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1204A -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1204A
CN102571204A CN2011104104858A CN201110410485A CN102571204A CN 102571204 A CN102571204 A CN 102571204A CN 2011104104858 A CN2011104104858 A CN 2011104104858A CN 201110410485 A CN201110410485 A CN 201110410485A CN 102571204 A CN102571204 A CN 102571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xecution
message
light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04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1204B (zh
Inventor
岳鹏
王拓
黎倩男
顾华玺
易湘
鞠茂光
刘增基
王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4104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712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71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1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1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12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光学天线是多个激光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均匀排列的阵列结构,阵列结构设置在弧面(半球面或球面)上,每个激光发射天线包含发射多模光纤与发射微透镜;接收天线包含接收多模光纤与接收微透镜;发射微透镜分别位于一个接收微透镜的中心。本发明的更好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实现近地大气激光系统移动中通信,减少对复杂的APT系统的依赖,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基于光束可控技术的多波束光天线装置,利用光束的视距传输特性、角度分集技术以及控制算法实现光学天线之间智能的捕获、对准与跟踪。
背景技术
大气激光通信又称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或无线光通信(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其既可承载数字信号也可承载无线射频信号,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具通信容量大、安全保密性好、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无需申请无线频段等优点,在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FSO是一种视距传输系统。为了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一条有效的通信链路,精确可靠的捕获、对准和跟踪(APT:Acquisition Pointing and Tracking)技术至关重要,该技术是实现移动大气激光通信的关键。目前对APT技术的研究集中于采用步进电机或快速振镜等传统的机械方法,在定点FSO通信中,通过系统本身的自动调整机械装置克服小范围的器件振动与形变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满足激光通信精度的要求;在空间FSO通信(例如卫星与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之间)中,通过对稳定平台以及高速振镜的精确控制,也可以满足激光通信精度的要求,但是其代价是需要设计复杂的APT系统;而对于近地移动(特别是快速移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由于大气效应和目标相对运动的影响将更加显著,目前的APT技术还不能满足激光通信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更好的实现近地大气激光系统移动中通信,减少对复杂的APT系统的依赖,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光学天线,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光学天线是多个激光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均匀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阵列结构设置在弧面(半球面或球面)上,所述每个激光发射天线包含发射多模光纤与发射微透镜;接收天线包含接收多模光纤与接收微透镜;所述发射微透镜分别位于一个接收微透镜的中心。
上述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光发射机、光发射交换矩阵、光发射/接收天线阵列、光接收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光发射机、光发射交换矩阵以及光接收机连接。
上述光发射机包括LD激光器、调制器、数据接口、缓存区、消息产生模块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所述数据接口、缓存区以及消息产生模块依次连接,所述消息产生模块与控制器连接;所述LD激光器、调制器以及掺铒光纤放大器依次连接,所述调制器与消息产生模块连接,所述掺铒光纤放大器与光发射交换矩阵连接。
上述光交换矩阵包括与光发射机连接的输入端以及切换发送激光信号的输出单元,光交换矩阵包括多个光交换节点,每个光交换节点由微腔谐振器组成,该谐振器包含4个输入\输出端,任意一个输入\输出端输入\输出激光信号,与光发射机连接的输入端通过光交换节点的交换,通过程序的控制将其输出到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输出端。
上述光接收机包括光电二极管阵列,电流放大器,缓存区和用户接口;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与光发射/接收天线连接;所述每个光电二极管表面周围有一个光功率感应探头。
上述控制器包括定时器、光功率检测模块、消息处理模块、发射控制模块和运算逻辑单元;光功率检测模块与运算逻辑单元连接,所述运算逻辑单元与消息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消息处理模块、运算逻辑单元分别与发射控制模块连接。
一种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主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发射;具体步骤是:
1.1)用户请求通过天线系统与从天线端用户进行通信;
1.2)设置光束宽度指数N为0;
1.3)天线扫描模块发送HELLO_N分组,进行一轮天线扫描,得到能进行通信的区域;
1.4)扫描完成后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1或a2,如果是,进行步骤1.5);若否,则进行步骤1.7);
1.5)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消息进行选择:如果收到a1,则将N的值加1;如果收到a2,则将N的值减1;
1.6)判断N的值是否在[0,M]区间(2M为天线单元的总个数);如果是,则返回步骤1.3),若否,通信结束。
1.7)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9),否则,执行步骤1.8);
1.8)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10);否则,返回步骤1.4);
1.9)通信建立,进入跟踪模式;
1.10)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2)从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具体步骤是:
2.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2.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4),否则执行步骤2.3);
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2.2);
2.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2.5)控制器确定初步通信区域以及从天线收发天线单元坐标与主天线收发天线坐标的映射关系;
2.6)对于所有映射对应的光功率,判断是否存在光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7),否则执行步骤2.8);
2.7)控制器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1,返回步骤2.2);
2.8)判断是否所有映射所对应的功率的平均值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执行步骤2.9),否则执行步骤2.10);
2.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2,返回步骤2.2);
2.10)控制器筛选映射中光功率最大的作为最终进行通信的映射,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3告知本地发送端;
2.11)通信已经建立,在接收功率最大的映射对应接收单元接收主天线发送的用户消息,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天线之间无法建立连接;
3)从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具体步骤是:
3.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3.2)判断是否受到本地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消息b1或b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3),否则执行步骤3.5);
3.3)将天线模式设置为从模式;
3.4)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b1,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NENLARGE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如果收到b2,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_CONTRACT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减小光束宽度,选择完成后返回步骤3.2);
3.5)判断是否受到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7),否则执行步骤3.6);
3.6)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3.2);
3.7)天线根据b3中的天线坐标发送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至主天线接收端,告知主天线可以进行通信以及通信的具体光束大小和位置;
3.8)连接建立,可以发送从天线端用户信息给主天线端用户;
3.9)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4)主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具体步骤是:
4.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4.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否则执行步骡4.3);
4.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4.2);
4.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4.5)控制器通过读取消息内容确定感光区域以及映射关系;
4.6)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ENLARGE或REPLY_N_CONTRAC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7),否则执行步骤4.8);
4.7)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REPLY_N_ENLARGE,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1,告知发送端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的范围;如果接收到REPLY_N_CONTRACT,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2,告知发送端需要减小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范围;
4.8)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COMMUNICATE,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9),否则返回步骤4.3);
4.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3,告知其可以进行通信,同时告知其进行通信的光束宽度和具体光单元的位置;
4.10)连接建立,接收从天线发出的用户信息;
4.11)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通信断开,无法继续连接后通信终止。
上述发送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1.1)生成发射范围矩阵,根据本地控制器发来的控制消息,可以得到需要发送消息的内容,进行扫描的天线具体坐标以及光束宽度;
1.1.2)闭合矩阵紧邻左上方边界的的2N个相邻天线,组成一个宽度指数为N的光束,发射指定分组消息,发射的分组可以为HELLO_N分组,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
1.1.3)判断发射出所在行是否扫描完成。如果完成,则执行步骤1.1.5),否则执行步骤1.1.4);
1.1.4)闭合原闭合光开关横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1.1.5)判断发射处所在列是否扫描完成,如果是,则一轮特定区域内的扫描完成,否则执行步骤1.1.6);
1.1.6)闭合原闭合光开关纵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他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上述接收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2.1)记录感光天线的编号以及天线接收的光功率;
1.2.2)判断是否接收到HELLO_N分组或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或REPLY_N_COMMUNICATE分组,如果收到其中任意一个分组,则执行步骤1.2.3),否则执行步骤1.2.4);
1.2.3)根据接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了HELLO_N分组,则将分组存入存储区,并进入从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主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如果接收到了REPLY_N_ENLARGE  或REPLY_N_CONTRACT  或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则将消息存入存储区,进入主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从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完成后执行步骤1.2.4);
1.2.4)判断扫描剩余时间是否为0,如果是,则接收端捕获完成,否则返回步骤1.2.1)。
上述发送端跟踪过程的具体步骤是:
2.1.1)判断用户是否请求中断连接或N已经不在[0,M]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1.3),否则执行步骤2.1.2);
2.1.2)根据收到控制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C1,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同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2,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3,则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4,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5,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6,则光束大小和位置保持不变;返回步骤2.1.1);
2.1.3)发送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
上述接收端跟踪过程的具体步骤是:
2.2.1)接收光信号并解调、传输信息至本地用户;
2.2.2)判断通信区域是否能感光,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4),否则执行步骤2.2.3);
2.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接收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否则返回步骤2.2.2);
2.2.4)定时检测每个进行通信的天线单元的光功率强度和接收区域的质心位置,并计算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071
2.2.5)判断质心位置的改变量Vr是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天线单元中心的半径的一半r/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6),否则执行步骤2.2.12);
2.2.6)将通信区域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以r为单位,平移方向为质心改变的方向;
2.2.7)判断当前进行接收的区域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8),否则执行步骤2.2.9);
2.2.8)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1,告知发送端扩大光束的宽度,并改变发送光束的位置,返回步骤2.2.2);
2.2.9)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072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0),否则执行步骤2.2.11);
2.2.10)控制器向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2,告知发送端减小发送光束一个指数级,并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1)控制器发送控制消息C3,告知发送端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2)判断当前区域的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3),否则执行步骤2.2.14);
2.2.13)发送控制消息C4,告知本地发送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4)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073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5),否则执行步骤2.2.16);
2.2.15)发送控制消息C5,告知本地发送端减小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6)发送控制消息C6,告知本地发送端不采取任何行动,保持原通信状态。返回步骤2.2.2);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光天线设计成弧面(半球面或球面)结构,光收/发天线按照一定的顺序配置在光天线的表面,比传统的平面结构更能有效的覆盖空间区域。例如采用球面结构,可以覆盖全方位立体角4π的空间区域;
2、与现有机械方法实现扫描的方法相比,多波束光天线的波束扫描速度更高,可以有效的克服机械方法旋转天线时惯性大、速度慢的缺点;适合于移动节点特别是快速移动节点之间的激光通信。
3、在扫描、捕获和跟踪过程中通信光束的大小“智能”可控。通信天线之间距离近,则光束较粗,同时发送激光的发射单元数目较大,保证天线之间有较大的相对移动速度时也不会立即丢失连接;通信天线之间距离远,则光束较细,同时发送激光的发送单元数目较小,激光能够更集中地发射以保证光通信时功率的要求。
4、扫描波束与通信波束采用相同的波段,采用信标光、信号光“合二为一”的技术,捕获、对准和跟踪与激光通信有机的结合起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光学智能天线系统中光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光学智能天线系统中通信范围计算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光学智能天线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光学天线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智能天线扫描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主天线”发射天线部分的算法描述;
图7是本发明“从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描述;
图8是本发明“从天线”发送部分的算法描述;
图9是本发明“主天线”接收天线部分的算法描述;
图10是本发明发送端发射天线扫描模块工作过程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接收端捕获模块工作过程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发射端跟踪模块工作过程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接收端跟踪模块工作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提出的光学天线就是一种利用角度分级技术在一个弧面上(覆盖立体角为Ω)均匀配置数量为n的激光发射和接收天线的阵列结构,该阵列中的发射天线受激光发射交换矩阵控制,每个接收天线分别由接收机中的光电二极管进行光电转换并检测光功率,根据控制算法切换激光的输入/输出通路,以达到灵活控制发送光束的数目、方向以及灵活设定用于接收光信号的天线单元位置的目的,实现两个天线系统之间智能化的捕获、对准与跟踪过程,最终实现移动物体间,特别是高速移动物体之间的光通信。
