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9503A -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9503A CN102479503A CN2010105584025A CN201010558402A CN102479503A CN 102479503 A CN102479503 A CN 102479503A CN 2010105584025 A CN2010105584025 A CN 2010105584025A CN 201010558402 A CN201010558402 A CN 201010558402A CN 102479503 A CN102479503 A CN 1024795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material layer
- automobile
-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包括呈圆筒形的外壳,在该圆筒形外壳内壁敷设有压电材料层,在该压电材料层内壁敷设有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内表面敷设有橡胶层,橡胶层内表面敷设有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内侧面敷一层多孔材料层,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和第二层聚偏氟乙薄膜通过导线和电荷放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本发明中设置两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用以对压电材料层入射声压和反射声压进行检测,由控制器计算出应该加载在压电复合材料上的电压,压电复合材料会产生振动,其表面的声阻抗和消声器内部空气的声阻抗相匹配,消声器内部的噪声的能量被压电复合材料完全消耗,从而达到主动消声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涉及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背景技术
消声器是降低车辆发动机噪声的一种有效结构,它的种类很多,按其消声机理,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阻抗复合消声器等。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是利用管道内的吸声材料,部分地吸收沿管道传播的声能。抗性消声器是利用各种形状、尺寸的管道及穿孔管共振吸声结构等,造成声波在系统中阻抗失配,使声波在管道和共振腔内来回反射、耗损,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阻抗复合消声器是将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宽频消声的目的。现有的消声器不外乎上面所说的几种消声器,但是它们都是被动的消声器,消声器性能是被动的。发动机的噪声是一种随机噪声,它的噪声频率是经常改变的,且频率范围不定,因此,用这些被动消声器对发动机进行降噪,消声性能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所述的这种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为被动消声器,不能随发动机噪声频率进行调节,从而导致其消声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呈圆筒形的外壳,在该圆筒形外壳内壁敷设有压电材料层,在该压电材料层内壁敷设有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内表面敷设有橡胶层,橡胶层内表面敷设有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内侧面敷设一层多孔材料层,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和第二层聚偏氟乙薄膜通过导线和电荷放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与变频器相连,变频器的电压输入端与汽车的蓄电池相连,变频器的电压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压电材料层的内、外表面相连接。
压电材料层厚度为0.5mm,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厚度为0.5mm,橡胶层厚度为5mm,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厚度为0.5mm,多孔材料层厚度为5mm。
压电材料层为压电陶瓷材料PZT-5。
多孔材料层为复合岩棉板。
控制器是计算机。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中设置两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用以对压电材料层入射声压和反射声压进行检测,此信号由电荷放器放大后输入控制器进行,控制器计算出应该加载在压电复合材料上的电压,信号处理单元再连接到发动机的蓄电池,由发动机的蓄电池提供电压给变频器,变频器进行变频、变压,将变频后的电压加载在消声器内壁敷设的压电复合材料层上,由于压电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电耦合性能和压电效应,此时压电复合材料会产生振动,其表面的声阻抗和消声器内部空气的声阻抗相匹配,消声器内部的噪声的能量被压电复合材料完全消耗,从而达到主动消声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检测原理图,其中消声器结构部分画出了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3 是本发明的控制器中进行入射声压和反射声压计算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呈圆筒形的外壳1,在该圆筒形外壳1内壁敷设有压电材料层2,在该压电材料层2内壁敷设有第一层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3,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3内表面敷设有橡胶层4,橡胶层4内表面敷设有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5,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5内侧面敷设一层多孔材料层6,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3和第二层聚偏氟乙薄膜5通过导线和电荷放器7与计算机8相连接,计算机8与变频器9相连,变频器9的电压输入端与汽车的蓄电池10相连,变频器9的电压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压电材料层2的内、外表面相连接。压电材料层2厚度为0.5mm,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3厚度为0.5mm,橡胶层4厚度为5mm,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5厚度为0.5mm,多孔材料层6厚度为5mm。压电材料层2为压电陶瓷材料PZT-5。多孔材料层6为复合岩棉板。
图3 是计算机中进行入射声压和反射声压计算原理图。
具体工作时,两片PVDF薄膜(聚偏氟乙烯薄膜)的作用相当于传感器,在两片PVDF薄膜测得的电压信号分别经过 的时间延迟(其中,,为两片PVDF薄膜之间的距离,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得到压电复合材料层表面的入射声压和反射声压。在PVDF薄膜表面再敷设一层多孔吸声材料。当发动机的噪声频率在中低频时,利用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进行被动吸声,达到消声的目的,此时是一种阻性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当发动机的噪声频率在中高频时,此时通过两片PVDF薄膜传感器检测出入射到压电材料表面的声压和反射声压,再通过信号处理单元计算出应该加载在压电复合材料上的电压,信号处理单元再连接到发动机的蓄电池,由发动机的蓄电池提供电压给变频器,变频器进行变频、变压,将变频后的电压加载在消声器内壁敷设的压电复合材料层上,由于压电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电耦合性能和压电效应,此时压电复合材料会产生振动,其表面的声阻抗和消声器内部空气的声阻抗相匹配,消声器内部的噪声的能量被压电复合材料完全消耗,从而达到主动消声的目的。
其理论推导如下。
假定远场入射声波是简谐平面声波,可以表示成如下的形式:
(1)
(4)
(6)
(7)
(8)
由公式(6)和公式(10)可以得到:
根据公式(11) (12),可以得到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为:
除了上述方案之外,本发明的多处结构还可以许多变形。比如多孔材料层可以为矿质岩棉板,压电材料层还可以是PZT-5与其他材料组分的压电复合材料。
Claims (5)
