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5582A -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5582A
CN102595582A CN2011100012166A CN201110001216A CN102595582A CN 102595582 A CN102595582 A CN 102595582A CN 2011100012166 A CN2011100012166 A CN 2011100012166A CN 201110001216 A CN201110001216 A CN 201110001216A CN 102595582 A CN102595582 A CN 102595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terminal
value
notification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12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5582B (zh
Inventor
刘锟
鲁照华
罗薇
李卫敏
肖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00121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9558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4893 priority patent/WO20120927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595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5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5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5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应用于包含多个相邻基站的系统中,包括:终端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服务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各干扰基站与该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该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本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该终端。另一方法包括:终端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服务基站;服务基站将接收到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本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该终端。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小区间干扰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固有问题,严重的影响着系统的容量,其形成原因是各个小区中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用户会相互干扰。
如图1所示,BS(Base Station,基站)1和BS2分别为MS(Mobile Station,终端)1和MS2的服务基站,假设BS1分配给MS1的用于上行传输的子载波集合为SC1,BS2分配给MS2的用于上行传输的子载波集合为SC2,SC1和SC2的交集为SC。如果SC不是空集,则BS2在接收到MS2发送的上行信号时,通过集合SC内的子载波也会同时收到MS1发送的无线信号。对于MS2和BS2来说,这些来自MS1的信号就属于上行干扰。如果MS1和MS2之间的距离很小,假设MS1和MS2都处于两个服务小区覆盖区域的重叠部分,那么小区间的上行干扰将会非常强烈,甚至有可能导致BS2无法正确解调出MS2发来的上行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以克服现有相邻小区间的上行干扰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应用于包含多个相邻基站的系统中,包括:
终端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所述各干扰基站与所述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所述终端。
进一步地,
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采用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其中,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所述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023
为所述终端和第i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数量。
进一步地,
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终端间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的值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相邻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包括: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下行信号与干扰比及下行传播路径损耗值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包括:
系统内各基站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所述各干扰基站与所述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所述终端。
进一步地,
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采用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其中,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所述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043
为所述终端和第i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可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还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时,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应用于包含发射功率相同的多个相邻基站的系统中,包括:
终端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将接收到的所述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所述终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包括:
系统内各基站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还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还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终端间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的值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相邻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包括: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号与干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所述终端。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进一步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采用本发明后,可以根据小区负载的变化灵活的调整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有效地控制小区间IoT的变化,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小区间上行链路的干扰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2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小区间下行链路的干扰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为了克服相邻小区间的上行干扰,可以利用多个相邻基站联合对所服务小区内的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的方式,控制各小区内终端的发射功率,以降低相邻小区间的上行干扰强度。
在下文中,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称为服务基站;上层网络单元是能够和基站有数据交互的任意网络实体或网络实体的功能模块,且上层网络单元可以同时与多个相邻基站进行数据交互。
