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4542B -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4542B
CN102664542B CN201210128571.4A CN201210128571A CN102664542B CN 102664542 B CN102664542 B CN 102664542B CN 201210128571 A CN201210128571 A CN 201210128571A CN 102664542 B CN102664542 B CN 102664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arm
arm unit
switching tube
inductanc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85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4542A (zh
Inventor
刘培国
费珍福
石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285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645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64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4542A/zh
Priority to EP12839228.9A priority patent/EP2675052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2/086351 priority patent/WO201315953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4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4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1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operating from a three-phase input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0Arrangements incorporating converting means for enabling loads to be operated at will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power supplies, e.g. from ac or d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路,包括:第一桥臂单元、第二桥臂单元、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以及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桥臂单元用于输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位交流电,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用于输入二相电源的第二相位交流电,第四桥臂单元用于输入三相电源的第三相位交流电。在交流电工作模式下,通过交错开通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向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充电,减小了电容纹波。在电池工作模式下,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仍能够给电容充电,电路不存在闲置器件,提高了器件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三相维也纳(Vienna)功率因数校正(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电路在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的逆变电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1所示,一般应用于UPS的三相Vienna PFC电路主要包括:三相交流电源(AC)的A相101、B相102和C相103,电池正极BAT+和电池负极BAT-,选择开关K1、K2和K3,电感L1、L2和L3,二极管D1、D2、D3、D4、D5和D6,开关管Q1、Q2和Q3,电容C1和C2以及接零线N,其中,K1可选择接接A相或BAT+,K2可选择接B相或不接,K3可选择接C相或BAT-。此三相Vienna PFC电路的市电工作主要通过两个正负半波的Boost电路完成,三相电路中的每一相的市电工作原理相同。
以下以A相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1)市电工作模式:
市电A相工作正半周时,
Q1开通时电流流向为:市电A相AC(A)→K1→L1→Q1→N;
Q1关闭时电流流向为:AC(A)→K1→L1→D1→C1→N;
市电A相工作负半周,
Q1开通时电流流向为:N→Q1→L1→K1→AC(A);
Q1关闭时电流流向为:N→C2→D2→L1→K1→AC(A);
(2)电池模式:
Vienna PFC电路输出正半波电流时,
开关管Q1导通时电流流向为:BAT+→K1→L1→Q1→N;
开关管Q1关闭时电流流向为:BAT+→K1→L1→D1→C1→N;
Vienna PFC电路输出负半波电流时,
开关管Q3导通时电流流向为:N→Q3→L3→K3→BAT-;
开关管Q3关闭时电流流向为:N→C2→D6→L3→K3→BAT-。
在电池模式下,B相电感L2和开关管等受限制。
现有的Vienna PFC电路的元器件性能受到电容纹波的影响,但上述电路工作方式无助于减小电路中的纹波,因此,需要对现有的Vienna PFC电路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减小了电路中的电容纹波。
一种电路,包括四个桥臂单元和两个电容,所述四个桥臂单元分别为第一桥臂单元、第二桥臂单元、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所述两个电容分别为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每个桥臂单元分别包括两个二极管、一个电感和一个开关管,所述两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口接零线N;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口分别接零线N;
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二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三相位交流电源。
一种电路控制方法,包括:
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本发明通过交错向电容充电的方式等效提高电源电路的开关频率,从而减小电路的磁性参数及滤波参数,减小电路中的开关纹波。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三相Vienna PFC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电池电源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电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下面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路,包括:
包括四个桥臂单元和两个电容,所述四个桥臂单元分别为第一桥臂单元、第二桥臂单元、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所述两个电容分别为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每个桥臂单元分别包括两个二极管、一个电感和一个开关管,所述两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口接零线N;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口分别接零线N;
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二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三相位交流电源。
如图2所示,第一桥臂单元包括电感L1,二极管D1和二极管D5,以及开关管Q1,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1和二极管D5的连接处分别连接电感L1的第一端口和开关管Q1的第一端口,开关管Q1的第二端口接零线N;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口,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口和电容C2的第二端口分别接零线N。
第二桥臂单元包括电感L2,二极管D2和二极管D6,以及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内部器件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桥臂单元的器件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桥臂单元包括电感L3,二极管D3和二极管D7,以及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内部器件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桥臂单元的器件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桥臂单元包括电感L4,二极管D4和二极管D8,以及开关管Q4,第四桥臂单元内部器件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桥臂单元的器件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L1的第二端口作为第一桥臂单元的输入端,可以通过选择开关K1连接第一相交流电源201。
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L2第二端口作为第二桥臂单元的输入端,可以通过选择开关K2连接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
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L3第二端口作为第三桥臂单元的输入端,可以通过选择开关K3连接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
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L4第二端口作为第四桥臂单元的输入端,可以通过选择开关K4连接第三相位交流电源203。
当本实施例电路在交流电(市电)工作模式下,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向电感L2和电感L3输入第二相位交流电,通过交错开通和关闭开关管Q2和开关管Q3的方法给电容C1和C2充电,等效提高电路的开关频率,较高的开关频率有利于减小电路的磁性参数及滤波参数,减小电容C1和电容C2的纹波。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正直流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正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负直流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负直流电源,所述第四开关用于使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L1的第二端口作为第一桥臂单元的输入端,通过选择开关K1连接第一相交流电源201。具体的,选择开关K1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口,选择开关K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相交流电源201,选择开关K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
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L2第二端口作为第二桥臂单元的输入端,通过选择开关K2连接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具体的,选择开关K2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2的第二端口,选择开关K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相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BAT+。