1.一种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包括呈圆筒形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在该圆筒形外壳内壁敷设有压电材料层,在该压电材料层内壁敷设有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内表面敷设有橡胶层,橡胶层内表面敷设有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内侧面敷设一层多孔材料层,第一层聚偏氟乙薄膜和第二层聚偏氟乙薄膜通过导线和电荷放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与变频器相连,变频器的电压输入端与汽车的蓄电池相连,变频器的电压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压电材料层的内、外表面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压电材料层厚度为0.5mm,第一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厚度为0.5mm,橡胶层厚度为5mm,第二层聚偏氟乙烯薄膜厚度为0.5mm,多孔材料层厚度为5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压电材料层为压电陶瓷材料PZT-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多孔材料层为复合岩棉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控制器是计算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84025A CN102479503A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84025A CN102479503A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79503A true CN102479503A (zh) | 2012-05-30 |
Family
ID=4609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84025A Pending CN102479503A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79503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58602A (zh) * | 2014-11-03 | 2015-02-18 | 沈阳化工大学 | 基于宽频带复合吸声结构汽轮发电机组的噪声控制方法 |
CN111489730A (zh) * | 2020-04-01 | 2020-08-04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阻抗复合型薄膜消声器 |
CN112628517A (zh) * | 2020-12-11 | 2021-04-09 | 南京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管道消声器、装置及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8969A (ja) * | 1993-04-21 | 1994-11-04 |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ハイブリッド型ノイズサイレンサ− |
JPH1173190A (ja) * | 1997-08-29 | 1999-03-16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 消音装置 |
KR19990020674A (ko) * | 1997-08-30 | 1999-03-25 | 정몽규 | 자동차 소음기의 구조 |
JPH11161284A (ja) * | 1997-11-25 | 1999-06-18 | Rikagaku Kenkyusho | 可変吸音装置 |
CN101466928A (zh) * | 2006-04-12 | 2009-06-24 | Ocv智识资本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一体化碰撞管理的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消音器系统 |
-
2010
- 2010-11-25 CN CN2010105584025A patent/CN10247950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8969A (ja) * | 1993-04-21 | 1994-11-04 |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ハイブリッド型ノイズサイレンサ− |
JPH1173190A (ja) * | 1997-08-29 | 1999-03-16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 消音装置 |
KR19990020674A (ko) * | 1997-08-30 | 1999-03-25 | 정몽규 | 자동차 소음기의 구조 |
JPH11161284A (ja) * | 1997-11-25 | 1999-06-18 | Rikagaku Kenkyusho | 可変吸音装置 |
CN101466928A (zh) * | 2006-04-12 | 2009-06-24 | Ocv智识资本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一体化碰撞管理的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消音器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朱从云: "《主动吸声降噪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no. 5, 31 May 2006 (2006-05-31)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58602A (zh) * | 2014-11-03 | 2015-02-18 | 沈阳化工大学 | 基于宽频带复合吸声结构汽轮发电机组的噪声控制方法 |
CN111489730A (zh) * | 2020-04-01 | 2020-08-04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阻抗复合型薄膜消声器 |
CN111489730B (zh) * | 2020-04-01 | 2023-04-11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阻抗复合型薄膜消声器 |
CN112628517A (zh) * | 2020-12-11 | 2021-04-09 | 南京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管道消声器、装置及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eyene et al. | A new hybrid passive–active noise absorption system | |
Zhang et al. | Thin broadband noise absorption through acoustic reactance control by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without sensor | |
CN106050491A (zh) | 一种宽频带多腔共振型进气消声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2434337A (zh) | 一种消声频率可动态调节的共振消声器 | |
CN102479503A (zh) | 用于汽车的宽频主动消声器 | |
CN105509292A (zh) | 一种有源通风消声装置 | |
CN103559877A (zh) | 一种基于分流扬声器和微穿孔板的复合吸声结构 | |
Lee et al. | Noise reduction of passive and active hybrid panels | |
CN102664002B (zh) | 一种基于反射声压平方和最小的主动消声系统及其吸声方法 | |
CN107809186A (zh) | 一种用于低频宽带的紧凑式声波发电装置 | |
CN102477883A (zh) | 主动消声器 | |
CN113685645A (zh) | 基于局域共振机理声学超材料的管道噪声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02413401B (zh) | 新型智能隔振降噪复合结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2175465B (zh) | 用于测量机动车排气系统传递函数的声源 | |
CN201311777Y (zh) | 主动消减动力源振动噪音装置 | |
CN203867673U (zh) | 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 | |
Cuesta et al. | Using a thin actuator as secondary source for hybrid passive/active absorption in an impedance tube | |
CN102890116A (zh) | 一种声压移向测量吸声系数的方法 | |
CN103982281B (zh) | 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2334863U (zh) | 新型智能隔振降噪复合结构系统 | |
JP2010106537A (ja) | 遮音構造体、遮音システム及び遮音方法 | |
Chang et al. | Study on sound reflection control using an active sound absorber | |
CN202736474U (zh) | 基于反射声压平方和最小的主动消声系统 | |
Mansor et al. | Eigenfrequency Shift of Piezoelectric Backplate in Vibro-Acoustic Energy Harvesting | |
JP2019039954A (ja) | 騒音低減装置及び建設機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