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统一的信息模型,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可是当前在变电站模型描述方面,变电站当地和调度端所采用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变电站端所遵循的是IEC 61850模型,调度端所遵循的是IEC 61970/IEC 61968 CIM模型。这种不一致导致了电网模型的分割孤立、重复建模等问题,限制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EC TC57)也非常重视此问题,但目前还未见直接建立统一的标准模型的计划。国内外许多电力科研机构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1、统一语义模型方案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等科研机构陆续有科研项目进行了统一语义模型的研究,意图使IEC 61850模型和IEC 61970CIM模型可以实现语义级别的互相理解,从而实现无损地转化为等效的对方标准格式模型。
这种方案的主要缺点包括:工作量巨大,要实际颁布为国际标准还有待时日;对原IEC 61970、IEC 61850标准有一定要求,也就是还需要稍有改变;虽然理论上可以保证无损转换,但是从现在电网模型应用情况看,这种转换的效率不会太高,并且转换为IEC 61970标准中所规定的CIM/XML模型后实际应用效率也不高。
2、直接统一模型方案
部分研究机构提出了直接对IEC 61850模型和IEC 61970 CIM模型进行统一,在已有两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统一模型,让变电站和调度端应用都基于同样的统一模型,从而解决双方模型协调的问题。例如2006年左右ABB公司为了实现其对未来电力系统位置透明(Location Transparency)应用的支持,对61850和61970的关键差异做了比较研究,并给出了合并2个标准的初步设想。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的UCIM统一模型方案也是这种思路。
这种方案的缺点包括:对于现有标准IEC 61960、IEC 61850都需要改变,而且改动量很大;整个模型规模也非常大;相对于新的统一模型标准,现存的大多数系统成为非标准的实现,已有的投资得不到保证。
3、模型直接映射方案
还有部分研究机构提出了从一种模型等效映射到另一种模型的方案。其基本思想在于:在对现有标准改动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实现从一种体系下的模型直接映射到另一种体系下的等效模型(主要是从IEC 61850标准规定的SCL模型映射到IEC 61970标准规定的CIM/XML模型)。
这种方案的缺点包括:转化的效率不高,由于CIM/XML模型描述本身的复杂性,从SCL模型映射到CIM/XML模型的方法和过程也相当复杂;从已有的一些应用实践来看,转换为CIM/XML模型后实际应用效率也不高。
4、无缝通信方案
还有部分研究机构提出了使用代理技术实现变电站端与调度端的无缝通信。这种方案在第一版IEC61850-7-1的附录D就已经提出,部分研究机构对此也进行了深化研究。
这种方案兼顾了通信规约的处理,超出了本申请所针对的范围,但在其中模型协调部分,其实质等于模型直接映射方案。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E语言的变电站端与调度端模型协调共享方法,能够实现变电站端与调度端的电网模型共享,避免了调度端与变电站端重复、分割、孤立的建模问题;而且在国际标准与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颁布的企标之间,实现了一种相互转化的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E语言的变电站端与调度端模型协调共享方法,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进行SCD模型描述文件到E语言模型文件的转换和传输,其改进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产生SCD模型描述文件;
(2).读取SCD文件,并对SCD文件进行解析;
(3).根据所读取到的SCD文件信息,构造E语言模型文件;
(4).对E语言模型文件进行模型校验,把通过校验的E语言模型文件传输到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内的E语言模型文件导入工具导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否则进入步骤5;
(5).对校验不通过的E语言模型文件进行修改。
本发明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置有变电站配置工具,所述变电站配置工具产生SCD模型描述文件。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中,读取SCD文件所包含的变电站模型信息,变电站模型信息包括SCD文件中的XML元素、子元素、属性等和SCD文件的格式。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E语言模型文件包括:变电站一次设备模型、二次设备模型、保护模型、监控模型、采集模型和通信模型的表示格式。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4中,模型校验方式包括手工校验或者程序自动校验;模型校验内容包括:长度校验、MRID属性值唯一性校验、E语言类是否符合定义和不同E语言类之间的关联性。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5中,对于通过模型校验的E语言模型文件,通过网络或手工方式传送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6中,对校验不通过的E语言模型文件的修改方式包括:修改方式包括:删除内容、修改内容和增加内容。