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5425A -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5425A
CN102655425A CN2011100540260A CN201110054026A CN102655425A CN 102655425 A CN102655425 A CN 102655425A CN 2011100540260 A CN2011100540260 A CN 2011100540260A CN 201110054026 A CN201110054026 A CN 201110054026A CN 102655425 A CN102655425 A CN 102655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ascending load
control sub
sub
wav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40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5425B (zh
Inventor
刘进华
张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0540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5542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70785 priority patent/WO2012116584A1/en
Priority to ES12751868.6T priority patent/ES2564367T3/es
Priority to EP12751868.6A priority patent/EP2681852B1/en
Priority to US14/002,672 priority patent/US9585055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655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5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4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9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3Auxiliary parameters, e.g. power control [PCB] or not acknowledged commands [NACK], used as feedback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包括: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上行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所述上行负载净空。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基站设备。

Description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信系统中确保上行稳定性的方法和基站,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相应的基站。
背景技术
·上行波束赋形
目前,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正在评估在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参见3GPP Tdoc RP-090987,3GPP Work Item Description:Uplink Tx Diversity for HSPA,将其一并引入作为参考)的上下文中上行传输分集的潜在优势。利用上行传输分集,配备了两根或多根发射天线的用户设备(UE)能够完全地利用这些天线。这可以通过将发射信号s(t)与权重因子W=[w1,w2,...,wi,...,wM]相乘来实现。术语“权重因子”也可以指预编码矢量。参见图1,图1示出了上行传输分集的示意图。注意i=1...M,其中M表示发射天线的数量。上行传输分集的基本原理是,调整权重,从而在UE可以在给定时间段从多于一根天线同时进行发送的波束赋形的情况下,将用户和网络性能最大化。
根据是否存在来自Node B的明确反馈,可以将上行波束赋形分为两种类型:
-开环波束赋形(OLBF):UE自主地决定天线权重。UE根据NodeB的现有反馈(如,上行传输功率控制(UL TPC)、混合重传请求(HARQ)反馈等),来选择预编码矢量。
-闭环波束赋形(CLBF):Node B向UE提供明确反馈,指示UE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哪些权重。
在3GPP TR 25.863,Uplink transmit diversity for High Speed PacketAccess(HSPA)(Release 10)中公开了针对开环传输分集(OLTD)的研究。针对OLBF模式下的UE,基于接收到的上行TPC,由UE来调整上行波束方向。
当UE处于软切换时,根据以下策略来组合时隙中的来自所有连接的Node B的上行TPC命令:如果从所有连接的Node B接收的TPC为上升(UP),则组合后的TPC为上升(UP);以及如果从连接的NodeB接收的TPC中的任何一个为下降(DOWN),则组合后的TPC为下降(DOWN)。
针对软切换过程中的UE,上行中的最佳连接的Node B比其它连接的Node B具有更高的产生上行TPC DOWN的概率。因而,根据该TPC组合策略,TPC组合中最佳连接的Node B起主导作用。OLBF模式下的UE通过调整上行波束方向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来进行信道探测,并将与两个相反方向相对应的上行的TPC进行比较。如果沿一个方向接收TPC DOWN,以及沿相反的方向接收TPC UP,则UE使上行波束转向前一方向。由于针对软切换过程中的UE,TPC组合中最佳小区起主导作用,所以UE逐渐使上行波束转向最佳连接的Node B。如果上行中的最佳Node B改变,则上行波束逐渐向新的最佳Node B改变。处在OLTD状态下的UE在侧进行上行波束方向调整时,并不通知网络。
当前,3GPP中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厂商都启动了并驱动着针对闭环传输分集(CLTD)的研究。在CLBF的情况下,不确定是否仅由服务小区(或Node B)来确定预编码矢量,非服务小区也可以产生和确定预编码矢量。为了避免由于上行波束方向频繁地从一个活跃小区改变至另一个活跃小区而导致的热噪声增加量(RoT)振荡,最好由服务Node B而不是非服务Node B来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非服务小区(或Node B)也可以出于其它目的来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CLBF模式下的UE的上行波束指向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的活跃小区。
在下文中,以CLBF/OLBF UE来表示CLBF/OLBF模式下的UE,而不是仅表示支持CLBF/OLBF功能的UE,并将针对上行波束赋形(BF)模式下的UE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的小区称为该UE的BF控制小区。对于OLBF UE,上行质量最好的小区一般是BF控制小区。
·切换期间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
当CLBF UE的BF控制小区从一个小区改变为另一个小区时,CLBF UE的上行波束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转向目标BF控制小区。图2示出了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示例。参见图2,小区A和小区B是UE的两个活跃小区。C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之前,小区A是UE的BF控制小区,并受到来自主波瓣的干扰,而小区B是一个非BF控制小区,并受到来自较弱波瓣的干扰。在波束方向改变之后,小区B转变为BF控制小区,并受到来自主波瓣的干扰,而小区A转变为非BF控制小区,并受到来自较弱波瓣的干扰。当波束从小区A改变至小区B时,由于该CLBF UE而导致的小区A的上行负载突然减小,而由于该CLBF UE而导致的小区B的上行负载突然增加。
而针对OLBF UE,由于网络并不明确地控制上行波束的预编码,因而网络并不清楚针对O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取决于UE中的预编码矢量选择算法和衰落改变,BF控制小区的改变需要的时间有非常大的不同。如果OLBF UE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过快,则会引起与之连接的小区的上行负载稳定性问题。
波束方向随BF控制小区改变而改变。波束方向改变不可避免,由于用户的移动性,波束方向改变会非常频繁。
·上行负载估计
可以基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载波干扰比(CIR)来估计UE的上行负载。假设UE具有N个并行上行信道,可以按照等式(1),基于DPCCH CIR来估计UE所产生的总上行负载(参见HarriHolma,Antti Toskala,”WCDMA for UMTS---Radio Access For 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third Edition,将其一并引入作为参考):
Load = CIR DPCCH · ( 1 + Σ i = 1 N - 1 pwroff i ) Antgain + ( 1 - orthogonality ) · CIR DPCCH · ( 1 + Σ i = 1 N - 1 pwroff i ) - - - ( 1 )
其中,CIRDPCCH是(估计)DPCCH CIR,可以是目标DPCCH CIR或所测量的DPCCH CIR;Pwroffi是第i信道相对于DPCCH的功率偏移;Antgain是(估计)天线增益;以及orthogonality是(估计)信道正交性。
针对上行波束赋形用户,当针对上行波束赋形UE的BF控制小区改变时,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改变至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会导致当前BF控制小区中上行负载突然减小,以及新BF控制小区中上行负载突然增加,这进一步导致了当前BF控制小区和目标BF控制小区中的RoT振荡。以图2为例,在上行波束方向改变(即,BF控制小区改变)之前,小区A是BF控制小区,小区B为非BF控制小区,以及由小区A和小区B中的UE产生的上行负载分别为LA,0和LB,0。在上行波束方向改变之后,小区A成为非BF控制小区,而小区B成为BF控制小区,小区A和小区B中所产生的上行负载分别是LA,1和LB,1。由于使用上行波束赋形,如果在BF控制小区改变期间UE的上行负载许可不改变,则小区A中UE所产生的负载减小(LA, 1<LA,0),小区B中UE所产生的负载增加(LB,1>LB,0)。根据3GPP的协议,上行负载许可是用户所能使用的相对于上行DPCCH功率的最大功率偏移量,一个用户的上行负载许可决定了该用户在上行的传输数据块的最大比特数。UE的一个活跃小区可以由该参数评估用户在该小区所允许产生的最大上行负载。
