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6112A - 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26112A CN102726112A CN2011800072945A CN201180007294A CN102726112A CN 102726112 A CN102726112 A CN 102726112A CN 2011800072945 A CN2011800072945 A CN 2011800072945A CN 201180007294 A CN201180007294 A CN 201180007294A CN 102726112 A CN102726112 A CN 1027261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ion apparatus
- link
- channel
- mobile station
- compet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700026140 MAC combinati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6749 Ma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364 Peperomia pelluci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711 Peperomia pelluc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76 p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2—Hybrid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高效地进行伴随着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的处理且能够迅速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以及处理方法。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具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以及通常的上行链路HARQ用缓存,来作为HARQ用的缓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进行基于竞争的(contention-based)上行链路的处理的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研讨以及制订以使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接入)与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而得到的网络为基本的便携式电话系统的规格的组织。
在3GPP中,W-CDMA方式作为第3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而被标准化,并依次开始服务。另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也被标准化,并开始了服务。
在3GPP中,正在进行有关利用第3代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以下,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或EUTRA(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的陆基无线接入))以及更宽的系统带宽,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收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称为LTE-A(LTE-先进)或先进-EUTRA)的研讨。
作为EUTRA中的下行链路通信方式,提出了利用相互正交的子载波来进行用户复用化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另外,在OFDMA方式中,应用基于信道编码等的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的被称为自适应调制解调·纠错方式(AMC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的技术。
AMCS是指,为了高效地进行高速分组数据传输,而根据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质量来切换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值数等的无线传输参数(也称为AMC模式)的方式。
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质量是使用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而向基站装置进行反馈的。
图10是表示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所利用的信道构成的图。该信道构成在EUTRA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被利用(参照非专利文献1)。图10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100、移动站装置200a、200b、200c。图10的范围R01表示基站装置100可通信的范围。基站装置100与存在于该范围R01内的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
在EUTRA中,在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a~200c发送信号的下行链路中,利用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组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Indicator Channel)。
另外,在EUTRA中,从移动站装置200a~200c向基站装置100发送信号的上行链路中,利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
LTE-A是沿袭EUTRA的基本的系统。相对于一般的系统中所使用的频带是连续的情形,在LTE-A中提出了复合地使用连续或不连续的多个频带(以下,称为载频分量(Carrier Component)或分量载频(Component Carrier))来作为单一的宽频带(较宽的系统频带)进行运用。这样的技术也被称为Spectrum Aggregation或Carrier aggregation(频带聚合)。即,各个分量载频占有作为可使用的频带的系统频带中的规定的带宽,利用多个这些分量载频,来构成一个系统频带。各分量载频中,LTE或LTE-A的移动站装置能够进行动作。另外,为了更灵活地使用对移动通信系统分配的频带,提出了下行链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频带与上行链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频带具有不同的频率带宽。
另外,在LTE-A中,为了降低等待时间(latency),正研讨导入新的接入方法。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CB-Uplink:Contention Based Uplink)便是其中一个。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也称为基于竞争的接入(ContentionBased Access)。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与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随机接入在具有竞争(冲突)的可能性这点上是相同的,但在以下的点上是不同的。即,随机接入的资源是以所广播的系统信息所示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相对于此,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是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在这一点上,随机接入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是不同的。另外,随机接入处理中的消息3(Msg3)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更具体而言,移动站装置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来发送前导码,紧接其后,在留有冲突的可能性的状态下,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另一方面,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不经过对使用了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码进行发送的过程,基站装置使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来调度有冲突的可能性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移动站装置使用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即,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无需进行随机接入过程或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
在LTE中,使用了调度请求的接入成为基本。更具体而言,移动站装置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向基站装置请求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另一方面,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移动站装置能不进行调度请求处理而直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因此,与请求调度请求的接入方法不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不同,由于不存在保护时间(guard time),仅上行链路的定时调整(Time Alignment)为有效的移动站装置能够通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来进行接入。上行链路的定时调整为有效的期间是接收到上行链路定时信息(定时提前命令)后的一定期间(也包括infinity(无限长))。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36.321,V9.1.0(2010-01),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9)
非专利文献2:R2-096759,Details of latency reduction alternatives,Ericsson,9-13November,2009
非专利文献3:R2-094825,Latency improvement comparison,Ericsson,24-28August,2009
非专利文献4:R2-093812,Contention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Ericsson,29June-03July,2009
非专利文献5:R2-100215,The handling of CB uplink transmission,ETRI,18-22Jan,2010
非专利文献6:R2-100174,Discussion on the Retransmission ofContention-Based Transmission,MediaTek,ITRI,18-22Jan,2010
非专利文献7:R2-100493,On contention based access,Samsung,18-22Jan,2010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目前已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并没有公开有关使调度请求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哪一个优先、以及何时选择哪一个等的区分使用的方法。另外,随着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存在调度请求处理中所处理的缓存状态报告(BSR:Buffer Status Report)的管理方法变得烦杂这样的问题。
另外,伴随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存在在以通常的上行链路进行的发送与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进行的发送混合存在的情况下的控制变得烦杂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实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通过更高效地进行伴随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的处理来更迅速地进行通信的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广播的系统信息中取得用于识别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CB-RNTI(基于竞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通过专用信号的RRC(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来取得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以及通常的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用缓存,来作为HARQ用的缓存。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基站装置取得用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HARQ中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用于通常上行链路的HARQ中的最大重传次数,根据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HARQ处理。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广播的系统信息中取得用于识别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CB-RNTI,并通过专用信号的RRC信令来取得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以及通常的上行链路HARQ用缓存,来作为HARQ用的缓存。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基站装置取得用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HARQ中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用于通常上行链路的HARQ中的最大重传次数,根据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HARQ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高效地进行伴随着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的处理来更迅速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网络构成的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UCCH调度请求处理的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随机接入处理的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处理的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调度请求处理的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通信系统中所利用的信道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关于图中的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标号并不再重复其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1个以上的基站装置(基站)100、1个以上的移动站装置(移动站)200。在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1个基站装置100构成1个以上小区,在1个小区中能容纳1个以上的移动站装置200。
