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572B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67572B CN102667572B CN201080034721.4A CN201080034721A CN102667572B CN 102667572 B CN102667572 B CN 102667572B CN 201080034721 A CN201080034721 A CN 201080034721A CN 102667572 B CN102667572 B CN 1026675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on
- mirror
- conic mirror
- conic
- central refle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1—Axicons, waxicons, reflaxic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36—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more than three curved mirrors
- G02B17/084—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more than three curved mirrors on-axis systems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having a central aper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5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 G02B17/08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wherein the system is made of a single block of optical material, e.g. solid catadioptric syste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2—Objectives
- G02B21/04—Objectives involving 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Lens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其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反射锥面镜,所述反射锥面镜中的任一个、没有任何一个或两个可由实心光学传输材料形成,且该反射锥面镜系统被描述用作和被实施为物镜、中继器和光束扩展器。每个反射锥面镜具有大致锥形的中心表面和类似于截头锥形状的远端表面,所述表面中的两者对齐且绕着中心轴线对称地设置。在所提供的系统中,所述中心轴线对齐且形成系统的光轴,而且另外的弯曲可被提供给任何所述表面和入射和输出系统表面,以提供不同的应用所需的附加的光学效果。而且,形成中心反射器的锥形表面可分别或均是凸形或凹形的,这易于构造,从而减轻对作为优选实施例的双凹形中心反射器的有利性的依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光学和/或光子器件中的透镜的领域。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新颖的反射和反射折射的反射锥面镜设计以及它们用于这种器件中的实施方式。
背景技术
术语“锥面镜”通常是指具有旋转对称的精确锥形表面的特殊类型的折射透镜。折射锥面镜已经用于许多光学应用场合中,且相对较直接简单地制作。它们已经用于将点光源作为沿着光轴的线成像,或用于将准直激光束变换为环。它们还已经用于将高斯光束变换到近似的贝塞耳光束。
以术语“reflaxicon”表示的反射锥面镜首先由Edmonds在1973年提出,他从理论基础上稍微探讨研究了它。(“TheReflaxicon,aNewRefectiveOpticalElement,andSomeApplications″APPLIEDOPTICS;Vol.12,No.8;1973年8月)。然而,从那以后,已经发现了反射锥面镜在光学技术领域中仅具有有限的切合实际的应用。
从理论角度看,反射锥面镜通常包括主锥形镜1和较大的从锥形镜2,所述从锥形镜2相对于主镜1同轴地定位,如图1A所示。从镜2被截头,从而产生轴向或中心开口2A,所述开口具有等于或大于主镜1的根部直径1A的内径。如图1A所示,这种组合的一个通常的功能是以基本无损失的方式将实心光束(例如,高斯强度分布的激光束)转换为空心光束。通过将实心光束转换为环状,反射锥面镜通过反射方式实现锥面镜通过折射方式实现的作用。此外,从锥体2的半角θ2和主锥体的半角θ1可被选择成产生会聚、平行或发散光束。而且,通过成对地配置反射锥面镜,理论上可实现多种其他功能,例如使反射锥面镜对的初始从镜2弯曲来补偿图1B所示的入射光线的无衍射有限的光束发散。而且,尽管反射锥面镜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已经得到一些有限的挖掘研究,但它们的实际应用已经受到限制。因此,本发明在反射锥面镜的实际实施和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光学和光子器件中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外向扩展。
发明内容
首先,本发明已经开发了用于实际应用的反射锥面镜,且该反射锥面镜被实施为用于成像或非成像应用场合的窄公差容许或宽公差容许的光学器件。用于成像的窄公差容许的光学器件的应用例子包括:衍射有限的中继物镜(有限共轭成像)、衍射有限的显微镜物镜(有限和无限共轭成像)、衍射有限的高功率激光聚焦物镜、激光束发送系统(用于光束扩展器、光学光瞳中继器和光束成形系统的无焦点设计)。用于成像的宽公差容许的光学器件的应用实例包括:无衍射有限的中继物镜(有限共轭成像)、无衍射有限的显微镜物镜(有限和无限共轭成像)、激光聚焦物镜和激光束发送系统。用于非成像的宽公差容许的光学器件的应用实例包括:照明和光线聚集光学器件、例如LED收集准直器、太阳光聚集器和这种元件的阵列。在光学技术领域,反射锥面镜的这些应用中没有任何一个应用已经获得切实可行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已开发和发明了基于由光学玻璃制成的实心反射锥面镜(被分成或是仅纯反射设计,或是既基于折射又基于反射原理工作的反射折射设计)和空心反射锥面镜(仅反射工作)的结构以及前述的各种组合。
反射锥面镜独自的使用是固有的有益改进,因为纯反射光学系统固有地不具有色差问题。而且,本发明可在它们的极限情况下是无遮拦的(这在纯反射系统中是常见的问题)。可选地,遮拦的量可被选择成适应应用。此外,本发明不需要光束分束器、倾斜或偏轴构件,且本发明优选是轴向对称的,这使得它们可比典型的全反射系统明显更简单和更容易地实施。前面描述的进一步的细节通过参看附图和以下的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提供了反射锥面镜的基本示意性侧视图。
图1B提供了包括一对反射锥面镜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基本示意性侧视图。
图2提供了本发明的基本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平坦的输入/输出部。
图3提供了图2中所示的实心基本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
图4提供了本发明的基本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剖切透视侧视图,其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
图5A提供了本发明的基本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剖切侧透视图,其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该同心输出分界面被实施在外壳中,该基本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适合于例如用作显微镜物镜。
图5B提供了在用作显微镜物镜中的图5A所示的通常类型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和壳体的侧透视图。
图6A提供了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入射光线行进通过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的本发明的基本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过程中的第一步。
图6B提供了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入射光线行进通过图6A所示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过程中的第二步。
图6C提供了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入射光线行进通过图6A所示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过程中的第三步。
图7提供了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入射光线行进通过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的本发明的基本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过程,其中,所述同心输出分界面不具有增加的反射涂层。
图8提供了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在入射光线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的区域处增加了反射涂层之后的入射光线行进通过图7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过程。
图9A提供了包括与其相关的工程设计细节的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B提供了图9A的锥形中心反射器10B的更详细的剖视图。
图10A提供了本发明的空心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适合于与前面所述的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同的总的应用类型。
图10B提供了被实施在合适的壳体中的基本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分解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
图10C提供了图10B中示出的基本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组装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
图10D提供了图10B中所示的基本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组装的侧视图。
