸馏系统外。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供热装置,为呈柱状设置,具有一供热面,该供热面的表面,与相邻螺旋蒸馏片的冷凝面间,更覆盖设有一环状蒸发片,补水装置同时对此环状蒸发片由上方补水,该供热面能将进入供热装置的外来任一型式的能量,转换成为热能后、经由供热面传导至环状蒸发片,使环状蒸发片上的水蒸发,水蒸汽扩散凝结于螺旋蒸馏片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上;
而所述环状蒸发片,其是为下列之一:单独设置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供热装置,是为一流体容器,且流体容器与供热面、具有良好的热接触、或是同为一体;
而所述流体容器,设有一能供导引任一型式之流体状热媒、流至供热面背面、使热媒所含之热能、能传导至供热面、以被蒸馏装置带走用的输入管;以及
一能导引前述被取热后之热媒离开的输出管。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供热装置的供热面,更设有一电热装置,该电热装置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以透过供热面传送至蒸馏装置。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供热装置,是由一设于该蒸馏装置中心处、并将蒸馏装置封闭的定位塞体;以及
一能将蒸汽输入蒸馏装置内的蒸汽输入管所组成。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补水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装盛有待蒸馏之水的水槽、及至少一个以毛细材料所制成的补水体,且该补水体的一端、浸泡于水槽内的水中,并另一端与螺旋蒸发片顶端连接,能将水由水槽处、引入螺旋蒸发片中;
而所述补水体,其是为下列之一:可单独拆换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螺旋蒸馏片,其每一圈之两侧边缘间,为呈下列之一的状态: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低、由内侧至外侧而皆等高、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高。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蒸馏系统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水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的热回收装置;
所述热回收装置,是包括一第一回热管;
又所述第一回热管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集水沟内、或与螺旋集水沟内之蒸馏水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一回热管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一回热管的待蒸馏之水,在经过中间段吸收螺旋集水沟内蒸馏水内多余之热能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蒸馏系统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系统所产生之废水,其内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的热回收装置;
所述热回收装置,是包括一第二回热管;
又所述第二回热管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蒸发片下端、并与由螺旋蒸发片排出之废水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二回热管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二回热管的待蒸馏之水,在经过中间段吸收由螺旋蒸发片排出之废水之多余之热能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
根据上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所述蒸馏系统中,更包括一平行于螺旋蒸馏片之轴心、垂直设置于螺旋蒸馏片内、能将螺旋蒸馏片处之各间隔分隔、以形成数个区域的分隔条。
三、对照先前技术之功效:
1.为了让此项效率优良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得以实用化,本发明提出将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模块化设计之概念;将蒸馏系统分为三个部件,分别为:蒸馏装置、供热装置、补水装置;蒸馏装置包含一片螺旋蒸馏片,以将来自补水装置之水,加上来自供热装置的热能,将水蒸发成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还原成蒸馏水;供热装置为透过获取外来热量的方式,以提供给蒸馏装置制作蒸馏水时,作为水分蒸发之用的热能来源;补水装置为透过获取外来水的方式,以将待蒸馏之水,输送至蒸馏装置处;各个部件均为各自独立的系统,可分别拆换维修,且部件中所有的毛细组件,均采用可单独拆换的型式;此模块化之设计将使系统在组装上更为简便,且组件损耗后拆换简单,可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尤其系统中的毛细组件都是属于快速折损之耗材,若为可轻易单独拆换之设计,毛细组件即可拆下清洗后重复使用,此将大幅提高系统之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系统之实用性将大增。
2.比起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的设计,需保温的少得多,整个蒸馏系统几乎所有体积,都作为蒸馏用,其他无关组件所占的体积很少,蒸馏系统外部面积,几乎都作为散热用,散热面积大增,透过螺旋蒸馏片的使用,越外层面积越大,可提高较外层的热傅量,故加入热回收装置后,不只效率提升,产量也会增加,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若加入热回收装置,虽可提升效率,但会使总产量降低,而且相较于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螺旋蒸馏片的厚度可以更薄,而不易变型,可大大提升热导率。
