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2617A -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2617A
CN102592617A CN2012100118979A CN201210011897A CN102592617A CN 102592617 A CN102592617 A CN 102592617A CN 2012100118979 A CN2012100118979 A CN 2012100118979A CN 201210011897 A CN201210011897 A CN 201210011897A CN 102592617 A CN102592617 A CN 102592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mentioned
area
object lens
aber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18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Electronic Device Sa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2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26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7Stepped phas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Numerical aperture contro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该物镜可确保波长较长的激光的工作距离较长,并且该物镜的端部具有规定以上的厚度。本发明的物镜(10)从中心部起设有使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第一区域(F1)、使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第二区域(F2)、使BD格式及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第三区域(F3)。于是,通过使通过了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从而以BD格式的激光实现光学超分辨。

Description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波长不同的多束激光会聚到与其相对应的光盘上的物镜及包括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可用作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存在多种格式,针对每种格式所使用的激光、记录密度、覆盖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各不相同。具体来说,现今使用CD(Compact Disc)格式、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格式、BD(Blu-ray Disc)格式的光盘。
为了削减零件件数,优选用一个物镜来应对这三种格式的光盘。但是,并不容易开发出对这三种格式的光盘具有兼容性的物镜。
其理由在于,在各种格式的光盘中激光的波长等条件各不相同。列举一个例子,在BD格式的情况下,激光的波长为405nm,光盘的用于覆盖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0.1mm,使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85。在DVD格式中,激光的波长为650nm,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为0.6mm,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60。在CD格式中,激光的波长为780nm,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为1.2mm,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45。
作为不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且使会聚光斑微小的技术,存在光学超分辨技术。使用了光学超分辨技术的包括有物镜的光拾取装置例如记载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为了实现光学超分辨而局部遮蔽激光的技术方案。具体来说,参照该文献中的图1、图2,在激光的光路的中段安装衰减体3,利用该衰减体3局部遮蔽激光。由此,遮蔽物镜6的中心部附近的激光,实现光学超分辨。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利用物镜自身实现光学超分辨的构造。具体来说,当参照该文献的图2时,在物镜8上设置中心附近的第一区域8-1和外侧的第二区域8-2,使入射到第一区域8-1的光束散射。由此,入射到第一区域8-1的光无助于形成光斑,从而发生光学超分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69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4506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光学超分辨,在物镜之外需要另外的零件。从而,有可能使光拾取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导致成本上升。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仅利用物镜就实现了光学超分辨,因此可避免零件件数的增加,但是在该专利文献中并未公开在波长不同的多束激光的情况下实现光学超分辨的构造。从而,很难在用于使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物镜中应用该文献所述的技术方案。
另外,在使用使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与三种波长相对应的物镜的情况下,鉴于以下的理由,需要确保CD格式的工作距离较长。具体来说,在CD格式的光盘的内周部设有自信息记录层向厚度方向突出200μm左右的堆叠肋(Stack ribs)。该堆叠肋用于在层叠多个光盘时使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不与其他光盘相接触。另一方面,在具有物镜的光拾取装置中设有碰撞防止部,该碰撞防止部用于防止物镜与光盘的碰撞。该碰撞防止部自物镜的透镜面向光盘侧突出100μm左右。从而,倘若没有充分地确保上述工作距离,则在使用状况下光拾取装置的碰撞防止部有可能与光盘的堆叠肋发生碰撞。
但是,为了延长工作距离,需要较薄地形成物镜的中心部分。另外,当为了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而将物镜的数值孔径(NA)增大到0.85左右时,物镜的周边端部的厚度变得极其薄。这样,在通过将树脂注射成形来形成物镜时,注射成形用的模具的型腔浇口(cavity gate)(注入口)变小,难以良好地进行注射成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确保波长较长的激光的工作距离较长、并且端部具有规定以上的厚度的物镜以及包括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物镜,该物镜使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会聚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使具有长于上述第1波长的第2波长的第2激光会聚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使具有长于上述第1波长和第2波长的第3波长的第3激光会聚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其特征在于,该物镜具有多个共用区域,该共用区域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中的任意多个会聚于与上述激光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在上述共用区域之间配置第1无效区域,该第1无效区域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中的任一个无助于在与该任一个激光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处形成光斑。
另外,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包括上述结构的物镜。
在本发明的物镜中,自中心部设置使第1激光、第2激光和第3激光会聚的第1共用区域、使第2激光和第3激光会聚的第2共用区域、及使第1激光和第2激光会聚的第3共用区域。于是,通过使通过了第2共用区域的第1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从而能够在波长最短的第1激光中实现光学超分辨。由此,即使物镜的中心部分的厚度变薄,也可以确保端部的厚度为规定以上的厚度,并使采用注射成形的物镜的成形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物镜的图,图1的(A)是表示物镜的剖视图,图1的(B)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物镜上的各区域的表。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物镜使激光会聚的状态的图,图2的(A)表示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状态,图2的(B)表示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状态,图2的(C)表示使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状态。