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应用于包含多个相邻基站及与该多个相邻基站通信的上层网络单元的系统中,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终端根据测量到的与各相邻基站间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确定有可能对其上行传输造成干扰的干扰基站,并将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其中,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可以是以下至少之一:下行信号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R(Signal toInterference Ratio,信号与干扰比)、PathLoss(传播路径损耗值),且该信息是由该终端通过测量上述各相邻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得到的;
较佳地,该终端可以仅将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的值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相邻基站作为干扰基站。此外,还可以将各干扰基站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其中,该强度阈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者由服务基站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该终端,或者由上层网络单元经由服务基站发送给该终端;
步骤20、服务基站计算出上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将该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上述终端;
服务基站采用的计算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 ΔPower - - - ( 1 )
其中,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112
为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IoT(Interference over Thermal,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其为与基站有关的参数,系统内多个相邻基站间的KIoT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值由上层网络单元通知给服务基站,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121
为终端和第i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其采用的是线性值。其值可由服务基站通过测量得到,或者在服务基站与终端间的上下行链路对称时,服务基站将根据终端上报的各干扰基站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下行传播路径损耗值作为各干扰基站对应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的数量;
ΔPower为终端对应的发射功率的调整量,由服务基站进行初始配置,以dB为单位,初始值可设为0dB。
进一步地,当上述各干扰基站与服务基站的发射功率相同,且该终端和服务基站之间的上下行传播路径损耗值大致相等时,服务基站可根据下式计算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P Tx UL = K IoT + SINR DL + PL DL + ΔPower - - - ( 2 )
其中,SINRDL为终端和服务基站之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以dB为单位;
PLDL为终端和服务基站之间的下行传播路径损耗值,以dB为单位;其他参数的定义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30、系统内各基站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并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可以通过IoT来衡量,IoT的计算方法如下:
IoT = 1 K Σ k = 1 K IoT k = 1 K Σ k = 1 K ( N k + I k ) N k - - - ( 3 )
其中:IoTk表示基站在子载波k上的干扰噪声比;Nk表示基站在子载波k上收到的上行噪声功率;Ik表示基站在子载波k上收到的上行干扰功率;K为基站内所有可用子载波的个数。
步骤40、上层网络单元统计系统内各基站上报的上行干扰强度的均值,然后用该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进行比较,若判断出二者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一预设值,则执行步骤50;否则,执行步骤70;其中,目标干扰水平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亦可以由上层网络单元根据系统性能进行动态调整;
步骤50、上层网络单元计算系统内各基站上报的上行干扰强度的方差值,若判断出该方差值小于等于一预设方差值,则重新执行步骤20;否则,向上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其中,预设方差值可以是一个定值,也可以根据上行干扰强度的均值与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大小来设定,即绝对值越大,该预设方差值越大,反之亦然。
此外,在本步骤中,上层网络单元还可以利用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最大差d=|IoTmax-IoTmin |,如果d≤d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调整量ΔPower,重新执行步骤20;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调整量ΔPower,向上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其中,IoTmax为各基站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大的IoT值,IoTmin为各基站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小的IoT值,dth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步骤60、各基站收到上述通知消息后,相应修改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调整量,重新执行步骤20;
修改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调整量ΔPower时,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之一方法:
方法1:基站降低本基站内可能对受到最大IoT的基站产生强干扰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基站收到的上层网络单元发送的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系统内受到最大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基站若判断出本基站内终端在步骤10中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中含有上述受到最大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则降低该终端对应的ΔPower的值后执行步骤20,降低的步长为PowerDownStep,该降低的步长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所述基站配置或由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基站若判断出本基站内终端在步骤10中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中不含有上述受到最大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则结束。
方法2:基站提高本基站内可能对受到最小IoT的基站产生强干扰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基站收到的上层网络单元发送的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系统内受到最小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基站若判断出本基站内终端在步骤10中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中中含有上述受到最小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则提高该终端对应的ΔPower的值后执行步骤20,提高的步长为PowerUpStep,该提高的步长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所述基站配置或由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基站若判断出本基站内终端在步骤10中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中不含有上述受到最小IoT的基站的标识信息,则结束。
步骤70、上层网络单元若判断出该均值小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则增大本系统内各基站的IoT控制因子值;否则,减小系统内各基站的IoT控制因子值;
步骤80、将调整后的IoT控制因子值发送给各对应基站,重新执行步骤2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所述各干扰基站与所述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所述终端。
较优地,
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采用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其中,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152
