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1222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1222A
CN102651222A CN2012100356021A CN201210035602A CN102651222A CN 102651222 A CN102651222 A CN 102651222A CN 2012100356021 A CN2012100356021 A CN 2012100356021A CN 201210035602 A CN201210035602 A CN 201210035602A CN 102651222 A CN102651222 A CN 102651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nsity
control circuit
optical disc
disc apparatus
ligh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56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村友人
大石耕太郎
小林正幸
末永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5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1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3Power control during transducing, e.g. by monito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盘装置,至少包括:出射光束的光源;使光束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控制从光源出射的光束的强度的出射强度控制电路,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控制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得在利用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光束的强度从作为规定的光束强度的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与该第一光束强度不同的第二光束强度时,使光束的强度暂时变化到作为该第一光束强度与第二光束强度之间的强度的第三光束强度,此外,该控制电路具有如下功能:在使光束的强度从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第三光束强度时,控制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得聚焦误差的移位在规定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进行光盘的再现或记录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41039)中记载了对FE附加偏移(进行补偿)的色差修正单元。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9768)中记载了利用光学部件来使色差不会产生的色差修正单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4103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9768
发明内容
在光盘中,BD(Blu-ray Disc,蓝光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光盘)、CD(Compact Disc,光盘)等已经实现标准化。在对这样的光盘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中,利用物镜使从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以下记作LD)出射的光束会聚到光盘上,通过光检测器检测在光盘上反射的光束,生成跟踪误差信号(以下记作TE)和聚焦误差信号(以下记作FE)等,对物镜的位置进行伺服控制,使得光束被会聚在光盘上的规定位置处。
该光盘装置,在光盘上记录信息时,需要将从LD出射的光束瞬间提高到规定强度。从LD出射的光束的强度在以下记作LD强度。当LD强度提高时,由于从LD出射的光束的波长发生变化,会聚在光盘上的光束中产生色差,聚焦偏离焦点位置,成为离焦状态。这样瞬时的色差由于频率比可伺服控制的频率高(速度过快),所以会因离焦而引起规定时间的记录质量的劣化。
光盘装置中具备的光学部件中不少具有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色散特性,由于波长变化,通过光学部件时的光路发生变化,这就形成了上述的色差。特别是,物镜的焦距较短,为1mm到3mm左右,透镜的曲率半径较小,成为产生色差的主要原因。
为了用1个物镜实现上述BD和DVD等多种规格,需要修正NA(Numerical Aperture,数值孔径)或保护玻璃的厚度等误差,必须使用衍射现象。通常地,衍射现象中波长偏差会引起衍射角度大幅变化。因此,对于使用了衍射现象的物镜,上述色差产生得较大。
在使用这种色差较大的物镜的情况下,如若像专利文献1那样对FE附加偏移,则FE的偏移过大,变得无法进行跟踪控制。另外还会产生物镜加速过快导致聚焦控制变得不稳定等新问题。如果使用专利文献2中那样的光学部件,则在该光学部件中会产生不需要的光束成为干扰,存在透射效率低、无法避免成本上升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控制,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实现即使在使用衍射现象的物镜中产生色差也能够进行稳定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
