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8182A -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 Google Patents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8182A
CN102638182A CN2012101097293A CN201210109729A CN102638182A CN 102638182 A CN102638182 A CN 102638182A CN 2012101097293 A CN2012101097293 A CN 2012101097293A CN 201210109729 A CN201210109729 A CN 201210109729A CN 102638182 A CN102638182 A CN 102638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nic switch
circuit
voltage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7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贝绍轶
赵良
冯俊萍
赵景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1097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38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包括主电路及稳压控制电路;主电路是一种在输入交流电正半周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整流二极管和分压电容串联分压并在滤波蓄能电容产生直流输出、在输入交流电负半周时由各分压电容依次通过相应的隔离二极管、共用的第一电子开关和电感对滤波蓄能电容补充放电产生直流输出的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是通过将主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取样后进行处理并反馈作用于主电路以保证主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的电路。本发明省略了变压器从而使电源体积减小,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稳压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直流稳压电源都含有一个用于降压的变压器,因而体积不能做到很小,显得笨重,且变压器在直流稳压电源中占有很大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常见的含变压器的直流稳压电源存在的体积大、笨重、成本高等不足,提供一种无变压器的直流稳压电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主电路及稳压控制电路;上述的主电路设置有交流电输入端、直流电源输出端、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和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上述的稳压控制电路设置有取样电压输入端、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源端;上述的稳压控制电路的取样电压输入端与主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与稳压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与稳压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与稳压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上述的主电路是一种在输入交流电正半周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整流二极管和分压电容串联分压并在滤波蓄能电容Co产生直流输出、在输入交流电负半周时由各分压电容依次通过相应的隔离二极管、共用的第一电子开关Q1和电感线圈L1对滤波蓄能电容Co补充放电产生直流输出的电路;上述的稳压控制电路是通过将主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反馈作用于上述主电路以保证主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的电路。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主电路包括分压放电电路、滤波蓄能电容Co、第一电子开关Q1)、第二电子开关Q2、二极管Do2、续流二极管Do1和电感线圈L1;
分压放电电路有n级,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依次电连接;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由分压电容、整流二级管和2个隔离二极管组成;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具有输入端、第一共线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接地端;分压电容为电解电容;2个隔离二极管分为第一隔离二极管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整流二级管的正极即为输入端;整流二级管的负极,第二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分压电容的正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分压电容的负极和第一隔离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隔离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二输出端;第一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即为接地端;其中,主电路的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1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1、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3组成;二极管D12的正极既为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也是主电路的交流电输入端;主电路的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n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n、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3组成;二极管Dn2的正极即为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与上一级也即第n-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n2的负极、电解电容Cn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n3的正级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也是主电路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
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于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电感线圈L1的一端以及续流二极管Do1的负极共线;续流二极管Do1的正极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o2的负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主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出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负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均接地;二极管Do2的正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均与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
主电路的分压放电电路的级数n根据计算式n = ( Vac – Vout ) / (m×Vout ) 算出,其中Vac为向二极管D12的正极输入的交流电压,Vout为在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输出的直流电压,m的取值范围为1至6。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第一电子开关Q1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
所述的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稳压控制电路主要包括双电压比较器U1、电阻R1、电阻R3和基准电压电路;所述基准电压电路由三端基准稳压源U2、电阻R2以及依次串联的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组成;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阳极和电阻R6的一端均接地;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阴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以及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同相输入端共线;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参考级、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电源端与基准电压电路的电阻R2的另一端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稳压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阻R1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电阻R3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电阻R3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和第二反相输入端共同为稳压控制电路的取样电压输入端。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C1至Cn和滤波蓄能电容Co的电容值均相等。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用常规的晶体三级管、晶体二级管、比较器、三端基准稳压源及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通过电路的设计实现了不带变压器即能提供稳压直流输出的一种电源,由于省略了变压器,从而使电源体积减小,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2是图1的电原理图;