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所述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153
为所述终端和第i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数量。
较优地,所述系统中还可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还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时,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较优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所述终端。
较优地,所述系统还可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较优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较优地,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如果不冲突,本发明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用实例一
如图4所示,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7个基站BS1-BS7,每个基站下有一个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即MS1-MS7,BSC为上层网络单元,能够和基站BS1-BS7进行数据交互。
下面以BS4为例,具体描述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多基站联合控制IoT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MS4通过测量BS4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用来进行下行同步以及进行下行信道估计的信号),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4,MS4PathLossBS4,MS4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其中,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比)、PathLoss为传播路径损耗值。
2、MS4测量与其它相邻基站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i,MS4,其中i的取值为1,2,3,5,6,7;
MS4计算ΔRSSIi=RSSIBSi,MS4-RSSIBS4,MS4,当ΔRSSIi大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ΔRSSIth时,则认为BSi为MS4的强干扰基站。
本实施例中假设MS4经过计算确定BS3和BS6为MS4的强干扰基站。并且MS4通过公式(5)计算和BS3、BS6之间的传播路径损耗PathLossBS3,MS4、PathLossBS6,MS4
PathLossBSi,MS4=RSSIBSi,MS4-RSSIBS4,MS4+PathLossBS4,MS4    (5)
3、MS4将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和PathLossBS3,MS4、PathLossBS6,MS4信息通过上行信道发送给BS4;
4、BS4根据公式(6)确定MS4的发射功率,并将MS4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
本实施例中,BS4直接将计算出的MS4的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192
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当然BS4也可以将终端可支持的调制编码方式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MS4根据调制编码方式通过查表或计算确定应该使用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
P Tx , MSi UL = K IOT , BSi + 10 log 10 ( Σ j ∈ J PathLoss BSj , MS 4 ) + ΔPower MSi - - - ( 6 )
其中,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02
为MS4的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BS4为IoT控制因子,由BSC通知基站BS4,以dB为单位;
PathLossBSj,MS4为终端MS4与干扰基站BSj之间的上行传播损耗值,采用的是线性值;
J为由干扰基站的索引组成的集合;
ΔPowerMS4为MS4发射功率的调整量,由基站配置,以dB为单位,初始值为0dB。
本实施例中,假设KIOT,BS4的初始值为-110,ΔPowerMS4的初始值为0dB,则MS4通过公式(6)确定发射功率为
5、BS4测量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IoT4,并将其发送给BSC;
6、BSC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BS1-BS7受到的平均IoT强度IoTavg,并利用IoTavg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干扰水平值IoTTh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设的值,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7;
7、BSC按照公式(7)调整各个基站的KIOT,BSi,其中,i=1、2、......7。
其中,Δ可以是一个定值,可以根据IoTavg和IoTTh的差值的绝对值大小来设定,绝对值越大,Δ越大,反之亦然。
8、BSC将更新后的各个基站的KIOT,BSi值分别发送给各对应基站,然后执行步骤4;
9、BSC将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分布的方差σ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其中,i=1、2、......7;
当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时,执行步骤10;否则,执行步骤4。
在本应用实例中,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方差σ,如果σ≤σ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σth为预设的阈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BSC还可以采用下面方法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
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最大差d=|IoTmax-IoTmin|,如果d≤d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IOTmax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大的IoT值,IoTmin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小的IoT值,dth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10、以BS4为例,假设BS4为IoT最大的基站,则BSC发送携带BS4的标识信息的通知消息给所有基站,要求所有可能对BS4产生强干扰的终端降低发射功率;
11、各基站收到BSC发送的上述通知消息后,根据服务范围内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上报BS4的标识信息的终端降低对应的ΔPower值,降低的步长为PowerDownStep,然后执行步骤4;
其中,PowerDownStep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有所述基站配置或由BSC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
应用实例二
如图4所示,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7个基站BS1-BS7,每个基站下有一个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即MS1-MS7,BSC为上层网络单元,能够和基站BS1-BS7进行数据交互。
下面以BS4为例,具体描述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多基站联合控制IoT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MS4通过测量BS4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用来进行下行同步以及进行下行信道估计的信号),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4,MS4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21
PathLossBS4,MS4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其中,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比)、PathLoss为传播路径损耗值。
2、MS4测量与其它相邻基站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i,MS4,其中i的取值为1,2,3,5,6,7。
MS4通过计算ΔRSSIi=RSSIBSi,MS4-RSSIBS4,MS4,当ΔRSSIi大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ΔRSSIth时,则认为BSi为MS4的干扰基站。