上述目的,作为一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至少包括:出射光束的光源;使上述光束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控制从上述光源出射的光束的强度的出射强度控制电路,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控制上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得在利用上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光束的强度从作为规定的光束强度的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与该第一光束强度不同的第二光束强度时,使光束的强度暂时变化到作为该第一光束强度与第二光束强度之间的强度的第三光束强度。
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低廉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光学头101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色差的简要图。
图3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FE的图。
图4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光盘装置001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5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光盘装置001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6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光盘的面抖动与FE的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致动器驱动信号的图。
图8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光盘装置001的简要结构图。
图9是说明实施例1中的缺陷处理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例2中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11是说明实施例2中的光盘装置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2是说明实施例3中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13是说明实施例3中的光盘装置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4是说明实施例4中的旋转速度的控制方法1的图。
图15是说明实施例4中的旋转速度的控制方法2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001……光盘装置
002……光盘
101……光学头
102……LD
104……前监测器
105……物镜
108……光检测器
106……致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示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针对本发明中的实施例1,使用附图进行说明。在此,以记录时的动作为例针对光盘装置001进行说明。
首先针对光盘装置001内具备的光学头10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光学头101的简要结构图的图。光束作为发散光从LD 102出射。为了进行光盘的信息记录或者信息再现,一般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D 102是以规定波长出射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从LD 102出射的光束入射到分束器103中。分束器103是使光束分为2束的光学元件,使规定LD强度的入射光束透射,并反射其余的光束。这样的功能例如可利用半棱镜、偏振棱镜等实现。入射到分束器103中的光束中被反射的光束向准直透镜109行进,透射的光束向作为光强度检测器的前监测器105行进。
一般地,LD强度与输入的信号量成比例,但该LD强度存在因个别的偏移较大、周围温度而变化等问题。在光盘的再现、特别是在记录时,必须正确地控制照射到光盘上的LD强度。因此,光学头101采用一种能够通过利用前监测器105对从分束器103透射而分束的LD强度进行检测,来进行反馈控制以使得光盘上的LD强度为规定值的结构。
行进至准直透镜109的光束被准直透镜109转换成大致平行的光束。通过准直透镜109的光束被物镜105会聚并照射在光盘(图中未示出)的信息面上。物镜105安装在作为物镜驱动装置的致动器106上,形成为能够至少在与位于光盘的信息面上的轨道正交的方向和光盘的信息面的法线方向(图中纸面中的上下方向)上驱动的结构。与轨道正交的方向用于基于TE的跟踪控制以及透镜移位时的驱动,信息面的法线方向用于基于FE的聚焦控制。在光盘上反射的光束通过物镜105、准直透镜109、分束器103、检测光学元件107,由光检测器108检测。检测光学元件107是存在像散的光学元件,用于生成基于像散方式的FE和基于推挽方式的TE。这样的光学元件可以利用柱透镜等实现。FE、TE、再现信号等必需的光盘的光学信息作为信号从光检测器108输出。不过,光学头的结构只需能够生成FE和TE即可,可以为任意结构,可以使用与像散方式和推挽方式不同的FE和TE的生成方式。
下面,利用图2针对色差进行说明。图2表示光盘002与物镜105的关系。如图2A所示,从准直透镜109出射的光束121通过物镜105而照射到光盘002上。此时聚焦点在光盘002上。而例如在增大LD强度时,如图2B所示通过物镜105的光束121被转换成聚焦点比光盘002更远(图中上侧)的光束。这是因为,由于LD强度增大,LD的波长向长波长侧变化,而由于物镜105的波长依赖性,焦距实际上(虚拟地)变长。本实施例中将该现象称为色差。如上所述,使用衍射现象的物镜中在原理上色差产生得很大。在产生这样的色差时,在光盘装置中自然不能进行再现和记录,连跟踪控制和聚焦控制两个伺服控制也均不能进行。因此,需要进行控制,使得如图2C所示通过使物镜105远离光盘002而使光束再次聚焦在光盘上。此处,定义物镜105向光盘002靠近的方向为焦内(in focus)方向,物镜105远离光盘002的方向为焦外(out focus)方向。
