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4942A -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4942A CN102464942A CN2010105528716A CN201010552871A CN102464942A CN 102464942 A CN102464942 A CN 102464942A CN 2010105528716 A CN2010105528716 A CN 2010105528716A CN 201010552871 A CN201010552871 A CN 201010552871A CN 102464942 A CN102464942 A CN 102464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base
- dazzle
- surface coating
- antimicrobial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涂料以及应用该表面涂料的触控面板,特别涉及一种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及具有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大量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上,为使用者读取资讯的重要媒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因其具备薄型化、低耗电量以及低辐射等特性,为目前一种主流的显示装置。
但一般显示装置仅具备显示资讯的功能,若要操作或输入指令于电子产品,如个人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仍须倚赖其他的输入装置,如键盘或滑鼠等,对于初学者仍有一定程度的使用障碍。为能够在电子产品上实现直觉式操作方式,开发出设置于显示装置上的触控模块,并整合为触控面板。
相较于传统滑鼠或键盘等讯号输入装置,触控面板因同时具备显示资讯以及直觉接触操作的特性,大幅降低使用者操作所需的门槛,并提高输入操作的效率。此外,又因触控面板的制造技术逐渐发展,除了提升产品的功能以及品质之外,亦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广泛应用于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上,例如移动通讯装置、平板电脑、数位相机、数位音乐播放器、个人数位助理器(PDA)、卫星导航器(GPS)等。
已知的触控面板依感应原理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音波式及光学式等四种。其中业界较为广泛使用的为电阻式以及电容式触控面板。
电阻式触控面板主要由上下两组ITO导电层叠合而成,使用时利用压力使上下电极导通,通过控制器测知面板电压变化而计算出接触点位置,以获得输入的位置讯号,例如:已公开的美国专利No.4,822,957的技术即普遍应用于Elo Touch公司的5线电阻式触控面板。电阻式触控面板是目前市场上成本最低廉且被广泛使用的讯号输入装置,然而,因为使用机械式的按压方法来进行操作,使得元件之间容易发生磨擦而缩短使用寿命,且无法进行复杂指令的操作。
而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一导电层(如氧化铟锡层),再于其表面形成电极图案,最后在表层覆盖一层保护膜或者绝缘层,即可完成电容式触控面板。若欲减少环境干扰,还可于玻璃基板的下层增设一抗杂讯层。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感应的原理是由萤幕四个角落提供电压,再借助电极图案而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电场,当手指触碰萤幕会使得电场引发电流并在接触处产生压降,通过控制器的侦测,依电流距四个角落比例的不同,即可计算出手指的按压位置。例如:已公开的美国专利No.4,198,539、No.4,293,734、No.4,371,746、No.6,781,579以及美国申请No.11/409,425公开了一种使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技术。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所开发出来的触控面板,使用者都必须通过直接触碰面板表面输入指令或者进行操作。尤其是装设于公共场所具有触控面板的电子装置,使用者众多且使用频率极高,将成为微生物或细菌孳生传播的温床。
为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考虑将抗菌材料应用于触控型面板领域的可能。一般抗菌材料主要包含抗生素(antibiotics)、无机纳米金属抗菌剂或其他有机抗菌剂等,大多利用缓释(slow gradually release)的方式进行杀菌或抗菌效果。如中国台湾专利第I272110号,一种具有抗菌层的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是利用1nm~100nm粒径的纳米级金属材料的颗粒均匀涂布于一触控面板的表面,使该触控面板上形成一抗菌层,其中该纳米级金属材料为纳米金(Au)、纳米银(Ag)、纳米铜(Cu)、纳米锌(Zn)或纳米铂(Pt)等金属材料或其化合物。而另一中国台湾专利第200727163号公开案,其于触控面板上基板的上端面均匀形成一抗菌层供使用者直接接触使用,该抗菌层的材质可为纳米银(Ag)。前述纳米级金属材料具有生物化学活性,当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后,可造成细胞内酶蛋白变性而自然死亡。然而此种缓释型的抗菌剂,虽然可以通过调整药剂含量或者减缓释放速度来延长抗菌时间,然而终究会有释放殆尽的可能,需要重复加工涂覆该抗菌材料。此外,这些纳米级金属材料无法与触控面板形成稳固键结,容易转附于接触物上,对于接触的人体或环境具有毒性,并造成污染。
另一种应用于触控面板的抗菌材料,如美国专利第6504583号,是利用烷基季铵盐(alkyl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衍生物作为抗菌剂,该烷基季铵盐类具有正电荷,当与呈负电性的细菌表面接触后,会破坏细菌细胞膜电性平衡,除了可能导致邻近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器无法进行正常代谢外,还可能导致细胞膜结构不稳定而破裂,最后造成细胞质的流出。相较于上述抗菌金属材料,此类烷基季铵盐抗菌剂不需直接参与杀菌反应,仅作为破坏细胞电荷平衡的催化剂,因此可维持抗菌剂的浓度。然而抗菌剂与触控面板之间亦缺乏稳固的键结关系,于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抗菌剂脱落或流失于触控面板,亦使使用此类抗菌剂的触控面板的抗菌效果因使用时间增长而明显出现衰减的现象。
