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中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被视为B3G/4G的关键技术。由于未来无线通信或蜂窝系统要求增加覆盖范围,支持更高速率传输,这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系统建造和维护的费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传输速率及通信距离的增加,电池的耗能问题也变得突出,而且未来的无线通信将会采用更高频率,由此造成的路径损耗衰减更加严重。通过中继技术,可以将传统的单跳链路分成多个多跳链路,由于距离缩短,这将极大地减小路径损耗,有助于提高传输质量,扩大通信范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优质的服务。
在中继网络中,中继站参与服务的用户与中继站间的链路被称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中继站与基站间的链路被称为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基站参与服务的用户和基站之间的链路被称为直传链路(Direct Link)。如图1所示。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及其后续演进通信系统中,1个下行子帧或者上行子帧的标准时间长度为T
subframe=30720·T
s=1毫秒。若在子帧中采用普通CP(Normal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则1个下行或者上行子帧包含14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或者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即从符号0直到符号13(本发明描述中,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可以简称为符号)。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模式下,除了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之外,还有一种特殊子帧,该子帧中包含一段保护间隔。将CP长度计算在内,符号0和符号7的长度为2208·T
s,其他符号的长度为2192·T
s;若在子帧中采用扩展CP(Extended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则1个子帧包含12个符号,将CP长度计算在内,每个符号的长度为2560·T
s。其中
毫秒。以下讨论若无说明,均假设为普通CP配置。
对于带内中继(In-band relaying),回程链路、接入链路和直传链路都工作在相同的频谱上。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中继站自身的接收端与发射端之间产生干扰,对于带内中继,规定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上不能同时进行下行或者上行的传输,而必须在时间上错开。因此,对于中继站来说,中继子帧分为回程子帧和接入子帧,中继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和上行传输分别在下行和上行回程子帧上进行,接入链路下行和上行传输分别在下行和上行接入子帧上进行。对于下行回程子帧,中继站需要在该子帧前1或2个OFDM符号上进行接入链路的下行发射,并且在剩余可用资源上进行回程链路的下行接收。回程子帧和接入子帧的CP配置相同。
并且,由于中继站在进行下行发射与下行接收之间,需要一定时间长度的保护间隔,并且该转换过程无法在CP内完成,因此,保护间隔就会占用一部分回程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保证尽量高的回程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通过限制回程子帧的传输范围,并调整接入链路的定时和保护间隔的配置,从而实现资源浪费的减少。具体的,不同的回程子帧传输范围限制方案、接入链路定时调整程度以及保护间隔的配置,体现在不同的定时场景中。这里定时是指,网络节点进行发射或接收的时间起点或终点。目前,中继站下行定时的可能场景有两个,下行定时场景1和下行定时场景3。
对于中继站下行定时,设在下行回程子帧上,中继站从OFDM符号m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符号n结束,并且k为中继站在该下行回程子帧上进行接入链路的下行发射所使用的符号数,也等于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符号数。那么对中继站下行定时场景的定义如下:
下行定时场景1:在下行回程子帧上,中继站可以从OFDM符号m=k+1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该子帧的最后一个符号(当采用普通CP时,n=13;当采用扩展CP时,n=11)结束,此时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异步,具体为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相比下行回程链路的接收定时延迟一段时间(下行固定时延)。
下行定时场景3:在下行回程子帧上,中继站可以从OFDM符号m≥k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符号n<13结束(依赖于基站到中继站的传播时延和中继站的射频转换时延),此时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同步。
根据目前下行场景3的定义,在下行场景3中,由于中继站的射频转换时延一般会规范为一个固定值,因此,此时下行回程子帧中的回程传输范围仅依赖于中继站与基站间的传播时延。具体的,例如当传播时延约为0~624Ts时,中继站可以从OFDM符号k+1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符号12(普通CP)或符号10(扩展CP)结束,这种情况可称作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当传播时延约为624Ts~1568Ts(普通CP)或624Ts~1936Ts(扩展CP)时,中继站可以从OFDM符号k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符号12(普通CP)或符号10(扩展CP)结束,这种情况可称作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当传播时延超过约1568Ts(普通CP)或1936Ts(扩展CP)时,中继站可以从OFDM符号k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直到符号n<12结束,并且随着传播时延的增加,n会减小,这种情况可称作下行场景3的子场景C。
各下行定时场景下,中继站可以接收的回程子帧传输起点位置表示中继站最早能够正常接收回程链路传输的位置,在此位置及此位置之后的回程链路传输可以正常接收,在此位置之前的回程链路传输则不可以被正常接收,如表1所示,其中k的取值为1或2。
表1下行定时场景与中继站可以接收的回程子帧传输起点位置
表1
由于需要采用相应的解调解码等接收方式,中继站必须获知回程链路的下行传输起点位置才可以进行正常的接收,目前,为了更有效和顺利的利用回程子帧上的回程链路资源,协议规定回程链路的中继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起点位置固定为符号3,并且回程链路的(中继)物理下行共享信道(R-)PDSCH的起点位置通过高层信令来进行配置,并且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具体配置范围包括符号1、符号2和符号3。
但是对于大带宽(即下行带宽大于10个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下的回程子帧接入链路,其PDCCH的符号数即k值的配置集合包括{1}、{2}或{1,2}({x}表示PDCCH可被配置为x个符号),由物理层在某一配置集合中动态配置。因此,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配置与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的PDCCH符号数的配置就很可能会产生冲突,造成传输失败。例如,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配置为符号2,而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的PDCCH符号数的配置为k=2时,如上所述,对于下行定时场景1下的中继站来说,最早只能够从符号k+1即符号3开始接收回程链路传输,则此时符号2上回程链路传输在中继站上将无法正常接收,从而可能导致该回程子帧上整个回程链路接收失败,下行回程子帧结构如图2所示。
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如下,由于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配置与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的PDCCH符号数的配置很可能会产生冲突,回程链路下行传输在中继站上可能无法正常接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符号数量的配置方法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101: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
中继站可以通过接收回程链路的高层信令来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起点位置。具体的,高层信令中的参数“Backhaul-DL-StartSymbol”指示了回程链路下行传输起点位置,为符号1、符号2或符号3。
步骤102:中继站根据所获取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
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包括{1}、{2}或{1,2},其中{x}表示PDCCH可被配置为x个符号,例如{1,2}表示PDCCH可被配置为1或2个符号,{2}表示PDCCH可被配置为2个符号,{1}表示PDCCH可被配置为1个符号。
根据上述方法,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或{2}或{1,2};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2}或{1,2}。
进一步的,中继站根据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还要根据定时场景类型和/或小区级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来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