3.本发明中,由于螺旋蒸馏片的形状,使得蒸馏片的曲度较大而的拥有较强的结构,故本发明相较于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具有易大型化的优势,只需加大直径和长度。
4.本发明中,螺旋蒸馏片间的间隔,为一由内到外相连通的空间,当供热装置输入过多的热量时,而发生入热超载时,蒸汽可直接往散热面积较大的螺旋蒸馏片之外侧圈处扩散凝结,不像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会溢出蒸馏片造成浪费。
5.本发明中,透过螺旋蒸馏片的使用,为一整片从内到外相连接的单一材料,补水的均匀度佳,不像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有难以均匀补水的问题。
6.本发明中,透过螺旋蒸馏片的使用,让供热装置能以圆柱状为外型,易于制作为耐压的封闭结构,热源的利用将更有效率。
7.蒸馏系统的最大应用,如:海水淡化,因海水含有大量杂质溶解其中,为了防止杂质结晶于毛细材料上、使效能降低,必须不断加入新海水,并将浓缩之废水排除,但所排除之废水含有大量余热,将之直接排除相当可惜;另一方面,本发明蒸馏系统所产生之蒸馏水,亦含有大量余热,若无热水需求,而将之冷却散热、亦是浪费此部份热量;利用热回收装置,可将系统中多余的热能,透过热交换的方式,用以预热待蒸馏的水,或是用来预热热媒,以提升运作效率。
8.本发明中,透过螺旋蒸馏片的使用,仅需将一整条回热管设置于集水沟内,透过管内流体与集水沟内的蒸馏水作热交换,即可作为回收蒸馏水余热之功能;另仅需将一整条回热管设置于蒸发片下方,透过管内流体与由蒸发片排出的废水作热交换,即可作为回收废水余热之功能;故本发明之热回收装置的设置,将变得更为简单,且效率更高。
9.水在螺旋蒸发片上流动时,其流速必须适中,若流量过小、则水内杂质会结晶于毛细材料上,若过大则会将过多热能带走而减低效率;螺旋蒸发片上的水蒸发量,是随着热源热量的变动而作变化,通常我们使用的热源[例如:太阳能]都不是稳定的热源,同时在不稳定的外部条件下,和系统处于不同的运作状况,使得螺旋蒸发片各个部份的蒸发量差,没有一定的规律;如何设定自动调节和分配补水量,使螺旋蒸发片各个部份上的流量都为适中,成为困难的关键技术;一般是将毛细材料一端泡入水中,另一端垂出桶外,则桶内的水就会因毛细力和重力的作用,沿着毛细材料慢慢源源不断从另一端流出桶外,水的流量与材料的毛细力、截面积、水平面与毛细材出水端的位差、毛细材的含水量成正比,而与水平面和转析点最高处的距离呈反比;利用这项原理,为蒸馏片补水是已知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传统做法是将蒸馏片上的毛细材料,伸长到水槽内直接泡入水中;因各蒸发片与水槽的距离并不相等,且需各别排列整齐,在组装时较为不便;另一方面,不溶于水的悬浮杂质会卡在毛细材的开头处,而使得整片毛细材提早失效,更换整片材料既麻烦又浪费;本发明提出将补水用的毛细材,和蒸馏片上的毛细材分开的概念;在螺旋蒸发片上面铺设毛细材,作为水分配器,其底面与螺旋蒸发片顶面相接触;另有一为毛细材、一端泡入水槽内之水中、另一端与水分配器顶面接触,是作为补水体;水分配器和补水体可为一整体,亦可分开设置;水由补水体的入水端向下和两边渗透至整体,螺旋蒸发片从水分配器底部吸水;补水体在选定了合适的毛细材与截面积后,即可以控制水槽内水位高低的手段来控制给水流量;毛细材可将水中不溶于水的悬浮杂质拦截,故补水体可兼有第一道过滤功能,水分配器可兼有第二道过滤功能,在水进入螺旋蒸发片前经过初步过滤,可增长蒸发片的寿命,补水体和水分配器若太脏,只要取出清洗或更换即可,而不必像传统需将整组螺旋蒸发片拆解。
10.相较于供热装置,蒸馏装置是属较易耗损的部件,传统供热装置与传统蒸馏装置,设计上为一整体,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在维护上较为不便;虽然理论上可以使用各种不同型式热源,但传统的一体式设计,需与整个系统配合,故多是以最方便设计的太阳直接或间接照射的方式,来加热供热装置,其他的取热方式则较少见,故蒸馏器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故本发明提供将供热装置与蒸馏装置分开而独立为单一系统之概念;如此供热装置就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同一套蒸馏装置还可搭配不同的热媒,应用方式就可有更多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的横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6:本发明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8:本发明热能幅射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际应用时的立体装置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本发明实际应用例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12:本发明应用另种支撑结构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13:本发明另种实施型态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14:本发明另种实施型态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15:本发明另种应用供热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16:本发明设有间隔条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本发明设有间隔条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18: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十字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19: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弧线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20: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涡旋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21:本发明供热面设有电热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         蒸馏装置         11        螺旋蒸馏片