此外,当前述传统抗菌材料涂布于触控面板表面的时候,常形成一透明薄膜,而使得触控面板的表面呈现光滑镜面。然而,在强光照射下,镜面表面容易造成眩光让使用者无法顺利读取触控面板所显示的画面。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手指沾有灰尘或者脏污油渍时,很容易在光滑表面留下指纹或者痕迹,而影响触控面板表面的整体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克服传统抗菌材料,如烷基季铵盐抗菌剂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脱落或流失的问题,避免如传统无机金属抗菌剂容易沾染到使用者甚至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并解决前述抗菌材料涂覆于物体表面后容易于强光下产生眩光以及容易沾染指纹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使该触控面板在抗菌的同时还能抗眩光,并保证其抗菌效果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如式(I)所示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
其中,R1是选自于由卤素、氢、烷基、烷氧基、氢氧基、烯基、炔基、酰基、芳香基、羧基、烷氧羰基以及芳香氧羰基所组成的群组;R2是选自于胺基、硫醇基、磷基、酸基、碱基、醇基以及烷基所组成的群组;不同M之间为相同或相异金属原子,该金属原子选自于锆、铜、钛、金、铂以及锌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1选自于由-H、-OH、-OCH3、-OC2H5、-CH3、-CH=CH2、-OC2H4OCH3或-C3H6COOC2H5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胺基是选自于由三辛胺基、辛胺基、十二胺基、己胺基、吡啶基、油胺基(oleamine groups)以及季铵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硫醇基是选自于由辛硫醇基、十二硫醇基以及硫酚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磷基是选自于由三苯基磷基、三丁基磷基以及三辛基磷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酸基是选自于由硫酸基、硝酸基、盐酸基、醋酸基以及硫酸钠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碱基是选自于由钠基、钾基以及铵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醇基是选自于由甲醇基、乙醇基、乙二醇基、丙醇基以及异丙醇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R2的烷基是选自于甲烷基、乙烷基、丙烷基、丁烷基、戊烷基、己烷基、庚烷基、辛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以及十八烷基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粒径介于100nm~200nm。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供前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导电层。
进一步地,该导电层的材料是选自于由氧化铟锡、氧化锑锡、氧化铝锌以及氧化铟锌所组成的群组。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供前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外盖板。
进一步地,该外盖板的材料是选自于由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聚亚酰胺所组成的群组。
由此可知,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包含有一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
其中,R1可为卤素、氢、烷基、烷氧基、氢氧基、烯基、炔基、酰基、芳香基、羧基、烷氧羰基或芳香氧羰基;R2可为胺基、硫醇基、磷基、酸基、碱基、醇基或烷基;不同M之间为相同或相异金属原子,该金属原子可为锆、铜、钛、金、铂或锌。前述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粒径介于100nm~200nm。
本发明另一方面公开一种具有前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含有一供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导电层。
本发明再一方面公开另一种具有前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触控面板,而此种触控面板包含有一供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外盖板。
因此,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具有以下优点:
相较于传统应用于触控面板上的抗菌剂,如烷基季铵盐抗菌剂或无机金属抗菌剂等使触控面板同时具有耐候性佳以及长效快速抗菌的效果。
由于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能够稳固附着于触控面板的表面,因此,避免抗菌剂剥落而污染人体或环境等问题。
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内均匀散布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经过涂布加工后形成雾面结构。当光线照射于表面涂料所形成的平面后,光线通过表面涂料内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而产生散射,因此具有抗眩光的特性。
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板材因表面呈现雾面结构,也可减少表面涂污或指纹所造成的对外观的影响。
附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包含有一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
其中,R1可为卤素、氢、烷基、烷氧基、氢氧基、烯基、炔基、酰基、
芳香基、羧基、烷氧羰基或芳香氧羰基;进一步地,R1优选为-H、-OH、-OCH3、-OC2H5、-CH3、-CH=CH2、-OC2H4OCH3或-C3H6COOC2H5。R2可为胺基、硫醇基、磷基、酸基、碱基、醇基或烷基;于本实施例中,R2的胺基可为三辛胺基、辛胺基、十二胺基、己胺基、吡啶基、油胺基(oleamine groups)或季铵基;R2的硫醇基可为辛硫醇基、十二硫醇基或硫酚基;R2的磷基可为三苯基磷基、三丁基磷基或三辛基磷基;R2的酸基可为硫酸基、硝酸基、盐酸基、醋酸基或硫酸钠基;R2的碱基选自于钠基、钾基或铵基;R2的醇基可为甲醇基、乙醇基、乙二醇基、丙醇基或异丙醇基;R2的烷基可为甲烷基、乙烷基、丙烷基、丁烷基、戊烷基、己烷基、庚烷基、辛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或十八烷基;而不同M之间为相同或相异金属原子,该金属原子可为锆(Zr)、铜(Cu)、钛(Ti)、金(Au)、铂(Pt)或锌(Zn)。
