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739B -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739B
CN102474739B CN200980160717.XA CN200980160717A CN102474739B CN 102474739 B CN102474739 B CN 102474739B CN 200980160717 A CN200980160717 A CN 200980160717A CN 102474739 B CN102474739 B CN 102474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back
information
mimo
pmi
u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07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739A (zh
Inventor
刘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4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测量下行信道信息;如果在周期性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执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模式下的秩适配,以获得秩索引,根据获得的秩索引,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或者如果在非周期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考虑到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信息,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采用本发明,用户设备能够在周期性反馈下,通过传输容量有限的PUCCH,仅报告一种模式下的PMI/CQI反馈,减少了PUCCH上的信令开销,同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当前信道条件。对于非周期性反馈,用户设备能够通过PUSCH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和基于MU-MIMO模式的不同PMI/CQI信息。这样,基站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道条件信息,从而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SU-MIMO/MU-MIMO动态切换,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3GPP LTE Release 8中信道条件信息的隐性反馈,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实现了灵活、优化的隐性反馈机制,以优化发射端的预编码机制,并且有利于基站实现动态的SU-MIMO/MU-MIMO切换。
背景技术
针对3GPP长期演进技术(LTE)通信系统,提出了多天线技术,包括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合作多输入多输出(Co-MIMO)技术等。MIMO的一个基本形态是为每个天线分配一个数据流,然后通过信道将两个发射数据流进行混合,这样,就接收端来看,每个天线接收到的是各个数据流的组合。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以重构原始数据。MIMO的一个更先进形式是与预编码的结合。发射端在了解了当前信道条件之后,通过添加预编码,将发射数据流与信道的本征模式匹配起来,从而能够将每个待发射的数量流分配到不止一个发射天线。这样,能够在传输之前有效地结合各层,达到通过多个接收天线均衡信号接收的目的。
要想恰当地选择最佳的预编码方案,发射端必须了解当前的信道条件,该信道条件由MIMO接收方的反馈提供。在3GPP LTE Release 8中,对于预编码的下行链路传输,用户设备测量信道特征,确定预编码矩阵索引(PMI)、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和/或秩索引(RI),并通过上行链路反馈信道发送到服务基站(eNB),即,隐性反馈(Implicit Feedback)。基站根据反馈的信息,选择最佳的预编码方案,从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在SU-MIMO模式下,基站根据单个用户设备反馈的RI、PMI和/或CQI,执行针对该用户设备的预编码方案选择。SU-MIMO的基本目标是增加针对单个用户的数据速率,具有信令简单、易于部署和系统性能较好等优点。但是,SU-MIMO的使用会增加蜂窝容量。为了进一步提高蜂窝容量增益,提出了MU-MIMO模式,在该模式下,来自不同用户设备的数据流混合,使得基站更有机会将具有非关联路径的用户设备配对在一起,从而使容量的可能增益最大化。在MU-MIMO下,基站参照预编码码本,根据来自不同用户设备的PMI或CQI,执行用户设备配对和预编码矢量选择。
但是,在MU-MIMO下,由于各个用户设备在进行反馈时,通常只考虑到自身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其他用户设备的传输造成的干扰或影响,反馈的信息并不准确,这对于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来讲非常不利。
当前包括有隐性PMI/CQI反馈的3GPP LTE Release 8反馈机制是下行链路DLMIMO传输方法的必要条件。特别对于MU-MIMO模式操作,需要用户设备提供适应性的信道信息,以支持基站执行单小区SU-MIMO/MU-MIMO之间的灵活切换。由于用户设备反馈的信息通常是在设想的SU-MIMO模式下获得的,对于基站执行动态的SU-MIMO/MU-MIMO切换而言,这种反馈的信息是不足够并且不准确的。