图11提供了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和凹形第二反射锥面镜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
图12提供了使用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的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
图13提供了被实施成用作光束扩展器、包括光束成形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
图14A提供了一种被实施用作中继器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使用了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
图14B提供了一种被实施为用作光束扩展器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使用了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非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
图14C提供了一种被实施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使用了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非对称的输入和输出分界面。
图14D提供了一种被实施用作光束扩展器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使用了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径向非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
图15A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组合了内部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其中,实心上半体用作内部反射锥面镜,且具有与具有凸形中心反射器表面的用作外部反射锥面镜的空心下半体耦合的凹形中心反射器表面。
图15B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组合了内部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其中,空心上半体用作外部反射锥面镜,且具有与具有凹形中心反射器表面的用作内部反射锥面镜的实心下半体耦合的凸形中心反射器表面。
图16A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组合了内部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其中,空心上半体用作外部反射锥面镜,且具有与具有凸形中心反射器表面的用作内部反射锥面镜的实心下半体耦合的凹形中心反射器表面。
图16B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组合了内部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其中,实心上半体用作内部反射锥面镜,且具有与具有凹形中心反射器表面的用作外部反射锥面镜的空心下半体耦合的凸形中心反射器表面。
图17A提供了第一种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
图17B提供了第二种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
图18A提供了第三种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
图18B提供了第四种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
图19A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其被设计成使入射主光线作为边缘光线输出,反之亦然。
图19B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被设计成在第二和第三反射之间产生环焦。
图20提供了一种相关的几何形状的示意性横截面(在反射光学系统中是好理解的,例如抛物线和椭圆形),该几何形状对根据本发明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设计来说是基本的。
图21A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透明的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进入光线的分布并不是必须被保持,即使在光线排序时。
图21B提供了被形成为一个实心单件式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
图22提供了示出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其中,数值孔径的中心部分的光线沿循一个路径通过系统,而来自外数值孔径的光线沿循不同的路径,且使用了多个不同的光学系统。
图23提供了一种示意图,其具有以S1-S8表示的相关表面,且被提供作为用于解释图24A、25A、26A、27A和28A的参考。
图24A提供了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关的技术细节,其具有4.0mm的有效焦距、50X的放大倍率、0.45的数值孔径,且所述系统特别令人感兴趣,有益地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场合。
图24B提供了根据图24A中提供的技术细节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
图25A提供了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关的技术细节,其具有2.5mm的有效焦距、80X的放大倍率、0.45的数值孔径,所述系统特别令人感兴趣,有益地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场合。
图25B提供了根据图25A中提供的技术细节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
图26A提供了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关的技术细节,其具有2.2mm的有效焦距、92.2X的放大倍率、0.50的数值孔径,所述系统特别令人感兴趣,有益地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场合。
图26B提供了根据图26A中提供的技术细节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
图27A提供了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关的技术细节,其具有1.9mm和1.8mm的有效焦距、105.3X和113X的放大倍率、0.55和0.58的数值孔径,所述系统特别令人感兴趣,有益地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场合。
图27B提供了根据图27A中提供的技术细节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
图28A提供了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相关的技术细节,其具有2.3mm的有效焦距、87X的放大倍率、0.74的数值孔径,所述系统特别令人感兴趣,有益地用作显微镜物镜的场合。
图28B提供了根据图28A中提供的技术细节制造的空心和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
图29A提供了两件空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其提供了理论上100%的传输,但仍在会聚的输出光束中具有中心遮拦。
图29B提供了一件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图,其提供了理论上100%的传输,但仍在会聚的输出光束中具有中心遮拦。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和3提供了对本发明的基本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一些概念的初步介绍。通常,在这些附图中,准直入射光束100进入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中,且作为会聚光束200射出。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沿着相反路径进入而作为准直光束射出的会聚光束来说,说明同样是有效适用的。然而,对于光束100作为入射光束的情况来说,将看到图示的基本系统具有三个基本构件:入射部分10、输出部分20和包括空腔30的中心部分。入射部分10的特征在于,具有平坦的输入表面10A、内锥形中心反射表面10B(在此,也称作第一反射锥面镜内中心反射表面)和内环形或环绕的倾斜反射侧表面10C(在此,也称作第一反射锥面镜内远端反射表面)。然而,在这点应当指出,术语“锥形”-尽管基本和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不应认为将这些表面限制为精确的锥形形状,因为绝大部分的表面增加有较高阶的非球面项,以优化用于给定的应用场合。
利用反射锥面镜的本发明与其他反射系统或反射折射系统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所采用的两个或更多个锥形反射表面应认为是“大致锥形的”。在真实锥形的回转表面(因此,为旋转对称表面)的顶点处,所述表面的偏导数是不连续的。锥体的所有侧共同地会聚于单个点,在所述单个点处,导数未被定义。实际中,由于制造公差原因,该奇异点不能真实地制造。或者通过设计它可为:顶点有目的地被选择成通过增加较高阶的非球面项不是不连续的。通常,给定反射表面的垂度,z(r),通过奇次非球面模型描述。该多项式必须包含径向坐标,r,的偶数次幂和奇数次幂,如以下总的表达式所给出,显示出,对于垂度,总共N个偶数项和奇数项来修改球面等式:
其中,c是曲率,k是锥形常数,ai是多项式的系数。限于八项的更为限制性的形式可被写为:
在任一情况下,是奇数次幂项,更尤其是rl项为反射锥面镜的表面赋予本发明中采用的其圆锥形性能。
通过参看图2和3中所示的光路可以看出,中心第一锥形表面10B和倾斜的第一侧锥形表面10C基本上分别用作反射锥面镜对中的第一反射锥面镜的主、从锥形表面。同样地,中心第二锥形表面20B(在此,也称作第二反射锥面镜内中心反射表面)和倾斜的第二侧锥形表面20C(在此,也称作第二反射锥面镜内远端反射表面)基本上分别用作所述反射锥面镜对中的第二反射锥面镜的主、从锥形表面。然而,本发明的该初始实施例与先前描述的成对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区别不仅在于,其在此描述的应用,而且还在于:它基于在固体介质(形成入射部分10和输出部分20的光学玻璃)内产生的反射和光路,以及因此它可主要依赖于限界出空腔30的反射表面(表面10B、10C、20B和20C)处的全内反射(TIR)的光学原理、而胜于依赖于这些表面处的镜面。