当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满足时,目标小区中的该RoT振荡是严重的:
-目标BF控制小区已经具有高上行负载
-上行波束赋形UE正在产生高上行负载
-UE具有良好的上行波束赋形能力
当针对其它模式(例如,默认模式)的UE激活BF模式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主波瓣朝向BF控制小区,因而该BF控制小区中UE的上行负载与没有上行波束赋形相比也会增加。
由于UE波束方向的改变,新的BF控制小区(即,目标BF控制小区)中所产生的RoT峰值会大大超过RoT目标值,并触发拥塞控制反应,这会使上行性能恶化。
发明内容
为了在波束赋形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时确保上行稳定性,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在于:
-处理C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小区负载变化
网络采取动作,以控制目标BF控制小区中的RoT振荡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处理O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小区负载变化
可以预先定义特定集合的限制,来管控软切换过程中的O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从而目标BF控制小区可以具有足够的时间来控制由于该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负载变化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上行波束赋形的激活的负载处理
如果必要,BF控制小区可以预先调控该小区中的上行负载,从而当要针对服务小区UE激活上行波束赋形时,该UE在所增加的该小区所增加的上行负载不超过该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headroom)。这里所说的“净空”,是指可用于分配的上行容量,一个小区的上行负载净空可以由该小区的最大允许分配的上行容量减去已分配的上行容量获得,可由该小区实时更新。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包括: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所述上行负载净空。
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大于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不对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其中,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基于来自基站的、指示了UE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的明确反馈来确定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所述波束方向最初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其中,在对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之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处于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以及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停止为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预编码矢量。
其中,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其中,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载干比DPCCH CIR目标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与基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中所测量的DPCCH CIR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之差,估计所述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其中,针对开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使用经验波束赋形增益来估计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该方法还包括:针对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对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改变进行延迟,在所述延迟期间,仍由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并且所述波束方向保持朝向所述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其中,所述估计、比较和调控步骤在所述延迟期间执行。
其中,当UE的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无法准确获知所述上行负载增量时,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将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使得在所述波束方向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后,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基站设备,包括:估计单元,用于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调控单元,用于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所述上行负载净空。
其中,所述调控单元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大于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不对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该基站设备还包括: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用于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并确定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所述波束方向最初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其中,在所述调控单元对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之后,所述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处于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以及停止为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预编码矢量。
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载干比DPCCH CIR目标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与基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中所测量的DPCCH CIR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之差,估计所述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开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使用经验波束赋形增益来估计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该基站设备还包括:延迟单元,用于针对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对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改变进行延迟,在所述延迟期间,所述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针对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并且所述波束方向保持朝向所述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其中,所述估计单元、比较单元和调控单元在所述延迟期间执行操作。
其中,在UE的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无法通过所述估计单元获知所述上行负载增量时,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将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使得在所述波束方向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后,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对于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通信系统中上行传输分集的图示;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通信系统中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示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在该示意性实施例中,以WCDMA网络为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该示意性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应将其看作本发明的示例而非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任何利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网络,例如,CDMA、TD-SCDMA、CDMA2000、LTE、以及其它干扰共享网络。
