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4812A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4812A
CN102484812A CN2009801612163A CN200980161216A CN102484812A CN 102484812 A CN102484812 A CN 102484812A CN 2009801612163 A CN2009801612163 A CN 2009801612163A CN 200980161216 A CN200980161216 A CN 200980161216A CN 102484812 A CN102484812 A CN 102484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val
burst
mobile radio
radio station
corre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12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知纪
川崎敏雄
太田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4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4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04W74/0841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Abstract

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和基站。移动站具有选择部和发送部。选择部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发送部在选择部选择出的区间中发送由选择部选择出的信号序列。基站具有接收部和识别部。接收部接收从移动站发送的信号。识别部根据由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的各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移动站。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在通信中的最初的协商部分中,一方的设备将必要的前导码长度传递到对方侧的设备,实现必要最小限度的前导码长度的通信。例如,判别已请求建立链路信道的无线终端装置所能应对的前导码长度,选择信息信道中的前导码长度。在前导码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作出以较长的前导码长度从基站装置对无线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响应,进而结束协商。另一方面,在前导码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作出以较短的前导码长度从基站装置对无线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响应,进而结束协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73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建立之后,根据调制方式选择信息信道中的前导码长度。另一方面,在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建立之前,例如当移动站与基站首次连接时、临时切断了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连接后移动站与基站再次连接时、移动站在不同的基站之间进行切换时,移动站从预先准备的多个识别信息中选择任意一个并发送到基站。但是,由于识别信息的数量有限,所以,不同的移动站可能会使用相同的识别信息同时与基站进行协商。当不同的移动站使用相同的识别信息时,存在无法在基站中分别识别出不同移动站的问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目的在于,能够在基站中分别识别出不同的移动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和基站。移动站具有选择部和发送部。选择部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将规定期间分割为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区间,从该N个区间中选择任意X个(X为正整数,X≤N)区间。发送部发送与选择部选择出的区间对应的信号序列。基站具有接收部和识别部。接收部接收从移动站发送的信号。识别部根据由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序列的各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移动站。
发明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起到了能够在基站中分别识别出不同的移动站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2的移动站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2的发送模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识别部的框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来电定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帧格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通知方法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帧格式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基站的识别部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4的来电定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图表。
图18是示出实施例4的基站的识别部的一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基站的识别部的另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定。
在以下的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例如当移动站与基站首次连接时、临时切断了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连接后移动站与基站再次连接时、移动站在不同的基站之间进行切换时等,进行协商。作为协商的结果,在移动站与基站之间建立链路。准备多个在进行协商时移动站向基站发送的信号序列。并且,在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规定期间中包含多个区间。例如,规定期间被分割为多个区间。移动站和基站共享如下信息:与协商时从移动站向基站发送的多个信号序列有关的信息、以及与规定期间和多个区间有关的信息。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1和基站2。移动站1具有选择部3和发送部4。选择部3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任意的信号序列。选择部3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发送部4在由选择部3选择出的区间中发送由选择部3选择出的信号序列。基站2具有接收部5和识别部6。接收部5接收从移动站1发送的信号。例如,接收部5接收从移动站1发送的信号序列。识别部6根据由接收部5接收到的信号序列的各区间中的相关值,识别作为该信号序列的发送方的移动站1。另外,可以存在多个移动站1。也可以存在多个基站2。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当协商中的移动站的识别处理开始后,移动站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移动站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步骤S1)。接着,移动站在通过步骤S1选择出的区间中,基于与步骤S1中选择出的区间对应的信号序列来发送步骤S1中选择出的信号序列(步骤S2)。接着,基站接收从移动站发送的信号(步骤S3)。在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中包含有移动站选择出的信号序列。接着,基站根据步骤S3中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号序列整体和各区间中的相关值,识别作为信号序列的发送方的移动站(步骤S4)。这样,协商中的移动站的识别处理结束。此后,基站向移动站返回响应,按照预先确定的步骤在基站与移动站之间建立链路。
