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6178A -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6178A
CN102466178A CN2011102355885A CN201110235588A CN102466178A CN 102466178 A CN102466178 A CN 102466178A CN 2011102355885 A CN2011102355885 A CN 2011102355885A CN 201110235588 A CN201110235588 A CN 201110235588A CN 102466178 A CN102466178 A CN 102466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ne source
disperse state
light
open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55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柏木正子
上原伸一
伊藤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66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6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6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t least one liquid crystal cell or layer assumes a scattering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directional light or back-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placed behind the display panel, e.g. between backlight and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arrays of controllable light sources; using moving apertures or moving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49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04N13/359Switching between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9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lenticular array, e.g. slanted arrays, irregular arrays or arrays of varying shape or siz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具备:光学开口部,具有相互并列地排列的多个光学开口;线光源装置,具有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置的、产生线状的光的至少一个线光源,并且各个线光源相互并列地排列;以及扩散状态切换元件,能够切换来自所述线光源装置的光的扩散状态。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0年11月10日提交的在先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52008并要求其优先权。本发明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不需要专用眼镜等的立体视觉图像显示方式中公知有各种方式。如直视型、投影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等那样的显示面板固定有像素位置。在这样的显示面板中,在显示面板的跟前设置控制来自显示面板的光线而使之朝向观察者的光线控制元件的方式作为能够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而众所周知。
光线控制元件一般还被称作视差栅栏(parallax barrier),控制光线,以使得即使在光线控制元件上的同一位置也能够看到根据角度而不同的图像。具体地说,在只提供左右视差(水平视差)的情况下,作为光线控制元件而使用狭缝或者双凸透镜片(lenticular sheet)(柱面透镜阵列)。在还包含上下视差(垂直视差)的情况下,作为光线控制元件而使用针孔阵列或者透镜阵列。另外,使用视差栅栏的方式分类为2眼式、多眼式、超多眼式(多眼式的超多眼条件)以及立体照相术(IP)。它们的基本原理在100年左右之前就已被发明,与在立体照相中一直使用的原理实质上相同。
发明内容
近年来,在个人计算机用途、电视机用途等中,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切换显示正在成为必需功能。作为实现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切换的方法,公开了如下方法:在透镜背面设置多个线光源,切换线光源的个别点亮和全点亮,从而进行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显示的方法;在面光源上设置栅栏和高分散型液晶,以电的方式进行扩散状态的ON/OFF,从而进行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显示的方法;在图案形成为矩阵、条状的面光源和双凸透镜片的前面设置扩散状态切换元件,从而进行扩散状态的ON/OFF的方法。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难以同时兼顾画面质量和光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学开口部,具有相互并列地排列的多个光学开口;线光源装置,具有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置的产生线状的光的至少一个线光源,并且各个线光源相互并列地排列;以及扩散状态切换元件,能够在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区域中,切换来自所述线光源装置的光的扩散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图。
图3(a)至图3(c)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扩散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控制部的图。
图5(a)、5(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以及第3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时间分割驱动的控制部的图。