12        冷凝面           13        蒸发面
131       螺旋蒸发片       14        支撑结构
15        螺旋集水沟       2         供热装置
21        供热面           22        环状蒸发片
23        流体容器         24        输入管
25        输出管           26        定位塞体
27        蒸汽输入管       28        电热装置
3         补水装置         31        水槽
32        补水体           33        水分配器
4         热回收装置       41        第一回热管
42        第二回热管       43        第三回热管
44        滞液器           5         外壳体
51        壳体集水道       6         回收装置
7         引水条           8         水引出装置
9         分隔条           100       蒸馏系统
W         水               HW        水蒸气
DW        蒸馏水           SW        废水
P        热能                M         间隔
S        区域                HC        热媒
A        传统供热装置        B         传统补水装置
C        传统蒸馏片          C1        传统冷凝面
C2       传统蒸发面          D         传统集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纵剖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际应用时的立体装置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为为图9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另种支撑结构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另种实施型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另种应用供热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另种实施型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21所示为本发明供热面设有电热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式中揭示出一种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包括:
一蒸馏系统100,该蒸馏系统100是由一蒸馏装置1、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中心处的供热装置2、以及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顶端处的补水装置3所组成;
所述蒸馏装置1是由一片螺旋蒸馏片11所组成;
该螺旋蒸馏片11为呈薄片状,其一面为供水蒸气HW凝结用的冷凝面12,且另一面为作为蒸发用的蒸发面13;
该蒸发面13紧贴有一片以毛细材料所制而成、作为蒸发用的螺旋蒸发片131,并且来自补水装置3之待蒸馏的水W,能被吸附于该螺旋蒸发片131上;
该螺旋蒸馏片11为从供热装置2处,以冷凝面12、蒸发面13的顺序,以一间隔M往远离供热装置2的方向、而螺旋排列设置,且螺旋蒸馏片11的顶端与底端为呈封闭状,以防止水蒸气HW外泄;
在冷凝面12下方,有一供收集由冷凝面12滴落之蒸馏水DW用的螺旋集水沟15;
藉由供热装置2提供热能P,让热能P由螺旋蒸馏片11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12处,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让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W,受热能P蒸发为水蒸气HW,而此水蒸气HW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时、会凝结成蒸馏水DW,此时,水蒸气HW凝结为蒸馏水DW的过程中、所放出的潜热,会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又使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W,蒸发为水蒸气HW,同样,水蒸气HW会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以凝结成蒸馏水DW,如此重复蒸馏过程、直至蒸馏系统100之螺旋蒸馏片11的最外侧圈、最远离供热装置2处,以将热量排出至蒸馏系统100外。
其中,将蒸馏系统100分为三个部件,分别为:蒸馏装置1、供热装置2、补水装置3,此模块化之设计将使系统在组装上更为简便,且组件损耗后拆换简单,可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尤其系统中的毛细组件,都是属于快速折损之耗材,若为可轻易单独拆换之设计,毛细组件即可拆下清洗后重复使用,此将大幅提高系统之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系统之实用性将大增。