图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物镜而由BD格式的激光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图3的(A)是表示由光路长度差计算的像差的图,图3的(B)是表示实质上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
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物镜而由DVD格式的激光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图4的(A)是表示由光路长度差计算的像差的图,图4的(B)是表示实质上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
图5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物镜而由CD格式的激光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图5的(A)是表示由光路长度差计算的像差的图,图5的(B)是表示实质上产生的像差的坐标图。
图6的(A)~图6的(D)是表示决定本发明的物镜的特性及形状时采用的参数(parameter)的表,图6的(E)是说明图6的(A)等所示的参数的图。
图7是表示决定本发明的形状时采用的参数的表,图7的(A)表示用于规定设有环带(zona orbicularis)的透镜面的形状的参数,图7的(B)表示用于规定不形成环带的透镜面的参数。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物镜所具有的环带台阶的图。
图9是表示设在本发明的物镜上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与残留像差的关系的表。
图10是表示包括有本发明的物镜的光拾取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物镜10。图1的(A)是整体表示物镜10的剖视图。图1的(B)是表示形成在物镜10上的各区域的特性的表。
物镜10包括第1透镜面10A和第2透镜面10B,在使用状况下,该物镜10以自第1透镜面10A侧透过第2透镜面10B的方式供激光照射。另外,物镜10由塑料或者玻璃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物镜10将波长不同的多束激光会聚于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具体来说,物镜10将BD(Blu-ray Disc)格式、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格式及CD(CompactDisc)格式的激光会聚于与各格式的激光相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
这里,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为蓝紫色(蓝色)波段395nm~420nm(例如405nm),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为红色波段645nm~675nm(例如655nm),C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为红外波段765nm~805nm(例如785nm)。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到物镜10的激光是平行光或者近似平行光。平行光应用于包括单层信息记录层的各格式的光盘。近似平行光的激光用于包括多层信息记录层的BD格式或者DVD格式的光盘。该事项的详细内容见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物镜10中,第1透镜面10A以环带状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在各区域中利用折射作用将规定的激光会聚于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具体来说,物镜10的第1透镜面10A从中央朝向外侧以环带状被分割成第一区域F1~第六区域F6。
本实施方式的物镜10包括设在中央部附近的共用区域11A、以包围该共用区域11A的方式配置的环带状的专用区域11B。共用区域11A用于将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中的两种格式以上的激光会聚于与该激光相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共用区域11A包含下述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及第三区域F3。专用区域11B用于将BD格式或者DVD格式的激光会聚到与该激光相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专用区域11B包含下述的第四区域F4、第五区域F5和第六区域F6。
第一区域F1是配置在物镜10的第1透镜面10A的中央部附近的圆形区域,该第一区域F1用于将BD、DVD及CD的各格式的激光会聚于与该各激光相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另外,第一区域F1在从物镜10的中心到距该中心0.5928mm的区域中形成为圆形,形成利用环带台阶进行区分的环带。这里,形成具有正的台阶高度的环带台阶。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带台阶高度将入射到物镜10的激光的行进方向表示为正。从而,在设有具有正的台阶高度的环带台阶的情况下,在该台阶的外侧物镜10变薄。
在第一区域F1中形成有一个环带。即,在第一区域F1中,利用环带台阶区分有圆形的区域和其周围的环带部分。这里,以利用由物镜10产生的色像差来校正由设在DVD格式的光盘中的覆盖层产生的球面像差的方式设定所形成的环带的数量及环带的宽度。
形成于第一区域F1的环带台阶高度D由以下的式1来计算。
式1……D=m·λ/(n-1)
这里,m是常数,n是物镜的折射率,λ是激光的波长。另外,实际的物镜10的设计所采用的详细的值参照图6及图7见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计算形成于第一区域F 1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D的波长λ,采用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405nm)。具体来说,作为上述式1的m的值采用8(第一区域是BD格式、CD格式、DVD格式的各波长激光的共用区域,因此,以使第1激光、第2激光及第3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小于0.3λ的方式设定m的次数),作为在使用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的情况下的物镜的折射率n采用1.558701。由此,台阶的有无不会对BD格式的激光的实质的波像差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对于DVD格式的激光,由设置环带台阶引起的相位偏移不是波长的整数倍。从而,通过在第一区域F1上设置环带台阶,从而在DVD格式的激光中产生色像差,利用该色像差来校正产生于光盘的覆盖层的球面像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降低由DVD格式的激光产生的实质的像差。
采用BD格式的波长来计算台阶高度D的进一步的理由在于,用波长较短的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来计算环带台阶高度的方式更能够减小环带最小台阶高度,更易于调整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
第二区域F2是与第一区域F1相邻地包围该第一区域F1的周围的环带状的区域(R=0.5928mm~0.932mm),该第二区域F2用于将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到与该激光相对应的格式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而形成光斑。这里,在第二区域F2中由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而成的点与在第一区域F1中由上述激光会聚而成的点相同。即,在各区域中工作距离相一致。该事项同样适用于下述的各区域。另外,入射到该区域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