根据实施例1,在建立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时的协商中,基站能够根据从移动站发送来的信号序列和在规定期间中的哪个区间中发送来该信号序列的模式来识别移动站。因此,即使不同的移动站选择相同的信号序列并同时发送给基站,只要移动站发送信号序列的模式不同,基站就能够识别出存在来自各个移动站的链路建立请求。与此相对,在发送信号序列的模式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即在基站仅利用信号序列来识别移动站的结构中,会产生以下问题。当不同的移动站选择相同的信号序列并同时发送给基站时,由于各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和电波环境的原因,基站中的接收定时会产生偏差(滞后)。即使基站是在不同定时接收到的,但由于接收到的信号序列相同,因此,会判断为是来自同一移动站的多路径的接收。然后,基站对判断为是同一移动站的移动站返回响应。当选择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多个移动站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响应后,向基站发送移动站的固有信息,但是,在基站中,由于是来自不同移动站的固有信息,因此它们发生干扰而无法进行解调,所以,无法正常地建立链路。根据实施例1,能够抑制这种问题的产生,所以,能够在基站中分别识别出不同的移动站。
(实施例2)
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能够应用于Long Term Evolution(LTE,长期演进)系统、或者对LTE进行拓展后的LTE-Advanced(LTE推进)系统等、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任意的信号序列来建立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的系统。作为一例,在实施例2中对LTE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实施例2的移动站的框图。如图3所示,移动站11具有RF部12、解调部13、第1检测部14、选择部15、第2检测部16、控制部17、生成部18、调制部19以及天线20。第2检测部16检测从基站发送的报知信号的接收电平。选择部15根据第2检测部16的检测结果,选择表示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编号的前导码编号和发送呼叫请求信号的区间等无线资源。在移动站11与基站之间,预先按照每个前导码编号确定了信号序列。控制部17根据由选择部15选择出的无线资源,控制生成部18中的信号生成。并且,控制部17根据来自基站的呼叫请求响应信号,检测Timing Advance(TA,定时提前量)信息等控制信息。定时提前量信息是相对于基站的基准定时的偏移量的信息。第1检测部14根据呼叫请求响应信号计算定时提前量信息。生成部18根据控制部17的输出信号,生成呼叫请求信号或连接请求信号。调制部19对由生成部18生成的呼叫请求信号或连接请求信号等发送信号进行调制。并且,调制部19对用户数据或导频信号进行调制。RF部12将从调制部19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从RF部12输出的无线信号从天线20进行发送。并且,RF部12将天线20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解调部13对从RF部12输出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输出各种控制信息或用户数据。控制部17、生成部18、调制部19、RF部12以及天线20作为实施例1的发送部进行工作。
图4是示出实施例2的发送模式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发送模式的一览21中,规定期间被分割为4个区间,用点填充方式来表示发送信号序列的区间。如图4所示,例如具有0~14这15个模式。例如,各模式如下所述。(1)在模式0中,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这所有区间中发送信号序列。(2)在模式1、模式2、模式3和模式4中,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的3个区间中发送信号序列。发送信号序列的3个区间的组合彼此不同。(3)在模式5、模式6、模式7、模式8、模式9和模式10中,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的2个区间中发送信号序列。发送信号序列的2个区间的组合彼此不同。(4)在模式11、模式12、模式13和模式14中,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的彼此不同的1个区间中发送信号序列。
在上述(1)~(4)的各模式中,规定期间中的发送功率的总和可以相同。例如,在上述(1)的模式中的各区间的发送功率为A的情况下,(2)的各模式、(3)的各模式和(4)的各模式中的各区间的发送功率可以分别为4A/3、2A和4A。例如,可通过对各区间中发送的信号的振幅进行调整,来调整各区间的发送功率。通过这样地控制发送功率,使得在任何模式中,规定期间中的发送功率的总和都为4A。当各模式中的规定期间中的发送功率的总和恒定时,如后所述,具有如下优点:在基站中求出相关值来识别移动站时,能够容易地识别出移动站。另外,规定期间的分割数量可以是2个、3个、或5个以上。在将规定期间分割为n部分的情况下,模式数量的上限值由下式表示。
模式数量=nCn+nCn-1+…+nC1
这里,规定期间可以是信号序列整体的长度。例如,在信号序列的码元数量为840个码元的情况下,规定期间可以是0~839的840个码元的长度。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例如可以分别为0~209的210个码元的长度、210~419的210个码元的长度、420~629的210个码元的长度、以及630~839的210个码元的长度。在选择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作为信号序列的发送区间时,可以分别发送所选择的信号序列的例如第0个码元~第209个码元、第210个码元~第419个码元、第420个码元~第629个码元、以及第630个码元~第839个码元。
对移动站11的动作进行说明。移动站11根据从基站发送的报知信号的接收电平,选择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和呼叫请求信号的发送模式。在将报知信号的接收电平分为数量与规定期间的分割数量相同数量的级别、例如4个级别的情况下,在为接收电平最低的级别时,移动站11可以选择所述(1)的模式(模式0)。并且,当接收电平升高一级时,移动站11可以选择所述(2)的各模式,当接收电平再升高一级时,选择所述(3)的各模式,当达到接收电平最高的级别时,选择所述(4)的各模式。这样,在接收电平高的状况下,能够抑制因移动站长时间持续发送呼叫请求信号而产生干扰。接着,移动站11按照所选择的发送模式发送所选择的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例如通过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随机接入信道)来发送呼叫请求信号。