全内反射(“TIR”)是一种光学现象,该光学现象发生于介质边界例如表面10B、10C、20B和20C处,在此处,光线在边界处被足够地折射,以防止其传输通过边界,从而有效地将它回送回来,即,反射所有光线。当光线跨过具有不同的折射系数的材料之间的边界时,光束可部分在边界处折射和部分被反射。全内反射(“TIR”)仅可发生于光线从具有较高的折射系数的介质(通常为密度较大的材料,例如形成入射部分10和输出部分20的材料)行进到具有较低的折射系数的介质(通常为密度较小的介质,例如空腔30的空气)的位置处。因此,例如,当光线初始进入入射部分10时,它可发生于从构成部分10、20的材料传递到空腔30中的空气时,但不会发生于从空气传递到玻璃时。
“临界角”是入射角,这种全内反射发生于大于该入射角时,且入射角相对于折射边界(表面10B、10C、20B和20C)处的“法线”测量。因此,如果入射角大于(即,较接近边界,而远离法线)临界角,入射光线会完全地被阻止跨过表面,而是完全内反射回来(如图2和3所示)。对于从玻璃行进到空气(或真空)中的可见光来说,临界角为近似41.5度。因此,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表面10B、10C、20B和20C处的入射光线的临界角将始终满足或超过该数字,如这些图所示。
本设计中的进一步的改进示于图2和图3之间的区别中。图2具有输出部分20,所述输出部分20具有平坦的输出表面20A。如下所述,在这种状态下,折射将发生于平坦的输出表面20A处,所述输出表面20A形成构成输出部分20的光学玻璃与较小密度的外部环境介质(空气)之间的分界面。表面20A上的入射光线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因此,被轻微折射,而不被反射。该折射可被计算出并被补偿、和/或包括在与本发明的不同应用相关的设计计算中。然而,在大部分实施例中,我们认为,优选地,通过提供与焦点同心的球形输出表面20A’来避免这种问题,如图3所示,使得表面20A’上的入射光线与其表面正交而没有折射发生。通过这种方式,由色散折射光学材料构成的光学系统对轴向光束完全消色差地被制成,因为该系统中的所有光功率仅由非色散反射表面给予。
尽管图2和3对于理解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来说是重要的,但图4和5A以具有同心输出分界面的实心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基本构件的剖切透视侧视图的形式提供了本发明的构件的更切合实际的图示。如未包括用于锥面镜系统的外壳的图4所示,入射部分10和输出部分20可在它们的接合部40处设有互锁表面10D和20D,以便当将入射部分10和输出部分20例如经由合适的粘接剂(例如光学接合剂)连接起来时提供一种更坚固的结构,以及以便确保这两个部件正确地对齐且对中于光轴500上。然而,如图5A所示,优选地,为本发明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提供壳体50,以保护组件,从而,帮助以正确地间隔开和对齐的关系将其部件保持在一起,以及使它适用于特殊的应用场合,例如,用于显微镜物镜(如图5B所示)或用于其他一些应用。
如图5A进一步所示,入射部分10和输出部分20的外部结构以及壳体50的内部结构设计成以这种方式匹配,以便更好地确保,输出部分20和入射部分10紧密地接触且正确地对齐并定中于光轴300上。在该实例中,壳体50具有第一部分50A和第二部分50B,所述第一部分50A和第二部分50B在咬合锁定接合部50C处接合。环形槽50D形成在壳体50的内表面中,且与入射部分10的环形凸缘型延伸部10E配合,以便在输出部分20上方以正确的轴向对齐状态保持该部分,而内壁50E相对于输出部分20起着相同的目的。而且,为第一部分50A的一部分的咬合锁定接合部50C的部分被设计成用于当它被咬合到位时将入射部分10牢固地向下挤压到输出部分20上。此外,与前面所述的全内反射的原理一致,壳体还提供了与表面10C和20C的工作(反射)部分邻近的内部空间50F、50G。
图6A-9B用于进一步深入地讨论本发明的操作以及解释附加细节和对其的改进。本发明及其反射表面的操作的逐步观察图初始提供在图6A-6C中。在图6A中,准直入射光束100经由平坦的输入表面10A进入入射部分10(平坦的输入表面10A与光束正交,因此不会产生折射),且达到锥形中心表面10B。在图6B中,它被反射到环绕的倾斜侧表面10C,且进而反射到输出部分20的倾斜的第二侧锥形表面20C。它从倾斜的第二侧锥形表面20C反射到中心第二锥形表面20B,并从此经由同心弯曲的输出表面20A’作为会聚光束200射出。(参看图6C)。从前面的讨论转到参看图7和8,附加设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被示出。通常,反射锥面镜对的表面形状可在优化过程中受到约束,以便在所有四个反射表面上的整个被使用的孔径上产生全内反射。然而,可能出现以下设计情形:该约束必须被解除(利用另外的自由度),以便提高光学性能。在图7中,示出了示意性侧视图,该图示出了入射光线通过不具有增加的反射涂层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传输,其反射表面形状在设计时不考虑在整个通光孔径上产生TIR。如该图中所示,这种实施例的问题可能发生于反射表面10B、10C和20C相应的某些区域10B’、10C’和20C’中,在所述某些区域中,入射光线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因此,全内反射不会产生。然而,这种问题可很容易地通过施加受影响的区域10B’、10C’和20C’所需的或在适当的情况下整个反射表面所需的反射涂层10B”、10C”和20C”减轻,其中,受影响的区域10B’、10C’和20C’为整个反射表面的一部分。(参看图8)。最后,在已经探究了实心设计的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情况下,图9A和9B提供了一种其实施方式的明显更具体的示例,图9A提供了一种包括与其相关的工程细节的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B提供其锥形中心反射器10B的更详细的剖视图。
在轴向对称反射系统或反射折射光学系统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在这种设计中容许的中心遮拦的百分比。在它们的极限下,本发明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可被设计和制作成固有地没有中心遮拦。这种特征到目前为止还不可通过传统的轴向对称反射光学系统或反射折射光学系统实现。对于传统的轴向对称反射或反射折射聚焦系统(物镜,成像器,中继器,陆地或太空望远镜),中心遮拦是期望的输出数值孔径、和输入光束直径或焦距的函数。对于传统的无焦点系统,轴向对称反射或反射折射光学系统(望远镜或光束扩展器;这些较不常见),中心遮拦度是期望输出光束直径和输入光束直径或放大比率的函数。在任一种情况下,最小遮拦比方面存在根本限制:它明显大于零。通常,当实施轴向对称反射或反射折射系统时,这种中心遮拦是不利的必然物,因为光线传输的损失、在中等范围的空间频率下的减小的成像对比以及其他成像伪差。然而,这些负面影响历史上已经得到容许,由于当与它们的等效的全折射相比器件相比时,轴向对称反射或反射折射光学系统具有其他有益的贡献:即,在超宽波长光谱区上的一致的性能、在高数值孔径上的衍射受限的性能、紧凑的机械包封、提高的工作距离、降低的复杂性和其他各种积极方面。本发明的反射锥面镜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轴向对称反射或反射折射设计的所有优点,而且还另外具有它们等效的全折射相比器件享有的无损失的传输和较高级的衍射受限性能的优点。
应重要地指出,无遮拦反射系统或反射折射系统在现有技术中确实存在(且是常见的),但这些系统必须被强迫地离轴使用(仅使用以另外方式轴向定中光学系统的部分孔径),或者它们必须使用倾斜的、偏心的或其他自由形状的光学表面。这种表面破坏了光学系统相对于进入光束的轴向对称性。轴向对称性的这种损失产生这种无遮拦反射或反射折射系统的主要缺点。它们仅可支持低的数值孔径,所述低的数值孔径严重地限制要求高的性能的光学系统的总的通用性。这种系统的另一主要不足是,制作和对齐这种倾斜的、偏心的、离轴的或自由形状的光学元件时存在困难,从而产生高的成本,所述高的成本实际上又不可使得产生高的产量或低成本的应用。本发明避免了所有这些缺点。
此外,如图10A-10D所示,本发明也可以空心外部反射形式实施。图10A提供了空心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第一示意性侧视图,所述空心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使用大致锥形镜子,以便达到与之前描述的实心内部系统相同的总体效果。在图10A中,准直入射光束100进入反射锥面镜系统中,且如前面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作为会聚光束200射出。在该实施例中,入射部分(总体上通过}11表示)包括大致锥形中心反射器11B(在此,也称作第一反射锥面镜外中心反射表面)和环绕的倾斜侧反射器11C(在此,还称作第一反射锥面镜外远端反射表面)。如前,中心第一锥形反射器11B和倾斜的第一侧锥形反射器11C分别用作反射锥面镜对中的第一反射锥面镜的主、从锥形表面。同样,输出部分(通常以}12表示)包括中心第二锥形反射器21B(在此,还称作第二反射锥面镜外中心反射表面)和倾斜的第二侧锥形反射器21C(在此,还称作第二反射锥面镜外远端反射表面),它们分别用作所述反射锥面镜对中的第二反射锥面镜的主、从锥形表面。
图10A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设计的一种更具体和切合实际的实施方式示于图10B、10C和10D中,这些图分别提供了分解的局部剖切透视性侧视图、已被组装的局部剖切透视性侧视图和实施在合适的壳体60中的该空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组装的侧视图。可以指出,该系统优选形成有镜面11C和21C,所述镜面分别被形成为壳体60的第一外壳体部分60A和第二外壳体部分60B的一体式内表面。中心第一锥形反射器11B和中心第二锥形反射器21B被形成为支撑件70的一体部分,所述支撑件70悬置在壳体60的内凹腔80中。
根据上述实心和空心反射锥面镜的描述,本发明提供了具体设计实例,用于替换传统的全折射长工作距离的显微镜物镜。下面的示例(参看图23-28)具有类似的第一级性能(焦距、放大倍率和视场)以及它们的全折射相比器件的衍射受限的光学性能。此外,所有均具有零值的理论遮拦比(100%的传输通过)。所有均享有整个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波长光谱上的零轴向色差,这对于全折射设计来说是不可能的。全反射旋转对称设计形式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可通过它们的特性比它们的全折射相比器件实现更长的工作距离。示出的反射锥面镜设计具有3-4倍于它们的全折射相比器件的工作距离,这对于在50x-200x的较高的放大倍率范围下工作的显微镜物镜来说特别有利。
上述设计尽管非常广泛全面但绝不是详尽了本发明的可能性。在这点上,应当指出,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反射锥面镜系统可以以下多种形式实施:中心锥形反射表面中的任一个或两者(至此不同地称作表面10B、20B、11B或21B)可采用相反设计或为“凹形”(而不是如前面的图所示的“凸形”),且前面已经讨论的对基线设计的其他变化可具有专门的应用场合。在这点上,图11提供了具有凹状锥形反射表面20B’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且示出了该设计特有的光路。同样,图12提供了使用两个凹形中心锥形反射表面10B’和20B’的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且示出了该设计特有的光路。与这些设计不同,图13提供了一种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局部剖切侧透视图,其中,中心锥形反射表面均没有采用相反设计。然而,在该实施例中,输出表面20A是平坦的(因为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平行于准直光束100),且各种反射表面10B、10C、20B和20C的设计表面垂度选择成用于允许反射锥面镜系统起着2X光束扩展器的功能,包括光束成形(例如,高斯光强度分布特征到平顶光强度分布特征)。