下面利用图3对聚焦控制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FE的图。横轴为物镜105的光盘法线方向的位置,纸面中的右侧是焦内的方向。FE 130如图3所示通常为S形曲线。该S形的中间位置表示聚焦点131。当从聚焦点131变到焦内时,FE 130移位到正侧(纸面中的上方),当从聚焦点位置变到焦外时,FE 130移位到负侧(纸面中的下方)。如果成离焦状态,基于推挽方式等的TE的信号振幅会随离焦的量而减少。由于当TE变得比规定的振幅小时无法进行跟踪控制,因此设定能够进行跟踪控制的FE范围为TE允许范围137。根据控制系统结构不同,通常TE的振幅小于-6dB则无法进行跟踪控制。因此,例如可以有富余地将TE允许范围137设定在-4dB的范围。
聚焦控制是控制致动器使得当FE变成负时驱动物镜使得FE变成正。反之,也控制致动器使得当FE变成正时驱动物镜使得FE变成负。这样,在聚焦控制中,控制成使得FE始终为聚焦点131。例如,假设LD强度上升,FE移位到产生色差的点133。此时由于FE为正,致动器被控制成使得物镜向FE变为负的方向(箭头134)即焦外方向移动,回到聚焦点131。这样的聚焦控制中,根据FE距离聚焦点131的移位量的不同,返回聚焦点131需要时间。此外,由于点133超过了TE允许范围137的范围,变得无法进行跟踪控制。即,变得与暂时关闭了跟踪控制一样,所以为了重新开始跟踪控制,需要寻找指定的轨道。这样的动作需要时间。在上述使用了衍射现象的物镜中,由于产生较大色差,FE还可能会移位到点135。此时FE也为正,致动器被控制成使得物镜向FE变为负的方向(箭头136)即焦内方向移动。即,光盘装置无法回到聚焦点131,变得无法进行聚焦控制。为了使跟踪控制和聚焦控制不会变得如上所述无法进行,在光盘装置中必须进行伺服控制。
下面使用图4对记录时的光盘装置001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4表示LD强度从再现时的I0上升到记录时的目标LD强度I3时的光盘装置001中的控制例。图4中横轴为时刻,纵轴中A为LD强度,B为FE,C为致动器驱动信号,D为物镜位置。此外,纸面中的右侧表示时间在前进。物镜位置中正(纸面中的上方)相当于焦内侧的位置。纸面中的右侧是时间前进的方向。
图中,在时刻Ts之前假定为正在进行聚焦控制、跟踪控制的状态。即在时刻Ts之前,LD强度140是再现时的I0,并且由于处在聚焦控制中因而FE 141是聚焦点FEj,致动器驱动信号142是规定值A0,物镜位置是规定值L0。此外箭头表示TE允许范围137,FEp表示设定在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的上限的范围内的值,FEn表示设定在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的下限的范围内的值。
当光盘装置001在时刻Ts接收到记录的命令时,暂时停止聚焦控制,作为致动器驱动信号142输入规定的A1信号以使物镜变成焦外。通过输入的致动器驱动信号142,物镜位置143从L0向焦外侧移动。此时,FE 141随物镜位置143的位置向负侧移动。
当FE 141到达FEn时,即在时刻t1时,使LD强度140从I0上升到I1。在上升到I1的瞬间,光束中产生色差。由于该色差引起的离焦比可伺服控制的频带更快,FE 141在瞬间移位到正的FEp。光盘装置001预先学习了LD强度与色差引起的FE的移位量的关系。因此根据预先学习的数据,在FE 141不超过FEp的范围内使LD强度140上升。
在时刻t1使LD强度140上升的动作中,致动器驱动信号142也持续输入A1信号。因此,物镜位置143持续向焦外侧移动。伴随着该物镜位置的移动,FE 141从FEp向负侧移位。此外,在使LD强度140上升时,FE 141会因色差而移位,但物镜位置143仅依赖于致动器驱动信号142,不受色差的影响。
在经过时刻t2,FE 141再次达到FEn即时刻t3时,使LD强度140从I1上升到I2。在上升到I2的瞬间,与上述同样地,FE 141瞬间移位到FEp。在时刻t3使LD强度140上升时,致动器驱动信号142也持续输入A1信号,物镜位置143持续向焦外侧移动。伴随该物镜位置的移动,FE 141也从FEp向负侧移位。
在经过时刻t4,FE 141第三次达到FEn即时刻t5时,使LD强度140从I2上升到I3。在上升到I3的瞬间,同样地光束中产生色差。当达到作为目标LD强度140的I3时,需要开始聚焦控制。从I2上升到I3时,使LD强度140上升,使得FE 141不是移位到FEp而是移位到FEj。
在时刻t5时,致动器驱动信号142从A1回到A0,然后开始聚焦控制。由于在时刻t5致动器驱动信号142的信号消失,物镜位置143停止在聚焦控制开始的位置L1上。
通过如上所述的控制,能够在不造成无法跟踪控制的情况下使LD强度上升到目标。此外,在使LD强度140从I2上升到I3时,在所需的LD强度的上升量比从FEn到FEj的移位量小的情况下,当然无需等待FE 141达到FEn,可以使LD强度140上升到使FE 141位于FEj与FEn之间的值。此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从I0到I3经3个步骤使LD强度上升的例子,但也可以为2个或4个步骤。只要是使得FE 141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的监测控制即可,可以为任何方式的控制。
下面利用图5对动作流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记录时使LD强度上升的流程。开始时光盘装置001接收开始记录动作的命令(符号150)。接着停止聚焦控制(符号151)。然后输入致动器驱动信号(符号152)。接着监测FE,等待其变成设定在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的范围内的值(符号153)。当FE变成设定值时,使LD强度上升(符号154)。此时,利用前监测器监测LD强度(符号155)。在LD强度未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再次监测FE强度,等待其变成设定在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的范围内的值(符号153)。然后,在FE变成设定值时,使LD强度上升(符号154)。反复该流程,在前监测器监测到LD强度成为目标值的情况下(符号155),停止驱动致动器的信号(符号156)。然后开始聚焦控制(符号157)。
通过以上流程,达到目标的LD强度,并且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也正常,能够开始记录(符号158)。
图6表示光盘的面抖动与FE的关系。对于光盘,由于制造的误差、光盘装置中光盘的安装误差等,在光盘的旋转周期中会产生相当于离焦的面抖动。由于该面抖动,在旋转周期T中,FE 160会如图所示地移位。在以上说明中为了简化而忽略了面抖动,只对原理上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由于FE 160总是因面抖动而移位,因此在实际的光盘装置中,可预先学习面抖动导致的FE的移位,在致动器驱动信号142上叠加面抖动引起的信号而使该光盘装置工作。通过考虑光盘的面抖动,能够消除因光盘的旋转位置导致上述LD强度的上升流程失败的情况。