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L3第二端口作为第三桥臂单元的输入端,通过选择开关K3连接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具体的,选择开关K3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3的第二端口,选择开关K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相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池负电极BAT-。
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L4第二端口作为第四桥臂单元的输入端,通过选择开关K4连接第三相位交流电源203。具体的,选择开关K4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4的第二端口,选择开关K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相交流电源203,选择开关K4的第二输入端连接BAT-。
如图3所示,所述电池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是电池电源的正负极,所述电池电源是由同向串联的电池组成,所述同向串联的电池的相互连接处接零线N。
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电池模式下,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L1通过选择开关L1连接BAT+,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L2通过选择开关L2连接BAT+,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L3通过选择开关L3连接BAT-,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L4通过选择开关L4连接BAT-。本实施例电路中的第一桥臂单元和第二桥臂单元可以通过交错开通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向电容C1充电,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可以通过交错开通开关管Q3和开关管Q4,向电容C2充电。
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三相Vienna PFC电路,本发明实施例电路在电池模式下,所有桥臂单元可以进行工作,没有闲置的电路器件,提高了器件的利用率。此外,在电池模式下,交错开通第一桥臂单元和第二桥臂单元,交错向电容C1充电,有利于减小电容C1的纹波,以及交错开通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交错向电容C2充电,有利于减小电容C2的纹波。
优选的,所述开关管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选用的频率小于40KHz,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可以选用频率为100KHz的场效应管。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路可以应用于不间断电源设备,所述不间断电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电路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所述电路控制方法包括:
301、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
302、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303、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304、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305、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306、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307、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308、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309、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结合图2,对本发明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交流电工作模式(市电工作模式)下,第一桥臂单元、第二桥臂单元、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对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进行充电,其中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并联交错工作,对同一电容进行交错充电。
具体的,向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位交流电。当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波形处于正半周时,开通开关管Q1,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一相位交流电源201→选择开关K1→电感L1→开关管Q1→接零线N,向电感L1充电;关闭开关管Q1关闭,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一相位交流电源201→选择开关K1→电感L1→二极管D1→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向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三相电源的第二相位交流电。
当该第二相位交流电的波形处于正半周时,
开通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2→电感L2→开关管Q2→接零线N,向电感L2充电。
关闭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3→电感L3→二极管D3→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交错开通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和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
开通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3→电感L3→开关管Q3→接零线N,向电感L3充电。
关闭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选择开关K2→电感L2→二极管D2→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当该第二相位交流电的波形处于负半周时,
开通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开关管Q2→电感L2→选择开关K2→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向电感L2充电。
关闭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电容C2→二极管D7→电感L3→选择开关K3→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向电容C2充电。
交错开通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和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
开通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开关管Q3→电感L3→选择开关K3→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向电感L3充电。
关闭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电容C2→二极管D6→电感L2→选择开关K2→第二相位交流电源202,向电容C2充电。
向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三相电源的第三相位交流电。当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波形处于正半周时,开通开关管Q4,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三相位交流电源203→选择开关K4→电感L4→开关管Q4→接零线N,向电感L4充电;关闭开关管Q4,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第三相位交流电源203→选择开关K4→电感L4→二极管D4→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交错开通开关管Q2和Q3,通过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分别交错向电容C1及电容C2充电,减小了电容C1和电容C2的波纹。
优选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和所述第二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时,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所述第三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和所述第四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时,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负直流电;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负直流电;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结合图2,对本发明在直流电模式下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直流电工作模式(电池工作模式)下,向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L1的第二端口和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L2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
开通开关管Q1,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BAT+→选择开关K1→电感L1→开关管Q1→接零线N,向电感L1充电。
关闭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BAT+→选择开关K2→电感L2→二极管D2→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交错开通开关管Q2和Q1,
开通开关管Q2,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BAT+→选择开关K2→电感L2→开关管Q2→接零线N,向电感L2充电。
关闭开关管Q1,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流流向为:BAT+→选择开关K1→电感L1→二极管D1→电容C1→接零线N,向电容C1充电。
向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L3的第二端口和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L4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
开通开关管Q3,第三桥臂单元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开关管Q3→电感L3→选择开关K3→BAT-,向电感L3充电。
关闭开关管Q4,第四桥臂单元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电容C2→二极管D8→电感L4→选择开关K4→BAT-,向电容C2充电。
交错开通开关管Q3和Q4,
开通开关管Q4,第四桥臂单元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开关管Q4→电感L4→选择开关K4→BAT-,向电感L4充电。
关闭开关管Q3,第四桥臂单元电流流向为:接零线N→电容C2→二极管D7→电感L3→选择开关K3→BAT-,向电容C2充电。
在电池模式下,第二桥臂单元和第三桥臂单元仍然可以工作,本发明电路中没有器件闲置,提高了器件的利用率。
以上电池模式下,电池可以采用电池组的方式,该电池组可以包括串联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第一电池的负极和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而且第一电池的负极和第二电池的正极接零线N。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