在本发明中已经介绍了使用凹形中心锥形反射表面10B’和20B’的可能性,但还必须指出,这种反射表面由于它们的结构的简易性而通常是优选的。例如图9中示出的凸形-凸形中心锥体结构在一些方面是适合批量生产的最容易的形式,因为光学表面的负部分(negative)容易通过单点金刚石切削(SPDT)产生。因此,可容易构造这样的模具:该模具可使许多成型的复制体由球形、非球形和它们的自由形状表面制成。然而,这种类型的创建原型是困难的,因为产生形状的正部分(positive)需要在凸形反射中心锥形表面的顶点处具有不连续性(因为它们的锋利尖点实际中将被SPDT工具的顶端的有限半径折衷)。同样地,空心凸形-凸形形状(例如如图10A-10D所示)也容易通过SPDT制作。而且,尽管可想到包括这些系统的部件可被模制,但模具需要凸形锥面镜的负部分,且还在凸形反射中心锥形表面11B和21B的顶点处产生折衷条件。然而,对于本发明的实心和空心形式,这些问题可通过使用图12所示类型的凹形-凹形中心锥形反射器避免。这种形式在所示的实心形式中有助于SPDT,在空心形式中有助于通过模制成型进行大量制造。
而且,与前面的讨论相一致,图14A、14B和14C提供了优选实施例的其他重要的示例,其中,中心锥形反射表面10B和20B均为凹形。图14A提供了一种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该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使用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被实施成用作有限共轭成像中继器的对称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图14B提供了一种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该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使用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被实施成用作光束扩展器的非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图14C提供了一种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该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使用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被实施为用作显微镜物镜的非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图14D提供了一种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该内部反射锥面镜系统使用两个凹形反射锥面镜,且具有被实施为用作光束扩展器的径向非对称的同心输入和输出分界面。这些图还示出了一种技术,其中,反射光学表面10B、10C、20B和20C保持不变,且仅入射表面10A和输出表面20A被调节用于产生迥异的光学系统。(这种设计的制造和实施的优点和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图15A-18B提供了混合系统的多个示例,该混合系统组合了实心(内部)和空心(外部)反射锥面镜系统。这些系统的独特性还在于,对于该系统的一半,使用与凸形反射表面相同的中心锥形反射表面,而对于该系统的另一半,则使用与凹形反射表面相同的中心锥形反射表面。参看附图,可以看出,图15A和15B提供了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视图,该反射锥面镜系统组合内部反射锥面镜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其中,空心半体用作外部反射锥面镜,所述外部反射锥面镜与用作内部反射锥面镜的实心半体耦合。在图15A和15B示出的每个实施例中,还可将反射器从凸形变化到凹形和反之亦然,如图16A和16B中所示,图16A和16B提供了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视图,该反射锥面镜系统也组合了内部反射锥面镜和外部反射锥面镜,且从一个方向使用与凸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从另一个方向使用与凹形反射器相同的中心锥体,但具有上述变化。
图17A-18B提供了包括一个实心元件的完整的配对的反射锥面镜光学系统的示例(还参看图21A和21B)。首先参看图17A和17B,可以指出(与前面的示例相同),有两个反射锥面镜结合到这些图中示出的反射锥面镜系统中,且与如图16A和16B所示的例子相同,中心锥形反射表面11B、11B’、20B、20B’用作凹形(例如,11B’、20B’)和凸形(例如,11B、20B)反射器。这些实施例的另一特征是,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的入射侧上的包围中心锥形反射表面11B、11B’、20B、20B’的入射中心井90,所述入射中心井90具有侧壁90A。在从中心锥形区段11B、11B’的第一反射之后,当光线在侧壁90A处进入介质时,会产生折射。折射面(即,90A)可被使得与入射光线垂直,因此,该设计可从根本上免受色效应。(例如,参看图21A和21B)。尽管模制成型过程可对能够产生的形状产生一些限制,但图21B示出了一种总体上可与模制成型技术兼容的整体式设计。而且,与所示的其他例子相同,该形状可被调节成适合其他光学功能,例如光束扩展器或中继镜。图18A和18B和21与图17A和17B共享整体式设计,但图18A和18B示出了具有折射分界面90A’的输出中心井90’,其中,从光学介质内到光学介质外的过渡发生在从中心锥形表面21B、21B’的最后的反射之前。(还参看用于一个实施例的图21A和21B,该实施例具有入射和输出中心井90、90’,但反射锥面镜不共享相同的中心锥体)。
在提供的光学系统中使用反射锥面镜的一个副产物通常是入射光能的再分布或者再排序。在图19A中,按照惯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与光轴300一致的入射光线称作“主光线”400。与光轴平行但位于物空间中的入射光束的周边处的入射光线称作“边缘光线”500。在使用反射锥面镜形式下,可有意地使这两个关键光线的角色颠倒。入射主光线400作为输出边缘光线400′输出;入射边缘光线500作为输出主光线500’输出。该颠倒由两个光线彼此交叉或与光学系统的中心线交叉的次数决定。如果这些事件的总和是偶数,则它们从进入到输出的位置将被保持(例如参看图10A)。然而,如果这些事件的总和是奇数,则作为到系统的入射主光线400的光线作为输出边缘光线400′输出,入射边缘光线500作为输出主光线500′输出。(例如参看图19A,图19A示出了被设计成用于利用全内反射、因此不需要涂层的两件式实心形式的反射锥面镜系统)。总体上,光线由于反射或内部聚焦而交叉。
除了已经讨论的形式以外,还可利用系统内的任何反射表面来产生环焦。图19B示出了位于第二和第三反射之间的环焦。该环焦的产生可充当强有力的设计工具,因为这可使该系统分成由焦点分离的各个部分。所述部分此时可单独地被优化用于特定的功能。与较早的结构相同,具有一个或多个内部环焦的反射锥面镜对可被构造为空心或实心形式,且锥形表面可为凹形或凸形。此外,与先前的结构相同,可构造出具有内部环焦的形式,其中,中心锥形表面一次用作凸形锥体,第二次用作凹形锥体。而且,任何反射或折射表面可通过较高阶的非球面变形项的变动进一步适于实现其他期望的光学特征。
当设计基于反射锥面镜的光学系统时,可在两个尺度上将它设计为传统系统。为了获得无遮拦的基于反射锥面镜的系统,入射主光线必须与输出主光线共线。一旦反射系统已经在两个尺度上被构造,它可绕着与主光线一致的轴线旋转,以形成具有零遮拦的轴向对称系统。当然,反射表面的设计必须在心中以该旋转进行,以便以不会晕映或以其他方式遮拦任何光线的合适的几何形状结束。如图20所示,以这种方式,成对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设计建议使用锥形区段、例如抛物线和椭圆形,其性能在反射光学系统中是很好理解的。这种设计理念允许获得合适的起始设计来用于针对特定的应用进一步优化。
图21A示出了进入光线的分布不是必需被保持,即使在光线排序时。在该图中,该图提供了绕着光轴对称设置且包括一个实心元件的完整的反射锥面镜系统的一个示例,其中,主光线位置被保持,但光线不是均匀地分布在被聚焦的光线内,尽管入射光线空间上均匀地分布。对于这些抛物线/椭圆形环焦形式,该分布的集聚遵循入射主光线。因此,如果入射主光线作为主光线输出,则在法线入射周围具有光线集聚。如果入射主光线作为边缘光线输出,则光线将向着较大的入射角度集中。
图22示出了一种光学系统,其中,数值孔径的中心部分的光线沿循一个路径通过系统,而来自外数值孔径的光线沿循不同的路径,且使用一些数目的不同的光学系统。所有光线从表面10B和10C反射。中心光线路径由首先从20D反射离开、然后从20B反射离开的那些光线限定。外光线路径由从表面20C反射离开、然后绕过表面20D的那些光线限定。因此,该图用于说明这些系统形式的大的灵活性,且表明了,可在单个成对的反射锥面镜光学系统内存在多个光路。
如前面已讨论的,除了有意地使理论上100%无遮拦地设计反射锥面镜系统以外,还可直接留意地将非零量的遮拦设计到一个系统中,而仍保持100%的理论传输通过量。它可被看作会聚的输出光束中的中心遮蔽。这种特征从光学性能观点看可能是有利的,但不具有对现有技术的遮拦的全反射或反射折射系统来说常见的典型的传输损失。如果期望中心遮蔽,本发明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可以可选地通过仅使用第一反射锥面镜入射部分10简化。这示于图29A和29B中,该图示出了两件式空心反射锥面镜系统和单件式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均提供了理论上100%的传输,但在会聚的输出光束中仍具有中心遮蔽。在这些单个第一反射锥面镜的情况下,具有最小直径的中心遮蔽,所述最小直径的中心遮蔽不能被减小,这与定中的全反射或反射折射的现有技术设计的固有的最小中心遮拦类似。
示出的多个实施例可以给定的标称设计(nominaldesign)的窄公差容许或宽公差容许的形式制作。对于窄公差容许的形式,选择的制作方法直接是SPDT光学。对于空心反射锥面镜系统,选择的材料可以是任何可用金刚石切削的金属(铝、铜、镍),但优选地,涂覆镍的材料提供最光滑的表面终层。使用多种机械、化学或电解抛光方法的后抛光技术可被采用,以进一步将用金刚石切削的表面光滑到埃级表面粗糙度。金属可被涂覆有保护性涂层或增强的镜面薄膜层积物,或它可未被涂层且仍提供高的反射率。对于需要光线传输的实心反射锥面镜系统,光学聚合物的SPDT是最好的选择。氟化钙晶体材料也已经直接被用金刚石切削,且提供对200nm以下的波长的UV传输。丙烯酸树脂通过金刚石切削提供最好的表面终层,但其他塑性材料也是合适的。也可获得可传输300nm的波长的UV的丙烯酸树脂。
对于宽公差容许形式的标称反射锥面镜系统,注射成型可被采用用于实心和空心反射锥面镜形式。模制成型过程和模腔设计将支配可实现的反射锥面镜设计。模具嵌入件由SPDT制造。由于模制部件的表面不规则性不能与直接的SPDT表面一样精确,因此,模制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在高体积的宽公差应用中是有用的。这可包括用于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的采集透镜和其他非成像应用。