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可利用具有作为结构骨架的硅官能团(SiOx)以及有机、无机金属类离子的溶胶-凝胶(sol-gel)加入稳定剂所制成。于一般溶胶-凝胶态(sol-gel)中由各分子之间的氢键、范德华力、配位键等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超量分子(superamolecular),进而成为均匀性、分散性、稳定性佳的溶胶-凝胶态(sol-gel)。当加入稳定剂于前述溶胶-凝胶(sol-gel)后,能够阻碍部分粒子继续增大,且该稳定剂可与金属原子成稳定的配位键,进而形成多个透明球形聚体粒子。于本发明中,该球形聚体粒子的粒径介于100nm~200nm。该稳定剂于本发明中可为有机胺类(如三辛胺、辛胺、十二胺、几胺、吡啶、油胺(oleamine groups)、季铵基)、硫醇类(如辛硫醇、十二硫醇、硫酚)、有机磷类(如三苯基磷、三丁基磷、三辛基磷)、酸类(如硫酸、硝酸、盐酸、醋酸、硫酸钠)、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有机醇类(如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烷基类(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
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可以应用于多种触控面板。举例来说,该表面涂料可涂布于一触控面板内的导电层上,该导电层的材料可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锑锡(Antimony Tin Oxide,AT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或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TO)等;或者该表面涂料可涂布于触控面板的外盖板上,该外盖板的材料可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亚酰胺。
当本发明的表面涂料涂布于一表面后,可形成一薄层。当此薄层经高温烧结后,其材质如同玻璃基板的材料,具备高度耐候性与硬度。此时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内的硅官能团与接触表面之间经过烧结后会形成强的化学共价键,使该抗菌层不易从该接触表面脱落,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后造成抗菌效果的下降。该球形聚体粒子具有稳定性、均匀性与单分散性优良的纳米微粒尺寸,经涂布加工后在表面形成不平整透明雾化结构,光线通过球形粒子后散射因此具有抗眩光的特性。另外,该球形聚体粒子表面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大,因为表面键态和电子态与球形聚体粒子内部不同,且表面原子配位不完全,使表面活性位置增加,形成具有极高还原势的高价态氧化物,对于周围空间的水以及空气中的氧具备强的催化能力,从而形成活性氧离子(如O3)与氢氧自由基。该活性氧离子具有强大氧化能力,能渗透到细菌或病毒中使菌体蛋白质变性而破坏菌体酶系,进而发挥杀菌作用,该抗菌机制与高价态氧化物的还原势极高,因而使其周遭空间产生原子氧有关,因此对环境与人体绝对无危害。
至于球形聚体粒子内的无机金属类离子则依靠库伦引力将带负电荷细菌牢固吸附,30~40nm的无机金属类离子接触直径约1μm左右的细菌后,使细胞壁被穿透后进入细胞内,并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酯(phospholipids)以及胆醇类物质(cholesterol)结合,以增加胞浆膜通透性。此时,细胞膜被击碎成直径小于60nm的碎片,并使细菌表层产生诱导的负电造成表层电荷分布不均匀;此外,还破坏微生物内电子传递系统、代谢系统与物质输送系统表面电荷的平衡,并与巯基(-SH)反应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所接触细菌或微生物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当细菌或微生物失去活性后,抗菌成分并未有任何消耗且可保持原有抗菌能力,重复进行杀菌活动,因此抗菌效果可以持久。另外,由于人体皮肤最外的保护层及厚度为1~2mm,其厚度比细菌大约1,000倍,比无机金属抗菌材料大100,000倍,因此本发明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不会破坏到人体的角质细胞,仅会针对微小的致病菌进行抗菌处理,无伤害人体的顾虑。
以下,对本发明的制作具有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触控面板的实施方法,以及其具体耐磨耗抗菌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制作流程。首先,将具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直接涂布于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外盖板上,或者,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可先经过稀释的过程,再行涂布至前述外盖板上。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可用醇类有机溶剂,如:异丙醇(isopropanol)、乙醇(ethanol),或是酮、醚、苯类有机溶剂进行稀释,于本发明中,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可稀释1000倍,而达到0.1%体积百分浓度。稀释方式可将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与前述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利用搅拌方式,如机械式叶片搅拌、搅拌子旋转、上下震荡或滚筒式滚动等方式均匀混和后得到稳定均匀性与单分散性优良的纳米球形聚体均质化抗菌材料溶液。于本实施例中,涂布至面板基层的方法可以选用喷洒(spray)、浸镀(dip)、滚动(roll)、印刷(print)、旋转(spin)或用手涂抹等方式,使具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覆盖于该外盖板上。之后,将涂布有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外盖板置入50℃至1000℃温度环境下,至少加热1分钟,进而使该表面涂料稳固附着于该基板上。最后,将该加热后的外盖板进行冷却以形成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具有该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的雾化程度(gloss)可控制范围为15~150。