1.一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桥臂单元和两个电容,所述四个桥臂单元分别为第一桥臂单元、第二桥臂单元、第三桥臂单元和第四桥臂单元,所述两个电容分别为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每个桥臂单元分别包括两个二极管、一个电感和一个开关管,所述两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口接零线N;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口分别接零线N;
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二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三相位交流电源;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正直流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正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负直流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所述电路还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还用于连接负直流电源,所述第四开关用于使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在连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源和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3.一种电路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一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二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
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正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输入所述第三相位交流电的负半周时,
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和所述第二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正直流电源时,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正直流电;
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一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所述第三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和所述第四开关切换到使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负直流电源时,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负直流电;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的第二端口输入负直流电;
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在开通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及关闭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之后,
开通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四桥臂单元的电感充电;
关闭所述第三桥臂单元的开关管,以向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CN201210128571.4A 2012-04-27 2012-04-27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6645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8571.4A CN102664542B (zh) 2012-04-27 2012-04-27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EP12839228.9A EP2675052B1 (en) 2012-04-27 2012-12-11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CT/CN2012/086351 WO2013159539A1 (zh) 2012-04-27 2012-12-11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8571.4A CN102664542B (zh) 2012-04-27 2012-04-27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4542A CN102664542A (zh) 2012-09-12
CN102664542B true CN102664542B (zh) 2014-09-03

Family

ID=46773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8571.4A Active CN102664542B (zh) 2012-04-27 2012-04-27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75052B1 (zh)
CN (1) CN102664542B (zh)
WO (1) WO20131595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4542B (zh) * 2012-04-27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83473B (zh) * 2013-12-11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三桥臂拓扑电路及控制方法、不间断电源系统
CN109245575B (zh) * 2018-10-23 2021-02-1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一种vienna整流器随机采样方法
CN111371305B (zh) * 2018-12-25 2021-08-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2600447B (zh) * 2020-11-25 2023-02-28 深圳市科华恒盛科技有限公司 整流模组的应用方法
CN113839572B (zh) * 2021-11-03 2024-05-28 易事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整流模块及高压直流供电系统
CN114337207B (zh) * 2021-12-16 2023-10-31 天津城建大学 多相堆叠交错降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8882A (en) * 1995-12-28 1998-09-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hree-phase bridge rectifier
CN1610230A (zh) * 2004-11-05 2005-04-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交流升压方式的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1860192A (zh) * 2010-03-30 2010-10-13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三态三电平pfc电路及多态三电平pfc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9907351A (pt) * 1999-12-22 2001-08-07 Ericsson Telecomunicacoees S A Método e circuito de controle para retificador do tipo elevador trifásico de três nìveis
CN100433494C (zh) * 2003-11-26 2008-11-12 力博特公司 不间断电源中整流器的矢量控制方法
CN102664542B (zh) * 2012-04-27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684519B (zh) * 2012-04-27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39033B (zh) * 2012-06-23 2015-10-21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交错并联三相pfc电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8882A (en) * 1995-12-28 1998-09-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hree-phase bridge rectifier
CN1610230A (zh) * 2004-11-05 2005-04-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交流升压方式的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1860192A (zh) * 2010-03-30 2010-10-13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三态三电平pfc电路及多态三电平pfc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75052B1 (en) 2019-04-17
EP2675052A4 (en) 2014-04-23
EP2675052A1 (en) 2013-12-18
CN102664542A (zh) 2012-09-12
WO2013159539A1 (zh)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4542B (zh)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08855B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和dc-dc变换器
CN100578888C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WO2014000490A1 (zh) 五电平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3368231A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
CN103762873B (zh) 基于Boost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CN107204717A (zh) 一种无桥升压型cuk pfc电路
CN103812366B (zh)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
CN207010546U (zh) Pfc电路及变频空调器
CN101685973B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05356784A (zh) 一种具有直流母线电压平衡功能的并网逆变器
CN102684519B (zh) 一种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41153A (zh) 一种三相整流升压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不间断电源
CN204700414U (zh)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电焊机电路
CN103312211A (zh)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2684472A (zh) 一种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装置
CN203827203U (zh) 一种大功率光储一体化变流器
CN102064718A (zh) 一种通用电源装置
CN106208268A (zh) 基于变初级参数的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203827192U (zh) 三相九开关组mmc ac-ac变换器
CN206060579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双向换流器
CN101494388B (zh) 多电源输入变换器装置及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
CN112224056B (zh) 一种车辆及其能量转换装置
CN204290428U (zh) 一种集成电机驱动和电池充电功能模块
CN106685208A (zh) 一种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车载充电机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9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