图7(a)、7(b)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8(a)、8(b)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9(a)、9(b)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a)、10(b)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线光源的光源宽度与光学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视差串扰的线光源的光线宽度依赖性的图。
图13(a)、13(b)是表示三维图像显示模式以及二维图像显示模式中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14(a)至14(d)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说明图14(a)至14(d)所示的变形例中的扩散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光源装置的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的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的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一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学开口部,具有相互并列地排列的多个光学开口;线光源装置,具有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置的产生线状的光的至少一个线光源,且各个线光源相互并列地排列;以及扩散状态切换元件,能够切换来自所述线光源装置的光的扩散状态。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该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2以及背光装置10。该背光装置10是能够产生定向性的光的背光装置,具备:光学开口部(光线控制部)12,具有在显示面板2的列方向上平行地排列的多个光学开口;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以电的方式切换多个扩散状态;以及线光源装置16,具有与各光学开口相对应地设置的产生线状的光的至少一个线光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即在与面对未图示的收看者的面相反的面侧设有背光装置10。而且,在显示面板2与线光源装置16之间设置光学开口部12,在线光源装置16与光学开口部12之间设置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此外,也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的结构。在该第1变形例中,具有以背光装置10A替换了第1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0的结构。该第1变形例的背光装置10A与背光装置10在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的配置上不同,成为将该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设在显示面板2与光学开口部12之间的结构。此外,在后述的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与第1变形例相同地设为将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设在显示面板2与光学开口部12之间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开口部12是提供水平视差的视差栅栏,使用双凸透镜片(柱面透镜阵列)或者具有多个狭缝的狭缝板。即,在是柱面透镜阵列的情况下各柱面透镜成为光学开口,在是狭缝板的情况下各狭缝成为光学开口。在图1中,作为光学开口部12示出柱面透镜阵列。
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通过后述的扩散控制部而被切换为多个扩散状态,在与光学开口部12的1节距相对应的区域内生成一个或者多个扩散状态。该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在两个控制电极间设有例如高分子分散型液晶、或者在液晶中在网络上形成高分子的结构,在向上述两个控制电极间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液晶的取向一致并且变为透明,在不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液晶不规则地排列成为扩散状态而白浊。该扩散状态能够以电的方式改变白浊的比例。在这里,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的扩散状态以混浊值(=(扩散状态中的透过率)/(全光透过率)×100)来表示,混浊值越大越扩散,白浊程度越大。
线光源装置16具有具备LED以及直线状地取出光的导光板的结构、或者具备称作等离子体产生元件、有机EL等这样的自发光元件等。此外,在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的位置设置于光学开口部12的背面、即光学开口部12与线光源装置16之间的情况下,即使在制造时不改变线光源装置16的线光源本身的宽度,也能够通过改变扩散状态而改变到达光学开口部12的光线宽度。
在图3(a)、3(b)、3(c)中示出通过设置于光学开口部12的背面的线光源装置16所生成的亮度分布例。一般地,光学开口部12的中央附近成为尖峰的分布,为高亮度,但是越到周边部亮度越下降,产生亮度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a)所示,在中央附近存在狭窄的峰值宽度,眼睛感受到的视角特性变差。与此相对,当如图3(b)所示地通过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来增加光学开口部12的中央附近的扩散状态时,能够如图3(c)所示地接近峰值宽度宽的视角特性。为了在与光学开口部12的各节距相对应的区域内具有扩散状态分布,只要在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中的、与光学开口部12的各节距相对应的区域内设置多个透明电极即可。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设有控制部20和存储部30。控制部20具有同步控制部22、显示图像控制部24以及扩散状态控制部26。同步控制部22进行控制,以使得显示图像控制部24的控制动作和扩散状态控制部26的控制动作同步。存储部30存储从外部送来的图像数据。