实施例二:
本发明具有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的表面测试。
分别将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没有涂布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对照组)进行表面能测试、水滴粒径测试、油滴粒径测试以及指纹按压测试,其测试方法以及结果分别如下:
(一)表面能测试:
以电晕测试笔(达因笔)进行表面能测试,其结果数值皆大于50dynes/cm,而一般玻璃基材的结果数值为47dynes/cm;
(二)水滴粒径测试:
分别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没有涂布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对照组),将0.1c.c.水滴滴加于前述二种外盖板表面,测量水滴于外盖板表面的粒径大小,其结果如下:
组别 | 对照组(cm2) | 实验组(cm2) |
1 | 0.5 | 0.9 |
2 | 0.4 | 0.8 |
3 | 0.5 | 0.9 |
4 | 0.5 | 0.9 |
5 | 0.5 | 1.0 |
6 | 0.5 | 0.9 |
7 | 0.5 | 0.9 |
8 | 0.4 | 0.8 |
9 | 0.5 | 0.9 |
10 | 0.5 | 1.0 |
11 | 0.5 | 0.9 |
12 | 0.5 | 0.9 |
13 | 0.5 | 0.9 |
14 | 0.5 | 1.0 |
15 | 0.5 | 0.9 |
16 | 0.4 | 0.8 |
17 | 0.5 | 0.9 |
18 | 0.5 | 0.9 |
19 | 0.5 | 0.9 |
20 | 0.5 | 0.9 |
由前述结果可知,实验组的水滴粒径皆大于0.8mm2,而对照组的水滴粒径则约0.5mm2。
(三)油滴粒径测试:
分别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没有涂布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对照组),将0.1c.c.油滴滴加于前述二种外盖板表面,测量油滴于外盖板表面的粒径大小,其结果如下:
组别 | 对照组(mm2) | 实验组(mm2) |
1 | 50 | 90 |
2 | 50 | 90 |
3 | 50 | 90 |
4 | 40 | 80 |
5 | 50 | 90 |
6 | 50 | 100 |
7 | 50 | 90 |
8 | 40 | 80 |
9 | 40 | 80 |
10 | 40 | 80 |
11 | 50 | 90 |
12 | 50 | 100 |
13 | 50 | 90 |
14 | 50 | 90 |
15 | 50 | 90 |
16 | 40 | 80 |
17 | 50 | 90 |
18 | 50 | 90 |
19 | 40 | 80 |
20 | 50 | 100 |
由前述结果可知,实验组的油滴粒径皆大于80mm2,而对照组的油滴粒径则约为50mm2。
(四)指纹按压测试:
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在这些外盖板进行指纹按压之前先以光泽度计(gloss meter)进行测试,在进行指纹按压之后,再以光泽度计进行测试,其结果表列如下:
组别 | 按压前(gloss) | 按压后(gloss) |
1 | 115 | 114 |
2 | 105 | 105 |
3 | 111 | 111 |
4 | 110 | 110 |
5 | 109 | 108 |
6 | 115 | 115 |
7 | 119 | 119 |
8 | 115 | 115 |
9 | 120 | 119 |
10 | 110 | 110 |
11 | 110 | 111 |
12 | 117 | 115 |
13 | 110 | 110 |
14 | 115 | 110 |
15 | 110 | 110 |
16 | 115 | 115 |
17 | 116 | 116 |
18 | 110 | 111 |
19 | 110 | 110 |
20 | 118 | 115 |
由前述结果可知,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于在指纹按压前后,其结果均为110±10的雾化程度(gloss)。
根据前述四个测试结果显示,涂覆具有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可令其表面与指纹油渍产生亲合,使指纹膨润变大而不明显,呈现淡化指纹的效果,从而解决了辨识度降低问题。
实施例三:
本发明具有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的耐候测试。
将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分别进行高温测试(hightemperature test)、低温测试(low temperature test)、高湿测试(high humidity test)以及冷热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test),其结果分别如下:
(一)高温测试(high temperature test):
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将这些外盖板先以光泽度计(gloss meter)进行测试后,置入80℃的环境下200小时,之后再以光泽度计进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二)低温测试(low temperature test):
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将这些外盖板先以光泽度计(gloss meter)进行测试后,置入-40℃的环境下150小时,之后再以光泽度计进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三)高湿测试(high humidity test):
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将该些外盖板先以光泽度计(gloss meter)进行测试后,置入50℃、9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200小时,之后再以光泽度计进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四)冷热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test):
准备20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将该些外盖板先以光泽度计(gloss meter)进行测试后,依序在80℃15分钟以及-40℃30分钟的环境下循环40次,之后再以光泽度计进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根据上述多种耐候性试验的结果,涂覆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即使在高低温或者湿度环境下,仍具有耐候性佳的抗眩效果。