光学天线外表弧面的大小可按实际需要覆盖的立体角灵活设计。容易看出,立体角的覆盖范围最小为一个发射-接收天线单元覆盖的立体角Ωmin,最大为球面覆盖的立体角4π。图1画出了弧面为球面(覆盖立体角Ω=4π)的光学天线正面图。本发明采用的每个发射(或接收)天线的结构包含多模光纤与微透镜。即对于发射天线,光信号沿着多模光纤传播,通过微透镜的折射实现光信号以一个特定的束散角从该天线的发送;每个接收天线具有特定的视场角接收收空间中光信号。用于接收的微透镜其半径大于发射天线透镜的半径,将空间光光耦合至多模光纤中。图1中,球面上均匀排列了n对发射/接收天线的微透镜,每个发射天线的微透镜分别位于一个接收天线微透镜的中心,即每对发射/接收透镜共轴,各发射/接收透镜组圆心之间的距离均为r。天线系统发射的激光信号最终由若干个发射透镜发射到大气中;而接收端接收的激光信号被若干个接收天线从大气进行接收。所有发射透镜具有相同的发射视场角θt,接收透镜具有相同的接收视场角θrr>θt),这样,当各个发射透镜发射视场随着与天线系统的距离增大逐渐重合(此时接收视场已经重合)时,在立体角Ω覆盖范围内空间任意一点的另外一个光天线,均能够被该光天线系统锁定具体位置,与之进行智能化的捕获、对准与跟踪,并最终进行通信。经计算,若两个发射透镜之间的距离为r,球天线的半径为R,每个发射天线的视场角为θ,则发射束散角重合的位置,参见图2,
D = r 2 tan ( π - θ t - arccos r 2 R ) , π 2 - arccos r 2 R ≤ θ t ≤ π - arccos r 2 R - - - ( 1 )
在天线系统中总的光天线个数
n = 2 1 - cos ( arcsin r 2 R ) - - - ( 2 )
以r=20mm,R=250mm为例,代入公式(2),可得天线系统中光天线个数n约为2500个;将r与R代入公式(1)可知,对于一个束散角为0.0403rad的发射天线,每个发射天线的束散角将在距离天线D=30米处重合,实现发射端对整个4π空间的覆盖。由于接受视场大于发射疏散角,则此时接收市场已经覆盖4π空间。
在一个弧面(柱面、半球面或球面)基座上有序配置一组激光收/发阵列(光天线),由多个光发射和接收光天线单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该结构能够保证相邻光发射天线单元射出的激光的光斑在远场处重叠;光接收天线接收视场部分重叠,且光发射天线阵列总的束散角和光接收天线阵列总的接收视场均能覆盖整个进行通信的区域。
图3为光发射天线系统的组成,包括光发射机101,光发射交换矩阵102,光发射/接收天线阵列103,光接收机104和控制器105。图4为光学天线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的示意图,包含每个模块的具体结构以及各结构处理消息的过程。
光发射机101:光发射机101由LD激光器11,调制器12,数据接口13,缓存区14,消息产生模块15和掺铒光纤放大器16组成。LD激光器11用来产生激光信号,在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多级LD激光器以增大最高通信光功率,便于在远距离传输时满足误码率要求。数据接口13接收上层用户传来的数据,缓存区14为上述数据提供一定的缓存空间。消息产生模块15受控制器控制产生包含发射和接收天线位置信息的HELLO分组、REPLY分组或REPLY_ACK分组,调制器12用来调制消息产生模块15产生的消息或用户数据信号至光载波上,掺铒光纤放大器16将已调激光信号进行放大,发送至光发射交换矩阵102。光发射机与光发射交换矩阵单向连接,与控制器单向连接。
光发射交换矩阵102:光发射交换矩阵102用于切换发送激光信号的不同输出单元,矩阵大小为1×n,输入端连接光发射机101发出的已调放大光信号,矩阵的n个输出端与光发射天线阵列的n个光发射天线分别相连接。通过控制光发射交换矩阵节点的通断,可以控制激光波束从天线表面任意的位置射出,实现激光波束位置和大小的智能控制;矩阵的交叉结点为基于环形谐振腔结构的路由光开关结构,能够实现光的直通、换路功能。
发射/接收天线阵列103:发射/接收天线阵列103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组成。外形结构已经在前文进行了说明。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数量均为n个。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将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按其行编号;每个发射天线和与其发射透镜同心共轴的接收透镜对应的接收天线具有相同的编号。具体的编号方法为:通过确定每个发送/接收天线的透镜中心(由于每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透镜中心为同一点)在整个球面天线中的顶角θ和方位角φ来定义每个发射/接收天线的编号,同时也能够确定该发射/接收天线在球面的位置。由于天线在球面均匀排布,故对整个球面的所有天线,如果从上顶点开始,即球面的“北极点”,一直命名至下顶点,即“南极点”,可以用矩阵
( θ 0 , φ 0 ) ( θ 1 , φ 0 ) , ( θ 1 , φ 1 ) , ( θ 1 , φ 2 ) ( θ 2 , φ 0 ) , ( θ 2 , φ 3 ) , ( θ 2 , φ 4 ) , ( θ 2 , φ 5 ) , ( θ 2 , φ 6 ) , ( θ 2 , φ 7 ) . . . ( θ a , φ 0 ) , ( θ a , φ x ) . . . ( θ a , φ x + y ) . . . ( θ b - 2 , φ 0 ) , ( θ 2 , φ j ) , ( θ 2 , φ j + 1 ) , ( θ 2 , φ j + 2 ) , ( θ 2 , φ j + 3 ) , ( θ 2 , φ j + 4 ) ( θ b - 1 , φ 0 ) , ( θ b - 1 , φ p ) , ( θ 1 , φ p + 1 ) ( θ b , φ 0 ) - - - ( 3 )
来定义。这样,从球面天线上顶点至下顶点,每个发送/接收透镜均有了其各自的坐标(θu,φv),唯一对应一个顶角和方位角。这个矩阵映射关系系存储于天线系统的控制器中,在捕获,对准与跟踪过程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每个发射天线的多模光纤与发射交换矩阵的一个输出端相连接,每个接收天线的多模光纤与接收机中的一个光电二极管相连接。
光接收机104:光接收机由光电二极管阵列,电流放大器,缓存区和用户接口组成。光电二极管的数量与接收天线的数量相同,每个光电二极管与一个接收天线相连接。每个光电二极管表面周围有一个光功率感应探头,用于定时检测该光电二极管接收的光功率强度。电流放大器用来对光点感应产生的微弱的电流进行放大。缓存单元用于均衡、同步感应的电流并解调,同时暂时存储接收的信号发送到消息处理单元进行处理或直接发送至用户接口实现数据接收。
控制单元105:控制单元包括定时器、光功率检测模块、消息处理模块、发射控制器和运算逻辑单元。光功率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各个光电二极管单元中的光功率并进行暂时的存储运算逻辑单元用来比较光功率是否满足阈值P要求,并将满足阈值要求的接收单元的坐标发送至消息处理模块和发射控制模块;消息处理模块用来检测符合功率阈值P要求的接收区域接收信号的消息内容。发射交叉矩阵控制器用来整合消息的内容和功率的强度来控制产生携带特定消息的激光信号通过发射交换矩阵输出到指定的收发单元对大气进行捕获、对准与跟踪。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专利提出的多波束天线在点对点通信中建立连接、进行通信并在天线之间有相对位移时保持通信状态的过程的步骤,即实现传统激光光通信中捕获、对准与跟踪过程的方法。该两个多波束光天线完全相同,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将首先提出建立连接(例如由于该天线所连接的用户首先请求发送信息)的一方称为“主天线”,另一方成为“从天线”。在算法的描述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主天线与从天线的算法将被分开表述,每个天线系统的发送、接收算法也将分别进行描述。同时,主天线和从天线在发送和接收过程中会共同用到的一些功能将以模块的形式在算法中表示,每个模块的具体算法及实现功能会在下文进行描述。
捕获过程:用户向主天线系统发出发送信息请求,主天线系统发起向从天线系统的连接。控制器定时控制主天线的发射交换矩阵对光开关进行通断控制从而实现光束的逐行扫描。设置N为光束扫描宽度指数,在一轮天线扫描发射中,以2N作为每次同时发射的天线数量,每个时钟周期闭合2N个发射天线对应的光开关,发射指定消息,然后在下一个时钟周期,通过更改光开关的闭合、断开状态情况,实现此次用于发射的2N个光天线的位置为上个时钟周期发射消息的2N个光天线单元平移1个光天线单元的距离所在位置的光天线。初始情况下,N=0,即天线在此次螺旋扫描过程中每次光束从1个发射天线单元射出,发送含有该天线单元信息的HELLO_N(N=0)消息(此时发射单元大小为1),依照前文所述发送/接收天线的坐标矩阵按逐行逐个天线的顺序进行发射,在第一个时间周期闭合发射天线(θ0,φ0)在发射交换矩阵中对应的光开关,第二个时间周期断开上述光开关,闭合发射天线(θ1,φ0)在发射交换矩阵中对应的光开关,第三个时间周期断开(θ1,φ0)对应光开关,闭合(θ1,φ1)对应光开关,依次类推。按照坐标的排布顺序,坐标矩阵中每一行扫描完成就光天线就跳至下一行进行扫描,直至所有天线单元都分别发送过HELLO_N(N=0)分组消息,螺旋扫描完成,天线系统实现对整个覆盖空间4π的螺旋扫描,主天线的接收端等待对方天线的回应。
“从天线”中光天线阵列的所有接收天线在开启后等待接收“主天线”发送的HELLO_N(N=0)分组。接收天线通过判断每个天线上光电二极管表面接收的光功率来确定该接收区域是否能够满足通信需求。我们设定每个光电二极管的灵敏度为Pt,只有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灵敏度Pt才能被广电二极管感知;Pmin为使达到误码率要求(BER≤10-6)的最小光功率;Ps为光电二极管的饱和功率;Pmax为满足误码率要求(BER≤10-6)的最高光功率,并且有Pt≤Pmin<Pmax≤Ps。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对于能感光的接收区域(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高于Pt),控制器首先记录这些接收天线的坐标以及接收的光功率,然后控制接收机解调满足Pt要求的接收区域携带的光信号,得到HELLO_N(N=0)分组消息。控制器读取该HELLO_N(N=1)消息中“主天线”系统发送该消息时使用的发射天线的坐标编号并将其和“从天线”感光区域编号对应存入存储区;同时,控制器还要读取HELLO_N(N=0)消息中的剩余时间域,用来判断“主天线”系统的发射扫描过程是否完成。当从剩余时间域中读取的值为0时,主天线本轮发射扫描完成。
扫描完成后,控制器将会根据存储区存储的关于“主天线”发射天线单元坐标编号与“从天线”接收天线单元的坐标编号初步得到能进行通信的区域。由于激光光束存在束散角,主天线每个发射单元发出的HELLO_N(N=0)分组可能被多个接收单元同时接收因此就存在了发射天线单元坐标编号和接收天线单元坐标编号不唯一对应的现象,控制器将采用筛选最优对应关系的方式得到光功率最大的映射关系,例如,对于“主天线”系统坐标为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1
的发射天线单元发送的HELLO_N(N=0)分组,同时有“从天线”系统天线坐标为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2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3
三个接收天线单元接收光信号功率能被其各自的光电二极管感知,则此时选择三个接收光功率中最强的接收天线坐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4
作为与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5
通信的最佳映射。并且,可以证明,由于无论是主天线系统还是从天线系统,其每个天线单元的发射透镜和接收透镜同心共轴,因此,“从天线”系统的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6
坐标对应的发射天线一定也可以被主天线的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7
坐标对应的接收天线正确接收,并且接收光功率最大。经过筛选,控制器得到与“主天线”系统发射/接收单元与“从天线”系统发射接收单元以坐标形式一一对应的通信最佳映射集合,即我们得到了“主天线”系统和“从天线”系统在可以以光束宽度为1的光信号进行通信的区域,同时得到了“主天线”系统和“从天线”系统各通信天线单元的对应关系。