图3是图2中的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在交流电正半周期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图2中的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在交流电负半周期时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见图1,本发明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由主电路1及稳压控制电路2组成。主电路1设置有交流电输入端A1、直流电源输出端A2、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和接地端。稳压控制电路2设置有取样电压输入端B2、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电源端B5和接地端。稳压控制电路2的取样电压输入端B2与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2电连接;主电路1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电连接;主电路1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电连接;主电路1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电源端B5电连接。主电路1的接地端和稳压控制电路2的接地端均接地。
见图2,前述的主电路1由分压放电电路、滤波蓄能电容Co、第一电子开关Q1、第二电子开关Q2、二极管Do2、续流二极管Do1和电感线圈L1组成;
分压放电电路有n级,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依次电连接;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由分压电容、整流二级管和2个隔离二极管组成。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具有输入端、第一共线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接地端。分压电容为电解电容;2个隔离二极管分为第一隔离二极管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整流二级管的正极即为输入端;整流二级管的负极,第二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分压电容的正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分压电容的负极和第一隔离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隔离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二输出端;第一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即为接地端。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接地端共同组成主电路1的接地端。其中,主电路1的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1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1、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3组成。二极管D12的正极既为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也是主电路1的交流电输入端A1。主电路1的第2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2、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22、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2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23组成。二极管D22的正极为第2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与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1的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n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n、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3组成。二极管Dn2的正极为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与上一级也即第n-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n2的负极、电解电容Cn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n3的正级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也是主电路1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
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于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电感线圈L1的一端以及续流二极管Do1的负极共线;续流二极管Do1的正极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o2的负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2;滤波蓄能电容Co的负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均接地;二极管Do2的正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均与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1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1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
前述的第一电子开关Q1可以是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本实施例优选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
所述的第二电子开关Q2可以是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本实施例优选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
稳压控制电路2包括双电压比较器U1、电阻R1、电阻R3和基准电压电路。
稳压控制电路2的基准电压电路由三端基准稳压源U2、电阻R2以及依次串联的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组成。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阳极和电阻R6的一端均接地;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阴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以及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同相输入端5脚共线;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参考级、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2脚、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VCC端也即电源端8脚与基准电压电路的电阻R2的另一端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电源端B5;电阻R1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输出端1脚电连接;电阻R3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电阻R3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输出端7脚电连接;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3脚和第二反相输入端6脚共同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取样电压输入端B2。双电压比较器U1的VSS端4脚接地。
双电压比较器U1的型号优选LM393。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型号优选LM431A。LM393的双电压比较器U1内置两个比较器,具有8个引线脚,其VCC端为8脚,VSS端为4脚,第一同相输入端为3脚,第一反相输入端为2脚,第一输出端为1脚;第二同相输入端为5脚,第二反相输入端为6脚,第二输出端为7脚。
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滤波蓄能电容Co为电解电容,且分压电容C1至Cn和滤波蓄能电容Co的电容值均相等。
见图2,参看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方式是:
外接的220V的交流电AC通过主电路1的交流电输入端A1输入,在交流电AC的正半周期时,电流依次经过二极管D12对电解电容C1进行充电,经过二极管D22对电解电容C2进行充电,直至经过二极管Dn2对电解电容Cn进行充电,以及通过二极管Do2对滤波蓄能电容Co进行充电;在该正半周期内,根据电路原理可知,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中的第一隔离二极管只起隔离作用,而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中的第二隔离二极管由于第一电子开关Q1处于关断状态,故也不起作用,充电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充电时滤波蓄能电容Co上的输出电压Vout值(也即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值)的稳压控制,通过双电压比较器U1对输出电压Vout和参考电压Vref1进行比较来实现,当Vout > Vref1时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输出端7脚输出低电平,使得第二电子开关Q2导通。从而在充电电流流经主电路1的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整流二极管和充电电容后,从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流出的充电电流不再流过二极管Do2,而从第二电子开关Q2流过后入地,从而停止对滤波蓄能电容Co的充电,保证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1输出的直流电压Vout不会大于第一参考电压Vref1。
外接的220V的交流电AC在负半周期时,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整流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从而电路停止对分压电容C1至Cn以及滤波蓄能电容Co的充电,进入电流消耗周期。在电流消耗周期内,根据电路原理,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之间的关系变为并联关系,其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此时,对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Vout的稳压控制,通过双比较器U1对输出电压Vout和第二参考电压Vref2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当Vout < Vref2时,比较器U1的第一输出端1脚输出低电平,使得第一电子开关Q1导通,从而接通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对滤波蓄能电容Co的电流补充放电回路。以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为例,分压电容C1从其正极经二极管D13、三极管Q1、电感线圈L1、滤波蓄能电容Co、二极管D11到电解电容C1的负极形成一个放电回路,而对滤波蓄能电容Co补充电流,其它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C2至Cn对滤波蓄能电容Co补充电流的工作原理与分压电容C1对滤波蓄能电容Co补充电流的工作原理相同,以确保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1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
稳压控制参考电压由三端基准稳压源U2提供,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基础电压为2.5V,通过选择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的电阻值确定参考电压Vref1和Vref2的电压值。第一参考电压Vref1和第二参考电压Vref2的电压值依计算公式(1)、(2)确定,输出电压的电压值Vout及稳压电源允许误差差值分别由公式(3)、(4)确定:
Vref1 =  2.5 * ( R4+R5+R6 ) / R6     (1)
Vref2 =  2.5 * ( R5+R6 ) / R6         (2)
Vout = ( Vref1 + Vref2 )/ 2         ( 3 )
dV = ( Vref1-Vref2 ) / 2               ( 4 )
其中:第一参考电压Vref1为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1输出的直流电压Vout的最大允许输出电压值;第二参考电压Vref2为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1输出的直流电压Vout的最小允许输出电压值; dV 为稳压电源允许误差差值。
为使本实施例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的直流输出特性最优,选择分压电容C1至Cn以及滤波蓄能电容Co在内的全部电容的容值相等,根据电容充电特性,由于分压电容C1至Cn的容值相等,所以其电压也相等,其电压值计算公式如公式(5):
Vc1 = Vc2 = … =  Vcn  =  ( Vac – Vout ) / n    (5)
其中:Vc1 ~ Vcn为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充电完成时的各自的电压值。由上述的式(5)可知,选择n值不同,可以改变各分压电容上的电压。而分压电容的电压值的不同会影响输出的直流电的纹波大小。当分压电容的电压越接近Vout值时,其输出的直流电的纹波系数越小,电源性能越好。
分压电容的个数n也就是分压放电电路的级数n通过公式(6)可以确定: 
n = ( Vac – Vout ) / ( m × Vout )     (6)
其中,系数m的取值范围为1~6。
根据经验,分压电容电压最佳的选择范围是输出电压的1.5至3倍间,可以得到性能较好的直流稳压电压输出。也即m的最佳取值范围为1.5~3。以输入交流电压为220V为例,如果需要输出的直流电压为5V, m值若取2,则可算出级数n为22级;如果需要输出的直流电压为12V,则可算出级数n为9级;如果需要输出的直流电压为36V,则可算出级数n为3级。
本实施例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如果需要应用于可调节直流电压输出场合,只需将电阻R5改为可变电阻即可实现。
以上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5)

1. 一种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1)及稳压控制电路(2);所述的主电路(1)设置有交流电输入端(A1)、直流电源输出端(A2)、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和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所述的稳压控制电路(2)设置有取样电压输入端(B2)、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和电源端(B5);所述的稳压控制电路(2)的取样电压输入端(B2)与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2)电连接;主电路(1)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电连接;主电路(1)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电连接;主电路(1)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与稳压控制电路(2)的电源端(B5)电连接;所述的主电路(1)是一种在输入交流电正半周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整流二极管和分压电容串联分压并在滤波蓄能电容(Co)产生直流输出、在输入交流电负半周时由各分压电容依次通过相应的隔离二极管、共用的第一电子开关(Q1)和电感线圈(L1)对滤波蓄能电容(Co)补充放电产生直流输出的电路;所述稳压控制电路(2)是通过将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2)输出的直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反馈作用于所述主电路(1)以保证主电路(1)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的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电路(1)包括分压放电电路、滤波蓄能电容(Co)、第一电子开关(Q1)、第二电子开关(Q2)、二极管(Do2)、续流二极管(Do1)和电感线圈(L1);
分压放电电路有n级,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依次电连接;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由分压电容、整流二级管和2个隔离二极管组成;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具有输入端、第一共线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接地端;分压电容为电解电容;2个隔离二极管分为第一隔离二极管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整流二级管的正极即为输入端;整流二级管的负极,第二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分压电容的正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分压电容的负极和第一隔离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隔离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二输出端;第一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即为接地端;其中,主电路(1)的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1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1)、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3)组成;二极管(D12)的正极既为第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也是主电路(1)的交流电输入端(A1);主电路(1)的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n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n)、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1)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3)组成;二极管(Dn2)的正极即为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与上一级也即第n-1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n2)的负极、电解电容(Cn)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n3)的正级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也是主电路(1)的稳压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A5);