在第二区域F2中也设有多个环带,设在各环带相互之间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由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来计算。这里,形成具有负的台阶高度的环带台阶,并成为使物镜的比环带台阶靠外侧的部分变厚的截面形状。通过设置环带台阶而产生色像差,利用该色像差来校正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另外,环带台阶的有无基本上不会对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造成影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赋予恒定以上的像差来实现光学超分辨,该事项参照图9见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之间设有台阶。其原因在于,对BD格式及DVD格式的激光来说像差最优化的第一区域F1的最外周部的位置与对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来说像差最优化的第二区域F2的最内周部的位置不一致。另外,鉴于同样的理由,在第二区域F2和第三区域F3之间也产生台阶。
第三区域F3是与第二区域F2相邻地包围该第二区域F2的周围的环带状的区域(R=0.932mm~1.013mm),该第三区域F3用于将BD格式及DVD格式的激光会聚到与该激光相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而形成光斑。入射到第三区域F3的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同样地入射到比第三区域F3靠外侧的区域的CD格式的激光也无助于形成光斑。
在第三区域F3中设有3个环带,与第一区域F1同样地使用BD格式的波长来计算形成在各环带相互之间的台阶的台阶高度。从而,在该区域中,也利用通过设置环带台阶而产生的色像差来校正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球面像差。
第四区域F4是包围第三区域的环带状的区域(R=1.013mm~1.08mm),该第四区域F4仅将BD格式的激光会聚到与该BD格式的激光相对应的格式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层而形成光斑。照射到第四区域F4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从而,不必考虑除BD格式之外的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在该第四区域处不设置环带台阶。因此,第四区域F4呈现为没有台阶的连续的面形状。该事项也同样适用于仅会聚特定格式的激光的以下的第五区域F5和第六区域F6。
由于该第四区域F4不必考虑与其他格式的激光的平衡,因此,能够使产生的像差的量极其小。通过设置这样的仅用于会聚BD格式的区域,从而能够在整个物镜10中改善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
这里,理所当然,第四区域F4也可以与第三区域F3同样地具有用于减小BD格式和DVD格式的激光这两者的像差的环带。但是,为了更好地降低BD格式的激光的像差,设置未设置环带台阶这样的第四区域F4较佳。
第五区域F5是包围第四区域F4的环带状的区域(R=1.08mm~1.200mm),该第五区域F5仅将DVD格式的激光会聚而形成光斑。会聚于该区域的B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通过设置作为仅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专用区域的第五区域F5,从而能够改善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其理由与第四区域F4的情况下的理由相同。
这里,理所当然,第五区域F5也可以与第三区域F3同样地具有用于减小BD格式和DVD格式的激光这两者的像差的环带。但是,为了更好地降低DVD格式的激光的像差,设置未设置环带台阶这样的第五区域F5较佳。另外,第四区域F4及第五区域F5这两者也可以与第三区域F3同样地具有用于减小BD格式和DVD格式的激光这两者的像差的环带。但是,为了更好地降低BD格式和DVD格式的激光的像差,设置未设置环带台阶这样的第四区域F4及第五区域F5较佳。
第六区域F6是包围第五区域F5的环带状的区域(R=1.200mm~1.510mm),该第六区域F6是与第四区域F4同样地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通过在物镜10的最外周部设置用于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专用区域,从而使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整体更小。
参照图2说明用物镜10会聚各格式的激光的状态。这里,图2的(A)是表示利用物镜10将BD格式的激光会聚于光盘12A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的(B)是与DVD格式相关的同样的剖视图,图2的(C)是与CD格式相关的同样的剖视图。这里,在图2的各图中,用阴影表示用于形成光斑的激光所通过的部分。另一方面,对无助于形成光斑的区域没有施加阴影。
参照图2的(A),从上方照射下来的BD格式的激光被物镜10会聚到BD格式的光盘12A的信息记录层14A上而形成光斑。这里,覆盖光盘12A的信息记录层14A的覆盖层的厚度T 1例如为0.1mm。
由该图也可明确得知,照射到物镜10的BD格式的激光并不是全部会聚到光盘12A上,照射到物镜10的激光的一部分无助于形成光斑。具体来说,照射到物镜10上的激光中的、照射到区域F1、F3、F4、F6上的激光会聚于光盘12A的信息记录层14A。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区域F2仅使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因此,照射到该区域上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同样,由于第五区域F5仅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因此,照射到该区域上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通过以上述方式使入射到物镜10的激光的一部分无助于形成光斑来实现光学超分辨,即便使NA小于规定值(BD:0.85、DVD:0.60),也可获得与规定值的NA的情况同等的光斑直径,将物镜10的端部的厚度确保为一定值以上。
另外,入射到物镜10的BD格式的激光的利用效率例如为40%左右,若达到该效率,就能良好地读取信息,若采用高功率的激光,则也能够进行写入。
参照图2的(B),当照射到物镜10的DVD格式的激光进行照射时,照射到区域F1、F2、F3及F5的激光会聚于光盘12B的信息记录层14B而形成光斑。另一方面,由于第四区域F4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照射到该区域的DV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同样,照射到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第六区域F6的DVD格式的激光也无助于形成光斑。由此,DVD格式的激光也能够实现光学超分辨,并获得与使用上述BD格式的激光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另外,入射到物镜10的DVD格式的激光的利用效率例如为80%左右,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信息的读取及写入。另外,覆盖DVD格式的光盘12B的信息记录层14B的覆盖层的厚度T2为0.6mm。
参照图2的(C),当向物镜10照射CD格式的激光时,仅使照射到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的激光会聚于光盘12C的信息记录层14C而形成光斑。另一方面,入射到区域F3、F4、F5及F6的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
入射到物镜10的CD格式的激光的利用效率例如为90%左右,能够没有问题地进行信息的读取及写入。另外,覆盖CD格式的光盘12C的信息记录层14C的覆盖层的厚度T3为1.2mm。
参照图3~图5说明在上述结构的物镜所产生的像差。图3表示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图4表示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图5表示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在这些图的坐标图中,纵轴表示像差的量,横轴表示光瞳半径。另外,在各个图中,(A)表示与上述激光的波长所产生的光路长度差相应的像差的值,(B)表示由该值减去激光的波长的整数倍而实质上产生的像差的值。另外,上述图所示的像差的值是将物镜所产生的像差和覆盖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所产生的像差相加而得到的值。
参照图3的(A),在使用BD格式的激光的情况下,像差与物镜的曲面形状以及环带台阶高度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第一区域F 1中,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与该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相应地产生10λ左右的波像差。但是,由于该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是基于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的,因此,该环带台阶的存在不会对BD格式的像差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在该坐标图中未表示第二区域F2的像差。其理由在于,第二区域F2是仅使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通过了该区域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由此,能够用BD格式的激光实现光学超分辨,从而获得上述效果。