然而从上述映射中选取任意一对对应天线单元进行通信无法保证通信质量。若大气杂散光的光功率接近或大于灵敏度Pt,或通信光功率接近光电二极管的饱和光功率Ps,都会导致误码率上升造成通信质量的下降;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光束宽度为1,只有一对天线单元进行发送和接收,由于光线的直线传播特性,一旦“主”“从”两个天线系统有轻微的相对移动,通信就很有可能中断。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误码率过高和通信易中断的问题,拟通过重复的扫描对准过程,在满足一定通信功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通信时光束的宽度,即利用尽可能多的发射天线、接收天线进行通信。
上文提到了功率Pmin为满足误码率条件的最小光功率,功率Pmax为满足误码率条件的最大光功率,即当接收光信号在[Pmin,Pmax]范围内时,通信误码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48
器对所有通信映射所对应的光功率进行判断,如果存在光功率大于Pmax的映射,则表明通信光功率过大,应增加光束宽度,使激光功率分散发送,既保证了误码率又减少了通信断开的概率,此时控制器向“从天线”系统的发送端发送b1控制消息,发送端向“主天线”系统扫描发送REPLY_N_ENLARGE消息进行回复,告知“主天线”系统需要增大光束宽度;若n个光功率值均小于等于Pmax,但平均功率在[Pt,Pmin)区间内,则表明多数接收功率小于能保证正确接收的功率Pmin,通信光功率过小,应减小光束宽度,此时控制器向从天线的发送端发送b2控制消息,发送端向主天线扫描发送REPLY_N_CONTRACT消息进行回复,告知主天线系统需要减小光束宽度;若n个光功率值均小于等于Pmax,且平均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52
在[Pmin,Pmax)区间内,则表明多数接收功率满足正确接收的条件,可以以当前光束宽度进行通信,控制其向从天线的发送端发送b3控制消息,发送端向“主天线”系统扫描发送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此时表明通信正式建立。光束的扫描发送方式与“主天线”扫描发送的方式相同,只是扫描的范围变为所有映射中“从天线”系统坐标对应的天线单元。
对准过程:主天线系统此时等待从天线系统发送的回复消息,定时监测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的光功率。在一个周期内,如果存在某个区域接收功率大于通信最低门限Pt则记录该接收单元编号及对应光功率,并开辟存储区进行存储。然后控制器提取“从天线”系统扫描法发送的REPLY_N_ENLARGE,REPLY_N_CONTRACT或者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并提取消息中的扫描剩余时间域的值,如果扫描剩余时间为0,则接收端对“从天线”扫描发射的回复信息接收完成。此时“主天线”系统控制器通过读取接收到的REPLY_N_ENLARGE,REPLY_N_CONTRACT  或者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就能够得到“主天线”发送/接收单元与“从天线”发送/接收单元的映射。如果在一轮扫描过程中,主天线接收到“REPLY_N_ENLARGE”,则控制器发送a1控制信号给本地发送端,发射天线在发射新的HELLO_N之前,将N的值加1,根据确定的发送/接收区域进行扫描发射HELLO_N分组消息。扫描发射的方式与“从天线”扫描发射回复消息的方式相同;如果主天线接收到“REPLY_N_CONTRACT”,则控制器发送a2控制信号给本地发送端,发射天线在发射新的HELLO_N之前,将N的值减1,根据确定的发送/接收区域进行扫描发射HELLO_N分组消息;如果“主天线”系统接收到REPLY_N_COMMUNICATE,则控制器筛选出映射中光强最大的单元作为通信单元,并将控制消息a3发送至发送端,“主天线”开始发送用户请求的消息内容,与“从天线”开始通信。
“从天线”接收天线接收到“主天线”新一轮扫描发送的HELLO_N消息后,收到的每个HELLO_N消息中最大的2N天线单元个作为新的与“主天线”同时发送的2N个天线的映射,扫描完成后生成新的映射集合,并继续判断光功率强度,发送对应消息给“主天线”系统。“对准”过程不断执行,在外观上看到就是光束的宽度在进行变化,并不断进行扫描,直至“主天线”以光束宽度指数为Nx进行扫描发射时,对“从天线”系统中得到的所有映射对应接收的光功率,p<Pmax,且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1
在[Pt,Pmin)范围内,此时“从天线”的控制器发送b3控制消息使发送端发送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接收端开始以光束宽度指数为Nx的激光束向发送端发送用户消息。发送端接收到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后,发送a3控制消息给发送端,“主天线”的发送端开始以光束宽度指数为Nx的激光向“从天线”发送用户信息。此时,双向通信建立。
跟踪过程:当通信过程建立后,跟踪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跟踪过程中,主天线系统和从天线系统的跟踪算法完全相同,每个天线系统均通过判断其正在通信的2N个接收天线单元的功率p,质心的位移,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2
来实现对天线的跟踪。控制器会定时对整个通信区域区域里每个天线接收的功率强度做记录,并根据其坐标编号对整个通信区域的区域的质心进行计算。质心的计算方法为:对于r个通信接收天线,其天线单元中心坐标分别为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3
接收平均功率功率分别为Pi,i=1,2,...,k,则其质心坐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4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5
平均光功率的计算方法为:
p ‾ = Σ 1 k p i k - - - ( 5 )
控制器定时计算质心位置,并与前一次质心位置比较,当新的质心坐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67
中的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71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72
变化超过相邻天线中心距离的一半r/2时,将原进行通信的天线沿着质心移动方向平移(平移的实际效果是部分通信天线保持发射光信号,另外的光束发射天线发生改变,而总的发射天线数量和形状不变;移动时以r为单位)。
同时,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功率高于Pmax时,表明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减小,此时将发射光束大小增加一个指数级,在原打开天线的外围打开新的接收天线实现总的发射光束扩大,如果此时接收功率依然高于Pmax,则再次扩大发射光束大小;若所有接收功率均在(Pt,Pmax)范围内,且光平均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73
在(Pt,Pmin)范围内,则表明通信距离增大,需要将光束大小减小一个指数级,关闭已打开的天线外围的天线实现光束的缩小以及光功率的集中,如果此时平均接收功率依然小于Pmin,则再次减少一个指数级,直至发射天线减至最小(1个)为止;也就是说,质心的判断显示天线系统之间移动的趋势,用来控制天线光束位置的改变,而光功率强度及功率平均值的检测则控制光束的宽度。
下面将对捕获、对准及跟踪所需时间进行估算,设定通信距离L=1km,光传播速度c=3×108m/s,光开关切换时间与时钟周期相同,Tswitch=5μs,发射和接收天线系统对每束光信号的处理时间Tprocess=10μs,初步确定的通信区域所包含的天线单元数目为100个,光束大小变化过程共持续5次,则扫描、对准过程所需的总时间为:
T 1 = [ n ( T switch + T process ) + L / c ] 4 [ n ′ ( T switch + T process ) + L / c ] - - - ( 6 )
= [ 2500 ( 5 + 10 ) + 3.3 ] + 4 [ 100 ( 5 + 10 ) + 3.3 ] = 43.5 ms
该扫描、对准的时间相比于传统机械方式的扫描对准速度至少要快1个数量级。跟踪所需的反应时间为:
T2=5+10=15μs      (7)
这样的反应时间能够满足快速移动通信的要求。
参见表一,
表一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1字节    1字节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76
HELLO_N分组消息,是捕获、对准过程中,“主天线”向“从天线”发送的探测消息包。其中N表示当前发射光束宽度指数。消息具体组成包括:
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HELLO_N消息的类型;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消息产生的先后次序,防止新旧消息之间产生混乱,通常最大序号数为216-1已经能够保证系统中不会出现相同序号的消息,系统初始化时,序号域置为0,以后周期性的每发送一个控制消息,序号域模216加1;
发射天线坐标域,其长度可变(最小为2个字节,最大为2N+1个字节),每个正在发射该消息天线的顶角θ和方位角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81
各占一个字节;
时间域,其长度为1个字节,用来标识发送该消息距离该轮扫描完成时剩余的时间xΔt,Δt可由剩余扫描单元数与系统处理时间共同得到;
CRC校验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于在接收时检验该分组消息的正确性。参见表二,
表二
1字节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1字节    1字节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82
REPLY_N_ENLARGE,REPLY_N_CONTRACT,REPLY_N_COMMUNICATE分组消息,是捕获、对准过程中“从天线”向“主天线”发送的回复消息包,其中N表示当前发射光束宽度指数。消息具体组成包括:
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分组消息的类型--回复消息;
光束变换指令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于区分REPLY_N_ENLARGE,REPLY_N_OCNTRACT和REPLY_N_COMMUNICATE三种回复消息;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发送、接收天线单元映射关系域,其长度为可变(最小为4个字节,最大为2N+2个字节),用于标识“主天线”系统发射/接收单元与“从天线”系统发射/接收单元的映射关系。每4个字节分别记录“主天线”系统天线单元顶角θ,“主天线”系统天线单元方位角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91
,“从天线”系统天线单元顶角θ′,“从天线”系统天线单元方位角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92
,构成一对映射关系;
时间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发送该消息距离该轮扫描完成时剩余的时间xΔt,Δt可由剩余扫描单元数与系统处理时间共同得到。
CRC校验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于在接收时检验该分组消息的正确性。
参见表三,
表三
1字节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8字节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93
上文提到的“主天线”内部控制消息a1,a2包括: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消息类型;
光束变换指令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区分该控制消息是用来控制本地发送端指数形式增大或减小光束宽度;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扫描范围域,其长度为8字节,用来告知发送端进行扫描的区域;