另外,移动站11也可以不基于报知信号的接收电平,而是基于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来选择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和呼叫请求信号的发送模式。例如根据移动站的位置信息和基站的位置信息来得到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基站的位置信息一般是已知的。移动站例如可通过自己所具有的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来取得自己的位置信息。或者,移动站可根据从多个基站发送的信号的接收电平来取得自己的位置信息。
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框图。如图5所示,基站31具有RF部32、解调部33、识别部34、第1控制部35、生成部36、调制部37以及天线38。RF部32将由天线38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且,RF部32将从调制部37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从RF部32输出的无线信号从天线38进行发送。解调部33对从RF部32输出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输出各种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识别部34根据从解调部33输出的控制信息,计算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并进行功率检测,由此来确定呼叫请求信号的前导码编号和发送模式。并且,识别部34根据呼叫请求信号的接收定时和基准定时而求出定时提前量。识别部34例如通过检测所接收到的呼叫请求信号的振幅来进行功率检测。识别部34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基站31可根据呼叫请求信号的前导码编号和发送模式来识别移动站。第1控制部35根据呼叫请求信号的前导码编号、发送模式和定时提前量的各信息,对呼叫请求响应信号、连接请求响应信号等建立链路所需的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生成部36根据第1控制部35的输出信号生成呼叫请求响应信号或连接请求响应信号。调制部37对生成部36生成的呼叫请求响应信号或连接请求响应信号等发送信号进行调制。并且,调制部37对用户数据、导频信号、报知信号进行调制。天线38、RF部32和解调部33作为实施例1的接收部工作。
图6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识别部的框图。如图6所示,识别部34具有第1存储部41、计算部42、第2存储部47、检测部48以及第2控制部49。针对呼叫请求信号的每种前导码编号设置计算部42、第2存储部47和检测部48。例如在LTE系统中,前导码编号被设为0~63。即,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例如有64种。第1存储部41存储所接收到的呼叫请求信号。各计算部42计算所接收到的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与被预先设定为前导码编号xx(例如xx=0、1、2、...、63)的信号序列(副本)之间的相关值。第2存储部47存储由计算部42计算出的相关结果。检测部48根据相关结果进行呼叫请求信号的发送模式、定时提前量和功率的检测。检测部48的检测结果被传递到图5所示的基站31的第1控制部35。第2控制部49控制第1存储部41、乘法部44、加法部46、第2存储部47和检测部48的各动作,求出呼叫请求信号的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或各区间中的相关值。
计算部42具有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转换)部43、乘法部4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高速傅立叶转换)部45和加法部46。DFT部43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到频率轴上。乘法部44生成前导码编号为xx的副本,将该副本与接收到的信号相乘。IFFT部45将频率轴上的信号转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加法部46将IFFT部45的输出信号的功率相加,计算相关值。这样,在频率轴上计算相关值的结构中,通过在第1存储部41中存储呼叫请求信号,能够求出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也可以采用在时间轴上计算相关值的结构。在时间轴上计算相关值的结构中,可以不设置第1存储部41。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来电定时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7中,例如设移动站A、移动站B和移动站C发送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例如,设移动站A的发送功率(振幅)和发送模式分别为A和所述模式0。关于移动站B,设发送功率(振幅)为2A、发送模式为所述模式5。关于移动站C,设发送功率(振幅)为2A、发送模式为所述模式6。如图7所示,在基站31中,设来自移动站A的呼叫请求信号51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sample)而到达、来自移动站B的呼叫请求信号52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而到达,来自移动站C的呼叫请求信号53从基准定时偏离10个采样周期而到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当求出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后,如在图8中表示为“整体”的曲线图那样,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10个采样周期和1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了相关值的峰值。这里,设信号序列例如为0~839码元,所以,与基准定时之间的偏差为5个采样周期的第1峰值56、与基准定时之间的偏差为10个采样周期的第2峰值57、以及与基准定时之间的偏差为15个采样周期的第3峰值58的相关值均是接近839的值。这样,基站31通过在识别部34中求出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能够得知存在几个具有接近839的相关值的峰值、且各个峰值与基准定时之间偏离了多少。
并且,通过在识别部34中求出“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那样的各个区间中的相关值,能够得到以下的相关值的结果。例如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区间0”的相关值大约为419,“区间1”的相关值大约为419,当将两个相关值相加时,与第1峰值56的相关值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区间2”和“区间3”的相关值均大致为0。因此可知,第1峰值56是由在“区间0”和“区间1”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B)所引起的峰值。同样可知,第2峰值57是由在“区间0”和“区间2”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C)所引起的峰值。并且,例如在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的各相关值大约为209,它们的合计与第3峰值58的相关值大致相同。因此可知,第3峰值58是由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A)所引起的峰值。