<信道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下行链路的信道构成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上行链路的信道构成的图。图1所示的下行链路的信道以及图2所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各自由逻辑信道、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道构成。
逻辑信道对在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所收发的数据发送服务的种类进行定义。传输信道对以无线接口所发送的数据具备何种特性、如何发送该数据进行定义。物理信道是运送传输信道的物理性信道。
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Channel)、寻呼控制信道(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Control Channel)、专用业务信道(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组播控制信道(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组播业务信道(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包括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
下行链路的传输信道包括广播信道(BCH:Broadcast Channel)、寻呼信道(PCH:Paging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DownlinkShared Channel)、组播信道(MCH:Multicast Channel)。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包括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
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包括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组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在这些信道中,如在现有技术中说明的图10那样,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下面,对逻辑信道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广播控制信道(BCCH)是为了广播系统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
寻呼控制信道(PCCH)是为了发送寻呼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并在网络不知道移动站装置200的小区位置时使用。
公共控制信道(CCCH)是为了发送移动站装置200和网络间的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信道,由与网络没有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Control)连接的移动站装置200来使用。
专用控制信道(DCCH)是一对一(point-to-point)的双向信道,是为了在移动站装置200和网络间发送个别的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信道。专用控制信道(DCCH)由RRC连接的移动站装置200来使用。
专用业务信道(DTCH)是一对一的双向信道,是一个移动站装置200的专用的信道,用于转送用户信息(单播数据)。
组播控制信道(MCCH)是为了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200一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其使用于以一对多提供服务的MBMS服务。
作为MBMS服务的发送方法,有单一小区一对多(SCPTM:Single-Cell Point-to-Multipoint)发送、和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单频网络(MB SFN: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 FrequencyNetwork)发送。所谓SCPTM发送,是由一个基站装置100提供MBMS服务的方法。另一方面,所谓MBSFN发送(MBSFN Transmission),是从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可识别的波形(信号)而实现的同时发送技术。
组播控制信道(MCCH)被一个或多个组播业务信道(MTCH)利用。MTCH是为了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200一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业务数据(MBMS发送数据)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
另外,组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组播业务信道(MTCH)仅由接收MBMS的移动站装置200利用。
RRC所管理的系统信息,利用广播控制信道(BCCH)而被广播。或者利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和/或专用控制信道(DCCH)的RRC信令,从基站装置100向各移动站装置200进行通知。
下面,说明传输信道。
通过广播信道(BCH)以固定且事先定义的发送形式向小区整体广播数据。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支持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非连续接收(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MBMS发送。通过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向小区整体广播数据。
此外,对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能够利用波束成形(beamforming),支持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对于寻呼信道(PCH),支持非连续接收(DRX),向小区整体广播数据。
此外,寻呼信道(PCH)被映射到对业务信道或其他控制信道动态使用的物理资源、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通过组播信道(MCH)向小区整体广播数据。此外,对于组播信道(MCH),支持来自多个小区的MBMS发送的MBSFN(MBMS SingleFrequency Network)合并(Combining)、使用扩展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的时间帧这样的准静态资源分配。
对于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支持HARQ以及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此外,对于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能够利用波束成形,并支持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随机接入信道(RACH)中,所发送的控制信息受限,存在冲突风险。
下面,说明物理信道。
对于物理广播信道(PBCH),以40毫秒间隔来映射广播信道(BCH)。40毫秒的定时(timing)被盲检测(blind detection)。即,为了定时提示,可以不进行显式的信号通知。此外,包含物理广播信道(PBCH)的子帧,能够仅以该子帧解码信息(即,能够自解码(self-decodable))。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是为了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作为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资源分配、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信息以及作为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资源分配的、上行链路发送许可(uplink Grant)而使用的信道。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是为了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或寻呼信息而使用的信道。物理组播信道(PMCH)是为了发送组播信道(MCH)而利用的信道。另外,在物理组播信道(PMCH)配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是主要为了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而使用的信道。进而,基站装置100在调度了移动站装置200的情况下,还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来发送信道反馈报告(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标识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标识符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RI(Rank Indicator:秩标识符)、以及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的肯定响应(ACK:Acknowledgement)/否定响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是为了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而使用的信道,设定有保护时间(guard time)。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是为了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SR(SchedulingRequest:调度请求)、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的肯定响应/否定响应等而使用的信道。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是为了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OFDM符号数而利用的信道,并以子帧单位发送数据。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是为了发送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HARQ的ACK/NACK而利用的信道。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RS: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是以规定的功率按每小区而发送的导频信号。另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是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帧)进行周期性重复的信号。移动站装置20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来接收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通过对接收质量进行测量来判断每个小区的接收质量。另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也作为用于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下行数据的解调的参考用信号来使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中所使用的系列只要是按每个小区能唯一识别的系列,就能够使用任意的系列。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进行的信道映射进行说明。下行链路中,如图1所示,进行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道的映射。
广播信道(BCH)被映射到物理广播信道(PBCH)。组播信道(MCH)被映射到物理组播信道(PMCH)。寻呼信道(PCH)以及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被映射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作为物理信道单独使用。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如图2所示,进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
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被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被映射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仅作为物理信道单独使用。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如图1所示,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
寻呼控制信道(PCCH)被映射到寻呼信道(PCH)。广播控制信道(BCCH)被映射到广播信道(BCH)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以及专用业务信道(DTCH)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组播控制信道(MCCH)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和组播信道(MCH)。组播业务信道(MTCH)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和组播信道(MCH)。