参见表四,
表四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194
上文提到的“主天线”内部控制消息a3包括:
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消息类型;
通信单元域:其长度最小为2字节,最大为2N+1字节,表示可以通信的本地天线单元坐标。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参见表五,
表五1字节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8字节
  类型   回复类型   光束宽度   序号   扫描范围
上文提到的“从天线”内部控制消息b1,b2包括:
消息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消息类型;
回复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本地发送端应回复的消息类型:REPLY_N_ENLARGE还是REPLY_N_CONTRACT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扫描范围域,其长度为8字节,用来告知发送端进行扫描的区域;
参见表六,
表六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类型   光束宽度   序号   通信单元
上文提到的“从天线”内部控制消息b3包括:
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消息类型;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通信单元域,其长度最小为2字节,最大为2N+1字节,表示可以通信的本地天线单元坐标。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N的大小;
参见表七,
表七
      1字节       2字节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类型   平移距离   平移向量   光束宽度   光束变换   序号
上文提到的“主天线”和“从天线”跟踪阶段的C1,C2,C3,C4,C5,C6控制消息,包括,
类型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消息类型,
平移距离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质心位置改变后通信光天线区域应平移的距离(以r为单位);
平移向量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来标识质心位置改变后通信光天线区域应平移的方向;
序号域,其长度为2字节,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以后每周期性地发射一个分组,序号域模216加1;
光束变换指令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区分该控制消息是用来控制本地发送端指数形式增大、减小光束宽度或维持当前光束宽度不变;
光束宽度域,其长度为1字节,用来标识当前N的大小;
多波束光天线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描述将分为4部分,“主天线”发射天线部分的算法描述,参见图6;“主天线”接收天线部分的算法描述,参见图9;“从天线”发送部分的算法描述,参见图8;“从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描述,参见图7;对于算法中重复用到的部分,提取出4个模块进行单独描述,分别为:发送端发射天线扫描模块,参见图10,接收端捕获模块,参见图11、发送端跟踪模块,参见图12、接收端跟踪模块,参见图13。
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主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发射;所述步骤1)的具体步骤是:
1.1)用户请求通过天线系统与从天线端用户进行通信;
1.2)设置光束宽度指数N为0;
1.3)天线扫描模块发送HELLO_N分组,进行一轮天线扫描,得到能进行通信的区域;
1.4)扫描完成后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1或a2,如果是,进行步骤1.5);若否,则进行步骤1.7);
1.5)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消息进行选择:如果收到a1,则将N的值加1;如果收到a2,则将N的值减1;
1.6)判断N的值是否在[0,M]区间(2M为天线单元的总个数);如果是,则返回步骤1.3),若否,通信结束。
1.7)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9),否则,执行步骤1.8);
1.8)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10);否则,返回步骤1.4);
1.9)通信建立,进入跟踪模式;
1.10)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2)从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2.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2.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4),否则执行步骤2.3);
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2.2);
2.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2.5)控制器确定初步通信区域以及从天线收发天线单元坐标与主天线收发天线坐标的映射关系;
2.6)对于所有映射对应的光功率,判断是否存在光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7),否则执行步骤2.8);
2.7)控制器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1,返回步骤2.2);
2.8)判断是否所有映射所对应的功率的平均值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执行步骤2.9),否则执行步骤2.10);
2.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2,返回步骤2.2);
2.10)控制器筛选映射中光功率最大的作为最终进行通信的映射,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3告知本地发送端;
2.11)通信已经建立,在接收功率最大的映射对应接收单元接收主天线发送的用户消息,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天线之间无法建立连接;
3)从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3.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3.2)判断是否受到本地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消息b1或b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3),否则执行步骤3.5);
3.3)将天线模式设置为从模式;
3.4)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b1,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NENLARGE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如果收到b2,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_CONTRACT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减小光束宽度,选择完成后返回步骤3.2);
3.5)判断是否受到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7),否则执行步骤3.6);
3.6)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3.2);
3.7)天线根据b3中的天线坐标发送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至主天线接收端,告知主天线可以进行通信以及通信的具体光束大小和位置;
3.8)连接建立,可以发送从天线端用户信息给主天线端用户;
3.9)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4)主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4.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4.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否则执行步骤4.3);
4.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4.2);
4.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4.5)控制器通过读取消息内容确定感光区域以及映射关系;
4.6)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ENLARGE或REPLY_N_CONTRAC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7),否则执行步骤4.8);
4.7)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REPLY_N_ENLARGE,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1,告知发送端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的范围;如果接收到REPLY_N_CONTRACT,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2,告知发送端需要减小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范围;
4.8)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COMMUNICATE,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9),否则返回步骤4.3);
4.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3,告知其可以进行通信,同时告知其进行通信的光束宽度和具体光单元的位置;
4.10)连接建立,接收从天线发出的用户信息;
4.11)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通信断开,无法继续连接后通信终止。
发送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1.1)生成发射范围矩阵,根据本地控制器发来的控制消息,可以得到需要发送消息的内容,进行扫描的天线具体坐标以及光束宽度;
1.1.2)闭合矩阵紧邻左上方边界的的2N个相邻天线,组成一个宽度指数为N的光束,发射指定分组消息,发射的分组可以为HELLO_N分组,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
1.1.3)判断发射出所在行是否扫描完成。如果完成,则执行步骤1.1.5),否则执行步骤1.1.4);
1.1.4)闭合原闭合光开关横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1.1.5)判断发射处所在列是否扫描完成,如果是,则一轮特定区域内的扫描完成,否则执行步骤1.1.6);
1.1.6)闭合原闭合光开关纵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他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接收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2.1)记录感光天线的编号以及天线接收的光功率;