以下参照图3,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Node B 300的结构进行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Node B 300可以调控由于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改变为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
如图3所示,Node B 300包括:估计单元301,用于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改变为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B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上行负载增量;比较单元303,用于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调控单元305,用于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该小区的上行负载净空。而在所述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不大于所述该小区的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单元305不对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如果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与所述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不属于同一Node B,则估计单元301无法准确获知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如,DPCCH CIR等),因而无法估计针对所述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上行负载增量。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单元301可以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改变为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之前,将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使得在所述波束方向改变为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之后,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针对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该Node B 300还包括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307,用于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并确定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所述波束方向最初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以及在完成对上行负载许可的调控之后,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并停止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的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
优选地,该Node B 300还包括延迟单元(未示出),用于针对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对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向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改变进行延迟,在所述延迟期间,所述波束方向保持朝向所述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估计单元301、比较单元303和调控单元305可以在延迟期间进行操作。
下面结合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由Node B 300执行的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进行描述。
在UE的BF控制小区改变期间,应当将目标BF控制小区中的RoT振荡控制在RoT目标值以下,即,在BF控制小区改变之后,目标BF控制小区的RoT不应高于RoT目标。
针对CLBF UE,如前所述,Node B 300中的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307会UE提供明确反馈,指示UE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哪些权重,即,可以针对CLBF UE产生并确定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波束方向最初从CLBF UE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由于在网络侧已知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因而可以在网络侧采取行动来控制由于上行波束方向从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改变至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而导致的RoT振荡。
一些相关RRC信令可以定义为向CLBF UE、当前BF控制小区和目标BF控制小区通知BF控制小区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当RNC通知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CLBF UE的BF控制小区即将改变时,目标BF控制小区CellB可以预测由于C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并调控该CLBF UE或小区中的一些其它被服务的UE的上行负载,以确保由该C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在目标BF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变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步骤S401中,在实际波束方向改变发生之前,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利用Node B中的估计单元301来估计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
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可以依据基于CLBF UE的DPCCH测量量(如,DPCCH CIR目标、所测量的DPCCH CIR等)来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上行负载增量。例如,可以依据基于DPCCH CIR目标而估计的负载与基于UE的目标BF控制小区的实际测量的DPCCH CIR而估计的负载之差,来估计负载变化。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中的DPCCH CIR应当随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增加,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的DPCCH CIR不应超过DPCCH CIR目标。因而可以按照等式(2)来估计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中的上行负载增量:
ΔLtgtBfCell=L(k·dpcchCirtgt)-L(dpcchCircmeas(2)
其中ΔLtgtBfCell是由于CLBF UE的上行波束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L(k·dpcchCirtgt)是基于UE的DPCCH CIR目标的估计上行负载,k是0~1内的系数,L(dpcchCirmeas)是基于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中的测量DPCCH CIR的估计上行负载。
k是可以根据各种因子(例如,切换增益、上行波束赋形能力、CLBF UE的上行传输比特率)进行调谐的经验系数。
在步骤S403中,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利用Node B中的比较单元303,将上行负载增量ΔLtgtBfCell与该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
如果ΔLtgtBfCell高于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则在步骤S405中,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利用Node B中的调控单元305来调控服务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ΔLtgtBfCell不超过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否则,如果ΔLtgtBfCell不高于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则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不利用Node B中的调控单元305来对服务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在步骤S407中,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利用Node B中的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307,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并停止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的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