其次,本发明蒸馏系统100几乎所有体积,都作为蒸馏用,其他无关组件所占的体积很少,蒸馏系统100外部面积,几乎都作为散热用,散热面积大增,透过螺旋蒸馏片11的使用,越外层面积越大,可提高较外层的热傅量,而且相较于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螺旋蒸馏片11的厚度可以更薄,而不易变型,可大大提升热导率。
再者,螺旋蒸馏片11间的间隔M,为一由内到外相连通的空间,当供热装置2输入过多的热量时,而发生入热超载时,蒸汽可直接往散热面积较大的螺旋蒸馏片11之外侧圈处扩散凝结,不像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会溢出蒸馏片造成浪费。
另外,透过螺旋蒸馏片11的使用,为一整片从内到外相连接的单一材料,补水的均匀度佳,不像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有难以均匀补水的问题,更让供热装置2能以圆柱状为外型,易于制作为耐压的封闭结构,热源的利用将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无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的集水问题,利用毛细原理,将蒸馏水排出,透过螺旋蒸馏片11的设置,形成一绝对不外漏的螺旋集水沟15,不但能节省持成本,亦能拥有较强的结构,更在制作上也不必要求较高的精度,故不再有水满出或溅出的困扰,更可提高蒸馏水DW的产量和纯度。
上述中,所述供热装置2,为呈柱状设置,具有一供热面21,该供热面21的表面,与相邻螺旋蒸馏片11的冷凝面12间,更覆盖设有一环状蒸发片22,补水装置同时对此环状蒸发片22由上方补水,该供热面21能将进入供热装置2的外来任一型式的能量,转换成为热能后、经由供热面21传导至环状蒸发片22,使环状蒸发片22上的水蒸发,水蒸汽扩散凝结于螺旋蒸馏片11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12上;
而所述环状蒸发片22,其是为下列之一:单独设置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131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其中,以此种供热装置2的设置,让热能P能顺利的由供热面21处,传递至蒸馏装置1上。
其次,进入供热装置2的外来任一型式的能量,以蒸气、太阳能、电能等为主,以方便使用。
再者,透过此环状蒸发片22的设置,让热能P能顺利的传出,产生第一次蒸发效果,以于相对冷凝面12上,蒸馏出蒸馏水DW,并同时避免对冷凝面12产生高温灼伤的伤害,更能进一步延长供热装置2的使用寿命。
上述中,所述供热装置2,是为一流体容器23,且流体容器23与供热面21、具有良好的热接触、或是同为一体;
而所述流体容器23,设有一能供导引任一型式之流体状热媒HC、流至供热面21背面、使热媒HC所含之热能P、能传导至供热面21、以被蒸馏装置1带走用的输入管24;以及
一能导引前述被取热后之热媒HC离开的输出管25。
其中,透过此种供热装置2,降低使用上的困扰,并能以较低的成本,让热能P能顺利的由供热面21处,传递至蒸馏装置1之处,而且更能使用不同的热媒HC,以配合不同的机具[如太阳能加热机、蒸汽加热机、液体加热机等]来使用,能增加本发明的泛用性,让各种厂商都能使用。
上述中,所述供热装置2的供热面21,更设有一电热装置28,该电热装置28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以透过供热面21传送至蒸馏装置1。
其中,透过此种设置,能让本发明便于应用,降低应用上的难度。
上述中,所述供热装置2,是由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中心处、并将蒸馏装置1封闭的定位塞体26;以及
一能将蒸汽输入蒸馏装置1内的蒸汽输入管27所组成。
其中,透过此种供热装置2的应用,能降低成本,提高本发明的运作效果,而且当蒸汽碰到最近的冷凝面12后,还能产生蒸馏水DW,达成一双重蒸馏的效果,形成一额外的补水效果。
上述中,所述补水装置3,具有至少一个装盛有待蒸馏之水W的水槽31、及至少一个以毛细材料所制成的补水体32,且该补水体32的一端、浸泡于水槽31内的水W中,并另一端与螺旋蒸发片131顶端连接,能将水W由水槽31处、引入螺旋蒸发片131中;
而所述补水体32,其是为下列之一:可单独拆换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131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其中,透过此种补水体32的设置,能在选定了合适的毛细材与截面积后,即可以控制水槽31内水位高低的手段来控制给水流量,并可将水中不溶于水的悬浮杂质拦截,兼有第一道过滤功能。
上述中,所述螺旋蒸馏片11,其每一圈之两侧边缘间,为呈下列之一的状态: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低、由内侧至外侧而皆等高、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高。
其次,透过不同的螺旋蒸馏片11设置方式,能应对于不同的应对压力、温度等级,以符合各种厂商的需要,更让本发明能应对不同的厂商需求。
上述中,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水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W的热回收装置4;
所述热回收装置4,是包括一第一回热管41;
又所述第一回热管41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集水沟15内、或与螺旋集水沟15内之蒸馏水DW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一回热管41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W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一回热管41的待蒸馏之水W,在经过中间段吸收螺旋集水沟15内蒸馏水DW内多余之热能P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3。