最后,已经试图充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可能性,但必须记住,多种其他变化也是可以的。因此,应当理解,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原理的应用的说明。而且,上面公开的和其他特征和功能中的许多或它们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可期望地组合到其他许多不同的系统或应用中。此外,也由权利要求限定的各种目前未预见或预料到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修改、变化或改进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因此,对说明的实施例的细节的描述并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权利要求本身记载了对于本发明重要的那些特征。
Claims (35)
1.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包括:
第一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
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成间隔开的关系定位的第二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
其中,具有经由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反射的光路,使得光束可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上地进入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经由从所述反射表面的反射行进通过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且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输出地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输出;以及
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
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是光线传输固体的表面,使得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反射的光线发生于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中;
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是光线传输固体的表面,使得在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反射的光线发生于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具有顶点,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中的一个的顶点指向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中的另一个;
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具有顶点,且任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顶点指向另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
同一中心锥体充当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以及
所述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
其中: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被选择成使分离光轴在输出侧被再组合,以产生基本无遮拦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在其极限情况下基本无传输损失;或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由于光学性能原因被选择成使通光孔径的特定百分比可在中心处被遮拦;或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在出于或不出于光学性能原因的情况下被选择成使任意的中心遮拦被允许;和
包括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任何所述光线传输固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输入表面,在所述输入表面处,入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包括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任何所述光线传输固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输出表面,在所述输出表面处,输出光线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输出;和
任何所述输入和输出表面包括弯曲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表面被弯曲,以消除输出光线在输出表面处的折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光轴对称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反射锥面镜均由光线传输固体构成,所述固体沿着接合表面紧挨着接触,光线传输通过所述接合表面,且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接合表面包括有助于将所述锥面镜保持在正确间隔开和轴向对齐的状态下的互锁表面,设有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有助于将所述反射锥面镜保持在正确间隔开和轴向对齐的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特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传输固体的反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邻近空腔,且所述反射表面的形成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与所述空腔之间的分界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处的全内反射占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反射率的至少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壳体包括邻近远端反射表面的一部分的空腔,且所述远端反射表面的形成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与所述空腔之间的分界面的所述一部分处的全内反射占所述一部分的反射率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表面中的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入射光线非全内反射的区域处被涂覆反射涂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部结构特征,所述内部结构特征将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反射表面保持在正确间隔开且轴向对齐的状态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保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第一部分、保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第二部分以及保持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第三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三部分的内表面形成。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被包围在壳体中,且适于用作显微镜物镜。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反射锥面镜均由光线传输固体构成,且所述输入表面和所述输出表面均为弯曲表面,所述弯曲表面适于折射地影响入射或输出光线,使得所述弯曲表面使反射锥面镜适于充当中继器、显微镜物镜和光束扩展器中的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被包围在壳体中,且适于用作显微镜物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的一个是光线传输固体,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的另一个不是光线传输固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中的任一个特征:
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且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至少部分发生于空气中;以及
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且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至少部分发生于空气中。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适于引起以下至少一种:使进入反射锥面镜系统的主光线作为边缘光线输出;使进入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边缘光线作为主光线输出;以及入射光线再分布,使得输出光线在主光线或边缘光线周围聚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适于产生环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进入反射锥面镜系统的主光线、进入反射锥面镜系统的边缘光线和介于所述主光线与边缘光线之间的光线中的至少一个以以下方式穿过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经由从所有反射表面的反射。