在第三区域F3中,由于以负的台阶高度形成环带台阶,因此,随着该台阶形状产生负的像差。
由于第四区域F4和第六区域F6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能够设计成在BD格式的波长下不会产生像差,在第四区域F4和第六区域F6中产生的像差量极其小。
另一方面,在第五区域F5中未表示像差的值。其原因在于,该第五区域F5是仅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照射到该区域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
参照图3的(B),在第一区域F1中,随着远离中央部,波像差的值向负的方向逐渐变大,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该值向正的方向变大。而且,随着再次远离中央部,波像差的值向负的方向变大。
位于物镜10的中央的第一区域F1的表面形状被设计为,可利用BD格式及DVD格式的激光减小波像差。换言之,将因设置环带台阶而残留的像差分配给BD格式的激光及DVD格式的激光。从而,在第一区域F1中,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不是零,而是产生一些负的像差。
另外,在第一区域F1的内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BD格式的像差向正方向移位,其理由如下。首先,由于设置在中央的第一区域F1中的环带台阶是利用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来计算的,因此,该台阶的有无基本上不会对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产生影响。但是,为了使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的工作距离一致而调整表面形状。其结果,调整第一区域F1的表面形状并使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变化,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移位。
由于第二区域F2是无助于BD格式的激光形成光斑的区域,因此像差的值并未图示。该事项也同样适用于第五区域。
第三区域F3是使BD格式的激光和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其成为由BD格式的激光计算环带台阶高度并由两格式的激光分配像差的面形状。其结果,在第三区域F3中也产生一些负的像差。另外,与第一区域F1同样地、在第三区域F3中也考虑与其他区域的工作距离而调整表面形状。其结果,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像差的值移位。
由于第四区域F4和第六区域F6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也能够将上述区域设计为在该区域中几乎不会产生像差。但是,实质上在上述区域中在正侧产生一些像差。其原因在于,与第一区域F1等同样地、使上述区域的表面形状成为与第一区域F1等其他区域的工作距离一致的形状。
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极其小,在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为作为BD格式的多层盘的最表层的信息记录层与最深层的信息记录层的中间的厚度的0.0875mm的条件下,RMS(RootMean Square)波像差为0.031mλRMS。通常,按照迈希尔(Marechal)评价标准,若RMS波像差为0.07mλRMS以下则视为良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为0.0875mm的条件下将RMS波像差设为0.031mλRMS,从而使准直透镜36(参照图10)与多层盘的使激光聚焦的信息记录层相对应地在光轴方向上位移来校正球面像差,从而,对于BD格式的多层盘的最表层及最深层的任一个信息记录层,都能够实现迈希尔(Marechal)评价标准的0.07mλRMS以下。从而,能够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物镜对BD格式的光盘良好地进行信息的读取及写入。
参照图4说明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在该图的坐标图中,在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第一区域F1~第五区域F5的范围内表示像差。另外,由于第六区域F6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照射到该区域的DV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
参照图4的(A),在DVD格式的激光中,像差也与形成在物镜中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相应地移位。具体来说,在第一区域F1中,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波像差的值增大5λ左右。而且,由于在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的交界处形成有环带台阶,因此,像差与该台阶的台阶高度相应地减小。另外,在第二区域F2中,像差的值与形成的环带台阶相应地以阶梯状变化。另外,在第三区域F3中,受到具有由BD格式的波长计算出的台阶高度的环带台阶的影响,像差向正方向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第四区域F4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而形成光斑的区域,因此,照射到该区域的DV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另外,由于第五区域F5是仅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在该区域中产生的像差极其小。
参照图4的(B),如上所述,第一区域F1的面形状基本上被设计为使BD格式的激光的像差变小,因此,在DVD格式的激光中产生球面像差。具体来说,随着光瞳半径变大,该像差向正方向变大。而且,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像差的值向负方向移位而被校正。另外,在比环带台阶靠外侧的区域中,像差再次朝向外侧地向正方向变大。像差如上所述地在环带台阶的部分处被向负方向校正的理由在于,该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是由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的。
另外,由该图也明确可知,在除利用环带台阶使像差向负方向移位的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处,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显示正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F1中,如上所述地一方面将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的大部分设为负的值,另一方面将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的大部分设为正的值。由此,在BD格式及DVD格式这两者中由格式产生的像差变小。
第二区域F2是如上所述地使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该第二区域F2设有多个环带。而且,设在该区域中的环带台阶的环带台阶高度是基于波长较短的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的。但是,做成由CD格式的激光和DVD格式的激光分配像差这样的面形状的结果,在该区域中,在DVD格式的激光中也产生一些正方向的像差。另外,为了使该第二区域F2与其他区域的工作距离一致而调整了表面形状的结果,该区域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发生变化,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处使DVD格式的激光的像差移位。
在第三区域F3中,与第一区域F1同样地由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来决定环带台阶的结果,利用色像差使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球面像差移位并校正该球面像差。
由于第四区域F4是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入射到该区域的DV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从而,在该坐标图中未表示第四区域F4的像差。由此,在DVD格式的激光中也能够实现光学超分辨。
由于第五区域F5是仅使DV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区域,因此,在该区域中产生的像差极其小。
这里,在光盘的覆盖层为0.6mm的条件下,DV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RMS波像差为0.040mλRMS,该结果充分满足上述的迈希尔(Marechal)评价标准。