实施例四:
为了测试本发明抗菌触控面板的抗菌效果,运用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 positive bacteria)中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进行试验。分别准备20片具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5cm2面积大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盖板(实验组)以及20片未经过处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盖板(对照组)。将105CFU/ml浓度的大肠杆菌分别涂布于上述外盖板上,并分别将该具有大肠杆菌的外盖板于35℃环境下温育24小时。待温育完成后,用50ml无菌磷酸缓冲液(sterile phosphate buffer)进行冲洗,以除去死亡的大肠杆菌,然后测定仍存活于外盖板上的大肠杆菌的菌落形成数(CFU/ml)。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对照组(CFU/ml) | 实验组(CFU/ml) |
1 | 4.0×105 | 7.0×102 |
2 | 3.8×106 | 1.0×103 |
3 | 5.0×105 | 1.5×103 |
4 | 4.1×105 | 9.1×102 |
5 | 7.0×105 | 1.0×103 |
6 | 2.0×106 | 2.2×103 |
7 | 4.3×105 | 4.8×102 |
8 | 6.0×105 | 3.6×102 |
9 | 3.0×105 | 3.0×102 |
10 | 2.8×105 | 8.0×101 |
11 | 4.4×105 | 6.4×102 |
12 | 1.0×106 | 1.7×103 |
13 | 1.4×106 | 6.5×103 |
14 | 2.2×105 | 1.2×102 |
15 | 5.0×105 | 8.3×102 |
16 | 4.3×107 | 6.3×102 |
17 | 4.0×106 | 4.1×102 |
18 | 2.9×106 | 6.9×102 |
19 | 4.0×107 | 4.7×104 |
20 | 3.9×105 | 1.0×103 |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涂覆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外盖板仅有低于0.0001%的大肠杆菌存活,而未经过处理的外盖板上的大肠杆菌正常存活,也就是说该涂覆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外盖板相较于未经过处理的外盖板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
实施例五:
本发明具有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的抗菌性耐候测试。
将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未经处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盖板(对照组),分别进行高温测试(hightemperature test)、低温测试(low temperature test)、高湿测试(high humidity test)以及冷热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test)后,将105数量的大肠杆菌均匀涂覆,并于35℃环境温育下24小时。待温育完成后,用50ml无菌磷酸缓冲液(sterilephosphate buffer)进行冲洗,以除去死亡的大肠杆菌,然后测定仍存活于外盖板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形成数(CFU/ml)。实验结果如下:
(一)高温测试(high temperature test):
分别准备5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未经处理的外盖板(对照组),将这些外盖板放入80℃的环境下200小时,之后再进行前述抗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组别 | 对照组(CFU/ml) | 实验组(CFU/ml) |
1 | 2.9×106 | 2.2×103 |
2 | 4.0×107 | 4.7×104 |
3 | 1.4×106 | 1.7×103 |
4 | 2.2×105 | 9.5×102 |
5 | 7.0×105 | 1.2×102 |
(二)低温测试(low temperature test):
分别准备5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未经处理的外盖板(对照组),将这些外盖板置入-40℃的环境下150小时,之后再进行前述抗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组别 | 对照组(CFU/ml) | 实验组(CFU/ml) |
1 | 4.0×105 | 5.0×102 |
2 | 3.8×106 | 3.0×102 |
3 | 6.0×105 | 6.5×102 |
4 | 2.8×105 | 1.5×102 |
5 | 4.4×105 | 3.6×102 |
(三)高湿测试(high humidity test):
分别准备5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未经处理的外盖板(对照组),将这些外盖板置入50℃、9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200小时,之后再进行前述抗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组别 | 对照组(CFU/ml) | 实验组(CFU/ml) |
1 | 4.3×105 | 2.8×102 |
2 | 6.0×105 | 3.6×102 |
3 | 2.2×105 | 6.0×102 |
4 | 5.0×105 | 8.0×102 |
5 | 4.3×107 | 1.7×103 |
(四)冷热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test):
分别准备5片5cm×5cm大小具有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层的外盖板(实验组)以及未经处理的外盖板(对照组),将这些外盖板依序在80℃15分钟以及-40℃30分钟的环境下循环40次,之后再进行前述抗菌测试,其结果列表如下:
组别 | 对照组(CFU/ml) | 实验组(CFU/ml) |
1 | 5.0×105 | 1.2×102 |
2 | 4.3×107 | 1.7×104 |
3 | 5.0×105 | 6.4×102 |
4 | 4.1×105 | 2.7×102 |
5 | 7.0×105 | 8.0×102 |