根据该实施例,在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正在调控服务CLBFUE的上行负载的时段内,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可以仍针对CLBFUE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另一可选方式在于,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并不产生预编码矢量,同时如果转换时段足够短,则在该转换时段期间CLBF UE并不改变预编码矢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当RNC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通知UE的BF控制小区即将改变时,由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预先调控CLBF UE的上行负载许可。
当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和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属于不同的Node B时,则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无法通过估计单元301获知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如,DPCCH CIR等),因而无法准确获知CLBF UE的负载应当减小多少以减轻目标BF控制小区CellB中的RoT振荡。在这种情况下,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可以在CLBF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之前,利用Node B中的估计单元301,将CLBF 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
当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和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属于同一Node B时,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可以获得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估计上行负载增量、以及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中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因而,可以通过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预先调控CLBF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在BF控制小区改变之后,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在其它实施例中,例如在LTE中,即使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和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不属于同一eNode B,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也可以通过其所属eNode B与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所属eNode B之间的X2接口,获得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估计上行负载增量、以及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中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因而,也可以通过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预先调控CLBF 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在BF控制小区改变之后,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具体地,在步骤S401,在实际波束方向改变发生之前,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可以通过Node B中的估计单元301来获得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估计上行负载增量。
在步骤S403中,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利用Node B中的比较单元303,将上行负载增量ΔLtgtBfCell与该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
如果ΔLtgtBfCell高于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则在步骤S405中,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利用Node B中的调控单元305来减小服务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由于上行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ΔLtgtBfCell不超过可用上行负载净空。否则,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不利用NodeB中的调控单元305来对服务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可以看出,此时,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与上述的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所执行的处理相类似。
然后,在步骤S407中,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利用Node B中的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307,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BF控制小区Cell B,并停止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的针对CLBF UE的预编码矢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Node B中的延迟单元指定一些相关RRC信令,在网络决定改变UE的BF控制小区之后,将波束改变延迟预定短时段,即,延长UE的BF控制小区改变的转换时段,在这期间,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仍产生预编码矢量,并且UE使上行波束保持朝向当前BF控制小区Cell A。在该转换时段中,当前或目标BF控制小区可以预先调控CLBF UE的上行负载许可,以保持上行稳定性。如果将服务小区指定为CLBF UE的BF控制小区,则转换时段应包括在服务小区改变过程中。
由于暂时不会在将来规定调控OLBF UE的上行波束的算法,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UE可以使用不同的OLBF方案。针对来自不同厂商的OLBF UE,其上行波束方向改变性能差异非常大。因此,过于大和频繁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会导致OLBF UE的上行不稳定。应当预先定义一些规则来限制上行波束方向改变速度和频率。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方式来实现:
·定义:预定时段内的累计上行波束方向改变次数或步幅(step)应小于预定限制;
·定义:上行预编码矢量更新时段和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步幅,例如,仅允许UE在10ms(即,上行波束方向改变时段)内调控上行波束方向10°(即,上行波束方向改变步长)。
针对O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负载处理过程与如上所述的针对C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处理过程类似,具体可以参照如上所述的方法400中的各个步骤。
针对OLBF 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负载处理过程与针对CLBFUE的上行波束方向改变的处理过程的区别仅在于,在步骤S401中,当前/目标BF控制小区利用Node B中的估计单元301,根据在激活上行波束赋形之前的UE的波束赋形能力和上行负载,使用经验波束赋形增益来估计上行负载增量(如果针对该UE激活上行波束赋形),而非依据基于目标DPCCH质量(如,目标DPCCH CIR)而估计的负载与基于UE的目标BF控制小区的实际DPCCH质量(如,所测量的DPCCH CIR)而估计的负载之差来估计该负载增量。
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从UE角度看,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确保上行稳定性和连接性,并提高上行系统性能,而从网络角度来看,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确保网络稳定性、以及网络可控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认识到,可以通过编程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的不同步骤。在此,一些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机器可读或计算机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如,数字数据存储介质)以及编码机器可执行或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其中,该指令执行上述方法的一些或全部步骤。例如,程序存储设备可以是数字存储器、磁存储介质(如磁盘和磁带)、硬件或光可读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执行上述方法的所述步骤的编程计算机。