参照图5说明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这里,表示了在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中产生的像差。另外,由于照射到比第二区域F2靠外侧的区域的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因此,未图示在这些区域中产生的像差。
参照图5的(A),在第一区域F1中,像差与由B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的环带台阶相应地变化。另外,在第二区域F2中,像差与由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的环带台阶相应地变化。
当参照图5的(B)所示的像差的有效值时,在第一区域F1中,虽然在设有环带台阶的部位及其周边部处像差变大一些,但是该区域所产生的像差最大为0.1λ左右。
在第二区域F2中,由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计算环带台阶高度,因此,利用物镜的色像差来校正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其结果,这样使像差显示为较小的值。
这里,在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为1.2mm的条件下,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RMS波像差为0.034mλRMS,该结果充分满足上述的迈希尔(Marechal)评价标准。
参照图6及图7,接下来说明上述物镜10的具体形状。图6及图7所示的表表示用于表现具体化的物镜的形状或特性的系数。
图6的(A)及图6的(B)表示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波长下的、光拾取透镜(物镜)及光盘内透光层(覆盖层)的折射率和面间隔。这里,开口直径Φ、面间隔d2、d3如图6的(E)所示。
另外,图6的(C)表示各格式的波长下的透镜材料及盘内透射层的温度特性,图6的(D)表示透镜材料及盘内透射层的材料波长特性。
在图7中表示用于限定透镜面的形状的参数。图7的(A)表示用于限定设有多个环带的透镜面R1(图1的(A)所示的第1透镜面10A)的形状的参数。图7的(B)是用于表示物镜的透镜面R2(图1的(A)所示的第2透镜面10B)的形状的参数。
参照图7的(A),通过将该表所示的各参数代入到以下的式2中来决定透镜面形状。
式2
Zx = h 1 2 R 1 ( 1 + 1 - ( 1 + K 1 ) h 1 2 R 1 2 ) + A 1 0 h 1 0 + A 1 4 h 1 4 + A 1 6 h 1 6 + A 1 8 h 1 8 + A 1 10 h 1 10 + A 1 12 h 1 12 + A 1 14 h 1 14 + A 1 16 h 1 16 · · ·
在该式2中,图6的(E)所示的从R1面到R2面为正的符号,h1是距光轴的台阶高度(mm),非球面系数采用包含h(mm)的环带x的数值。
在图7的(A)的表中,针对每个环带表示了会聚的激光的波长、使用上述式1计算环带台阶高度时所使用的次数m和波长、环带开始半径、环带结束半径、以及计算形状时所使用的系数。这里,环带1~环带2是图1的(A)所示的第一区域F1,环带3~环带13是第二区域F2,环带14~环带16是第三区域F3,环带17是第四区域F4,环带18是第五区域F5,环带19是第六区域F6。
另外,通过将图7的(B)所示的系数代入到以下的式3中来决定透镜面R2的形状。
式3
Z = h 2 2 R 2 ( 1 + 1 - ( 1 + K 2 ) h 2 2 R 2 2 ) + A 2 4 h 2 4 + A 2 6 h 2 6 + A 2 8 h 2 8 + A 2 10 h 2 10 + A 2 12 h 2 12 + A 2 14 h 2 14 + A 2 16 h 2 16 · · ·
在该式3中,h2是距光轴的台阶高度(mm),非球面系数采用R2面的数值。
参照图8,以使上述式1成立的方式相对于物镜的中心计算各环带的台阶高度,之后使各环带的面形状最优化。从而,例如通过将m=8、波长=405代入到式1中来计算设在环带1和环带2之间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D。该值表示在假设延长环带2的表面而使其扩展至透镜中心的情况下的、透镜中心部与假设延长的面的台阶高度。
另外,在参照图7的(A)的表比较环带3和环带4的情况下,环带3的台阶高度D是将m=-2、波长=660代入到式1中而得到的值,环带4的环带台阶是将m=-3、波长=660代入到式1中而得到的值。上述值是如上所述地将物镜的中心作为基准的值。从而,设在两者交界处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是将环带3和环带4各自的值代入到式1中而得到的台阶高度的差。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物镜10的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参照图2的(A),通过使入射到物镜10的共用区域的激光的一部分无助于形成光斑来实现光学超分辨。
具体来说,如上所述,为了防止在使用状况下光拾取装置与光盘碰撞,需要确保CD格式的工作距离较长。因此,参照图2的(A),需要减小物镜10的中心部分(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的厚度。但是,以上述方式会使物镜10的端部的厚度T11变得极其薄,难以利用注射成形对物镜进行成形。物镜10的端部的厚度T11变薄的理由在于,该区域被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共用,并且,相对于CD格式的数值孔径(0.47),BD格式的数值孔径(0.78)非常大。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共用区域11A的一部分做成不使与BD格式对应的激光会聚的共用区域来实现光学超分辨。具体来说,配置在物镜10的中心部附近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和第三区域F3是使格式不同的多种激光会聚的共用区域。而且,入射到第一区域F1和第三区域F3的BD格式的激光会聚于光盘12A的信息记录层14A而有助于形成光斑。另一方面,入射到第二区域F2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换言之,第二区域F2是无助于BD格式的激光形成光斑的无效区域。由此,实现光学超分辨,即使在为了确保CD格式的工作距离较长而将物镜10的中心部的厚度T10设定得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厚地确保端部的厚度T11为0.274mm以上。从而,在注射成形时,能够增大设在该位置处的模具的浇口宽度,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注射成形。
为了使入射到第二区域F2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在第二区域F2中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调整为规定值。具体来说,不使用BD格式的波长而使用DVD格式的波长来计算该台阶高度。由此,在通过了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中产生0.3λ以上的像差而无助于形成光斑。与此相对,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参照坐标图为如上所述,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的值是良好地有助于形成光斑的值(例如小于0.3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在物镜10的外侧的专用区域11B中,照射到第五区域F5的BD格式的激光也无助于形成光斑,该区域成为无效区域。通过将第五区域F5的透镜面形状做成仅使DVD格式的激光适当地会聚的曲面形状来实现上述目的。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由光学超分辨获得的上述效果,能够以数值孔径0.78的情况发挥在不采用光学超分辨时BD格式的适当数值孔径0.85的情况所能发挥的作用。
参照图2的(B),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DVD格式的激光,也可通过在中心部附近设置无效区域来实现光学超分辨。具体来说,作为仅使BD格式的激光会聚的专用区域的第四区域F4是无助于DVD格式的激光形成光斑的无效区域。由此,进一步增大光学超分辨的效果。
另一方面,参照图2的(C),CD格式的激光所要求的数值孔径较小,因此,不要求上述光学超分辨。其结果,仅是物镜10的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有助于CD格式的激光形成光斑。而且,比上述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靠外侧的区域(第三区域F3~第六区域F6)是无助于CD格式的激光形成光斑的无效区域。
上述BD格式下的光学超分辨是通过使设在第二区域F2中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为规定量来实现的。参照图9说明该事项。图9表示基于DVD格式的波长使次数m从1变到6地计算环带台阶高度的情况下的、各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残留像差。
说明用于计算该坐标图所示的残留像差的条件,DVD格式的激光的波长为660nm,DVD格式的波长下的物镜的折射率为1.539642。另外,DVD格式的一个波长下的台阶高度(将环带向中心假设延长的情况下的轴线上的台阶高度)为1.223003μm。