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E语言的变电站端与调度端模型协调共享方法,与统一语义模型方案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如下优势:a、对于现有标准IEC 61850、IEC 61970不需要做改变,不涉及到标准问题,也保护了现有投资;b、鉴于E语言模型文件比CIM/XML模型文件简单得多,使转化过程相对简单;c、经过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实践,证明E语言模型文件的处理效率比CIM/XML模型文件高很多,并且E语言模型文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本方法转化的结构文件直接可用。与直接统一模型方案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如下优势:a、对于现有标准IEC 61850、IEC61970不需要做改变,不涉及到标准修改和制定问题;b、通过增加一个从IEC61850SCD文件转化为E语言文件的工具,原有的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需要改变,保护了已有投资;c、对于基于IEC 61970CIM模型标准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如果它本身包含对于E语言模型文件的支持,则不需要改变,例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本身就同时包含了对于CIM/XML、E语言模型文件的支持。与模型直接映射方案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如下优势:a、鉴于E语言模型文件比CIM/XML模型文件简单得多,使转化过程相对简单;b、经过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实践,证明E模型文件的处理效率比CIM/XML模型文件高很多,并且E语言模型文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本方法转化的结构文件直接可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E语言的变电站端与调度端模型协调共享方法,具体包括:
(1).由变电站配置工具产生SCD模型描述文件;
(2).对SCD文件进行解析,读取SCD文件;
(3).根据所读取到的SCD文件信息,构造E语言模型文件;
(4).对E语言模型文件进行模型校验;
(5).把“通过校验”的模型文件交给调度自动化系统内E语言模型文件导入工具;
(6).对于“校验不通过”的模型文件,进入“修改E语言模型文件”过程。
上述方法的出发点在于:
1)着力于适合工程应用需求,而不是试图统一标准;
2)不完全被目前标准缚住手脚;
3)兼顾已有的大量系统投资,同时充分利用E语言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
4)均衡工作分配,避免模型协调的工作量积压在变电站或调度端一端。
本发明在解决技术问题时采用如附图1所示的技术方案。整个技术方案包含如下关键步骤:
(1)由变电站配置工具产生SCD模型描述文件。
目前支持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都提供变电站配置工具,该工具能够产生反映整个变电站模型的变电站模型配置文件(SCD文件,这是IEC61850标准中规定的)。这一部分属于已有功能,这里考虑到完整性因素,只是简单介绍。
(2)对SCD文件进行解析,读取SCD文件
这一部分的功能主要是读取SCD文件所包含的变电站模型信息,这些信息包括SCD文件中所包含的所有XML元素、子元素、属性等,至于SCD文件的具体格式,如果在解析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则返回该变电站配置工具重新配置,如果“没有问题”,则进入下一阶段——“构造E语言模型文件”。
读取SCD文件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编写程序,读取SCD文本文件,分析所读取的文本文件;也可以通过利用Microsoft公司的Microsoft XML CoreServices软件库中的函数来把SCD文件作为XML文件解析。
对SCD文件的解析必不可少,它是本申请后面构造E模型文件的基础。但对SCD文件进行解析的方法是很多的,本申请并不是希望保护对SCD文件解析的具体方法,而是希望保护“通过解析SCD文件,获取信息,从而构造E语言模型文件以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对模型的需求”这一方法。
(3)根据所读取到的SCD文件信息,构造E语言模型文件
这一部分是本申请的核心环节,本申请应用E语言规范给出了对于变电站一次设备模型、二次设备模型、保护模型、监控模型、采集模型和通信模型的完整定义。
至于怎样从SCD文件解析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构造本申请利用E语言定义的变电站模型文件,则不在本申请范围之内。因为构造文件的方法、工具,可能是很多的,可以半手工完成、也可以利用程序全自动完成等等。
本申请所需要保护的是“通过对变电站SCD文件解析,产生E语言模型文件,然后校验所产生的E语言模型文件,再把通过校验的E语言模型文件用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这一过程方法。此外,本申请也需要保护下面所提出的利用E语言定义的变电站一次设备模型、二次设备模型、保护模型、监控模型、采集模型和通信模型表示格式。
后面附表中的各个表格就是本申请所给出的对变电站模型的E语言表达。
(4)对E语言模型文件进行模型校验
通过上面步骤,产生了表示变电站模型的E语言模型文件,但是这样产生的模型文件中可能还包含着错误,需要对它进行校验。如果“校验不通过”,就进入“修改E语言模型文件”阶段,如果“校验通过”,就把所获得的E语言模型文件交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E语言模型文件导入工具”。