又上述中,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系统100所产生之废水SW,其内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W的热回收装置4;
所述热回收装置4,是包括一第二回热管42;
又所述第二回热管42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蒸发片131下端、并与由螺旋蒸发片131排出之废水SW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二回热管42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W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二回热管42的待蒸馏之水W,在经过中间段吸收由螺旋蒸发片131排出之废水SW之多余之热能P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3。
其中,透过此种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设置方式,将本发明蒸馏系统100中,各处所包含之多余的热能P,以完整的回收于本发明蒸馏系统100中,以提升整体的运作效率。
另外,受到本发明特性的影响,加入热回收装置4后,不只效率提升,产量也会增加,无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加入热回收装置4,虽可提升效率,但会有使总产量降低的问题产生,本发明蒸馏系统100的结构,更能展现出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加入热回收装置4时,较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简单,且效率更高,而配合上螺旋蒸馏片11的使用,相较于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具有之单片面积不能太大的问题,只需加大直径和长度,本发明蒸馏系统100非常容易就做到大型化的效果,小型化亦然。
上述中,所述螺旋蒸馏片11,其顶端与底端的封闭处,其端断面为呈U形、以供形成一螺旋集水沟15用。
其中,透过此种应用方式,能降低成本,并让整体的强度强化,减少装置的成本,在不影响装置运作的前提下,让本发明能大量、快速生产。
上述中,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设于外壳体5底端处、能供回收蒸馏装置1所产生之废水SW用的回收装置6;
另所述间隔M处,更设有一位于螺旋蒸馏片11之顶端与底端处、以供形成一螺旋集水沟15用的支撑结构14;
再所述支撑结构14,其位于螺旋蒸馏片11之底端处时、其端断面为呈L形,而其位于螺旋蒸馏片11之顶端处时、其端断面为呈方形。
其中,受到本发明特性的影响,螺旋蒸馏片11的最外层,是螺旋蒸发片131,故螺旋蒸发片131会接触到外界,因此需要一外壳体5,以保护蒸馏装置1,避免污染到蒸馏水DW,以维持蒸馏装置1的运作。
其次,受到本发明螺旋构造的影响,不是所有的水W都能蒸馏为蒸馏水DW,还有会有废水SW[如未蒸发的水、含有杂质的水等]产生,故需要一回收装置6,以回收废水SW,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再者,本发明蒸馏系统100的最大应用,如:海水淡化,因海水含有大量杂质溶解其中,为了防止杂质结晶于毛细材料上、使效能降低,必须不断加入新海水,并将浓缩之废水排除,但所排除之废水含有大量余热,将之直接排除相当可惜,而本发明蒸馏系统100所产生蒸馏水DW时,亦含有大量余热,若无热水需求,而将之冷却散热、亦是浪费此部份热量;利用热回收装置4,可将系统中多余的热能P,透过热交换的方式,用以预热待蒸馏的水W,或是用来预热热媒HC,以提升运作效率。
上述中,所述第一回热管41,其位于螺旋集水沟15之中间段处,更包覆有一材质为毛细材料、能吸收蒸馏水DW内多余之热能P用、并与其内第一回热管41做热交换、以供回收热能P用的滞液器44。
又上述中,热回收装置4,更包括一中间段设置于回收装置6内、以供吸收废水SW内多余之热能P用的第三回热管43,而该第三回热管43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回收装置6的两侧端外,以供输出/输入热媒HC用。
再上述中,所述第三回热管43,其位于回收装置6之中间段处,亦更包覆有一材质为毛细材料、能吸收废水SW内多余之热能P用、并与其内第三回热管43做热交换、以供回收热能P用的滞液器44。
另上述中,所述第一回热管41处的滞液器44,其位于螺旋集水沟15最外侧圈处的一端,并更设有一引水条7,该引水条7的材质为毛细材料,以将进入螺旋集水沟15内的蒸馏水DW排出;
而所述引水条7处,更设有一对应于该引水条7、能将蒸馏水DW引出于外的水引出装置8。
其中,第一回热管41位于螺旋集水沟15处的滞液器44,除了用于热回收之用外,因为位于螺旋集水沟15出口端处的滞液器44一端,更与引水条7连接,所以待滞液器44饱和后,更能藉由滞液器44和引水条7的毛细力,将蒸馏水DW带出,能避免产生水满出或溅出的困扰,一举两得。
其次,因为废水SW内,必定含有多余的热能P,为了避免浪费,更能透过第三回热管43与滞液器44,将回收装置6中废水SW的多余之热能P回收,降低整体能源的耗损。
再者,透过水引出装置8的应用,能直接将蒸馏水DW引出,以供使用,能降低蒸馏水DW被废水SW污染的可能。
另外,被水引出装置8引出的蒸馏水DW,受到本发明螺旋构造的影响,多余的热能P不多,回收价值不大,但欲再进一步提升效率,依旧能于此处,增设回热管[图中未揭示],以回收此处多余的热能P。
另一方面,被回收的热能,亦能应用于加热水W及/或是热媒HC,以提高本发明的能源应用效率。
上述中,所述补水体32,其为可单独拆换的型式时,与螺旋蒸发片131间,更设置有一以毛细材料所制成的水分配器33。
其中,透过水分配器33的增设,可兼有第二道过滤功能,在水进入螺旋蒸发片131前经过初步过滤,可增长螺旋蒸发片131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如果补水体32和水分配器33若太脏,只要取出清洗或更换即可,而不必像传统一般,需将整组螺旋蒸发片131拆解。