首先,在第二区域F2中,基于DVD格式的波长使用上述式1来决定环带台阶高度D。不采用BD格式的波长计算环带台阶高度D的理由如下。即,当使用BD格式的波长计算环带台阶高度时,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的值变小,导致入射到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会有助于形成光斑,从而针对BD格式的激光,第二区域F2没有起到无效区域的功能。另外,在使用CD格式的波长计算环带台阶高度时,在规定的环带台阶高度的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次数m(参照式1)的种类较少,因此,难以选择产生最佳的残留像差的次数m的值。
参照该表,在环带台阶高度为7μm的范围内,次数m能够采用1~6中的任一个,但最优次数m是1。其理由在于,首先,由于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残留像差的值(绝对值)小于0.3λ(-0.16451),因此,通过了第二区域F2的CD格式的激光良好地会聚到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另一方面,由于B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残留像差的值为0.3λ以上(0.31282),因此,入射到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另外,由于这里是基于DVD格式的波长来计算环带台阶高度的,因此,在DVD格式的激光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残留像差。由此,第二区域F2对于BD格式的激光来说成为无效区域,从而实现上述光学超分辨。
另外,在第一区域F1中,用于计算环带台阶高度的波长采用BD格式的波长,次数m采用8。由此,在第一区域F1中三种格式(BD、DVD及CD)所产生的像差小于0.3λ,使这些格式的激光良好地会聚。另外,在第三区域F3中,作为用于计算环带台阶高度的波长采用BD格式的波长,次数m采用3。由此,在第三区域F3中BD格式及DVD格式所产生的像差小于0.3λ,使这些格式的激光会聚。另外,CD格式的像差为0.3λ以上,从而使通过了第三区域F3的C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使应会聚的激光所产生的残留像差的值小于0.3λ来提高读取·写出的精度,但是该值能够变更。例如更优选残留像差的值小于0.25λ,特别优选残留像差的值小于0.2λ,通过采用上述值,进一步提升读取·写出的精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通过使不形成光斑的激光所产生的残留像差的值为0.3λ以上来实现光学超分辨,但是该值能够变更。例如更优选的残留像差的值为0.35λ以上,特别优选的残留像差的值为0.40λ以上。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光学超分辨。
这里,参照图2的(A),虽然在上述说明中通过使通过了第二区域F2的BD格式的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来实现光学超分辨,但是也能够通过使其他格式的激光(例如第2激光)无助于形成光斑来实现光学超分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校正像差而设有环带台阶,容许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处于一定程度的范围。具体来说,为了求出第一区域F1中的台阶高度D,代入到上述式1中的波长(λ)的值并不一定是BD格式的405nm,例如也可以在395nm~420nm的范围内变更。通过以上述方式对用于计算台阶高度的波长进行一些变更,从而能够改善除BD格式之外的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所产生的像差。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第二区域F2和第三区域F3,在使用DVD格式的激光的情况下,用于计算台阶高度的波长能够在645nm~675nm的范围内变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物镜10使作为平行光或者近似平行光的各格式的激光会聚。这里,在使用近似平行光的情况下将物镜设计为,在将平行光入射到针对近似平行光设计的物镜的情况下,最小的像差不超出迈希尔(Marechal)界限。
平行光在对包括单层信息记录层的各格式的光盘进行信息的读取或者写入时使用。在信息记录层为单层的情况下,覆盖该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恒定,因此,通过使用平行光,能够进行稳定的读取及写入。通过在光拾取装置的内部在供激光通过的光路的中途安装准直透镜来生成平行光。
近似平行光在使激光会聚于包括多层的信息记录层的BD格式或者DVD格式的光盘的各层中的情况下使用。具体来说,在包括两层信息记录层的BD格式的光盘的情况下,覆盖靠近表面的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0.075mm,覆盖距表面较远的信息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0.100mm。在这种情况下将物镜设计为,将使用的激光设定为平行且以两层光盘的各覆盖层的中间厚度0.0875mm为焦点。于是,通过使入射的激光为近似平行光,从而使激光会聚于进行读取或者写入的信息记录层而形成光斑。
另外,在使用BD格式且包括四层信息记录层的光盘的情况下,最表层的信息记录层被厚度0.050mm的覆盖层覆盖,最深层的信息记录层被厚度0.105mm的覆盖层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将物镜设计为,使平行光的激光会聚到被作为两者中间值的厚度0.0775mm的覆盖层覆盖的信息记录层上。于是,物镜通过使入射的激光变为近似平行光而使激光会聚于期望的信息记录层。
上述近似平行光是通过使安装在激光光路的中途的准直透镜移动来制作的。即,近似平行光是指,为了使在入射平行光的情况下被设定到多层光盘的各覆盖层的中间厚度位置的物镜的焦点位移到光盘的各信息记录层上、而入射到物镜的具有必要的角度的发散光及集束光。
参照图10,对包括上述结构的物镜10的光拾取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光拾取装置20具有下述功能,即,使BD格式、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会聚于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接收来自该信息记录层的反射光而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由此,光拾取装置20用于自各格式的光盘52读取信息或者向该光盘52写入信息。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20所包含的各元件。
激光装置22用于出射BD格式的波长的激光。激光装置24用于出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波长的激光。
衍射光栅26配置在激光装置22与合成棱镜28之间,供BD格式的激光入射。而且,衍射光栅26由用于将入射的激光分离为0级光、+1级衍射光、-1级衍射光的衍射光栅、及用于将入射的激光相对于合成棱镜28的偏振面转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1/2波片构成。同样,衍射光栅30配置在激光装置24与合成棱镜34之间,由衍射光栅和1/2波片构成。另外,衍射光栅30用于将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相对于合成棱镜34的偏振面转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发散透镜32配置在衍射光栅30与合成棱镜34之间,用于调整被衍射光栅30衍射的激光的束散角。
合成棱镜28内置具有波长选择性和偏振选择性的偏振面,对BD格式的激光起到偏振分束器的功能,对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起到全透射棱镜的功能。具体来说,作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BD格式的激光被该偏振面反射到纸面+X方向上。另一方面,被光盘52反射的激光(返回光)是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该激光向纸面-X方向透过该偏振面。
合成棱镜34内置具有波长选择性和偏振选择性的偏振面,对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起到偏振分束器的功能,对BD格式的激光起到全透射棱镜的功能。具体来说,合成棱镜34通过调整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反射率来调整向PDIC56导入的第2激光的光量。于是,作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大部分被该偏振面反射到纸面+X方向上。另一方面,被光盘反射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返回光)是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该激光以恒定比例向纸面-X方向透过该偏振面。
准直透镜36用于将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转换为平行光。准直透镜36相对于虚线所示的光路(光轴)向平行方向(纸面±X方向)移动。于是,准直透镜36通过与各种格式的激光相应地使光学倍率最佳化来抑制产生层间杂散光或层间串扰。另外,能够通过使准直透镜36移动,从而将激光转换为近似平行光。