校验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包括手工校验,或者用程序自动校验,校验的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包括长度校验、MRID属性值唯一性校验、每一个E语言类是否符合定义的校验、不同E语言类之间的关联性校验等。
本申请并不保护这些具体的校验方法,而是“通过对变电站SCD文件解析,产生E语言模型文件,然后校验所产生的E语言模型文件,再把通过校验的E语言模型文件用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这一过程方法。
把“通过校验”的模型文件交给调度自动化系统内E语言模型文件导入工具
这一部分属于已有功能,这里考虑到完整性因素,只是简单介绍。
(5)对于模型校验通过的E语言模型文件,可以通过网络或手工方式传送给调度自动化系统。
对于基于IEC 61970CIM模型标准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如果它本身包含对于E语言模型文件的支持,则可以直接把E语言表示的模型导入调度系统的数据库中,例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本身就同时包含了对于CIM/XML、E语言的支持。如果调度自动化系统不包含对E语言文件的支持,则不适用本申请。
(6)对于“校验不通过”的模型文件,进入“修改E语言模型文件”过程
由于“校验不通过”,说明前面所产生的E语言模型文件存在问题,所以通过“修改E语言模型文件”对它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可以包括:删除不需要的内容;修改有问题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等。
对于修改的具体内容和修改的具体方法,本申请并不需要保护。本申请所需要保护的是“通过对变电站SCD文件解析,产生E语言模型文件,然后校验所产生的E语言模型文件,再把通过校验的E语言模型文件用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这一过程方法。
CIM模型和IEC 61850模型的不一致,是涉及智能调度与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本发明从面向工程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把调度端需要的模型信息组织成E语言格式,然后通过自动化的更新过程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调度端和变电站端模型不一致的问题。
表1至表41表示E语言模型文件的表达格式。
表格1表示一次设备模型的E语言类
表格2表示二次设备模型的E语言类
序号 |
类中文名 |
类英文名 |
23 |
二次设备 |
SecondaryEquipment |
24 |
站控层设备 |
SubMachine |
表格3表示采集模型的E语言类
序号 |
类中文名 |
类英文名 |
25 |
普通遥信类 |
DiscreteInfo |
26 |
普通遥测类 |
AnalogInfo |
27 |
普通计量类 |
MeteringInfo |
表格4表示保护模型的E语言类
序号 |
类中文名 |
类英文名 |
28 |
保信子站类 |
RelayFac |
29 |
保护装置 |
ProtectionEquipment |
30 |
保信状态量类 |
RelayYx |
31 |
保护定值类 |
ProtSetingValue |
32 |
保护压板类 |
ProtectionStrap |
表格5表示通信模型的E语言类
序号 |
类中文名 |
类英文名 |
33 |
通信子网类 |
SubNetwork |
34 |
通信接口类 |
ConnectedAP |
表格6表示控制模型的E语言类
序号 |
类中文名 |
类英文名 |
35 |
控制对象类 |
ControlInfo |
表格7区域类(ControlArea)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8基准电压类(BaseVoltag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基准电压名 |
name |
基准电压名,包括单位 |
基准电压 |
nomkV |
实际电压,不包括单位 |
表格9厂站类(Substation)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10电压等级类(VoltageLevel)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电压等级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名.厂站名/中文原名 |
电压上限 |
highkV |
电压上限 |
电压下限 |
lowkV |
电压下限 |
所属厂站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表格11间隔类(Bay)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12变压器分接头类型(TapChangerTyp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13变压器类(PowerTransformer)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变压器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名.厂站名/变压器名 |
类型 |
type |
可选值:“2卷变”、“3卷变”或者“换流变”。 |
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空载损耗 |
NoLoadLoss |
空载损耗 |
空载电流百分比 |
ExcitingCurrent |
空载电流百分比 |
表格14变压器绕组类(TransformerWinding)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变压器绕组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名.厂站名/变压器绕组名 |