目前,这种MU-MIMO下的反馈机制已严重制约了MU-MIMO模式下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并且不利于基站执行动态的SU-MIMO/MU-MIMO切换。因此,对于3GPP LTE系统而言,需要更加灵活、优化的隐性反馈,以优化发射端的预编码机制,并且有利于基站实现动态的SU-MIMO/MU-MIMO切换。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相应的用户设备,其中,用户设备在周期性反馈情况下,根据秩适配得到的秩索引的值,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PMI/CQI反馈,该PMI/CQI反馈是依据秩索引的值而自适应地基于SU-MIMO或MU-MIMO模式的;在非周期性反馈情况下,用户设备能够自动地或按照服务基站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秩索引的值,得到多种的PMI/CQI反馈,并同时向服务基站报告这些基于SU-MIMO和M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本发明可以看作是对当前3GPP LTE Release 8反馈机制的一种直接扩展,以满足LTE-A系统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包括步骤:
测量下行信道信息;
如果在周期性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
执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下的秩适配,以获得秩索引,
根据获得的秩索引,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
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或者
如果在非周期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
考虑到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信息,
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在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如果秩索引大于1,则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如果秩索引等于1,则确定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优选地,在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考虑到秩索引大于1和等于1,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优选地,在非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在非周期性反馈下,根据服务基站的要求,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测量下行信道信息;
秩适配模块,用于在周期性反馈下,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执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下的秩适配,以获得秩索引;
反馈确定模块,用于在周期性反馈下,根据秩适配模块获得的秩索引,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或者在非周期反馈下,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考虑到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信息;以及
反馈发送模块,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反馈确定模块在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如果秩索引大于1,则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如果秩索引等于1,则确定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优选地,反馈发送模块在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反馈确定模块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考虑到秩索引大于1和等于1,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优选地,反馈确定模块在非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优选地,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用户设备根据服务基站的要求,通过反馈发送模块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及用户设备中,对于周期性反馈,用户设备根据计算得到的秩的值,确定要通过PUCCH反馈的PMI/CQI是基于SU-MIMO模式的还是基于MU-MIMO模式的。这样,用户设备能够根据不同值的秩,通过传输容量有限的PUCCH,仅报告一种模式下的PMI/CQI反馈,从而减少了PUCCH上的信令开销,同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当前信道条件,支持了基站的SU-MIMO/MU-MIMO动态切换,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对于非周期性反馈,用户设备能够自动地或按照基站的要求,确定不同秩值情况下的多种PMI/CQI反馈并报告给基站,即,用户设备能够通过PUSCH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和基于MU-MIMO模式的不同PMI/CQI信息。这样,基站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道条件信息,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用户设备和预编码矩阵,并且能够进行自适应SU-MIMO/MU-MIMO调度,实现更加灵活的SU-MIMO/MU-MIMO动态切换。