描述和附图仅示出本发明的原理。因此应该意识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建议不同的结构,虽然这些不同的结构未在此处明确描述或示出,但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并包括在其精神和范围之内。此外,所有此处提到的示例明确地主要只用于教学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发明人所贡献的促进本领域的构思,并应被解释为不是对这些特定提到的示例和条件的限制。此外,此处所有提到本发明的原则、方面和实施方式的陈述及其特定的示例包含其等同物在内。

Claims (20)

1.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
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所述上行负载净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大于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不对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基于来自基站的、指示了UE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的明确反馈来确定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所述波束方向最初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对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之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处于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以及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停止为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预编码矢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载干比DPCCH CIR目标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与基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中所测量的DPCCHCIR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之差,估计所述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开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使用经验波束赋形增益来估计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对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改变进行延迟,在所述延迟期间,仍由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并且所述波束方向保持朝向所述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估计、比较和调控步骤在所述延迟期间执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UE的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无法准确获知所述上行负载增量时,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将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使得在所述波束方向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后,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11.一种用于调控由于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基站设备,包括:
估计单元,用于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估计的上行负载增量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进行比较;以及
调控单元,用于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大于所述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调控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使得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所述上行负载净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调控单元在所述上行负载增量不大于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的情况下,不对UE的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设备,还包括: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用于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并确定在发射信号时应当使用的预编码矢量,以调整波束方向,使得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所述波束方向最初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在所述调控单元对上行负载许可进行调控之后,所述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开始产生并确定针对处于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的预编码矢量,以使波束方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以及停止为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产生和确定使波束方向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预编码矢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测量量,估计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依据基于UE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载干比DPCCH CIR目标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与基于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中所测量的DPCCH CIR而估计的上行负载之差,估计所述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估计单元针对开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使用经验波束赋形增益来估计所述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上行负载增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设备,还包括:
延迟单元,用于针对所述闭环波束赋形模式下的UE,对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向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改变进行延迟,在所述延迟期间,所述预编码矢量产生和确定单元针对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产生并确定预编码矢量,并且所述波束方向保持朝向所述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估计单元、比较单元和调控单元在所述延迟期间执行操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在UE的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无法通过所述估计单元准确获知所述上行负载增量时,在所述波束方向从朝向当前波束赋形控制小区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前,将用户设备UE的上行负载许可减小至预定保守等级,使得在所述波束方向改变为朝向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之后,由于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增量不超过目标波束赋形控制小区的可用上行负载净空。
CN201110054026.0A 2011-03-02 2011-03-02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55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54026.0A CN102655425B (zh) 2011-03-02 2011-03-02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PCT/CN2012/070785 WO2012116584A1 (en) 2011-03-02 2012-01-31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of adjusting uplink load variance due to uplink beam direction change
ES12751868.6T ES2564367T3 (es) 2011-03-02 2012-01-31 Método y estación base de ajuste de la varianza de carga de enlace ascendente debida a un cambio de la dirección del haz de enlace ascendente
EP12751868.6A EP2681852B1 (en) 2011-03-02 2012-01-31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of adjusting uplink load variance due to uplink beam direction change