这样,基站31根据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区间中的相关值,能够得知发送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的数量(在该例子中为3个)。即,基站31能够识别出发送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识别部34的第2控制部49也可以控制第1存储部41、乘法部44、加法部46、第2存储部47和检测部48的各动作,使得在求出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后,求出各区间中的相关值。在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不存在峰值的情况下,第2控制部49也可以省略求出各区间中的相关值的处理。
对基站3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基站31接收到呼叫请求信号时,第2控制部49通知第1存储部41、计算部42和第2存储部47计算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第1存储部41存储接收信号,并且将呼叫请求信号整体输出到计算部42。在计算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时要使用存储在第1存储部41中的接收信号。计算部42针对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整体计算相关值,将计算出的相关结果输出到第2存储部47。第2存储部47存储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结果,并且将其输出到检测部48。检测部48根据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结果,判断是否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检测部48在不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通知第2控制部49不存在峰值。第2控制部49在接到不存在峰值的通知后,进行控制,使得不对不存在峰值的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计算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检测部48在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通知第2控制部49存在峰值。第2控制部49在接到存在峰值的通知后,控制第1存储部41、计算部42和第2存储部47,对存在峰值的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计算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计算相关值的区间的顺序是任意的。
在计算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时,第1存储部41对计算部42输出由第2控制部49通知的区间的呼叫请求信号。计算部42针对由第2控制部49通知的区间的呼叫请求信号计算相关值,将计算出的相关结果输出到第2存储部47。第2控制部49在对所有区间结束了同样的处理后,通知检测部48所有的相关值的计算处理已完成。检测部48根据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的结果,对图5所示的基站31的第1控制部35输出发送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的数量、发送模式、与基准定时之间的偏差以及峰值检测结果。另外,也可以在将接收到的呼叫请求信号临时保存到第1存储部41中之后,开始进行计算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的处理。
基站31在根据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和发送模式识别出移动站后,向各移动站发送呼叫请求响应和上行通信许可信号,该呼叫请求响应包含这样的信号(TA):该信号(TA)控制移动站的发送定时,使得移动站的发送信号以基准定时到达基站。说明针对各移动站的呼叫请求响应的通知方法的一例。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帧格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通知方法的一例的顺序图。如图9所示,呼叫请求响应61例如包含呼叫请求信号的前导码编号、TA(定时提前量)、UL grant(上行链路许可)、C-RNTI(Connection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连接的临时识别符)。基站31按照对于移动站的每种发送模式而不同的定时,向移动站通知例如图9所示的呼叫请求响应61。例如,基站31通过报知信号,对小区内的各移动站通知与移动站的各发送模式对应的呼叫请求响应的通知定时。在与未检测的发送模式对应的定时,基站31不通知呼叫请求响应。
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基站31在与模式0、模式5和模式6对应的定时,分别通知呼叫请求响应66、67、68,该呼叫请求响应66、67、68包含与按照模式0、模式5和模式6发送来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对应的TA、C-RNTI。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基站31在与1、2、3、4、7、8、9、10、11、12、13和14的各模式对应的定时,不通知呼叫请求响应。由于移动站知道自己发送呼叫请求信号时的模式,所以,在与自己发送呼叫请求信号时的模式对应的定时接收呼叫请求响应信号。然后,移动站通过识别所接收到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前导码编号,来判断接收到的呼叫请求响应是否以自己为目的地。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帧格式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呼叫请求响应71也可以包含与按照不同模式发送来相同前导码编号的呼叫请求信号的多个移动站对应的TA、C-RNTI。在图11中,“TxPat0”、“TA0”、“UL grant0”和“C-RNTI0”是对按照模式0发送来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通知的信息。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呼叫请求响应71中,包含对按照模式0发送来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通知的信息、对按照模式5发送来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通知的信息、以及对按照模式6发送来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通知的信息。移动站识别所接收到的呼叫请求响应的前导码编号,参照接收到的呼叫请求响应的与自己的发送模式对应的字段,由此取得以自己为目的地的信息。