19.一种用于构造反射锥面镜系统的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且对称地限定出第一反射锥面镜光轴,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且绕着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光轴对称地设置;
提供第二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且对称地限定第二反射锥面镜光轴,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且绕着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光轴对称地设置;
以间隔开的关系布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且使它们的光轴对齐,使得具有经由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反射的光路,使得光束可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上地进入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经由从所述反射表面的反射行进通过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且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输出地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输出;
所述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进一步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以及
其中,具有以下中的任一特征:
所述弯曲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被选择成使分离光轴在输出侧被再组合,以产生基本无遮拦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在其极限情况下基本无传输损失;
所述弯曲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由于光学性能原因被选择成使通光孔径的特定百分比可在中心处被遮拦;以及
所述弯曲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在出于或不出于光学性能原因的情况下被选择成使任意的中心遮拦被允许。
20.一种反射锥面镜系统,包括:
第一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
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成间隔开的关系定位的第二反射锥面镜,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包括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为大致锥形,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为大致截头锥形;以及
其中,具有经由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在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反射的光路,使得光束可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上地进入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经由从所述反射表面的反射行进通过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且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输出地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邻近地从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输出;以及
其中,所述反射锥面镜系统被包围在壳体中,且适于用作显微镜物镜;和/或
所述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
其中: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被选择成使分离光轴在输出侧被再组合,以产生基本无遮拦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在其极限情况下基本无传输损失;或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由于光学性能原因被选择成使通光孔径的特定百分比可在中心处被遮拦;或
已被弯曲以实现一种光学效果的任何反射表面的形状和局部倾角在出于或不出于光学性能原因的情况下被选择成使任意的中心遮拦被允许。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光线传输固体的表面,使得在所述中心表面和远端表面之间反射的光线发生于所述固体中;
其中,包括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任何所述光线传输固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输入表面,在所述输入表面处,入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且包括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任何所述光线传输固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输出表面,在所述输出表面处,输出光线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输出;以及
其中,任何所述输入和输出表面包括平坦表面和弯曲表面中的一个。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输出表面被弯曲,以消除输出光线在输出表面处的折射。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光轴对称地设置。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反射锥面镜均由光线传输固体构成,所述固体沿着接合表面紧挨着接触,光线传输通过所述接合表面,且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接合表面包括有助于将所述锥面镜保持在正确间隔开和轴向对齐的状态下的互锁表面,设有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有助于将所述反射锥面镜保持在正确间隔开和轴向对齐的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特征。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传输固体的反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邻近空腔,且所述反射表面的形成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与所述空腔之间的分界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处的全内反射占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反射率的至少一部分。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壳体包括邻近远端反射表面的一部分的空腔,且所述远端反射表面的形成所述光线传输固体与所述空腔之间的分界面的所述一部分处的全内反射占所述一部分的反射率的至少一部分。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表面中的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入射光线非全内反射的区域处被涂覆反射涂层。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用于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部结构特征,所述内部结构特征将所述反射锥面镜的反射表面保持在正确间隔开且轴向对齐的状态下。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保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第一部分、保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第二部分以及保持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的第三部分。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由所述第三部分的内表面形成。
3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中心反射表面中的一个的顶点指向所述中心反射表面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具有顶点,且任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的顶点指向另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反射锥面镜均由光线传输固体构成,且所述输入表面和所述输出表面均为弯曲表面,所述弯曲表面适于折射地影响入射或输出光线,使得所述弯曲表面使反射锥面镜适于充当显微镜物镜。
3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中心锥体充当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和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的一个是光线传输固体,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的另一个不是光线传输固体。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反射锥面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中的任一个特征:
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且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至少部分发生于空气中;以及