绕组类型 |
WindingType |
填“高”、“中”或者“低”。 |
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变压器标识 |
PowerTransformer |
所属变压器mRID |
物理连接节点 |
I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状态 |
status |
开关状态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电压等级标识 |
VoltageLevel |
电压等级mRID |
分接头类型标识 |
TapChangerType |
分接头类型mRID |
额定功率 |
ratedMVA |
额定功率 |
短路损耗 |
loadLoss |
短路损耗 |
短路电压百分比 |
eakageImpedence |
短路电压百分比 |
电阻 |
r |
电阻 |
电抗 |
x |
电抗 |
零序电阻 |
r0 |
零序电阻 |
零序电抗 |
x0 |
零序电抗 |
有功量测 |
P |
有功量测 |
无功量测 |
Q |
无功量测 |
档位量测 |
D |
档位量测 |
表格15断路器E语言类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16刀闸类(Disconnector)定义信息的获取
表格17地刀类(GroundDisconnector)定义信息的获取
表格18母线段类(BusbarSection)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母线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名.厂站名/基准电压.母线名 |
母线节点号 |
I_node |
物理连接节点号 |
所属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所属电压等级标识 |
VoltageLevel |
电压等级mRID |
位置信息 |
Location |
位置信息 |
电压量测 |
V |
电压量测 |
相角量测 |
A |
相角量测 |
表格19交流线类(ACLineSegmen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0交流线端点类(ACLineDo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线路名称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基准电压.线路名 |
交流线段标识 |
ACLineSegment |
所属线路mRID |
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物理连接节点号 |
J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电压等级标识 |
VoltageLevel |
电压等级mRID |
有功量测 |
P |
有功量测 |
无功量测 |
Q |
无功量测 |
电流量测 |
I |
电流量测 |
表格21直流线类(DCLineSegmen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2直流线端点类(DCLineDo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3负荷类(Load)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4遥测类(Analog)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开关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基准电压.设备名/量测类型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一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设备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表格25遥信类(Discret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6换流器类(RectifierInverter)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换流器名称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所属区域.厂站名/换流器名 |
换流器桥数 |
bridges |
所属线路mRID |
换流器的铭牌 |
ratedKV |
铭牌直流电压 |
所属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正极连接点号 |
I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负极连接点号 |
J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交流侧连接点号 |
Z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有功量测 |
P |
有功量测 |
无功量测 |
Q |
无功量测 |
表格27并联补偿器类(ShuntCompensator)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28串联补偿器类(SeriesCompensator)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设备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基准电压.设备名 |
电阻 |
r |
电阻 |
电抗 |
x |
电抗 |
物理连接点号 |
I_node |
物理连接点号 |
基准电压标识 |