图7表示致动器驱动信号170。致动器驱动信号170是致动器驱动信号142的变形例。制动器由于物镜的重量在初始移动时速度较慢,仅输入单纯的矩形信号无法实现物镜的线性移动。因此为了提高初始移动速度,可以如图7的致动器驱动信号170所示增大刚开始的驱动信号。并且,通过在致动器驱动信号170等上叠加上述光盘面抖动引起的信号,能够实现更加正确的控制。
下面利用图8针对光盘装置001进行说明。图8表示光盘装置001的简要结构图。光盘装置001中光盘002固定在主轴003上,主轴003具有使光盘002旋转的功能。此外,光盘装置001中有导轨030,光学头101能够沿着该导轨030访问光盘002的规定半径位置。
当意图再现光盘002的信息的指示从主机——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使用光盘装置的信息家电装置输入到光盘装置001中的控制电路009中后,控制电路009驱动主轴电机驱动电路008,通过驱动主轴003使光盘002开始旋转。接着控制电路009驱动LD控制电路006,点亮光学头101中的LD。此时前监测器电路004监测LD强度。控制电路009驱动LD控制电路006,将从光学头101中的前监测器电路004获得的LD强度反馈回LD控制电路006,使LD以再现的LD强度点亮。接着控制电路009驱动致动器驱动电路005,在高度方向上驱动光学头101中的致动器。从光学头101的光检测器检测出的信号被发送到信号生成电路007,输出FE和TE的伺服信号。根据需要,生成的伺服信号从控制电路009发送到致动器驱动电路005,驱动光学头101中的致动器,按聚焦控制、驱动控制的顺序进行伺服控制,使光束会聚照射在光盘002的规定轨道上。之后,来自光学头101中的光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在信息信号再现电路(图中未示出)被再现为信息信号,该信息信号被输出到主机。
光盘装置001将从前监测器电路004获得的LD强度与FE的移位量的关系预先保存在数据保存电路011中。此外,TE允许范围也预先存储在数据保存电路011中。
当从主机向控制电路009输入了对光盘002记录信息的指示时,与上述再现时同样地进行直至获得再现信号前的动作。此时,控制电路009学习与旋转周期相应的FE的移位并将其存储在数据保存电路011中。控制电路009驱动致动器驱动电路005,使聚焦控制为OFF(关闭),使致动器下降。控制电路009监测FE,按照已决定的流程,以不超过TE允许范围的方式驱动LD控制电路006,阶段性地提高LD强度。
控制电路009,按照已决定的流程,在利用前监测器确认到LD强度达到目标值时,驱动致动器驱动电路005,停止使致动器下降的指令,开始聚焦控制。控制电路009在开始聚焦控制后,根据记录信号控制LD控制电路006,使LD强度高速地变化,在光盘002上实施记录。边使LD强度高速地变化边记录时的色差引起的离焦也被平均化。因此,只需在使LD强度的平均值大幅变化时考虑上述色差的影响即可。
控制电路009根据记录信号进行光学头101的访问控制和光盘002的旋转控制,并同时实施记录。此外,在记录结束时降低LD强度,此时由于色差FE产生正反向的移位。因此,在降低LD强度时,通过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能够返回正常的再现状态。此外,例如也可以在记录结束的同时使聚焦控制为OFF,驱动致动器使其一下子远离光盘。通过该控制,能够完全防止光盘与物镜碰撞。
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光盘装置001的电路,能够将从主机接收到的记录信息记录到光盘002上。
利用图9针对缺陷处理进行说明。图9表示光盘的轨道。光盘的旋转方向由箭头197表示。光盘中有轨道190、191、192。例如在记录时,在上升至LD强度前,即从时刻Ts至时刻Tw的期间,轨道190、192中产生作为数据无意义的区域195、196等。因此,将该区域195作为缺陷登记。缺陷的登记通过在规定的记录信号的最后追加记录缺陷信息来实现。此外例如若光盘存在可登记缺陷的范围,则可记录在其中。
[实施例2]
针对本发明中的实施例2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此针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记录动作进行说明。
利用图10针对记录时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10表示LD强度从再现时的I0上升到目标I3时的光盘装置中的控制例。图10是与图4相同的图,省略相同点的说明。首先,在时刻Ts之前,LD强度240是再现时的I0,由于处在聚焦控制中因而FE 241是聚焦点FEj,致动器驱动信号242是规定值A0,物镜位置是初始值L0。
当光盘装置在时刻Ts接收到记录的命令时,暂时停止聚焦控制,作为致动器驱动信号242输入规定的A1信号使得物镜变成焦外。通过输入的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物镜位置243从L0向焦外侧移动。此时,FE 241随物镜位置243的位置向负侧移位。
当FE 241到达FEn时,即在时刻t1时,使LD强度240从I0上升到I1。在上升到I1的瞬间,光束中产生色差。因此,FE 241在瞬间向正方向FEj侧移位。光盘装置预先学习了LD强度与色差引起的FE的移位量的关系。因此,能够以使得FE 241接近FEj的方式使LD强度240上升。
由于在时刻t1时使LD强度240上升后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立刻在FEj附近,因此能够立即开始聚焦控制。
光盘装置等待直到聚焦控制稳定的时刻t2,到达时刻t2后,暂时停止聚焦控制,再次作为致动器驱动信号242输入规定的A1信号使得透镜变成焦外。如上面相同,物镜位置243从L0向焦外侧移动。并且,FE 241根据物镜位置243的位置向负侧移位。
当FE 241再次达到FEn即时刻t3时,使LD强度240从I1上升到I2。在上升到I2的瞬间,与上述同样地,FE2141瞬间向FEj侧移位。
由于在时刻t2时使LD强度240上升后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立刻在FEj附近,因此能够立即开始聚焦控制。
光盘装置等待直到聚焦控制稳定的时刻t4,到达时刻t4后,暂时停止聚焦控制,第三次作为致动器驱动信号242输入规定的A1信号使得透镜变成焦外。因此,物镜位置243从L0向焦外侧移动,FE 241根据物镜位置243的位置向负侧移位。