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所述第二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发生于光线传输固体内,且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远端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锥面镜中心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反射至少部分发生于空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23135.8A CN105589185A (zh) | 2009-06-05 | 2010-06-04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455,807 US8238042B2 (en) | 2009-06-05 | 2009-06-05 | Reflective axicon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2/455,807 | 2009-06-05 | ||
PCT/US2010/001623 WO2010141092A2 (en) | 2009-06-05 | 2010-06-04 | Reflective axicon systems and methods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3135.8A Division CN105589185A (zh) | 2009-06-05 | 2010-06-04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67572A CN102667572A (zh) | 2012-09-12 |
CN102667572B true CN102667572B (zh) | 2016-04-20 |
Family
ID=432983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3135.8A Pending CN105589185A (zh) | 2009-06-05 | 2010-06-04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CN20108003472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572B (zh) | 2009-06-05 | 2010-06-04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3135.8A Pending CN105589185A (zh) | 2009-06-05 | 2010-06-04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38042B2 (zh) |
JP (1) | JP5678354B2 (zh) |
CN (2) | CN105589185A (zh) |
WO (1) | WO2010141092A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98578A (zh) * | 2016-03-29 | 2016-05-25 | 四川大学 | 一种基于环形反射腔汇聚激光束的微探针尖端热加工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330116A1 (en) * | 2011-11-08 | 2014-11-06 |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yt of New York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ultaneous multi-directional imaging for capturing tomographic data |
US9421641B2 (en) | 2011-12-28 | 2016-08-23 | Raytheon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hermal management of an obscured laser system |
KR102096048B1 (ko) * | 2012-10-10 | 2020-04-0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레이저 가공장치 |
US9329373B2 (en) * | 2013-02-13 | 2016-05-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tadioptric optical system with multi-reflection element for high numerical aperture imaging |
US10825944B2 (en) * | 2013-04-28 | 2020-11-03 | Lasermotive, Inc. | Device for convert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o electricity,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507129B2 (en) * | 2013-10-31 | 2016-11-29 | Duke University | Apparatus comprising a compact catadioptric telescope |
KR102269601B1 (ko) * | 2014-01-14 | 2021-06-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중 초점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촬상 장치 |
JP7071118B2 (ja) * | 2014-08-19 | 2022-05-18 | ルミレッズ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ベーフェー | ダイレベルのレーザリフトオフ中の機械的損傷を減少させるサファイアコレクタ |
DE102015201647B4 (de) * | 2015-01-30 | 2017-09-28 | Asphericon Gmbh | Optisches Element zur Fokussierung kollimierter Strahlen sowie Verwendung dieses Elements |
EP3295479B1 (en) * | 2015-05-13 | 2018-09-26 | Lumileds Holding B.V. | Sapphire collector for reducing mechanical damage during die level laser lift-off |
LU92846B1 (de) | 2015-10-09 | 2017-05-02 | Leica Microsystems | Verfahren und Beleuchtungsanordnung zum Beleuchten einer Probenschicht mit einem Lichtblatt |
CN106092518B (zh) * | 2016-06-06 | 2017-09-05 | 北京理工大学 | 无限兼有限共轭差动探测寻焦光电像分析器及其方法 |
CN105910799B (zh) * | 2016-06-06 | 2017-06-06 | 北京理工大学 | 无限兼有限共轭寻焦光电像分析器及其方法 |
WO2018007246A1 (en) * | 2016-07-04 | 2018-01-11 | Firecomms Limited | An optical beam expander |
US11016278B2 (en) | 2016-09-08 | 2021-05-25 | Nanophoton Corporation | Reflective objective lens and observation method |
WO2018049306A1 (en) | 2016-09-09 | 2018-03-15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Office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Tilted illumination systems for fluoresence microscopes |
DE102017116477B4 (de) * | 2017-07-21 | 2021-08-19 | Asphericon Gmbh | Polarisationswandler mit reflektiver Axikonoptik, Laseroptik,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olarisationswandlers |
US10754133B2 (en) * | 2017-07-26 | 2020-08-25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Cloaking devices with curved mirrors |
US10527831B2 (en) * | 2017-09-11 | 2020-01-07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Cloaking devices with planar and curved mirrors and veh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
US10678060B2 (en) * | 2017-10-26 | 2020-06-09 | Fluke Corporation | Laser line generation device having combination aspheric lens and axicon |
US10421402B2 (en) * | 2017-11-15 | 2019-09-24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Cloaking devices constructed from reflection boundaries, half-mirrors and color filters and veh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
IL255894B (en) * | 2017-11-26 | 2020-11-30 | Zajdman Avigdor | laser system |
AU2019206621B2 (en) * | 2018-01-14 | 2024-10-17 | Light Field La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verse energy localization in energy relays using ordered structures |
DE102018126381A1 (de) * | 2018-02-15 | 2019-08-22 | Schott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fügen einer Trennlinie in ein transparentes sprödbrüchiges Material, sowie verfahrensgemäß herstellbares, mit einer Trennlinie versehenes Element |
CN112005100B (zh) | 2018-03-12 | 2024-09-20 | 查珀尔希尔北卡罗来纳大学 | 用于荧光显微镜的光盘显微术 |
US11262570B2 (en) | 2018-03-12 | 2022-03-01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Mirror image microscopy for increased collection |