如图16所示为本发明设有间隔条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设有间隔条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十字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如图19所示为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弧线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如图20所示为本发明设有间隔条、并为涡旋型态排列时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中揭示出,上述中,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平行于螺旋蒸馏片11之轴心、垂直设置于螺旋蒸馏片11内、能将螺旋蒸馏片11处之各间隔M分隔、以形成数个区域S的分隔条9。
其中,透过分隔条9的应用,将各间隔M分隔、以形成数个区域S,提高整体的效率。
其次,透过区域S的设置,能降低热散逸的机率,让热量的路径,能更接近直线辐射,以提升热效率。
上述中,所述螺旋蒸馏片11,是为下列之一:可挠性金属板片、非可挠性金属板片、可挠性高分子聚合物板片、非可挠性高分子聚合物板片。
其中,使用不同种类的螺旋蒸馏片11,形成不同的应对压力、温度等级,以符合各种厂商的需要,让本发明的整体成本,能应对于不同的厂商需求。
上述中,所述支撑结构14,更能呈下列之一的状态:一字形支撑条、梯形支撑条。
其中,透过不同的支撑结构14,以配合螺旋蒸馏片11,形成具有高低差或无高低差的螺旋集水沟15,以适用于不同的蒸馏装置1,让本发明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能符合各厂商的需求。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横剖面实施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纵剖面实施示意图,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热能幅射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际应用例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式中揭示出,当供热装置2输入热媒HC后,热媒HC的热能P,为由螺旋蒸馏片11的内侧圈处,以冷凝面12、蒸发面13、间隔M的顺序,往螺旋蒸馏片11的外侧圈处、呈辐射状传导。
当热能P由螺旋蒸馏片11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12处时,首先回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让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W,受热能P蒸发为水蒸气HW,而此水蒸气HW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时、会凝结成蒸馏水DW。
此时,水蒸气HW凝结为蒸馏水DW的过程中、所放出的潜热[Latentheat],会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又使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W,蒸发为水蒸气HW。
同样,水蒸气HW会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以凝结成蒸馏水DW,如此重复蒸馏过程、直至蒸馏系统100之螺旋蒸馏片11的最外侧圈、最远离供热装置2处,以将热量排出至蒸馏系统100外,同时螺旋蒸发片131亦会将废水SW排出于外。
其中,蒸馏水DW会藉由引水条7与水引出装置8的配合来排出,而废水SW会透过回收装置6来排出。
其次,最外层的螺旋蒸发片131,配合外壳体5所产生的蒸馏水DW,亦能透过壳体集水道51让配合水引出装置8,将蒸馏水DW引出。
由此能得知,透过本发明的构造,更模块化、实用化、合理化,相较于现今的传统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能更具产业利用性、功效性与实用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由于符合新颖及进步性要件,遂爰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因此举凡与本发明意旨相符的修饰性变化,只要在均等范围内都应含属于本创作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包括:
一蒸馏系统(100),该蒸馏系统(100)是由一蒸馏装置(1)、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中心处的供热装置(2)、以及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顶端处的补水装置(3)所组成;
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馏装置(1)是由一片螺旋蒸馏片(11)所组成;
该螺旋蒸馏片(11)为呈薄片状,其一面为供水蒸气凝结用的冷凝面(12),且另一面为作为蒸发用的蒸发面(13);
该蒸发面(13)紧贴有一片以毛细材料所制而成、作为蒸发用的螺旋蒸发片(131),并且来自补水装置(3)之待蒸馏的水,能被吸附于该螺旋蒸发片(131)上;
该螺旋蒸馏片(11)为从供热装置(2)处,以冷凝面(12)、蒸发面(13)的顺序,以一间隔往远离供热装置(2)的方向、而螺旋排列设置,且螺旋蒸馏片(11)的顶端与底端为呈封闭状,以防止水蒸气外泄;
在冷凝面(12)下方,有一供收集由冷凝面(12)滴落之蒸馏水用的螺旋集水沟(15);