实验结果显示,涂覆有本发明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外盖板经耐候测试后,其抗菌率仍有99.99%,也就是说该涂覆有如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的外盖板,虽经过高温、低温、高湿或冷热冲击等耐候测试仍不影响其抗菌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通过具有无机金属类离子及硅官能团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发挥抗菌作用。其中纳米分子内的硅官能团与触控面板以共价键结合,使得本发明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脱落于接触表面,进而失去抗菌能力或者污染环境。另外,均匀分布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经过涂布加工后于涂布表面形成雾面结构。当光线照射于表面涂料所形成的平面后,光线因为通过表面涂料内的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而产生散射,因此具有抗眩光的特性。另外,因本发明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覆于触控面板后,在触控面板表面呈现雾面结构,也可减少表面涂污或指纹所造成的对外观的影响。
Claims (1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1选自于由-H、-OH、-OCH3、-OC2H5、-CH3、-CH=CH2、-OC2H4OCH3或-C3H6COOC2H5所组成的群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胺基是选自于由三辛胺基、辛胺基、十二胺基、己胺基、吡啶基、油胺基以及季铵基所组成的群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硫醇基是选自于由辛硫醇基、十二硫醇基以及硫酚基所组成的群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磷基是选自于由三苯基磷基、三丁基磷基以及三辛基磷基所组成的群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酸基是选自于由硫酸基、硝酸基、盐酸基、醋酸基以及硫酸钠基所组成的群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碱基是选自于由钠基、钾基以及铵基所组成的群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醇基是选自于由甲醇基、乙醇基、乙二醇基、丙醇基以及异丙醇基所组成的群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R2的烷基是选自于甲烷基、乙烷基、丙烷基、丁烷基、戊烷基、己烷基、庚烷基、辛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以及十八烷基所组成的群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其特征在于,该式(I)球形聚体的纳米分子的粒径介于100nm~200nm。
1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供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导电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的材料是选自于由氧化铟锡、氧化锑锡、氧化铝锌以及氧化铟锌所组成的群组。
13.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供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涂布的外盖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外盖板的材料是选自于由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聚亚酰胺所组成的群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28716A CN102464942A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28716A CN102464942A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4942A true CN102464942A (zh) | 2012-05-23 |
Family
ID=46069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28716A Pending CN102464942A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6494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25821A4 (en) * | 2012-11-30 | 2016-06-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FUNCTION COA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3889A (zh) * | 2002-08-28 | 2004-05-05 | �յÿ���ʽ���� | 防眩硬涂膜 |
US20100012708A1 (en) * | 2008-07-16 | 2010-01-21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Oilfield tools comprising modified-solder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2010
- 2010-11-17 CN CN2010105528716A patent/CN10246494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3889A (zh) * | 2002-08-28 | 2004-05-05 | �յÿ���ʽ���� | 防眩硬涂膜 |