根据实施例2,例如呼叫请求信号的信号序列有64种,呼叫请求信号的发送模式有15种,所以,识别移动站的信息合计有960种(=64序列×15模式)。即,在建立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时的协商中,增加了识别移动站的信息。因此,与实施例1同样,能够在基站中分别识别出不同的移动站。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2中,例如将对规定期间进行分割而得到的各区间设为信号序列整体的长度,将规定期间设为重复多次信号序列整体而得到的长度。例如,规定期间可以是使信号序列整体重复4次而得到的长度。在各区间中,例如,发送呼叫请求信号的第0码元~第839码元。移动站的结构和动作以及基站的结构和动作等与实施例2相同。但是,基站的识别部可以具有以下差异。另外,在实施例3中,针对与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实施例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基站的识别部的框图。如图12所示,识别部34中未设置实施例2中的第1存储部41。因此,在图12中,实施例2中的第2存储部47仅被表示为存储部47。并且,第2控制部49控制存储部47和检测部48的各动作,求出呼叫请求信号的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例如重复4次的期间)的相关值和/或各区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识别部34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对基站3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将规定期间设为信号序列整体重复4次而得到的长度。当基站31接收到呼叫请求信号的第1个区间的信号后,第2控制部49通知存储部47计算相关值。通过该通知,第2控制部49能够通知第2存储部47计算相关值的处理的开始定时。呼叫请求信号的第1个区间的信号被输入到计算部42。计算部42针对呼叫请求信号的第1个区间的信号序列整体计算相关值,将计算出的相关结果输出到存储部47。存储部47根据呼叫请求信号的第1个区间的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结果,存储呼叫请求信号的第1个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和该峰值的定时。
接着,当呼叫请求信号的第2个区间的信号被输入到计算部42后,与第1个区间的情况同样地计算相关值,在存储部47中存储呼叫请求信号的第2个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和该峰值的定时。呼叫请求信号的第3个区间和第4个区间的各信号也同样如此。当规定期间、例如信号序列整体重复4次的期间的处理结束后,存储部47对检测部48输出各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和该峰值的定时。
检测部48根据从存储部47传递来的各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和该峰值的定时,计算规定期间的相关值。另外,在存储部47中,也可以根据各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和该峰值的定时,计算规定期间的相关值。检测部48根据规定期间的相关值和各区间中的相关结果的峰值,判断是否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检测部48在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对图5所示的基站31的第1控制部35输出发送了相同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的数量、发送模式、与基准定时之间的偏差以及峰值检测结果。
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实施例3中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与图8相同。但是,例如在设信号序列为0~839码元的情况下,第1峰值56、第2峰值57和第3峰值58的相关值均成为接近839的4倍的值。并且,例如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的相关值分别为大约1678、大约1678、大约272和大约112。因此可知,第1峰值56是由在“区间0”和“区间1”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B)所引起的峰值。
同样,例如在从基准定时偏离10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的相关值分别为大约1678、大约408、大约1678和大约156。因此可知,第2峰值57是由在“区间0”和“区间2”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C)所引起的峰值。例如在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的各相关值大约为839。因此可知,第3峰值58是由在“区间0”、“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发送了呼叫请求信号的移动站(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移动站A)所引起的峰值。根据实施例3,能够得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4)
由区间所发送的信号序列也可以不同。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2或3中,作为信号序列,例如选择不同的2个以上的信号序列,在对规定期间进行分割而得到的多个区间中的2个以上的区间中,发送不同的信号序列。
图13是示出实施例4的来电定时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13中,设移动站A例如在整个规定期间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呼叫请求信号81。设移动站B发送了例如包含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的前半部分和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后半部分的呼叫请求信号82。设移动站C发送了例如包含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前半部分和前导码编号为3的信号序列的后半部分的呼叫请求信号83。
例如在规定期间的前半区间0中发送各信号序列的前半部分。例如在规定期间的后半区间1中发送各信号序列的后半部分。例如,移动站B在区间0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的前半部分,在区间1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后半部分。移动站A在区间0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前半部分,在区间1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的后半部分。
设来自移动站A的呼叫请求信号81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而到达基站。设来自移动站B的呼叫请求信号82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而到达基站。设来自移动站C的呼叫请求信号83从基准定时偏离8个采样周期而到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图14示出了与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对应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在图13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当针对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求出规定期间的相关值时,如在图14中表示为“整体”的曲线图所示,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了相关值的峰值91。