另外,组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组播业务信道(MTCH)在MBSFN发送时被映射到组播信道(MCH),另一方面,在SCPTM发送时,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如图2所示,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
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不被映射到任何一个逻辑信道。
<无线帧的构成>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进行说明。
各无线帧具有10毫秒(10ms)的时间宽度,并通过系统帧编号(SFN:System Frame Number)进行识别。各子帧具有1毫秒(1ms)的时间宽度,且包含10个子帧。
各子帧被分离为2个时隙。在使用通常循环前缀(normal CP:normalcyclic prefix)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每一个由7个OFDM符号构成,上行链路的时隙的每一个由7个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号或DFT-S-OFDM(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符号来构成。
在使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P)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每一个由6个符号构成,上行链路的时隙由6个符号来构成。另外,扩展循环前缀也称为长CP。
作为由移动站装置200通过下行链路进行接收或由移动站装置200通过上行链路进行发送的时间单位、或者由基站装置100通过下行链路进行发送或由基站装置100通过上行链路进行接收的时间单位,定义了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TTI通常是与1子帧(1ms)相当的时间间隔。
<基站装置的构成>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基站装置100包括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DFT-Spread-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级层108、以及天线部A1。
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级层108以及天线部A1构成接收部。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上级层108以及天线部A1构成发送部。发送部以及接收部包含按照分量载频的每一个而进行独立的处理的功能、以及在多个分量载频间进行公共的处理的功能。
天线部A1、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以及数据提取部107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以及无线部103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101从调度部104取得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101依照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将基于来自传输信道、以及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而在物理层所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经如此映射的各数据被输出至OFDM调制部102。
OFDM调制部102针对来自数据控制部101的数据,依照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进行所谓的编码、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循环前缀(CP)的插入以及滤波等的OFDM信号处理,由此,生成OFDM信号,并向无线部103输出。调度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分配信息(例如,频率、时间等物理资源块位置信息)、与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的各个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例如,16QAM调制、2/3编码率)等。
无线部103通过将来自OFDM调制部102的调制数据上变频至射频来生成无线信号,并经由天线部A1而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另外,无线部103经由天线部A1来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下变频至基带信号,将所得到的接收数据输出至信道估计部105以及DFT-S-OFDM解调部106。
调度部104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以及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为了对各物理层的处理部进行集中控制,包括调度部104与天线部A1、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未图示)。
关于下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104基于从移动站装置200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各移动站装置200的可使用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的信息、缓存状况、来自上级层108的调度信息等,来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下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方式)(物理资源块(PRB)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HARQ中的重传控制处理、以及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处理。从移动站装置200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包括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信道质量(CQI)、流数量(RI)、预编码信息(PMI)等)和/或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调度部104将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以及数据提取部107。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104基于信道估计部105所输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播路径状态)的估计结果、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资源分配请求、各移动站装置200的可使用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的信息、来自上级层108的调度信息等,来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方式)(物理资源块(PRB)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处理。调度部104将这些上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以及数据提取部107。
另外,调度部104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中包含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编码的信息,并通知给数据控制部101。此时,调度部104将适当的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信息包含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中,并通知给数据控制部101。由此,数据控制部101能够将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所传输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以适当的RNTI进行加扰。
另外,调度部104将来自上级层108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并将映射后的数据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另外,调度部104将来自数据提取部107的通过上行链路所取得的控制数据以及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将映射后的数据向上级层108输出。
信道估计部105为了上行链路数据的解调,根据上行链路解调用参考信号(D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向DFT-S-OFDM解调部106输出。另外,信道估计部105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根据上行链路测量用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向调度部104输出。
另外,虽然将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设为DFT-S-OFDM等那样的单载波方式,但也可以利用OFDM方式那样的多载波方式。
DFT-S-OFDM解调部106基于来自信道估计部105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估计结果,针对来自无线部103的调制数据通过进行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变换、子载波映射、IFFT变换、滤波等的DFT-S-OFDM信号处理来执行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数据输出给数据提取部107。
数据提取部107基于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针对来自DFT-S-OFDM解调部106的数据进行正误的判断,而且将判断结果(肯定信号ACK/否定信号NACK)输出给调度部104。
另外,数据提取部107基于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从来自DFT-S-OFDM解调部106的数据中分离出传输信道与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向调度部104输出。在分离出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从移动站装置200通知的反馈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以及针对下行链路的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等。
上级层108进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级层108为了对下级层的处理部进行集中控制,包含上级层108与调度部104、天线部A1、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未图示)。
上级层108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9。无线资源控制部1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测量设定以及测量结果的管理、寻呼控制、各移动站装置200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等的移动管理、各移动站装置200的缓存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组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以及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等。上级层108授受与其他基站装置之间的信息以及与上级节点之间的信息。
<移动站装置的构成>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移动站装置200包括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级层208、天线部A2。
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上级层208以及天线部A2构成发送部。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级层208以及天线部A2构成接收部。调度部204构成选择部。
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以及无线部203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天线部A2、无线部203、信道估计部205、OFDM解调部206以及数据提取部207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发送部以及接收部包含按照分量载频的每一个进行独立处理的功能以及在多个分量载频间进行公共处理的功能。
数据控制部201从调度部204取得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201基于传输信道、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并依照来自调度部204的调度信息而将在物理层所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经如此映射后的各数据被输出给DFT-S-OFDM调制部202。
DFT-S-OFDM调制部202针对来自数据控制部201的数据而进行所谓的数据调制、DFT处理、子载波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处理、循环前缀(CP)插入以及滤波等的DFT-S-OFDM信号处理,由此,生成DFT-S-OFDM信号并向无线部203输出。
另外,虽然将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设为DFT-S-OFDM等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但也可取而代之,利用OFDM方式那样的多载波方式。
无线部203通过将来自DFT-S-OFDM调制部202的调制数据上变频至射频而生成无线信号,并经由天线部A2向基站装置100发送。另外,无线部203将以下行链路的数据所调制的来自基站装置100的无线信号经由天线部A2而进行接收,并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下变频至基带信号,将得到的接收数据向信道估计部205以及OFDM解调部206输出。
调度部204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以及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为了对各物理层的处理部进行集中控制,包括调度部104与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未图示)。