当FE 241达到FEn即时刻t5时,使LD强度240从I2上升到I3。在上升到I3的瞬间,与上述同样地,FE241瞬间向FEj侧移位。
由于在时刻t5时使LD强度240上升后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立刻在FEj附近,因此能够很快开始稳定的聚焦控制。光盘装置等待直到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时刻Tw,开始记录。
在上述的控制中,能够在不造成无法跟踪控制的情况下使LD强度上升到目标。与实施例1不同,由于切换聚焦控制的ON(开)、OFF(关)而需要时间,但因为聚焦控制变成OFF的时间较短,相比实施例1可说是更稳定的控制。
此外,在使LD强度240从I2上升到目标I3时,在所需的LD强度的上升量比FEn到FEj的移位量小的情况下,当然无需等待FE 241达到FEn,可以使LD强度240上升到使FE 241位于FEj与FEn之间的值。
此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从I0到I3经3个步骤使LD强度上升的例子,也可以为2个或4个步骤,只需监测使得FE 241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即可。
此外,上述处理也能够以下述方式实现,即,通过将时刻Ts与时刻t1之间FE 241对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的移位作为数据存储在光盘装置中,能够无需监视FE,只需在输入致动器驱动信号242后等待时刻Ts与时刻t1间的期间即可。
下面利用图11对动作流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记录时使LD强度上升的流程。此外,假定该动作流程中的光盘装置中,作为数据存储了时刻Ts与时刻t1之间FE 241对致动器驱动信号242的移位。
光盘装置接收开始记录动作的命令(符号250)。接着停止聚焦控制(符号251)。然后输入致动器驱动信号(符号252)。空出规定的时间,使LD强度上升(符号253)。接着停止输入致动器驱动信号(符号257),开始聚焦控制(符号254)。此时,利用前监测器监测LD强度(符号255)。在LD强度未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再次停止聚焦控制,反复从符号251到255,直至LD强度达到目标。在前监测器监测到LD强度达到目标时(符号255),开始记录(符号256)。
通过作为数据存储时刻Ts与时刻t1之间的FE 241的移位,能够在不监测FE的情况下上升到目标LD强度。即,虽然需要时间,但可以说能够实现比实施例1更简单的控制。
[实施例3]
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此针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记录动作进行说明。
利用图12针对记录时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12表示LD强度从再现时的I0上升到目标I3时的光盘装置中的控制例。图12是与图4相同的图,省略相同点的说明。首先,在时刻Ts之前,LD强度340是再现时的I0,由于处在聚焦控制中因而FE 341是聚焦点FEj,致动器驱动信号342是规定值A0,物镜位置是初始值L0。
当光盘装置在时刻Ts接收到记录的命令时,光盘装置使LD强度340从I0上升到I1。光盘装置事先学习了LD强度与色差引起的FE的移位量的关系,将I0与I1的差设定在不会造成无法进行聚焦控制的范围即FE不超过FEp的范围内。在使LD强度340上升到I1的瞬间,FE 341因色差而向正方向移位。在实施例3中假定持续进行聚焦控制的状态。因此,进行使FE以FEj为目标的聚焦控制。此时,致动器驱动信号342根据FE的波形作为FEj与FEp的差信号的反转信号输出。物镜位置343与致动器驱动信号342的信号对应地改变其位置。
光盘装置等待一定时间直至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t1,使LD强度340从I1上升到I2。在使LD强度340上升到I2的瞬间,同样地FE 341向正方向移位,之后立即进行以FEj为目标的聚焦控制。此时,致动器驱动信号342与上述同样地根据FE的波形作为FEj与FEp的差信号的反转信号输出。物镜位置343与致动器驱动信号342的信号对应地改变其位置。
光盘装置等待一定时间直至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t2,使LD强度340从I2上升到目标I3。在使LD强度340上升到I3的瞬间,与上述同样地FE 341向正方向移位,之后立即进行以FEj为目标的聚焦控制。此时,致动器驱动信号342与上述同样地根据FE的波形作为FEj与FEp的差信号的反转信号输出。物镜位置343与致动器驱动信号342的信号对应地改变其位置至L1。光盘装置等待直到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时刻Tw,开始记录。
通过如上所述的控制,能够在保持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的情况下使LD强度上升到目标。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不同,由于持续进行聚焦控制,需要等待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等待时间,但因为没有聚焦控制的切换,可以说是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更简单的控制。在这里,设定LD强度的上升量使得不超过TE允许范围137也是重要的。
下面利用图13对动作流程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使LD强度上升的流程。
光盘装置接收开始记录动作的命令(符号350)。接着使LD强度上升(符号351)。然后利用前监测器监测LD强度(符号352)。在LD强度未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空出聚焦控制变得稳定的时间并再次使LD强度上升(符号351)的处理,直至到达目标为止。在前监测器监测到LD强度达到目标后(符号352),开始记录(符号353)。
如上所述,能够在不监测FE以及不进行聚焦控制的ON、OFF的情况下上升到目标LD强度。即,虽然需要时间,但可以说实现了比实施例1、2简单的控制。
[实施例4]
针对本发明中的实施例4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此针对减少实施例1中所述的缺陷的方法进行说明。