在信号序列例如为0~839码元的情况下,“整体”的相关值和“区间0”的相关值为839的一半左右的值。与此相对,“区间1”的相关值为接近0的值。因此,对于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的“区间0”的峰值,基站能够判断出未因多路径等原因引起相关值的电平降低。基站能够判断出在规定期间的一半区间、即区间0中从移动站发送了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
图15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图15示出了与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对应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在图13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当针对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求出规定期间的相关值时,如在图15中表示为“整体”的曲线图所示,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8个采样周期和1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分别出现了相关值的第1峰值92、第2峰值93和第3峰值94。
在信号序列例如为0~839码元的情况下,在第1峰值92处,“整体”的相关值和“区间1”的相关值为839的一半左右的值,“区间0”的相关值为接近0的值。因此,对于在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的“区间1”的峰值,基站能够判断出未因多路径等原因引起相关值的电平降低,能够判断出在区间1中从移动站发送了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
在第2峰值93处,“整体”的相关值和“区间0”的相关值为839的一半左右的值,“区间1”的相关值为接近0的值。因此,对于在从基准定时偏离8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的“区间0”的峰值,基站能够判断为未因多路径等原因引起相关值的电平降低,能够判断出在区间0中从移动站发送了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
在第3峰值94处,“整体”的相关值为839左右,“区间0”的相关值和“区间1”的相关值为839的一半左右的值。因此,对于在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的“区间0”和“区间1”的峰值,基站能够判断出未因多路径等原因引起相关值的电平降低,能够判断出在区间0和区间1中从移动站发送了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
图16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图16示出了与前导码编号为3的信号序列对应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在图13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当针对前导码编号为3的信号序列求出规定期间的相关值时,如在图16中表示为“整体”的曲线图所示,在从基准定时偏离8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了相关值的峰值95。
在信号序列例如为0~839码元的情况下,“整体”的相关值和“区间1”的相关值为839的一半左右的值。与此相对,“区间0”的相关值为接近0的值。因此,对于在从基准定时偏离8个采样周期的定时处出现的“区间1”的峰值,基站能够判断出未因多路径等原因引起相关值的电平降低。基站能够判断出在规定期间的一半区间、即区间1中从移动站发送了前导码编号为3的信号序列。
图17是示出实施例4的相关值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图表。对与上述的前导码编号为1、2或3的各信号序列对应的阈值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整理,成为图17所示的图表96。如图17所示可知,从基准定时偏离5个采样周期的峰值是由如下移动站引起的峰值:所述移动站通过在区间0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1的信号序列、在区间1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而进行了呼叫请求。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相当于移动站B。并且可知,从基准定时偏离8个采样周期的峰值是由如下移动站引起的峰值:所述移动站通过在区间0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在区间1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3的信号序列而进行了呼叫请求。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相当于移动站C。并且可知,从基准定时偏离15个采样周期的峰值是由如下移动站引起的峰值:所述移动站通过在区间0和区间1中发送前导码编号为2的信号序列而进行了呼叫请求。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相当于移动站A。这样,在存在使用相同前导码编号的信号序列进行了呼叫请求的多个移动站的情况下,基站能够识别出是从多个移动站发来了呼叫请求。
图18是示出实施例4的基站的识别部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8中,与实施例2同样,示出了规定期间为整个信号序列、并将信号序列整体分割为多个区间时的识别部34的结构。在实施例4中,根据全部前导码编号的信号序列的相关值,进行呼叫请求信号的发送模式、定时提前量和功率的检测。因此,如图18所示,在识别部34中,设有所有第2存储部47共同的检测部48。识别部34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基站的识别部的另一例的框图。在图19中,与实施例3同样,示出了规定期间为信号序列整体重复多次而得到的长度、各区间为信号序列整体的长度时的识别部34的结构。如图19所示,在识别部34中,设有所有第2存储部47共同的检测部48。识别部34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另外,在实施例2、3或4中,也可以不求出规定期间(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而是根据每个区间中的相关值的结果来识别移动站。并且,在实施例4中,也可以将规定期间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间,并如实施例2或3那样设置不发送信号序列的区间。并且,可以将规定期间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间,作为信号序列,选择不同的3个以上的信号序列,在对规定期间进行分割而得到的多个区间中的3个以上的区间中,发送不同的信号序列。
标号说明
1:移动站
2:基站
3:选择部
4:发送部
5:接收部
6:识别部

Claims (2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和基站,
所述移动站具有:选择部,该选择部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以及发送部,该发送部发送与该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对应的所述信号序列,
所述基站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接收从所述移动站发送的信号;以及识别部,该识别部根据由该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将所述信号序列分割成多个部分而得到的长度,
所述发送部发送所述信号序列的、与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对应的部分,