1.2.2)判断是否接收到HELLO_N分组或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或REPLY_N_COMMUNICATE分组,如果收到其中任意一个分组,则执行步骤1.2.3),否则执行步骤1.2.4);
1.2.3)根据接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了HELLO_N分组,则将分组存入存储区,并进入从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主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如果接收到了REPLY_N_ENLARGE或REPLY_N_CONTRACT或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则将消息存入存储区,进入主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从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完成后执行步骤1.2.4);
1.2.4)判断扫描剩余时间是否为0,如果是,则接收端捕获完成,否则返回步骤1.2.1)。
发送端跟踪过程的具体步骤是:
2.1.1)判断用户是否请求中断连接或N已经不在[0,M]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1.3),否则执行步骤2.1.2);
2.1.2)根据收到控制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C1,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同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2,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3,则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4,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5,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6,则光束大小和位置保持不变;返回步骤2.1.1);
2.1.3)发送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
2.2.1)接收光信号并解调、传输信息至本地用户
2.2.2)判断通信区域是否能感光,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4),否则执行步骤2.2.3):
2.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接收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否则返回步骤2.2.2);
2.2.4)定时检测每个进行通信的天线单元的光功率强度和接收区域的质心位置,并计算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261
2.2.5)判断质心位置的改变量Vr是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天线单元中心的半径的一半r/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6),否则执行步骤2.2.12);
2.2.6)将通信区域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以r为单位,平移方向为质心改变的方向;
2.2.7)判断当前进行接收的区域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8),否则执行步骤2.2.9);
2.2.8)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1,告知发送端扩大光束的宽度,并改变发送光束的位置,返回步骤2.2.2);
2.2.9)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262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0),否则执行步骤2.2.11);
2.2.10)控制器向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2,告知发送端减小发送光束一个指数级,并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1)控制器发送控制消息C3,告知发送端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2)判断当前区域的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3),否则执行步骤2.2.14);
2.2.13)发送控制消息C4,告知本地发送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4)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Figure BDA0000118274960000263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5),否则执行步骤2.2.16);
2.2.15)发送控制消息C5,告知本地发送端减小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6)发送控制消息C6,告知本地发送端不采取任何行动,保持原通信状态。返回步骤2.2.2);

Claims (11)

1.一种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天线是多个激光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均匀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阵列结构设置在弧面(半球面或球面)上,所述每个激光发射天线包含发射多模光纤与发射微透镜;接收天线包含接收多模光纤与接收微透镜;所述发射微透镜分别位于一个接收微透镜的中心。 
2.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天线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光发射机、光发射交换矩阵、光发射/接收天线阵列、光接收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光发射机、光发射交换矩阵以及光接收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天线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机包括LD激光器、调制器、数据接口、缓存区、消息产生模块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所述数据接口、缓存区以及消息产生模块依次连接,所述消息产生模块与控制器连接;所述LD激光器、调制器以及掺铒光纤放大器依次连接,所述调制器与消息产生模块连接,所述掺铒光纤放大器与光发射交换矩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天线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交换矩阵包括与光发射机连接的输入端以及切换发送激光信号的输出单元,光交换矩阵包括多个光交换节点,每个光交换节点由微腔谐振器组成,该谐振器包含4个输入\输出端,任意一个输入\输出端输入\输出激光信号,与光发射机连接的输入端通过光交换节点的交换,通过程序的控制将其输出到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天线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接收机包括光电二极管阵列,电流放大器,缓存区和用户接口;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与光发射/接收天线连接;所述每个光电二极管表面周围有一个光功率感应探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天线的光发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定时器、光功率检测模块、消息处理模块、发射控制模块和运算逻辑单元;光功率检测模块与运算逻辑单元连接,所述运算逻辑单元与消息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消息处理模块、运算逻辑单元分别与发射控制模块连接。 
7.一种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1)主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发射;具体步骤是: 
1.1)用户请求通过天线系统与从天线端用户进行通信; 
1.2)设置光束宽度指数N为0; 
1.3)天线扫描模块发送HELLO_N分组,进行一轮天线扫描,得到能进行通信的区域; 
1.4)扫描完成后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1或a2,如果是,进行步骤1.5);若否,则进行步骤1.7); 
1.5)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消息进行选择:如果收到a1,则将N的值加1;如果收到a2,则将N的值减1; 
1.6)判断N的值是否在[0,M]区间(2M为天线单元的总个数);如果是,则返回步骤1.3),若否,通信结束。 
1.7)判断是否接收到控制消息a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9),否则,执行步骤1.8); 
1.8)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10);否则,返回步骤1.4); 
1.9)通信建立,进入跟踪模式; 
1.10)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2)从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具体步骤是: 
2.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2.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4),否则执行步骤2.3); 
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2.2); 
2.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2.5)控制器确定初步通信区域以及从天线收发天线单元坐标与主天线收发 天线坐标的映射关系; 
2.6)对于所有映射对应的光功率,判断是否存在光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7),否则执行步骤2.8); 
2.7)控制器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1,返回步骤2.2); 
2.8)判断是否所有映射所对应的功率的平均值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执行步骤2.9),否则执行步骤2.10); 
2.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2,返回步骤2.2); 
2.10)控制器筛选映射中光功率最大的作为最终进行通信的映射,发送本地控制消息b3告知本地发送端; 
2.11)通信已经建立,在接收功率最大的映射对应接收单元接收主天线发送的用户消息,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天线之间无法建立连接; 
3)从天线通过系统发射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具体步骤是: 