关于下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204基于来自基站装置100或上级层208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和/或HARQ重传信息)等,进行传输信道、物理信号以及物理信道的接收控制处理、HARQ重传控制以及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处理。调度部204将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向数据控制部201以及数据提取部207输出。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204基于来自上级层208的上行链路的缓存状况、来自数据提取部207的源自基站装置100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或HARQ重传信息等)、以及来自上级层208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将来自上级层208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的调度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处理。另外,关于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调度部204利用从基站装置100通知的信息。调度部204将这些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以及数据提取部207。
另外,关于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204进行调度请求的控制、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控制以及缓存状态报告(BSR:Buffer Status Report)的生成以及控制等。
另外,调度部204将来自上级层208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并将映射后的数据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另外,调度部204也将来自信道估计部205的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以及来自数据提取部207的CRC判断结果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
另外,调度部204将来自数据提取部207的通过下行链路所取得的控制数据以及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将映射后的数据输出给上级层208。
另外,调度部204使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中含有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译码处理的信息并通知给数据提取部207。此时,调度部204将要检测的RNTI的信息包含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中并通知给数据提取部207。由此,数据提取部207能够检测出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传输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以哪一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ty)进行加扰的。
调度部204管理各种计时器。计时器一旦启动后至被停止或计时到期为止运行(进行动作)。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计时器不运行。计时器不运行时能够被启动,在运行时能够再启动。计时器始终从初始值起启动或被再启动。
信道估计部205为了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而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来对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向OFDM解调部206输出。另外,信道估计部205为了将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播路径状态)的估计结果通知给基站装置100,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对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变换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信道质量信息等)向调度部204输出。另外,信道估计部205为了将下行链路的测量结果通知给基站装置100,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的测量结果输出给无线资源控制部209。
OFDM解调部206基于来自信道估计部205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估计结果,针对来自无线部203的调制数据而执行OFDM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数据输出给数据提取部207。
数据提取部207针对来自OFDM解调部206的数据,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判断正误,并将判断结果(ACK/NACK反馈信息)输出给调度部204。
另外,数据提取部207基于来自调度部204的调度信息,从来自OFDM解调部206的数据中分离出传输信道与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输出给调度部204。在分离出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以及上行链路的HARQ控制信息这样的调度信息。此时,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进行译码处理,提取以本移动站为目的地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等。
上级层208进行分组数据汇集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级层208为了对下级层的处理部进行集中控制,包含上级层208与调度部204、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未图示)。
上级层208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209。无线资源控制部2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测量设定以及测量结果的管理、寻呼控制、本站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等的移动管理、本站的缓存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组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以及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等。
<网络构成>
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网络构成的示例。更具体而言,示出了通过载波聚合而能使多个频率层(下行链路的分量载频DL_CC1~DL_CC2、以及上行链路的分量载频UL_CC1~UL_CC2)同时进行通信的构成例。在该情况下,基站装置100按照多个下行链路频率层(DL_CC1~DL_CC2)的每一个而包含发送部12以及发送部13。另外,基站装置100按照多个上行链路频率层(UL_CC1~UL_CC2)的每一个而包含接收部10以及接收部11。其中,DL_CC1或UL_CC1也可以从其他的基站装置提供。另外,发送部12以及发送部13也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部而构成。另外,接收部10以及接收部11也可以作为一体的接收部而构成。
移动站装置200按照多个下行链路频率层(DL_CC1~DL_CC2)的每一个而包含接收部21以及接收部22。接收部21以及接收部22可以作为一体的接收部而构成。另外,移动站装置200包含与多个上行链路频率层的至少1个对应的发送部20。在图5所示的例中,例示了具有1个发送部20的移动站装置200,而在支持上行链路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包含多个发送部。如此,基站装置100所提供的分量载频的数量和移动站装置200所使用的分量载频的数量也可以相互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网络中,通过专用信号(RRC信令等)对移动站装置200进行分量载频的设定(载波聚合),因此能够设定移动站装置特有的分量载频。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的示例,即:针对基站装置100,设定为使用DL_CC1、DL_CC2、UL_CC1、UL_CC2,另一方面,针对移动站装置200而设定为使用DL_CC1、DL_CC2、UL_CC2。
移动站装置200无需在意下行链路的分量载频是从哪一基站装置发送来的和/或上行链路的分量载频是由哪一基站装置接收的,而将各分量载频作为小区而进行识别。移动站装置200根据各小区中所广播的系统信息和/或对各移动站装置通知的专用信号(RRC信令等),来取得与对应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的分量载频相关的频带以及带宽等的系统信息。
<控制信息>
对于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所传输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准备有多种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的格式也称为DCI格式(DCI Format: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DCI Format存在多个种类,根据用途以及比特数等而进行分类。DCI Format中存在相同比特数的格式以及不同比特数的格式。移动站装置200根据接收到的DCI Format,进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接收处理。移动站装置200根据DCI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以哪一标识符(RNTI)进行加扰的,能够判别PDCCH和/或PDSCH的用途(传输信道或逻辑信道)、DCI Format、以及PDSCH的发送方式中至少1个。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所含的DCI的CRC来隐式地进行编码。具体而言,通过计算16比特的CRC奇偶校验比特(parity bit)与16比特的RNTI的逻辑和,来以RNTI对CRC进行加扰。
RNTI被定义了多个种类。P-RNTI(Paging-RNTI)是寻呼信息以及系统信息的更新信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SI-RNTI(System Information-RNTI)是系统信息的调度中所使用的。RA-RNTI(Random Access-RNTI)是随机接入响应的调度中所使用的。Temporary C-RNTI是随机接入中的下行链路调度以及上行链路调度中所使用的。C-RNTI是单播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动态调度中所使用的。SPS C-RNTI(半静态调度C-RNTI)是单播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准静态调度中所使用的。TPC-PUCCH-RNTI(Transmit Power Control-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RNTI)或TPC-PUSCH-RNTI(Transmit Power Control-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RNTI)是物理层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中所使用的。
<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使LTE(版本R8以及版本R9)终端以及LTE-A(版本R10)终端这样的遵循不同的版本的终端混合存在来予以容纳。另外,LTE-A终端从开始通信起,至从基站装置100指定以特定的版本进行所规定的动作为止,作为LTE(版本R8)(或者LTE模式)而进行动作。
在LTE-A中,为了削减等待时间,正在研讨新的接入方法的导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CB-Uplink:Contention Based Uplink)是其中一个。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与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随机接入在存在竞争(冲突)的可能性这点上是相同的,但在以下的点上是不同的。即,随机接入的资源是所广播的系统信息所示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相对于此,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是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在这一点上,随机接入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是不同的。另外,随机接入处理中的消息3(Msg3)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更具体而言,移动站装置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来发送前导码,紧接其后,在留有冲突的可能性的状态下,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另一方面,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不经过对使用了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码进行发送的过程,基站装置使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来调度有冲突的可能性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移动站装置200使用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即,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无需进行随机接入过程或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
在LTE中,使用了调度请求的接入成为基本。更具体而言,移动站装置200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向基站装置100请求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图6中示出了:使用了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调度请求(SR)的过程的示例。图7中示出了:使用了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调度请求的过程的示例。
另一方面,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移动站装置200不进行调度请求处理而能直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因此与请求调度请求的接入方法是不同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不同,不存在保护时间,因此,仅上行链路的定时调整(Time Alignment)为有效的移动站装置200能通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来进行接入。上行链路的定时调整为有效的期间,是接收到上行链路定时信息(定时提前命令)后的一定期间(也包含infinity)。在图8中示出了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过程的示例。