BaseVoltage |
基准电压mRID |
电压等级标识 |
VoltageLevel |
电压等级mRID |
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I侧有功量测 |
Pi |
I侧有功量测 |
I侧无功量测 |
Qi |
I侧无功量测 |
J侧有功量测 |
Pj |
J侧有功量测 |
J侧无功量测 |
Qj |
J侧无功量测 |
表格29二次设备类(SecondaryEquipmen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30站控层设备类(SubMachin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31普通遥信类(YxInformation)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双遥信 |
IsDYX |
是否双遥信 |
表格32普通遥测类(YcInformation)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标度因子 |
SFactor |
标度因子 |
遥测偏移量 |
OffV |
遥测偏移量 |
遥测归零值 |
ZeroV |
遥测归零值 |
单位 |
unit |
单位 |
最小值 |
minVal |
最小值 |
最大值 |
maxVal |
最大值 |
所属组号 |
groupNo |
所属组号 |
表格33普通遥脉类(YmInformation)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标度因子 |
SFactor |
标度因子 |
单位 |
UNIT |
单位 |
表格34保信子站类(RelayFac)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35保护装置类(ProtEquipment)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设备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基准电压.设备名 |
厂站标识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设备制造商 |
manufacturer |
制造厂商 |
设备型号 |
type |
设备型号 |
版本号 |
configversion |
版本号 |
一次设备 |
primDev |
一次设备mRID |
装置编号 |
devCode |
装置编号 |
装置标志 |
devID |
装置标志 |
设备类型 |
protType |
设备类型 |
CPU个数 |
CPUNum |
CPU个数 |
定值区个数 |
ProtZoneNum |
定值区个数 |
定值组个数 |
SetVGNum |
定值组个数 |
状态量组数 |
StGNum |
状态量组数 |
模拟量组数 |
AnaGNum |
模拟量组数 |
软压板组数 |
SoftPGNum |
软压板组数 |
故障量组数 |
FaultGNum |
故障量组数 |
表格36保信状态量类(RelayYx)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功能号 |
Fun |
功能号 |
信息号 |
Inf |
信息号 |
所属组号 |
groupNo |
所属组号 |
表格37保护定值类(ProtSetValu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整定低值 |
SetMin |
整定低值 |
整定高值 |
SetMax |
整定高值 |
整定步长 |
SetStep |
整定步长 |
单位 |
Unit |
单位 |
所属组号 |
groupNo |
所属组号 |
表格38保护压板类(ProtPressBoard)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量测类型 |
type |
量测类型 |
功能号 |
Fun |
功能号 |
信息号 |
Inf |
信息号 |
所属组号 |
groupNo |
所属组号 |
表格39通信子网类(SubNetwork)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表格40通信接口类(ConnectedAP)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接口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设备名 |
所属厂站 |
Substation |
所属厂站mRID |
所属子网 |
SubNetwork |
所属子网mRID |
接入设备 |
dev |
接入设备mRID |
IP地址 |
IP |
IP地址 |
子网掩码 |
subNet |
子网掩码 |
物理地址 |
MAC |
物理地址 |
VLAN标记 |
VLAN-ID |
VLAN标记 |
VLAN优先级 |
VLAN-PRI |
VLAN优先级 |
应用标记 |
APPID |
应用标记 |
协议 |
PROT |
协议 |
表格41控制对象类(YKDefine)定义及信息的获取
中文名 |
英文名 |
含义 |
标识 |
mRID |
唯一标识 |
中文原名 |
name |
信号名 |
带路径全名 |
pathName |
区域.厂站/二次设备名/信号名 |
设备类名 |
devName |
二次设备类英文名 |
设备类标识 |
devID |
具体二次设备的mRID |
控制类型 |
type |
控制类型 |
分命令号 |
OpenCmd |
分命令号 |
合命令号 |
CloseCmd |
合命令号 |
对象编号 |
EquipCode |
对象编号 |
需要声明的是,本发明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发明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启发下,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但这些变更或修改均在申请待批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