利用图14对记录时的光盘的旋转控制方法1进行说明。图14是横轴表示时刻、纵轴表示光盘的旋转速度的图。为了减少缺陷的区域,如果在可开始记录之前的时刻Ts与时刻Tw之间的期间中降低光盘的旋转速度,则能够从理论上减少缺陷的区域。因此,如图的旋转速度401所示,在记录开始的时刻Ts的上述其它处理开始的同时,降低光盘的旋转速度。并改变光盘的转速,以使在达到记录的LD强度时变成光盘原来的旋转速度。通过这样使旋转速度变化,能够减少缺陷的区域。
下面针对图15的旋转控制的变形例的光盘旋转控制方法2进行说明。图15也是与图14相同的图。在此假定再现和记录时的旋转速度不同。理论上为了减少缺陷的区域,如旋转速度402所示低速地进行再现调整,并改变光盘的转速,以使在达到记录的LD强度时变成规定的光盘旋转速度。通过这样使旋转速度变化,能够减少缺陷的区域。
通过如图14、图15所示地降低光盘旋转速度,能够减少实质的缺陷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如上所述在达到记录的LD强度后开始进行记录,即从Tw开始进行记录,当然也可以从记录开始Ts开始进行记录。此时,由于从Ts到Tw之间是将来无法再现的区域,因此可以在规定的记录数据记录结束后,再次记录从Ts到Tw的时刻的数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使LD强度上升时的动作,反之自然也可以用于使LD强度下降时。只要是使LD强度变化时的动作即可,而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记载的内容,从记录返回再现时的动作等自然可以适用。
此外,在实施例中以光学头中LD为1个的结构进行说明,但自然也可以是光学头具有2个、3个LD的结构。例如在安装了对应BD、DVD、CD等3种介质的、利用衍射现象的兼容物镜的光学头中,色差大成为问题。对于这样的光学头,本发明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至少具备出射光束的光源即LD,使光束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和控制从LD出射的LD强度的出射强度控制电路即LD控制电路。
此外,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具备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控制LD控制电路,使得光束强度从作为规定的LD强度的第一光束强度即I0变化到与I0不同的第二光束强度即I3时,经过第一光束强度与第二光束强度之间的强度即I1、I2变化。
此外,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具备接收被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检测器,和从该光检测器生成FE的伺服信号生成电路即信号生成电路,控制电路在每次强度变化时,控制LD控制电路,使得FE的变化控制在规定的范围1内即TE允许范围内。
此外,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具备至少能够在光盘的法线方向和半径方向上驱动物镜位置的物镜驱动装置即致动器,和控制致动器的致动器驱动电路,信号生成电路具备从光检测器生成TE的功能,控制电路具备基于TE控制致动器驱动电路使得光束追踪规定的轨道的功能,TE允许范围为能够利用致动器驱动电路追踪轨道的范围。
此外,TE允许范围设定为比TE的振幅成为一半的范围小。
此外,实施例1或2中的光盘装置的控制电路具有如下功能:控制致动器驱动电路,使得在光束强度从I0变化到I3时,在通过LD控制电路使LD强度变化的时刻的同时或者在此之前,在光盘的法线方向上驱动物镜。
此外,实施例1的光盘装置中具有如下功能:当令TE允许范围的一端为第一阈值即FEn,另一端为第二阈值即FEp时,在使光束强度从I0变化到I3时,控制电路控制致动器驱动电路以使其在光盘的法线方向上驱动物镜,在FE变化到FEn时,通过LD控制电路使LD强度变化以使得FE变化到FEp。
此外,实施例1的光盘装置中具备数据保存电路,存储在光盘的法线方向上驱动物镜时FE成为FEn或FEp所需的LD控制电路的控制量,并具有如下功能:在使光束强度从I0变化到I3时,控制电路在从数据保存电路中读取控制量,控制致动器驱动电路后,通过LD控制电路使LD强度变化。
此外,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具有如下功能:在对光盘记录时,当令I0为再现所需的LD强度、I3为记录所需的LD强度时,在使光束的强度从I0变化到I3的期间中,至少使光盘的旋转速度变化一次。
此外,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具有如下功能:在对光盘记录时,当令I0为再现所需的LD强度、I3为记录所需的LD强度时,将使光束的强度从I0变化到I3的期间中光束所照射的轨道的区域作为缺陷区域处理。
此外,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具备从光束检测出射的LD强度的光强度检测器即前监测器,控制电路具有利用来自前监测器的信号控制LD控制电路的功能。

Claims (10)

1.一种光盘装置,至少包括:
出射光束的光源;
使所述光束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控制从所述光源出射的光束的强度的出射强度控制电路,
所述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得在利用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光束的强度从作为规定的光束强度的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与该第一光束强度不同的第二光束强度时,使光束的强度暂时变化到作为该第一光束强度与第二光束强度之间的强度的第三光束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被所述光盘反射的所述光束的光检测器;和
从该光检测器的输出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伺服信号生成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具有如下功能:
在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三光束强度时,控制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得所述聚焦误差的移位在规定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能够在所述光盘的法线方向和半径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的位置的物镜驱动装置;和
对该物镜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物镜位置控制电路,
所述伺服信号生成电路,具有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功能,
所述控制电路,具有基于所述跟踪误差信号控制所述物镜位置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光束追踪规定的轨道的功能,
所述规定的范围,是能够利用所述物镜位置驱动电路追踪轨道的范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范围,比所述跟踪误差信号的振幅成为一半的范围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光束强度时,
在所述光盘的法线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的驱动开始时刻,与利用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光束的强度变化的变化开始时刻大致同时,或者在该变化开始时刻之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令所述规定的范围的一端为第一阈值,所述规定的范围的另一端为第二阈值时,
在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光束强度时,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物镜驱动装置使其在所述光盘的法线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
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在所述聚焦误差信号达到第一阈值的大致同时,使光束的强度变化以使所述聚焦误差信号变化到第二阈值。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盘装置具备数据保存电路,存储用于使所述聚焦误差信号成为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的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的控制量,其中,所述第一阈值是所述规定的范围的一端,所述第二阈值是所述规定的范围的另一端,
在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光束强度时,
所述控制电路,在从所述数据保存电路读取所述控制量,控制所述物镜驱动装置后,利用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使光束的强度变化。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进行记录时,当令所述第一光束强度为进行再现所必需的强度、所述第二光束强度为进行记录所必需的强度时,
在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光束强度的期间,至少使光盘的旋转速度变化一次。
9.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进行记录时,当令所述第一光束强度为进行再现所必需的强度、所述第二光束强度为进行记录所必需的强度时,
将使光束的强度从所述第一光束强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光束强度的期间中光束所照射到的轨道的区域作为缺陷区域处理。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所述光束检测出射的光束的强度的光强度检测器,
所述控制电路,利用来自所述光强度检测器的信号控制所述出射强度控制电路。
CN2012100356021A 2011-02-28 2012-02-16 光盘装置 Pending CN1026512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096 2011-02-28
JP2011041096A JP2012178202A (ja) 2011-02-28 2011-02-28 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1222A true CN102651222A (zh) 2012-08-29

Family

ID=46693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56021A Pending CN102651222A (zh) 2011-02-28 2012-02-16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37651B2 (zh)
JP (1) JP2012178202A (zh)
CN (1) CN10265122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0451A (zh) * 2014-01-29 2016-09-14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信息装置、光信息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954A (zh) * 2003-05-27 2005-02-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方法,光信息记录设备和光信息记录介质
CN1862676A (zh) * 2005-05-12 2006-1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盘装置及聚焦引入方法