显示图像控制部24根据图像显示模式将存储于存储部30的图像数据送到显示面板2并进行显示图像的控制。例如,在存储于存储部30的图像数据为二维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原样地送到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在存储于存储部30的图像数据为三维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转换为多视差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关于该多视差图像,在光学开口部12的每个开口部中重新排列作为各视差图像的结构要素的像素,制作三维图像显示用的图像,并送到显示面板2。此外,在各视差图像由三个子像素(例如,R(红)、G(绿)、B(蓝))构成的情况下,进行以子像素单位重新排列像素单位的信息的处理,之后生成三维图像显示用的图像。另外,也可以如日本特开2006-98779号公报所示地,通过仅汇总视差图像中实际需要的部分而转换为面向视差图像的传输、压缩的格式(例如,块(tile)图像)。扩散控制部26通过图像显示模式(二维图像显示模式或者三维图像显示模式)和后述的线光源的点亮模式来进行以电的方式切换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的扩散状态的控制。
另外,也可以如图5(a)、5(b)所示的第2变形例以及第3变形例那样地构成背光装置。图5(a)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的背光装置10B具备有光学开口部12、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以及线光源装置16A。光学开口部12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开口部12相同的结构,为开口、例如双凸透镜的棱线相对于列方向倾斜的结构。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相同的结构。线光源装置16A成为线光源的数量针对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设置有1个的结构,各光源在列方向上延伸。即成为线光源装置16A的光源与光学开口部12的双凸透镜的棱线形成有某个倾斜角θ的结构。当n设为大于等于2的正的整数时,该倾斜角θ优选为
θ=tan-1(pL/(n×psub))
这里,pL表示透镜节距,psub表示显示面板2的一个子像素宽度。
另外,图5(b)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的背光装置10C具备有光学开口部12A、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以及线光源16B。光学开口部12A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开口部12不同,成为开口、例如双凸透镜的棱线沿着列方向配置的结构。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相同的结构。线光源装置16B成为光源的数量针对光学开口部12A的各开口设置有一个的结构,且成为各光源相对列方向倾斜的结构。即成为线光源装置16B的光源和光学开口部12A的双凸透镜的棱线形成有某个倾斜角θ的结构。当n设为大于等于2的正的整数时,该倾斜角θ优选为
θ=tan-1(pL/(n×psub))
这里,pL表示透镜节距,psub表示显示面板2的一个子像素宽度。
在第2以及第3变形例中,线光源装置的任一个都是光源的数量为针对光学开口部的各开口设置有一个的结构。为了只在背光装置上产生视差,通过使光学开口部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的棱线方向不同,能够在图像显示部的行方向的每1线中再现不同定向性的光线。图5(a)、5(b)所示的第2以及第3变形例的显示装置表示以列方向4线周期来生成4方向的光线、即4视差的例子。
如图6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控制部20还具备有控制线光源装置16的光源控制部28。在第1实施方式中,线光源装置16针对背光装置10的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具有与时间分割数量N相同数量的线光源。而且,光源控制部28将与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相对应的线光源设为1组来控制各组的线光源的闪烁定时。另外,显示图像控制部24控制显示面板2的要素图像(即相对于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的图像的集合)的切换定时。同步控制部22进行时间分割驱动,以使得基于光源控制部28的线光源的各组的闪烁定时的控制和基于显示图像控制部24的要素图像的切换定时同步。另外,此时,扩散状态控制部26也由同步控制部22控制,以进行同步。
在上述时间分割驱动中,如果显示面板2的驱动频率为60Hz×N,则一般来说视觉辨认不到闪烁。在基于时间分割驱动的立体图像的显示中,能够将三维图像的分辨率提高到N倍。此外,在进行二维图像的显示的情况下,只要点亮全部的线光源即可。
(第4变形例)
参照图7(a)至图8(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该第4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是时间分割数量N为2且视差数量n为4时的显示装置,线光源装置16针对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具有两个线光源。这两个线光源中的一个在图7(a)以及图8(a)中表示为#1,在显示第1视场的情况下使用,这两个线光源中的另一个在图7(a)以及图8(a)中表示为#2,在显示第2视场的情况下使用。此外,在该第4变形例中,线光源装置16的线光源#1、#2沿着列方向延伸,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相对列方向倾斜地配置。图7(a)、7(b)表示点亮了线光源#1时的显示装置以及第1视场的要素图像,图8(a)、8(b)表示点亮了线光源#2时的显示装置以及第2视场的要素图像。
在该第4变形例中,当点亮第1视场用的线光源#1时,成为与通过图5而说明过的情况相同的要素图像的结构(图7(b))。即,视差编号1的要素图像排列于某线(例如第1线),在下一线(例如第2线)上排列视差编号2的要素图像,例如在第3线上排列视差编号3的要素图像,例如在第4线上排列视差编号4的要素图像(图7(b))。与此相对,在第2视场中能够将纵分辨率提高到N(=2)倍,因此针对每n/N线再现同一方向的光线,在纵方向上内插同一视差的要素图像(图8(b))。即,视差编号3的要素图像排列于某线(例如第1线),在下一线(例如第2线)上排列视差编号4的要素图像,例如在第3线上排列视差编号1的要素图像,例如在第4线上排列视差编号2的要素图像(图8(b))。
(第5变形例)