本实施例中假设MS4经过计算确定BS3和BS6为MS4的强干扰基站。并且MS4通过公式(5)计算和BS3、BS6之间的传播路径损耗PathLossBS3,MS4、PathLossBS6,MS4
PathLossBSi,MS4=RSSIBSi,MS4-RSSIBS4,MS4+PathLoSSBS4,MS4    (5)
3、MS4将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和PathLossBS3,MS4、PathLossBS6,MS4信息通过上行信道发送给BS4;
4、BS4根据公式(6)确定MS4的发射功率,并将MS4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
在本实例中,BS4直接将计算出的MS4的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22
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当然BS4也可以将终端可支持的调制编码方式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MS4根据调制编码方式通过查表或计算确定应该使用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
P Tx , MSi UL = K IOT , BSi + 10 log 10 ( Σ j ∈ J PathLoss BSj , MS 4 ) + ΔPower MSi - - - ( 6 )
其中,为MS4的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BSi为IoT控制因子,由BSC通知基站BS4,以dB为单位;
PathLossBSj,MS4为终端MS4与干扰基站BSj之间的上行传播损耗值,采用的是线性值;
J为由干扰基站的索引组成的集合;
ΔPowerMS4为MS4发射功率的调整量,由基站配置,以dB为单位,初始值为0dB。
本实施例中,假设KIOT,BS4的初始值为-110,ΔPowerMS4的初始值为0dB,则MS4通过公式(6)确定发射功率为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31
5、BS4测量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IoT4,并将其发送给BSC;
6、BSC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BS1-BS7受到的平均IoT强度IoTavg,并利用IoTavg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干扰水平值IoTTh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设的值,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7;
7、BSC按照公式(7)调整各个基站的KIOT,BSi,其中,i=1、2、......7。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32
其中,Δ可以是一个定值,可以根据IoTavg和IoTTh的差值的绝对值大小来设定,绝对值越大,Δ越大,反之亦然。
8、BSC将更新后的各个基站的KIOT,BSi值发送给各对应基站,然后执行步骤4;
9、BSC将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分布的方差σ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其中,i=1、2、......7;
当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时,执行步骤10;否则,执行步骤4。
在本应用实例中,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方差σ,如果σ≤σ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执行步骤4;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σth为预设的阈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BSC还可以采用下面方法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
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最大差d=|IoTmax-IoTmin|,如果d≤d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IoTmax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大的IoT值,IoTmin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小的IoT值,dth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10、以BS4为例,假设BS4为IoT最小的基站,则BSC发送携带BS4的标识信息的通知消息给所有基站,要求所有可能对BS4产生干扰的终端提高发射功率;
11、各基站收到BSC发送的上述通知消息后,根据服务范围内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上报BS4的标识信息的终端提高对应的ΔPower值,提高的步长为PowerUpStep,然后执行步骤4。
其中,PowerUpStep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有所述基站配置或由BSC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
应用实例三
如图4所示,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7个基站BS1-BS7,每个基站下有一个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即MS1-MS7,BSC为上层网络单元,能够和基站BS1-BS7进行数据交互。
下面以BS4为例,具体描述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多基站联合控制IoT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MS4通过测量BS4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用来进行下行同步以及进行下行信道估计的信号),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4,MS4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41
PathLossBS4,MS4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其中,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比)、PathLoss为传播路径损耗值。
2、MS4测量与其它相邻基站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i,MS4,其中i的取值为1,2,3,5,6,7。
MS4通过计算ΔRSSIi=RSSIBSi,MS4-RSSIBS4,MS4,当ΔRSSIi大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ΔRSSIth时,则认为BSi为MS4的干扰基站。
本实施例中假设MS4经过计算确定BS3和BS6为MS4的强干扰基站。
3、MS4将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通过上行信道发送给BS4;
4、BS4根据公式(6)确定MS4的发射功率,并将MS4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
本实施例中,BS4直接将计算出的MS4的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51
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当然BS4也可以将终端可支持的调制编码方式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MS4根据调制编码方式通过查表或计算确定应该使用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
P Tx , MS 4 UL = K IOT , BS 4 + SINR BS 4 , MS 4 DL + PathLoss BS 4 , MS 4 DL + ΔPower MS 4 - - - ( 6 )
其中,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53
为MS4的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BS4为BS4的IoT控制因子,由BSC通知基站BS4,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54
为BS4和MS4之间的下行传播损耗值,以dB为单位;
为BS4和MS4之间的下行SINR值;
ΔPowerMS4为MS4发射功率的调整量,由基站配置,以dB为单位,初始值为0dB。
本实施例中,假设KIOT,BS4的初始值为-110,ΔPowerMS4的初始值为0dB,则MS4通过公式(6)确定发射功率为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56
5、BS4测量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IoT4,并将其发送给BSC;。
6、BSC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BS1-BS7受到的平均IoT强度IoTavg,并利用IoTavg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干扰水平值IoTTh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设的值,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7;