US14/002,672 US9585055B2 (en) 2011-03-02 2012-01-31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of adjusting uplink load variance due to uplink beam direction chang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54026.0A CN102655425B (zh) 2011-03-02 2011-03-02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5425A true CN102655425A (zh) 2012-09-05
CN102655425B CN102655425B (zh) 2014-12-10

Family

ID=46730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402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55425B (zh) 2011-03-02 2011-03-02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5055B2 (zh)
EP (1) EP2681852B1 (zh)
CN (1) CN102655425B (zh)
ES (1) ES2564367T3 (zh)
WO (1) WO201211658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806A (zh) * 2017-09-26 2020-05-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快速功率净空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8912B2 (en) 2012-06-21 2015-02-17 Rethink Robotics, Inc. Training and operating industrial robots
US10673652B2 (en) * 2017-03-02 2020-06-0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explicit feedback in the uplink
CN108668312B (zh) * 2017-03-29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参数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US11956765B2 (en) * 2017-07-04 2024-04-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E RX beam switching during UE beam training
CN114258700B (zh) * 2020-07-21 2024-01-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8099A (zh) * 2001-05-04 2004-09-08 ��˹��ŵ�� 借助定向天线的许可控制
CN1802014A (zh) * 2005-01-06 2006-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
US20060215608A1 (en) * 2005-03-25 2006-09-28 Lee Jung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load sharing between in-cell and soft handoff users
CN1984446A (zh) * 2006-05-17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软切换小区资源的方法
US20080279121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error as a load instability indicator for load control in cellular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6124B2 (en) 2007-09-28 2014-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based on effective target load with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90420A1 (en) * 2010-01-20 2011-07-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plink transmit diversity
US8681809B2 (en) * 2011-01-10 2014-03-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enabling and disabling of CLTD operation via HS SCCH ord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8099A (zh) * 2001-05-04 2004-09-08 ��˹��ŵ�� 借助定向天线的许可控制
CN1802014A (zh) * 2005-01-06 2006-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
US20060215608A1 (en) * 2005-03-25 2006-09-28 Lee Jung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load sharing between in-cell and soft handoff users
CN1984446A (zh) * 2006-05-17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软切换小区资源的方法
US20080279121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error as a load instability indicator for load control in cellular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nalysis of UL CLTD in Soft Handover Scenario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4, R1-111148》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806A (zh) * 2017-09-26 2020-05-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快速功率净空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CN111133806B (zh) * 2017-09-26 2023-08-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快速功率净空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5425B (zh) 2014-12-10
EP2681852A4 (en) 2014-09-10
EP2681852A1 (en) 2014-01-08
WO2012116584A1 (en) 2012-09-07
ES2564367T3 (es) 2016-03-22
EP2681852B1 (en) 2016-01-13
US20130336112A1 (en) 2013-12-19
US9585055B2 (en) 2017-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7510B2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US1192477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control
US20230014784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UE, Base Statio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CN102655425B (zh) 调控波束方向改变而导致的上行负载变化的方法和基站
JP6840868B2 (ja) パワーヘッドルームを報告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2573030B (zh)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US888011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N108024322B (zh) 用于上行功率控制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3037489B (zh) 上行信号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130104500A (ko) 단말의 상향 링크 송신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69080A (zh) 一种上行传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837189A (zh) 一种基于lte-a系统的闭环功率控制修正方法
CN110192372A (zh) 在缩短的tti模式中导出连续传输时间间隔(tti)的配置输出功率
WO2015011557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N104349446A (zh)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0701698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117407A1 (en) Adapting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0370706C (zh) 一种功率控制的方法
KR20080065212A (ko) 개선된 부분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참조 신호 채널 전력 제어방법
Liu et al. IoT control based on uplink inter-cell power control in LTE system
US20130237277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ower control
CN104581912A (zh) 一种下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