参照图9(a)至图10(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该第5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是在时间分割数量N为2且视差数量n为2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线光源装置16针对光学开口部12A的各开口具有两个线光源。这两个线光源中的一个在图9(a)以及图10(a)中表示为#1,在显示第1视场的情况下使用,这两个线光源中的另一个在图9(a)以及图10(a)中表示为#2,在显示第2视场的情况下使用。此外,在该第5变形例中,线光源装置16的线光源#1、#2沿着列方向延伸,光学开口部12A的各开口相对列方向延伸地配置。图9(a)、9(b)表示点亮了线光源#1时的显示装置以及第1视场的要素图像,图10(a)、10(b)表示点亮了线光源#2时的显示装置以及第2视场的要素图像。
在该第5变形例中,光学开口部12A的各开口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装置16线光源的棱线方向平行,因此时间分割数量N=视差数量n。即,在该第5变形例中,视差数量n为2,如图9(b)所示,在第1视场中显示视差编号1的要素图像,如图10(b)所示,在第2视场中显示视差编号2的要素图像。因此,在该第5变形例中,在显示面板2的画面整体中切换光线方向,三维图像的显示分辨率变为与显示面板的分辨率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13(b)说明视差串扰量与线光源的光线宽度的关系、以及亮度分布的角度依赖性。图11是表示时间分割数量3时的线光源的光线宽度与光学开口部的开口(例如,透镜)的宽度的关系的图。图12是表示线光源的光线宽度与开口的宽度相同时的视差串扰的、线光源的光线宽度依赖性的图。图13(a)是表示三维图像显示模式中的亮度分布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图13(b)是表示二维图像显示模式中的亮度分布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在图11中,pL表示光学开口部的节距,wS表示线光源的宽度。作为例子,表示光学开口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的棱线方向不平行的情况、即时间分割数量N=3、视差数量n=6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光学开口部的节距内配置有3条线光源,在三维图像显示时依次地切换闪烁,在二维图像显示时点亮全部的线光源。
如图12所示,视差串扰依赖于线光源的光线宽度,越减少线光源的光线宽度,视差串扰量也越减少。视差串扰成为三维图像的双像的原因,因此越少越好。但是,当减少线光源的光线宽度时,在二维图像显示模式中变得容易产生亮度不均匀(图13(b))。在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通过扩散状态切换元件14控制分散型液晶的扩散状态来解除该亮度不均匀(图13(b))。
如图14(a)、14(b)、14(c)、14(d)所示,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显示装置分类为4种图案。这4种图案是通过光学开口部的开口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装置的线光源的棱线方向是平行还是倾斜的状态来分类的。
在图14(a)中,光学开口部12的各开口相对显示面板的列方方向倾斜,线光源装置16的各线光源的棱线方向在上述列方向上延伸。在图14(b)中,光学开口部的各开口在上述列方向上延伸,线光源装置的各线光源的棱线方向相对上述列方向倾斜。在图14(c)中,光学开口部的各开口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装置的各线光源的棱线方向平行,其方向相对上述列方向斜向地倾斜。在图14(d)中,光学开口部的各开口的棱线方向与线光源装置的各线光源的棱线方向平行,其方向在上述列方向上延伸。
根据这4个方式,二维图像显示模式和三维图像显示模式的扩散状态不同,其组合表示在图15中。图中的方式a~d与图14(a)~14(d)相对应,Va~Vd是表示各方式的扩散状态的混浊值,下标2D和3D分别表示二维图像显示模式和三维图像显示模式。方式a~c的扩散状态的组合大致相同,在二维图像显示模式的状态中成为实际上不能视觉辨认不均匀的值。另一方面,方式a~c的三维图像显示模式的扩散状态Va-3D、Vb-3D、Vc-3D也同样地成为扩散状态0~实质上不能视觉辨认不均匀的值。在三维图像显示模式的情况下,在对光源的形状下功夫以使得不能视觉辨认亮度不均匀时,扩散状态可以为0不变。方式c是二维图像显示模式和三维图像显示模式都最容易视觉辨认亮度不均匀的结构,两个模式都需要扩散状态。方式d在二维图像显示模式时成为最大的扩散状态,在三维图像显示模式时为实际上不能视觉辨认亮度不均匀的值,但是其值Vd-3D比方式a~c的扩散状态Va-3D、Vb-3D、Vc-3D大。亮度不均匀的视觉辨认性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因子,也可以在例如图4所示的扩散状态控制部26中设置根据用户而自由改变扩散状态的功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使进行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切换也能够控制画面质量的下降以及光利用效率的下降。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背光装置。
在图16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的线光源装置16。该第2实施方式的线光源装置16具备有:面光源40、设于该面光源40上的透明基板42、设于该透明基板42上并具有规定的宽度且图案形成为线状的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形成的多个透明基板44、设于透明基板42以及透明电极44的上方的例如由ITO形成的透明的对置电极48、夹持在透明基板42以及透明电极44与对置电极48之间的分散型液晶层46、以及设于对置电极48上的透明基板50。当在透明电极44与对置电极48之间施加电压时,仅在透明电极44上的分散型液晶层46中消除扩散状态而成为透明状态。因此,在从面光源40产生的光中,透过了透明基板42、施加了电压的透明电极44、透明状态的液晶层46、对置电极48以及透明基板50的光成为线光源。
(第1变形例)
在图17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该第1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为如下结构:在图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光源装置中,将一个面光源40替换为成为多个面光源的边缘光源41,并且将透明基板42替换为透明基板42A。透明基板42A具有导光板的功能,在透明基板42A的一个侧面设有多个边缘光源41。而且,透明基板42A具有楔型形状,使得从设有边缘光源41的侧面朝向相对置的侧面而截面积变小。