7、BSC按照公式(7)调整各个基站的KIOT,BSi,其中,i=1、2、......7。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61
其中,Δ可以是一个定值,可以根据IoTavg和IoTTh的差值的绝对值大小来设定,绝对值越大,Δ越大,反之亦然。
8、BSC将更新后的各个基站的KIOT,BSi值发送给各对应基站,然后执行步骤4;
9、BSC将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分布的方差σ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ΔPowerMSi,其中,i=1、2、......7;
当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ΔPowerMSi时,执行步骤10;否则,执行步骤4。
在本应用实例中,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方差σ,如果σ≤σ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执行步骤4;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σth为预设的阈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BSC还可以采用下面方法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
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最大差d=|IoTmax-IoTmin|,如果d≤d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IoTmax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大的IoT值,IoTmin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小的IoT值,dth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10、以BS4为例,假设BS4为IoT最大的基站,则BSC发送携带BS4的标识信息的通知消息给所有基站,要求所有可能对BS4产生干扰的终端降低发射功率;
11、各基站收到BSC发送的上述通知消息后,根据服务范围内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上报BS4的标识信息的终端降低对应的ΔPower,降低的步长为PowerDownStep,然后执行步骤4;
其中,PowerDownStep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有所述基站配置或由BSC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
应用实例四
如图4所示,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7个基站BS1-BS7,每个基站下有一个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即MS1-MS7,BSC为上层网络单元,能够和基站BS1-BS7进行数据交互。
下面以BS4为例,具体描述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多基站联合控制IoT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MS4通过测量BS4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用来进行下行同步以及进行下行信道估计的信号),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4,MS4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71
PathLossBS4,MS4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其中,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为信号与干扰比)、PathLoss为传播路径损耗值。
2、MS4测量与其它相邻基站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RSSIBSi,MS4,其中i的取值为1,2,3,5,6,7。
MS4通过计算ΔRSSIi=RSSIBSi,MS4-RSSIBS4,MS4,当ΔRSSIi大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ΔRSSIth时,则认为BSi为MS4的干扰基站。
本实施例中假设MS4经过计算确定BS3和BS6为MS4的强干扰基站。
3、MS4将获得与BS4之间的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通过上行信道发送给BS4;
4、BS4根据公式(6)确定MS4的发射功率,并将MS4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
在本实例中,BS4直接将计算出的MS4的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81
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当然BS4也可以将终端可支持的调制编码方式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MS4,MS4根据调制编码方式通过查表或计算确定应该使用的发射功率配置信息。
P Tx , MS 4 UL = K IOT , BS 4 + SINR BS 4 , MS 4 DL + PathLoss BS 4 , MS 4 DL + ΔPower MS 4 - - - ( 6 )
其中,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83
为MS4的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BS4为BS4的IoT控制因子,由BSC通知基站BS4,以dB为单位;
为BS4和MS4之间的下行传播损耗值,以dB为单位;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85
为BS4和MS4之间的下行SINR值;
ΔPowerMS4为MS4发射功率的调整量,由基站配置,以dB为单位,初始值为0dB。
本实施例中,假设KIOT,BS4的初始值为-110,ΔPowerMS4的初始值为0dB,则MS4通过公式(6)确定发射功率为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86
5、BS4测量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IoT4,并将其发送给BSC;
6、BSC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BS1-BS7受到的平均IoT强度IoTavg,并利用IoTavg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干扰水平值IoTTh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设的值,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7;
7、BSC按照公式(7)调整各个基站的KIOT,BSi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287
其中,Δ可以是一个定值,可以根据IoTavg和IoTTh的差值的绝对值大小来设定,绝对值越大,Δ越大,反之亦然。
8、BSC将更新后的各个基站的KIOT,BSi值发送给各对应基站,然后执行步骤4;
9、BSC将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分布的方差σ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ΔPowerMSi,其中,i=1、2、......7;
当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ΔPowerMSi时,则执行步骤10;否则,执行步骤4。
在本应用实例中,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方差σ,如果σ≤σ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执行步骤4;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σth为预设的阈值,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BSC还可以采用下面方法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的发射功率ΔPowerMSi
BSC根据各个基站上报的IoT强度,通过计算得到IoT分布的最大差d=|IoTmax-IoTmin|,如果d≤dth,则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各个终端对应的ΔPowerMSi。其中,IoTmax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大的IoT值,IoTmin为上报的IoT强度中最小的IoT值,dth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由系统统一配置。
10、以BS4为例,假设BS4为IoT最小的基站,则BSC发送携带BS4的标识信息的通知消息给所有基站,要求所有可能对BS4产生干扰的终端提高发射功率;
11、各基站收到BSC发送的上述通知消息后,根据服务范围内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上报BS4的标识信息的终端提高对应的ΔPower,提高的步长为PowerDownStep,然后执行步骤4;
其中,PowerDownStep可以由标准默认配置,或有所述基站配置或由BSC发送消息通知所述基站。
应用实例五
如应用实例一、应用实例二、应用实例三、应用实例四任意一个所示,在步骤9中,当BSC判断不需要调整各个终端的ΔPowerMSi时,还可以执行下述步骤:
BSC统计整个网络的性能指标,确定IoTTh的进一步调整方法,具体调整方法如公式9所示。
Figure BDA0000042765900000301