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示例环境;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UE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图3(a)示出了周期性反馈下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图3(b)示出了非周期性反馈下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清楚详细的阐述本发明的实现步骤,下面给出了一些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适用于支持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些应用,而是可适用于更多其它相关的无线通信系统。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描述过程中省略了对于本发明来说是不必要的细节和功能,以防止对本发明的理解造成混淆。
在3GPP LTE Release 8反馈机制中,RI、PMI和/或CQI反馈报告包括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周期性反馈一般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传输,PUCCH在带宽和传输容量方面有限,通常只能传输较少信息。非周期性反馈可以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与数据流一起传输,PUSCH的带宽和传输容量较高,能够传输的信息量较大。考虑到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的特点,本发明在当前隐性反馈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动态的SU-MIMO/MU-MIMO切换,提出了自适应的隐性反馈方法。在本发明方法中,对于周期性反馈,用户设备测量下行信道信息,执行SU-MIMO模式下的秩适配(rank adaptation),根据计算得到的秩的值,确定要通过PUCCH反馈的PMI/CQI是基于SU-MIMO模式的还是基于MU-MIMO模式的。这样,用户设备能够根据不同值的秩,通过传输容量有限的PUCCH,仅报告一种模式下的PMI/CQI反馈,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当前信道条件,支持了基站的SU-MIMO/MU-MIMO动态切换,同时避免了PUCCH上的额外信令开销。对于非周期性反馈,由于PUSCH传输容量较高,用户设备能够自动地或按照基站的要求,确定不同秩值情况下的多种PMI/CQI反馈并报告给基站,即,用户设备能够通过PUSCH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和基于MU-MIMO模式的不同PMI/CQI信息。这样,基站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条件信息,从而进行自适应的SU-MIMO/MU-MIMO调度,实现更加灵活的SU-MIMO/MU-MIMO动态切换。
为了阐明本发明的教义,下面给出SU-MIMO和MU-MIMO模式下隐性RI/PMI/CQI反馈计算的示例。
假设针对UE k的信道矩阵是2×4的矩阵Hk,对于秩r(即,可用的传输层的数量),码本是根据秩r,从预编码矩阵集合
Figure GPA00001382782200071
r=1,2中选择的,其中每个预编码矩阵的维数是4×r,N是预编码矩阵集合中码本的数量,对于用户UE k,测量的噪声和干扰功率表示为PINk。基于这些假设,下面分别描述SU-MIMO模式隐性反馈和MU-MIMO模式隐性反馈的具体计算。
1)SU-MIMO模式隐性反馈
在SU-MIMO模式下,每个UE根据信道容量最大化规则,推荐合适的码本(或PMI)和秩索引(RI),同时根据等效信道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算法,获得相应的CQI并报告给服务基站eNB。
SU-MIMO模式隐性反馈的秩索引RIopt和PMI
Figure GPA00001382782200081
如下选择:
[ W opt ( R I opt ) , RI opt ] = arg max 1 ≤ j ≤ N , 1 ≤ r ≤ 2 Σ m = 1 r log 2 ( 1 + diag [ DD H ] mm diag [ I self I self H + P INk ] mm ) - - - ( 1 )
其中,
信号部分为: D = diag ( w H k W j ( r ) )
流间干扰部分为: I self = w H k W j ( r ) - D
MMSE接收端加权是 w = ( H k W j ( r ) ) H ( H k W j ( r ) ( H k W j ( r ) ) H + P INk ) - 1
则相应的CQI可以表示为:
CQI k = diag [ DD H ] rr diag [ I self I self H + P INk ] rr - - - ( 2 )
利用所有用户反馈的上述信息,服务基站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用户设备和预编码方案,以实现针对单个用户的传输。
2)MU-MIMO模式隐性反馈
对于MU-MIMO模式,假设每个UE对应一个传输层,UE首先根据最小弦距离(minimum chordal distance),对接收天线合并之后的有效信道进行量化。接收波束赋形(beamforming)是
hk=U(:,1)′Hk
其中U(:,1)是从服务基站到UE k的信道矩阵Hk的左奇异矢量的第一列。有效信道的信道归一化是:
Figure GPA00001382782200087
根据最小弦距离执行信道量化,并得到相应的码本索引
Figure GPA00001382782200088
为:
h ^ k = arg max { W j ( r ) T } j = 1 , . . . , N | h ~ k W j ( r ) * | - - - ( 3 )
该码本索引将报告给服务基站。
对于UE k,MU-MIMO模式下的CQI可以估计为信干噪比(SINR)的下限,
CQI k = | | h k | | 2 cos 2 θ k P INk + | | h k | | 2 sin 2 θ k - - - ( 4 )
其中, cos θ k = | h ~ k h ^ k H | .