在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资源进行调度时,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使用CB-RNTI。移动站装置200在PDCCH的译码处理中检测出C-RNTI的情况下,识别为分配了通常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在检测出CB-RNTI的情况下,识别为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而分配了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将这样的、使用了CB-RNTI等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资源分配的通知称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
对此,作为除了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使用许可)以外的许可,利用“通常许可”这样的表现。通常许可意味着包含C-RNTI或SPS C-RNTI的、以PDCCH进行发送的许可。
<调度请求的取消条件>
接下来,关于调度请求(SR)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在LTE模式的情况下,不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CB-Uplink)。SR是为了请求用于新的数据发送的UL-SCH(上行链路数据)资源而使用的。被解释为:SR被触发(引起)时,SR至被取消为止处于待处理中(未解決的状态)。
SR被发送后的一定期间内,禁止SR的发送。故而,使用用于测量从启动起至计时到期为止的一定期间的sr-Prohibit Timer(禁止调度请求的发送的计时器)。
MAC PDU(MAC协议数据单元)被组装,该PDU在包含的BSR是包含到触发了缓存状态报告(BSR)的最后的事件为止的缓存状态的BSR的情况下,或,上行链路许可能够容纳为了发送而使用的全部的待处理数据的情况下,取消待处理的所有的SR,并停止sr-Prohibit Timer。
<调度请求的取消条件以及随机接入及调度请求的优先级>
例如,SR被触发且其他的SR未处于待处理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将SR_COUNTER置位为“0”。SR_COUNTER是用于对发了几次SR进行计数的计数器。
只要SR处于待处理中,移动站装置200就在各TTI中进行以下那样的动作。
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任一TTI中均不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并取消所有的待处理的SR。
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该TTI中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且sr-Prohibit Timer未运行(未进行动作)的情况下,且SR_COUNTER比预先确定的发送最大值要小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将SR_COUNTER递增“1”,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对物理层命令将在PUCCH中的SR作为信号,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启动sr-Prohibit Timer。移动站装置200的物理层据此而通过PUCCH来发送SR。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该TTI中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且sr-Prohibit Timer未运行的情况下,且SR_COUNTER与预先确定的发送最大值相同或比其大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对RRC层通知释放PUCCH。RRC层据此而释放PUCCH。进而,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取消所有待处理的SR。
<调度请求的触发条件>
接下来,关于调度请求(SR)的触发方法进行说明。
缓存状态报告过程在判断出至少1个缓存状态报告(BSR)被触发且未被取消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不具备相对于该TTI的为了新发送而被分配的UL资源的情况下,且在常规BSR(进行后述)已被触发的情况下,SR将被触发。
缓存状态报告过程在判断出至少1个BSR被触发且未被取消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具有相对于该TTI的为了新发送而被分配的UL资源的情况下,BSR MAC CE(控制元素)、其他的MAC CE和/或MAC SDU(Service Data Unit)被复用于MAC PDU,且对MAC PDU进行组装后发送。
<缓存状态报告的种类以及触发条件>
BSR包含常规BSR、填充BSR、周期(periodic)BSR。
在为了将属于某逻辑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通过上级层(RLC或PDCP)进行发送而变为可利用的情况下,该上行链路数据与其他的逻辑信道相比优先级高的情况下,或在任意逻辑信道均没有发送所利用的数据的情况下,常规BSR被触发。常规BSR即使在当retxBSR-Timer计时到期,移动站装置200具有为了某个逻辑信道发送而可利用的数据的情况下,也被触发。retxBSR-Timer是为了检测一定期间BSR未发送的情形而使用的计时器。另外,SR因常规BSR的触发而引起触发。
上行链路资源在为了发送BSR而具有必要的填充区域的情况下,填充BSR被触发。
周期BSR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周期而被触发的。
<缓存状态报告的取消条件>
上行链路许可能够容纳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但在容纳BSR以及其子报头还是不充分的情况下,取消被触发的所有的BSR。另外,在用于发送的MAC PDU中含有BSR的情况下,取消被触发的所有的BSR。
<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导入>
但是,在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更需要确定是SR的触发条件、以及使随机接入或PUCCH中的SR或者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的哪一个处理优先。通过确定适当的触发条件以及优先方法,能够可靠地从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BSR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基站装置100中的上行链路调度。
更具体而言,基站装置100设定移动站装置200是否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例如,基站装置100通过广播的系统信息来对移动站装置200通知CB-RNTI和/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移动站装置200在检测出CB-RNTI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的情况下,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
作为其他方法,基站装置100通过作为专用信号的RRC信令对移动站装置200通知CB-RNTI和/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移动站装置200在检测出CB-RNTI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的情况下,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
只要CB-RNTI以预先规格被确定,就无需通知CB-RNTI,仅通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即可。由此,能够削减为了通知CB-RNTI而产生的开销。
CB-RNTI是否预先被广播只要通过规格来确定,则可由基站装置100以作为专用信号的RRC信令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移动站装置200从预先所广播的系统信息中取得CB-RNTI,或使CB-RNTI作为预先以规格而固定地确定的情形而保持,通过专用信号来取得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由此,在专用信号中无需通知CB-RNTI,而只要仅通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即可。由此,能够削减用于通知CB-RNTI而产生的开销。
另外,在对移动站装置200应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0通过广播的系统信息或专用信号的RRC信令对移动站装置200通知各分量载频的CB-RNTI和/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由此,能够按照分量载频的每一个来控制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以及通常许可的优先级>
例如,在同一子帧中检测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以及遵循通常许可的initial transmission或adaptive retransmission的指示的情况下,使通常许可优先。
另外,基站装置100在同一子帧中检测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以及遵循PHICH的NACK的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的指示的情况下,使基于PHICH的NACK的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优先。
假设在检测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的子帧中的、未检测出基于C-RNTI的针对通常的上行链路的许可的子帧中,必须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则大量的移动站装置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从而冲突概率变高。故而,设定为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移动站装置,将SR处于待处理中作为条件,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在仅限于SR处于待处理的情况下,监视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或者CB-RNTI)。或者,即使检测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或CB-RNTI),也可以仅限于SR处于待处理的情况下来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若基站装置100已经开始通常许可下的调度,则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不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从而能够降低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冲突概率。
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通常的上行链路中保持分别的HARQ缓存。即,也可以在移动站装置200中另行设置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CB Buffer)。移动站装置200在接收到通常许可且该许可是新发送来的情况下,将MAC PDU存储于HARQ缓存。移动站装置200在接收到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且该许可是新发送来的情况下,将MAC PDU存储于CB Buffer。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通常的上行链路中分别进行缓存管理,并能够对各自的缓存进行不同的控制。由此,在依照通常的上行链路中的HARQ所进行的重传处理的期间,即使发生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由于维持HARQ缓存的数据,也能够重新开始HARQ的重传处理。
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将针对某HARQ进程的HARQ缓存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通常的上行链路中共用。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削减HARQ缓存的容量。在对针对相同HARQ进程的、之前的上行链路的许可是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而本次的上行链路许可是针对C-RNTI的许可(通常许可)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与NDI(New DataIndicator)的值无关地,识别为NDI被切换(toggle)。在移动站装置200判断出NDI被切换的情况下,在与对象的HARQ进程对应的HARQ缓存中存储新的MAC PDU,进行新的数据的发送准备。NDI是1比特的信息,包含于针对上行链路的许可中。通过与前次发送时的NDI的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被切换。
<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的调度请求的取消条件>
通常的SR的取消条件为“MAC 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被组装,该PDU包含的BSR包含至触发了BSR的最后的事件为止的缓存状态”,或者“上行链路许可能够容纳在为了发送而使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
但是,在上行链路许可是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上行链路许可能够容纳为了发送而使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的情况下,所有的待处理的SR不被取消而维持,sr-Prohibit Timer不停止而继续运行。其中,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以及通常许可仅在time Alignment Timer处于运行中时有效。Time Alignment Timer是从接收到上行链路定时信息(TimingAdvance Command)后启动或再启动,用于测量至计时到期为止的一定期间(也包含infinity)的计时器。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并行地进行基于竞争的处理与调度请求处理。进而,即使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基于调度请求的备份,从而能够避免因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冲突而引起的等待时间的延迟。