其中,ΔIoT表示IoTTh的变化步长,由BSC确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Claims (28)

1.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应用于包含多个相邻基站的系统中,包括:
终端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所述各干扰基站与所述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所述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采用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其中,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所述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以dB为单位;
Figure FDA0000042765890000013
为所述终端和第i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数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终端间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的值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相邻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包括: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下行信号与干扰比及下行传播路径损耗值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系统内各基站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9.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应用于包含发射功率相同的多个相邻基站的系统中,包括:
终端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将接收到的所述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所述终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系统内各基站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还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还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终端间的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的值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相邻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信号衰减强度指示信息包括: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号与干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
16.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干扰其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上报给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各干扰基站的信息,获取所述各干扰基站与所述终端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然后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并配置给所述终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所述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的累加和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计算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采用的公式如下:
P Tx UL = K IoT + 10 log 10 ( Σ i = 1 I PL i UL )
其中,
Figure FDA0000042765890000061
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以dBm为单位;
KIoT为所述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以dB为单位;
Figure FDA0000042765890000062
为所述终端和第i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上行传播路径损耗值;
I为终端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数量。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还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时,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的各干扰基站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23.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系统,包括:多个相邻基站及选择基站作为服务基站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将本终端测量到的与服务基站间的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及传播路径损耗值上报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下行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传播路径损耗值与所述服务基站中预设的干扰噪声比控制因子的累加和作为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配置给所述终端。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层网络单元:
系统内各基站用于每隔一段时间将本基站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上报给上层网络单元;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系统内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均值,若判断出所述均值与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一预设值,则在所述均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降低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在所述均值小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时,通知所述各基站提高本基站下的各终端的发射功率。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均值与所述预设的目标干扰水平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则在进一步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时,向所述各基站分别发送通知消息,用于指示各基站通过调整相应终端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基站受到的上行干扰;
所述各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具体包括:
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的方差值大于一预设方式值;或者,所述上层网络单元用于判断出所述各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值中最大的干扰强度值与最小的干扰强度值的差值大于一预设差值。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降低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还用于在确定受到来自于干扰基站的上行干扰时,向所述服务基站上报所述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系统内在上行链路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小的基站的标识信息;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重新调整本基站内的终端的发射功率,具体包括:
所述各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后,若判断出有终端向本基站上报的干扰基站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一致,则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