藉由供热装置(2)提供热能,让热能由螺旋蒸馏片(11)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12)处,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让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受热能蒸发为水蒸气,而此水蒸气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时、会凝结成蒸馏水,此时,水蒸气凝结为蒸馏水的过程中、所放出的潜热,会往外传导至此冷凝面(12)相对的蒸发面(13)处,再传导至与此蒸发面(13)紧贴的螺旋蒸发片(131)上,又使此处螺旋蒸发片(131)所吸附的水,蒸发为水蒸气,同样,水蒸气会扩散至位于下一圈处的冷凝面(12)上、以凝结成蒸馏水,如此重复蒸馏过程、直至蒸馏系统(100)之螺旋蒸馏片(11)的最外侧圈、最远离供热装置(2)处,以将热量排出至蒸馏系统(10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装置(2),为呈柱状设置,具有一供热面(21),该供热面(21)的表面,与相邻螺旋蒸馏片(11)的冷凝面(12)间,更覆盖设有一环状蒸发片(22),补水装置同时对此环状蒸发片(22)由上方补水,该供热面(21)能将进入供热装置(2)的外来任一型式的能量,转换成为热能后、经由供热面(21)传导至环状蒸发片(22),使环状蒸发片(22)上的水蒸发,水蒸气扩散凝结于螺旋蒸馏片(11)之最内侧圈处的冷凝面(12)上;
而所述环状蒸发片(22),其是为下列之一:单独设置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131)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装置(2),是为一流体容器(23),且流体容器(23)与供热面(21)、具有良好的热接触、或是同为一体;
而所述流体容器(23),设有一能供导引任一型式之流体状热媒、流至供热面(21)背面、使热媒所含之热能、能传导至供热面(21)、以被蒸馏装置(1)带走用的输入管(24);以及
一能导引前述被取热后之热媒离开的输出管(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装置(2)的供热面(21),更设有一电热装置(28),该电热装置(28)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以透过供热面(21)传送至蒸馏装置(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装置(2),是由一设于该蒸馏装置(1)中心处、并将蒸馏装置(1)封闭的定位塞体(26);以及
一能将蒸汽输入蒸馏装置(1)内的蒸汽输入管(27)所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装置(3),具有至少一个装盛有待蒸馏之水的水槽(31)、及至少一个以毛细材料所制成的补水体(32),且该补水体(32)的一端、浸泡于水槽(31)内的水中,并另一端与螺旋蒸发片(131)顶端连接,能将水由水槽(31)处、引入螺旋蒸发片(131)中;
而所述补水体(32),其是为下列之一:可单独拆换的型式、和螺旋蒸发片(131)为一体设置的型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蒸馏片(11),其每一圈之两侧边缘间,为呈下列之一的状态: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低、由内侧至外侧而皆等高、由内侧至外侧而缓缓变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水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的热回收装置(4);
所述热回收装置(4),是包括一第一回热管(41);
又所述第一回热管(41)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集水沟(15)内、或与螺旋集水沟(15)内之蒸馏水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一回热管(41)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一回热管(41)的待蒸馏之水,在经过中间段吸收螺旋集水沟(15)内蒸馏水内多余之热能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能将蒸馏系统(100)所产生之废水,其内所含之余热,用以预热待蒸馏之水的热回收装置(4);
所述热回收装置(4),是包括一第二回热管(42);
又所述第二回热管(42)的中间段,为设置于螺旋蒸发片(131)下端、并与由螺旋蒸发片(131)排出之废水具有良好的热接触,而第二回热管(42)的两端,分别为待蒸馏之水之输入端和输出端;
由输入端进入第二回热管(42)的待蒸馏之水,在经过中间段吸收由螺旋蒸发片(131)排出之废水之多余之热能后,再由输出端离开传送至补水装置(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系统(100)中,更包括一平行于螺旋蒸馏片(11)之轴心、垂直设置于螺旋蒸馏片(11)内、能将螺旋蒸馏片(11)处之各间隔分隔、以形成数个区域的分隔条(9)。
CN201110312249.2A 2011-04-11 2011-10-14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0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2486 2011-04-11
TW100112486A TWI440606B (zh) 2011-04-11 2011-04-11 Spiral multi - effect distill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0778A CN102730778A (zh) 2012-10-17
CN102730778B true CN102730778B (zh) 2014-01-08

Family

ID=46987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1224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0778B (zh) 2011-04-11 2011-10-14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0778B (zh)
TW (1) TWI4406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8686B (zh) * 2013-12-16 2015-06-10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连续蒸馏分离装置