所述识别部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的2倍以上整数倍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发送部在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中发送整个所述信号序列,
所述识别部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根据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的数量,控制相应区间的发送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控制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的发送功率,使得所述规定期间中的发送功率之和恒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根据从所述基站报知的信号,选择所述信号序列和所述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选择2个以上的信号序列,
所述发送部在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所述区间中发送不同的信号序列。
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从移动站发送的包含信号序列的信号,所述信号序列是由移动站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出的;以及
识别部,其根据由该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规定期间中包含的多个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将所述信号序列分割成多个部分而得到的长度,
所述识别部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所述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和所述信号序列的与各所述区间对应的部分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的2倍以上整数倍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识别部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所述区间中的所述信号序列整体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11.一种移动站,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站具有:
选择部,其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以及
发送部,其发送与该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对应的所述信号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将所述信号序列分割成多个部分而得到的长度,
所述发送部发送所述信号序列的、与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对应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的2倍以上整数倍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发送部在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中发送整个所述信号序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根据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的数量,控制相应区间的发送功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控制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所述区间的发送功率,使得所述规定期间中的发送功率之和恒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根据从基站报知的信号,选择所述信号序列和所述区间。
17.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步骤,移动站从预先准备的多个信号序列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信号序列,并且从规定期间所包含的多个区间中选择一个以上的任意区间;
发送步骤,所述移动站在通过该选择步骤选择出的所述区间中发送所述信号序列;
接收步骤,基站接收从所述移动站发送的信号;以及
识别步骤,所述基站根据在该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将所述信号序列分割成多个部分而得到的长度,
在所述发送步骤中,所述移动站发送所述信号序列的、与在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出的所述区间对应的部分,
在所述识别步骤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期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的2倍以上整数倍的长度,
所述区间为所述信号序列的长度,
在所述发送步骤中,所述移动站在通过所述选择步骤选择出的所述区间中发送整个所述信号序列,
在所述识别步骤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规定期间中的相关值和各所述区间中的相关值来识别所述移动站。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选择步骤中,所述移动站选择2个以上的信号序列,
在所述发送步骤中,在通过所述选择步骤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所述区间中发送不同的信号序列。
CN2009801612163A 2009-07-14 2009-07-14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24848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2719 WO2011007414A1 (ja) 2009-07-14 2009-07-14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4812A true CN102484812A (zh) 2012-05-30

Family

ID=4344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12163A Pending CN102484812A (zh) 2009-07-14 2009-07-14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08280A1 (zh)
EP (1) EP2456258A1 (zh)
JP (1) JP5282820B2 (zh)
KR (1) KR101372180B1 (zh)
CN (1) CN102484812A (zh)
WO (1) WO20110074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0633B2 (ja) * 2011-12-13 2015-01-0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ヘッダ情報識別装置及びヘッダ情報識別方法
JP6832794B2 (ja) * 2017-06-05 2021-02-2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7461A (zh) * 2004-09-10 2006-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前导序列的方法