CN201110001216.6A 2011-01-05 2011-01-05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25955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1216.6A CN102595582B (zh) 2011-01-05 2011-01-05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PCT/CN2011/074893 WO2012092748A1 (zh) 2011-01-05 2011-05-30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1216.6A CN102595582B (zh) 2011-01-05 2011-01-05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5582A true CN102595582A (zh) 2012-07-18
CN102595582B CN102595582B (zh) 2014-12-10

Family

ID=46457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1216.6A Active CN102595582B (zh) 2011-01-05 2011-01-05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95582B (zh)
WO (1) WO201209274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8287A1 (en) * 2013-08-05 2015-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CN104717733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调整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57690A (zh) * 2015-09-09 2016-02-2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优化上行iot偏高的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2824A (zh) * 2009-09-11 2010-03-03 北京邮电大学 协作多点系统、用户设备和上行功率控制方法
CN101729106A (zh) * 2008-10-30 2010-06-0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管理和传输质量控制的增强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US20100238885A1 (en) * 2009-03-19 2010-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partitioning for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5489A (zh) * 2006-10-03 2017-08-29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用于e‑utra的干扰减轻的组合式开环/闭环(基于cqi)上行链路发射功率控制
CN101277132B (zh) * 2007-03-26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上行数据的发射功率的方法及设备
CN101741437B (zh) * 2008-11-19 2013-05-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06A (zh) * 2008-10-30 2010-06-0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管理和传输质量控制的增强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US20100238885A1 (en) * 2009-03-19 2010-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partitioning for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662824A (zh) * 2009-09-11 2010-03-03 北京邮电大学 协作多点系统、用户设备和上行功率控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8287A1 (en) * 2013-08-05 2015-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US9294214B2 (en) 2013-08-05 2016-03-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US9503208B2 (en) 2013-08-05 2016-11-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CN104717733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调整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设备
CN104717733B (zh) * 2013-12-13 2018-06-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调整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57690A (zh) * 2015-09-09 2016-02-2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优化上行iot偏高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57690B (zh) * 2015-09-09 2018-12-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优化上行iot偏高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2748A1 (zh) 2012-07-12
CN102595582B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8463B (zh) 一种家庭基站及其发射功率设置方法
US928877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sensing
CN102027774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虚拟噪声系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98740B (zh)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Xing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power control schemes for a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into OFDMA cellular system
RU2486708C2 (ru)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ации канала,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терминал в lte системе
US8731598B2 (en) Access point power control
EP2815605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djus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dures in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ased on cell information
CN102917436A (zh) 在共小区标识的异构网络中进行上行功率控制的方法
CN102056218A (zh) 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03037490B (zh)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相应装置
WO2010090567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988526A (zh) 用于在自组织网络(son)中进行波束成形的系统和方法
KR2012009126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기지국 제어 장치, 기지국의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매체
CN103686973B (zh) 一种射频拉远单元的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4837189B (zh) 一种基于lte-a系统的闭环功率控制修正方法
CN108112065A (zh) 发送功率的确定、信令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CN101848538A (zh) 确定srs传输带宽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54121A (zh) 一种pus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14551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CN102958144A (zh) 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相应装置
CN101873603B (zh) 一种调整基站覆盖的方法及系统
WO2014119264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局および上り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CN101835254B (zh) 正交频分复用接入系统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CN102595582B (zh) 一种控制终端上行发射功率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