另外,在上行链路许可是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或MAC PDU是面向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即使MAC 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被组装,且该PDU包含的BSR包含至触发了BSR的最后的事件为止的缓存状态时,所有的待处理的SR不被取消而维持,sr-Prohibit Timer不停止而继续运行。
<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的调度请求的取消条件以及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以及调度请求的优先级>
图9表示调度请求处理的简图。对满足了规定条件的事实进行响应,来触发缓存状态报告(BSR)。接下来,响应于BSR的触发,而触发调度请求(SR)。SR被触发时,进行随机接入处理、PUCCH调度请求处理以及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处理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在SR被触发,此外SR未处于待处理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将SR COUNTER置位为“0”。只要SR处于待处理中,在TTI的各个中,移动站装置200进行以下那样的动作。
以该TTI中存在能利用于发送的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开始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过程。其中,SR不被取消。
在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SR,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过程中竞争解决已成功的情况下,可取消所有的待处理的SR。即,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无竞争地,基站装置100能够进行数据的译码的情况下,SR被取消。在竞争解决未成功的情况下,SR也可以不被取消。
另外,sr-Prohibit Timer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不能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在已经发送了SR的情况下,不发送不必要的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从而降低冲突概率。
另外,在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后至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为止的期间,也可以使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不开始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过程。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避免多个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处理并行,从而能够简化处理。
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任何TTI中均不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并取消所有的待处理的SR。
另外,从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后至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为止的期间,可以使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不开始随机接入过程。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削减等待时间最高、有冲突的可能性的随机接入过程的频度。
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该TTI中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且sr-Prohibit Timer未运行的情况下,且SR_COUNTER比预先确定的发送最大值要小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将SRCOUNTER递增“1”,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对物理层命令将PUCCH中的SR作为信号,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启动sr-Prohibit Timer。移动站装置200的物理层据此通过PUCCH发送SR。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资源的情况下,且移动站装置200在该TTI中具有设定好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且sr-ProhibitTimer未运行的情况下,且SR_COUNTER与预先确定的发送最大值相同或比其大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对RRC层通知PUCCH的释放。RRC层据此而释放PUCCH。进而,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取消所有的待处理的SR。
另外,从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发送数据后至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为止的期间,可以使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不开始基于PUCCH的SR过程。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削减不必要的SR过程。
但是,为了强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冲突的备份,即使在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前,也可以开始SR过程。
另外,在能够同时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PUCCH调度请求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可以一并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PUCCH调度请求。在此情况下,关于“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UL-SCH的资源的情况”这样的条件成为“在该TTI中没有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以外的UL-SCH的资源的情况”。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即使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处理和PUCCH调度请求处理处于同一TTI中,也能够并行地执行。
即,通常许可比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要优先,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比随机接入以及PUCCH调度请求要优先。如此,通过使等待时间低的接入方法优先,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等待时间。
另外,从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后至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SR处于待处理中,也可以使移动站装置200的MAC层不开始调度请求处理(随机接入处理、PUCCH调度请求处理和/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处理)。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避免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处理与其他的调度请求处理并行,从而能够简化处理。
在同一TTI中存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和PUCCH调度请求的资源的情况下,可以使PUCCH调度请求优先。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较之于PUCCH调度请求,虽然其等待时间低,但冲突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使PUCCH调度请求优先,能够重视可靠性。随机接入是在任何TTI中均不具有所设定的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的情况下使用的。但是,即使在某一个TTI中具有用于SR的有效的PUCCH资源,也可分配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资源,且在该TTI中未分配PUCCH调度请求的资源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使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能够将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处理与PUCCH调度请求处理在同一TTI以外并行地执行。
<无缓存状态报告的情形>
关于通过设为以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不发送缓存状态报告(BSR)而能够避免BSR的二重发送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上行链路许可是针对基于竞争的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在移动站装置200中,MAC PDU的组装时,BSR也可以不在MAC PDU中进行复用。如此,关于“MAC PDU(MAC ProtocolData Unit)被组装,该PDU包含的BSR包含至触发了BSR的最后的事件为止的缓存状态时,SR被取消”这样的条件,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SR不被取消,因此不会产生问题。
通过采用这样的处理,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并行地进行基于竞争的处理与调度请求处理。进而,即使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基于调度请求的备份,能够避免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的由冲突所引起的等待时间的延迟。
另外,仅在能够对为了发送而使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进行容纳的情况下,若限制为进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则能够进一步简化处理。即,仅在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所示的传输块尺寸比为了发送而使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的尺寸要大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进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
<仅有缓存状态报告的情形>
接下来,关于通过设为仅将BSR以及其他的MAC CE(C-RNTIMAC CE等)通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来发送从而避免上行链路数据的延迟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上行链路许可是针对基于竞争的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可以使在移动站装置200中,MAC PDU的组装时,上行链路数据(MAC SDU)不被复用于MAC PDU中。如此,即使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也与从RLC层中取得上行链路数据无关地,其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不会失败。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使MAC层与RLC层协作,能够避免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等待时间的延迟。
<缓存状态报告的备份>
接下来,关于避免在移动站装置200将BSR通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进行发送的情况下BSR到达不了基站装置100的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上行链路许可不是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许可的情况下,该上行链路许可虽能够容纳为了发送而可利用的所有的待处理数据,但在容纳BSR以及其子报头却不充分时,也可以将被触发的所有的BSR取消。另外,在除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外的用于发送的MAC PDU中包含BSR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被触发的所有的BSR取消。如此,通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而不取消BSR,由此,即使在进行了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后,也能够维持BSR被触发的状态。
即,在其后的上行链路发送和/或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发送中,将再次包含BSR。如此,通过将BSR进行二重发送,能够避免BSR上行链路数据到达不了基站装置100的状态。
<基于竞争的重传次数的限制>
接下来,关于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应用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时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进行说明。HARQ最大重传次数能够按照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通常的上行链路中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通过比通常的上行链路限制HARQ最大重传次数,能够提高等待时间的削减效果。并且,在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中,也可以不应用HARQ(与将最大重传次数设为“0”的情形等效)。
基站装置100将通常的上行链路用的HARQ的最大重传次数通过广播的系统信息和/或专用信号的RRC信令对移动站装置200进行通知以及设定。另外,基站装置100将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HARQ的最大重传次数通过广播的系统信息和/或专用信号的RRC信令对移动站装置200进行通知。移动站装置200基于通常的上行链路用的HARQ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HARQ的最大重传次数,在重传次数达到对应的最大重传次数时,进行刷新HARQ缓存的处理。在此,在另行设有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CB Buffer)的情况下,设定CBBuffer用的最大重传次数。