反射镜38具有波长选择性和偏振选择性。具体来说,反射镜38用于供去路的激光部分地透过而使该激光照射到FMD23上。
FMD23用于接收透过了反射镜38的去路侧的激光,并输出用于表示接收到的激光光量的信号。然后,根据FMD23的输出来控制激光装置22、24。
反射镜40用于使各格式的去路的激光向纸面-X方向全反射。同样,该反射镜40也使被光盘52反射的归路的激光(返回光)向纸面-Y方向全反射。
1/4波片42使入射的激光产生相位差,将各格式的激光从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另一方面,当被光盘52反射的激光(返回光)再次通过1/4波片42时,该激光被转换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
转折反射镜(reflecting mirror,在去路中使激光的行进方向向物镜(光盘)的方向转折地进行反射)44用于使各格式的激光向纸面+Y方向反射。
物镜10使被转折反射镜44反射的BD格式、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会聚于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
歪像透镜54配置在合成棱镜28与PDIC56之间,供被光盘52反射的各格式的激光(返回光)通过。于是,歪像透镜54对通过的激光赋予聚焦伺服用的像散,并能够由一个PDIC56应对各格式的激光。
PDIC56是内置有信号检测用的光电二极管集成电路元件的光检测器,其用于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光区域中接收各格式的激光,并利用光电转换输出含有信息信号成分的检测信号。另外,PDIC56输出含有聚焦伺服及循道伺服所采用的伺服信号成分的检测信号。
接着,说明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光路。
首先,自激光装置24出射的激光在衍射光栅30中被转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利用发散透镜32将该激光的束散角调整为规定的束散角之后使其向合成棱镜34入射。之后,激光在合成棱镜34的偏振面处反射并在准直透镜36中被转换为平行光,之后激光在反射镜38处反射。另外,激光的一部分透过反射镜38而照射到FMD23。然后,基于FMD23的输出来控制激光装置24的输出。
被反射镜38反射的激光在反射镜40处全反射,通过使该激光通过1/4波片42而使其从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然后,圆偏振光的激光在转折反射镜44处反射之后,利用物镜10将其会聚于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
接着,被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激光(返回光)透过物镜10并在转折反射镜44处反射之后,通过透过1/4波片42而从圆偏振光转换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然后,该激光被反射镜40、38反射之后,透过准直透镜36、合成棱镜34、28。之后,激光在歪像透镜54处被赋予聚焦错误检测用的像散,并被PDIC56的受光区域接收,并通过光电转换将该激光转换为检测信号。
接着,说明BD格式的激光的光路。
首先,自激光装置22出射的激光被衍射光栅26转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并入射到合成棱镜28。然后该激光在合成棱镜28的偏振面处全反射之后,全透过合成棱镜34。之后,激光在准直透镜36中成为平行光之后,其大部分被反射镜38反射,残余的部分透过该反射镜38。透过的激光由FMD23检测,基于FMD23的输出与上述同样地调整激光装置22的输出。
被反射镜38反射的激光在反射镜40处全反射,通过使其通过1/4波片42而从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然后,圆偏振光的激光在转折反射镜44处反射之后,利用物镜10使其会聚于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
接着,被光盘52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激光(返回光)透过物镜10并在转折反射镜44处反射,通过透过1/4波片42而从圆偏振光转换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然后,激光被反射镜40、38反射后,透过准直透镜36、合成棱镜34、28。之后,激光在歪像透镜54处被赋予像散并被PDIC56的受光区域接收,通过光电转换而输出检测信号。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激光的各光路的说明。在上述光拾取装置20中,如课题栏所说明的那样,为了防止光盘52(CD格式的光盘)所包括的堆叠肋与为了保护物镜10而向上方突出的碰撞防止部的接触,加长了物镜的工作距离。而且,为此需要较薄地形成物镜10的中心部分,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也良好地进行注射成形,采用了光学超分辨。参照图2等,光学超分辨的详细内容如上所述。
这里,也能够使用上述物镜及光拾取器进行光雕。光雕是指通过使用激光在光盘的记录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烧录文字信息或图像信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的激光利用效率较高,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光雕。
附图标记说明
10、物镜;10A、第1透镜面;10B、第2透镜面;11A、共用区域;11B、专用区域;F1、第一区域;F2、第二区域;F3、第三区域;F4、第四区域;F5、第五区域;F6、第六区域;12A、12B、12C、光盘;14A、14B、14C、信息记录层;16A、16B、16C、覆盖层;20、光拾取装置;22、激光装置;24、激光装置;26、衍射光栅;28、合成棱镜;30、衍射光栅;32、发散透镜;34、合成棱镜;36、准直透镜;38、反射镜;40、反射镜;42、1/4波片;44、转折反射镜;54、歪像透镜;56、PDIC。

Claims (8)

1.一种物镜,该物镜使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会聚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层;
使具有长于上述第1波长的第2波长的第2激光会聚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层;
使具有长于上述第1波长和第2波长的第3波长的第3激光会聚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其特征在于,
该物镜具有多个共用区域,该共用区域用于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中的任意多个会聚于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
在上述共用区域之间配置第1无效区域,该第1无效区域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中的任一个无助于在与该任一个激光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处形成光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共用区域包括:
第1共用区域,其为配置在上述物镜的中央部附近的圆形状的区域,用于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和上述第3激光会聚于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
第2共用区域,其为配置在包围上述第1共用区域的位置处的环带状的区域,用于使上述第2激光和上述第3激光会聚于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
第3共用区域,其为配置在包围上述第2共用区域的位置处的环带状的区域,用于使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会聚于相对应的上述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
通过使入射到上述第2共用区域的上述第1激光无助于在上述第1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处形成光斑,从而对于上述第1激光使上述第2共用区域成为上述第1无效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共用区域中设有环带台阶;
以使在上述第1激光中产生0.3λ以上的像差、使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小于0.3λ的方式设置上述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将特定次数设为m、激光的波长设为λ、物镜的折射率设为n的情况下,以D=m·λ/(n-1)计算设置在各个上述共用区域中的环带台阶的台阶高度D;
在上述第2共用区域中,以使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所产生的像差小于0.3λ、使上述第1激光所产生的像差为0.3λ以上的方式设定m的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共用区域的外侧还包括仅使上述第1激光会聚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第1专用区域;