根据上述报告的信道量化结果(公式(3))和SINR下限(公式(4)),服务基站能够执行较为满意的MU-MIMO配对和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例如迫零预编码(zero forcing based precoding)。
以上具体示出了SU-MIMO模式隐性反馈和MU-MIMO模式隐性反馈RI/PMI/CQI的计算方法。除了上述公式和算法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采用多种不同的适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公式和算法。
下面结合上述对SU-MIMO模式隐性反馈和MU-MIMO模式隐性反馈RI/PMI/CQI的计算,描述本发明的自适应的隐性反馈方法。参见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示例环境。基站eNB 10是用户设备UE 20,30和40的服务基站,采用预编码和MIMO结合的形式进行下行链路传输。eNB 10与UE 20,30,40之间可以进行SU-MIMO或MU-MIMO模式的信息传输,例如,eNB10可以与UE20之间进行SU-MIMO模式传输,或者可以与UE30和40进行MU-MIMO模式传输。eNB 10与各个UE 20,30,40之间的传输模式是可以切换的。UE 20,30,40需要向eNB 10提供RI、PMI和/或CQI反馈,提供正确及时的信道条件信息,以支持基站执行合适的预编码以及SU-MIMO/MU-MIMO之间的切换。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当需要执行SU-MIMO/MU-MIMO之间的动态切换时,如果能够获知基于SU-MIMO模式和基于MU-MIMO模式的两种反馈信息,特别是对于处于MU-MIMO模式操作的UE来说,则基站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执行切换。因此,UE最好能够将两种模式下的信道条件信息都反馈给基站。但是,如上提及的,对于周期性反馈而言,由于PUCCH传输容量有限,无法同时反馈较多信息,而对于非周期性反馈而言,在PUSCH的传输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向基站反馈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PUCCH上的额外的信令开销,还可以充分利用PUSCH的传输容量。参见上述公式(1)-(4),可知在不同的SU-MIMO和MU-MIMO模式下,计算得到的RI/PMI/CQI不同,即,反馈的内容是不同的。在本发明中,用户设备UE能够在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情况下,自适应地调整反馈策略,以及时反馈必要、足够的信道条件信息,有利于SU-MIMO/MU-MIMO之间的动态切换。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UE的示意性结构框图。以用户设备UE 30为例,示出了UE 30包括测量模块310、秩适配模块320、反馈确定模块330和反馈发送模块340。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图4仅示出了本发明相关的主要模块,UE 30中还包括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等实现用户设备各种功能所需的多种模块。此外,UE 20和40的结构与UE 30相同。
结合附图3,UE 30处于MU-MIMO模式。当需要进行反馈时,测量模块310通过DL R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设计用于下行链路信道测量)测量DL信道信息(包括信干噪比等信道状态信息),并提供给秩适配模块320。如果是周期性反馈,秩适配模块320根据接收的信道信息,计算SU-MIMO模式下的秩索引RI,并提供给反馈确定模块330。
反馈确定模块330根据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内容。如果RI>1,则说明UE 30应该进行MU-MIMO模式下的操作,反馈确定模块330根据上述公式(1)和(2)确定PMI/CQI,UE 30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给eNB 10;如果RI=1,则说明UE 30应该继续MU-MIMO模式下的操作,反馈确定模块330根据上述公式(3)和(4)确定PMI/CQI,UE 30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给eNB 10。
这样,UE 30在周期性反馈中,通过PUCCH,根据秩适配获得的秩索引的值,选择基于SU-MIMO模式或M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给eNB 10,这样,能够在传输容量有限的PUCCH上及时反馈UE 30当前的信道条件信息,这有助于eNB 10在接收到反馈的信道条件信息之后判断并执行SU-MIMO/MU-MIMO之间的动态切换。
如果是非周期性反馈,UE 30的秩适配模块320和反馈确定模块330也可以如上获得秩索引的值和由此确定反馈内容。此外,UE 30也可以不进行秩适配,而自动获得RI>1和RI=1时的PMI/CQI反馈。由于PUSCH传输容量较大,UE 30在传输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获得RI>1和RI=1时的PMI/CQI反馈,并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这些反馈同时发送至eNB 10。eNB 10也可以要求UE 30反馈基于SU-MIMO模式和MU-MIMO模式的不同PMI/CQI,以判断和执行SU-MIMO/MU-MIMO之间的动态切换。
对于SU-MIMO模式下的UE 20和MU-MIMO模式下的40,反馈过程与UE30相同。UE 20和40也可以分别通过各自的秩适配模块,计算SU-MIMO模式下的秩索引RI,并通过反馈确定模块,在周期性反馈下确定要反馈的内容,另一方面,在非周期性反馈下同时反馈RI>1和RI=1时的PMI/CQI。
这样,本发明中各个UE的隐性反馈不再局限于UE当前所处的操作模式。相反,各个UE可以在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下,自适应地选择确定要反馈的内容。如上所述,对于处于SU-MIMO模式下的UE 20而言,如果得到的秩索引的值等于1,可以选择反馈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对于处于MU-MIMO模式下的UE 30和40而言,如果得到的秩索引的值大于1,可以选择反馈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特别是在非周期性反馈情况下,UE20、30和40可以通过PUSCH,自动或按照eNB 10的要求,向eNB 10反馈在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得到的PMI/CQI,从而向eNB 10提供更多、更充足的信道条件信息,以辅助eNB10判断和执行SU-MIMO/MU-MIMO之间的动态切换,例如,eNB 10在接收到各个UE 20、30和40的反馈之后,进行自适应SU-MIMO/MU-MIMO调度,或者仅有一个UE被调度,即SU-MIMO模式,或者有多个UE被调度,即MU-MIMO模式。
图3以UE 30为例示出了本发明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图3(a)示出了周期性反馈下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图3(b)示出了非周期性反馈下的隐性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a)所示,在步骤400,UE 30的测量模块310通过DL RS测量DL信道信息,并提供给秩适配模块320。在步骤410,秩适配模块320根据接收的信道信息,计算SU-MIMO模式下的秩索引RI,并提供给反馈确定模块330。