另外,在第1变形例中,成为如下配置的结构:从边缘光源41发射的光线的光轴与各透明电极44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与图像的重写周期同步地进行使边缘光源41的依次闪烁时间在每个位置不同的扫描,能够进行线光源装置16的薄型化。其中,即使将边缘光源41的配置设置成从各个边缘光源发射的光的光轴与透明电极44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透明电极44也能够作为线光源而发挥功能。这样,在利用透明电极44形成线光源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线光源的形状为线状、方格花纹等的图案。另外,通过将透明电极44分为多组、并使施加到各个组的电压不同来改变扩散状态,能够控制线光源自身的亮度分布。
(第2变形例)
在图18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该第2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成为如下结构:在图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光源装置中,将一个面光源40替换为成为多个面光源的边缘光源41,并且将图案形成的多个透明电极44替换为设于透明基板42上的一张透明电极43和设于该透明电极43上且图案形成为线光源的形状的散射部45。
多个边缘光源41设于透明电极43上的端部,且配置成从每一个发射的光线的光轴与散射部45的线光源形状的各个部分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透明电极43例如由ITO形成。通过在透明电极43与对置电极48之间施加电压,散射部45消除分散型液晶层46的扩散状态。在该状态下,从边缘光源41发射的光由设于透明电极43上的图案形成为线光源的形状的散射部45散射,并通过分散型液晶层46、透明的对置电极48以及透明基板50而向外部发射。因此,从该第2实施例的线光源装置16向外部发射的光成为图案形成的散射部45的形状、即线光源形状。由此,散射部45将起到线光源的作用。
此外,作为散射部45,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硫化钡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反射率高的白墨水、或者通过印刷形成有银蒸镀等的点散射元件、或者通过蚀刻形成点状的槽并实施散射处理的散射元件。
另外,该第2变形例也配置成从边缘光源41发射的光的光轴与起到线光源的功能的散射部45的各个部分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所以与在图17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所说明的相同地,能够与图像的重写周期同步地进行边缘光源41的依次闪烁时间在每个位置不同的扫描,能够进行线光源装置16的薄型化。
此外,即使将边缘光源41的配置设置成从各个边缘光源发射的光的光轴与散射部45的每一个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散射部45也能够起到作为线光源的功能。
(第3变形例)
在图19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该第3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成为如下结构:在图18所示的线光源装置中,将成为多个面光源的边缘光源41的配置设为从各个边缘光源发射的光的光轴与散射部45的每一个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并且在透明基板50上设置具有多个棱镜的棱镜阵列52。棱镜阵列52的各个棱镜具有在从边缘光源41发射的光的光轴方向上延伸的棱线,排列在与上述光轴平行的方向上。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光线分布的扩大。
(第4变形例)
在图20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该第4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16成为如下结构:在图18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线光源装置中,在透明基板50上设置有扩散板53。该扩散板53具有如下功能:在起到线光源的功能的散射部45的各个部分延伸的方向上,对通过点图案取出到透明基板50上的光进行扩散。通过设置该扩散板53,能够更高精度地将通过点图案取出到透明基板50上的光设为线状的光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使进行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切换也能够抑制画面质量的下降以及光利用效率的下降。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超出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样地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学开口部,具有相互并列地排列的多个光学开口;
线光源装置,具有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置的产生线状的光的至少一个线光源,并且各个线光源相互并列地排列;以及
扩散状态切换元件,能够在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区域中,切换来自所述线光源装置的光的扩散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区域中,所述扩散状态切换元件切换所述扩散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光源装置具备:
相对置的透明的第1以及第2基板;
面光源,相对所述第1基板设于与所述第2基板相反的一侧;
线状的多个透明电极,设于所述第1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且各自相互并列地配置;
透明的对置电极,设于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相对置;以及
液晶层,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光源装置具备:
相对置的透明的第1以及第2基板;
多个边缘光源,设于所述第1基板的第1侧面,且各自成为面光源;
线状的多个透明电极,设于所述第1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且各自相互并列地配置;
透明的对置电极,设于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相对置;以及
液晶层,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
其中,