US20100012708A1 (en) * | 2008-07-16 | 2010-01-21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Oilfield tools comprising modified-solder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ORBERT WINKHOFER ET AL: "Stable Silanetriol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the Synthesis of Titanasilasesquioxanes-Model Compounds for Titanium-Doped Zeolites", 《ANGEW.CHEM.INT.ED.ENGL》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25821A4 (en) * | 2012-11-30 | 2016-06-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FUNCTION COA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u et al. | Enhanc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halloysite nanotubes/graphene nanocomposites with sandwich-like structure | |
Díaz-Visurraga et al. |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lginate-stabilized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FT-IR and 2D-I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 |
Jillani et al. |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studies of copper oxide nanostructures | |
Barnard | Nanohazards: knowledge is our first defence | |
Galandáková et al. | Effec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and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 |
Selvaraj | Enhanced surface morphology of copper oxide (CuO) nanoparticles and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 |
Lee et al. |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assembly of transparent indium tin oxide nanocrystals for enhanced conductivity | |
Sadanand et al.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ow-cost cotton nanocomposite fabrics with in situ-generated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simple hydrothermal method | |
Santos et al. |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gallium–indium-zinc-oxide nanoparticles for electrolyte-gated transistors | |
Ivanova et al. | The use of phospholipid film for shaping cell cultures | |
US20120177920A1 (en) | Antiglare and antiseptic coating material and touchscreen coated with the same | |
Choi et al. | Water-resistant and antibacterial zinc aluminate films: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thin film capacitors | |
CN102464942A (zh) | 抗眩光及抗菌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
Shahzadi et al. | Polymeric coating doped with nanomaterials for functional impact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 |
Cao et al. | Sensitive photo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ciprofloxacin using an indium tin oxide photoelectrode modified with small gold nanoparticles | |
Giridasappa et al. | Synthesis, Antioxidant, Bactericidal and Antihemolytic Activity of Al2O3 and SnO2 Nanoparticles | |
Jebali et al. | The cytotoxic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different free fatty acids on the Balb/c macrophages: an in vitro study | |
Ciobanu et al. | Protein-corona formation on 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nd gallium nitride nanoparticles | |
Yang et al. | Lateral quantized charge transfer across nanoparticle monolayer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 |
BE1020337A3 (nl) | Antimicrobieel communicatiebord. | |
CN102533099A (zh) | 具有抗眩光及抑菌效果的表面涂料以及触控面板 | |
Bishop et al. | Precipitation of oppositely charged nanoparticles by dilution and/or temperature increase | |
Prasad et al. | Facile green chemistry-based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free-standing Au–and Ag–PMMA films | |
CN102558930A (zh) | 一种兼具疏水性及疏油性的表面涂料及触控面板 | |
Berenz et al. | Tip-induced nanostructuring of a clean and ethene-modified Pt (111) electrode with Cu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