US20070070855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Koichi Watanabe Data recording method and data recording equip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41039A (ja) 1989-10-26 1991-06-17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4199768A (ja) 2002-12-18 2004-07-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216204B2 (ja) * 2004-01-30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記録条件設定方法、光記録再生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KR100630724B1 (ko) * 2004-12-14 2006-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양한 광학 기록 매체에 적합한 기록 펄스 제어 신호들을발생하는 기록 장치
JP2011100513A (ja) 2009-11-06 2011-05-19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954A (zh) * 2003-05-27 2005-02-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方法,光信息记录设备和光信息记录介质
CN1862676A (zh) * 2005-05-12 2006-1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盘装置及聚焦引入方法
US20070070855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Koichi Watanabe Data recording method and data recording equipm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0451A (zh) * 2014-01-29 2016-09-14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信息装置、光信息处理方法
CN105940451B (zh) * 2014-01-29 2019-05-17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信息装置、光信息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37651B2 (en) 2013-09-17
US20120218872A1 (en) 2012-08-30
JP2012178202A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1023B2 (ja) 対物レンズ、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
US772440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holographic interferogram with optical servo
KR20060112173A (ko) 광 디스크 장치 및 광 디스크 판별 방법
CN101019177A (zh) 聚焦方法和光盘设备
JP4538759B2 (ja)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1625875A (zh) 多波长微全息数据记录/再现设备
CN101950569B (zh) 光拾取器及光盘驱动器
AU2013230807B2 (en) Optical storage device with direct read after write
JP200804121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サーボ制御方法
CN101271705A (zh) 光盘装置以及光拾取装置
KR20100076784A (ko) 비구면 렌즈 및 이를 대물렌즈로 채용한 광픽업
US20090245037A1 (en) Focus Servo Method, Optical Reproducing Method, and Optical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2651222A (zh) 光盘装置
CN102347033A (zh) 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02479519A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US20100232264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er/reproduce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control circuit
US20080192591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focus of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a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20060085521A (ko) 광픽업장치
CN100407309C (zh) 使用椭圆形光斑在可记录的光学记录载体上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US8000187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KR100888599B1 (ko) 광디스크 재생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디스크 재생 장치
US7848208B2 (en) Optical head device, aberra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9116937A (ja)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等
US20060140104A1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N102194478A (zh) 光盘装置、光盘、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