WO2008087941A1 (ja) * 2007-01-19 2008-07-24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2048792A1 (en) * 2006-08-03 2009-04-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adio transmitt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3699B2 (ja) 2003-03-26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の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S2516666T3 (es) * 2004-06-18 2014-10-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parato terminal de comunicación, método de planificación, y método de derivación de potencia de transmisión
JP2006050573A (ja) * 2004-06-28 2006-0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70047495A1 (en) * 2005-08-29 2007-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verse link soft handoff in a wireless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WO2007125910A1 (ja) * 2006-04-25 2009-09-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866690B2 (ja) * 2006-09-11 2012-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リアンブル受信装置
EP2101509A4 (en) * 2006-12-28 2012-08-29 Fujitsu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DIRECT ACCESS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7461A (zh) * 2004-09-10 2006-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前导序列的方法
EP2048792A1 (en) * 2006-08-03 2009-04-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adio transmitting method
WO2008087941A1 (ja) * 2007-01-19 2008-07-24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72180B1 (ko) 2014-03-07
WO2011007414A1 (ja) 2011-01-20
KR20130081634A (ko) 2013-07-17
JP5282820B2 (ja) 2013-09-04
US20120108280A1 (en) 2012-05-03
EP2456258A1 (en) 2012-05-23
JPWO2011007414A1 (ja) 201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7992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корреляции
CN101610607B (zh) 上行探测参考信号发送、接收方法以及基站和移动终端
JP5096373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同期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0393033A (zh) 波束故障恢复后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默认波束
US20170094624A1 (en) Variable synchronization block format
CN109964435B (zh) 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US20150223241A1 (en) Scanning Secondary Cell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695020B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移动无线通信设备
EP2104393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6456462A (zh)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930902B (zh) 随机接入信道上的跳跃
US8514801B2 (en)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9076433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064485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iscovery signal
US20220345269A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block method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US11109330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rrection tim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8514803B2 (en) Non-coherent detection method of the number of transmit antenna ports for OFDMA
US10542512B2 (en) Time synchronization of stations
US20130005403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13236404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同期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2484812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0957342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9020730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librating antenna pha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ing unlicensed band
KR2012005651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신호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CN112788750A (zh) Srs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终端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