<基于竞争的竞争解决的实现方法>
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竞争解决是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有关多个移动站装置200是否产生冲突的处理。通过该竞争解决的处理,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及早地重试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和/或调度请求。
作为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竞争解决的实现方法,考虑了多个种类。作为一例,移动站装置200通过计时器来计测从发送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后至竞争解决的处理完成为止的期间。在该计时器运行的期间竞争解决未成功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判断为竞争解决失败。
关于基站装置100将竞争解决的成功向移动站装置200进行通知的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第1方法,利用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由PHICH所进行的HARQ的ACK/NACK,将竞争解决的成功向移动站装置200进行通知。移动站装置200在接收到ACK的情况下,判断为竞争解决已成功,在接收到NACK的情况下,判断为竞争解决失败或接收到HARQ重传的指示。
作为第2方法,在检测出包含C-RNTI的PDCCH、包含C-RNTI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包含C-RNTI的上行链路许可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判断为竞争解决已成功。
作为第3方法,在通过下行链路(DL-SCH)检测出表示竞争解决的成功的MAC CE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判断为竞争解决已成功。
表示该竞争解决的成功的MAC CE既可通过CB-RNTI进行调度,也可通过C-RNTI进行调度。在通过包含CB-RNTI的PDCCH进行调度的情况下,MAC CE包含在竞争中胜出的移动站装置200的C-RNTI而被发送,一个DL-SCH可包含多个竞争解决。在通过包含C-RNTI的PDCCH进行调度的情况下,能够将MAC CE和下行链路数据(MACSDU)这两者同时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另外,通过与该MAC CE一并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来发送RLC的ACK,能够对MAC和RLC这两者通知在基站装置100的接收成功,从而能够谋求更高的效率化。
另外,在RLC的重传控制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针对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竞争解决。
<变形例>
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分量载频还能单纯解释为小区。
尽管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对于以多个分量载频构成一个系统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还能解释为多个系统聚合为一个系统而构成的情形。另外,分量载频还能解释为,特定的接收侧或特定的发送侧在各自的分量载频的中心对齐载波频率从而表示是系统进行动作的区域。
也可以将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适宜地组合来实施。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100以及移动站装置200均可以是多个。另外,移动站装置200并不限于进行移动的终端,也可以通过在基站装置或固定终端中搭载移动站装置的功能等来实现。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和/或基站装置中进行动作的程序包含按照实现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功能的方式对CPU等进行控制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
移动站装置和/或基站装置中所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可暂时性蓄积于RAM。其后,存储在各种ROM(只读存储器)或HDD(硬盘驱动器)中,根据需要,通过CPU等来读出,进行修正、写入等的处理。
作为存储程序的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数字多功能光盘)、MO(磁光盘)、MD(迷你光盘)、CD(Compact Disc)、BD(蓝光光盘)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任意一种。另外,不仅能够通过执行加载的程序来实现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功能,还可以基于该程序的指示,与操作系统或其他的应用程序等共同地进行处理,来实现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功能。
另外,在使上述那样的程序在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在可移动型的记录介质中存储程序并使之流通,或者,经由因特网等的网络而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来进行转送。在此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以及基站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更具体而言,既可以将移动站装置和/或基站装置的各功能块分别地芯片化,也可以将这些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集成而进行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集基板、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可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了详述,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未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标号说明
100 基站装置,101 数据控制部,102 OFDM调制部,103 无线部,104 调度部,105 信道估计部,106 DFT-S-OFDM解调部,107 数据提取部,108 上级层,200 移动站装置,201 数据控制部,202 DFT-S-OFDM调制部,203 无线部,204 调度部,205 信道估计部,206 OFDM解调部,207 数据提取部,208 上级层,A1、A2 天线部。
Claims (6)
1.一种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广播的系统信息中取得用于识别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基于竞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通过专用信号的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来取得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2.一种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以及通常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用缓存,来作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用的缓存。
3.一种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基站装置取得用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用于通常上行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最大重传次数,
根据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
4.一种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该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从所广播的系统信息中取得用于识别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基于竞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并通过专用信号的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来取得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使用许可的有无。
5.一种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该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备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用的缓存以及通常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用缓存,来作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用的缓存。
6.一种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该移动站装置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从基站装置取得用于基于竞争的上行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用于通常上行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最大重传次数,
根据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13893 | 2010-01-26 | ||
JP2010013893A JP2011155335A (ja) | 2010-01-26 | 2010-01-26 |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
PCT/JP2011/051320 WO2011093270A1 (ja) | 2010-01-26 | 2011-01-25 | 処理方法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26112A true CN102726112A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431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72945A Pending CN102726112A (zh) | 2010-01-26 | 2011-01-25 | 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94269A1 (zh) |
EP (1) | EP2530992A1 (zh) |
JP (1) | JP2011155335A (zh) |
CN (1) | CN102726112A (zh) |
WO (1) | WO2011093270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37035A (zh) * | 2017-04-17 | 2018-11-02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9062142A1 (zh) * | 2017-09-29 | 2019-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调度请求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WO2019062558A1 (zh) * | 2017-09-28 | 2019-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
CN109845174A (zh) * | 2016-11-03 | 2019-06-0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447193A (zh) * | 2017-03-17 | 2019-11-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CN113328843A (zh) * | 2015-12-16 | 2021-08-3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竞争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73027B1 (ko) * | 2011-04-05 | 2020-02-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반송파 집적 기술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타임 정렬 타이머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
US9585083B2 (en) * | 2011-06-17 | 2017-02-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network entry in a millimeter-wave mobile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867314B1 (ko) | 2011-11-15 | 2018-06-15 |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 다중 요소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전력의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
EP2661138A1 (en) | 2012-05-04 | 2013-11-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Threshold-based and power-efficient scheduling request procedure |
EP3554141A1 (en) | 2012-10-30 | 2019-10-16 | Sony Corporation | System information update notification |
EP2932780B1 (en) * | 2012-12-12 | 2016-11-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random access |
US10028302B2 (en) | 2013-03-08 | 2018-07-1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grant-free transmission scheme |
US9491777B2 (en) * | 2014-01-10 | 2016-11-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prioritizing the reporting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cells utilizing contention ba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