CN108519653A (zh) * | 2018-04-03 | 2018-09-11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环形镜的红外光聚焦装置 |
CN108534712A (zh) * | 2018-06-16 | 2018-09-14 | 复旦大学 | 一种柱面面形干涉检测装置 |
CN108919500B (zh) * | 2018-09-19 | 2020-08-21 | 长春理工大学 | 基于双光束激光阱的可调谐局域空心光束光镊系统 |
WO2020097745A1 (es) * | 2018-11-13 | 2020-05-22 |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 Sistema y aparato de iluminación para experimentos ópticos |
US11043239B2 (en) | 2019-03-20 | 2021-06-22 | Kla Corporation | Magneto-optic Kerr effect metrology systems |
CN110162121B (zh) * | 2019-04-25 | 2021-04-06 | 北京工商大学 | 用于环境舱的环境控制系统及环境舱 |
JP6854542B1 (ja) * | 2019-11-28 | 2021-04-07 | 佐藤 拙 |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
FR3113741B1 (fr) | 2020-08-28 | 2022-08-05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systeme optique de focalisation et de collection |
US11555965B1 (en) | 2021-07-09 | 2023-01-17 |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 Illumination frustums for photoconductive switche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045A (zh) * | 2004-03-19 | 2005-01-1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暗场显微镜聚光系统 |
CN101363956A (zh) * | 2008-09-23 | 2009-02-11 | 长春理工大学 | 准双半高斯空心激光束形成装置 |
CN101387759A (zh) * | 2008-10-23 | 2009-03-18 | 高秀敏 | 一种光束偏振态调节整形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79427A (en) * | 1984-09-21 | 1986-04-01 | Clegg John E | Conical finder microscope |
US4753520A (en) * | 1986-11-17 | 1988-06-28 | General Instrument Corp. | Compound catoptric cartesian ovoid lens |
JPH0233020U (zh) * | 1988-08-25 | 1990-03-01 | ||
US4886348A (en) * | 1988-10-26 | 1989-12-12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Total transmissibility optical system |
JP2000206411A (ja) * | 1999-01-19 | 2000-07-28 | Sharp Corp | 光学素子、光学ヘッド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情報再生装置 |
SE524141C2 (sv) * | 2002-11-11 | 2004-07-06 | Elinnova Hb | Anordning för konvertering av ljus |
US7430230B2 (en) * | 2005-04-07 | 2008-09-30 | The Boeing Company | Tube solid-state laser |
US7461960B2 (en) * | 2006-05-05 | 2008-12-09 | Zweibruder Optoelectronics | LED illumination module |
US7633689B2 (en) * | 2007-07-18 | 2009-12-15 | Asml Holding N.V. | Catadioptric optical system for scatterometry |
CN101359122B (zh) * | 2007-08-03 | 2011-05-04 | 清华大学 | 背光模组 |
CN101236296B (zh) * | 2008-01-31 | 2010-06-02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一种紫外导航敏感器的光学系统 |
CN101382664B (zh) * | 2008-10-23 | 2010-06-16 | 高秀敏 | 一种偏振态非均匀分布光束产生方法及其装置 |
JP4977736B2 (ja) * | 2009-05-13 | 2012-07-1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ングビーム変換装置 |
-
2009
- 2009-06-05 US US12/455,807 patent/US82380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04 JP JP2012513937A patent/JP56783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4 CN CN201510623135.8A patent/CN105589185A/zh active Pending
- 2010-06-04 CN CN201080034721.4A patent/CN1026675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4 WO PCT/US2010/001623 patent/WO2010141092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045A (zh) * | 2004-03-19 | 2005-01-1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暗场显微镜聚光系统 |
CN101363956A (zh) * | 2008-09-23 | 2009-02-11 | 长春理工大学 | 准双半高斯空心激光束形成装置 |
CN101387759A (zh) * | 2008-10-23 | 2009-03-18 | 高秀敏 | 一种光束偏振态调节整形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98578A (zh) * | 2016-03-29 | 2016-05-25 | 四川大学 | 一种基于环形反射腔汇聚激光束的微探针尖端热加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141092A3 (en) | 2011-03-24 |
JP2012529075A (ja) | 2012-11-15 |
US8238042B2 (en) | 2012-08-07 |
US20100309566A1 (en) | 2010-12-09 |
CN102667572A (zh) | 2012-09-12 |
JP5678354B2 (ja) | 2015-03-04 |
WO2010141092A2 (en) | 2010-12-09 |
CN105589185A (zh) | 2016-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67572B (zh) | 反射锥面镜系统和方法 | |
US6717736B1 (en) | Catoptric and catadioptric imaging systems | |
US8970961B2 (en) |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multifunction glass, production method and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fresnel structure | |
US5042928A (en) | Parallel catadioptric optical element | |
US9777990B2 (en) | Reticle unit and optical apparatus | |
US20030016539A1 (en) | High efficiency non-imaging optics | |
CN103175515A (zh) | 用于产生线状激光标记的激光系统 | |
CN105929545A (zh) | 波导式的头戴显示器的光学装置 | |
US20040228008A1 (en) |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catadioptric lens system | |
US7170688B2 (en) | Retroreflective device comprising gradient index lenses | |
CN102540471A (zh) | 用于激光射束成形的光学系统及包括此系统的激光系统 | |
KR20200043435A (ko) | 세분된 입사 마이크로 광학 요소들을 구비한 마이크로 광학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조명 장치 | |
US9465218B2 (en) |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multifunction glass, production method and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Fresnel structure | |
JPH01154101A (ja) | 球面平凸レンズ | |
CN112764138B (zh) | 一种高耦合效率的to非球面透镜 | |
US5953162A (en) | Segmented GRIN anamorphic lens | |
CN112162368A (zh) | 一种自由曲面反射式耦合透镜 | |
CN108292046A (zh) | 光束强度变换光学系统以及光束强度变换透镜 | |
KR102536463B1 (ko) | 도트 사이트 광학계 | |
CN109073790A (zh) | 光学透镜和光学透镜的制造方法 | |
CN114545630A (zh) | 一种激光扫描型反射光谱成像ar眼镜光学系统 | |
JPH0392815A (ja) | レーザー光強度分布変換光学系 | |
JPS62215916A (ja) | 光学式ピツクアツプ用コリメ−ト光学装置 | |
RU2174245C2 (ru) | Линза с коррекцией аберраций | |
CN201397420Y (zh) | 视场分割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