在步骤420,反馈确定模块330根据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内容。如果RI>1,则说明UE 30应该进行MU-MIMO模式下的操作,反馈确定模块330在步骤430根据上述公式(1)和(2)确定PMI/CQI,在步骤440UE 30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给eNB 10;如果RI=1,则说明UE 30应该继续MU-MIMO模式下的操作,反馈确定模块330在步骤450根据上述公式(3)和(4)确定PMI/CQI,UE 30在步骤440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反馈给eNB 10。
图3(b)所示的非周期性反馈中,步骤500和图3(a)中的步骤400相同,而没有步骤410中的秩适配。在步骤510,通过反馈确定模块330获得RI>1和RI=1时的PMI/CQI反馈,并在步骤520,通过反馈发送模块340将这些反馈同时发送至eNB 10。
在以上的描述中,针对各个步骤,列举了多个实施例,虽然发明人尽可能地标示出彼此关联的实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例必然按照相应的标号存在对应关系。只要所选择的实例所给定的条件间不存在矛盾,可以在不同的步骤中,选择标号并不对应的实例来构成相应的技术方案,这样的技术方案也应视为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认识到,可以通过编程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的不同步骤。在此,一些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机器可读或计算机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如,数字数据存储介质)以及编码机器可执行或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其中,该指令执行上述方法的一些或全部步骤。例如,程序存储设备可以是数字存储器、磁存储介质(如磁盘和磁带)、硬件或光可读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执行上述方法的所述步骤的编程计算机。
应当注意的是,在以上的描述中,仅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局限于上述步骤和单元结构。在可能的情形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步骤和单元结构进行调整和取舍。因此,某些步骤和单元并非实施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思想所必需的元素。因此,本发明所必需的技术特征仅受限于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思想的最低要求,而不受以上具体实例的限制。
至此已经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的改变、替换和添加。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而应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包括步骤:
测量下行信道信息;
如果在周期性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
执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下的秩适配,以获得秩索引,
根据获得的秩索引,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包括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所述反馈信息的反馈模式和反馈内容,
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或者
如果在非周期反馈下,则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
考虑到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包括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所述反馈信息的反馈模式和反馈内容,
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如果秩索引大于1,则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如果秩索引等于1,则确定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考虑到秩索引大于1和等于1,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非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非周期性反馈下,根据服务基站的要求,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7.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测量下行信道信息;
秩适配模块,用于在周期性反馈下,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执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下的秩适配,以获得秩索引;
反馈确定模块,用于在周期性反馈下,根据秩适配模块获得的秩索引,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反馈信息包括确定要报告给服务基站的所述反馈信息的反馈模式和反馈内容;或者在非周期反馈下,基于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考虑到不同的秩索引的值,确定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确定反馈信息包括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反馈模式和反馈内容;以及
反馈发送模块,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反馈确定模块在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如果秩索引大于1,则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如果秩索引等于1,则确定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反馈发送模块在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反馈确定模块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确定反馈信息时,考虑到秩索引大于1和等于1,确定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反馈确定模块在非周期性反馈下进行反馈时,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将确定的反馈信息反馈给服务基站。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在非周期性反馈下,用户设备根据服务基站的要求,通过反馈发送模块同时反馈基于S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和基于MU-MIMO模式的PMI/CQI信息。
CN200980160717.XA 2009-11-03 2009-11-03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Active CN102474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01218 WO2011054126A1 (zh) 2009-11-03 2009-11-03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739A CN102474739A (zh) 2012-05-23
CN102474739B true CN102474739B (zh) 2014-06-04