KR102345735B1 (ko) * | 2014-03-25 | 2022-01-03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중 연결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동시 전송 회피 방법 및 장치 |
US9923834B2 (en) * | 2014-05-09 | 2018-03-20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iggering and sending device-to-device buffer status report and scheduling request |
CN105337684B (zh) | 2014-07-25 | 2019-09-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存储下行数据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
JP6553733B2 (ja) * | 2014-11-05 | 2019-07-31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D2d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サイドリンクバッファー状態報告によってトリガーされた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要求を取り消す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WO2016111589A1 (ko) * | 2015-01-09 | 2016-07-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cptm-rnti를 이용한 scptm 서비스 수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JP2018050086A (ja) * | 2015-01-28 | 2018-03-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9756483B2 (en) * | 2015-01-29 | 2017-09-05 | Acer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single-cell point-to-multipoint transmission |
CN105992376B (zh) | 2015-02-13 | 2019-01-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业务调度的方法、系统、基站及用户设备 |
WO2016175495A1 (en) * | 2015-04-27 | 2016-1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ceiving a mac ce for contention-based pus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EP3295752B1 (en) | 2015-05-12 | 2021-06-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ention-based pus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WO2016182342A1 (en) * | 2015-05-12 | 2016-11-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ention-based pus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GB2538286A (en) * | 2015-05-14 | 2016-11-16 | Fujitsu Ltd | Control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10681502B2 (en) | 2015-09-17 | 2020-06-0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single cell-point to multipoint (SC-PTM) data |
EP3378182A1 (en) * | 2015-11-18 | 2018-09-26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
EP3494752A4 (en) * | 2016-08-05 | 2020-03-25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SEMI-RESISTANT PLANNING OF A CONFLICT-BASED CHANNEL FOR RETURNS |
US9781744B1 (en) | 2016-08-11 | 2017-10-0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data scheduling for grant free transmission |
EP3937553A1 (en) | 2017-05-04 | 2022-01-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headroom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834744B2 (en) | 2017-05-18 | 2020-11-1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9587805B (zh) * | 2017-09-28 | 2021-02-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调度请求的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6212A (zh) * | 2005-08-23 | 2009-02-11 |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 用于在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中接入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37432B1 (ko) * | 2007-09-13 | 2010-01-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할당 방법 |
US20100004016A1 (en) * | 2008-07-07 | 2010-01-07 | Hujun Yin | Power control techniques |
WO2010057540A1 (en) * | 2008-11-21 | 2010-05-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tention-based data transmission |
CN102474886B (zh) * | 2009-08-12 | 2014-11-19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基于争用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US10187758B2 (en) * | 2009-12-29 | 2019-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hared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s |
-
2010
- 2010-01-26 JP JP2010013893A patent/JP2011155335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
- 2011-01-25 CN CN2011800072945A patent/CN102726112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1-25 WO PCT/JP2011/051320 patent/WO201109327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1-25 EP EP11736983A patent/EP253099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1-25 US US13/575,048 patent/US2012029426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6212A (zh) * | 2005-08-23 | 2009-02-11 |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 用于在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中接入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ERICSSON: "Impacts of contention based uplink in RAN2", 《3GPP TSG-RAN WG2 #68BIS R2-100125》, 22 January 2010 (2010-01-22) *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28843A (zh) * | 2015-12-16 | 2021-08-3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竞争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
CN109845174A (zh) * | 2016-11-03 | 2019-06-0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845174B (zh) * | 2016-11-03 | 2022-06-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447193A (zh) * | 2017-03-17 | 2019-11-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447193B (zh) * | 2017-03-17 | 2022-03-15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US11297683B2 (en) | 2017-03-17 | 2022-04-0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receiving data for a user equip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CN108737035A (zh) * | 2017-04-17 | 2018-11-02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737035B (zh) * | 2017-04-17 | 2021-09-03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9062558A1 (zh) * | 2017-09-28 | 2019-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
WO2019062142A1 (zh) * | 2017-09-29 | 2019-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调度请求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US11937121B2 (en) | 2017-09-29 | 2024-03-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cheduling request process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30992A1 (en) | 2012-12-05 |
JP2011155335A (ja) | 2011-08-11 |
WO2011093270A1 (ja) | 2011-08-04 |
US20120294269A1 (en) | 2012-1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26112A (zh) | 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 |
CN102726113A (zh) | 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站装置 | |
US11997739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dle mode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1229018B2 (en) | PUCCH for MTC devices | |
US1083476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overlap of different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8604963B (zh) | 用于具有多种可能传输时间间隔的无线系统中的控制信道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640556B (zh) |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以及处理方法 | |
US20210112590A1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
WO2011093271A1 (ja) | 処理方法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 |
EP3284201B1 (en) | Narrowband dependent subframe availability for mtc | |
US1011106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and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system | |
US20180310282A1 (en) | Downlin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2018029561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cellular internet-of-thing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180021713A (ko) | 향상된 머신 유형 통신을 위한 재튜닝 | |
CN102812769A (zh) |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集成电路及移动台装置的控制程序 | |
CN104010368A (zh) | Tdd配置更新方法、装置及系统 | |
KR20170082151A (ko) | 커버리지 향상을 위한 물리 브로드캐스트 채널 | |
EP2918128A1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 |
EP3051738A1 (en)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user equipment specific search space, user equipment, a node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