SG10201605165XA (en) * 2016-06-22 2018-01-30 Matthias Enzenhofer Humidity Management Device, Potable Wat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7954493B (zh) * 2017-11-27 2021-01-1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海水淡化装置
CN109231325B (zh) * 2018-10-16 2021-06-04 武汉大学 太阳能热聚焦毛细驱动多级海水淡化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9205A (en) * 1979-03-22 1982-05-11 Oriental Metal Mfg. Co., Ltd. Process for distilling water and distillation apparatus
DE102006010894A1 (de) * 2006-03-09 2007-09-13 Christoph Ahlk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erwasserentsalzung durch Solarenergie
WO2010087042A1 (ja) * 2009-01-28 2010-08-05 Mitsui Takahisa 減圧装置、蒸留装置及び発電装置
CN101880069A (zh) * 2010-01-18 2010-11-10 王鹤立 一种负压强化多级迭盘式太阳能蒸馏淡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9205A (en) * 1979-03-22 1982-05-11 Oriental Metal Mfg. Co., Ltd. Process for distilling water and distillation apparatus
DE102006010894A1 (de) * 2006-03-09 2007-09-13 Christoph Ahlk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erwasserentsalzung durch Solarenergie
WO2010087042A1 (ja) * 2009-01-28 2010-08-05 Mitsui Takahisa 減圧装置、蒸留装置及び発電装置
CN101880069A (zh) * 2010-01-18 2010-11-10 王鹤立 一种负压强化多级迭盘式太阳能蒸馏淡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40606B (zh) 2014-06-11
TW201240922A (en) 2012-10-16
CN102730778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l-Sebaii et al. Advanced designs of solar desalination systems: A review
Abdullah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unit integrated with wick solar still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Kabeel et al. Solar still with condenser–A detailed review
Murugavel et al. Progresses in inclined type solar stills
Kalogirou Survey of solar desalination systems and system selection
Velmurugan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olar stills based on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a review
CN109292874B (zh) 一种基于毛细作用收集冷凝水的太阳能蒸馏器
CH646403A5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destillieren von wasser.
Feilizadeh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 active thermosyphon solar still with enhanced condenser
CN102730778B (zh) 螺旋式多效蒸馏系统
CN103848464B (zh) 低温蒸发高浓度污水的处理方法
AU2008317021A1 (en) Solar distillation system
KR101647994B1 (ko) 해수담수화가 가능한 태양광발전장치
KR101134421B1 (ko) 태양열 다중효용 담수화 장치
CN110563064A (zh) 一种界面加热的太阳能蒸馏装置
Zala et al. Present status of solar still: a critical review
CN101786677B (zh) 管束横置式多效水平管降膜蒸发海水淡化装置
CN204848322U (zh) 高盐水处理系统
CN201660457U (zh) 新型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
CN102774913B (zh) 一种短流程复合膜污水处理设备
CN102294126B (zh) 扩散式多效蒸馏系统
CN206027114U (zh) 加湿除湿系统
Park et al. Two-effect distillation of a seawater distiller utilizing waste heat of a small electric generator
Wei et al. Using water-filling and air-releasing to design a natural vacuum solar desalination system
CN105836831B (zh) 太阳能薄膜废水蒸发浓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