3.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3.2)判断是否受到本地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消息b1或b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3),否则执行步骤3.5); 
3.3)将天线模式设置为从模式; 
3.4)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b1,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NENLARGE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如果收到b2,则天线扫描模块以原光束大小扫描发送REPLY_N_CONTRACT消息给对应主天线的接收天线单元,告知主天线需要减小光束宽度,选择完成后返回步骤3.2); 
3.5)判断是否受到本地发送控制消息b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7),否则执行步骤3.6); 
3.6)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3.2); 
3.7)天线根据b3中的天线坐标发送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至主天线接收端,告知主天线可以进行通信以及通信的具体光束大小和位置; 
3.8)连接建立,可以发送从天线端用户信息给主天线端用户; 
3.9)执行发送端跟踪模块,根据通信光束的光功率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改变光束的宽度和位置,通信断开或检测超时后通信终止; 
4)主天线通过系统接收天线进行捕获、对准以及跟踪过程; 
具体步骤是: 
4.1)系统启动,准备进入“捕获”、“对准”和“跟踪过程”; 
4.2)判断是否存在接收天线感光,即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是否存在接收天线单元光电二极管表面光功率大于P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否则执行步骤4.3); 
4.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通信终止,否则,返回步骤4.2); 
4.4)执行接收天线捕获模块,对接收的光信号的消息进行检测,并存储与控制器中; 
4.5)控制器通过读取消息内容确定感光区域以及映射关系; 
4.6)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ENLARGE或REPLY_N_CONTRACT,如口果是,则执行步骤4.7),否则执行步骤4.8); 
4.7)根据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REPLY_N_ENLARGE,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1,告知发送端需要增大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的范围;如果接收到REPLY_N_CONTRACT,则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2,告知发送端需要减小光束宽度,同时告知其扫描范围; 
4.8)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REPLY_N_COMMUNICATE,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9),否则返回步骤4.3); 
4.9)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a3,告知其可以进行通信,同时告知其进行通信的光束宽度和具体光单元的位置; 
4.10)连接建立,接收从天线发出的用户信息; 
4.11)执行接收端跟踪模块,根据每个时钟周期内光功率的改变以及质心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光束大小和位置,直至通信断开,无法继续连接后通信终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1.1)生成发射范围矩阵,根据本地控制器发来的控制消息,可以得到需要发送消息的内容,进行扫描的天线具体坐标以及光束宽度; 
1.1.2)闭合矩阵紧邻左上方边界的的2N个相邻天线,组成一个宽度指数为N的光束,发射指定分组消息,发射的分组可以为HELLO_N分组,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 
1.1.3)判断发射出所在行是否扫描完成。如果完成,则执行步骤1.1.5),否则执行步骤1.1.4); 
1.1.4)闭合原闭合光开关横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1.1.5)判断发射处所在列是否扫描完成,如果是,则一轮特定区域内的扫描完成,否则执行步骤1.1.6); 
1.1.6)闭合原闭合光开关纵坐标加1的光开关,对于重合的光开关继续保持原状他新增加的光开关进行闭合,不需要通信的区域光开关断开,完成后返回步骤1.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捕获过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1.2.1)记录感光天线的编号以及天线接收的光功率; 
1.2.2)判断是否接收到HELLO_N分组或REPLY_N_ENLARGE分组或REPLY_N_CONTRACT分组或REPLY_N_COMMUNICATE分组,如果收到其中任意一个分组,则执行步骤1.2.3),否则执行步骤1.2.4); 
1.2.3)根据接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接收到了HELLO_N分组,则将分组存入存储区,并进入从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主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如果接收到了REPLY_N_ENLARGE  或REPLY_N_CONTRACT  或REPLY_N_COMMUNICATE消息,则将消息存入存储区,进入主天线模式,此后执行从天线接收部分的算法,完成后执行步骤1.2.4); 
1.2.4)判断扫描剩余时间是否为0,如果是,则接收端捕获完成,否则返回步骤1.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跟踪过程的具体步骤是: 
2.1.1)判断用户是否请求中断连接或N已经不在[0,M]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1.3),否则执行步骤2.1.2); 
2.1.2)根据收到控制消息类型进行选择,如果收到C1,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同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2,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并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3,则以r为单位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发射光束;如果收到C4,则N加1,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5,则N减1,减小光束宽度1个指数级;如果收到C6,则光束大小和位置保持不变;返回步骤2.1.1); 
2.1.3)发送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发射天线系统的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跟踪过程的具体步骤是: 
2.2.1)接收光信号并解调、传输信息至本地用户; 
2.2.2)判断通信区域是否能感光,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4),否则执行步骤2.2.3); 
2.2.3)判断计时器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接收端跟踪模块跟踪完成,否则返回步骤2.2.2); 
2.2.4)定时检测每个进行通信的天线单元的光功率强度和接收区域的质心位置,并计算平均光功率 
Figure FDA0000118274950000061
2.2.5)判断质心位置的改变量Vr是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天线单元中心的半径的一半r/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6),否则执行步骤2.2.12); 
2.2.6)将通信区域向质心改变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以r为单位,平移方向为质心改变的方向; 
2.2.7)判断当前进行接收的区域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8),否则执行步骤2.2.9); 
2.2.8)控制器向本地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1,告知发送端扩大光束的宽度,并改变发送光束的位置,返回步骤2.2.2); 
2.2.9)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0),否则执行步骤2.2.11); 
2.2.10)控制器向发送端发送控制消息C2,告知发送端减小发送光束一个指数级,并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1)控制器发送控制消息C3,告知发送端改变发送光束位置;返回步骤2.2.2); 
2.2.12)判断当前区域的是否存在光电二极管表面功率大于Pmax,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3),否则执行步骤2.2.14); 
2.2.13)发送控制消息C4,告知本地发送增大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4)判断当前接收区域的平均光功率 
Figure FDA0000118274950000072
是否在[Pt,Pmin]范围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15),否则执行步骤2.2.16); 
2.2.15)发送控制消息C5,告知本地发送端减小光束宽度一个指数级;返回步骤2.2.2); 
2.2.16)发送控制消息C6,告知本地发送端不采取任何行动,保持原通信状态。返回步骤2.2.2)。 
CN201110410485.8A 2011-12-09 2011-12-09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12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0485.8A CN102571204B (zh) 2011-12-09 2011-12-09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0485.8A CN102571204B (zh) 2011-12-09 2011-12-09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1204A true CN102571204A (zh) 2012-07-11
CN102571204B CN102571204B (zh) 2015-08-12

Family

ID=46415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048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1204B (zh) 2011-12-09 2011-12-09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71204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5262A (zh) * 2013-06-25 2013-10-09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用于立体天线罩性能测试的转台随动跟踪对准装置