在上述第3共用区域与上述第1专用区域之间配置第2无效区域,该第2无效区域使上述第1激光无助于在上述第1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处形成光斑。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共用区域的外侧还包括仅使上述第2激光会聚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第2专用区域;
在上述第3共用区域与上述第2专用区域之间配置第3无效区域,该第3无效区域使上述第2激光无助于在上述第2光盘的上述信息记录层处形成光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共用区域中,以使上述第3激光所产生的像差为0.3λ以上的方式设定m的次数。
8.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拾取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
CN2012100118979A 2011-01-17 2012-01-13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Pending CN1025926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6664 2011-01-17
JP2011006664A JP2012150854A (ja) 2011-01-17 2011-01-17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2617A true CN102592617A (zh) 2012-07-18

Family

ID=4648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18979A Pending CN102592617A (zh) 2011-01-17 2012-01-13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1900B2 (zh)
JP (1) JP2012150854A (zh)
CN (1) CN1025926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315A (zh) * 2016-06-14 2019-04-16 艾维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激光加工方法以及一种利用多区段聚焦透镜切割或裁切晶圆之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0781B2 (ja) 1995-08-30 2003-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3045064A (ja) 2001-07-27 2003-02-14 Toshiba Corp 対物レンズ、光学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6982838B2 (en) * 2003-06-04 2006-01-03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US7239598B2 (en) * 2003-06-17 2007-07-03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US7843792B2 (en) * 2006-06-21 2010-11-30 Hoya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device and objective lens for the same
US20080019232A1 (en) * 2006-07-21 2008-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09199707A (ja) * 2008-01-22 2009-09-03 Hoya Corp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用対物光学系、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5310386B2 (ja) * 2009-06-18 2013-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658183B2 (ja) * 2011-02-15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光ヘッド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315A (zh) * 2016-06-14 2019-04-16 艾维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激光加工方法以及一种利用多区段聚焦透镜切割或裁切晶圆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50854A (ja) 2012-08-09
US20120182847A1 (en) 2012-07-19
US8441900B2 (en) 2013-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39266A1 (en) Objective lens, light converging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KR100848862B1 (ko) 광학 주사장치
JP200432700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20060092816A1 (en)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pick up apparatus
KR20030084691A (ko) 기록 재생용 광학계, 대물 렌즈 및 광픽업 장치
US6498689B2 (e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098562B2 (en) Objective lens comprising a diffraction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light in to light of different diffraction order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200529377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006501A (zh) 光拾取装置
KR20060037234A (ko) 광픽업용 렌즈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보기록 재생장치
US6411587B1 (e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upling optical system, coupling optical system lens an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WO2002025646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JP2002006210A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349520B2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833242B1 (ko) 고개구수를 가지는 대물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장치
US20070253310A1 (en) Coupling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2592617A (zh) 物镜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JP2005332463A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2486925A (zh) 物镜及采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US7710848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20030090987A1 (e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7158468B2 (en)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head
CN100550148C (zh) 光学扫描装置
CN102623024A (zh) 物镜及采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物镜的制造方法
Sun et al. Compact design for a unitary photo detector and single-path combo optical pickup head for Blu-ray disc, digital versatile disc and compact disc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