所述第1侧面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的每一个延伸的方向平行,
所述第1基板具有随着从所述第1侧面朝向与该第1侧面相对置的第2侧面而截面积减少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光源装置具备:
相对置的透明的第1以及第2基板;
透明的第1电极,设于所述第1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
透明的第2电极,设于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所在的一侧的面上,且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置;
液晶层,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
多个边缘光源,设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所在的一侧的面上的端部,且各自成为面光源;以及
多个散射部,在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所在的一侧的面上,各自相互并列地且线光源状地设置,对来自所述边缘光源的光进行散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棱镜阵列,所述棱镜阵列相对所述第2基板设于与所述第2电极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具有相互并列地配置的多个棱镜,上述棱镜具有与多个所述散射部的每一个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棱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相对所述第2基板设于与所述第2电极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沿着多个所述散射部的每一个延伸的方向扩散从所述第2基板取出的光。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
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
扩散控制部,与所述背光装置的线光源装置的点亮模式同步地控制所述背光装置的扩散状态切换元件的所述扩散状态的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光源与所述光学开口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有多个,
上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光源控制部,依次切换各个线光源的闪烁;以及
同步控制部,使线光源的点亮定时和所述显示面板的要素图像的切换同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开口部的各光学开口延伸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线光源延伸的方向倾斜,
所述扩散状态切换元件的扩散状态是通过施加到所述扩散状态切换元件的电压值来控制的,且在二维图像显示模式中成为扩散状态,在三维图像显示模式中成为实际上视觉辨认不到亮度不均匀的扩散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开口部的各光学开口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线光源延伸的方向平行,
所述扩散状态切换元件的扩散状态是通过施加到所述扩散状态切换元件的电压值来控制的,在二维图像显示模式中为实际上视觉辨认不到亮度不均匀或者混浊值最大的扩散状态,在三维图像显示模式中成为实际上视觉辨认不到亮度不均匀的扩散状态。
CN2011102355885A 2010-11-10 2011-08-17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Pending CN102466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2008A JP2012104375A (ja) 2010-11-10 2010-11-10 表示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0-252008 2010-1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6178A true CN102466178A (zh) 2012-05-23

Family

ID=46019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55885A Pending CN102466178A (zh) 2010-11-10 2011-08-17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13358A1 (zh)
JP (1) JP2012104375A (zh)
CN (1) CN10246617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952A (zh) * 2012-12-21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03838033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线光源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508546B (zh) * 2012-08-08 2017-05-31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及照明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75102A (ja) * 2010-02-24 2011-09-08 Sony Corp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967751B1 (ko) * 2016-04-27 2019-04-10 한국광기술원 무광학판 다시점용 2d/3d 변환 시차조명 시스템
CN106530990A (zh) * 2016-12-27 2017-03-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系统
KR20210066797A (ko) * 2018-08-29 2021-06-07 피씨엠에스 홀딩스, 인크. 모자이크 주기적 층에 기반한 광 필드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광학 방법 및 시스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988A (zh) * 2003-12-03 2007-01-0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d/3d图像显示器