CN106233797A (zh) * 2014-06-30 2016-12-14 优倍快网络公司 无线电设备对准工具及方法
CN106788657A (zh) * 2016-11-11 2017-05-31 浙江大学 星载低功耗光信标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6888057A (zh) * 2017-01-13 2017-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光信号的接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134633A (zh) * 2017-12-18 2018-06-08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光无线通信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55676A (zh) * 2016-03-14 2019-01-04 Wi-电荷有限公司 光学无线供电系统
CN109450521A (zh) * 2018-12-10 2019-03-08 北京邮电大学 星间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0988898A (zh) * 2019-12-02 2020-04-1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测距装置和机器人
CN111381246A (zh) * 2018-12-27 2020-07-07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接收组件及激光雷达系统
CN111416661A (zh) * 2020-01-15 2020-07-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空间光通信的光路对准方法
CN115037366A (zh) * 2022-06-20 2022-09-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激光任意多用户全双工无线光通信系统及方法
US11527919B2 (en) 2015-07-16 2022-12-13 Wi-Charge Ltd. System for optical wireless power suppl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8746A1 (ja) * 2003-01-31 2004-08-1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光アンテナ
CN101136698A (zh) * 2006-08-29 2008-03-05 杭州恒生普维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多移动平台间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
CN101662076A (zh) * 2008-08-28 2010-03-03 阮树成 毫米波准光集成介质透镜天线及其阵列
CN101895342A (zh) * 2010-06-24 201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快速移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光学智能天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8746A1 (ja) * 2003-01-31 2004-08-1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光アンテナ
CN101136698A (zh) * 2006-08-29 2008-03-05 杭州恒生普维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多移动平台间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
CN101662076A (zh) * 2008-08-28 2010-03-03 阮树成 毫米波准光集成介质透镜天线及其阵列
CN101895342A (zh) * 2010-06-24 201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快速移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光学智能天线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5262B (zh) * 2013-06-25 2016-08-17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用于立体天线罩性能测试的转台随动跟踪对准装置
CN103345262A (zh) * 2013-06-25 2013-10-09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用于立体天线罩性能测试的转台随动跟踪对准装置
CN106233797A (zh) * 2014-06-30 2016-12-14 优倍快网络公司 无线电设备对准工具及方法
CN106233797B (zh) * 2014-06-30 2019-12-13 优倍快网络公司 无线电设备对准工具及方法
US11527919B2 (en) 2015-07-16 2022-12-13 Wi-Charge Ltd. System for optical wireless power supply
CN109155676B (zh) * 2016-03-14 2022-06-03 Wi-电荷有限公司 光学无线供电系统
CN109155676A (zh) * 2016-03-14 2019-01-04 Wi-电荷有限公司 光学无线供电系统
US11356183B2 (en) 2016-03-14 2022-06-07 Wi-Charge Ltd. System for optical wireless power supply
CN106788657A (zh) * 2016-11-11 2017-05-31 浙江大学 星载低功耗光信标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6788657B (zh) * 2016-11-11 2019-06-11 浙江大学 星载低功耗光信标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6888057A (zh) * 2017-01-13 2017-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光信号的接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134633A (zh) * 2017-12-18 2018-06-08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光无线通信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50521A (zh) * 2018-12-10 2019-03-08 北京邮电大学 星间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1381246A (zh) * 2018-12-27 2020-07-07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接收组件及激光雷达系统
CN110988898A (zh) * 2019-12-02 2020-04-1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测距装置和机器人
CN111416661A (zh) * 2020-01-15 2020-07-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空间光通信的光路对准方法
CN115037366A (zh) * 2022-06-20 2022-09-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激光任意多用户全双工无线光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5037366B (zh) * 2022-06-20 2023-09-1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激光任意多用户全双工无线光通信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1204B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1204B (zh) 光发射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控制方法
Abumarshoud et al. LiFi through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A new frontier for 6G?
CN102694604B (zh) 用于fso系统的正二十面体全向光学智能天线及通信方法
CN111736628B (zh) 无线紫外光mimo协作无人机最优持久编队生成方法
CN100588130C (zh) 一种基于聚焦信号的分布式多天线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KR20150039855A (ko) 피아 식별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5959995B (zh) Ad Hoc网络中全发定收的TDMA邻节点扫描方法
US20120099868A1 (en) Hybri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high-rat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moving and/or stationary platforms
CN114286312A (zh)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增强无人机通信的方法
CN108631865A (zh) 一种空间激光通信终端
Alsaedi et al. Spectrum options and allocations for 6G: A regulatory and standardization review
CN107566037A (zh) 双工逆向调制mrr自由空间激光通信fso系统
CN102857299A (zh) 光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1565069B (zh) 光纤使能光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762998A (zh) 大视场共天线混合微波和激光无线通信装置
CN105635016B (zh) 支持单工数据采集业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0441757A (zh) 数据传输装置及激光雷达系统
CN102694591A (zh) 用于近平面内360度移动fso系统的圆柱体光学智能天线
CN1964234A (zh) 移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信标光收发设备
CN102185652A (zh) 无线激光通信传输方法及系统
US202202727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for vehicl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441756A (zh) 数据传输装置及激光雷达系统
Pham et al. Automatic Gbps receiver for mobile device in beam-steered infrared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395245B (zh) 一种射电天文和业余无线电通信两用科普系统
CN109597408A (zh) 一种自动跟随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Termination date: 201512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