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于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电感线圈(L1)的一端以及续流二极管(Do1)的负极共线;续流二极管(Do1)的正极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o2)的负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主电路(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A2);滤波蓄能电容(Co)的负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均接地;二极管(Do2)的正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均与第n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1)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A3);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1)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A4);
主电路(1)的分压放电电路的级数n根据计算式n = ( Vac – Vout ) / (m×Vout ) 算出,其中Vac为向二极管(D12)的正极输入的交流电压,Vout为在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输出的直流电压,m的取值范围为1至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子开关(Q1)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1)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1)的输出端;
所述的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压控制电路(2)主要包括双电压比较器(U1)、电阻(R1)、电阻(R3)和基准电压电路;所述基准电压电路由三端基准稳压源(U2)、电阻(R2)以及依次串联的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组成;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阳极和电阻(R6)的一端均接地;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阴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以及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同相输入端共线;三端基准稳压源(U2)的参考级、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共线;双电压比较器(U1)的电源端与基准电压电路的电阻(R2)的另一端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电源端(B5);电阻(R1)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B3);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电阻(R3)的一端即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4);电阻(R3)的另一端与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双电压比较器(U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和第二反相输入端共同为稳压控制电路(2)的取样电压输入端(B2)。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分压电容(C1至Cn)和滤波蓄能电容(Co)的电容值均相等。
CN2012101097293A 2012-04-13 2012-04-13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Pending CN1026381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97293A CN102638182A (zh) 2012-04-13 2012-04-13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97293A CN102638182A (zh) 2012-04-13 2012-04-13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8182A true CN102638182A (zh) 2012-08-15

Family

ID=46622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7293A Pending CN102638182A (zh) 2012-04-13 2012-04-13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381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4426A (zh) * 2013-03-22 2013-10-16 杭州鸿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环保的ac-dc转换隔离电源电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099A (zh) * 2007-10-17 2008-03-12 葛铮 电容降压ac-dc开关电源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099A (zh) * 2007-10-17 2008-03-12 葛铮 电容降压ac-dc开关电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4426A (zh) * 2013-03-22 2013-10-16 杭州鸿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环保的ac-dc转换隔离电源电路
CN103354426B (zh) * 2013-03-22 2016-11-23 杭州鸿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Ac-dc转换隔离电源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8151C (zh) 开关电源装置
Chen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nsorless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control for three-level boosting PFC
CN202424546U (zh) 高稳定度特高压直流高压发生器
CN102665327B (zh) 无变压器照明用发光二极管电源
CN107332438B (zh) 基于双电感双电压直流输出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方法
CN202019310U (zh) 一种基于lm317芯片的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Hao et al. A new interleaved three-level boost converter and neutral-point potential balancing
CN102638182A (zh) 无变压器直流稳压电源
CN103259295A (zh) 具有太阳能充电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JP6016595B2 (ja) 充電器
CN102170540B (zh) 输入电源的电压取样和关机电容放电电路
Ravi et al. Ultracapacitor based ride through system for control power supplies in high power converters
CN113328532A (zh) 一种基于电场感应的取能电源及取能方法
CN113036863A (zh) 超级电容组充放电管理模块、充放电装置及电子产品
Kim et al. A single-inductor 8-channel output DC-DC boost converter with time-limited one-shot current control and single shared hysteresis comparator
CN202172361U (zh) 一种利用电容均压的直流电子分压调压器
CN102624069B (zh) 不带变压器的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
Yu et al. Model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dual-input ZVS DC/DC converter
CN205847087U (zh) 一种高增益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02696492U (zh) 一种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Choi et al. Hybrid energy storage for large PV systems using bidirectional high-gain converters
CN213990488U (zh) 一种非隔离单电感输出正负低压电源的电路
CN109639118A (zh) 开关电源的自供电电路、控制芯片及开关电源和电气装置
CN110891347B (zh) 线性led驱动系统、线性升压电路及方法
CN107834872A (zh) 适用于宽电流变化范围的取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