定时场景类型为定时场景1、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具体的,在下行定时场景1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异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1;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同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1;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同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所述k表示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取值包括1或2。
根据上述方法,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
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1或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
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
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大于等于4,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2}。
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
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大于等于4,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2}。
步骤103:中继站在所确定的配置集合中,进行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量的配置。
中继站在所确定的配置集合{1}中,可以将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量配置为1。
中继站在所确定的配置集合{2}中,可以将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量配置为2。
中继站在所确定的配置集合{1,2}中,可以将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量配置为1或2。
无论采用哪种方案配置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的数量,原则上要使回程子帧中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不晚于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
步骤103之后,中继站就可以接收回程链路下行传输。
下面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一一说明。
实施例一、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并且中继站小区级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1个符号。
实施例二、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2,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1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1个符号。
实施例三、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1个符号。
实施例四、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1个符号。
实施例五、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2,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2个符号。
实施例六、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4,中继站工作在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下,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2个符号。
实施例七、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2,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1个符号。
实施例八、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并且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2,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1,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2个符号。
实施例九、中继站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并且此时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4,此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2},并在该配置集合中进一步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为2个符号。
上述的实施例只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优选方案,在上述方案中都是中继站在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后,根据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并且进一步根据定时场景类型和/或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配置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符号数量的配置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
配置模块202:用于根据起点位置,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在所确定的配置集合中,进行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量的配置,其中,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不晚于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根据起点位置,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第二集合或第三集合;
第一集合中,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能够被配置的符号数取值为1;
第二集合中,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能够被配置的符号数取值为2;
第三集合中,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能够被配置的符号数取值为1或2。
配置模块还包括第一配置子模块2021,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
配置模块还包括第二配置子模块2022,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或第二集合或第三集合;
配置模块还包括第三配置子模块2023,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二集合或第三集合;
配置模块还包括第四配置子模块2024,用于根据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以及定时场景类型和/或小区级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来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或第二集合或第三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二集合或第三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中继站定时场景类型和/或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确定回程子帧中接入链路PDCCH符号数的配置集合,定时场景类型为定时场景1、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或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
在所述下行定时场景1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异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1;
在所述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同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1;
在所述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中,中继站下行接入链路的发射定时与基站的下行发射定时同步,并且中继站能够接收的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k;
所述k表示回程子帧上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取值包括1或2。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1,并且当中继站cell-specific(小区级)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1或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A时,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一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三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2,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大于等于4,并且中继站处于下行定时场景3的子场景B,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二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为1或2,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三集合。
进一步,配置模块202:还用于当回程链路传输的起点位置为符号3,中继站cell-specific天线端口数大于等于4,中继站确定回程子帧接入链路PDCCH的符号数的配置集合为第二集合。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