CN1950744A (zh) * 2004-03-26 2007-04-18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三维显示器
CN101727865A (zh) * 2008-10-10 2010-06-09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矩阵式显示装置
JP2010164852A (ja) * 2009-01-16 2010-07-29 Toshiba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表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3635B2 (ja) * 1992-04-03 2000-09-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3次元立体画像/2次元画像共存型表示装置
JPH11285030A (ja) * 1998-03-26 1999-10-15 Mr System Kenkyusho:Kk 立体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988A (zh) * 2003-12-03 2007-01-0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d/3d图像显示器
CN1950744A (zh) * 2004-03-26 2007-04-18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三维显示器
CN101727865A (zh) * 2008-10-10 2010-06-09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矩阵式显示装置
JP2010164852A (ja) * 2009-01-16 2010-07-29 Toshiba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表示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8546B (zh) * 2012-08-08 2017-05-31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及照明单元
CN103838033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线光源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838033B (zh) * 2012-11-26 2017-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线光源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9646543B2 (en) 2012-11-26 2017-05-09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ne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03018952A (zh) * 2012-12-21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03018952B (zh) * 2012-12-21 2016-0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04375A (ja) 2012-05-31
US20120113358A1 (en) 201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6200B (zh)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透镜阵列
US7954967B2 (en) Directional backlight, display apparatus,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JP5698251B2 (ja) オートステレオスコピック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0645373B2 (en) 3-dimensional displa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3-dimensional displaying apparatus
TWI545348B (zh) 多畫面顯示裝置
CN102257828B (zh) 自动立体显示设备
CN102598671B (zh) 多视图自动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0449353C (zh) 高分辨率自动立体显示器
CN102466178A (zh) 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
CN106023907B (zh) 驱动彩色顺序显示器的方法
US10432924B2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WO2017118058A1 (zh) 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285938A (zh) 高效二维-三维可切换显示器
CN105425405B (zh) 一种3d显示面板组件、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H0777748A (ja) 3次元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034449A (zh) 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CN102457743A (zh) 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方法
CN101779475A (zh) 高分辨率的3d图像显示器
WO2017092397A1 (zh)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TW201326905A (zh) 顯示裝置
US11409126B2 (en) L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3D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07799250U (zh) 一种3d显示器
CN203069939U (zh) 视差栅栏、全视角立体显示系统以及便携式数字终端
TW201447382A (zh)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EP2905959A1 (e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