Family

ID=43969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0717.XA Active CN102474739B (zh) 2009-11-03 2009-11-03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74739B (zh)
WO (1) WO20110541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7559B (zh) * 2014-03-14 201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索引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07888248B (zh) * 2016-09-30 2020-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用户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5795A (zh) * 2007-07-24 2009-01-28 夏普株式会社 下行链路中反馈资源块数目的自适应判决方法
CN101399631A (zh) * 2007-09-30 2009-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u-mimo方式和mu-mimo方式下预编码选择的表示方法
CN101547066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mu-mimo方式的下行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1353B2 (en) * 2008-04-22 2014-08-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and PMI in download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single-user MIMO (UL SU-MIM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5795A (zh) * 2007-07-24 2009-01-28 夏普株式会社 下行链路中反馈资源块数目的自适应判决方法
CN101399631A (zh) * 2007-09-30 2009-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u-mimo方式和mu-mimo方式下预编码选择的表示方法
CN101547066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mu-mimo方式的下行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3GPP TS 36.213 V8.8.0.《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2009,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739A (zh) 2012-05-23
WO2011054126A1 (zh) 201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00533C1 (ru) Способ и терминал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канала
US895839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a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709960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KR101871707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피드백 하는 단말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8179844B2 (en) Channel aware multiple user MIMO scheme unified with single user closed loop MIMO
US7986972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15052B2 (en) Enhanced channel feedback for multi-user MIMO
US908341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multi-cell MIMO
JP5676646B2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フィードバック伝送方法及びユーザ端末
US93379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fferential encoding of CQI in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771505B (zh) 一种额外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指示方法和系统
US8761092B2 (en) Collaborative MIMO using sounding channel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
US966078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inter-transmission point phase relationship feedback for joint transmission CoMP
US9094251B2 (e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changing coordinated rank information for neighbor cell
CN101807981B (zh) 码本使用的预处理方法及通讯系统
US20110243018A1 (en) MU-MIMO-OFDMA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IGNALING MULTI-RANK CQIs AND PRECODERS
CN105337648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和基站的电子装置和方法
EP2795807B1 (en)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mu-mimo system
CN102932114B (zh) 一种上行预编码发射方法及装置
CN106685502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量化反馈方法及终端
KR2013007302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 피드백 및 수신을 위한 방법, 수신장치 및 송신장치
CN102237957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2204898B (zh) 用于自适应调节mimo传输方案的设备和方法
CN102474739B (zh) 自适应隐性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KR20100110196A (ko) 다중 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가장자리 사용자의 에러를 최소화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New Area,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New Area,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